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二五发展指南.docx
《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二五发展指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二五发展指南.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二五发展指南
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二五”发展指南
第一章“十一五”石油和化工行业发展主要成就和问题
一、主要成就
经济规模跃上新台阶,2010年全行业实现总产值8.88万亿元(现行价格),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能源保障开创新局面,国内新增石油地质探明储量42亿吨,新增天然气地质探明储量2.5万亿立方米,原油一次加工能力达到5.1亿吨;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节能减排取得新进展;园区建设成为新亮点;对外开放提高到新水平。
二、主要问题
结构性过剩矛盾日益突出;科技创新能力总体不足;产业集中度仍然偏低;节能减排任务艰巨。
第二章“十二五”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一、国际环境
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
总的来看,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面临着更加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
世界经济复苏曲折缓慢,资源环境压力持续增大,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抬头。
二、国内环境
“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改革开放的层次和水平将更加进一步提升,行业管理的体制与机制进一步完善。
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已进入由大国向强国转变的新阶段。
总的来看,未来五年,是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时期,也是实现转变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关键时期。
第三章“十二五”石油和化工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科学发展的主题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主线,以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为动力,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为重点,全面实施科技创新、结构调整、节能减排、质量兴业和“走出去”等五大战略,加快推进传统石油和化工产业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化工新材料、高端专用化学品、新能源、生物化工、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积极推进新型煤化工产业有序发展;建设一批管理规范、专业突出、产业配套、资源充分利用的现代化工园区;努力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占据行业制高点的关键技术和引领技术;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大型石油、化工企业和企业集团;初步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本质安全型的发展模式,推进石油和化学工业由大国向强国转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二、战略目标
行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行业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10%以上,到2015年,行业总产值达到16万亿元。
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幅达6%以上。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重点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3%以上。
突破80~100项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在重要产业领域抢占一批科技制高点,建设一批国家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国家工程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率明显提高。
产业结构明显优化。
形成一批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的新的增长点,传统产业竞争优势进一步增强,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继续上升。
2015年,精细和专用化学品率提高到45%以上,销售收入过千亿的企业超过15家。
节能环保跃上新台阶。
2015年,万元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均比“十一五”末下降15%。
