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精读新高考Ⅰ卷《石门阵》.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066841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说精读新高考Ⅰ卷《石门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小说精读新高考Ⅰ卷《石门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小说精读新高考Ⅰ卷《石门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小说精读新高考Ⅰ卷《石门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小说精读新高考Ⅰ卷《石门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说精读新高考Ⅰ卷《石门阵》.docx

《小说精读新高考Ⅰ卷《石门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说精读新高考Ⅰ卷《石门阵》.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说精读新高考Ⅰ卷《石门阵》.docx

小说精读新高考Ⅰ卷《石门阵》

「小说精读」2021新高考Ⅰ卷:

《石门阵》

编者寄语

炮火翻动整个天地,抖动着人群组合。

王木匠从诸葛孔明的八阵图,缓缓讲到镇东十五里地的游击队石门阵。

小说突破常规的故事结构,将故事套故事,从百姓日常生活侧面展现抗日战争时期人民对日寇同仇敌忾,对国泰民安的渴望。

让我们从对革命战争时期的社会生活中思考中国力量。

小说中全然没有抗日战争中的艰难和残酷,洋溢其中的却是对胜利喜悦的憧憬。

 

文本研读

(注:

>>>处为文章精析)

石门阵

 作者:

***

“诸葛孔明摆下了八阵图,叫陆逊那小子,得意洋洋,跨马而来的,只见左一块石头,右一块石头,石头,石头,石头,直弄得头都昏了。

他一看来势不炒,就勒转了马头,横冲直撞,焦头烂额,逃回了原路。

(连用动词,写出陆逊仓皇而逃。

句式整齐,琅琅上口。

)——这《三国》里的故事,你们还记得吗?

说到了这里,干咳了一声,木匠王生枝抬起了眼睛,打量了一番列在他面前的许多面孔。

>>>王木匠为大家讲八阵图的故事,引出下文的石门阵。

男人的面孔,女人的面孔,小孩子的面孔。

带胡子的有,麻的有,长雀斑的有,带酒窝的有,一共十来张,在中秋前两天的月光里,有明有暗,可是全一眼不眨,只是点点头,意思要王木匠尽管讲下去得了。

(运用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表明村民们认真倾听王木匠的故事,侧面衬托王木匠讲故事水平高超。

王木匠手巧。

譬如,现在邻近各村常用的由煤油箱改造的水桶子,确是王木匠的发明。

他的手艺不止见长于他的本行。

>>>介绍王木匠身份。

周围村民正在认真倾听王木匠讲故事。

 

“对,我正要给你们摆一个和八阵图差不多的石门阵。

不过几句话,一点新闻,石门阵摆退鬼子兵。

老王捡去才落到颈脖子上的一片枯枣树叶子,随即干咳了一声。

“来了。

”大家一起想。

果然——

“来了!

来了,一群鬼子兵!

王木匠转过头来望望山坡下转进村子里来的白路,仿佛日本兵当真从那边来了,把听众给吓了一跳。

(将故事与现实场景相连接,增强故事真实性,将村民听众带入故事情景中。

“他们先在远处山头上向镇上望,用望远镜,看得清清楚楚的。

“那条小街上有人吗?

没有。

“那个院子里有人吗?

没有。

“那堆小树丛背后有人吗?

没有。

“八路军走光了。

好,那个头儿,吩咐先下去五十个胆子最大的‘皇军’。

“‘开步走!

’他们下来了,那五十个鬼子,骑了马。

”(借王木匠之口将鬼子进村时的胆战心惊、谨小慎微刻画得栩栩如生。

“这条镇不是就完了吗?

”宋长发很担心地插上了一句。

王木匠没有理他,干咳了一声,接下去:

“骑了马,得意洋洋!

瞧,第一个麻子,腰板挺得多直啊。

瞧,第二个是八字胡子,

第三个是小耳朵。

小耳朵回过头来,看后面跟来的都很威风,就把头昂得高些。

“小耳朵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闺阁房里。

“八字胡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铁柜里。

“麻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猪圈里。

”(暗示鬼子们的贪婪。

前后呼应,语言凝练朴实。

“真不是好东西!

