壶口瀑布公开课省级获奖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092291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19.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壶口瀑布公开课省级获奖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壶口瀑布公开课省级获奖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壶口瀑布公开课省级获奖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壶口瀑布公开课省级获奖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壶口瀑布公开课省级获奖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壶口瀑布公开课省级获奖教学设计.docx

《壶口瀑布公开课省级获奖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壶口瀑布公开课省级获奖教学设计.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壶口瀑布公开课省级获奖教学设计.docx

壶口瀑布公开课省级获奖教学设计

17 壶口瀑布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壶口瀑布的美。

2.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特点。

3.学习作者从声响、形状、态势等不同角度来描写壶口瀑布的特点的方法。

4.领会文章蕴含的深刻意义——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民族精神。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而最能体现黄河奔腾的气势的,莫过于黄河壶口瀑布了,教师简单介绍壶口瀑布的位置与形成。

出示3张有关瀑布的照片,请学生判断哪张为“壶口瀑布”。

请学生用一个词语,描绘一下3张中最喜欢的那幅照片,或在看到照片时的感觉。

今天我们学习著名的“文化散文”家梁衡笔下的壶口瀑布,感受壶口瀑布的气势。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

朗读课文,感受壶口瀑布的气势

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听读,一边听一边画出描写壶口瀑布的语句,感受语言的魅力及壶口瀑布的气势。

学生自由朗读,根据刚刚听读的体会,带着感情朗读课文,再次体会壶口瀑布的意境美。

并说说文章两次写到壶口瀑布的情景,分别是什么季节。

在文中标出两次所在的段落。

明确:

第一次是雨季,在第二自然段;第二次是枯水季节,在第三、四自然段。

目标导学二:

分析壶口瀑布的特点

1.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雨季和枯水季壶口瀑布的语句。

思考:

雨季的瀑布有什么特点?

枯水季的瀑布又有何特点?

你是从哪些句子中看出来的?

明确:

(1)雨季壶口瀑布特点:

惊心动魄、气势磅礴。

从下面句子可以看出来:

①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②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

③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但水浸沟岸,雾罩乱石,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震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

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们吞没。

(2)枯水季瀑布的特点:

气势磅礴、雄伟壮大、坚韧不拔、刚中带柔的特点。

从下面句子可以看出来:

①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目标导学三:

体会黄河象征的民族精神

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1.小组讨论:

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这段文字?

明确:

语气应该由平缓渐渐提速,带着惊叹、赞美的语气朗读。

2.看到这黄河之水使作者想到什么?

流露出怎样的情感?

明确:

由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想到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想到了博大包容的胸怀。

正因为如此,在作者笔下黄河之水也被赋予人的情感,而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正是寄予在对黄河之水的描写之中。

这种写法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3.请继续朗读第六自然段,作者由黄河之水想到人之外,还想到了什么?

明确:

想到民族的精神。

他由黄河的“柔中带刚”“遇强则抗”“勇往直前”联想到中华民族的坚强不屈,借对黄河的赞美,表达对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精神的歌颂。

小结:

作者描写了黄河之水惊心动魄的场面、雄浑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之水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的性格特点及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

同时由黄河的性格想到中华民族虽历经艰难,但宁折不弯,坚忍刚强,勇往直前的精神。

通过议论和抒情,抒发了对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赞美之情。

三、板书设计

第2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跟着作者一起感受了壶口瀑布雨季和枯水季不同的美,并体会了黄河之水象征的民族精神,请同学们一起来回顾黄河之水有哪些精神(请学生发言)。

这节课我们将从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方面继续感受壶口瀑布的气势和精神。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

体会侧面描写的表达效果

1.在写雨季的壶口时,作者写“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这一感受,有何用意?

明确:

侧面描写,从“我”的感受出发,间接写出了在雨季瀑布令人畏惧的气势,使人感受较深,省略更是令人遐想无穷。

2.你还能找到运用侧面描写的例子吗?

