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试题现代文阅读附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074212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82 大小:130.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试题现代文阅读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2页
语文试题现代文阅读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2页
语文试题现代文阅读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2页
语文试题现代文阅读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2页
语文试题现代文阅读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试题现代文阅读附答案.docx

《语文试题现代文阅读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试题现代文阅读附答案.docx(8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试题现代文阅读附答案.docx

语文试题现代文阅读附答案

语文试题现代文阅读(附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牡丹真美》,回答问题。

牡丹真美

①好友的女儿新婚不久,随丈夫到乡下去探望丈夫的姨姥姥。

一进院门,她就大叫起来,因为,院子里有一株跟她差不多高的牡丹,开满了硕大的白色花朵。

她顾不上跟姨姥姥过多寒暄,就自顾自转着圈儿为那牡丹拍起照来。

大家都笑她,她也笑自己,但却根本停不下来。

后来,一大家子人陪她吃饭,她却忍不住低头翻看手机中的牡丹照片。

她没有注意到姨姥姥的离席,甚至也没有注意到老公的离席……临走的时候,姨姥姥送给她十朵半开的白牡丹,嘱她回家插到花瓶里,清水里放一点点白糖,可以开上半个月。

她欢喜得要命,不住声儿地叨咕:

“牡丹真美!

牡丹真美!

”回程的路上,丈夫告诉她说:

那棵白牡丹是姨姥姥的婆婆过门儿后亲手所栽,已经一百多岁了;姨姥姥不准任何人碰那棵牡丹,别说摘花,就是揪一片叶子,姨姥姥都要跟那人拼老命;为了讨你喜欢,姨姥姥破天荒亲手为你剪了十枝花!

趁你在屋里吃饭,她净了手,在牡丹前烧了三炷香,跪下跟牡丹说:

那孩子可待见你呢!

求你舍她十枝花吧……

②好友的女儿是含着泪跟我讲这段故事的,末了,她把手机举到我面前说:

“你看你看,多美的牡丹!

美得就像画出来的!

③这个可爱的故事,被我在心里温习了一遍又一遍。

我总忍不住拟想:

简陋的农家小院里轰轰烈烈地盛开着夺目的白牡丹究竟是怎样一种情形?

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这家的房屋定然不止一次翻修过吧?

这家的家庭成员定然有过生老病死吧?

旱涝虫灾的年份里,这株牡丹定然跟其他的植物一样难捱吧?

但是,这一切的更迭变故、灾祸劫难,都没有成为这株牡丹枯焦萎谢的理由。

她被爱,她被欣赏,她被视为神物,她始终处于怀抱的中心。

她怎敢衰枯?

她怎忍心不在每年春天开出最打眼的花?

我喜欢这种升华了的人与花的关系。

神圣的善待,将彼此深藏的美都发掘了出来。

不管那个农家小院多么简陋寒碜,我都相信那位“姨姥姥”定然是多福多寿的——为了看护好她心爱的牡丹,为了一年一度的隆重会晤,她必须活得好、活得久。

④我问自己:

我的牡丹在哪里?

⑤我愧赧地检视自己的人生院落——我没有看见牡丹。

可以肯定地说,这双辛劳的手也曾侍弄过一些应时的花花草草,这颗枯涩的心也曾被多情的春光照耀。

但是,跟那位“姨姥姥”比起来,我的虔心、精心、仁心、恒心是多么有限啊!

我没有学会为自己心爱的花儿焚香,没有学会娓娓地跟她说贴心话,没有学会在干渴难耐的日子里还惦记着给她喂水,没有学会在花儿凋谢一秒钟后即开始欣悦地期待来年的花开,没有学会拿出大半生的时光甘心服侍一株植物,没有学会在每一朵盛开的花中幸福地照见自己的面影……

⑥我患了可怕的“牡丹缺乏症”。

我的病友很多很多。

⑦“神圣感”抛弃我们有多久了?

它还会怜惜地返身回来向可怜的我们施以援手吗?