”谁的声音?

李矮子?

因为隔壁李矮子院里的驴忽然叫起来了,仿佛怕给日本兵抓去呢。

>>>王木匠故事中,鬼子在远处山头上向镇上望,将要侵略村子。

以王木匠之口形象地写出鬼子们的心理活动。

 

“说话间,不知不觉,已经走进了村子。

“麻子忽然在一家门口勒住了马。

八字胡子、小耳朵和后边四十七个人都勒住了马。

满街上鸦雀无声。

“麻子盯住了一家的屋门,不作声。

“小耳朵也盯住了那家的门,不作声。

“他们看见了什么呀?

奇怪。

”小梅子插上来一句,仿佛代表了全场听众。

“他们看见了什么呀?

奇怪——后边那四十七个‘皇军’也这样问哪,可是没有出声。

他们不作一声在那边发愣,那五十个‘皇军’。

“他们看见了什么呢?

奇怪。

“他们什么也没有看见,只看见门里堵满了石头——石头门。

“他们索性向前跑,沿街向左向右转了两个弯。

“一路上——

“向左看:

石头门。

“向右看:

石头门。

“石头门。

石头门。

石头门。

”(使用反复手法,起到延宕的艺术效果。

>>>鬼子到达村子里,周围都是石头门。

以反复出现的“不作声”,暗示当时环境安静。

“干脆说吧,别那么别扭的!

”宋长发老婆着急了,也仿佛代表了全场听众。

“他们的脸都白了。

听,四面山头上一片喊杀的声音!

打枪的声音!

八路吧?

看,山头上那么多人呢,糟了!

糟了!

“好了!

好了!

”谁的声音?

仿佛大家的声音。

“他们勒转了马头,死命踢着马肚皮,向左,向右,转了两个弯。

他们就横冲直撞,连奔带蹿地逃命了。

(以短句为主,写出鬼子们胆小逃命的情形,具有喜剧效果。

“逃出了镇口,心里跳得像马蹄一样急呢。

“麻子还在想:

我这一身肥肉不至于喂他们的麦田吧。

“八字胡子还在想:

我抢来的钞票不至于被他们捡回去吧。

“小耳朵还在想:

我怀里的相片不至于被他们拿去上报吧。

”(与上文鬼子的贪婪形成对比。

>>>鬼子中了游击队的石门阵,仓皇而逃。

 

“老王,你活像钻进了他们的心里了。

”李矮子说,意思是两重的,表示不相信,也表示惊叹他叫人不能不相信。

“胡老三,”王生枝说,把眼睛对准了一个衔着旱烟管的男子,“昨天你也在南教场听过政治指导员的报告的,你说我可曾说谎。

那条镇叫洪子店,在太行山那边。

“大致还不错,”胡老三说了,“部队在镇东十五里地方,和敌人打了一昼夜。

农民救国会集了五百会员,三个钟头内把全镇上能搬的都搬走了,五百会员就拿起了枪,躲在围山上等了。

不过,老王,门是用砖头堵的。

”(解释“石门”的由来。

说明王木匠的故事并非完全杜撰,有当时的新闻依据。

“那有什么关系,石头门说起来好听一点。

只要不是木头门就行了。

木头门烧得开。

上次苏家峪不是给门板都烧光了。

洪子店也烧去了许多。

可是我老王一年来明白了一个道理:

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

对,把我们的门板烧掉呢,我们就夜不闭户。

”(以“夜不闭户”代指抗战胜利后和平安定的生活。

“那你就少了生意了,人家以后还要你做门板吗?