明确:

第三自然段,“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

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

”引用当地人讲的“猪毛被拔光”的事,侧面体现壶口瀑布的迅疾。

3.作者在写了壶口瀑布的水之后,为什么又写脚下的石呢?

明确:

写脚下的石被水凿得窟窟窍窍,旋出光溜溜的大坑,侧面表现出河水遇强则抗,坚韧的特点,表明水的刚强和抗争精神。

4.作者的重点是要写枯水季的壶口瀑布,为什么还要写第一次来观看壶口瀑布的感受?

明确:

第一次是远观,写壶口瀑布给人惊心动魄的感觉,为后文具体描写第二次观看壶口瀑布波澜壮阔的气势起到铺垫和渲染的作用。

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目标导学二:

品味本文语言特色及效果

1.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描绘雨季瀑布的特点的?

明确:

①听觉角度:

在半山腰“涛声隐隐如雷”,近处涛声“震耳欲聋”。

②视觉角度:

“河谷里雾气弥漫”“像一锅正沸着的水”“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

2.作者描绘雨季壶口瀑布时的语言具有怎样的特点?

请找出你认为最有表现力的一句具体分析。

(1)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明确:

本句运用比喻,将涛声比作雷声,把汹涌澎湃的河水比作沸水,突出壶口瀑布惊心动魄、气势磅礴的特点。

(2)(瀑布)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

其时,正是雨季,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

明确:

句中用了“跌”“吸”“灌”“冲”一系列动词来描写河水,突出河水险急、汹涌澎湃的气势,使河水的形象更加立体可感。

3.作者描写了壶口上游的河水和脚下的深沟,找出相应的语段,仔细品味其语言特色,体会其意境。

(1)上游:

“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

明确:

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将枯水季仍然气势磅礴、汹涌无比的瀑布水流快、水密的特点展现了出来,令人仿佛身临其境一般,回味无穷。

(2)龙槽壶口:

①“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

明确:

运用“吸”“拢”“冲”“跌”“碎”“升”“跨”“穿”一连串的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黄河奔腾至此由于地理环境的改变,一下从河床跌入深谷,碎成点,碎成雾,充满灵性与生命力量。

备课笔记

【学法指导】

分析描写壶口瀑布的语言特点,应该从多种角度入手,修辞手法、用词角度、句式特点等。

  ②“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中抖落。

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

明确:

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时奔腾的黄河之水已变成了飞流而下的瀑布——浑厚、壮阔、猛烈、凝重。

③“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

明确:

运用排比、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和长短句结合的语言,形象地写出了河水在遇到阻碍后寻找其他的出路,成为泉、溪,突出其柔的一面。

目标导学三:

学习本文写景的语言特点

作者调动多种感官,运用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并运用一系列具有表现力的动词,结合自身的感受,描写了壶口瀑布惊心动魄的场面、雄浑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之水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的性格特点及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

请你选取生活中的一处景物,仔细观察,结合内心感受,写一个描写景物的片段。

不少于200字。

示例:

站在湖岸的观景台上,我激奋的心情几乎跃出胸腔。

试想,面对这一湖蓝得“晕”人的碧水,扑面的芳香水汽,哪有生命不振奋呢?

哪有意兴不飞扬呢?

我尽全力把身子往前倾,脖子向前伸,瞪大眼睛向湖中望去。

湖中间的水域,似乎有一台一刻不停运转着的机器,生产出粼粼清波,后头的清波驱赶着前面的,一齐向四面递进,奔向湖岸;阳光照在清波上,粼粼闪动,有些晃眼,像薄薄的金片铺于太阳底下;清波一波连着一波,波波相依,蔚为壮观,就像天上掉下来的一块布满无数皱褶的绿色大布;蓝色的湖面映托着湛蓝的天空,天空高远,朵朵白云如只只绵羊,悠闲自得,似乎是不愿意离开这人间美景;湖面上水雾氤氲,缭绕着弯扭着盘旋着往天空升腾,但到了一定高度就不见了踪影。

