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派与社会派20年论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065568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认知派与社会派20年论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认知派与社会派20年论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认知派与社会派20年论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认知派与社会派20年论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认知派与社会派20年论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认知派与社会派20年论战.docx

《认知派与社会派20年论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知派与社会派20年论战.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认知派与社会派20年论战.docx

认知派与社会派20年论战

认知派历史

在乔姆斯基理论的直接影响下,20世纪60年代有学者挑战行为主义理论。

他们开展了两类研究(Larsen-Freeman,2007):

(1)对二语学习者错误的研究(例如Corder,1967;Selinker,1972);

(2)英语语素习得研究(例如Bailey,Madden,Krashen,1974;Brown,1973;Dulay&Burt,1974)。

这两类研究的结果奠定了二语习得认知理论的基础。

他们将二语习得理论从行为主义桎 中解放出来,二语学习者成了有思维能力的独立认知个体。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这种对学习者主体作用的肯定无疑是一种进步。

二语习得的研究内容逐步明确为:

第一,储存在大脑内的二语知识体系。

第二,习得二语知识的过程。

前者从静态的角度分析储存在个体大脑中二语知识体系的特征,后者从动态的角度考察个体学会某种二语的过程。

运用Gregg(2003)的术语,前者是建设二语习得的特征理论(SLApropertytheory),后者是构建二语习得的过渡理论(SLAtransitiontheory)。

20世纪90年代,认知派内部开始出现分化。

他们内部争论的问题集中在“语言如何习得”。

“特殊先天论”者相信语言习得主要取决于人生来具有的语言习得装置,

“一般先天论”者认为学习语言与其他认知技能一样,由人生来具有的一般学习能力与认识能力决定(O’Grady,2003)。

特殊先天论与一般先天论的相同之处是:

学习者内化储存在大脑里的是抽象语言规则。

与先天论相对抗的是“后天论”(Valdman,2002)。

“后天论”认为语言学习基于后天接触的范例(Instance),决定语言学习成功的因素是范例的频次与质量(Ellis,2003)。

部分学者(例如Skehan,1998)提倡运用“基于规则”与“基于范例”两种平行并存的学习模式解释二语习得的过程。

Larsen-Freeman(2000)总结了认知派研究的主要问题:

(1)母语对二语的影响;

(2)惯用语(formulaicutterances)的作用;(3)可理解输入的充分性;(4)自由变体是否存在;(5)注意(noticing)的必要性;(6)明示教学(explicitinstruction)的价值;(7)不接口立场(non-interfaceposition)的可行性;(8)负反馈的必要性;(9)年龄的关键期是否存在;(10)成功学习者的策略是否可教;(11)元语言知识的作用

社会派

社会派阵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初步形成。

对社会派影响最大是维果茨基理论。

维果茨基理论主要包括中介说(mediation)与内化说(internalization)(Lantolf,2006)。

中介说主张人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物质或符号工具作为中介。

语言是高层次认知的符号工具,运用这一符号工具儿童参与各种社会活动,与他人进行文化与思想的交流,儿童还运用它进行反思与自我调节,甚至儿童的自言自语(privatespeech)也能够帮助克服认知过程中的困难与障碍。

简言之,中介说认为语言是人发展的重要符号工具,脱离人的过去历史以及人所处的文化环境是无法研究语言的特点与规律的。

内化说主张人的意识与认知是社会化和社会行为的终结产品。

儿童认知发展经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社会交际活动,第二阶段为个体内部心理活动。

社会交际活动先于个体的心理活动。

这种从外部、人际间的活动形式向个体内部的心理过程的转换就是“内化”。

认知派

社会派

语言观

语言是心理现象,由抽象规则组成,存在于个人大脑中。

语言是社会现象,与文化混为一体,无法分割,存在于人们交往活动中。

学习观

学习者将输入有选择地整合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通过不断地输出,逐步将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

