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地形知识汇总.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52407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1.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地理地形知识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中国地理地形知识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中国地理地形知识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中国地理地形知识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中国地理地形知识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地理地形知识汇总.docx

《中国地理地形知识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地理地形知识汇总.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地理地形知识汇总.docx

中国地理地形知识汇总

一、地形的基本特征

1、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壮下降

(1)、西高东低的地势

(2)、三级阶梯

第一级:

由一系列高大山脉构成

第二级:

主要由广阔的高原和盆地构成

第三级:

以平原、丘陵和低山地貌为主

两条界线

一、二级阶梯的界线:

昆仑山~祁连山~岷山~邛崃山~横断山脉

二、三级阶梯的界线: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2、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1)、地貌类型多样

地貌类型复杂多样

基本地貌类型齐全

高原:

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

盆地:

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

平原: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丘陵:

东南丘陵、胶辽丘陵

多种特殊地貌并存

冰川地貌、风沙地貌、黄土地貌、喀斯特地貌、火山地貌、海岸地貌

(2)、各种地形交错分布

(3)、山地面积广大、地势高差很大

(4)、影响:

有利;山地水源、资源、矿藏、旅游;不利:

生产、交通。

3、山脉纵横交错、呈网格分布

中国地貌的类型,按形态可分为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和平原五大类型,其中以山地和高原的面积最广,盆地、丘陵和平原所占的比例都较小。

因此,山地和高原是构成我国地貌基本轮廓的主体,尤其是纵横交错的山系构成了巨地貌轮廓的基本骨架,控制着盆地、平原与丘陵空间分布的形式。

 

横断山区

位于四川、云南、西藏之间,因阻碍交通而得名

岭谷并列、山高谷深是突出特点

雪山起伏、冰川峥嵘是另一特色

人烟稀少、鲜明的垂直气候带、生物带是又一特色。

云贵高原

a、位置和边界

b、面积、高度

c、内部结构

d、特征

地表崎岖破碎,山地、峡谷、丘陵、盆地、河谷、平原交错分布石灰岩广泛分布,喀斯特地貌相当发育,西部地区红层地貌发育。

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

1、季风气候明显,冬夏盛行风向有显著的变化,随季风的进退,降水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季风气候的一般表现

广义的季风:

指盛行风向随季节变化而有明显转换的现象。

狭义的季风:

仅指海陆季风。

季风气候显著的表现

在地理位置相似的地区中,只有中国才有季风

在世界的季风区中,中国的季风最典型

在季风的结构中,中国季风最复杂

传统季风界线:

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乌鞘岭~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一线的东南部

包括高原季风的界线:

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乌鞘岭~祁连山~阿尔金山~昆仑山一线以东以南

2、大陆性气候强,影响的范围广,冬夏两季的平均气温与同纬度其他国家或地区有较大差异,冬季气温低于同纬度地区,夏季气温高于同纬度地区,气温年较差大。

气候大陆性的一般表现

气候的大陆性是相对于海洋性而言,指受大陆热力变化大、水分少的性质所影响的气候。

气候大陆性强的表现

气温年较差大

气温日较差大

最冷月和最热月分别出现在1月和7月

多数地区春温大于秋温

大部分地区降水量不多,但集中性强

大陆度大

3、气候类型多样,不仅地处温带、亚热带、热带各种气候带,而且由于地形崎岖,往往在不同范围内形成不同尺度的气候差异。

按气温的不同,可分9个气候带和1个高原气候区域;水分条件,可分4个气候区

按海拔高度,各地山区气候垂直带谱不尽相同

温带气候类型齐全:

自南而北有暖温带、温带、寒温带之分;自东而西有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区之别

亚热带气候有特殊的地位,因受季风气候的影响,终年湿润

青藏高原成为独特的气候单元:

高原以其热力和动力作用形成局地气候,并影响着邻近地区的气候

山地气候垂直变化明显:

•山地水热条件的垂直分异,加强了气候的复杂性

4、水热同期,利于农牧业生产,但气候的稳定性差,旱涝、低温、冻害、台风、冰雹等气候灾害发生的频率高,影响范围广,防灾减灾的任务繁重。

三大气候区,大部分地区雨热同季

我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南部,东半部属于大陆东岸的季风气候,西北部深入大陆腹地,属于干旱气候,西南部为高度超过3000m的青藏高原,具有高原气候的特点。