我们这些被“物质”跋扈地绑架了的人,精神世界已贫瘠得开不出一朵寒素的小花。

夜读木心,听他讲“实在不惯于地上走,鹰说”,竟兀自笑出了声。

我问木心笔下的那只鹰:

高翔的鹰啊,你究竟俯瞰到了什么?

当你看到大地上那些匍匐而行还自鸣得意的人,你冷笑了吗?

⑧就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姨姥姥”或许正在与她的牡丹幸福对视吧?

那被插进远方花瓶里的十朵牡丹惹她牵念了吗?

那花枝上十处扎眼的伤口惹她心痛了吗?

春光正好。

我好想飞临那个农家小院,安静地站在“姨姥姥”身旁,由衷赞一声:

牡丹真美。

(1)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第①段所写的故事。

(2)分析第③段中连用三个“定然”的表达效果。

(3)“我喜欢这种升华了的人与花的关系”,“升华了的人与花的关系”是什么关系?

请根据第③段内容回答。

(4)第⑥段划线句子“我患了可怕的‘牡丹缺乏症’”中“牡丹缺乏症”的含义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5)请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文章结尾段有什么作用?

【分析】文章由爱花如命的姨姥姥因好友女儿的喜欢,破天荒地剪下十朵半开的牡丹花送给她写起,引出了“我”对生活的思考,反思我们对待美好事物不够用心,对生活缺乏“神圣感”,美好生活的回馈少,精神世界越来越贫瘠。

文末再次表达对姨姥姥的敬意以及对姨姥姥人生态度的向往。

【解答】

(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

阅读文章第①段可知,好友的女儿随其丈夫回家探望“姨姥姥”时,发现家里已经有一人高的牡丹,“她顾不上跟姨姥姥过多寒暄,就自顾自转着圈儿为那牡丹拍起照来。

大家都笑她,她也笑自己,但却根本停不下来。

后来,一大家子人陪她吃饭,她却忍不住低头翻看手机中的牡丹照片。

她没有注意到姨姥姥的离席,甚至也没有注意到老公的离席......”这一系列失礼行为充分体现了好友女儿十分喜欢牡丹,“姨姥姥”平时爱花如命,但是见好友女儿喜欢,“她净了手,在牡丹前烧了三炷香,跪下跟牡丹说:

那孩子可待见你呢!

求你舍她十枝花吧,剪了十朵半开的牡丹送给了她。

据此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即可。

(2)本题考查理解和赏析文章重点句子。

第③段中三个“定然”强调无论是花还是人的生长过程中都会经历意外情况,但这株牡丹依然坚持了下来,从而体现了“姨姥姥”看护牡丹的不易。

体现了下文第⑤段姨姥姥看护牡丹花的虔心、精心、仁心、恒心。

(3)本题考查句子深刻含义。

应从探究作者的写作目的入手,结合中心思想来分析。

从文中“她被爱,她被欣赏,她被视为神物,她始终处于怀抱的中心。

她怎敢衰枯?

她怎忍心不在每年春天开出最打眼的花”;“神圣的善待,将彼此深藏的美都发掘了出来”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4)本题考查句子的含义。

第⑥段中“牡丹缺乏症”,一方面是指缺乏“姨姥姥”具有的那种“虔心、精心、仁心、恒心”,感叹自己与“姨姥姥”的差距;另一方面,“牡丹”还代表着丰富我们精神世界的美好事物,体现了作者对如今人们精神世界渐渐贫瘠的感叹和无奈。

(5)本题考查文章段落的作用。

回答时从其在内容上和结构上的作用两方面着手。

文章以“我”的想象结尾,在结构上与第①段形成前后呼应,结构更加完整。

在内容上,想象“姨姥姥”与牡丹花对视情景,表达了对“姨姥姥”与牡丹花和谐之美的赞叹,也体现了对“姨姥姥”人生态度的向往,强化了作者情感,深化了文章主题。

结尾以想象结束,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

答案:

(1)爱花如命的姨姥姥因好友女儿的喜欢,破天荒地剪下十朵半开的牡丹花送给她。

(2)三个“定然”是对牡丹生长过程中可能遭遇的意外情况的肯定猜测,反复运用,强调了长期看护牡丹的不易和姨姥姥的虔心、精心、仁心和恒心。

(3)人爱花,欣赏花,视花为神物;花不敢衰枯,每年开出最打眼的花;这是一种相互善待的、各自将彼此深藏的美都发掘出来的神圣关系。

(4)对待美好事物不够用心;对生活缺乏“神圣感”;美好生活的回馈少,精神世界越来越贫瘠。

(5)结构上:

照应题目;内容上:

再次表达对姨姥姥的敬意以及对姨姥姥人生态度的向往。

【点评】赏析词句要依据词句本身的特点去分析,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分析。

首先要看词句是否使用修辞手法,如果使用了修辞手法就要依据各个修辞手法的作用进行具体的分析;第二如果没有使用修辞方法,就要看看是否使用了特殊的表现手法,比如对比、象征等,有就依据各个表现手法的作用进行分析;第三如果都没有,我们就要从词句里面有特色的词语去分析,比如一系列动词的使用,一系列四字短语的使用等方面去分析。

2.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汤圆

毕飞宇

①那一天我得到了一碗汤圆。

但我们乡下人要土气一些,把汤圆叫作“圆子”。

我的碗里一共有4个圆子,后来,有几个大人又给了我一些,我把它们吃光了。

以我当时的年纪,我的母亲认为,我吃下去的数量远远超出了我的实际能力,所以,她不停地重复,她的儿子“爱吃圆子”,“他吃了8个”。

②直到现在,我的母亲仍认定她的儿子“爱吃圆子”,其实我不喜欢。

在那样一个年代,在“吃”这个问题上,爱和不爱是一个根本不存在的问题,首要的问题是“有”。

在“有”的时候,一个孩子只有一个态度:

能吃就吃。

③我还想告诉我的母亲,那一次其实我吃伤了。

很抱歉,“吃伤了”是一件很让人难为情的事,可我会原谅我自己。

④我为什么至今还记得那碗汤圆呢?

倒不是因为我“吃伤了”,首要的原因是汤圆属于“好吃的”。

吃好吃的,在当时这样的机会并不多。

⑤“好吃的“有什么可说的吗?

有。

⑥我们村有一个很特殊的风俗,如果哪一家做了“好吃的”,关起门来独享是一件十分不得体的事情,是要被人瞧不起的。

我这么说也许有人要质疑:

你不说你们家做了“好吃的”,人家怎么会知道呢?

这么说的人一定没有过过苦日子。

人的嗅觉是十分神奇的,在你营养不良的时候,你的嗅觉会变得和狗的嗅觉一样灵敏。

这么说吧,你家在村东,如果你家的锅里烧了红烧肉,村子西边的鼻子会因为你们家的炉火而亢奋——除非你生吃。

⑦所以,乡下人永远都不会去烧单纯的红烧肉,他们只会做青菜烧肉、萝卜烧肉、芋头烧肉,一做就是满满的一锅。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要送。

左边的邻居家送一碗,右边的邻居家送一碗,三舅妈家送一碗,陈先生家送一碗。

因为有青菜、萝卜和芋头垫底,好办了,肉就成了一点“意思”,点缀在最上头。

⑧我们乡下人就是这样的,也自私,也粗俗,但是,因为风俗,大家都有一种思维上的惯性:

自己有一点儿好的马上就会想起别人。

它是普遍的,常态的。

⑨有一首俄罗斯民歌,叫《如歌的行板》。

它是这么唱的:

“瓦尼亚将身坐在沙发/酒瓶酒杯手中拿/他还没有倒满半杯酒/就叫人去喊卡契卡。

⑩第一次读到歌词是在1987年的冬天。

那一年,我大学毕业,一个人在宿舍。

读到最后一句的时候,几乎没有过渡,我的眼泪夺眶而出。

我不需要回忆,不需要。

往事历历在目。

在我的村庄,在那样一个艰难的时刻,伟大而温润的中国乡村传统依然没有派灭,它在困厄里流淌,延续:

每一个乡亲都是瓦尼亚,每一个乡亲都是卡契卡。

我就是卡契卡,可我还没有来得及做瓦尼亚,就离开了我的村庄。

这是我欠下的。

⑪很可惜,在我还没有离开乡村的时候,这个风俗已经出现了衰败的态势,最终彻底没落了。

⑫分享,多么芬芳的一个东西,它到哪里去了呢?

