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等学力申硕教育学考试笔记讲义.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81621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0.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同等学力申硕教育学考试笔记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同等学力申硕教育学考试笔记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同等学力申硕教育学考试笔记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同等学力申硕教育学考试笔记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同等学力申硕教育学考试笔记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同等学力申硕教育学考试笔记讲义.docx

《同等学力申硕教育学考试笔记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同等学力申硕教育学考试笔记讲义.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同等学力申硕教育学考试笔记讲义.docx

同等学力申硕教育学考试笔记讲义

同等学力申硕教育学考试笔记讲义

(一)

1、从起源上看,教育学均源于希腊语的“”(教仆)一词,意为照看、管理和教育儿童的方法。

2、在我国,“教育学”是一个译名,应是从日文转译过来的,时间大约在本世纪初。

3、教育学独立的标志的出现前后经历了约两百多年的时间。

因此,教育学的独立是一个历史过程,而非在一个瞬间完成的。

4、英国学者培根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1623)一文中,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

5、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出版了近代第一本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大教学论》(1632)。

6、英国哲学家洛克出版了《教育漫话》(1693),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

7、法国思想家卢梭出版了《爱弥尔》(1762),深刻地表达了资产阶级教育思想。

8、德国哲学家康德在《康德论教育》(1803)一书中明确提出,“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一种科学”和“教育实验”的主张。

9、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写作《林哈德和葛笃德》(1781~1787),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

10、德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普通教育学》(1806)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11、形式教育论起源于古希腊,纵贯整个中世纪,形成于是17世纪,盛行于18~19世纪,衰落于20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是洛克和裴斯泰洛齐。

12、实质教育论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在中世纪受压制,形成于18世纪,兴盛于19世纪,20世纪初衰落,主要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和斯宾塞。

13、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各有自己的哲学、心理学及社会基础,因而各有合理与偏颇之处。

14、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源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形成于文艺复兴时期,兴盛于18世纪,延续至19世纪,对20世纪的人类教育思想也有影响。

主要代表人物是拉特克、夸美纽斯、卢梭、裴斯泰洛齐等。

15、国家主义教育思想源于古希腊的柏拉图,伴随着近代欧美民族国家的出现而产生,在19世纪达到高潮。

其代表人物为法国的孔多塞、爱尔维修,德国的费希特,美国的杰斐逊等人。

同等学力申硕教育学考试笔记讲义

(二)

同等学力申硕教育学考试笔记讲义之教育的概念

1、“教育”是教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

教育学的其他概念都是以这一概念的某种界定为基础的。

2、“教育”概念是构建教育学理论的一块基石,也是理解各种教育学说的一把钥匙。

4、“教育”一词英、法、德语三者都起源于拉丁文“”,前缀e有“出”的意思,而词根则为“引导”,二者合起来就是“引出”,意思就是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就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

5、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一句。

6、《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7、给“教育”下定义是对教育现象进行理性认识的开始。

8、我国和前苏联教育学者根据教育定义外延的大小,划分出“广义定义”与“狭义定义”。

9、美国教育哲学家谢弗勒根据教育定义的陈述方式将复杂多样的特征教育定义划分为“描述性定义”、“纲领性定义”和“规定性定义”。

10、描述性定义是指适当描述一定情境中被定义对象某些关键特征或指出使用被定义概念的方法,如“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或“教育是发展人的智力的最好途径”。

11、规定性定义是指作者自己所下的定义,并在自己的教育论述中始终遵守,如“在本文中,我将教育定义为直接支持和维护有目的的教与学的一整套社会制度。

12、纲领性定义是描述性定义和规定性定义的一种复合形式,既揭示出被定义对象“是”什么,又明确或隐含地表明被定义对象“应是”什么,如“教育是社会籍以发展年轻一代认识生活中的善和价值的能力的手段”。

13、这三种定义方式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教育定义往往既是描述性的,又是规定性的,同时又是纲领性的。

这种区分有利于分析教育定义所涉及到的事实的、价值的和语言的三个方面,提供了研究教育定义的一个初步框架。

14、柏拉图:

“什么是教育?