温度自南向北降低

我国从赤道带,经热带、亚热带和暖温带、中温带,直到寒温带,具有纬度地带性差别,特别是东部表现更为明显,温度基本上自南向北降低。

季风的更替使这种温度变化表现更为复杂。

冬冷夏热,南北温差冬季远大于夏季

第一支源于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在阿拉伯海一带形成一支低空急流,经过印度半岛影响我国西南及华南地区;

第二支源于澳大利亚北部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后与第一支气流及北半球的东北信风会合成赤道辐合带;

第三支气流源于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即为主要影响中国东部地区的东南季风和南季风。

它与从北方来的冷空气相遇后形成一条大雨带,通常以这条大雨带表示夏季风的活动。

季风是指由于海陆下垫面热力性质的季节变化所造成的盛行风向冬夏完全相反或有显著差异的一种气候现象

华南准静止锋为陆上变性极地大陆气团与海上变性极地大陆气团之间形成的锋面,是江南冬春阴雨天气的主要原因。

春雨多于冬雨

昆明准静止锋为变性极地大陆气团与西南暖流(热带高空气团的移动)之间形成的锋面。

云南晴朗,贵州阴雨。

气温分布特点

(1)、年平均气温:

北冷南热,平原暖高原山地冷;东部从南往北减,西部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2)、冬季气温:

世界上同纬度上最冷的国家,中国南北温差悬殊。

(3)、夏季气温:

全国普遍高温。

降水分布特征:

1、空间分布:

东南多,西北少。

2、季节分配:

集中夏季

3、降水强度:

强度大,分布广。

4、降水变率:

年际变化较大,总趋势是沿海小,内陆大;西南季风区小,东南季风区大;多雨区小,干旱区大。

降水量一般规律

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

山地比平原多,迎风坡比背风坡多

气旋锋面通过和停滞的地方,降水量也有所增多

降水季节分配

夏雨集中区:

华北、东北南部、内蒙古东部

夏秋雨区:

东北北部、云南和四川西部

春冬阴雨区:

长江中下游

夏半年多雨区:

华南、四川中部

夏雨区:

青藏高原中南部

全年多雨区:

鄂西川东、贵州

全年干旱区:

西北、青藏高原西北部、内蒙古西部

对我国气候评价

1、我国气候类型多样,具有适于不同种植制度的气候资源。

亚热带光、热、水条件优越

从世界范围看,在北纬20°~30°的亚热带光、热资源丰富,但降水稀少,形成著名的回归干旱带。

在这一地带只有我国南方、印度恒河流域等地区气候湿润,成为文化起源久远、农业发达的地区。

2、温带光、热、水组合优越

地处温带地区的我国东部,在作物生长季节,水、热、太阳辐射的高值期重合,使这里的夏季具有亚热带的气候特点,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单季作物的种植线比同纬度其他国家或地区普遍偏北。

例如,水稻生长可以达到黑龙江省的北部,棉花种植可以达到新疆北纬45°,是世界水稻、棉花分布的最北位置。

3、山区气候条件复杂,具有山区立体农业的分层布局

全国山地县约占68.7%,山区耕地约占全国耕地的40%,山区林地占全国林地面积的90%,山区草场占全国草场面积的54%。

山区由于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因素的综合影响,形成了复杂的立体气候

4、冬季气温偏低

东北北部1月平均气温比同纬度其他地区平均偏低14~18℃,黄河流域偏低10~14℃。

冬季气温偏低,不利于多年生作物越冬。

5、旱涝灾害频繁发生

我国气候年际间变化大,旱涝、低温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是造成农业大幅度减产的重要因素。

据估计,平均每年因气候灾害减产达150×108kg以上,重灾年份甚至可达300×108kg左右。

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和最大可能地防御、减轻气候灾害是重要的任务。

中国人口结构特点

A、性别结构不均衡

B、年龄结构进入成年型

C、人口文化水平不断提高

D、职业结构的传统型

E、城镇人口比重低

闯关东:

华北破产农民移向东北。

走西口:

河南陕西移向甘肃、青海、新疆。

下南洋:

华南破产农民移向东南亚。

一、城乡人口的变化

1、城乡人口变化的地域差异:

东部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

2、城乡人口教育程度变化的地域差异

二、城镇人口的变化

1、城镇人口不断增长

2、城市非农业比重人口不断增长

3、城市数量不断增长

4、城市化在波动中加快

 

中国粮食生产总特点:

(1)、作物种类较多、稻谷生产突出

种类多:

禾谷类(稻、麦、玉米、高粱、小米),薯类(甘薯、木薯、马铃薯),豆类(大豆、绿豆、蚕豆、豌豆、赤豆等)。

种类多的原因:

复杂的自然条件和悠久的农业历史。

(2)、规模大、发展快

世界最大的粮食生产国。

总产量世界第一,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名列世界前列。

粮食生产是我国种植业的主体。

中国农业用地的70%是种粮,农业产值的近一半也是粮。

粮食产量的增加主要来自单位面积产量的增加。

(3)、分布普遍、相对集中

分布普遍:

以县为单位,全国2829个县级行政区(1741个县)中除极少数牧区、林区外都有粮食生产。

相对集中:

中国东部季风区集中了粮食播种面积的95%、产量的96%,而东部的粮食生产又集中在东部的平原、河谷及三角洲地区。

(4)、粮食生产的地区差异大

a、粮食作物的地区构成不同

大兴安岭以东、长城以北

大兴安岭以西、古长城及青藏高原以北

青藏高原地区

秦淮以南、青藏高原以东

长城以南、秦淮以北、六盘山以东

b、粮食作物的产量水平有很大的地区差别

c、粮食的产销也不平衡:

有大量而稳定余粮:

黑、吉、皖、苏、浙、湘

有较多余粮而年际变化大:

鄂、赣、桂、川,渝

基本自给:

鲁、粤、豫、滇、闽、冀、琼、藏

缺粮:

晋、陕、甘、宁、蒙、青、新、黔

严重缺粮:

京、津、沪、辽。

 

主要粮食作物的地理分布

(1)、水稻

a、南方稻谷集中产区

华南双季稻产区

长江中下游单双季稻产区

云贵高原稻区

b、北方稻谷分散产区

东北早熟粳稻区:

辽河中下游、吉林东部山间盆地、黑牡丹江半山区谷地。

华北单季稻作区:

沿河湖洼地。

西北干旱稻作区:

银川平原、河西走廊的张掖、新疆的绿洲,全为抗旱早熟品种。

(2)、小麦

春小麦区:

长城以北、六盘山、岷山、大雪山以西地区。

北方冬小麦区:

长城以南、六盘山以东、秦淮以北,是全国最大的小麦集中产区和消费区。

南方冬小麦区:

秦淮以南、青藏高原以东。

(3)、玉米

玉米是中国北方旱作地区及南方丘陵山区人民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分布大致集中在东北—华北—西南一狭长带上,南北方共13个省、区、市,东北多于西南。

之所以成带是由于在R>1000mm地区玉米不如水稻、薯类高产稳产,在西北R<350mm地区除灌溉条件好的川坝河谷外玉米不如春小麦、小米、高粱稳产保收。

(4)、薯类

主要包括甘薯、马铃薯,作为粮食、工业原料,中国南北方分布都广,播种面积大,北方主要是马铃薯,南方主要是甘薯。

 

商品粮生产基地

在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一系列经济分析的基础上,选定在地域上是连片的一些县,重点发展粮食生产,国家给以一定投资改善这一部分县的生产条件提高生产水平,每年能向国家提供比较多的商品粮。

故在地域上连片的能提供大量商品粮的区域就叫商品粮生产基地。

意义与作用

较好的效益

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粮食生产技术水平以推动整个国家农业生产水平发展

有利于调整全国农业结构:

中国农业结构变化取决与粮食生产

合理布局商品粮基地可有效减少粮食运输距离

商品粮生产基地的选择标准

余粮多商品率高的地区:

国家标准为,以县为单位,人均粮大于400千克,商品率大于25%。

可分为农业生产技术好高产稳产田多(不需要太多投资)和水平不高但潜力大地区两类。

以县为单位集中连片而且与国家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经济作物没有重大冲突的地区(规模小无意义)

交通条件好

中国商品粮生产基地的分布

东北:

三江平原、松嫩平原

华北:

河套平原、银川平原、河西走廊、黄淮平原

长江流域:

成都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长江下游平原

珠江三角洲

除了国家级商品粮生产基地外,各省、区还有自己建设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中国畜牧业布局类型

