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54091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66.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最新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最新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最新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最新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教案.docx

《最新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教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教案.docx

最新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教案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教案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教案

【篇一:

初中语文阅读课教案】

语文阅读分析常用名词:

一、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二、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比照

三、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比拟、比照、衬托、衬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

四、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

十一、表达方式:

概括表达、细节描写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四、语句特色评价用词:

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

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

说服力

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

题〔深化中心〕

六、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

照应、首尾照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开展。

七、描写角度: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描写人物的方法:

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神态描写描写景物的角度:

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描写景物的方法:

动静结合、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

描写〔抒情〕方式:

正面〔直接〕、反面〔间接〕

九、引号的五种用法:

①表引用②表挖苦或否认③表特定称谓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⑤特殊含义

破折号的五种用法:

①表注释②表插说③表声音中断、延续④表话题转换⑤表意思递进

省略号的六种用法:

①表内容省略②表语言断续③表因抢白话未说完④表心情矛盾⑤表思维跳跃⑥表

思索正在进行

十、分析句子含义、作用的根本答题思路:

1.从内容上看:

①分析原因②靠中心③分析修辞的表达作用④抓重点动词和形容词分析其作用

⑤思考它象征了什么

2.从结构上看:

1、文首:

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

承上启下;过渡;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

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

十一、环境描写的作用:

1.表现了什么精神、性格、特点。

2.衬托了人物的什么心情。

3.渲染了什么气

注意到“我〞在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一般记叙文和散文中,“我〞即作者本人;在小说中,“我〞不是作者

本人。

“我〞在文中可能处于主要地位,也可能处于次要地位。

以第三者的地位来表达文章中的人物、事情、

场景等第三人称写法。

用这种人称不受任何限制,“他〞“他们〞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写来比拟自由开阔。

1、偏重于文学作品

2、突出了词句理解,文章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情。

3、评价作品,谈论启示,探究疑难,自由赏析,提出设想,表达创意等方面的无标准答案的开放性试题也

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青睐。

中考阅读考点:

1、记叙线索、顺序、详略;

2、理清文章的思路,概述内容;

3、理解题旨及文章主旨;

4、揣摩理解关键句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及作用;

5、分析文章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及写作技巧;

6、文章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7、通过各种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

8、阅读中的体验及启示;

9、结合内容进行个性化表述,学会思考和质疑。

1、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2.找主题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针对一节中的主题句应在这一节中找议论、抒情的语句,特

别是结尾处最重要。

3.文章内容:

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答:

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

?

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

4.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5.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开展过程〔找

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

6.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

(1)以人物为线

(2)以时间为线〔3〕以人物为线(4)以事件为线(5)以情感为线〔6〕以

某物为线〔7〕以题目为线〔8〕明暗两线

作用:

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7.为文章拟标题。

〔1〕、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句子。

、〔2〕、语言要

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

8.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开展先后顺序〕

作用:

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

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防止表达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

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平叙〔略〕

10.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以下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注:

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11.写作手法〔表现手法〕及作用?

〔包含修辞〕

1、手法:

〔比照、衬托、欲扬先抑、巧设悬念、以小见大、开宗明义、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即象征〕、寓

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

?

2、手法的作用:

〔1〕拟人手法: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到达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

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

?

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比照手法:

通过比拟,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衬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

格、思想、感情等。

〔7〕挖苦手法:

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

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比照,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

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照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2.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2〕拟人: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到达形象生动的效果。

〔4〕排比:

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5〕对偶:

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

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7〕设问:

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

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9〕引用:

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

〔10〕反语:

增加挖苦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11〕比照:

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13.重点语句和关键性词语在结构上的作用:

〔1〕关键句是指:

主旨的句;议论、抒情句;总结全文的句子;照应的句和过渡句。

〔2〕作用:

a、从结构上:

起承上启下的句子:

〔1〕对上文〔或全文〕:

照应上文、首尾照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2〕对下文:

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3〕对上下文:

承上启下〔过渡〕

b、从内容上,在开头:

常有开篇点题、设伏笔、留悬念,作铺垫。

在文章结尾:

深化中心、点明主旨(画

龙点睛)等作用。

〔1〕承接上文〔2〕开启下文〔引出下文〕〔3〕承上启下〔过渡〕〔4〕为后文作铺垫

14.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15.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6.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记叙文中抒情:

抒情可分为:

一是直接抒情:

指作者或主人公直接倾吐内心感受的抒情发式。

二是间接抒

情是指寄情于景,融情于物,感情流露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字里行间的抒情方式。

注意:

阅读散文时,

要特别注意文章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的特点。

抒情作用: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17.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描写:

对人物、事件和环境等所作的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描绘与刻画。

描写分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a、人物描写又细分为:

〔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5〕

语言〔对话〕描写〔6〕心理描写(7)景物描写(8)场景描写

另外,人物描写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可以分为: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人物描写作用:

塑造

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开展;揭示文章主题。

b、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

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

表现地域风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季节和环境特点;〔2〕、推动情节开展;

〔3〕、渲染气氛;〔4〕、衬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5〕、突出、深化主题。

社会环

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揭示社会现实。

各类记叙文的阅读

〔1〕叙事性记叙文的阅读

①明确事件六要素,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②明确记叙顺序。

事情总有发生开展的过程,作者是采用何种顺序来安排的呢?

明确记叙顺序对把握内容

和主题都有重要作用。

③明确文章中心。

所写事件表达的主题,通常用“记叙了……事,歌颂〔批评〕了……,表现了……〞的模

式来答复。

〔2〕写人记叙文的阅读

写人为主的记叙文是以人物为主来安排文章内容的记叙文,阅读时应以把握人物形象为主。

①明确主要人物〔主人公〕。

一篇文章总共有多个人物出现,其中以谁为主要形象,谁就是所谓的主人公。

有的文章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有两个人物同时都能表达文章主题,到底谁是主人公就无所谓,两人的地

位同等重要。

但要注意一点,主人公并不一定是文中描绘篇幅最多的人物。

②注意人物描写手法。

外貌、语言、心理、动作、神态无一不是围绕表现人物性格来展开的。

如?

我的叔

叔于勒?

中菲利普夫妇见到穷水手于勒后的神态和心理描写,将他们由满怀希望到极度失望,因而生恨的

心理刻画得栩栩如生。

③重视景物描写的衬托作用。

④比照手法的运用。

比照可分为横向比照和纵向比照两类。

所谓横向比照,是指不同人物对同一事件或人

物的不同看法。

所谓纵向比照就是指同一人对同种事物〔事件〕前后的不同看法,如?

范进中举?

中胡屠

户对范进中举前后前倨后恭的做法,把胡屠户这一唯利是图、见钱眼开的市侩形象地描绘了出来。

〔3〕写景状物记叙文的阅读

写景状物记叙文是通过描摹某一事物,通过对这一事物的特点分析来表达主题的记叙文。

进行这一类文章

阅读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②比照手法的运用:

这类文章大多采用比照手法。

③象征手法的运用,写景状物是为表现一定主题,所以所写事物往往富含象征意义

〔4〕新闻与通讯阅读①重视对标题的把握。

新闻与通讯的标题一般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特别是新闻的“主标题〞,所以我们

间、地点、人物、事件等细节。

③对语言准确性的把握。

新闻与通讯要求语言准确,虚假性的、欺骗读者的语言绝不能出现,而且一定要

具体、准确。

如“西起九江〔不含〕〞括号中“不含〞一词,如去掉就会让人产生疑问。

④新闻通讯虽要求记者实事求是地记录事件全过程,但在写作中总会有作者观点和情感融入其间,所以我

们阅读时也要把握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个人爱憎、好恶等情感。

〔5〕、小说阅读的根本要求和步骤:

〔见后文〕

2、说明文

1、说明文的类型:

1、从说明对象的角度:

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

2、从说明文语言特征:

平实的

说明文、生动的说明文。

事物、事理说明文〔从内容角度,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

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

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

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

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

内容,形成一个短语:

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2、说明文的语言:

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篇二:

初三语文阅读理解教案1】

教师:

刘军学生:

许泽成年级:

九年级学科:

语文日期:

3月28日:

时段:

13:

30-15:

30

一、课题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理解

二、教学目标1.树立做阅读理解题的信心。

2.了解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理解的常考题型。

3.初步了解阅读理解题的解题思路和常用方法。

4.能够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解析典型例题。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

1.了解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理解的常考题型。

2.初步了解阅读理解题的解题思路和常用

方法。

难点:

能够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解析典型例题。

四、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共2课时〕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练习法一.谈话导入新课

阅读理解题在语文试卷各题型中占着重要的位置,分值较高。

而记叙文又是阅读理解的常考题型。

因此,掌握记叙文的考试特点和解题方法至关重要。

这节课我们先从一个整体的角度讲一下记叙文阅读理解的特点,以为进一步的深入解析打好根底。

二.初步感知:

整体感知什么是记叙文?