大家笑了,同情王生枝。

>>>王木匠讲完故事,说明故事来自“一点新闻”。

胡老三印证新闻的真实性。

王生枝在月光里走回家去的时候,倒认真地想起当真到了处处夜不闭户的时代。

他常常想做一张极精致的衣橱,已经设计了多年,总可以有做成的一天了。

(承接上文,木制品会被鬼子烧光,王木匠想做精致的衣橱的愿望迟迟不能实现。

)不过他知道大家还得先摆多少次真正的石门阵,不是用口,也得用手。

(“用手”表明,石门阵的抗日不能只停留于故事中,应亲自参与抗日活动中。

)王木匠看看自己结实的突起了老茧的掌心,说不出由于哪一种情感,不由得感叹了一下:

“我这双手呵!

>>>王木匠畅想以后的安定生活。

延安,1938年秋

(有删改)

知识建构

//框架式小说结构//

小说的结构指的是作品内部的组织构造和总体安排。

小说结构的内涵包括材料如何剪裁,也包括情节怎样组织,还包括事件如何安插等方面。

它是作家处理情节的一种技巧。

从审美的角度来看,结构是作家处理情节的某种心理情绪。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就是被称为“大故事套小故事”的框架式结构。

框架式小说结构顾名思义就是指有着明确的大故事框架,然后在大框架内又包含着许多小故事的一种小说框架。

它一般分为三层框架,即外框、中框和内框。

1.外框:

即故事引子。

介绍故事成集的缘起,比较简单,一般一句话就可以说透。

比如《石门阵》,王木匠为村民讲八阵图和石门阵的故事,村民们认真倾听。

外框大故事主要起到三个作用,一是引子,引出后面所有的小故事;二是容纳,像是一个口袋,装进了后面所有的小故事;三是基调,好的外框故事能给整部小说奠定一个较高的思想基调,用同一个主题将不同的小故事源源不断地整合进来。

2.中框:

即故事的数量。

《石门阵》中王木匠讲了2个故事。

3.内框:

即每个具体的独立小故事。

内框小故事选材广泛,自由开放,甚至可以拿出来独立成篇。

比如《石门阵》中王木匠讲述了《三国》中诸葛孔明摆八阵图击败陆逊和游击队设石门阵击败鬼子的故事。

两个故事之间没有关联,彼此都是独立的。

具体的独立小故事才是框架式结构小说精华所在,具有丰富细节描写和离奇的人物形象。

而它们之间的独立性正框架式结构小说区别于一般小说的特色所在。

 

试题解析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用煤油箱改造水桶子,既说明王木匠手巧,也为后文故事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B.王木匠讲故事不乏新意识,他的灵感除了来自“八阵图”,还来自“一点新闻”。

C.石门阵故事取材于政治指导员的报告,“麻子”“小耳朵”等鬼子均确有其人。

D.王木匠因追求手艺完美而无法做出理想中的衣橱,他对着自己的手发出了感叹。

答案:

B

解析:

A项,主要考查故事情节在文中的作用,用煤油箱改造水桶子只是为说明王木匠手巧。

“也为后文故事情节发展埋下伏笔”错误,在后文中未出现与“煤油箱”和“水桶子”等相关的情节内容。

B项,主要考查对小说内容理解。

王木匠故事富有新意的原因,一是由“八阵图”联想到酣畅痛快的“石门阵”;二是“石门阵”取材于南教场政治指导员的报告,即“一点新闻”。

C项,考查对情节内容的概括、推断。

“‘麻子’‘小耳朵’等鬼子均确有其人”错误,王木匠仅借鉴新闻,未复述当时形势,对鬼子等人的描述有杜撰。

D项,考查对结尾段的理解概括,关涉小说主旨。

“王木匠因追求手艺完美而无法做出理想中的衣橱”错误。

“无法做出理想中的衣橱”因为动乱的时代让他没有办法在家中放置木质衣橱,他怕衣橱同其他地方的门板一样被烧毁。

“他对着自己的手发出了感叹”是因为“他知道大家还得先摆多少次真正的石门阵,不是用口,也得用手”。

大家都要用手参与抗日战争中,为保家卫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王木匠重提诸葛亮八阵图故事开头,再写村民们的表情神态,这样,石门阵故事还未正式展开,王木匠擅长讲故事的形象就已经确立起来了。