学习者运用语言参与社会交际活动,获得语言+文化知识,转而成为个人脑内活动的材料。

研究对象

研究语言习得,不研究运用,研究的焦点是学习者大脑中抽象的语言体系特征及其变化情况。

研究语言运用,主张语言习得与运用为连续体,无法分割,研究的焦点是以语言为中介的社会交际活动成功的特点

研究方法

从客位(etic.)角度描述,采用量化法,强

调客观性、公正性,反对掺杂研究者的

个人观点。

从主位(emic.)角度描述,多采用质化法;强调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互动,要求研究者能够从被研究者的角度理解、阐述社会交际事件。

哲学倾向

主张现代派观点,相信人与社会可以分

为两个实体,语言与文化可以分割成两

个独立的抽象体系。

坚持后现代派观点,相信人与社会、语言与文化融为一体,不可分割。

2.1语言观

认知派认为语言是心理现象,由抽象规则组成,储存于个体大脑中,有独立自主性,文化(意义)可以从语言中剥离。

语言规则虽然有限,但可以创造出数量无限的句子。

这些句子的语法性不受说话场景、交际者差异等因素的制约。

社会派认为语言是社会现象,体现了丰富的文化信息。

每个社会情景有其独特的文化特征,这些特征与作为中介的语言紧密相连,无法分离。

语言存在于社会交际活动中,而不是由独立于具体交际活动的抽象句子组成。

2.2认知观

认知派认为学习发生在个体内部。

人脑好比信息处理器,它将外界输入转化为摄入,作为陈述性知识储存起来,再经过不断练习,逐步转化为程序性知识,其间学习者形成假设,通过外界反馈检验假设、修订假设,使自身的语言体系不断完善。

学习的进步体现在大脑内部知识体系的变化,其学习过程呈现出普遍性特征。

社会派主张学习是内化的过程,Lantolf(2006:

90)将其界定为“社区成员通过交际活动获得交际需要的符号工具,继而转化为心理活动工具,作为心理活动中介的过程

”。

他进一步将内化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人际交流(Interpsychological),学习者参加社会交际活动,通过群体互动获得文化符号工具;第二阶段为人内交流(Intrapsychological),学习者通过个体的努力,将文化符号工具转换为个体心理活动的工具。

人脑内部有两个“我”,社会派称之为“I-me”,一个我(I)选择说什么,另一个我(me)评价、监控、调整选择的内容。

这两个“我”在互动、交流。

社会派强调在语言习得中,人际活动先于人内活动。

尽管有时

个体独自思考没有其他人参与,但人内活动总是以人际活动为中介,因为过去经历的人际活动能够跨越时空储存于大脑中,与人内活动交织在一体,形成连续体。

Swain(2006)认为语言产出(languaging)是人内活动与人际活动的接口。

语言产出行为一方面是思维进步、学习者理解复杂概念的关键,另一方面,正是语言产出使得个体内部的心理活动与人际间的社会活动相联系。

通过这些活动,学习者将自己的思维转化成文化形式,这些形式又成为进一步反思的材料。

2.3研究对象

认知派(例如Gass,Lee&Roots,2007;Long,1997)主张二语习得研究的对象是二语习得(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而不是语言的运用(secondlanguageuse)。

Long(1997),Kasper(1997),Gregg(2003),Gassetal.(2007)都明确表态,二语习得研究的首要任务是考察学习如何发生,特别要弄清楚哪些心理过程、哪些学习者因素对语言习得有贡献,学习是否需要通过以及怎样通过语言运用而发生。

他们反对将二语习得研究的范围扩大到真实语境中的二语运用。

Gass(1998)建议将其

归属于新学科“二语研究”(secondlanguagestudies),以区别于二语习得研究。

二语习得研究的终结目标是要建立一个具有高度概括力的理论,用以解释除母语以外的各种语言在各种环境中被各种人习得的情况。

换句话说,这个理论应该不受学习环境、学习者个体差异的影响。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认知派提出要“优化”二语习得理论(Gregg,2003;Long,1993,2007)。

