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中使用着色.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065973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126.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食品中使用着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食品中使用着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食品中使用着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食品中使用着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食品中使用着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食品中使用着色.docx

《食品中使用着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食品中使用着色.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食品中使用着色.docx

食品中使用着色

10.3食品中使用的着色剂

食品加工中目前允许使用的着色剂包括一些天然着色剂和人工合成着色剂。

10.3.1天然着色剂

○指从天然原料中(动、植物及微生物)提取并精制而成的色素产品,再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到食品中,用于食品的着色。

虽然安全性高,但作为添加剂,也有限量。

○主要有:

甜菜红、姜黄、叶绿素铜钠盐、焦糖色素、β-胡萝卜素、红曲色素等。

与合成的着色剂相比,天然着色剂具有安全、无毒之特点,但十分不稳定,工艺性能较差,提取价格较高。

10.3.1.1叶绿素铜钠盐

叶绿素铜钠盐,也称铜叶绿素钠盐。

它是以富含叶绿素的菠菜、蚕粪或其他植物等为原料,首先用碱性酒精提取,经过皂化后添加适量硫酸铜,叶绿素卟啉环中镁原子被铜置换,即生成叶绿素铜钠盐。

10.3.1.2胭脂虫色素

胭脂虫(cochineal)是一种寄生在胭脂仙人掌(Napaleacoccinelifera)上的昆虫,此种昆虫的雌虫体内存在一种蒽醌色素,名为胭脂红酸(carminicacid)。

胭脂仙人掌原产于墨西哥、秘鲁、约旦等地。

胭脂红酸作为化妆品和食品的色素沿用已久。

这种色素可溶于水、乙醇、丙二醇,在油脂中不溶解,其颜色随pH改变而不同,pH4以下显黄色,pH4时呈橙色,pH6时呈现红色,pH8时变为紫色。

与铁等金属离子形成复合物亦会改变颜色,因此在添加此种色素时可同时加入能配位金属离子的配位剂,例如磷酸盐。

胭脂红酸对热、光和微生物都具有很好的耐受性,尤其在酸性pH范围,但染着力很弱,一般作为饮料着色剂,用量约为0.005%。

 

10.3.1.3紫胶虫色素

紫胶虫(Coceuslacceae)是豆科黄檀属(Dalbergia)、梧桐科芒木属(Eriolaena)等属树上的昆虫,其体内分泌物紫胶可供药用,中药名称为紫草茸。

我国西南地区四川、云南、贵州以及东南亚均产紫胶。

目前已知紫胶中含有五种蒽醌类色素,紫胶红酸蒽醌结构中的苯酚环上羟基对位取代不同,分别称为紫胶红酸A、B、C、D、E,紫胶红酸一般又称为虫胶红酸(laccaicacid)。

 

紫胶红酸与胭脂红酸性质相类似,在不同pH值时显不同颜色,即在pH<4,和pH=4,6和8时,分别呈现黄、橙、红和紫色。

10.3.1.4红曲色素

红曲色素(monascin)为红曲菌(Monascussp.)产生的色素,这种色素早在我国古代就是用于食品着色的天然色素。

目前已证实红曲色素为混合物,并对其中的6种进行了化学结构鉴定,表明属于氧茚并类化合物,其中显黄色、橙色和紫红色的各有2种。

红曲色素均不溶于水,但在培养红曲菌时,若培养基中的氨基酸、蛋白质和肽的含量比例增大,便可以得到水溶性的红曲色素,这可能是红曲色素与蛋白质之间形成了溶于水的复合物。

