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曾在国内Alpha策略对冲时遇到哪些困难.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78520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你曾在国内Alpha策略对冲时遇到哪些困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你曾在国内Alpha策略对冲时遇到哪些困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你曾在国内Alpha策略对冲时遇到哪些困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你曾在国内Alpha策略对冲时遇到哪些困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你曾在国内Alpha策略对冲时遇到哪些困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你曾在国内Alpha策略对冲时遇到哪些困难.docx

《你曾在国内Alpha策略对冲时遇到哪些困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你曾在国内Alpha策略对冲时遇到哪些困难.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你曾在国内Alpha策略对冲时遇到哪些困难.docx

你曾在国内Alpha策略对冲时遇到哪些困难

你曾在国内Alpha策略对冲时遇到哪些困难

1.基差的不可预测性:

如果大家有耐心做过关于基差预测的研究,就会发现在实际研究和投资过程中,预测基差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其难度甚至不亚于直接预测大小盘的走势。

当然,市场机构各有神通,不排除有少数市场有实力的机构能够在特定的时间段内、特定的预测区间下对基差做出'大概率'准确的、量化的预测。

然而正如同Alpha策略选择用对冲期货来规避市场风险的初衷的一样,市场上大部分的机构在测试其策略时,往往直接用”指数“来替代股指期货对策略进行回测,从而希望能够”真实“地呈现策略的本来面目。

然而这一设置,后面会说到,在投资过程中,会带来很大的问题。

2.行业中性:

同”市场中性“策略这个名字一样,Alpha策略追寻地是剔除了市场、行业判断的纯粹的套利收益。

直白地说,这是因为量化投资在直接预测大盘走势、预测行业强弱上并不具有特别的优势,原因在后面会说明。

所以,国内的Alpha策略在早期(注意:

我说的是早期)一般都会将策略在某个行业上的权重配得跟指数一致。

这样、由于行业相对强弱所带来的风险也会被规避掉。

然而这一设置,仍然会带来很多问题。

3.回测的时间:

由于数据获取等种种原因,2007年之前的数据是有非常多缺失且不完整的。

如涉及到指数权重、财务数据、会计准则更改等等问题。

所以一般而言,国内的Alpha策略最早也是从2007年中开始回测,更有甚者可能从2008年之后开始回测。

But,timedoesmatter.

如果说Alpha策略在中国所遇到的研究困难,就不得不从股指期货这个对于Alpha策略来说唯一的对冲工具说起了。

IF合约是从2010年4月16日在中金所开始交易的,国内Alpha策略的兴起也基本上与IF的上市密不可分,所以我把Alpha研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A.2010年4月-2014年10月(迷人的潘多拉魔盒)

如果大家在这个时期做Alpha策略,你会发现赚钱太容易了!

记得曾经跟某BGI回来的量化私募大佬电话会议的时候,该大佬说,现在Alpha随便什么策略都能赚钱。

言语中,是戏谑,是无奈,却也隐含着担忧。

在这个时期,你会发现用一些非常简单的信号,用经典的Alpha框架,回测起来,年化15%以上的收益、夏普3以上的策略一堆一堆的。

你可能会突然觉得你是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你发现了新大陆!

如果说,在当时的环境下,Alpha研究有什么隐忧的话,那就是:

IF本身的问题太大了。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

IF的标的指数是沪深300指数,而沪深300指数最大的特点就是金融业的权重太大了!

而且银行股的只数太少了,只有16只!

如果大家读过Grinold的QuantitativeEquityPortfolioManagement(此君来自Barra,做Alpha的同志必然读过他的书;BarraRiskModel也算是发源于他的研究),就会记得,一个策略的InformationRatio跟涵盖股票的只数的开方、截面离散率是正相关的。

但是金融股、尤其是银行股有什么特点呢?

低波动、同涨同跌严重(相对其他版块),低价股多且日内波动率极低。

前两个特点导致银行股本身很难有高Alpha,最后一个特点则导致交易起来十分困难,这样的话,策略如果跟指数一样,配很高的权重在银行上,就要忍受始终在银行业上赚不到钱甚至亏钱。

多说一句,为什么低价股交易起来会很困难呢?

比如你要买农业银行(2016/6/24日收盘3.17元),假设下一交易日开盘3.16(买一)/3.17(卖一),实际交易你会发现,低价股的盘口很少动的,因为动一下就是0.01/3.16=32bps就出去了,这个在交易过程中太难忍受了,要知道有时候Alpha策略一天还不一定能赚32bps呢。

所以如果你一直挂在买一,就面临交易量大无法成交的风险,如果跨过盘口去对手盘成交,Ohgod,真是能疼出血来。

BUT!