教育是为了以后的生活所进行的训练,它能使人变善,从而高尚地行动”,“我们可以断言教育不是像有些人所说的,他们可以把知识装进空无所有的心灵里,仿佛他们可以把视觉装进盲者的眼里”,教育乃是“心灵的转向”。

同等学力申硕教育学考试笔记讲义(三)

同等学力申硕教育学考试笔记讲义之教育与社会

1、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是在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基础上相互联系的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2、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的发生和发展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

3、教育不但是新生一代成长的必要条件,也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4、教育是永恒的社会历史范畴。

5、教育的社会性是教育这一永恒社会现象的根本属性。

6、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是教育社会性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

7、教育的生产性表现为: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

(3)教育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8、教育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从而表现出教育的历史性。

9、在阶级社会里,教育的阶级性是教育的社会性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10、教育的民族性一般指民族传统与特点在教育上的反映。

11、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和能动性。

12、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最主要表现为教育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还表现为教育发展本身所具有的继承性上,具体表现在:

第一,教育内容的继承;第二,教育方式的继承;第三,教育理论与教育经验的继承。

13、教育的独立性毕竟是相对的,我们既反对抹煞教育相对独立性的形而上学的机械论,又反对把这种独立性绝对夸大的历史唯心主义。

14、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5、劳动力再生产是社会再生产的必要条件,而教育正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内容之一。

16、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目标的设定。

同等学力申硕教育学考试笔记讲义(四)

同等学力申硕教育学考试笔记讲义之教育与人的发展

1、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是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2、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的有遗传、环境和教育。

3、人的发展变化过程既有量的,又有质的,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同时又是一种前进的运动。

4、人的发展,指的是青少年身体和心理上的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

简要地说,包括两个方面:

身体的发展(结构形态、生理机能)和心理的发展(认识能力和心理特性、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

5、青少年身体的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两个方面。

6、青少年心理的发展是指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发展两个方面,是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统一的和谐的发展。

7、“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是由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

8、“一般发展”的理论是由前苏联又一著名心理学家赞可夫提出的。

9、“心理发生论可以分为三个学派:

个性发生学派、认识发生学派、活动心理学派即心理动力学派。

10、遗传是指人从先辈那里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这些遗传的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基础和自然条件。

11、每个人表现出来的智力水平和个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受遗传因素的影响

12、遗传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只限于提供物质的前提,提供发展的可能性,它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13、环境,即围绕在人们周围,对人的发展产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在人的发展中,社会环境起着更为主导的作用。

14、环境影响人,主要是通过社会环境实现的。

社会环境包括社会文明的整体水平,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以及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和道德水准,其中最主要的是社会发展的程度和个人拥有的社会关系。

15、环境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不是主动进行的。

16、由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教育所起的作用是主导的。

17、人的可教育性,即人具有接受教育的天赋素质和潜在能力。

人之所以具有可教育性,主要在于人具有可塑性,而人的可塑性表现为人的感觉器官和心理机能是“未特定化”的。

18、人的“未特定化”是人的可塑性的前提,而可塑性又是人的可教育性的前提。

19、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之处就在于人类拥有文化,文化是人类本质力量的确证与表征, 人类心身能力的延伸。

20、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但这种作用于相对的、有条件的,因为教育的影响只不过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外因。

21、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是指社会或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与他们原有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22、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有:

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不均衡性、稳定性和可变性、个体差异性。

23、青少年身心发展速度是不均衡的。

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身心发展是不均衡的;另一方面,在同一时期,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发展也是不均衡的。

24、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个体差异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不同个体身心发展的速度可能不同;二是不同个体身心发展的质量也可能不同。

同等学力申硕教育学考试笔记讲义(五)

同等学力申硕教育学考试笔记讲义之教育目的

1、人的全部活动所表现出业煌主要的和基本的特征是,(在实践活动之先,活动所要取得的结果就已经在人的头脑中预先存在了)。

2、教育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3、教育是人通过自己的(有目的的对象性活动)而创造的一种新型进化形式,它不同于通过生物进化而实现的基因种族遗传,而是一种社会性的“遗传”,它的不可替代性就在于(它不受个体生活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受亲缘关系的限制),教育者的知识和经验不仅可以传给自己的直系后代,而且可以传给社会的其他成员,从而缩短了个体成长的过程,加快了社会进步的步伐。