红曲色素可溶于乙醇水溶液、乙醇和乙醚等溶剂,具有较强的耐热等优点,相对不耐光;并且对一些化学物质,例如,亚硫酸盐、抗坏血酸有较好的耐受性。

在0.25%色素溶液中,添加100mg/kg的抗坏血酸或亚硫酸钠、过氧化氢,放置48h后仍然不变颜色。

但强氧化剂次氯酸钠易使其漂白。

Ca2+、Mg2+、Fe2+和Cu2+等离子对色素的颜色均无明显影响。

红曲色素是我国食品卫生法规定允许使用的食用色素之一,广泛用于肉制品(香肠、火腿、叉烧肉)、豆制品、糖、果酱和果汁等的着色。

10.3.1.5姜黄色素

姜黄色素(curcumin或turmericyellow)是从多年生草木植物姜黄(CurcumaLonga)根茎中提取的黄色色素(纯品为橙黄色结晶粉末,有胡椒气味并略微带苦味),主要成分为姜黄素、脱甲基姜黄素和双脱甲基姜黄素。

不溶于水,溶于醇或醚,显鲜艳黄色,在碱性溶液中呈红色,经酸中和后仍恢复原来的黄色。

着色性(特别是对蛋白质)较强,不易被还原,但这种色素对光、热稳定性较差,易与铁离子结合而变色。

一般用于咖喱粉和蔬菜加工产品等着色和增香。

我国允许的添加量因食品种类不同而异,具体允许使用量参见我国GB2760-1996《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规定。

姜黄素

10.3.1.6焦糖色素

也称酱色。

焦糖色素是糖质原料,例如,蔗糖、糖浆等,加热脱水生成的复杂的红褐色或黑褐色混合物。

为我国传统使用的色素之一,属于半天然色素。

我国已经明确规定加铵盐制成的焦糖色素因毒性问题不允许使用,非铵盐法生产的焦糖色素可用于罐头、糖果和饮料等。

加氨生成的焦糖色素一般带正电。

负电性焦糖色素是利用糖类与铵盐制成,可溶于乙醇、曾用于饮料中。

实际上,焦糖色素的生成,包括了焦糖化反应和Maillard反应。

《韩P270》

10.3.2合成着色剂

在实际食品工业生产中,广泛使用合成色素,具有稳定、价低、色泽鲜艳等特点,但务必注意安全性,不能超过使用限量。

我国对人工合成着色剂的限制较严,目前允许使用8种水溶性合成色素:

胭脂红(食用红色1号)0.05g/Kg、苋菜红(食用红色2号)0.05g/Kg、新红0.05g/Kg、赤藓红0.05g/Kg、日落黄0.10g/Kg、柠檬黄(黄色5号)0.10g/Kg、亮蓝0.10g/Kg、靛蓝0.025g/Kg。

10.3.2.1苋菜红

苋菜红(amaranth)即食用红色2号,又名蓝光酸性红,化学名称为1-(4′-磺酸基-1-萘偶氮)-2-萘酚-3,7-二磺酸三钠盐,其化学结构式如下:

苋菜红属偶氮磺酸型水溶性红色色素,为红色颗粒或粉末状,无臭味,可溶于甘油及丙二醇,微溶于乙醇,不溶于脂类。

0.01%苋菜红水溶液呈红紫色。

对光、热和盐类较稳定,且耐酸性很好,但在碱性条件下容易变为暗红色。

此外,这种色素对氧化还原作用较为敏感,不宜用于有氧化剂或还原剂存在的食品(例如发酵食品)的着色。

最近几年对苋菜红进行的毒性慢性试验,发现它能使受试动物致癌致畸,因而对其安全性问题产生争议。

我国和其他很多国家目前仍广泛使用这种色素,我国卫生法规定苋菜红在食品中的最大允许用量为50mg/kg食品,主要限用于糖果、汽水和果子露等种类。

10.3.2.2胭脂红

胭脂红(ponceau4R)即食用红色1号,又名丽春红4R,其化学名称为1-(4′-磺酸基-1-萘偶氮)-2-萘酚-6,8-二磺酸三钠盐,是苋菜红的异构体。

胭脂红为红色水溶性色素,难溶于乙醇,不溶于油脂,为红色至暗红色颗粒或粉末状物质,无臭味,对光和酸较稳定,但对高温和还原剂的耐受性很差,能被细菌所分解,遇碱变成褐色。

