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复习宝典.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49460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6.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经济学复习宝典.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宝典.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宝典.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宝典.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宝典.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经济学复习宝典.docx

《政治经济学复习宝典.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经济学复习宝典.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治经济学复习宝典.docx

政治经济学复习宝典

第一章导论

知识点:

1、经济学的涵义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联系与区别

    3、物质资料生产的三要素是什么?

4、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联系与区别

概念:

 1、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

一、什么是经济学

经济学中的经济的含义:

社会物质财富的生产和再生产。

社会生产的总过程包括四个环节: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四环节之间的关系:

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决定作用包括两方面,对象和关系;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

萨缪尔森(PaulSamuelson)关于经济学的概念:

经济学是研究人和社会如何进行选择,来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资源以便生产各种商品,并在现在或将来把商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或集团以供消费之用。

2、经济学的分类

方法论比较经济学、计量经济学

部门经济学工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商业经济学

应用经济学技术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审计学、市场营销学

交叉学科生态经济学、教育经济学、社会经济学

其他发展经济学、信息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politicaleconomics)

理论经济学西方经济学(westerneconomics)

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

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

宏、微观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的区别:

共同点:

宏、微观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同属理论经济学范畴

区别:

1、宏、微观经济学侧重于量的分析而较少进行质的研究,政治经济学却侧重于对社会经济制度进行质的研究。

2、宏微观经济学表现出一种超阶级、超时空性,而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却非常明显。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物质资料的生产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生产关系及其运动规律,是联系生产力来研究生产关系。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物质资料生产的三要素:

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劳动对象是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我们通常说的原材料或天然资源。

劳动资料是人们用来影响和改造劳动对象的一切东西,劳动资料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其次还包括辅助材料。

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合称为生产资料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生产力

定义:

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

生产力是一个活跃的因素。

生产力的两因素:

生产资料、劳动者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一个加强性因素,非实体性因素。

2、生产关系

定义: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生产方式:

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

政治经济学不能脱离生产力来孤立地研究生产关系。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关系又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阻碍、促进作用

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1、定义

经济基础:

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

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等制度以及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

政治经济学不能离开上层建筑来孤立地研究经济基础。

2、关系

  决定、反作用

四、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1、定义

经济制度:

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经济制度(经济基础)

  社会形态

政治制度(上层建筑)

经济体制:

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以及上层建筑的某些环节和某些方面。

它反映经济制度内部具体的经济关系。

内容: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结构、国民经济的管理体制

2、关系

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的基础,经济体制受经济制度的制约

经济制度决定经济体制,经济体制要与经济制度相适应

第二章商品、货币和价值规律

知识点:

1、商品二因素、劳动二重性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2、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3、价值量是如何决定的

4、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5、货币流通规律

6、价值规律的作用

概念:

 1、使用价值和价值

    2、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

    3、通货膨胀

第一节商品

一、商品的二因素:

使用价值与价值

1、商品:

用来交换,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2、使用价值:

物的有用性。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交换价值:

在交换中两种商品之间保持一定量的比例。

3、价值

价值:

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商品的交换价值是由什么来决定的?

效用论和劳动价值论两种理论之争

4、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

统一、对立

联系: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载体,价值是使用价值的社会形式。

对立:

对一个商品生产者来说,同一个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不能两者兼得。

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

1、具体劳动

定义:

生产使用价值的不同性质的不同具体形式的劳动。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

2、抽象劳动

 定义:

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

 抽象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3、商品具有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

劳动二重性是劳动两个方面和两重性,不是两次劳动或两种劳动。

4、两者的关系:

统一、矛盾

统一性:

两者是同一个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在时间和空间上不可分割的。

矛盾:

具体劳动是永恒范畴,抽象劳动是历史范畴。

5、劳动二重性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理论的枢纽。

三、商品的价值量

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在社会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劳动复杂程度与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量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一定量的复杂劳动可以等于自乘的或多倍的简单劳动。

3、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必要劳动量成正比。

四、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私人劳动同时具有社会劳动的性质。

2、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其他一切矛盾根源。

第二节货币

一、货币的起源和本质

1、货币的产生

发展阶段:

简单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一般等价形式、货币价值形式

2、货币的本质:

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3、如何理解“货币天然是金银,金银天然不是货币”?