⑬“一块给狗的骨头不是慈善,一块与狗分享的骨头才是慈善。

”这句话是杰克•伦敦说的。

他揭示了分享的本质,分享源于慈善,体现为慈善。

我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正上大学二年级,在图书馆里。

这句话至今还像骨头一样生长在我的肉里。

⑭我要感谢杰克•伦敦,他在我的青年时代给我送来了最为重要的一个词:

分享。

这个词可以让一个男我迅速地成长为一个男人——他曾经梦想着独自抱着一根甘蔗,从清晨啃到黄昏。

⑮我很高兴地注意到一个现象,“分享”这个词的使用率正在上升。

我渴望着有那么一天,“分享”终于成为汉语世界里使用率最高的一个词,而“分享”也真的成为我们切实可感的“民风”。

(选自《小品文选利》2018年第6期,有删改)

(1)文章开篇用不少笔墨叙述“我”小时候吃汤圆的故事,有何作用?

(2)按要求赏析语言。

①品析第⑦段中加点的“点缀”一词的意味。

②第⑬段中“这句话至今还像骨头一样生长在我的肉里”,以“骨头”为喻有什么效果?

(3)阅读文章第⑥段画线句与下面的链接材料,回答:

两段话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所写内容的共同点是什么?

【链接】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

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乡下人不识好歹,还说我的豆比不上别人的呢。

我今天也要送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去……”他于是打着揖过去了。

——鲁迅《社戏》

(4)揣摩第⑮段画线句的含义。

【分析】作者从自己小时候一口气吃了8个汤圆的故事写起,引出家乡关于“吃”的风俗:

分享。

接着作者回忆起自己读到的俄罗斯民歌《如歌的行板》,对“分享”这一风俗的没落感到难过。

最后作者感受到人们渐渐又懂得“分享”了,并希望“分享”成为“民风”。

【解答】

(1)本体考察文章语段的作用分析。

考察文章语段的作用,一般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结构上的作用,二是内容上的作用。

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有承上启下,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等。

文中要写的核心内容不是小时候吃汤圆,而是通过吃引出乡下人怎样“分享”吃,因此,写“我”吃汤圆的描写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为下文写乡下人“分享好吃的”这种风俗作铺垫。

从内容上看,后文提到:

“可我还没有来得及做瓦尼亚,就离开了我的村庄。

这是我欠下的。

”指出是吃汤圆的故事让我学会分享,因此写“我”吃汤圆的描写在内容上的作用是交代“我”后来学会分享、快速成长的原因。

(2)①本体考察词语的赏析。

“点缀”一词本意是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

此处用肉点缀蔬菜,暗示肉少菜多,暗指当时村民的贫穷。

但是村民即使贫穷,仍然愿意分析美味的事物,说明村民淳朴友善的品质。

②本体考察句子的赏析。

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这句话”是本体,“骨头”是喻体。

骨头长在肉里,与人不能轻易分离,突出了这句话对我的重要性。

(3)本体考察基础概念。

表达方式包括:

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原本重在记录事情,是记叙。

链接材料是对细节的精细刻画,是描写。

原文重点刻画乡民淳朴,乐于分享。

链接材料“粒粒挑选”、“送些给我们的姑奶奶”等句子也写出乡民这一特点。

(4)本体考察重点语句的理解。

“使用率”高即人们会经常用到,表明人们认可和接受“分享”的理念,而“分享”这一行为背后暗含的,正是人们愿意待人以诚的淳朴,而当“分享”成为“民风”,每个人都愿意分享的时候,必定人人心中都充满了正能量和温暖。

答案:

(1)交代“我”后来学会分享、快速成长的原因;为下文写乡下人“分享好吃的”这种风俗作铺垫。

(2)①“点缀”仅仅是碗中蔬菜的装点,暗指当时村民生活的贫穷,表现了村民淳朴友善的品质。

②以“骨头”比喻杰克•伦敦关于骨头的那句话,以“骨”喻“骨”,十分新奇,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这句话所蕴含的哲理已融入到了“我”的血肉之中。

表现了这句话对“我”影响深远。

(3)不同点:

本文记叙为主,链接材料描写为主。

相同点:

都写出了村民乐于分享的特点,表现了淳朴的民风。

(4)期盼“分享”的理念逐步成为汉语世界里每一个人的共识;期盼“分享”行为回归为淳朴民风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分享”带来的温暖。

【点评】句子赏析题答题步骤:

第一步:

找到句子的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

第二步,结合前后文,指出该手法的作用,即该手法的表达效果;

第三步,结合整篇文章的中心,找到该句子隐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阅读李成《雨天的狂欢》,回答以下各题。

①我的家乡在长江北岸,那里雨水较多,尤其是每年的梅雨季节,常常是连月不开。

②总是下雨,当然令人讨厌,尤其是我们这些顽皮的小孩子喜欢“闹野”,一旦大雨倾盆,遍地泥泞,更不方便出去玩了,天地间阴阴惨惨,人又无所事事,心情自是很郁闷。

我把家里的几本文学杂志都翻烂了,没有新的读物进来,那可真是百无聊赖啊!

只好趴在窗户上看外面的行人如何撑着旧伞在雨中伶仃而行,或在泥泞里艰难跋涉,甚至一滑一跌,现出种种让人感到滑稽的怪象,也能开心一下,但稍久仍觉枯燥无趣。

③是不是雨天都这样单调苦闷呢?

也不是的,也有许多开心的事儿只在雨天才有。

比如夏天暴雨如注的时候,我们会冒雨出去,把奔流的溪水拦起来,用泥巴建一个“水坝”,还用瓦片做个闸门,水蓄积到一定时候提起闸来,看到一片“洪水”喷出老远,自是欢呼雀跃。

但最热闹乃至可称为“狂欢”总是需要许多人聚集在一起才会有的。

④这样的聚会一般是在村里的某间宽敞的公屋里进行。

我们那间公屋是叫作“大厅”的,实际上是聚居在一起的几家的过道,平时搁放一点杂物,一到下雨天,人们不自觉地走来闲谈,一开始或许只是几个妇女来此做针线,接着好热闹的孩子们来这里捉迷藏,追逐打闹,又有几个大人来寻孩子,便站下来袖手而观。

于是人越聚越多,以致整个大厅里很快就挨挨挤挤,人群中不时爆发出响亮的笑声,从天井口直冲向云霄——布满雨云的天空。

⑤这时候不知不觉形成这样的局面:

许多大人站在一边“观场”,而人丛中随时空出一块地儿便做了“舞台”,孩子们登场展现种种身段和能耐。

那便有点类似杂技表演了,有的做空中翻,咫尺之地,竟能原地接连翻出十几二十个跟斗,最后还能稳稳地站立;有的表演倒立,甚至倒着用手行走;有的几个人或一个人踢毽子,那自己扎的羽毛毽子漫天飞舞,让人眼花缭乱,却总是不会落地。

最不济的也想表演跳高或“飞檐走壁”,顺着根柱子爬到高处摸摸屋檐……总之是各尽其能,各施其技,以博得一声喝彩,一阵欢呼,而那些大人站在那里果然也看得兴致勃勃,频频点头,不时嬉笑,有时还加以指点议论。

孩子们便玩得更来劲了,花样也更多,即使玩失败了,或差点出险,人们惊喊一声,接下去再让别人上场就是了……欢声笑语不断,仿佛正在欢度某个盛大的节日。

⑥不知不觉,我们就长成大孩子了。

当然不好意思再过分玩闹,不好意思总表演滑稽可笑的动作,但又还不够格跟大人站在一旁观望。

我们成了边缘人,很有点无聊了。

忽然有一天,有一个大孩子招呼一声:

我们换个地方玩吧!