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所学知识和自我感受答复,然后老师补充和总结。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

新闻、通讯、游记、童话和一些记叙性的散文在中学语文课本中也是作为记叙文来教学的。

记叙文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易于理解又耐人寻味,能带给学生深刻的人生思考和启迪。

三.整体认识:

结合例子,总结记叙文阅读的常考题型及其提问方式。

引入例子。

指导学生自己找出常考题型,并在练习本上列出。

例文一、例文二、例文三。

题型:

〔一〕.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

可能的提问方式有:

1.从文章中我们学到了什么?

或有什么收获?

2.文章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二〕.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情感。

可能的提问方式有:

1.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对文中的某某事或某某人,作者是什么态度?

3.从文中某一处或几处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三〕.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

可能的提问方式有:

1.文中是怎样写这一事件的?

2.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四〕领会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可能的提问方式有:

1.该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这句话在文中指的是什么?

〔五〕对课文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

可能的提问方式有:

1.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

2.对于文中人物的行为,你怎么看或怎么评价?

〔六〕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可能的提问方式有:

1.文中某某人有一个怎样的形象?

或你可以看出某某是个怎样的人?

2.作者是怎样描写某某人的?

3.某某人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情?

〔七〕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

可能的提问方式有:

1.结合语境,对以下句子做简要赏析。

2.指出以下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3.仿写句子。

因此记叙文阅读能力的考查重在学生阅读过程中对读物的综合理解、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

在考试中,具体考查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能力。

根据文学作品形象性、情感性强的特点。

着重考查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

四.深入解析:

针对记叙文或记叙性文段的阅读考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强化训练。

〔一〕记叙文的六要素

即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掌握了时间的先后,地点的转移,人与人的关系,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就能很快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记叙文阅读的总体方法: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概括要点,用心体会写作意图,把握文意

记叙类文章中,作者通过写人、叙事、写景、状物所表达出来的某种观点、认识或情感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

归纳中心思想要求能从宏观上理解和分析文章的核心,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从分析题目入手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题目总能或显或隐地传达出文章的主题。

有的文章题目就是文章中心思想最精炼的概括。

有的题目虽然没在直拨点明主旨,但为我们分析、归纳中心思想指明了方向。

如?

白杨礼赞?

明确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

情;?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简练概括了表达的主要事件,我们顺着事件去分析其中折射出的人物性格、精神,揣摩作者的态度、写作意图,就把握住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2〕从分析材料详略入手

表达中的详略问题是一个取材、组材如何扣紧中心、表达主题的问题。

无论事件怎样复杂,写作的目的都是明确集中的,取舍如何,孰详孰略,依据的标准只能是文章的主题。

但凡对主题思想起重要作用,内涵深刻、情节生动的具体材料,就展开详写,而对主题起次要作用的材料,只做榄括表达。

阅读记叙文,应注意材料的详略处理是如何为中心效劳的。

〔3〕从主旨句、关键句入手

文中有些句子直接告诉读者文章的中

心意思,抓住这些点明主旨的句子就可抓住文章的中心。

这些句子常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出现。

许多文章往往开篇点题,分析开篇的语句、段落就可以迅速把握文章的中心。

如?

背影?

开篇写到了作者对父亲背影的回忆,表达对父亲的思念和难以忘怀的感情。

也有许多记叙文在结尾点明主题或深化中心,分析结尾段的含义也可以迅速捕捉到文章的中心思想。

〔4〕从分析文中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入手

记叙文除以记叙为主外,还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如描写、议论、抒情等。

记叙文中的议论、抒情句有画龙点睛的成效,我们要善于抓住这个“睛〞“看〞文章的中心意思。

同时,从议论、抒情的句子中,可以直接看到作者感情的变化。

〔5〕从概括段意和分析人物、事件入手

有些文章的中心思想隐含在人物、事件或文章各局部之中,需要把文章各局部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

例如?

变色龙?

