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论语故事看职场生存之道.docx
《从论语故事看职场生存之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论语故事看职场生存之道.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从论语故事看职场生存之道
从论语故事看职场生存之道
从论语故事看职场生存之道
《论语-八佾》与处世之道
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译文]孔子谈到季氏:
他使用八八行列的舞蹈。
在厅堂上舞乐,这样的事情,都能忍心做出来,还有什么做不出来呢?
这个故事有很多背景,详细内容我就不讲了。
其中八佾是皇帝才有资格欣赏的舞蹈,而季氏这个权臣在家欣赏。
对这件事,孔子的评价是:
他连欣赏皇帝的舞蹈,这样的事都能做出来,还有什么事做不出来呢?
销售经理要吸取什么教训呢?
中国传统文化都是谈怎样做人的,几千年来,中国都是人情大国,有关系才没关系,没有关系才有关系,人情的道理永远不变!
西方文化渐入中国时,有人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也就是说,在和人交往上,用传统方式为人处世;在做事上,用西方的逻辑和分析。
工作的时间越长,吃过的亏越多,就越分析越有道理,只有这样才能既做人又做事,才是阴阳平衡的人,才能成大事。
但回顾我们成长的历史,我们在学校学的是知识,钻研的是逻辑和分析,而在家接受的是父母为人处世的教育。
这种学校教育和家庭教养的不统一,导致了我们很多人价值观的混乱,很多人有教育,有很高的学位,但没有教养,从而行为上没有章法,更不懂什么处世之道。
日常工作中,销售经理可能没注意到用什么样的礼对待上司,用什么样的礼对待客户。
但这样的礼非常重要,表面上上司可能没注意到,但上司的潜意识里,一定会关注销售经理怎样对他。
有时,上司意识到了也不说,而是在想:
他不尊重我,这样的事都能做出来,还有什么事做不出来呢?
,也就是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
在你做出动作之前,先要把你干掉,千万不能让比冒头。
销售经理还有什么希望?
辞职算了。
所以我劝告销售经理,处世要低调,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尤其是不要激发别人来害你。
平常要注意不要在衣着上比上司好,不要使用比上司好的设备,不要在客户面前表现嚣张,否则你的上司可能会因嫉而生恨,客户会感觉你不踏实。
我以前的上司,穿着象个农民,绝对在客户面前掉架,但因为我们老板是农民出身,就喜欢下属保持这种本色,他虽然能力不强,也得到了重用。
你的老板可能也一样。
如果把你自己打扮成个香港崽摸样,风流又潇洒,客户觉得在你面前矮一头,上司觉得你的光华遮挡了他,你怎么能成功呢?
[管理译文]不要在衣着上比上司好,不要使用比上司好的设备,不要在盖过上司的风头,否则你的上司可能会因嫉生恨。
他会想,你连这样的事情,都能忍心做出来,还有什么做不出来呢?
2、三家者以雍彻。
子曰:
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
[译文]仲孙、叔孙、孟孙三家用《雍》来撤除祭品,孔子说《雍》说,诸侯恭敬助祭,天子肃穆主祭。
怎么拿它用在这三家的厅堂上呢?
仲孙、叔孙、孟孙这三家的贵族,他们都是鲁国的权臣,为鲁桓公的后裔。
他们在祭祀以后,用天子才能用的音乐来撤除祭品,因此孔子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仲孙、叔孙、孟孙相当于企业里的三个副总,他们擅自享受了老总的规格。
企业管理中,秩序是第一重要的,虽然现在有的企业说要打破等级观念,但打破等级观念是在建立了等级观念,并且这种观念正面作用,逐渐减少了以后的事情。
对于我们现在的企业来说,老总就是老总的级别,副总就是副总的级别,这个级别可以体现出他们的身份,而有利于建立威信。
我们很多员工的特点是自由散漫,你对他平易近人,他就可能真不把你当作领导,而当朋友了,于是对你随便,对工作随便,按自己的想法做事情,还怎么管理?
而建立秩序,让员工各安其位,是要从上层做起,要起到带头作用。
如果上层首先不守规矩,首先破格,你怎么能指望基础员工遵守规矩呢?
[管理译文]仲副总、叔副总、孟副总都享受了老总的待遇,结果可能对老总的管理不利,而容易让他们有非分的想法:
是不是下一个当老总的人是我?
于是可能出现内部斗争,影响公司的发展。
3、子曰:
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译文]孔子说:
做为人却不仁,怎么来对待礼呢?
做为人却不仁,怎么来对待乐呢?