“货币天然是金银”是因为金银的物理、化学特性非常适合于做货币;“金银天然不是货币”金银并不是天生就是货币。

二、货币的职能

基本职能: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

1、价值尺度:

用货币来充当衡量商品价值量大小的社会尺度。

可以是想象的货币,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

商品的价格同商品价值成正比,同货币价值成反比。

价格标准:

包含一定重量贵金属的货币计量单位及其等分。

2、流通手段:

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货币作为流通手段使买卖分离,产生经济危机在形式上的可能性。

3、贮藏手段:

货币成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可以被人们保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充当贮藏手段的货币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或金银条块。

4、支付手段:

在商品买卖以后,当赊购到期需偿还货款时,货币就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此外,支付租金、工资、利息、税款等等的货币也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

5、世界货币:

货币越出一国的范围,在国际经济关系中发挥一般等价物的作用。

三、货币流通规律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全部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同一货币单位平均周转次数),在纸币阶段,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

通货膨胀:

由于纸币发行过多而引起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

通货膨胀使经济的正常发展受到打击,比如储蓄减少、价格紊乱、经济混乱等,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政局的更迭。

第三节   价值规律

一、价值规律的内容

1、定义:

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2、核心:

等价交换

3、表现形式: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现实生活中,价格时常偏离价值是否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

二、价值规律的作用

1、激励作用。

2、调节社会总劳动在各个部门的分配。

3、调节收入分配,促使生产者发生分化,造成优胜劣汰。

第三章 剩余价值的生产与实现

第一节剩余价值的生产

知识点:

1、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

2、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3、剩余价值的生产方式

4、剩余价值规律

概念:

1、资本

2、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3、剩余价值率

一、货币转化为资本

1、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资本总公式:

G-W-G’

G——货币W——商品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是剩余价值的生产。

剩余价值不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脱离流通而产生。

价值是如何增殖的?

资本家在流通领域里买到一种特殊商品——劳动力。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

1、劳动力是商品吗?

员工加班了本该拿到加班费,可是老板为什么不给加班费?

资本家购买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

劳动力是商品。

2、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劳动力的价值:

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其包括三个组成部分:

v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生活资料的价值;

v劳动者为养活家属、繁衍后代所必需生活资料的价值;

v劳动者接受教育和培训支出的费用。

劳动力价值决定还包含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3、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

一般商品的使用价值和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有何不同?

一般商品在使用和消费过程中,其价值会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而消失或转移到新的产品中去了。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被创造出来,而且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三、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既是劳动过程,也是价值增殖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cv+mW

└─────┴────┘

  旧价值新价值

具体劳动抽象劳动

提高剥削程度的方法:

(两种)

绝对剩余价值:

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从而绝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出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出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的产生是各个资本家竞相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超额剩余价值:

由于个别资本家采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其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获得的剩余价值,这个差额就是超额剩余价值。

三、资本主义工资

工资的本质:

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区别:

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与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1、作为商品在出卖前就已经存在

2、价值的内容就是劳动

3、如果劳动是商品,否定了剩余价值规律

剩余价值规律:

资本主义生产的最高目的和决定性动机是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是剩余价值生产,达到这一目的手段是不断扩大和增加对工人剩余劳动的榨取。

第二节资本积累

知识点:

1、资本积累的实质

2、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

3、资本集中

4、相对过剩人口的实质

概念:

1、资本有机构成

一、社会再生产

社会再生产:

连续不断、不断更新的社会生产过程。

社会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内在统一。

分类:

简单再生产、扩大再生产

二、资本积累

1、资本积累的实质:

无偿占有剩余价值进行积累,扩大生产规模,进一步无偿占有更多剩余价值。

2、资本积聚:

单个资本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不断增加资本总额。

(增加社会财富总量)资本集中:

已形成的若干个资本的合并。

(不会增加社会财富总量)

3、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

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同向变化

社会劳动力的生产水平同向变化

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差额越大,越有利于积累

 预付资本总量的大小同向变化

4、资本有机构成

资本的构成从两方面来考察:

从物质形态方面看,资本的技术构成(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例);从价值形态方面看,资本的价值构成(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

由资本技术构成所决定,并反映着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有机构成。

公式c:

v

5、相对过剩人口

一方面,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引起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相对减少;另一方面,资本积累的结果会引起劳动力对资本供给的日益增加。

产生的根本原因:

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

实质:

相对于资本的需求来说,表现为过剩的劳动人口,即人口不为资本增殖所需。

相对过剩人口→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

第三节   剩余价值的实现

知识点:

1、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

2、资本循环连续进行的两个必要条件

3、预付资本的总周转

4、资本周转速度对资本增殖有何影响

    5、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6、经济危机的根源和实质

概念:

 1、资本周转速度

    2、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3、价值补偿和物质补偿

一、资本的循环

1、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

A

  G——W< … P …W’——G’

Pm

   ︱→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售卖阶段←︱

      ↓      ↓      ↓

     货币资本   生产资本   商品资本

三个阶段:

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售卖阶段

三种职能形式:

货币资本(为生产剩余价值做准备)

      生产资本(生产剩余价值)

      商品资本(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

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

货币资本的循环、生产资本的循环、商品资本的循环

2、产业资本循环能够顺利进行应具备两个必要条件:

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同时并存

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在时间上保持继起

二、资本的周转

1、资本周转时间和周转速度

资本周转:

周而复始、不断重复进行的资本循环。

侧重点:

资本周转速度

资本周转时间u:

资本周转一次所需要的时间。

资本周转速度n:

资本在一定时间内周转的次数。

n=U/u U代表“年”

2、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按其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划分将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会影响到资本周转速度。

  两者的区别可以用以下表示:

固定资本

流动资本

存在形式

机器、设备、厂房、工具

原材料、燃料、辅助材料

物质形态

不变

经一次生产过程全部消耗

价值转移

按磨损程度逐渐转移

一次生产过程中全部转移

劳动力:

重新创造出来

价值实现

以折旧费逐渐回收

以货币形式全部收回

两种资本划分方式在划分意义和依据上有何不同:

 c与v的划分    固定k与流动k的划分

意义 揭示剩余价值真正来源    考察k周转速度对m生产影响

标准  k各个部分在m生产中作用不同k各个部分价值的不同周转方式

内容

C   厂房、机器设备、工具等  固定资本

    原材料、辅助材料、燃料等

V   工资  流动资本

固定资本的磨损:

有形磨损、无形磨损

有形磨损:

由于在生产过程中的使用和自然力的作用而造成的损耗。

 无形磨损:

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造成的价值损失。

  无形磨损有加剧趋势,资本家采取加速折旧、技术改造减少损失。

3、预付资本的总周转

 固定资本年周转流动资本年周转

 预付资本= 的价值总额 + 的价值总额 

 总周转速度预付资本总额

 计算题:

  假定某企业全部预付资本为100万元,其中固定资本为80万元,流动资本为20万元。

在固定资本80万元中,厂房价值为30万元,可使用30年;机器价值为40万元,可使用年限10年;小工具价值10万元,可使用5年。

而流动资本20万元,每年周转5次,问该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为多少?

4、资本周转速度对价值增殖的影响

节省预付总资本

增加年剩余价值量,提高年剩余价值率

年剩余价值量M=m’·v·n

年剩余价值率M’=M/v=m’·n

三、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根源: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无政府状态的矛盾。

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同广大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2、实质:

生产的相对过剩的危机

 3、周期性:

危机、萧条、复苏、高涨

周期性的物质基础:

固定资本更新

4、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特点

危机爆发频繁,周期缩短

再生产周期变形,阶段区分不明显

危机的冲击力减弱,生产下降幅度较小

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交织并存

第四章 剩余价值的分配

第一节 产业资本和产业利润

知识点:

1、影响利润率的因素

2、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形成

3、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意义

概念:

1、成本价格

2、利润、利润率

3、平均利润、平均利润率

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1、成本价格:

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

k=c+v

  k形成以后,W=c+v+m→W=k+m

剩余价值是由所费资本带来的吗?