B.小说描写村民们的面孔,用“带胡子的有,麻的有……”,而不用“有的带胡子,有的麻……”,突出了不同面孔最显著的特点。

C.小说调动了许多“声音”来配合王木匠的讲述,如小梅子等人的插话、王木匠的干咳声,乃至与故事毫不相干的驴叫声,读来令人如临其境。

D.小说讲了一个王木匠讲故事的故事,这种故事套故事的结构颇具匠心,不仅使小说叙事变得更为复杂,同时也使小说的主题更加多元。

答案:

D

解析:

A.项考查小说开头在文中的作用。

通过列在王木匠面前的许多面孔,写出村民对王木匠讲故事水平的认可,侧面显示王木匠擅长讲故事,故事富有吸引力。

B.项考查小说语言特点。

对比“带胡子的有,麻的有……”与“有的带胡子,有的麻……”,明显前者的表达使特征更为突出、显著。

C.项考查小说情节作用。

中间插入的声音如插话、干咳等使故事叙述时间延长,使读者对故事内容充满期待,增强真实性。

原文中“麻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猪圈里”“因为隔壁李矮子院里的驴忽然叫起来了,仿佛怕给日本兵抓去呢”,驴与故事里的猪圈本没有关系,为突出王木匠讲的故事吸引力,似乎一切声音场景都为故事而服务,增强故事真实性。

D.项“不仅使小说叙事变得更为复杂,同时也使小说的主题更加多元”,错误,小说的叙事并没有因为其结构而更加复杂,作者通过王木匠讲故事,刻画出了很多活灵活现的形象,主要表现了抗日战争期间百姓对于和平时代的向往,主题鲜明,并非“多元化”。

3

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

(4分)

答案:

①具有渲染效果,把故事描述得更充分;

②具有延宕效果,迟迟不讲下文,引发听众的好奇与追问;

评分参考:

每答出一点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比如:

“干咳了一声”“那条小街上有人吗?

没有。

那个院子里有人吗?

没有。

那堆小树丛背后有人吗?

没有。

”渲染宁静、紧张的氛围,吸引听众的注意力。

引导听众的思绪,让听众跟着讲述者的节奏走,把故事描述得更充分。

比如:

“他们看见了什么呢?

奇怪。

“他们什么也没有看见,只看见门里堵满了石头——石头门。

“他们索性向前跑,沿街向左向右转了两个弯。

“一路上——

“向左看:

石头门。

“向右看:

石头门。

“石头门。

石头门。

石头门。

“干脆说吧,别那么别扭的!

”宋长发老婆着急了,也仿佛代表了全场听众。

反复出现“石头门”,延迟故事讲述,迟迟不讲下文,调动观众的好奇心,致使宋长发老婆着急追问,使故事情节更加具有吸引力。

延宕是在戏剧中,它指在尖锐的冲突和紧张的剧情进展中,作者利用矛盾诸方各种条件和因素,以副线上的某一情节或穿插性场面,使冲突和戏剧情势受到抑制或干扰,出现暂时的表面的缓和,实际上却更加强了冲突的尖锐性和情节的紧张性,加强了观众的期待心理。

4

小说中多次出现的“门”,在不同层面有不同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6分)

答案:

①现实生活中的门是木头门,洪子店村民以砖头堵门;

②在王木匠的故事加工中,砖头门变成了“石头门”,战斗故事随之变成了传奇的“石门阵”;

③王木匠从现实中明白了“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的道理,即只有保卫国门,才能守护家门,才有实现“夜不闭户”的希望。

评分参考:

每答出一点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一是指现实中真实具体的门,即文中的“木头门”,如“木头门烧得开。

上次苏家峪不是给门板都烧光了”,木头门挡不住日本侵略者;