4、(教育目的)是人们在进行教育活动之前,在头脑中预先观念地存在着的教育活动过程结束时所要取得的结果。

5、物质生产是教育存在和发展的(绝对条件和永恒基础)。

6、(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制约教育目的的最终决定因素。

7、劳动者的劳动能力是由(体力、智力、文化知识、劳动经验和技术熟练程度)等因素共同构成的。

8、一定社会的社会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对教育目的起着(直接的决定性的)影响。

9、教育目的是一个体系,是一个(以总的教育目的为核心,以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各级各类课程目标一直到每个单元、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为具体内容构成的内在和谐的)有机整体。

10、在现代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目的的制定产生(直接的)影响。

11、生产力对教育目的的的直接影响是随着(现代工业)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发展的,是(社会现代化)的产物。

这一现代化的进程给予教育的影响就在于孕育和产生了(普及的)、(社会化的)、(与现代工业相结合的现代教育)这一崭新的教育形态。

12、现代教育的教育目的直接受到(现代生产发展)的影响。

13、(经济科学、管理科学、法律科学)等方面人才的培养也开始成为现代教育目的的一个重要方面。

14、教育的现代化就其本质而言就是(教育的普及化)。

15、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同以往种种有关人的发展的学说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以往一切有关人的发展学说或者是在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对立的社会基础上解决人的发展问题,或者是把人看做抽象的、脱离具体历史条件的、脱离其所处的经济地位的个体,抽去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前提。

马克思从分析现实的生产关系入手,指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手段和途径,预言了在生产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在消灭了阶级对立和阶级压迫的社会制度中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性和必要性)。

16、马克思讲的人的本质包含了两种含义:

一是指(它是由什么决定的,它不是来自神,不是来自绝对精神,也不是人固有的,而是来自“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二是指(它的根本属性不是抽象的理性,也不是自然性,而是现实性、社会性)。

17、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8、马克思的在《资本论》中,人的发展领域包括一两个方面:

(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

19、马克思(把人的全面发展)看成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和主要内容,把(能否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看成是区别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一个重要标准。

20、(教育)是培养和造就全面发展的个人的唯一方法。

21、马克思以其敏锐的油察力提示,未来社会全面发展的教育已经在(工厂制度)中萌发出来,未来教育的特征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22、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个人发展应该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

23、在我国,(1902)年以前并没有确定的全国统一的教育目的。

(梁启超)(1902)年发表的《(论教育当定宗旨)》一文,首先提出了制定和贯彻全国一体的教育目的的必要性。

清朝政府开始以国家的名义制定和颁布教育目的。

这些教育目的充分体现了清末统治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基本精神,反映了清末政治经济对教育的要求。

24、(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是从1958年正式提出教育方针以来就一直坚持的一个基本点。

25、(正确理解劳动者这一概念)是正确理解教育目的的前提。

同等学力申硕教育学考试笔记讲义(五)

同等学力申硕教育学考试笔记讲义之教育目的

1、人的全部活动所表现出业煌主要的和基本的特征是,(在实践活动之先,活动所要取得的结果就已经在人的头脑中预先存在了)。

2、教育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3、教育是人通过自己的(有目的的对象性活动)而创造的一种新型进化形式,它不同于通过生物进化而实现的基因种族遗传,而是一种社会性的“遗传”,它的不可替代性就在于(它不受个体生活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受亲缘关系的限制),教育者的知识和经验不仅可以传给自己的直系后代,而且可以传给社会的其他成员,从而缩短了个体成长的过程,加快了社会进步的步伐。

4、(教育目的)是人们在进行教育活动之前,在头脑中预先观念地存在着的教育活动过程结束时所要取得的结果。

5、物质生产是教育存在和发展的(绝对条件和永恒基础)。

6、(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制约教育目的的最终决定因素。

7、劳动者的劳动能力是由(体力、智力、文化知识、劳动经验和技术熟练程度)等因素共同构成的。

8、一定社会的社会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对教育目的起着(直接的决定性的)影响。