三、板书设计

可取之处

  课堂的主人是学生。

一方面,教师教学目标的设定符合学生的实际特点,有层次性。

另一方面,注重让学生从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语言特点。

注重教师指引下的学生的自主阅读和自主思考。

真正满足学生对语文的需求,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不足之处

  由于按照知识点来划分课时内容,导致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把握不够。

将语言特点分析和景物特征分开,不利于学生掌握通过分析语言来总结景物特点的能力。

12 《诗经》二首

第1课时 关 雎

1.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

2.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3.了解诗中运用的赋、比、兴和反复等写作手法。

一、导入新课

孔子曰:

“不学诗,无以言。

”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据说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也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今天我们来学习位于《诗经》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

了解《诗经》,体验诗歌之美

1.了解《诗经》。

①《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称“国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

“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②《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

赋:

就是铺陈直叙。

比:

就是比喻。

兴:

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做铺垫,“兴”字的本义是“起”。

简单地说是指先言他物以触发联想,诱发文思。

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③《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

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环往复的艺术效果。

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叠词来状物、拟声、摹貌。

2.生字识记。

雎(jū)    鸠(jiū)    好逑(hǎoqiú)    参差(cēncī)

荇(xìng)芼(mào)窈窕(yǎotiǎo)寤寐(wùmèi)

3.重点语句翻译。

(1)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明确:

姑娘美丽又善良,是我的好配偶。

(2)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明确:

好姑娘追求不到,从早到晚思念她。

(3)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明确:

姑娘美丽又可爱,弹琴鼓瑟来亲近她。

目标导学二:

合作探究,理解诗歌内容

1.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明确:

这首诗很短很完整,写主人公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

2.既然大家都认为这首诗是爱情诗,那么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

明确:

首章四句写一个年轻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鸣叫,自然引起自己的无限情思,何况他心目中正有一位所爱的人呢!

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希望她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

目标导学三:

总结归纳,分析写作手法

《关雎》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明确:

(1)非常生动地运用“兴”的手法。

诗歌以河中沙洲上相互和鸣的水鸟开头,是《诗经》“比兴”手法中“兴”的表现手法,兴的表现手法只是一种自由联想,起引出下文的作用,因而不同于后世诗歌的景物描写,但是河水沙洲上的和谐的鸟鸣,仍可以引起读者的遐想,把人带到一片平旷辽远的境地之中,诗因此也显得分外质朴自然。

(2)重章叠唱的形式营造出了一种喜庆的气氛。

(3)语言富于表现力,运用双声叠韵。

“窈窕淑女”“辗转反侧”等语句,善用双声叠韵,既富于表现力,又朗朗上口,至今活跃在人们的语言中。

三、板书设计

第2课时 蒹 葭

1.学习生字词,掌握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

2.品味诗歌的意境,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3.感知“伊人”的形象,解读文章的主题。

4.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一、导入新课

(先播放秋水边芦苇画面配《在水一方》二胡曲,依不同的画面和需要低声循环播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经》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源头,是现实主义的源头,它开阔,丰盈,简单,洁净。

你看,那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秋水之畔晓雾朦胧中,痴情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身影。

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蒹葭》,吟诵优美的文字,传唱这首古老的歌谣。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

走进作品,品读诗歌之美

1.走进作品

《蒹葭》选自十五国风中的《秦风》,属秦国民歌。

“秦风”多言车马田猎,粗犷质朴,而本诗却神韵缥缈,引人遐想,也是一首优美的怀人诗作。

蒹葭的意思是芦苇,生于水边。

2.识记字音。

溯洄(sùhuí)   道阻且跻(jī)   水中坻(chí)   水中沚(zhǐ)

3.以小组为单位朗读,并请同学们总结一下:

为什么《蒹葭》读起来这么美?