在当时,这些都是小问题,因为当时Alpha太高了,或者说,小盘因子的Alpha太高了。

所以,接下来,回测时间的问题就来了。

B.2014年10月-2014年12月(Alpha策略痛苦的回忆)

其实这波小盘的强势从2013年或者说2012年就开始了,Alpha策略在这几年的回测动辄40~50%的收益率,其实大部分Alpha策略在2010~2011年是不好的,但是由于08、12、13的高收益的提升,它们往往被忽略了。

这个时候,现在已经众所周知了,市场开始转向了。

其实回过头来看,除了量化投研人员之外,主动投资研究的人士早就看到了这次大牛市的到来,而量化投资的童鞋成天与数据、模型、代码和论文打交道,本身的市场敏感性相较而言则要差很多,而且大部分做Alpha的朋友是不喜欢或者是厌恶Beta的,这种厌恶来源于保守,也来源于Beta很难用量化看懂。

于是,大家看到,金融股开始狂飙,大小盘转换开始加速,基差开始急剧拉升。

犹记得当时我看见Alpha策略那触目惊心的亏损的时候,真心佩服那些能够坚持账户市值中性的大佬们。

虽然策略本身的缺陷是显著的,但是在那样环境下的坚持,我认为是这对自己投资理念的坚持。

这个阶段其实就是市场给Alpha策略研发人员上的一课:

应该说,量化策略本身(如包含统计学习特性)和量化策略开发人员是具有很强的学习市场能力,但当你从未见过、考虑过、测试过这样的市场状况时,你无法保证量化策略的成功。

这是量化天生的缺陷,它是数学、是统计、是基于过去对未来的预测,当你需要它预知它从未见过的事物时,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总结下来,这段时间,Alpha的失败有几大原因:

一、由于市场特性的变化、大小盘风格发生大逆转、流动性偏好发生大逆转。

二、由于IF本身的结构特征,在金融股狂涨时,如果调仓频率低,由于市场涨跌,会自动产生市值敞口、行业敞口。

三、基差的急剧拉伸带来的巨大浮亏。

这几个原因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所以,这一段痛苦的经历,对Alpha策略来说,也是涅槃重生后的宝贵财富,当然,你得能活下来,不少Alpha策略当时已经被清盘了。

C.2015年股灾之后(狂欢之后的负重者)

股灾之前的2015年对Alpha策略是美好的,简直太美好了,半年,很多的基金或产品轻轻松松录得50%以上的收益。

然后就是雪崩了,然后就是监管介入,提高保证金,限制交易手数,期指流动性大跌。

目前期指的流动性差不多是股灾之前流动性的百分之一。

但是好在中证500期货(IC)的推出很好的解决了沪深300期货本身的结构性问题,使得Alpha策略面临更少的市场风险和风格风险,从而能够更好的挖掘“真正”的alpha。

但是深度贴水的问题就来了。

个人观点,这种深度贴水,是对做多期指时流动性缺陷、政策限制缺陷等问题的补偿,在监管不发生改变的前提下,可能是一种“NormalBackwardation”。

这种深度贴水带来两个困难:

一、如果在深度贴水下建仓,一旦基差收窄,账户经常要面对2-3%的回撤;二、移仓成本太高。

因为市场多头套保需求多,而投机多头又受到限制,所以一旦需要换仓时,移仓成本会非常高,IC近月合约通常都在3%左右甚至往上,这意味着,如果一年换仓12次,Alpha一年得挣36%以上才能勉强避免由换仓导致的亏损。

最后,策略的转向:

现在,很多的Alpha策略开始探求其他的突破,这些方向是Alpha进步的动力,比如:

一、放开行业中性、市值中性的约束,用量化方法学习提取市场特征,动态调整。

二、结合CTA策略、结合场外期权产品、结合期货纯多策略等等;

三、新的数据源,也意味全新的Alpha来源。

最后我们正在举行量化交易大赛,为优胜者准备了实盘资金和丰富的奖金奖品,欢迎你来看一看:

Ricequant量化大赛,百万实盘等你来拿!

更多的精彩回复:

EricZ回复Austin(作者):

我不在中国市场具体不是很了解但是看您的描述国内的alphastrats好像只是做了marketneutral您说的alpha的好年景其实回报来源是smallcapbeta

Austin(作者)回复EricZ:

首先结论是,的确,国内大部分的策略在年景好的时候,或者说,现在都在挣smallcap的钱。

但我想说三个考虑:

第一,也是更直接的原因,就是A股的结构性问题。

A股上市绝大多数大盘企业,以上证50为例,大部分是银行、券商、保险、钢铁煤炭等“传统行业”企业。

这些企业要么基本面发生急剧恶化、要么类似银行在降息周期下利润增速会不断下滑。

应该说,A股的大市值企业缺乏类似美股Amazon,Facebook,Apple这样的科技龙头股,这导致的一个结构性问题就是:

A股的机会和故事都更多来源于小盘股。

所以在这种市场结构下,如果您想完全从Alpha策略中'干净'地拿掉size这个风格因子,那么策略本身会受到很大的侵蚀。

第二,就是所谓风险因子的定义问题。

这个问题更多的则是见仁见智了。

比如有些人认为size在中国既是Alpha因子,也是风格因子。

他们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单纯的size因子在A股的夏普经常能到2.3以上。

在中国,size就是有premium的,同样流动性因子也是有premium的,我想跟市场和参与者结构恐怕都是分不开的。

第三,其实在海外,风格因子也“不一定”是严格中性的。

比如,AQR的market-neutralstrategy就不是时时刻刻都保持风格中性。

AQR也有很多关于stylemomentum的研究。

同样,在我看来,即使做Alpha,对于暴露一定的风格敞口,我们也不需要有太多的抵触。

程峰:

不拿足够的银行股怎么做到风险中性?