9、教育目的是一个体系,是一个(以总的教育目的为核心,以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各级各类课程目标一直到每个单元、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为具体内容构成的内在和谐的)有机整体。

10、在现代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目的的制定产生(直接的)影响。

11、生产力对教育目的的的直接影响是随着(现代工业)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发展的,是(社会现代化)的产物。

这一现代化的进程给予教育的影响就在于孕育和产生了(普及的)、(社会化的)、(与现代工业相结合的现代教育)这一崭新的教育形态。

12、现代教育的教育目的直接受到(现代生产发展)的影响。

13、(经济科学、管理科学、法律科学)等方面人才的培养也开始成为现代教育目的的一个重要方面。

14、教育的现代化就其本质而言就是(教育的普及化)。

15、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同以往种种有关人的发展的学说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以往一切有关人的发展学说或者是在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对立的社会基础上解决人的发展问题,或者是把人看做抽象的、脱离具体历史条件的、脱离其所处的经济地位的个体,抽去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前提。

马克思从分析现实的生产关系入手,指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手段和途径,预言了在生产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在消灭了阶级对立和阶级压迫的社会制度中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性和必要性)。

16、马克思讲的人的本质包含了两种含义:

一是指(它是由什么决定的,它不是来自神,不是来自绝对精神,也不是人固有的,而是来自“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二是指(它的根本属性不是抽象的理性,也不是自然性,而是现实性、社会性)。

17、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8、马克思的在《资本论》中,人的发展领域包括一两个方面:

(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

19、马克思(把人的全面发展)看成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和主要内容,把(能否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看成是区别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一个重要标准。

20、(教育)是培养和造就全面发展的个人的唯一方法。

21、马克思以其敏锐的油察力提示,未来社会全面发展的教育已经在(工厂制度)中萌发出来,未来教育的特征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22、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个人发展应该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

23、在我国,(1902)年以前并没有确定的全国统一的教育目的。

(梁启超)(1902)年发表的《(论教育当定宗旨)》一文,首先提出了制定和贯彻全国一体的教育目的的必要性。

清朝政府开始以国家的名义制定和颁布教育目的。

这些教育目的充分体现了清末统治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基本精神,反映了清末政治经济对教育的要求。

24、(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是从1958年正式提出教育方针以来就一直坚持的一个基本点。

25、(正确理解劳动者这一概念)是正确理解教育目的的前提。

同等学力申硕教育学考试笔记讲义(六)

同等学力申硕教育学考试笔记讲义之教育制度

1、教育制度是国家各种教育机构系统的总称。

2、教育制度包括教育结构的两个方面:

一是教育的施教育机构系统,二是教育的管理机构系统。

在教育学原理中,教育制度通常只讨论教育的各种施教机构。

3、在现代教育制度的形成过程中,最先形成和完善起来的是学校教育系统,因而最初的教育制度就是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

4、在现代学制中,学校教育机构系统仍然是最严密和最有效的施教机构,并且是其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5、学制产生于学校之后。

在进入阶段社会之初,产生了最初的学校,

6、古代学制具有不系统性和不完善性。

7、古代学制只有蒙学和大学,甚至连中学都没有。

8、现代学制也是发展的,它的发展方向是终生教育制度。

9、在古代社会,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学校都没有严格的大、中、小学之分,更没有学前教育机构。

10、国民学校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了现代学校系统的产生。

11、现代学制是人类进入现代社会后的近几百年才形成的。

12、欧洲的双轨制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13、在欧洲,随着商业、手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大概在12世纪中叶时就产生中世纪大学。

14、中世纪大学最早产生于意大利、法国和英国。

到14世纪时,欧洲已经有了几十所大学。

15、这些大学一般设有文科、神学科、医学科和法学科等,其中文科主要教授“七艺”,属普通教育性质,起着后来的普通中学的作用,是大学的预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