COD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均减少10%,氨氮排放总量减少12%,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减少8%,废水达标排放。
化工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5%、有效处置率达到100%。
全行业清洁生产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质量品牌竞争力明显提升。
主要产品质量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一批技术领先、质量过硬的行业知名品牌和世界级自主品牌。
行业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成为支撑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优化的重要技术基础。
本质安全水平大幅提高。
“以人为本”的责任关怀理念普遍树立,实施责任关怀的企业数量大幅提升,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先进、健全并严格执行,危险化学品监督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行业重特大事故明显减少,安全生产事故多发易发的势头得到根本性扭转。
三、主要任务
(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通过技术、工艺和装备的升级改造,提高传统产业的节能降耗、安全环保、品种质量水平,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积极发展化工新材料;加快研制高端专用化学品;配套新能源产业发展;加快发展工业生物技术替代传统工艺;加快推进“三废”处理和综合利用技术,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抓好新型煤化工示范项目的完善、评估和成熟技术的适度推广工作,促进新型煤化工的健康、有序发展。
优化产业布局。
规范化工园区发展,鼓励企业向专业化园区集中。
园区要形成企业相互关联、供应配套集中、物流高效传输、环境统一治理、循环综合利用、管理不断提升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统筹协调产业区域转移,鼓励优势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
围绕管网规划,建设大型炼化基地和原油、成品油储备基地,限制产能过剩地区新建炼油项目。
新型煤化工试点项目主要在煤炭资源丰富、水资源充足、环境容量大、运输条件较好的地区布点,限制煤炭调入省发展现代煤化工。
继续实施大型基础肥料向煤、磷资源产地转移,复合肥、配方肥向市场消费地转移,中小型基础肥料企业向化肥二次加工转变的结构调整。
(二)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
大力发展大宗、关键合成材料制造新技术,开发工程塑料、膜材料、特种纤维及其树脂基复合材料等新材料制备技术,开发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配套的产品与技术。
开发高性能子午胎、绿色农药、电子化学品以及精细化工产品等清洁制备技术,提高高端化学品的自给率。
发展新催化材料与技术、新分离材料与技术、纳米材料与技术、化工过程强化技术及节能减排技术,提高产业核心技术水平。
发展新型油气勘探开发技术、中低品位化学矿和重质油等劣质资源的高效利用技术、新型煤化工技术、废旧化工材料的高值化再利用技术,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率,减少污染物排放。
积极发展光化学、离子液体、二氧化碳减排和利用等绿色化工技术。
推广一批成熟技术和装备。
加快推进重点技术的产业化示范工作,促进工程设计、装备制造与技术工艺配套协调。
围绕产品升级、节能减排,推广一批成熟的先进适用技术与装备。
进一步完善技术创新体系。
企业要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逐步提高研发投入在销售收入中的比重。
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在重点领域组建8~10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5~8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10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5~20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积极贯彻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强化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
加强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
(三)促进行业节约安全清洁发展
大力促进节能减排。
加强重点用能企业的节能管理,推进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
完善主要耗能产品能源消耗限额标准体系。
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设备,做好炼油、乙烯、氮肥、氯碱、纯碱、电石、黄磷等高耗能行业的节能技术改造工作。
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做好农药、染料、涂料等行业的清洁生产示范项目,创建一批“化工清洁生产绿色园区”。
抓好农药、染料、铬盐等高污染行业的结构调整,加快改造落后生产装置。
大力发展可再生资源和过程排放控制技术。
鼓励发展二氧化碳的捕集、封存和综合利用新产品、新技术和新设备。