大白鼠喂饲试验结果表明,这种色素无致肿瘤作用。

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规定胭脂红最大允许用量为50mg/kg食品。

主要用于饮料、配制酒、糖果等。

10.3.2.3柠檬黄

柠檬黄(tartrazine)又名酒石黄肼,化学名称为3-羧基-5-羧基-2-(对-磺苯基)-4-(对-磺苯基偶氮)-邻氮茂的三钠盐,其结构式为如下:

柠檬黄即食用黄色5号,为水溶性色素,也溶于甘油、丙二醇、稍溶于乙醇,不溶于油脂,对热、酸、光及盐均稳定,耐氧性差,遇碱变红色,还原时褪色。

人体每日允许摄入量(ADI)<7.5mg/kg体重。

最大允许使用量为100mg/kg食品。

10.3.2.4日落黄

日落黄(sunsetyellowFCF)的化学名称为1-(4′-磺基-1′-苯偶氮)-2-苯酚-7-磺酸二钠盐,呈橘黄色,化学结构式为:

日落黄是橙黄色均匀粉末或颗粒。

耐光、耐酸、耐热,易溶于水、甘油,微溶于乙醇,不溶于油脂。

在酒石酸和柠檬酸中稳定,遇碱变红褐色。

ADI为0~2.5mg/kg体重。

可用于饮料、配制酒、糖果等,最大允许使用量为100mg/kg食品。

10.3.2.5靛蓝

靛蓝(indigocarmine)又名靛胭脂、酸性靛蓝或磺化靛蓝,其化学名称为5,5′-靛蓝素二磺酸二钠盐,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食用色素之一。

其结构式如下:

;

靛蓝的水溶液为紫蓝色,在水中溶解度较低,温度21℃时溶解度为1.1%,溶于甘油、丙二醇,稍溶于乙醇,不溶于油脂,对热、光、酸、碱、氧化作用均较敏感,耐盐性也较差,易为细菌分解,还原后褪色,但染着力好,常与其他色素配合使用以调色。

用35S标记的靛蓝作动物试验,静脉注射10h后,发现此色素63%在尿中出现,10%在胆汁中。

但口服的色素在3d中仅有3%的放射性35S出现在尿中,60%~80%色素在粪便中,说明在消化道吸收很少。

ADI<2.5mg/kg体重。

我国规定最大允许使用量为100mg/kg食品。

表10-4四种食用合成色素性能比较

名称

溶解度

坚牢度a

水(%)

乙醇

耐碱性

耐氧

化性

耐还

原性

耐食

盐性

耐细

菌性

苋菜红

17.2(21℃)

极微

1.4

1.6

1.6

4.0

4.2

2.0

1.5

3.0

胭脂红

23(20℃)

3.4

22.0

4.0

2.5

3.8

2.0

2.0

3.0

柠檬黄

11.8(21℃)

1.0

1.0

1.2

3.4

2.6

1.3

1.6

2.0

靛蓝

1.1(21℃)

3.0

2.6

3.6

5.0

3.7

2.5

34.0

4.0

a.坚牢度项中,1.0~2.0表示稳定,2.1~2.9为中等程度稳定,

3.4~4.0为不稳定,4.0以上是极不稳定。

10.3.2.6亮蓝

亮蓝(brillantblue)又名蓝色1号,其化学名称为4-[N-乙基-N-(3′-磺基苯甲基)-氨基]苯基-(2′-磺基苯基)-亚甲基-(2,5-亚环己二烯基)-(3′-磺基苯甲基)-乙基胺二钠盐。

化学结构式如下:

亮蓝是紫红色均匀粉末或颗粒,有金属光泽。

有较好的耐光性、耐热性、耐酸性和耐碱性,溶于乙醇、甘油。

可用于饮料、配制酒、糖果和冰淇淋等,最大允许使用量为25mg/kg食品。

10.3.2.7赤藓红

赤藓红(erythrosine,BS)又名樱桃红或新酸性品红,即食用红色3号,其化学名称为2,4,5,7-四碘荧光素,结构式如下:

赤藓红为水溶性色素,溶解度7.5%(21℃),对碱、热、氧化还原剂的耐受性好,染着力强,但耐酸及耐光性差,在pH<4.5的条件下,形成不溶性的酸。

在消化道中不易吸收,即使吸收也不参与代谢,故被认为是安全性较高的合成色素。

ADI<2.5mg/kg体重(FAD/WHO,1972)。

用于饮料、配制酒和糖果等,最大允许使用量为50mg/kg食品。

10.3.2.8新红

新红(newred)的化学名称为2-(4′-磺基-1′-苯氮)-1-羟基-8-乙酸氨基-3,7-二磺酸三钠盐,其结构式如下:

新红为红色粉末,易溶于水,微溶于乙醇,不溶于油脂,可用于饮料、配制酒、糖果等,最大允许使用量50mg/kg食品。

10.3基础色的选择与色的调配

合成色素中,基础色有八种,红色四种、蓝色两种、黄色两种。

由红、黄、蓝三种基础色可调配出不同的调配色。

红黄蓝红黄(基础色)

橙绿紫橙(二次色)

橄榄灰棕褐(三次色)

除基色以外,现在大多数生产商均可提供调配色,包括巧克力棕、葡萄紫、草莓红等。

为了提高水溶性着色剂在油脂中的分散性,或提高脂溶性着色剂在水中的分散性,最简便的加工方法也是乳化调配。

乳化型着色剂中乳化剂的使用量一般为着色剂量的2%,防腐剂用量为着色剂量的0.2%,其他助剂为着色剂量的1%。

#10.4食品加工贮藏中的褐变

食品加工贮藏中经常会出现变色的现象,与风味、外观、营养价值等有一定的关系。

其中,褐变是广泛存在的一种变色现象。

天然食品在加工贮存中,由于机械损伤、加工处理等都可能褐变。

如去皮的香蕉、土豆、茄子等在空气中的褐变,烘烤面包的金黄色等。

根据反应机理不同,可分为酶促褐变与非酶褐变。

后者不需要酶作催化剂,主要有美拉德反应、焦糖化反应、以及抗坏血酸反应。

10.4.1酶促褐变

10.4.1.1概念:

许多新鲜的浅色水果和蔬菜,如苹果、香蕉、土豆等,当受到机械性损伤(削皮、切开、压伤等)或者受冻、受热时,会在酶的作用下发生氧化呈褐色,称为酶促褐变。

10.4.1.2其机理是:

植物组织中含有酚类物质,在完整细胞中作为呼吸传递物质,在酚-醌间保持着动态平衡。

当细胞受到破坏后,氧大量侵入,平衡向醌的生成方向移动,醌积累并进一步聚合形成褐色色素-称黑色素。

如土豆,含有丰富的酪氨酸-含酚—OH,也存在多酚氧化酶,当切开土豆后即发生氧化-聚合的褐变反应。

动物皮肤、毛发中黑色素也有类似形成机理。

10.4.1.3酚、酶、氧是形成醌的基本条件。

邻羟基酚如儿茶酚、咖啡酸、绿原酸等易被氧化,其次是对位二酚,一元酚氧化较慢。

另外,一些酚类衍生物如花青素、类黄酮、儿茶素等也可发生酚酶褐变。

红茶加工过程中就利用儿茶素的酶促褐变,茶黄素和茶红素是构成红茶色素的主要成分。

柠檬、桔子、香瓜、西瓜等由于不含多酚氧化酶而不发生酶促褐变。

过氧化物酶也能催化酚类氧化。

10.4.1.4防止酶促褐变,只要破坏三个条件之一即可。

切实可行的措施是抑制酶活性或除氧。

1)加热,70-95℃会使大部分酶失活,但对于水果、蔬菜而言,还要考虑加热的不良影响,应控制加热时间、选择较好的加热方法。

2)调节PH,多数酚酶最适宜PH在6-7,当PH3以下时,几乎完全失活,加工过程中多采用柠檬酸、苹果酸、抗坏血酸等有机酸降低PH。

抗坏血酸同时还有自身氧化而消除氧的作用,柠檬酸还有螯合酚酶的辅基Cu的作用。

3)化学抑制剂,SO2、亚硫酸盐、亚硫酸氢钠和偏亚硫酸钠等都是酚酶的强抑制剂。

其中SO2或亚硫酸盐的抑褐变作用表现在抑制酶活性、抑制酪氨酸转变、将醌还原为酚三个方面;而且还有一定的防腐作用。

但是,某些食品不适宜用SO2类:

含花青素的果蔬因SO2的漂白作用而褪色,对金属罐有腐蚀作用,残留量大对人体有害。

另外,20%NaCl也可抑制酶活性,但不可能用如此高的浓度,所以通常与柠檬酸、VC等协同作用。

4)驱氧法,浸入水中隔氧,加入足够的VC耗氧,浸入水或糖浆中抽真空等。

10.4.2非酶褐变

10.4.2.1羰氨褐变

10.4.2.2焦糖化作用

10.4.2.3抗坏血酸褐变

这三种褐变,前两种是在糖类化学中已介绍过。

在此讨论抗坏血酸褐变。

1)机理:

抗坏血酸褐变,主要由于抗坏血酸自动氧化降解所致。

抗坏血酸氧化生成脱氢抗坏血酸(含酮基内酯),进一步发生内酯开环、氧化降解生成小分子、继而美拉德反应生成黑色素,或内酯水解再脱水脱羧生成小分子醛后聚合成黑色素、或参与streck降解。

2)条件:

取决于PH和VC浓度。

中性或碱性溶液中氧化生成脱氢抗坏血酸,在PH<5.0时,氧化速度慢,而且可逆。

金属离子可促进抗坏血酸氧化,桔柑果汁中,Cu、Fe影响最大,Pb次之,Zn、Sn影响小。

另外,植物体内的抗坏血酸氧化酶在组织受伤、有空气时,可加速VC氧化,但此酶不耐热。

事实上,抗坏血酸褐变最终不仅仅是抗坏血酸本身,还与美拉德反应有关。

3)非酶褐变对食品质量的影响:

①对色泽的改变,有需宜和非需宜的。

②对食品营养,氨基酸参与形成色素、以及斯特累克降解,使氨基酸的利用率下降,尤其是赖氨酸;VC损失等。

③对其它感观质量:

由于产生CO2,而造成罐头食品出现“胖听”;某些褐变产物是呈味物质,可产生宜人或厌恶的气味、风味。

 

[阅读材料]

#1食品三大流行色

  颜色:

 色素名称:

主要用亚硝酸盐,主要添加食品:

给肉类添色,半成品腌肉、烤肉等,有些餐馆炒肉菜前也会添加;

  颜色:

  色素名称:

合成色素柠檬黄主要添加食品:

三黄鸡等腌卤的鸡鸭类;

  颜色:

绿

  色素名称:

叶绿素铜钠主要添加食品:

新鲜海带、海白菜、贡菜等。

#2食品着色剂的国家标准[参2005,中国保健食品网;健康与食物网]

我国对食用色素的相关规定:

我国在GB2760-1996版《食品添加剂卫生使用标准》中,对在食品中添加合成色素有严格的限制。

2005年7月,卫生部公布了新版《食品添加剂卫生使用标准》(征求意见稿),此版标准非但不严加限制合成色素的使用范围,反而大面积增加和扩大使用范围。

目前沿用的食品添加剂国家标准是上世纪90年代制定的,其中注明的色素使用范围主要是糖果、酒、糕点、罐头、碳酸饮料等。

而现在,我们经常吃的食物有很多都使用了色素。

由于成本比较效应,同样份量的食品使用天然色素的成本是人工色素的50—100倍,而使得合成色素普遍化、超量化。

色素的扩大化超范围使用,主要是蔓延到生鲜食品和饭桌上的菜肴,而炒菜用色素没规定能不能用,如玉米馒头、红烧肉、烧鸡等菜品都添加了合成色素;超市食品用色素的也不少,一些散装的绿菜类食品也在用色素染色,像海带、海白菜、贡菜等,一些超市包装好了的熟食制品也在制作过程中添加色素,如烤鸭、酱鸭、白切鸡、三黄鸡等,一些茶饮料不用茶而用色素;目前糕点类使用色素比较普遍,像糕点上的草莓酱和巧克力都是用色素调制出来的,包括果冻上的漂亮颜色也是色素,草莓、芒果等各种口味的冰淇淋也不是真的用那些水果做的,而是使用了各种合成色素。

草莓味点心用了胭脂红和苋菜红,哈密瓜味的用的是柠檬黄、日落黄和亮蓝,蓝莓味用的是胭脂红和亮蓝。

除了亚硝酸盐能确定有致癌性之外,其余色素由于国家标准缺失,尚难评估长期的危险性。

首先,发色剂亚硝酸盐有致癌性,国家标准规定食品中亚硝酸盐的含量不超过一百万分之七十(70ppm)。

一些规范生产的腌肉制品,添加亚硝酸盐时会注意用量的。

但餐馆炒菜、肉的腌制加工就很难控制用量。

  第二,天然色素本身没有毒性和危害,但提取过程中使用有机溶剂,如苯、甲醇等,这些都会致癌或具有其他毒性。

第三,化学合成色素是从煤焦油中提取的,或以苯、甲苯、萘等芳烃类化合物为原料合成,其化学构成物质本身对人体有害,同时在合成过程中产生的杂质如砷、汞、苯酚、苯胺、铅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毒性。

合成色素轻者能导致过敏、腹泻,重者也能致癌。

#3防“色”入口有四招:

饮食不要“好色”,在国家有关标准更新前,日常生活中尽量少食用色素。

把好防“色”关。

  一是严把肉类关。

熟肉应该呈现褐色或褐红色,一旦发现有鲜亮的大红或粉红色肉类,一定是含有色素的。

  二是尽量少吃烧烤。

烤肉一般都先用色素加工过,而添加的色素一般也没有经过称量。

  三是买回家的海带、海白菜等鲜绿蔬菜,先在沸水中过一下,正常叶绿素是耐热的,而色素则不能。

  四是注意看食品标签。

如果注明色素含量又没有超标,则可以选择食用,如果有明显的色素添加痕迹但没有注明是否使用,或者只避重就轻地标注添加有合成色,就不要食用了。

天然色素的着色力差、颜色一般也比较正,所以,如果食品颜色过于鲜亮、过于暗淡或颜色不正,这样的食品最好别买。

一定要看食品的成分,正规食品会明显地在包装上标明色素成分,凡是没有注明产品成分的一定是假货;注意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尤其是低价促销时要特别留神。

[附]

GB2760-1996食品色素基本内容

名   称

苋菜红;苋菜红铝色淀

适用范围

高糖果汁(味)或果汁(味)饮料、果汁型饮料、碳酸饮料、配制酒、糖果、糕点上采装、青梅、山楂制品、渍制小菜、红绿丝、染色樱桃罐头(系装饰用)

用量规定

0.05g/kg至0.10g/kg

 

名   称

胭脂红胭脂红铝色淀

适用范围

豆奶饮料;红肠肠衣;虾(味)片;糖果包衣;冰淇淋

用量规定

分别为0.025g/kg;0.025g/kg;0.05g/kg;0.10g/kg;0.025g/kg

 

名   称

赤藓红赤藓红铝色淀

适用范围

高糖果汁(味)或果汁(味)饮料、碳酸饮料、配制酒、糖果、糕点上彩装、青梅、红绿丝、染色樱桃罐头(系装饰用)