二是指在王木匠的故事中,门指的是石门阵,砖头门变成了“石头门”,其灵感来源于南教场政治指导员的报告,此门击退了鬼子,保护了百姓。

游击队员的战斗故事随之变成了传奇的“石门阵”;

三是指石头门,众志成城抵抗侵略的“大门”,“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是指众志成城把侵略者挡在国门外。

“处处夜不闭户的时代”,是老百姓对和平社会、和平生活的向往和期望。

反馈检测

1.请结合本文内容,从人物、情节、语言和主题四个方面分析卞之琳“战时”小说特点。

2.王木匠和胡老三都讲述了洪子店摆石门阵的故事,请简要分析二人故事的异同点。

答案:

1.①人物形象真实、质朴。

视角在普通人身上,普通而温馨。

王木匠希望有属于自己的精致衣橱,展示普通百姓的小愿望。

②简单而戏剧化的故事情节。

在短时间内有故事情节的突转,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

③语言通俗易懂,朴实生动,趋于生活化。

文中对话较多,使用口语用词,贴近生活。

④主题鲜明,战争给人民带来疾苦,但军民一心,浓烈的鱼水情在战争中展开。

小说中没有战争的艰辛,充满的是胜利后的喜悦和憧憬。

2.①相同点:

叙述的都是一个名叫洪子店的小镇大摆石门阵吓退日本兵的故事。

②不同点:

王木匠以诸葛亮大摆八针阵的故事作为开头,取后半段砖门阵的故事,传奇化地讲述石门阵吓退鬼子兵的故事。

在讲述中合理化描摹日本兵进村前后的心理活动。

胡老三概略讲述一遍洪子店前半段故事,叙述更具客观性。

与王木匠生动传奇、乐观的叙述形成对比,同时补充了王木匠故事的背景,使故事更加完整。

 

相关链接

从诗歌转向小说后看卞之琳对战争的关注点

一、卞之琳的创作转变

抗战爆发尤其是进入20世纪40年代以来,卞之琳的创作有了一个很大的转变,即由抒情向叙述的转移。

战地生活速写、游击战小故事以及关于战时中国叙事的长篇小说,这些都成为了他写作的重心所在。

即使是他的诗作《慰劳信集》,也是抒情兼带着叙事的。

而这些转变,都是他自觉的转变。

20世纪40年代,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是个苦难的时代,同时也是全民抗战的时代,卞之琳作为一个文学家,同时作为一个有着爱国情的中国人,也投身到了文学,为抗战服务的洪流之中。

古往今来诗言情,而且诗的体式难以表达复杂的现代事物,相比之下,散文的小说体在容纳诗情诗意的同时,还可以表达出诗所不能传达出的内容。

想要以创作回应所处的时代,小说无疑是最为合适的选择。

这就理解了卞之琳为什么将重心放在了小说创作,以及他自觉地由抒情转向叙事的选择。

卞之琳在1929年创作了短篇小说习作《夜正深》之后便不再进行小说创作。

《夜正深》无疑深受鲁迅杂文的风格影响,其后转向了诗歌方面。

在诗歌当中,他如鱼得水一般,创作得淋漓尽致。

直到1938年到达延安之后才又开始了小说的创作。

延安一年,他创作了两篇短篇小说《石门阵》和《红裤子》。

 

二、单纯乐观的情绪高涨而鲜明

初读《石门阵》与《红裤子》这两篇小说,就完全可以感受到洋溢在小说中那高涨而鲜明的单纯乐观的情绪。

在阅读过程中,一气呵成,没有半点犹豫,一路高兴地看下去,有观看电影《举起手来》的感觉,属于“游击传奇”系列的小说。

小说叙述呈线性展开,故事有头有尾。

《石门阵》一文主要讲述了木匠王生枝给村人们讲述“石门阵摆退鬼子兵”这样一个故事,从开始的《三国演义》当中的“石门阵”讲起,讲到如今抗战发生在身边当中的“石门阵”;《红裤子》主要讲述因为日本人要沿铁路挨村“宣抚”,安居村的娘儿们一齐换去了红裤子。