推进实施责任关怀。
大力宣传责任关怀理念,开展企业和园区责任关怀试点,把责任关怀理念贯彻到企业的总体发展规划和方针目标中,不断提升企业形象。
努力提升行业本质安全水平。
建立科学的石油和化学工业安全生产标准体系,做好安全标准的制修订工作,研究提出行业的安全准入条件。
贯彻《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引导企业建立健全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督管理制度,形成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积极探索化工园区安全管理的模式,鼓励企业研发、采用先进适用的安全生产技术和新产品、新工艺、新装备、新标准。
(四)实施“质量兴业”战略
实施质量品牌战略。
建立健全“行业自律、企业主体、社会监督”的质量工作体系,建立行业产品质量监测预警网络平台,形成行业产品质量发展合力推进机制。
规划建设一批质量公共服务平台,重点做好新兴产业产品质量检测能力培育和实验室建设。
支持企业实施品牌发展战略。
到2015年,自主品牌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90%,形成500个行业知名品牌和10个世界级自主品牌。
加强重要领域标准化工作。
继续开展化工行业国家标准化体系工程建设,并研制出一批关键技术标准。
加强节能减排、安全、健康、环保、新兴产业、重大化工装备等领域的标准制修订工作。
支持标准化技术机构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争取更多的国际话语权。
(五)提升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
优化外贸结构。
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和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新优势,提升在全球石油和化学工业分工中的地位。
延长加工贸易国内增值链,推动从加工向研发、设计、制造、物流等高附加值环节升级。
鼓励企业建立境外营销网络,把出口产品价值链延伸到境外批发和零售终端。
在巩固和拓展美、日等传统市场同时,支持企业开拓新兴市场。
在WTO规则下,建立健全贸易摩擦预警系统,维护产业安全。
对国内市场供给缺口较大的资源类产品,鼓励增加进口。
提高利用外资水平。
继续发挥外资在引进资金、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方面的作用。
鼓励外资投向新兴产业。
引导外资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和增加投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鼓励国内企业与外资企业开展合资合作,提高经营管理和技术创新水平。
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
支持国内石化企业开展境外并购和投资合作。
支持国内企业开展境外油气、钾矿、天然橡胶等资源开发合作。
加强统筹规划,推动无机盐、农药、染料、纯碱、烧碱、化肥等优势企业到国外投资建厂。
(六)构建大中小配套协调的行业企业体系
通过改革、改造与重组,加快转变企业经营机制,构建产业布局合理、管理水平先进、竞争优势明显、大中小企业配套的行业企业体系。
培育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企业加快推进兼并重组,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石油和化工企业集团。
鼓励大型石化企业与大型煤电企业联合。
推进农药原药企业与制剂企业合并重组,打造一体化的大型农药企业集团。
增强中小企业发展活力。
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参与竞争性领域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和改组。
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实施精品战略,提升市场竞争力。
鼓励支持大型企业主动与中小企业开展产业链分工合作,提高中小企业的协作配套水平。
发展和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
发展生产性服务企业。
加快发展石油和化工科学研究、勘察设计、工程建设、工程承包、物流仓储、软件开发等现代服务业。
加强危险化学品储运设施建设。
建设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
加快发展清洁生产审核、绿色产品(包括节能产品、环境标志产品等)认证评估、环境投资及风险评估服务等。
第四章“十二五”石油和化工重点行业发展方向
“十二五”行业发展方向主要是通过科技创新,促进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培育化工新材料、高端专用化学品、新能源、生物化工和节能环保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养一批新的行业增长点,全面提升行业的整体竞争能力,实现行业与资源、环境、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油气开采
按照“稳定东部、加快西部、开发海域、拓展海外”的思路,重点开拓海域及主要油气盆地和陆地油气新区。
依靠科技进步,大幅提高油气田采收率。
推动天然气产业快速发展。
加强境外油气资源合作开发。
完善油气干线管网和配套设施建设。
逐步形成以油田和大型原油码头为中心,覆盖主要炼化企业,东西衔接,南北贯通,国内原油、进口原油和成品油灵活调节的管道输送网络。
扩建和新建原油储备基地,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和成渝地区建设成品油储备基地。
扩大LNG进口来源和渠道,在沿海地区适当建设液化天然气接收站。
二、原油加工
