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实现共同富裕主题党课讲稿.docx

上传人:wei****016 文档编号:1005003 上传时间:2022-10-1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实现共同富裕主题党课讲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21年实现共同富裕主题党课讲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21年实现共同富裕主题党课讲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2021年实现共同富裕主题党课讲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2021年实现共同富裕主题党课讲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021年实现共同富裕主题党课讲稿.docx

《2021年实现共同富裕主题党课讲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实现共同富裕主题党课讲稿.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021年实现共同富裕主题党课讲稿.docx

2021年实现共同富裕主题党课讲稿

  实现共同富裕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致辞时强调了,新的征程上,着力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共享发展成果,增进共同富裕,既是一项经济问题,也是一项政治问题。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

这意味着建设社会主义首先要解放与发展生产力,实现富裕起来,同时在富裕起来的过程中避免两极分化。

这是坚强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应有之义。

作为发展中大国,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刚刚跨过1万美元,不能算世界上的富裕国家。

同时,我国基尼系数在世界排名并不低,收入差距较大。

防止贫富差距进一步拓展是当前及今后的硬任务。

增进共同富裕,不是走向平均主义,以财富的平均程度来衡量,而是走向人的现代化,以群体性的能力差距缩小为标志。

只有围绕人来做文章,才能找到增进共同富裕的钥匙。

  一、如何理解“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难题,至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一项国家完美地解决这次问题。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是指包括财产、收入在内的物质财富生产与分配的问题。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共同富裕的实质是指人自身的发展问题。

如果只是在物质财富的生产与分配上做文章,不落到人的发展、所有人的发展上,那么共同富裕只是分配政策的目标,仅仅仅仅具有短期意义。

从世界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来看,仅仅仅仅依靠分配政策的调整不能逆转贫富差距拓展的基本趋势。

  不要以为社会的物质生产与分配在一定期间合意了,人的发展、所有人的发展也就自然实现了。

这是一种确定性思想、线性思想的认识。

物质生活条件只是人自身发展的基础,并不等于人的发展。

人的发展体如今人的主体性、创立性与文明性上。

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升,并不等于人的素质与能力的自然提高。

  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

社会主义的内在价值追求是人自身发展上的平等机会,物质生活条件上的基本平等仅仅是一项手段或实现路径。

因此,共同富裕的本质是所有人的共同发展,而不是物质财富上的均贫富。

历史告诉我们,均贫富并不能实现所有人的共同发展,甚至可能使发展陷入停滞不前的境地。

历史上的“社会实验”结果已经表明了这一点,这和社会历史条件及其变化密切有关。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追求生产增长,解决人的生存所需(吃饱穿暖),可以视为增进了人的发展。

但随着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升,物质财富生产和分配对人的自身发展的偏离就会越来越大。

或者说物质的发展远快于人自身的发展,更不要说所有人的全面发展。

在实现我国现代化的过程中,要防止的最大公共风险就在于物质财富发展中人的异化,也就是说,人被物质财富支配,而不是人支配物质财富。

  增进共同富裕和以人为核心的现代化是一体两面的关系,是一项长期愿景目标。

不能简要地以基尼系数作为衡量共同富裕是否取得实质性进展的指标。

  二、增进共同富裕的基本理论逻辑

  从世界历史来看,增进共同富裕的基本逻辑一直是困在效率和公平的冲突之中。

在两极分化的年代,均贫富曾是追求共同富裕的基本方式。

从农民起义到工人运动,无一不是从分配上做文章。

从生产成果的分配到生产条件的分配,反映出社会革命的深度、广度与烈度。

这都是在人类文明进程中,追求共同富裕的探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路是一条以马克思主义为引领思维、从中国现实出发的现代化公路。

我国要转向人本逻辑,这和中国共产党坚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维高度吻合,和当前转向高质量发展与创新驱动的战略高度契合。