社会派主张二语习得研究的对象是二语运用,而不是语言习得。

研究二语运用就是考察二语如何成功地运用于社会交际活动中。

他们不同意运用是学习结果,或者是学习手段。

他们相信习得与运用是不可分割的连续体。

Firth&Wagner(2007)指出“没有运用,习得不会、也不可能发生。

语言的习得必须以运用为基础”(第806页)。

如果要了解二语习得发生的情况,必定要考察二语的运用。

语言能力具有过渡性、情景性和动态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使用者永远是学习者。

例如多语境中新移民虽然语言资源极其有限,但他们能够成功地进行交际,完成商务活动,这些新移民在运用语言的同时也在学习语言,因此他们既是语言的使用者,又是学习者。

社会派反对认知派为建立一种具有绝对权威的二语习得理论为由,歧视甚至扼杀其他不同流派的理论。

Lantolf(1996)以“二语习得理论建设:

允许所有的花都开放”(SLAtheorybuilding:

“Lettingalltheflowersbloom.”)为题批判了认知派的“绝对真理”观,呼吁为各种理论提供平等的竞争环境,而不是只保护少数“有权势”的理论。

在二语习得理论建设中,一定要杜绝霸权主义。

2.4研究方法

认知派从客位角度(etic.)描述学习者大脑中的语言体系及其变化。

他们通常运用实验法,操控某些变量,例如调整输入的凸现度、频次,完成任务的准备时间、要求等,观察学习结果的变化等,也有通过访谈、有声思维等质化法探究人脑内部语言加工或产出的情况。

社会派从主位角度(emic.)出发,理解、解释二语交际者如何在与别人的交际中成功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社会派不赞成采用实验方法,通过改变学习条件或任务要求来探究某些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他们主张收集多语环境中自然交际语料,考察交际者多重身份更替的体验以及多种语言的互动,阐释交际者成功交际的

过程。

2.5哲学倾向

认知派与社会派的分歧主要源于不同的本体论立场。

认知派坚持的是二元本体论,主张人与社会是互为独立的两个实体,语言与文化可以分离为两个自主系统,互不影响。

社会为学习者的外部环境,可以激活人的先天语言机制或影响个体的语言学习。

认知派关注的是学习者个体语言系统的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发展的过程,研究的基本单位是脱离语境的句子,主要任务是从现实语言现象中排除情景因素、文化因素的

“干扰”,概括出正常人脑中储存的抽象语言体系。

社会派主张人与社会、语言与文化融为一体。

因此社会派与认知派争论的焦点不是人的认知是否受社会活动的影响,而是人的认知是否能够独立于社会活动。

社会派相信人的高层次认知活动内含在社会活动的参与过程之中。

社会活动的载体可以是具体工具,也可以是抽象符号工具。

语言是社会交际活动的重要中介,研究语言的基本单位应该是体现社会活动。

评析两派基本概念之争

笔者认为,学习者使用的语言是不是要称之为“中介语”并不重要。

交际能否完成和语言是否规范是学习者语言体系的两个侧面。

如果要诊断二语习得的语言是否规范,我们可以用“中介语”给学习者所掌握的语言定名。

如果要探究双方是否已经顺利完成交际,就没有必要引出“中介语”这个概念。

F&W进而主张二语习得研究应该更多地研究真实语境中的二语使用,而不是局限于正规教育中的二语习得。

对这个主张,笔者不敢苟同。

虽然笔者同意F&W的学与用没有清晰分界的观点,但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与用,终究与商人在多语环境中的学和用有着本质的差别。

前者的语言运用是在想象中进行,交际对象除了教师就是同学,交际角色均为模拟,缺少可见的、真实交际效果;而后者的运用有着特定的任务,交际角色明确,交际效果可以测量。

相当一部分探究二语习得规律的人,他们的初衷是为了提高正规教育中的二语教学质量(Kramsch,2007)。

从这个目的出发,研究者自然把精力放在课堂的二语教学上,特别是像中国这样的外语环境中,接受正规外语教育的人数远远超过在真实环境中使用二语的人数。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二语运用越来越普遍。

人们常常能运用不完善的非母语语言完成商务与学术活动。

研究人们运用二语成功进行交际的确需要,但为什么一定要纳入二语习得这个学科呢?

范式的选择取决于研究目的。

(注:

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高对口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