2014年底有些自以为是的人不就吃大亏了么。

而且至少对中国市场而言,风险中性组合的红利收益可大半是金融股提供的,别太贪了。

我觉得用指数回测没什么问题,负基差的时候平仓而不开仓才是正解,换成利率资产才对。

看你的回复,感觉你是信奉统计对冲的人?

如果秉持这个思想的话,确实会以为风险中性跟拿银行股没有直接关系,不过统计对冲的结果并不具有足够的稳定性,很容易多年躺赢、一朝懵逼。

2014年以前那些做空股指做多小盘股的所谓中性组合根本不是风险中性,而是股票市值划分下的双向投机行为。

实际暴露了大量的风险敞口,只不过风险没爆发就以为没风险了?

负基差平仓、正基差开仓(包括当月和下月合约),这本身并不太需要预测,就是一个当下的行为。

风险中性不等于就可以无时无刻在股票市场里保持头寸,里面是有流动性与基差等假设前提的。

似乎国内那些大规模的正牌对冲基金的多数产品并不追求超过20%的年化收益,股灾后的股票仓位也确实很低。

关于我说的正负基差开平,其假设前提是股指交割日会与现货指数收敛,这个从规则上看是几乎必然保证的,因此不需要过多预测。

建仓平仓是一个过程,只要是在正基差下建仓,虽然会承受基差风险,但交割前平仓或移仓几乎只有路径中的基差风险,但最终是无风险的。

我认为2015年的很多阿尔法收益并不源于阿尔法因子,而是基差问题以及实质上风险敞口暴露导致的beta收益。

2014年年底基差变动很大,但单纯的基差风险是可以承受的,而如果你行业中性做的不好,那才会出大问题。

不知仁兄有没有认真研究过指数编制方案?

只有规则对冲才是最靠谱的,统计对冲的高收益实质上源于风险敞口的暴露,是有风险的,需要控制在一定幅度内。

从长期角度而言,我认为阿尔法因子效果是有限的,中性策略的主要收益还是源于无风险的红利收益与期限套利收益,而额外的收益其实是beta收益,因此回撤与保证金等极端风险随之而来。

Austin(作者)回复程峰:

我们一般所说“风险中性”是指市值中性或者beta中性。

严格意义上来讲,风险中性不中性跟拿银行股没有直接的联系。

比如如果你可以借券做个券的Long-Short的话,完全不一定需要拿银行股。

您说的“风险中性组合的红利大半来自金融股”,只能说部分同意。

在2014年以前,因为小盘一直持续强于大盘,所以实质来讲,中性组合有很大的收益来源于做空金融股。

但自IC上市以来,如果仅用IC做Alpha回测或投资,依然是有高的Alpha来源的。

当然这其中的因素较为复杂,但至少证明,Alpha策略在中国并不完全依赖于做空金融股。

至于您说的负基差不开仓的问题,的确是赞同的。

但难度在于操作层面,如果判断这个负基差是持续负基差,14年年底,也见过有些策略被反复打脸的。

所以,这个问题,更多的是知易行难。

Austin(作者)回复程峰:

关于您说的基差的问题,我想我们的目标和理念是非常一致的。

基差的收敛性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我个人可能更保守一点,在基本面不是特别明晰的情况下,我个人不是特别喜欢单纯依靠现时基差开平仓的决策方式。

2014年10月的时候,我记得当时基差在20~30点的时候已经有很多策略选择加仓了。

但回过头来看,当时的情况下,很多策略“仅仅”依靠基差就判断可以加仓是有问题的,基差拉升的背后,是源自市场的结构性预期的变化,也包含了风格的变化。

后来基差一路飙升,加仓之后的策略也一路回撤,加之风格上的损失,由于账户/产品/基金的回撤、清盘线等风控措施被清盘的不在少数。

不得不说,虽然基差最终肯定会收敛,但在黑天鹅的行情下,也没准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关于是否严格行业中性和Beta的问题。

作为量化Alpha策略,基本情况下,肯定是要依据指数的成份来市值对冲、行业中性,这恐怕是Alpha人基本的研究课题。

市场上您提到“统计对冲”只怕是少数。

但是,我自己对:

(一)、如何划分行业分类;

(二)、是否可以打开行业中性,加入一些行业轮动;(三)、是否可以加市值敞口;这几个问题应该说是持开放态度的。

目前比较困难,但可以持续考虑和研究。

至于Alpha收益是否持续以及是否一直是在赚Beta的钱,以及哪些钱是beta,哪些是Alpha的问题,这个正如我在前面回答@EricZ的时候提到的,这个问题就真的只能见仁见智了。

从长期来讲,不存在任何一种持续无风险或者低风险的套利方式,任何高收益的策略长期来讲都是要承受相应风险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对风险的认知和对风险的管理。

(更多精彩财经资讯,点击这里下载华尔街见闻Ap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