人本逻辑的要义是彰显人的主体性、创立性与文明性,形成新的螺旋式上升的社会发展逻辑(人的发展—物质发展—人的发展),以替代物本逻辑下的发展公式(物质发展—人的发展—物质发展),把人的发展作为手段、要素,改变为发展的着力点与根本点。

  三、增进共同富裕的基本路径:

保障所有人获得基本能力

  转向社会发展的人本逻辑,意味着要将经济问题纳入到社会整体中来考虑。

经济是社会的物质基础,但也只是社会的一部分,受制于社会的整体状态。

  人的发展、所有人的全面发展,只有放到整次社会当中才能认识清楚,放在经济当中则只能看到一部分。

观察物质财富的生产与分配,从整次社会来看,只是为人的发展、所有人的全面发展创立出一项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共同富裕的充分条件是:

社会要通过社会合力来保障所有的人获得基本能力。

收入不能替代能力,收入差距缩小了也不等于能力差距就缩小了。

能力来自于社会消费过程。

消费的可获得性涉及到收入,但消费的可及性和收入无关。

  消费是人的生产再生产过程,是人的发展过程,是人力资本积累的过程,是人的能力提高的过程,是为经济提供目的与创立条件的过程。

消费包括私人消费与公共消费,二者应当合力满足每一项人的基本消费,达到基本营养、基本教育、基本医疗、基本住房,以此保障每一项人获得基本能力。

  国民基本能力普遍提高,起点公平、机会公平也就有了基础,同时也为创新创业提供了广泛社会基础,为未来的长久健康发展提供了动力,效率和公平的融合也就内在其中了。

增进共同富裕,要摆脱效率和公平、做“蛋糕”和分配“蛋糕”的困境,只有从物转向人,从财产与收入基准转向消费基准,才能真正做到从物本逻辑转向人本逻辑。

  四、增进共同富裕面临的主要问题

  从我国实际来看,人的发展既受制于经济,即财产与收入问题,更受制于社会结构的分治状态。

  从改革来看,我国虽然进入全面深化改革阶段,但改革的进展并不全面,这从根本上制约了我国的进一步发展与共同富裕。

这体如今以下三次“二元”上。

  一是所有制二元。

全民所有制与集体所有制二元结构是历史形成的,作为经济基础,从根本上制约经济体制与社会体制改革深化。

尽管在公共开支上、投资上不再局限于二元所有制,但土地市场、住房市场是二元的,以及人的社会身份是二元的,农民不只是户籍身份,还有集体经济成员身份。

城乡分治就是以二元所有制为基础的。

农村土地、宅基地、农民住房、森林等产权制度改革试图在突破二元所有制带来的制约。

  二是经济二元。

这次概念是指传统落后的农业与现代先进的工业之间的关系。

经济二元结构是发展中国家的普遍现象,通过市场化、工业化过程可以逐渐消除。

但我国的经济二元结构不只是建立在生产力基础之上,也建立在生产关系基础之上。

  三是社会二元。

在所有制二元基础上形成社会成员身份、基本权利的二元结构。

在市场化过程中成为起点不公平、机会不公平的社会因素,也是社会分配中形成群体性差距,进而形成能力群体性差距的社会根源。

群体性的家庭贫困的代际传递也会因此而形成。

  这三次“二元”问题,从发展的底层逻辑上制约我国共同富裕的推动。

  五、以改革的办法增进共同富裕

  增进共同富裕,是坚强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当中的目标,是走好中国公路的一项基本标志。

但此事急不得,也等不得。

急不得,在于共同富裕首先依赖于发展过程,包括物质发展与人的发展,都不是一夜之间的事情。

等不得,在于实现双循环相互增进,拓展内需,构建新发展格局、创新驱动发展等,都依赖于共同富裕的边际改善。

  群体性消费差距的缩小是当前的重中之重。

私人消费和公共消费如何形成合力,以及既拓展短期的内需,又提高人的能力,转变社会预期,至关重要。

其中,形成和能力、创新创业与就业有关的良好的分配预期,更是关键。

社会的再分配预期需要淡化,人人参加、人人奋力的初个分配预期需要加强。

  从人的平等发展需要出发来推动各种改革,需要抓住以上三次“二元”结构来完善顶层设计,把经济改革、社会改革等各方面改革关联起来。

只有形成关联,整体设计才能找出着重与分出轻重缓急。

板块式的改革往往各自为政,使得改革协同、系统集成的要求难以落地。

2021年关于发挥党员作用助力乡村振兴的专题党课讲稿文

  同志们:

  按照“XX”工作要求,今天,我来给大家讲一次党课。

我们都知道,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并作为“七大战略”之一写入了党章,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二十字方针”。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又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具体要求,提出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的主攻方向。

省委、市委先后出台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对推动乡村振兴作出了具体安排。

前不久,XX委、XX政府刚刚制定出台了《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到20XX年我XX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任务目标、方法路径和保障措施,为我们落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指明了方向。

可以说,自上而下这一系列的举措,都释放了一个强烈的信号,那就是乡村振兴已经成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新旗帜,也是统领我们农村发展的总抓手。

  作为农村党员,我们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中应该怎么干、干什么?

是当前需要大家认真思考的新课题。

今天,我就结合我个人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学习体会,从如何理解、怎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及广大农村党员应发挥什么作用三个方面,和大家一起探讨交流。

  第一个问题,如何理解乡村振兴战略

  要理解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搞清楚几个问题:

  一、为什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十九大提出,新时代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个矛盾的转化,就是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

通俗的解释,就是在当前社会有的地方发展快、有的地方发展慢,比如城市和农村之间,城市资源丰富、机会众多,大量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里务工就业,造成城市越来越拥挤,农村“空心化”越来越严重。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来看,从20XX年到20XX年,全国总人口数在增加,但农村人口却由6.3亿减少到5.77亿。

看看我们XXX村,也是这样,全村2700口人,常年在外务工的就有700多人,并且都是青壮年,留下的都是我们俗称的“61、38、99”(儿童、妇女、老人)。

这说明一个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的社会结构和发展方式在发生着深刻变化。

但是,不管发生怎样的变化,农业的基础性地位是不会改变的,仍然有大量农民生活在广大农村的国情也是不会变的。

有个理论叫木桶理论,说一个用木板箍起来的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

我们整个国家好比这个木桶,城市和农村就是木板,现在城市的板不但长,而且越来越长,农村的板本来就短,还可能继续短下去。

所以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重要的基础在农村,最突出的短板在农村,最主要的难点也在农村。

怎么解决呢?

就得靠振兴乡村,把短板补高,补得和城市一样齐。

  二、什么叫乡村振兴战略?

概括地讲,就是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通俗地讲,就是农业的希望来了,农村的春天来了,农民的盼头来了,我们可以把乡村振兴战略这几个字分开来理解:

首先是“乡村”。

现在讲乡村和过去讲农村已经不是一回事了,农村说的是搞传统农业的地方,也是我们种地打粮食的地方。

但乡村的范畴就更广了,它包括了城市范围之外的镇、村、田、山、水、林等等。

从产业结构上来讲,不仅包括农业这个第一产业,还包括加工业、旅游业、服务业等二三产业,实现一产连二产接三产,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讲的农业“新六产”。

因此,乡村振兴不仅是农村、农民、农业的问题,而是城乡二元结构中整个乡村范围内产业、人口、环境和社会结构、治理方式的全面变革。

其次是“振兴”。

长期以来,国家宏观的城乡制度安排、政策设计基本上是服务于工业化、城市化,资源主要是从农村流向城市,乡村发展普遍滞后。

“振兴”二字表明,今后“三农”工作的立足点将回到乡村自身,彻底当前资源几乎是单向流向城市的状况,形成乡村与城市平起平坐的地位,使城市有城市的功能,乡村有乡村的作用。

第三个是“战略”。

中央对乡村振兴提出的战略目标是长期的,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分为三步走,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这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久久为功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思想汇报心得体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