(1)、农区畜牧业:

农区以耕作为主但中国农区畜牧业比牧区畜牧业还重要,牲畜的80%,肉类的90%出自农区。

特点:

畜群种类多、饲养量大:

生猪的95%,牛75%,驴56%,骡92%,山羊70%在农区,只有绵羊、骆驼大量在牧区,家禽主要在农区。

畜牧经营以舍池(圈养)为主,生产稳定:

只是在靠近北方半农半牧区和南方天然草地有少数放养

农区畜牧业与农区耕作业密切联系:

大牲畜以役畜来养(耕作动力、肥料来源),农区畜牧业靠粮,故农业发达地区畜牧业发达(川苏鲁豫浙)

农区畜牧业有明显的南北差异

今后发展方向:

积极发展草食性牲畜(草山草坡与作物秸杆,现在养猪多耗粮);发展养禽业;提高生猪的出栏率。

(2)、牧区畜牧业

分布:

中国北部、西部和少数民族地区

概况:

有草地40亿亩,可利用的大约32亿亩但质量好的少,牲畜以羊为主,85%是羊,其次是牛、马等,生产仍以天然放牧为主,圈养和饲养少。

内部可分为东北及内蒙、西北、青藏,今后的发展一是要解决草原建设与保护,二是提高畜群的周转率。

(3)、半农半牧区:

在自然环境上是由东部平原向西部草原过渡地区,历史上是汉族与少数民族交错分布地区,耕牧交错发展至今便为半农半牧,兼有农牧区的特征,其发展方向争论很大。

(4)、城郊畜牧业:

与前面都不同,表现在

发展方向—为城市服务,立足点、目标、布局以城市需要定。

其规模取决于城市人口与消费水平

地位不同—不仅是畜牧业也是城市经济组成,国家投资多,补贴多

产品结构多样,质量高

商业化集约经营:

工厂化生产,高投入高产出

 

有色金属矿产

我国有色金属矿种齐全,钨、锡、钼、锑、汞探明储量居世界前列;铝、铅、锌、镍资源潜力较大。

有色金属需求总量中,铝、铜、铅、锌占95%。

(1)、生产特点:

生产时消耗矿石量大

耗能多

产品体积小

根据以上特点,有色金属工业布局主要在资源产地或能源中心(粗加工),精加工可以放在工业中心或消费中心。

(2)、中国有色金属资源的分布

南岭山地南北两侧

山西中条山和陕西秦岭

云贵地区

祁连山南北:

青海和甘肃

燕山、天山、昆仑山、冈底斯山、唐古拉山等区域。

(3)、主要基地

辽宁、甘肃、湖南、云南、上海。

举例:

中国核工业,1958年5月开始建,衡阳铀水冶厂(272厂)、包头核燃料元件厂(202厂)、兰州铀浓缩厂(504厂)、酒泉原子能联合企业(404厂)、西北核武器研制基地(221厂)、北京第六研究所(核工业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前身)和湖南郴县铀矿(711矿)、衡阳大浦铀矿(712矿)、江西上饶铀矿(713矿)。

 

工业生产特点:

改变物质的存在形式

使物质的使用范围更广、性能更好

工业生产过程中顺序性强(阶段性、连续性)

科学技术要求高(或者说依赖科技)

中国工业的原有基础与发展变化

1、世界上手工业发展最早的国家

2、旧中国的工业基础:

基础薄弱;结构畸形;对外依赖严重;偏布沿海。

3、新中国工业发展与布局变化:

工业迅速发展,部门齐全,结构日趋合理,布局日趋均衡。

总结来看:

全国建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和一批工业生产基地,工业的分布有了很大变化但仍存在部门结构、地区结构不协调,科技水平不高等问题。

 

中国地理是一门区域性综合学科,以中国整个国土及其各个区域为范围,以中国区域自然结构为基础,开展经济和社会文化结构的研究,开展中国区域内人地关系的系统研究。

中国地理探讨中国区域的自然地理现象与人文地理现象的空间结构、地理过程(区域演变过程)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揭示中国区域的人地关系系统,阐明中国及各地理分区的区域特征。

 