关小双因为老婆没有可换的衣服而与自己的老婆互换了裤子,并借着“红裤子”成功活捉了三个日本兵,最后换上了一套灰色的军衣的故事小说的叙述形式采用了传统的全知叙述,甚至“说书人”的角色都开始出现,文字形式也是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

不论是1938年秋创作的《石门阵》还是1939年完成的《红裤子》,两篇小说文字均是简单化、口语化的,全文都运用了大量的对话。

例如《石门阵》中有这样论述:

“他们先在远处山头上向镇上望,用望远镜,看得清清楚楚的。

“那条小街上有人吗?

没有。

“那个院子里有人吗?

没有。

“那堆小树丛背后有人吗?

没有。

“八路军走光了。

好,那个头儿,吩咐先下去五十个胆子最大的‘皇军’。

“‘开步走!

’他们下来了,那五十个鬼子,骑了马。

“这条镇不是就完了吗?

”宋长发很担心地插上了一句。

 

王木匠没有理他,干咳了一声。

文本中人物很少使用心理描写,大多直接描述,这些都加强了故事性,增强了小说的通俗性。

 

三、卞之琳对战争的关注点

上文已经讲到两篇小说流露出的乐观情绪高涨而鲜明,接下来,将主要探讨形成这一风格的主要原因。

首先,如上文所分析的那样,小说采用了向传统复归的形式,不免会加强叙述风格。

文本中既没有英雄主义的高歌,无论是木匠王生枝还是村民关小双,都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自己的脾气性格,有自己微小的生活懂景与愿望;小说也没有对战争进行直接描述与评价,文中内容没有涉及战争的正义性、道德性,有的只是小人物们的正常心里愿望,只是他们人情人性的表达,从而淡化了战争的残酷性与艰难性。

其次,卞之琳来到延安后,通过认真阅读毛主席的《论持久战》,对国内的抗日战争充满了必胜的信心,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充满了信任,盼望着尽快实现抗战胜利的这种激动的心情必然会不自觉地带入他所创作的文本之中,从而也加剧了他的乐观情绪在文中体现。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便是来源于卞之琳对战争的关注点不同。

他所关注的重心不在“抗日”,即不在抗日的相关具体事件的描述,也不在抗日的残酷性与艰难性的塑造与描绘,而在于一个事件中某些东西的流动。

例如在《石门阵》中,他着重描写了木匠王生枝的“手”。

《石门阵》中有这样一些话语:

“王木匠不但口巧,而且手巧”“他的手艺不止见于他的本行”。

王木匠不仅在他的本行工作当中游刃有余,在生活里还可以搞一些小的,但很实用的发明创造,这足以称他是一位好木匠了;但是好木匠给人的通常感受就是只会一丝不苟的,好好做他的木匠活,哪里还会关心别的。

但是王木匠却不同于我们一般常人的理解,他不但手巧,嘴巴也很巧一一因为他会讲“石门阵摆退鬼子兵”,听得村人如临其境一般。

文末最后那段“他常常想做一张极精致的衣橱,已经设计了多年,现在想不久总可以有做成的一天了。

不过他知道大家还得先摆多少次真正的石门阵,自己这个村子迟早也免不了摆几次,不是用口,而是用真正的手。

'也得用手。

'想到这里,王木匠看看自己结实的突起了整齐的老茁的掌心说不出由于哪一种情感,不由感叹了一下:

'我这双手呵!

'”这段话重重地敲击了人们的心,给人一丝帐悯的同时也留下一丝激情。

卞之琳对“手”的特别关注,使得文本具有了微妙的戏剧性,产生了独特的趣味儿,使小说成功转型为了“游击传奇”式的小说,虽是游击却重在“传奇”,从而形成了单纯乐观的主题。

卞之琳所创作的小说整体单纯简单,处处洋溢着乐观主义,但放在他所创作的所有小说长链中,却也是简单而又经过了精心安排的结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