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提纲6元代.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75440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50.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文学提纲6元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古代文学提纲6元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古代文学提纲6元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古代文学提纲6元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古代文学提纲6元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文学提纲6元代.docx

《古代文学提纲6元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学提纲6元代.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文学提纲6元代.docx

古代文学提纲6元代

第六编 元代文学

绪 论

中古期第三段:

元初—明中叶;元代文学:

1234~1368。

划时代意义:

①叙事性文学第一次居于主导;

②作家与下层人民联系密切,文学赢得更多读者、影响广泛。

第1节元代的社会与文学

1、民族压迫、融合。

2、思想领域:

程朱理学确认统治地位、但不独尊;信仰多元化。

3、程朱理学影响下降,礼教松驰:

下层人民/青年男女蔑视礼教。

4、科举时行时辍:

儒生地位下降,不再依附政权、人格相对独立,思想异动;

“书会才人”和市民阶层联系密切,价值取向/审美情趣平民化;

知识分子大量涌向勾栏瓦肆,促成杂剧发展。

第2节叙事文学成主流

1、叙事文学兴盛;抒情文学如“散曲”创作给诗坛带来新气象。

2、话本小说兴盛:

1、唐以来:

叙事性文体如传奇小说、变文俗讲活跃;

宋:

出现勾栏瓦肆,提供演出场所;

元:

演述故事的话本、说唱进一步繁荣;

戏剧以曲折跌宕情节再现社会各阶层人物,更受欢迎。

2、宋说话分四家:

小说、说经、讲史、合生

①说经:

讲演佛禅道理;

②合生:

即兴滑稽伎艺;

③小说:

讲脂粉灵怪、传奇公案故事;

④讲史:

讲前代历史、兴废战争;

⑤小说/讲史:

有情节人物的叙事文学;话本作者已能运用虚构、提拣。

3、元“说话”盛行,多讲史:

《全相平话五种》《新编五代史平话》《宣和遗事》《薛仁贵征辽事略》注意情节安排、心理描写。

4、元文言小说:

《娇红记》。

3、戏剧艺术成熟:

杂剧、南戏

1、戏剧形成过程:

先秦歌舞→汉魏百戏→隋唐戏弄→宋院本→金末元初,在唐变文+说唱诸宫调等叙事性体裁的启示下,结合舞蹈/说唱/伎艺/科诨等要素,成戏剧。

2、宋金对峙→杂剧、南戏两种。

3、元杂剧概况:

①题材广:

爱情婚姻、历史、公案、豪侠、神仙道化。

②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揭露封建制度的弊陋丑恶、歌颂被迫害者的反抗:

展示元代丰富生活、人物复杂精神世界。

③结合演戏、祭神酬神:

既是娱神,也是娱人。

4、元戏剧分杂剧、南戏:

(1)都包括曲词、宾白、科(介)三部分。

(2)杂剧:

风行大江南北

①四折一剧本;脚色分末(正末/小来)、旦(帖旦/搽旦/小旦)、净三类。

②音乐:

一折只用一宫调;全剧只由正末/正旦一人主唱,正末唱“末本”,正旦唱“旦本”。

(3)南戏:

流行于东南沿海

①由若干“出”组成,“出”数不规定,宫调无规定。

②角色分生、旦、净、末、丑,均可歌唱,或独唱,或对唱/合唱/轮唱。

(4)杂剧、南戏剧本:

①完整故事情节、在戏剧冲突中刻划人物形象;

②唱词表现人物思想,甚至直透作者心声,强烈抒情性(近于诗),表现我国戏剧文学的特色。

③综合性艺术:

演员善于说白、歌唱,掌握科(介)亦即舞蹈、武打、杂耍技巧。

(5)杂剧、南戏的唱腔区别:

①杂剧曲调:

结合北方民间歌曲、少数民族乐曲、中原传统曲调(宫廷/寺庙/民间音乐);

南戏曲调:

结合东南沿海民间音乐、中原传统音乐。

②一些曲牌名称/品味相同:

音乐文化系统均由中原传统衍繁,彼此同源。

③二者音乐差别→南北方言差异(如南方语音保留入声:

少而调缓)。

5、两个戏剧圈:

(1)北方戏剧圈:

大都中心,包括长江以北→流行杂剧

①剧作家:

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纪君祥、张国宾、杨显之。

②东平(杂剧水浒戏)、汴梁、真定、平阳等地作家形成不同群体。

③题材敢直面现实黑暗:

水浒故事、公案故事、历史传说。

④风格:

激昂、明快。

(2)南方戏剧圈:

杭州中心,包括东南地区→流行南戏、也演出杂剧

①南戏又称“永嘉杂剧”。

②题材:

杂剧剧目+爱情婚姻、家庭伦理等社会问题:

郑光祖《倩女离魂》、乔吉《两世姻缘》《金钱记》、《琵琶记》《荆钗记》《拜月记》。

③南下剧作家:

写书生怀才不遇、倨傲疏狂,借人物遭遇抒发自身块垒:

《王粲登楼》《扬州梦》。

6、杂剧、南戏交流:

①作家相互吸取、改编彼此作品:

徐渭《南词叙录》。

②音乐“南北合套”。

第3节元代的抒情文学

1、散曲:

1、“散”:

相对于元杂剧的整套剧曲(剧本曲粘连科白情节;散曲纯以曲体抒情,与科白情节无关)。

2、大盛于元:

与语言、音乐发展直接相关。

3、内容广泛:

男女爱情、江山景物、人情世态、社会黑暗、隐逸之思、怀古咏史、市井风情。

4、风格:

清刘熙载《艺概·曲概》“清深,豪旷,婉丽”。

5、语言:

注意一定格律+吸收口语体自由灵活=口语化、曲体某一部分章节散漫化。

6、艺术:

用“赋”的铺陈、叙述。

押韵灵活(平仄通押)+可增加衬字→口语化、俚俗化,曲意明朗活泼。

2、诗词:

逊于唐宋清

1、元初:

故国之思,沧桑之感。

2、延祐后:

恢复科举,忧愤之思→追求技巧/“盛唐之音”;通俗文学追求新奇热闹,影响诗人情趣。

3、不满宋以文为诗、以理入诗,提倡“宗唐得古”(效唐诗/魏晋古诗),重诗歌形象性:

①描绘自然景物:

集中在审美客体的局部/细部。

②捕捉自然界声色细微变化。

③捕捉审美主体内心的细微律动。

④用流畅语言、韵律表达。

第4节元代文学的审美情趣

1、“元曲之佳处何在?

自然而已矣”

1、“自然”:

真实摹写作者所见所想,让观众真切看到“时代之情状”并体悟其中旨趣。

2、元杂剧文字:

不事藻绘、鲜活生动。

3、原因:

“自娱”+“娱人”需要。

2、风格:

淋漓尽致、饱满酣畅

1、剧本情节:

简单故事写得波澜迭宕,表现悲欢离合情态。

2、刻划人物:

力图揭示主人公内心奥秘、鲜明彰显个性特征;

3、语言风格:

尚“本色”,大量运用俗语/俚悟/衬字/双声叠韵,尽情宣泄爱恨(实为作者发泄不满)。

3、抒情性文学最高境界:

豪辣浩烂、酣畅尖新;

如散曲以赋手法白描直陈→淋漓尽致展露所写情/物;

曲的特殊体制(可增加衬字/顶针/叠字/短柱对/鼎足对)→推动自然酣畅风格。

4、诗词主张自然随意地抒发感情。

5、元代文坛“显而畅”。

第一章话本小说、说唱文学

至迟在唐代出现;以听众为对象,演述古今故事、市井生活,追求内容世俗化、语言口语化。

第1节说话艺术

1、“说话”:

上古神话传说→“话”代指口传“故事”→最早记录:

隋笑话集《启颜录》→唐民间“说话”:

讲三国故事/士子妓女爱情。

2、宋“说话”:

职业化、商业化,题材“四家”:

小说(烟粉/灵怪/传奇/公案故事)、讲史(前代兴废争战)、说经、合声(“指物题咏,应命辄成”)。

以叙述故事见长。

3、“话本”:

口传故事为蓝本的文字记录本,有套语(一定程度上已“格式化”),分三类:

①叙事粗略、文字粗糙的艺人底本:

《三国志平话》。

②以说话艺人口述故事为内容的记录整理本:

文字通顺、描写细致、叙事周祥:

《错斩崔宁》《碾玉观音》。

③文人据史书/野史笔记/文言小说改编的通俗故事读本:

《宣和遗事》。

第2节小说话本

1、较可靠的宋元话本:

《张生彩鸾灯传》《风月瑞仙亭》《杨温拦路虎传》《西湖三塔记》《简贴和尚》《合同文字记》《柳耆卿诗酒玩江楼记》《宋四公大闹禁魂张》《张古老种瓜娶文女》《错斩崔宁》《醒世恒言》《碾玉观音》《西山一窟鬼》《定山三怪》《三现身包龙图断冤》《警世通言》。

2、宋元小说话本体制:

文本由入话(头回)、正话、结尾构成

1、入话:

话本开端部分

①以诗词“起兴”:

说风景名胜,与故事发生地点/主人公相关联。

②以一首诗点出故事题旨,后叙述一个与此题旨相关的小故事,故事与正话有类比关系。

2、正话:

话本主体,情节曲折,细节丰富,人物形象鲜明突出。

3、结尾:

正话后以一首诗总结主题;或“话本说彻,权做散场”套话作结。

3、题材:

爱情/公案作为叙事“兴奋点”

1、广泛:

有灵怪、烟粉,奇传、公案,兼朴刀、杆棒、妖术、神仙。

2、爱情故事:

①挑战礼法、追求自由的大胆行动(艺人以此作为表演内容的水平标志,反映时代创作趋向)。

②突出女性主动追求爱情生活:

表现平民百姓蔑视封建传统《碾玉观音》璩秀秀、《闹樊楼多情周胜仙》周胜仙。

3、公案故事:

源于宋元官府昏庸、吏治腐败;反映民众关注不公平现象、忧虑生存权利:

《错斩崔宁》。

4、艺术:

描写细致、生动逼真;

留存说书艺人风致:

叙事口语化、声口个性化、谈吐市井化。

第3节讲史话本

1、宋元讲史话本:

又称“平话”,指以平常口语讲述而不加弹唱;穿插诗词只用于念诵,不歌唱;虽脱胎于史书,语言风格却摆脱艰深文言而趋于平易。

2、讲史:

1、概称,全称为“讲论古今”(“今”:

《复华篇》《中兴名将传》)。

2、宋人编讲史话本现存:

《梁公九谏》《五代史平话》《宣和遗事》

①《梁公九谏》:

早期作品,凡九段,唐狄仁杰九次进谏,反对武则天策立武三思为储君;

段落整齐,文辞古朴,简明扼要。

②《宣和遗事》:

分前后二集,记北宋衰亡、金人入侵、南宋建都临安;

其中故事略具《水浒传》雏形,叙事简略,类似纲要。

③《五代史平话》:

以《资治通鉴》为主要依据,杂糅民间传说,分梁唐晋汉周五部分,断代编述;

编年为经,事件为纬;贯串儒家正统史观。

3、元人编讲史话本今存:

虞氏《全相平话五种》(《武王伐纣平话》《七国春秋平话后集》《秦并六国平话》《前汉书平话续集》《三国志平话》)

①版式上图下文;文字粗率,时有讹误。

②依傍史实+杂以民间传说=有虚有实。

第4节说经话本

1、“说经”原意:

演说佛书。

2、“诗话”:

“其中有诗有话”。

3、今存:

无名氏《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1、体制:

分上中下3卷,各卷分若干段,共17段。

每段均有标题;末尾有诗总括故事内容,揭示佛法无边宗旨。

2、“诗、话”关系:

“话”是主体,演说蕴含佛理的故事;“诗”辅助,便于听众加深故事理解。

3、唐僧、猴行者外诸人无名姓,猴行者为主角。

4、分详略、部分说教意味。

第5节诸宫调

1、诸宫调:

1、说唱文学,流行于宋金。

2、相对于用一个宫调的说唱形式而言:

①唱词部分:

多种宫调串接而成,其间插入说白配合唱词,叙述有人物情节的长篇故事。

②每种宫调由若干曲牌联成短套。

③宋南渡后传至南方:

南以笛子伴奏,北以琵琶/筝伴奏。

3、又称“话本”(与民间说话是孪生艺术种类)。

4、代言体叙事:

与小说话本对人物声口的模拟密切相关。

5、曲目多:

风流情爱、铁骑刀兵、历史风云。

今存《西厢记诸宫调》《刘知远诸宫调》《天宝遗事诸宫调》。

2、《刘知远诸宫调》:

刘知远发迹、与妻子李三娘悲欢离合。

语言质朴,非文人手笔。

3、元·王伯成《天宝遗事诸宫调》只有曲词,无说白;李杨爱情故事、生离死别,同情李杨悲剧命运+谴责杨安“私情暗通”+批判“玄宗无道”,思想内容复杂,文辞典雅流畅。

第6节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现存唯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

1、本事:

唐元稹《会真记》

①原作:

描述张生与莺莺的相爱+肯定张生“非礼不可入”,赞其“善补过”。

②宋赵德麟《商调蝶恋花词》:

谴责张生薄情。

2、董解元《西厢记》:

大幅改造,歌颂爱情、反抗礼教,以大胆追求婚姻自由为基调、乐观进取

1、无《会》陈腐观念、无《商》对莺莺遭遇无可奈何。

2、人物形象:

(1)张生:

①珍惜青春、充满生命活力的年青人(非“书虫”)。

②爱上莺莺后“不以进取为荣,不以干禄为用,不以廉耻为心,不以是非为戒”(非“非礼不可入”的痴情形象)。

③敢爱敢恨、承当对恋人的责任。

(2)崔莺莺:

①向往外面世界,追求爱情、自由;知书识礼,深懂应遵守礼教规范。

②内心冲突:

唯恐“辱累先考”而压抑对张生情感→内心矛盾“报德难从礼”后作出大胆越轨行动。

(3)红娘、法聪、老夫人:

强调反礼教斗争艰巨性;以两代思想冲突深化原有题材的社会意义。

3、艺术:

①说唱结合:

结合叙事、抒情,既叙述恋爱故事,又深入刻划人物情感、心理活动(借助说白唱词勾勒张生痴迷、莺莺娇羞,红娘机灵)。

②语言:

不太文也不太俗,质朴奇俊的独特风格。

《西厢记》受其影响。

第二章关汉卿:

推动元杂剧脱离宋金杂剧,走向成熟,标志戏剧创作走上艺术高峰

第1节关汉卿的生平思想、创作旨趣

1、梨园领袖:

创作+演出。

2、总体风格:

俗不脱雅、雅不离俗。

3、创作态度:

既贴近下层社会(关心民生疾苦+热爱大众文化),又有厚人伦、正风俗的儒学旨趣。

4、杂剧今存18种:

《窦娥冤》《鲁斋郎》《救风尘》《望江亭》《蝴蝶梦》《金线池》《谢天香》《玉镜台》《单鞭夺槊》《单刀会》《绯衣梦》《五侯宴》《哭存孝》《裴度还带》《陈母教子》《西蜀梦》《拜月亭》《诈妮子》。

第2节《单刀会》《西蜀梦》

1、元代关羽戏:

关汉卿《单刀会》《西蜀梦》;

郑光祖《三战吕布》;

无名氏《千里独行》《单刀劈四寇》《桃园结义》《怒斩关平》。

2、思想:

1、通过歌颂关羽的英雄气概,期盼世局平定,呼唤拯救百姓的英豪;也看到了这位“琼筵醉客”充满战斗精神的内心世界。

2、“刘蜀正统论”:

反映民族斗争激化背景下的人心向背。

3、艺术:

1、风格泼辣沉雄。

2、构思:

①第一、二折:

乔公、司马徽介绍关的英勇业绩;反复渲染、铺垫,先声夺人。

③第三折:

关羽出场,表现卓越的政治见识。

④第四折:

单刀赴会,唱出〔新水令〕和〔驻马听〕:

视强敌如草芥,回顾历史征程的惨烈。

嗟叹+悲悯、实叙+幻觉、历史沧桑之感+澄清宇内之志;慷慨、低回,沉雄壮丽。

4、《西蜀梦》:

1、关羽、张飞相继被害,双双托梦诸葛亮、刘备,诉说屈死经过,缅怀手足情,表报仇雪恨的愿望。

2、两个对比:

昔日英豪、今日冤魂;关张生救天下、死无人救援。

3、“英豪被害”主题、“谁救天下苍生”潜台词。

第3节《救风尘》、关汉卿的喜剧创作

1、《救风尘》《望江亭》:

1、写下层民众不堪凌辱、奋起自救:

明朗笔触+泼辣语言,揭露压迫者丑态,描绘被害者以弱胜强。

2、关剧中向黑暗抗争的英豪往往是小女性,污浊社会激发她们捍卫自身、拯救弱者的潜能。

2、《救风尘》:

1、周舍、宋引章、赵盼儿。

2、赵盼儿仗义救宋引章颇有英豪气:

①《单》把扶危希望寄在历史人物上,在王侯将相中寻觅英豪。

②《救》现实中英豪就在自己人中间。

3、《望江亭》谭记儿。

4、《金线池》《谢天香》《玉境台》:

具喜剧色彩;写女主人公生活缺失安全感、不满自身处境;侧面反映封建时代女性地位卑下、受男性摆布。

1、《金线池》杜蕊娘、韩辅臣;《谢天香》谢天香、柳永;《玉镜台》刘倩英:

形象群塑造反映出关对社会问题尤其女性问题的关注、思考。

2、女性由于不了解生活真相,导致喜剧性误会,经历波折。

3、反映现实妇女担心遭受社会欺凌的心态,体现关对女性命运的人道关怀。

第4节《窦娥冤》、关汉卿的悲剧创作【09/10结合《赵氏孤儿》分析悲剧性】

1、元代:

社会秩序失范,官吏贪赃、阶级冲突、民族矛盾激化→导致冤狱重重。

窦娥悲剧命运的偶然性,反映出社会生活的必然性,有深刻典型意义。

2、窦娥:

1、具悲剧性格的人物:

孝顺与抗争的对立统一

①悲剧原因:

张驴儿横蛮行径、官府颠倒黑白;

②悲剧性格:

在与恶势力斗争中呈现出来;

③遭遇:

典型地显示出善良百姓被推向深渊的过程。

2、通过惊天动地的描写,唤醒世人良知、激发对不平世道的愤慨、催促为争取公平社会而抗争。

3、第四折窦娥誓愿应验:

①关崇尚权力的思想局限;

②体现让受害者亲属惩治恶人、报仇雪恨的强烈愿望;

③寄寓对元代吏治的沉重疑虑。

3、其他悲剧作品:

取材前代故事+融汇作家对当代现实人生的痛切感受=批判社会价值、震撼人心力度

1、《哭存孝》:

阴险小人轻易害死英雄;《蝴蝶梦》《鲁斋郎》《五侯宴》从不同侧面写权豪劣绅的罪行、普通民众性命难保的处境。

2、关悲剧作品的共同主旨:

揭露人间罪恶的同时,高扬正义的旗帜

①悲剧主人公:

意志顽强、坚定,敢与邪恶势力较量,表现善良人捍卫世间正义的壮烈、崇高。

②脉络:

情绪悲愤→悲壮,剧情恶势力暂时得逞→正义最终胜利。

③悲剧末尾多出现“清官”:

体现向往法正民安。

第5节关汉卿杂剧的剧场性、语言艺术

1、“场上之曲”:

鲜明的剧场性。

2、注意尽快“入戏”:

1、洗练笔触交代戏剧情境、人物关系,重写主要戏剧矛盾,迅速引起观众兴趣:

《窦娥冤》窦娥前19年风雨仅在楔子与第一折中几笔带过。

2、重舞台效果:

不分散观众对戏剧矛盾的注意力,在有限时间内赋予充实内容(以强烈戏剧冲突吸引人)。

3、注意戏剧冲突节奏的处理:

场面冷热调剂、张弛交替:

《蝴蝶梦》。

4、擅于设悬念;解决悬念往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中:

《望江亭》。

5、戏剧语言:

本色当行,“曲尽人情,字字本色”

1、人物唱词在抒情中含鲜明的动作性,切合特定的戏剧情境:

《救风尘》。

2、敏锐、精细地辨析语言:

①不同环境中,同一人物的语气/措词随情势心态变化而变:

《谢天香》。

②戏剧语言性格化:

据不同人物的身份/教养/地位设置不同语言风格,体现不同气质个性:

《望江亭》白士中、《窦娥冤》张驴儿。

3、博采现实生活的语言素材:

谚语/俚语/成语/口头禅。

6、关剧语言艺术纯熟:

杂剧作为代言体叙事文学臻于成熟的重要标志。

第三章王实甫《西厢记》舞台艺术的完整性、元代戏曲创作最高水平、“天下夺魁”

第1节《西厢记》作者、莺莺故事的创新

1、王实甫,与关同时而略晚。

2、《贩茶船》:

妓女苏小卿、双渐、王魁;《芙蓉亭》韩彩云。

3、《西厢记》杂剧结撰、表现方式:

1、不同于:

《西厢记诸宫调》说唱艺人从头到尾自弹自唱、其他元杂剧四折一个完整故事。

2、《西厢记》5本20折(连台本:

由几个杂剧连起来演一个故事)

①每本第4折末尾:

“题目正名”标志情节转折+〔络丝娘煞尾〕1曲上联下启沟通前后两本。

②部分突破元杂剧一人主唱的通例(第4本第4折:

末与旦轮番主唱)。

3、突破杂剧规矩、借鉴院本/南戏:

有助丰富艺术表现能力,细腻塑造人物,完美安排戏剧冲突。

4、改造董解元题旨:

1、董《西》:

把《会真记》改写为青年男女为争取婚姻自由而与封建家长斗争;

把莺莺的爱与“报德”相联,歌颂爱情追求的同时,表明越轨行为有合礼一面;

莺莺:

深受封建思想束缚又追求爱情的大家闺秀。

2、《西厢记》:

“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

(1)才/貌并非张生莺莺结合的唯一纽带;

认为真挚爱情纯洁无邪,不必涂上“合礼、报恩”的保护色;

爱情是婚姻基础,“有情”就应同偕白首,一切阻挠行为/制度都应受鞭挞。

(2)宋→元思潮变化:

①宋儒存天理、灭人欲的教条越发松弛;

②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

自觉要求尊重个人意愿、感情、欲望。

(3)关注“情”较关/白更进一步:

关白祝愿已婚夫妇;王所祝的“有情人”则包括未经家长认可、自行恋爱私订婚姻的青年。

第2节《西厢记》戏剧冲突【04论述】

1、两组矛盾相互制约:

一主一辅两条线索

1、老夫人—莺莺/张生/红娘:

封建势力和礼教叛逆者的矛盾。

2、莺莺—张生—红娘:

性格矛盾。

2、戏剧冲突

1、环境:

地点—佛寺,时间—崔家归葬;

把春意盎然的事件放置在灰黯肃穆场景中,构成强烈矛盾:

嘲弄封建礼教、喜剧色彩。

2、第一本楔子:

揭示莺莺及其母感情差异,为冲突定基调。

3、矛盾开端:

没有安排老夫人和崔张正面冲突,但在三人举动后处处笼罩老夫人的阴影,反映年青一代和封建势力的矛盾酝酿。

4、第一个高潮:

孙飞虎事件后赖婚,封建势力与年青一代矛盾激化。

5、之后:

崔张以“非法”行为追求感情满足;

6、第二个高潮:

“赖简”一折展现崔张、红娘性格冲突:

①莺莺:

克服礼教影响+躲开老夫人耳目、利用红娘+小姐身份的矜持→“假意儿”。

②红娘:

决心帮助小姐+不能明言、埋怨小姐耍滑+怕被小姐倒打一耙。

③张生:

执着追求爱情+捉摸不清莺莺心思。

④老夫人的阴影:

误会的产生动因,冲突转移到年青人内部,深化礼教和反抗力量。

7、“酬简”一折:

崔张如愿以偿。

8、第三个高潮:

“拷红”;红娘轻易消解老夫人的泰山压顶之势,反映封建力量外强中干的本质。

9、全剧最高潮:

第五本

①张生衣锦还乡,郑恒出场。

②第五本=情节需要+清醒认识现实生活:

年青一代和封建家长斗争的长期性、曲折性。

3、喜剧:

冲突尖锐,基调乐观,格调轻松。

第3节《西厢记》人物塑造、语言艺术、社会影响

1、新人物形象:

1、崔莺莺:

①炽热、赤诚追求爱情,大胆反抗封建传统的女性形象:

始终把“情”摆在第一位,对张生的爱纯洁透明。

②长期受礼教熏陶,性格热情又冷静,聪明而狡狯。

2、张生:

①“志诚种”:

执著、诚挚追求爱情(去掉功名利禄的庸俗、在封建家长面前的怯懦)。

②大胆追求爱情而又鲁莽痴迂。

3、红娘:

①倔强:

不满封建礼教捆束年青人。

②机智泼辣:

大胆嘲弄封建教条。

4、红娘形象流变:

①《会》无足轻重;

②董《西》不可缺少的助力:

董意识到在强大封建压力前,才子佳人必须获得外力帮助才能冲破罗网;反映下层人民对自身力量有所认识;

③王《西》认同爱情追求,故见义勇为、缘情反礼。

2、语言艺术:

“字字当行,言言本色,可谓南北之冠”

1、“当行”:

语言符合戏剧特点,能和表演结合,具有丰富动作性。

2、鲜明的个性化特点:

①唱词:

根据人物不同身份/性格→不同风格:

张生文雅、郑恒鄙俗、惠明粗豪、莺莺婉媚、红娘鲜活泼辣。

②文采与本色相生、藻艳与白描兼备:

强烈戏剧效果。

③唱词大量置入唐诗宋词意象→诗剧。

第四章白朴、马致远

“元曲四大家”:

关、王、马、白。

第1节白朴《梧桐雨》

1、少历战乱:

沧桑感、失落感。

2、作品:

1、词集:

《天籁集》,多颓唐凄楚之调“词语遒严,情寄高远”;

2、散曲:

以本色语言抒闲情逸致。

3、杂剧:

《梧桐雨》《墙头马上》。

3、《梧桐雨》:

1、李杨爱情生活、政治遭遇的历史剧:

①白居易《长恨歌》→唐宋坊间出现《杨太真外传》《玄宗遗录》→金元易代,关汉卿《哭香囊》/庾天锡《华清宫》《霓裳怨》/岳伯川《梦断杨妃》/王伯成《天宝遗事》都亡佚。

②同题作品:

同情/讽喻享乐。

《梧》:

向经历过沧桑巨变的观众,宣示深刻沉痛的人生变幻的题旨。

2、第四折:

把梧桐与杨李悲欢离合联系,写李隆基凄楚悲凉的心境。

3、梧桐:

本身包含伤悼、孤独意蕴;以梧桐作为世事变幻的见证,烘托凄怨感受。

4、戏剧冲突生动,笔墨酣畅优美,意境深沉含蓄,抒情性浓重,诗味醇厚。

第2节《墙头马上》

1、《墙头马上》喜剧色彩爱情戏:

1、素材:

白居易《井底引银瓶》,内容相同、思想迥异:

①以洋溢的激情写女子大胆追求爱情,勇敢向封建家长挑战,歌颂婚姻自由。

②同素材作品:

宋官本杂剧《裴少俊伊州》→金院本《鸳鸯简》《墙头马》→南戏《裴少难墙头马上》→《墙头马上》以传统故事为框架,所写人物以现实生活为依据。

2、女主人公李千金:

①爱情主动:

市井女性敢作敢为。

②看重人格尊严:

把婚姻自主看作人生权益,注重维护理想、人格。

③坚毅倔强:

敢无视封建伦理道德,理直气壮地掌握自己命运。

2、艺术:

①《梧》深沉意境、《墙》情节安排紧凑生动。

②善通过戏剧场面刻划人物形象。

第3节马致远、《汉宫秋》

1、“曲状元”。

2、创作情况:

1、现存《汉宫秋》《陈抟高卧》《任风子》《荐福碑》《青衫泪》《岳阳楼》《黄梁梦》《误入桃源》。

2、散曲:

被辑为《东篱乐府》传世。

3、《汉宫秋》昭君出塞:

1、重写家国衰败之痛→在乱世中失去美好生活而生发的困惑/悲凉的人生感受(近《梧桐雨》)。

①乱世征象:

官吏贪墨、文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公务员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