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

1、土地辽阔,类型多样

中国土地总面积约960×104km2。

南北长约5500km,跨49个纬度,包括9个热量带,东西宽5000余千米,跨62个经度,包括4个水分区。

由于土地的水热条件组合的差异和复杂的地形、地质条件,悠久的农业历史,多样的土地利用方式,形成了我国极其多种多样的土地资源类型,有利于农、林、牧、副、渔生产的发展。

2、山地多,平地少

中国山地、丘陵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2/3,平地占1/3。

山地是中国主要的林牧业生产基地,尤其中国南方亚热带、热带山地,生物资源丰富,土地生产能力高,非常适宜于林木生长与土特产品的多种经营。

西北地区的山地是中国主要牧场,而且又是平原地区农业灌溉水源的集水区,在农业自然资源组成中和农业生产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3、土地资源丰富,人均占有量少,后备耕地资源不足

中国耕地面积约占世界耕地总面积的7%,居世界第4位;天然草地为世界草地总面积的9.5%,仅次于澳大利亚,居世界第2位;有林地面积约占世界森林总面积的3.0%,居世界第5位。

人均耕地约0.13hm2/人,为世界人均的1/3强。

森林覆盖率仅16.55%(1998年)。

人均有林地0.11hm2/人,仅为世界人均数的11%。

天然草地稍多,人均0.34hm2/人,不及世界平均数的1/2。

后备耕地资源不足,无效土地资源多。

4、部分地区土地资源质量不高,土地退化现象严重

中国山地多,平地少,干旱区与高寒区面积大,无效土地资源比重大,可供农林牧使用的土地不超过70%;水土资源不匹配,旱涝灾害频繁;土地退化严重,仅土壤侵蚀与沙化的土地就占国土总面积的22%;退化草地占北方天然草地资源的28%。

5、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能力的地区差别显著

中国土地划分为三大区域

东南季风区,水热丰富,雨热同季,土壤肥沃,生物多样,土地生产能力较高,集中了全国87%的生物生产量和92%左右的耕地、林地,95%左右农业人口和农业总产值,是中国重要的农区和林区,而且也是畜牧业比重较大的地区。

西北内陆区,光照充足,热量也较丰富,但干旱少雨,水源少,沙漠、戈壁、盐碱地面积大,其中东半部为草原与荒漠草原,西半部为极端干旱荒漠,无灌溉即无农业,草地多,耕地、林地少,土地自然生产能力低。

青藏高原区,大部分海拔在3000m以上,日照虽充足,但热量不足,高而寒冷,土地生产能力低,而且不易被利用。

6、人口不断增长,土地资源日益短缺

 

中国矿藏资源的基本特征

1、种类多、资源总量丰富

目前发现的矿藏有162种,已探明储量的矿产149种,发现矿床、矿点20多万处,发现油气田440多处、固体矿产矿区1.6万个,已经开发利用的矿产136种,我国有20余种矿产探明储量在世界上具有明显优势。

2、成矿时空跨度大地质构造运动具有多旋回性,岩浆活动是多期多幕的,内生矿藏的形成也具有多期多幕性。

特别是几条巨大的构造带,多次的造山运动导致了多期的岩浆活动,产生多次的成矿过程。

频繁的地壳运动,在褶皱隆起带两侧的低洼地区则产生多次的沉积旋回,形成多期的沉积矿藏。

煤、铁、锰、磷、铝、铜、盐等沉积矿床的形成都是多期的。

3、矿床类型多样,矿石类型齐全

在矿床种类上,中国不仅拥有世界上主要矿产的重要矿床类型,而且有些矿床类型惟中国独有,带有明显中国地质特色。

中国南方滇、黔、桂、湘、赣、粤6省区内,有居世界上第1、2位的钨、锡、锑、锌、汞、铅等矿产;内蒙古白云鄂博稀土矿,是世界上罕有的矿产,仅探明工业储量就为世界其他国家同类储量总和的5倍多。

中国的铅锌矿,不仅类型多、储量丰富,而且具有特色。

4、富矿少、贫矿多,共生矿床多,选矿难度大

铁矿石95%以上的储量均为平均品位33%左右的中低品位矿。

铜矿品位大于1%的富矿仅占35%,加上伴生组分多,大大增加了选冶的难度和费用。

铝土矿二氧化硅含量大,品位低,铝、硅比值大于7的富矿仅占27%,小于5的贫矿占38%,亦增加了选冶的难度和成本。

其他如磷矿、锰矿都有类似特点。

在已探明的储量中,贫品位的磷占44%,贫、杂、难选的锰占94%。

5、矿产资源分布不均,地域组合多样

煤炭68%的探明储量集中于晋、陕、内蒙古3省区,南方10个省缺煤;