一文,小说主要通过对话来展现人物性格特征,奥楚蔑洛夫几次“变色〞,根据狗的主人的身份变化不断改变态度,其见风使舵、欺下媚上的嘴脸随着事件的开展令人一览无余。

作者通过这种夸张、挖苦的手法,批判了沙皇专制统治下社会的虚伪。

概括段意是记叙文阅读的重要环节。

有中心句的段落,最便捷的概括方法是直接摘取文段的中心句〔中心句的位置多数在段首、段末,个别在段落的中间〕。

有些文段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重要意思,把这些意思连接起来,概括组合出段意;有些段没有中心句,就要仔细阅读材料,抓住贯穿全段的中心内容,可用“本段表达了什么事,描写了怎样的景〞的方式来概括。

2.正确理解和体味词语,品析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文章中难以识别的字、词〔形似字、多音字等是考点〕,准确、生动、极富表现力的关键性词句,对理解文章起重要作用的语句,标志着文章线索或主旨的语句,突出人物形象和表现事物特征的语句,突出层次转换的关联词或过渡性的语句等都和理解文意、把握文章内容有着重要的关系,是考查的热点。

词语理解与赏析

1.准确理解词义。

文章中的任何词语都不是孤立的,一个词语的含义总是跟上下文及文章的主旨紧密联系,并受其限制和制约。

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一定要结合语境,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要准确把握词义,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理清思路,揣摩概括义。

有的词语概括力很强,它们往往是某一内容的提领或总结。

〔2〕联系上下文,体味词语指代义。

阅读中,有些代词所指代的内容必须认真弄清楚。

代词往往指代人、事、物。

它所指代的对象一般出现在上文。

扣住上文,由近及远地去顺藤摸瓜,就能准确理解它的含义。

2.把握词语的感情色彩。

词语的感情色彩,是作者态度、观点、情感的表达,把握词语的感情色彩有利于准确理解文章内容。

3.结合文体特点,理解词语的作用,体会表达效果。

记叙文要求形象生动,主要考查描写人物动作或事物情态的动词、形容词,它往往表现人或物的特点或情感特征。

除此以外,还要联系文章的主题、作者的思想感情、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词语,要体会其比喻义及作用〕等。

语句的理解与品析

1.识别文中重要句子句理解其作用。

?

课标?

指出对语言的领悟程度是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

从历年的试题考点来看,所考查的重要语句一般有以下类型:

从文章的内容看,中心句、主旨句和点睛句是重要语句;从结构上说,总说句、过渡句和线索句是重要语句;从表达上说,抒情句、描写句和修辞句是重要语句。

具体而言,文中常见的重要句子及其作用主要有:

〔1〕文眼句:

多居于段首,能揭示中心、提草挈全文,具有较强概括力。

〔2〕主旨句:

记叙类文章中抒情、议论的句子,这些句子往往点明文章主旨或揭示作者表达的情感,能深化内容、升华主题。

〔3〕总结句:

常居于段尾或文尾,能概括、总结段意,收束全文。

〔4〕过渡句:

能归纳和提示上下文,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5〕巧用修辞、表意蕴藉含蓄的句子等,需要结合全文、细心体悟。

【篇三: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课教学模式】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课教学模式

“品读感悟〞阅读教学模式

包括:

“激趣导入〞、“交流预习〞、“品读感悟〞、“拓展延伸〞几个环节,“读、品、悟〞是核心。

〔一〕激趣导入

恰当而精彩的导入是教学顺利进行的第一步。

导入方法有复习导入、背景导入、创设情境导入等,可根据文章特点和学生情况而选择,以求激发学习兴趣。

〔二〕交流预习情况

有条件的可利用展台,无条件的可分组交流,选择有代表性的进行全班交流。

预习中一时难于解决的问题留在学习过程中解决。

“品读感悟〞的教学模式,重视预习的作用,目的是让学生在搜集处理信息的过程中认识世界、开展思维、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预习有利于拓展学习语文的时空,促进学科间的渗透以及课内课外的联系。

如搜集作者资料、背景材料、与文章相关的故事知识等。

学生有了学习课文的第一手资料就有了学习主动权。

〔三〕品读感悟

1.“读〞:

初读文章,整体感知。

先从题目入手,猜读文章的文体和主要内容。

然后根据文体特点和文本特点,指导学生按不同文体的阅读要领进行阅读,抓住关键词句或语段整体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如:

掌握记叙的要素概述文章内容,理解作者的价值倾向;明确说明的对象及特征,理清说明顺序;抓准议论的话题,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等。

2.“品〞:

精细阅读,局部揣摩。

指导学生养成圈点批注的习惯。

根据对文章中心内容的理解,指导学生抓住文章的精彩片段和动人之处,揣摩词句的表现力,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在美质。

理解文学作品有一些难度,可让学生从文章中提取能概括人物性格品质的有效信息,也可让学生根据文中的议论句、抒情句,理解作者的情感倾向与价值指向,

3.“悟〞:

提高性阅读,鉴赏文章特色,感悟生活。

指导学生从作者的写作目的着眼,揣摩文章在内容与形式上的亮点、美点。

可让学生从修辞炼句、结构布局、表现方法等方面体会文章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