2、利润:

当人们在观念上把剩余价值当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

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利润的实质是剩余价值。

3、剩余价值率随之转化为利润率

p’=m/(c+v)

m’和p’的区别:

表示的意义不同

m’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p’表示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

量上的差别

p’

4、影响利润率的因素:

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同向

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反向

资本的周转速度同向

不变资本的节省同向

不变资本要素的价格变动和经营管理企业的水平。

二、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1、平均利润率的形成

  平均利润率形成的条件:

部门之间存在不同的利润率

  部门之间的竞争是以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自由转移为特征的,导致不同生产部门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化。

平均利润率=剩余价值总额/社会预付资本总额

2、平均利润:

一定量预付资本按照平均利润率取得的利润。

三、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1、生产价格的形成

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

 商品价值=k+p→生产价格=k+p

2、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的重大意义

科学地解决了劳动价值论同等量资本得到等量利润在形式上的矛盾。

揭示了整个资产阶级剥削整个无产阶级的根本对立的关系。

第二节商业利润、利息和银行利润

知识点:

1、商业利润的来源

    2、利息的本质和利息率的变动范围

    3、银行利润的来源

概念:

1、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2、借贷资本和利息

    3、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

一、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1、商业资本及其职能

定义:

在流通领域中独立发挥作用的资本。

专门从事商品买卖,以攫取商业利润为目的的资本。

商业资本与商品资本的区别:

商品资本的职能是商业资本的专门职能,而过去商品资本的职能则是产业资本家的三种职能之一。

2、商业利润的来源

从表面上看,好像是来自流通领域中商品售卖价格高于购买价格的差额。

真正来源,产业资本家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是产业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商品的生产价格=生产成本+产业利润+商业利润

三、借贷资本和利息

1、借贷资本的定义

借贷资本是货币资本的所有者为了获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

是生息资本。

2、利息的本质

职能资本家为了取得货币资本的使用权而让渡给借贷资本家的平均利润的一部分。

利息的本质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四、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

1、银行定义

专门经营货币资本充当借贷关系中介的企业。

2、银行的基本职能

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充当货币资本借贷的中介人;充当资本家之间的结算中心;发行信用工具。

银行资本包括自有资本、借入资本

3、银行利润及其来源

银行利润=贷存利息差额+充当中介的收益+有价证券的收入-银行雇员的工资-其他经营管理费用量上相当于平均利润

来源:

产业工人在生产中创造的剩余价值

产业利润

商业利润

利息

银行利润

实质

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来源

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产业工人创造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

产业工人创造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等于平均利润

等于平均利润

小于平均利润

等于平均利润

是否是本部门的雇员创造的

×

第三节资本主义地租

一、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

1、定义

农业资本家为取得土地使用权而缴纳给土地所有者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剩余价值,是超额利润的转化形式。

2、本质

体现了土地所有者和农业资本家共同剥削农业雇佣工人的关系。

二、资本主义地租的形式

1、级差地租

 定义:

农业资本家由于租佃质量上有差别的土地而交纳的有等级差别的地租。

 条件:

土地有好坏和肥沃程度的不同。

 原因:

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权垄断。

 源泉:

来自农业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2、绝对地租

定义: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由子土地私有权的存在,租种任何土地,包括租种劣等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

条件:

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的平均资本有机构成。

原因:

对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源泉:

农业工人创造的超额剩余价值。

第五章 垄断资本主义

知识点:

1、垄断的形成

2、一般垄断资本和国家垄断资本运行的特征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4、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的形成和作用

    5、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经济手段

概念:

 1、垄断    2、垄断价格和垄断利润    3、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

第一节一般垄断资本主义

一、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划分:

→19世纪60、70年代--1873年世界经济危机—19世纪末20世纪初------二战→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一般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二、一般垄断资本和国家垄断资本运行的特征

自由竞争资本运行

一般垄断资本运行

国家垄断资本运行

资本运行的主体

实力相差不太悬殊的企业

垄断地位的大企业(金融寡头)

垄断资本集团(金融寡头)

价值规律作用方式

市场价格(前:

价值,后:

生产价格)

垄断价格

垄断价格

经济运行机制

市场机制自发调节

市场机制为主,垄断资本大公司发生影响

市场机制为主,国家干预经济力度加强

三、一般垄断资本主义

1、垄断的形成

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生产集中产生垄断

垄断:

极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垄断利润,通过协议联盟和联合,对生产和市场进行控制和独占。

垄断的产生是生产集中的必然结果:

第一,生产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的可能性。

当生产高度集中后,企业数目急剧减少,他们之间更容易达成协议,形成垄断。

第二,生产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的必要性。

2、垄断组织、垄断利润

垄断组织:

垄断组织是在资本主义的一个或几个部门中,居于垄断地位的大企业的联合。

垄断组织形式:

卡特尔、辛迪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艺术创意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