铁矿集中分布在辽、冀、晋、川4省,占全国保有储量的60%;磷矿的80%以上分布在滇、黔、鄂、川、湘5省;82%探明储量的铝土矿集中于晋、豫、黔、桂4省区。

10片矿产资源合理配套组合,有利于原材料工业基地建设:

辽中—辽河地区,铁、煤、油气、辅助原料、建筑材料、钠盐

冀东—渤海湾地区,铁、煤、油气、辅助原料,建筑材料、钠盐;

冀南—豫北地区,煤、铁、辅助原料、油气;

豫西—豫中地区,煤、铝土矿、辅助原料;

鲁中—黄河三角洲地区,石油、煤、铁、铝土矿、辅助原料、建筑材料

晋中地区,煤、铁、辅助原料,建筑材料、铝土矿;

黔中地区,煤、铝土矿、磷、建筑材料;

川滇黔接壤地区,铁、煤、铜、锡;

内蒙古宁夏接壤地区,煤、建筑材料,天然碱、钠盐;

河西—东疆地区,铁、镍、铜、煤、石油。

 

大气环流

1、中国的气候是在理想的行星风系基础上由季风环流最终塑造成功的。

中国的海陆位置和青藏高原的存在,季风环流在低空大气环流中占主导地位。

例子:

长江中下游和北非,华北与地中海,纬度差不多气候却不同。

2、冬季环流

•活动中心与气团

活动中心:

蒙古高压、阿留申低压

气团:

极地大陆性气团

•锋面和气旋

锋面:

寒潮冷锋、华南准静止锋、昆明准静止锋

气旋:

蒙古气旋、东北低压、江南气旋、东海气旋

•水平环流

冬季中国上空基本上是西风气流

3、夏季环流

活动中心和气团

活动中心:

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印度低压

气团:

热带太平洋气团、赤道海洋气团、极地大陆性气团、热带大陆性气团

•锋面与气旋

锋面:

极锋、赤道锋

气旋:

江淮气旋、东北低压

•水平环流

高空西风带北移,南部出现东风气流;中空和低空受副热带高压脊控制。

 

雨带的移动规律

随东南季风的北进有规律的由南而北移动,三次停滞(4-6华南、6-7江淮、7-8华北东北),两次跃进。

停滞与跳跃是相对的,年年不同。

根据年径流量和自然景观分

丰水带:

年径流深大于900毫米,年降水量大于1600毫米,南岭以南、西藏东南角、广西、云南南部、台湾、浙闽山地的迎风坡等地区。

多水带:

年径流深200-900毫米,年降水量800-1600毫米,主要分布在南岭以北、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

过渡带:

年径流深50-200毫米,年降水量400-800毫米,主要包括东北、华北、陕西、山西、川西北和西藏东部等地区。

少水带:

年径流深10-50毫米,年降水量200-400毫米,主要包括青海大部、西藏西部、内蒙古、甘肃、宁夏大部、新疆西北部和东北部。

干涸带:

年径流深小于10毫米,年降水量小于200毫米,包括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西部、河西走廊和内蒙古西部等地区

 

水资源的数量与质量

水资源由天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三部分组成。

降水资源

中国多年平均降水量约为61889×108m3;年平均降

水量648mm,低于世界大陆平均水平(834mm);降水

的地区分布很不均匀。

地表水资源

中国江河众多

流域面积在100km2以上的河流有5万多条;

流域面积在1000km2以上的河流有1500多条。

中国水资源的区域分布

水资源的区域分布

东西差异明显

南北不平衡

地下水分布不平衡性

区域分布:

东部多,西部少,南部多,北部少

区域结构:

地下水所占的比重西部比东部大,北部比南部大

水资源保证率

由于降水变率大,使地表径流很不稳定

径流资源保证率和大气降水变率呈负相关,与河川集水面积、径流总量呈正相关

(2)、水能资源

水能资源分布

山地面积广,使水能资源丰富

水能资源的地区分布极端不平衡

广大山区地貌与水文条件复杂

 

生物与土壤的特点

1、种类丰富,类型繁多

中国是世界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