(小组讨论)

这不仅是因为大家朗读时十分投入,也因为诗歌独特的形式。

(1)韵脚

苍、霜、方、长、央

萋、晞、跻、坻

已、涘、沚

(2)叠词

苍苍、萋萋、采采

还有“所谓伊人……”“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重章叠句,反复吟唱,是《诗经》的特点。

总结:

该诗四字一句,节奏鲜明而短促,重章叠句、回环复沓,产生了一唱三叹、余音绕梁的效果。

目标导学二:

合作探究,品味诗歌意境

古人云:

“诗缘情而绮靡。

”意思是说诗歌因其丰富的情感而精妙华丽。

那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

大家是怎么体会到这种情感的?

明确:

(1)思念向往。

通过诗人的上下求索。

(2)执着、坚贞不渝。

(提示:

诗人追寻伊人的道路一帆风顺吗?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通过重章叠句反复的吟唱来突出道路的艰难,这么艰难的道路,诗人仍然一次又一次“溯游”“溯洄”地去寻找,足见其执着、坚贞不渝。

(3)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失望。

(提示:

诗人寻觅伊人寻觅了多长时间?

他寻到了没有?

“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又是通过反复的吟唱来说明诗人寻觅时间之长。

他应该是从黎明时分就来到岸边寻觅伊人,直到旭日东升仍未找到。

“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说明伊人的位置在不断变化,与诗人始终是若即若离、可望而不可即,诗人独自一人面对茫茫秋水久久徘徊,该是多么惆怅啊。

目标导学三:

感知形象,深入解读主题

1.诗人苦苦追寻的“伊人”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

大家是如何感受到这种形象的?

诗中并没有描写伊人的面貌,甚至连她的大致轮廓都没有,你们为什么觉得她就是如此的形象呢?

明确:

通过诗人热切执着的追求,可见“伊人”必然是个美丽高洁的人。

蒹葭的修长柔韧也可视为“伊人”的形象:

柔美修长而坚贞高洁。

这种美尽管没有直接描写,却留给我们丰富的想象空间。

其实,不单伊人的面目是模糊的,诗人的面貌、身份同样是模糊的,还有,他究竟是怎样追求的?

运用了什么手段?

走了多少路程?

诗中都没有交代,只是反复吟唱“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这也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空间。

这种距离美再次体现了《蒹葭》的含蓄朦胧的特点。

2.因为伊人身份、面目的含蓄朦胧,千百年来读者对“伊人”的解读也是众说纷纭。

对伊人的不同理解也导致了主题的多义性。

那么,大家是怎么理解“伊人”的?

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

(1)“爱情说”:

近代学者余冠英认为“这篇似是情诗,男或女词”。

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就将这首诗译成alovesong,伊人是thelover。

(2)“明志说”:

“伊人”象征高洁品质,代表自己对美好高洁品质的追求。

(3)“人生哲理说”:

涵盖了世间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

情人难得、知音难觅的怅惘,仕途坎坷、功业未遂的忧思,理想幻灭、前途渺茫的失望。

“伊人”是一个具体而缥缈的目标,他(她)或许是诗人思念追寻的爱人,或许是千载难逢的知音,或者是明君寻觅的贤臣,或者是一种崇高的理想……似可知但又不得而知。

这种借美人来表现一定主题的写法对后世影响颇深,比如曹植的《洛神赋》、戴望舒的《雨巷》等。

清代叶燮在其《原诗》中指出:

“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所以为至也。

《蒹葭》就达到了这种境界,它的这种主题的多义性恰恰又一次体现了诗歌含蓄朦胧的特点,而这种含蓄朦胧正是全诗着力营造的意境美。

这么优美的诗篇,是百读不厌的,让我们再朗读一回吧。

男女生分部分朗读。

三、板书设计

可取之处

  重点讲解了比兴和反复咏叹的手法,注重了朗诵。

诗歌教学就应该以朗诵为主,不能作烦琐的分析,不能上成练习课。

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以及意境,只有通过不断地朗诵,让学生细细品味,才能逐步走入诗歌的艺术之美。

在教学时我努力使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先人的情感美,来领略华夏民族文化。

不足之处

  诗歌文字较为古奥,教学中准备还不够充分,所以对诗歌意境挖掘不深,同时课堂也略显散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判决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