提高准入门槛,控制炼油产能盲目扩张。
新建炼油项目需按大型化、炼化一体化要求,规模控制在1000万吨/年以上。
严格控制现有小型炼油装置再次扩大原油加工能力,加快淘汰200万吨/年及以下的小炼油企业,防止以沥青、重油加工等名义新建小炼油项目。
在统筹兼顾全国总量平衡和消除区域供需失衡前提下,以现有企业改造扩建为主,努力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产业基地和产业聚集区。
争取到2015年,形成若干个2000万吨/年级的炼油生产基地,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的炼油能力比重进一步提高,炼油企业平均规模达到700万吨左右。
完善原油一次、二次加工配套装置,提高综合加工和炼化一体化能力,积极推动油品质量升级改造。
争取到2015年,原油加工能力控制在6.5亿吨/年以内,成品油产量达到3亿吨左右。
汽油质量标准达到国Ⅳ以上,柴油质量标准达到国Ⅲ以上,轻油收率达到78%。
吨原油加工耗标油低于60千克。
三、石油化工
(一)乙烯
依托炼油企业改扩建及新增大炼油项目,综合平衡区域市场容量,适当安排大型乙烯项目建设,提高乙烯自给率。
鼓励乙烯原料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推进炼油、乙烯、芳烃等一体化的综合大型石化基地建设。
积极开展烯烃基础性、共性关键技术和装备的自主创新研究,统筹规划乙烯副产C4、C5、C9等资源的综合利用。
继续对现有大型乙烯企业实施扩能降耗和提高竞争能力的改扩建,努力使吨产品消耗标油低于600千克。
争取到2015年,全国乙烯产能达到2600万吨/年左右,当量乙烯自给率达到70%左右。
丙烯产能2200万吨/年,自给率75%左右。
(二)合成材料
合成树脂聚烯烃树脂在增加产量的同时,要从通用型向专用型和高档化发展。
热固性树脂要提高质量,增加产品品种,加强应用研究。
加快吸水树脂、导电树脂等功能性树脂和可降解聚合物的开发与生产。
加强可再生“绿色”树脂的研发及废塑料的回收利用。
推动关键设备国产化,研发新的聚合技术和新型高效催化剂。
合成橡胶加快丁基橡胶(特别是卤化丁基橡胶)、乙丙橡胶和异戊橡胶工业化的技术、设备开发。
加快特种橡胶的开发和生产。
发展苯乙烯类嵌段共聚橡胶SIS和SEBS等产品,增加专用产品比例。
发展有利于提高橡胶工业产品品质、档次的合成橡胶新产品,增加粉末橡胶、液体橡胶等专用品种和产量。
合成纤维提高通用型纤维的质量,重点发展高附加值的差别化纤维和多纤材料,提高功能性纤维的比例。
大力发展特种合成纤维。
加快己内酰胺、丙烯腈、乙二醇等装置的技术改造,增加碳纤聚丙烯腈原丝的供应。
对二甲苯(PX)力争自给率达到85%左右。
(三)有机化学原料
加快国内缺口较大、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基础有机化工原料和高端有机化工产品规模化发展。
鼓励发展重要农药、染料、医药中间体。
鼓励发展丙烯直接氧化法制环氧丙烷、甘油法制环氧氯丙烷、丁二烯法制己二腈等先进生产工艺和裂解碳五的分离及深加工、煤焦油深加工技术等。
四、新型煤化工
有序开展新型煤化工研发示范,努力提高示范项目技术、经济和环保管理水平。
在全面总结示范工程经验、评价技术的先进性、可靠性、经济性和碳排放指标的基础上,稳步推进产业化发展。
在保障经济性的前提下,在沿海地区适度布点进口甲醇制烯烃项目。
加大核心技术装备的开发和应用,重点包括:
先进煤气化技术、大型空分技术、合成气变换与净化技术、煤基多联产关键技术、褐煤高效洁净综合利用技术、甲醇芳构化技术、甲醇蛋白产业化技术、煤层气开发利用关键技术和60万吨/年以上规模甲醇合成等基础技术。
推进煤的洁净利用,提高高灰、高硫、低值煤的综合利用水平。
防止甲醇、二甲醚产能盲目扩张,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积极开发下游产品,有序推进醇醚燃料示范发展,缓解产能过剩矛盾。
五、农用化学品
化肥严格控制氮肥、磷肥产能的盲目扩张。
鼓励发展符合测土配方施肥要求的复混肥、专用肥、缓控释肥、生物肥,适合节水农业需求的全水溶性肥料、液体肥,以及利用中低品位磷矿生产的新型肥料,适度发展硝基肥料等多元肥料。
氮肥行业鼓励发展大颗粒尿素,积极研发和推广新型煤气化技术、先进净化和合成技术;对具备条件的20万吨/年以上合成氨企业进行原料结构调整,减少对无烟块煤和天然气的过度依赖。
积极推广先进节能减排工艺技术。
磷肥行业重点支持中低品位磷矿精选和利用技术,磷矿伴生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磷石膏综合利用技术、湿法磷酸净化技术等。
做好部分关键设备的材质、制造工艺的研究工作。
钾肥行业重点是增加钾肥产量,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加大海水提钾和不溶性钾资源开发利用产业化力度。
鼓励境外钾资源开发,建立国家钾肥储备制度。
农药鼓励发展高效、安全、经济和环境友好的农药新品种、新制剂、专用中间体、助剂的生产,以及清洁生产工艺。
逐步淘汰高毒、高风险农药品种。
支持和鼓励农药核心技术、关键共性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力争到2015年,农药创新品种累计达50个以上,高效、安全、经济和环境友好型的新品种占总产量的50%以上,高毒、高风险品种的产量降至3%以下。
化工集中区的农药原药企业达到全国50%以上。
组建一批农药原药、制剂一体化的大型企业集团,争取使生产企业数量减少30%。
六、基础化学品
发展重点是控制总量,淘汰落后产能;加大节能减排的力度,实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的水平;开发新的下游产品,延长产业链。
氯碱大力推广自主研发的离子膜、干法乙炔、电石渣干法制水泥和低汞触媒等先进技术和工艺。
加强热电联产、直购电工作,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积极开发高附加值耗碱、耗氯产品,开发精细化、专用化和系列化的聚氯乙烯产品。
到2015年,乙炔法聚氯乙烯全部使用低汞触媒,吨聚氯乙烯的汞消耗量下降50%。
纯碱鼓励纯碱生产采用先进自动化控制技术及大型、高效节能设备。