孔子的弟子关于仁有很多次问,孔子也针对不同弟子,在不同场合的发问,给出过很多答案。
通常说的仁是,人和人的关系,所谓二人为仁,但我理解的仁,就是目标。
如果销售经理没有目标,那些为人处世的礼数都没有用了。
如果没有目标,就是职位再高,工作中也不会快乐。
和上一章相结合,孔子强调了高层要有自己的目标,知道自己要什么,这样才不回做出格的事情。
[管理译文]目标是职业人的根本。
没有目标,企业的规矩对他没有用,他也不会快乐。
3、林放问礼之本。
子曰:
大哉问!
礼,与齐奢也,宁俭;丧,与齐易也,宁戚。
[译文]林放询问礼的要义,孔子说:
问得很重要呀!
礼与其奢侈,不如俭约,丧葬与其周全,不如尽哀。
对客户、对上司的礼数不是体现在花多少钱,多么奢侈上,而是有没有用心。
很多公司都召开年度客户大会,搞得很奢侈,在五星级酒店举行,又是送车又是抽奖,最后吃大餐,很热闹也很好看。
但客户表面上会很开心,因为不花他的钱,但转念一l
4、子曰:
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译文]孔子说:
边远地区有君主,还不如中土没有君主。
夷狄强悍,武功厉害,而华夏是以文化取胜。
孔子的这句话是赞美中原文化的先进,国家灭亡了,但只要有文化,还有机会重新振兴,企业经营也是如此。
如果空有产品、销售,而没有固定的企业文化,企业就是不稳固的。
[管理译文]有企业文化,就不怕短期的失败。
6、季氏旅於泰山。
子谓冉有曰:
女弗能救与?
对曰:
不能。
子曰:
呜呼!
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译文]季氏祭泰山,孔子对冉求说:
你不能挽回吗?
冉求回答:
不能。
孔子说:
呜呼!
难道泰山居然还不如林放吗?
根据礼制,祭祀泰山是诸侯才有的资格,而不是季氏的资格。
当时孔子的弟子冉求,是季氏的家臣,所以孔子要责问他能不能阻止。
冉求说他的老板已经昏头了,谁也阻止不了了。
难道他这样违反礼制,去祭祀泰山,泰山就会保佑他,祝福他吗?
不可能,就连林放还注重礼,询问过孔子礼之本,难道有神灵庇佑的泰山,会欣赏这样超出礼的行为吗?
作为管理者,要守住自己的本分。
知道自己是做什么的,什么事是该你做的,什么事情是老板做的,千万不要越权,否则就是失礼,没有人能帮你。
不管你的靠山是泰山,还是什么山,都不管用,因为你损害了组织原则。
[管理译文]管理者越权,做了不该做的事情,将无可原谅,讨好谁也没有用。
7、子曰:
君子无所争。
必也射乎!
揖让而升,下而饮。
其争也君子。
[译文]孔子说:
君子没有什么可争的,要是争的话,那必定是射了。
作揖,让而上场比赛,射毕来饮酒,这种是君子之争。
优秀销售经理之间的竞争,不要盲目,也不要做意气之争,而要做君子之争。
什么是君子之争呢?
孔子是用射箭来做比喻的,我用完成销售任务来做比喻。
很多公司都有销售任务的排名,但有几个人服气?
很少。
多数人是在抱怨。
老张本月完成任务最好,我想是因为上个月销售管理部的支持最大。
价格比我们低两个点,还搞了促销。
还不是因为他和副总的关系好。
他的客户都是老客户,和我们的不一样。
他的产品都是畅销产品,我们的都是滞销产品,业绩怎么能一样。
用什么样的心态来看呢?
什么是君子之争呢?
公司的政策是统一的,为什么老张能争取到副总的支持,而你争取不到呢?
你说是因为他们有关系,那为什么你没建立起和副总的关系呢?
还是要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抱怨也改变不了现实。
在争取公司的支持上,在和总部经理们的关系上不如别人,就直接承认好了,不要那么多抱怨。
开庆功会时,也要和老张喝一杯,多交流,并要把杯子放低一点,表示对老张的尊重。
私下里和他请教一下,如何与总部的管理人员沟通,争取在三个月之内超过他,这样才是君子之争。
如果公司准备提拔一位,当业务副总,大家竞争的平台相同。
那么在争取老总的过程中,大家可以采取正当的竞争手段,而一旦定下来以后,就要认输,就要服从,一切都摆在桌面上,这也才是君子之争。
[管理译文]君子没有什么可争的,要是争的话,那必定是业绩了。
在竞争前互相礼让,竞争中靠实力说话,分出胜负以后,开庆功会,输家要服气,这样才是君子之争。
8、子夏问曰: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为也?
子曰:
绘事後素。
曰:
礼後乎?