便从大厅里抽身出来,往村头上跑。

越过村路,就是打谷场,跑进打谷场,斜插过去,就来到东头的几间队屋,这主要是生产队储藏农具的地方。

哦,这是个好地方!

⑦门是简单地锁着的,我们很容易弄开就进去了。

里面当然没有人,只有一屋子农具,一间堆得比较满,另两间空地多,正好做了新的游乐场。

我们不想把在“大厅”上玩的那些再演一遍,想玩点新鲜的。

这时,大孩子看着满地的农具,显然有了主意,便问:

这些农具谁会使呀?

有人说:

我们开年就要拿它们种地干活了!

于是各个都不自觉地拿起农具操练起来。

这个扶起一张梨,模拟着插入土地,推着向前;那个拖来禾桶,拿着掉了柄的大扫帚当稻穗在桶沿掼起来;又有人摇起风车,扇出巨风;还有人挥起木锹扬谷,而我则和几个年龄小些的孩子趴到大水车上,踩着脚踏,车起水来……这一切仿佛都从未做过,多有趣呀,队屋里也腾起了一阵阵欢声笑语……

⑧这也可以说是一种狂欢,可是我们至多也就玩过两三次就不再玩了。

因为我们毕竟长大了,属于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即将正式展开,生活的重担已经在等着我们去挑起,我们自觉不自觉地都要告别童年的一切。

事实上,当初在大厅上参加狂欢“派对”的时候,就有几个大孩子从热闹场上抽身出去,披上雨衣,戴上斗笠,消失在门外雨幕中,帮父辈放水、护苗去了。

⑨雨天的狂欢,童年的狂欢,是多么短暂啊。

(1)根据第③段至第⑦段,概括“我们”雨天有哪些“开心的事儿”。

(2)结合语境,赏析第⑦段中画线的句子。

这个扶起一张犁,模拟着插入土地,推着向前;那个拖来禾桶,拿着掉了柄的大扫帚当稻穗在桶沿掼起来;又有人摇起风车,扇出巨风;还有人挥起木锹扬谷;而我则和几个年龄小些的孩子趴到大水车上,踩着脚踏,车起水来……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文章标题中“狂欢”含义的理解。

(4)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AD 

A.第②段交代了下雨给孩子造成不爽,突出了“我”在家的百无聊赖,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童年是无聊的、乏味的。

B.第⑤段中“果然”一词表示事情的结果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这里表明孩子们期待自己的展示能够博得大人们的喝彩欢呼,以及这种愿望实现后的幸福和满足的心理。

C.第⑥段是过渡段,既宣告了小孩子时“狂欢”的结束,又引出下文长成大孩子时新的“狂欢”。

D.第⑦段写孩子们只是为了好玩儿才进入生产队储藏农具的地方,把这里变成“公屋”后的又一个游乐场,单纯地体会着玩耍的快乐。

E.文章结尾写道“雨天的狂欢,童年的狂欢,是多么短暂啊”,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和留恋。

【分析】这篇文章回忆了儿时在雨天所做的“开心的事儿”:

筑坝开闸、春季大厅中的表演、队屋中农具的操练。

表达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解答】

(1)本题考查对文中事件的概括。

解答此题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按要求找出事件,再用简洁语句概括即可。

文章开篇先写下雨天的无聊,引出对雨天快乐的回忆。

根据第③段“比如夏天暴雨如注的时候,我们会冒雨出去,把奔流的溪水拦起来,用泥巴建一个‘水坝’,还用瓦片做个闸门,水蓄积到一定时候提起闸来,看到一片‘洪水’喷出老远,自是欢呼雀跃”可知,写的是夏天暴雨中我们筑坝闸的快乐;根据第④段“我们那间公屋是叫作‘大厅’……好热闹的孩子们来这里捉迷藏,追逐打闹,又有几个大人来寻孩子,便站下来袖手而观”可知,写的是捉迷藏,追逐打闹的快乐;根据第⑤段“许多大人站在一边‘观场’,而人丛中随时空出一块地儿便做了‘舞台’,孩子们登场展现种种身段和能耐”可知,写的是我们在大厅“舞台”上展现种种身段和能耐的快乐;根据第⑦段“大孩子看着满地的农具,显然有了主意,便问:

这些农具谁会使呀?