用量规定

0.05g/kg

 

名   称

新红新红铝色淀

适用范围

高糖果汁(味)或果汁(味)饮料、碳酸饮料、配制酒、糖果、糕点上彩装、青梅、红绿丝、染色樱桃罐头(系装饰用)

用量规定

0.10g/kg

名   称

柠檬黄柠檬黄铝色淀

适用范围

高糖果汁(味)或果汁(味)饮料、碳酸饮料、配制酒;糖果、糕点上彩装;西瓜酱罐头、青梅、虾(味)片、渍制小菜、红绿丝、冰淇淋、植物蛋白饮料、乳酸菌饮料

用量规定

分别为0.1g/kg;0.02g/kg;0.05g/kg

 

名   称

日落黄日落黄铝色淀

适用范围

高糖果汁(味)或果汁(味饮料)、碳酸饮料、配制酒;糖果、糕点上彩;西瓜酱罐头、青梅、乳酸菌饮料、植物蛋白饮料、虾(味)片糖果包衣、红绿丝冰淇淋

用量规定

分别为0.10g/kg;0.20g/kg;0.09g/kg

 

名   称

亮蓝亮蓝铝色淀

适用范围

高糖果汁(味)或果汁(味)饮料、碳酸饮料、配制酒、糖果、糕点上彩装、染色;樱桃罐头(系装饰用不宜食用)、青梅、虾(味)片冰淇淋红绿丝

用量规定

0.025g/kg到0.10g/kg

 

名   称

靛蓝靛蓝铝色淀

适用范围

渍制小菜;高糖果汁(味)或果汁(味)饮料、碳酸饮料、配制酒、糖果、糕点上彩装、染色樱桃罐头(系装饰用)、青梅;红绿

用量规定

分别为0.01g/kg;0.10g/kg;0.20g/kg

 

名   称

紫胶(虫胶红)

适用范围

果蔬汁料、碳酸饮料、配制酒、糖果、果酱调味类罐头

用量规定

0.5g/kg

 

名   称

焦糖色(不加氨生产)

适用范围

糖果、果汁(味)型饮料、饼干、酱油、食醋、冰淇淋、冰棍、调味类罐头

用量规定

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名   称

焦糖色(亚硫酸铵法)

适用范围

碳酸饮料、黄酒、葡萄酒

用量规定

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名   称

焦糖色(加氨生产)

适用范围

糖果、果汁(味)型饮料、饼干、酱油、食醋、冰淇淋、冰棍、调味类罐头

用量规定

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名   称

兰锭果红

适用范围

起泡葡萄酒、冰淇淋、果汁(味)型饮料;糖果、糕点;糕点上彩装

用量规定

分别为1.0g/kg;2.0g/kg;3.0g/kg

 

名   称

多穗柯棕

适用范围

糖果、冰淇淋、配制酒;可乐饮料

用量规定

分别为0.4g/kg;1.0g/kg

 

名   称

二氧化钛

适用范围

糖果包衣;凉果

用量规定

分别为2.0g/kg;10g/kg

 

名   称

辣椒橙

适用范围

冰淇淋、糕点上彩装、冰淇淋、冰棍、饼干、熟肉制品、人造蟹肉、酱料、糖果

用量规定

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名   称

菊花浸膏

适用范围

果汁(味)型饮料、糖果、糕点彩装

用量规定

0.3g/kg

 

名   称

玉米黄

适用范围

氢化植物油、糖果

分子式:

C40H56O2(玉米黄素)    分子量:

568.85    国际酶委会标准编码:

EECNo.E161    欧共体(EEC)编码:

EECNo.E161

用量规定

5.0g/kg 

 

名   称

萝卜红

适用范围

果味型饮料、糖果、配制酒、果酱、调味类罐头、蜜饯、糕点上彩装、糕点、冰淇淋、冰棍、果冻

用量规定

按生产需要适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