继续提高纯碱质量,特别是联碱法纯碱的质量;提高重质纯碱和干燥氯化铵产能,争取到2015年,重质纯碱产能和干燥氯化铵产能分别达到总能力的60%。
无机盐加强对磷、钾、硫、氟、铬、硼、锰等重要矿产资源的勘探力度,提高资源保障能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有序开发资源;鼓励中低品位矿石开发及资源综合利用,提高副产物、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
降低高耗能产品比重,着力培育锂盐等新型产业,提高精细化率。
重点发展无机纳米粉体材料、无机功能性新材料、无机有机复合材料、高端专用无机化学品等。
硫酸继续进行原料结构调整,3~5年内不再建设新的硫酸装置,充分利用冶炼副产硫酸资源;鼓励石油、天然气、原油加工、煤电等行业回收硫资源。
提高行业整体余热回收利用率;提高水的循环利用率;保证尾气SO2、酸雾等指标达到新的排放标准。
电石严格执行准入条件,淘汰落后产能。
推进电石产能向资源、能源产地集中,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形成一批产能在20万吨/年以上的大型企业,打造5~8个百万吨级的电石生产基地。
建成若干个“煤-热电(焦炭)-化工(电石-乙炔化工)-建材”的一体化产业基地。
积极开发电石下游产品。
推进氧热法电石炉的产业化,加大大型密闭式电石炉的推广力度。
力争到2015年,密闭式电石炉的产能比重达到80%,吨电石综合能耗下降到1吨标煤以内。
七、化工新材料
有机硅控制总量,严格执行准入条件,限制10万吨/年以下的单体项目建设。
提高单体生产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加快下游产品的发展和加工应用。
氟化工加强氟资源的保护和综合利用,严格限制萤石、氟化氢的出口,鼓励中低品位萤石采选利用和磷肥副产氟硅酸制氟化氢。
鼓励干法氟化铝、高分子比冰晶石等高性能无机氟化盐的发展。
鼓励环境友好新型含氟制冷剂的开发及规模化生产。
推进系列含氟特种单体的开发及产业化。
加快高性能聚四氟乙烯、可熔融性氟树脂、含氟膜材料等产品的生产及开发。
工程塑料积极推广应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聚芳醚酮、聚苯硫醚、聚芳醚树脂系列产品。
提高聚甲醛和热塑性聚酯等产品质量,增加产品种类。
加强功能化、专用化工程塑料新产品及其应用研究。
加快树脂共混、改性及合金化的进程,鼓励发展环保型改性材料、新型阻燃材料。
热塑性弹性体重点发展聚氨酯弹性体、聚酯弹性体、聚脲弹性体以及聚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
加快助剂和加工应用的研究和开发。
复合材料大力发展以特种纤维为骨架的树脂基复合材料。
尽快掌握碳纤原丝生产、碳化等关键技术;提高树脂基材环氧树脂的质量;加强应用研究,尤其是在航空、航天、工业领域的应用。
聚氨酯加快研发先进生产技术和聚氨酯泡沫稳定剂、高效低毒阻燃剂。
鼓励再生资源型生物基可降解聚氨酯原料、熔纺氨纶切片等技术的开发研究。
加快聚氨酯新标准制定,大力推进在国民经济各领域的推广应用,尤其是节能保温方面的应用。
争取形成几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异氰酸酯生产基地。
八、精细化工及专用化学品
涂料提高准入门槛,加快淘汰溶剂法氯化橡胶生产工艺和含有害物质的涂料产品。
限制1万吨/年以下氧化铁颜料生产线。
重点发展水性涂料、粉末涂料、高固体分涂料、辐射固化涂料等环境友好型产品,以及建筑、桥梁、航空、汽车、船舶、重防腐等专用涂料,推广溶剂型涂料全密闭式一体化生产工艺。
争取到2015年,钛白粉单位产品综合能耗下降20%。
染料严格控制新增产能,加快淘汰落后工艺。
重点开发和推广催化、三氧化硫磺化、连续硝化、绝热硝化、定向氯化、组合增效、表面处理、“三废”治理、循环再生和综合利用技术。
研发推广环保、高附加值和功能性品种。
胶粘剂淘汰技术落后和质量低劣产品,限制溶剂型氯丁橡胶、丁苯热塑性橡胶、聚氨酯和聚丙烯酸酯等类胶粘剂通用型产品的发展,加快推进水性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应用。
加快高端产品开发,提高产品的稳定性、安全性和可靠性。
专用化学品电子化学品重点发展高纯试剂、高纯(特种)气体、高性能新型封装材料、高性能基板树脂、新型液晶材料。
水处理剂重点发展聚丙烯酰胺、聚天冬氨酸、壳聚糖等高性能、环保型水处理剂。
饲料添加剂重点发展蛋氨酸、丙酸等短缺品种,限制发展氯化胆碱等过剩品种,取缔瘦肉精等违禁添加剂的生产。
食品添加剂重点发展仿生态、安全型添加剂。
表面活性剂重点发展高性能含氟、含硅表面活性剂和脂肪酸类、葡萄糖类等天然产品为原料的表面活性剂。
鼓励发展高性能环保型阻燃剂、高性能橡塑助剂及高档造纸化学品、皮革化学品、油田化学品等。
九、新能源和生物化工
新能源提高核能、风能、太阳能等能源的化工原材料配套水平。
发展能量储存、转换的锂离子电池材料,完善盐湖提锂技术。
加快煤层气的开发利用,进一步完善提高致密砂岩气、页岩油、油砂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的技术水平。
生物化工对柠檬酸、赖氨酸、腐植酸、乳酸等传统生物化工产业,要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出口产品的档次。
加快发展单细胞蛋白、酶制剂、生物试剂、生物芯片、干扰素、生物传感器等高端产品。
积极推进工业生物技术替代传统工艺,鼓励发展生物基新材料,发展可再生资源为原料的合成技术、高分子材料聚合与改性的生物技术。
在医药中间体、农药中间体等领域开发和推广生物法合成技术。
逐步扩大非粮法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的生产规模。
重点开发生物乙烯产业化关键技术,耐盐性高分子聚天门冬氨酸的合成技术,生物能源制造关键技术及生物能源与化工产品的耦联技术,高效生产菌种构建和高通量筛选技术,新型好氧、厌氧和复合的高效反应器、高效生物脱氮除磷新工艺及应用技术等。
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