有人说:

我们开年就要拿它们种地干活了!

于是各个都不自觉地拿起农具操练起来”可知,写了我们在队屋里对各种农具操练的快乐。

(2)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

根据句中动词“扶”“插”“推”“拖”“掼”“摇”“挥”“趴”“踩”可知,这个句子运用了一连串的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孩子们操练各种农具欢乐的场面,表现出孩子们农业生产劳动的熟悉,他们长大了,准备着挑起生活的重担。

(3)本题考查对标题中关键词的理解。

“狂欢”表示人物心情的愉悦,以一个“狂”突出这种愉悦的程度。

作者在文中回忆了三件雨中所做的快乐的事,第一件雨中嬉戏的事,“但最热闹乃至可称为‘狂欢’的并不是在夏季”可以看出只是一般玩耍的快乐,程度并不深。

第二件在大厅中,大人们眼前的各种“才艺”表演,“孩子们登场展现种种身段和能耐。

那便有点类似杂技表演了,有的做空中翻,咫尺之地,竟能原地接连翻出十几二十个跟斗,最后还能稳稳地站立;有的表演倒立,甚至倒着用手行走;有的几个人或一个人踢毽子,那自己扎的羽毛毽子漫天飞舞”,其目的是“各尽其能,各施其技,以博得一声喝彩,一阵欢呼”,这种乐趣是一种才能的表现,是一种希望得到父亲肯定的表现。

第三件是对各种农具的操练,表现孩子们对各种农事活动的熟悉,以“狂欢”一词突出玩乐的投入、开心,以此表现孩子们对生活、对劳作的热爱。

而结尾处“雨天的狂欢,童年的狂欢,是多么短暂啊”则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和留恋。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BCE.正确;

A.有误,根据第②段“总是下雨,当然令人讨厌,尤其是我们这些顽皮的小孩子喜欢闹野”可知,交代了下雨给孩子造成苦恼;“几本文学杂志都翻烂了”“趴在窗户上看外面的行人如何撑着旧伞在雨中伶仃而行”突出了“我”在家的百无聊赖,为下文描述雨天的狂欢做铺垫。

D.有误,根据第⑦段“有人说:

我们开年就要拿它们种地干活了”可知,不只是单纯地体会玩耍的快乐,对各种农具的操练,表现孩子们对各种农事活动的熟悉和对劳作的热爱。

故选:

AD。

答案:

(1)①拦水筑坝。

②捉迷藏,追逐打闹。

③展现种种身段和能耐。

④拿起农具操练起来。

(可用文中的话,可用自己的话,意近即可。

(2)句子运用了一连串的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孩子们操练各种农具欢乐的场面,表现出孩子们农业生产劳动的熟悉,他们长大了,准备着挑起生活的重担。

(3)题目中的“狂欢”表层含义是孩子们在雨天各种玩耍的欢乐,深层次蕴含着孩子们对劳动,对生活的热爱,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和留恋。

(意近即可)

(4)AD

【点评】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文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4.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家乡的土豆

①土豆种下后,就赶上春播,大人们忙着做棉花钵、点棉籽、整地,土豆们便在地里自顾自地生长。

②每当看见地里绿得发黑的土豆秧,我都有刨开泥土的冲动,因为土豆在泥土下的生活,让我感到很神秘。

我想知道埋在土里的块茎的每条根须上,是否都已结满了土豆,大的有多大,小的有多小?

它们像乒乓球一样滚滚圆,还是像鹅蛋一样的椭圆形?

它们不像苹果,大大方方地挂在枝头,或青或红,一望便知。

而它们藏在泥土里,无声无息,让人充满期待。

③行走在田埂上,看着肥硕的土豆叶,我不由又想,土豆真土。

同在土里生长,红薯一袭红袍,也算略有姿色;花生蜂腰肥臀,身材也算别致;白萝卜呢,上半身露出地面,碧绿如翡翠,雪白肥嫩的下半截埋在土里,拔一棵出来,削皮咬一口,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商业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