子曰:
起予者商也!
始可与言诗矣。
[译文]子夏问:
巧笑倩丽,美目流盼,在白绢上着绚丽的色彩,这是什么意思呢?
孔子说:
先以白色打底,再上颜色。
子夏说:
要以礼做后盾吗?
孔子说:
商啊,你领悟到我的用意了,可以和你谈《诗》了。
子夏和孔子谈《诗》,子夏提到一节形容女子相貌美丽的,引申出仪态要以礼为身的道理,得到了孔子的称赞。
管理者的举手投足都很重要,别人是靠这些来评价他。
如果举止轻佻不稳重,客户或公司老总可能感觉你不塌实,于是不放心。
所以有所谓相为心声的说法,作为管理者,我们要修炼自己,最后你的外表会表露出你的能力。
而这种修炼是要以礼,也就是你对别人的态度来做基础。
林肯说过:
男人四十岁以后要为自己的相貌负责。
[管理译文]以礼为后盾,修炼自己,让自己博得他人的好感,增加成功的机会。
9、子曰:
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徵之矣。
[译文]孔子说:
夏代的礼,我能述说,但杞国不足以证明它;殷代的礼,我能述说,但宋国不足以证明它。
这是典籍和熟悉掌故的人不足的缘故,足了我就能证明它们。
靠对一个部分的理解,而看到整体文化是困难的。
就象夏代的礼,你要通过小国杞来看到是困难的。
每个分公司都会结合不同特点,创造出不同的亚文化,因此还是要在总公司,要专人来做文化传承工作,在此基础上来培训,来教化,效果才能好。
但如果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只顾埋头向前冲锋,而不注意企业文化的建设,不注意人才的培养,那么等企业成熟了,市场稳定了,要从头建立企业文化就难了,因为文化的因子没有传承。
[管理译文]夏代的礼,我能述说,但杞国不足以证明它;殷代的礼,我能述说,但宋国不足以证明它。
这是了解典籍和熟悉掌故的人不足的缘故,如果有专人来传承,就可以延续。
10、子曰:
帝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译文]孔子说:
帝祭自祭酒以后的节目,我就不想观看了。
帝的祭违反了等级顺序的原则,所以没有必要看下去了,看了反而是支持异端,会带来不好的影响。
工作中也是一样,管理者看到违背公司利益的行为,就要严加制止。
如果不方便制止,也要走开,而不是象闲人一样,在旁边观看,这样就违背的管理的原则,失去了管理者的身份。
[管理译文]不符合规矩的礼,没有看头。
11、或问帝之说。
子曰:
不知也;知其说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
指其掌。
[译文]有人问帝祭的含义,孔子说:
不知道啊,知道它含义的人看待天下,就如同看待这里。
说着指着自己的手掌。
对帝的祭祀,就包含了等级观念的思想,有人问孔子,孔子也不便明说,而是指着手掌,示意给对方,体现了为尊者悔的精神。
不方便说的时候,别人发问,你也不应该给诚实的回答,因为对方首先对你不尊重,没有考虑到你如何回答。
[管理译文]有人问帝祭的含义,孔子说:
这个很难说,知道它含义的人看待天下,就如同看待这里。
说着指着自己的手掌。
12、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子曰:
吾不与祭,如不祭。
[译文]祭祖就要如同祖先在世,祭神就要如同神存在。
孔子说:
我没有参与祭祀,就如同不祭祀。
前面的谨终追远和这相呼应。
在管理上,公司培育的企业文化,必然有创业者和老员工的功劳,如果讲述起这些来,就要从内心深处感谢他们,不能做样子给现在的员工看。
如果有人认为这个很虚,就请假不参加,那就没有达到公司的目的。
[管理译文]举办怀念公司的创业者的活动,就要如同他们还在公司工作,如果只是走形式,做样子,还不如不举行活动。
13、王孙贾问曰:
与其媚於奥,宁媚於龟,何谓也?
子曰:
不然;获罪於天,无所祷也。
[译文]王孙贾问道:
与其讨好奥神,还不如讨好灶神,是什么意思呢?
孔子说:
不是这样的,得罪了天,连祷告的地方也没有。
奥是房屋的西北角落,古代是尊贵的人坐的地方,代表家神。
灶头是煮饭的地方,代表灶神。
一个是县官,位置尊贵,另一个是现管,直接影响。
一般人都认为县官不如现管。
孔子认为现管虽然很重要,讨好现管不是很正常,可能是为一时的权势所逼迫。
还是要遵循公司的管理原则,才是正道,否则犯了错,就连挽回的余地也没有。
[管理译文]有人问:
县官不如现管,是这个道理吗?
大师说:
不是这样的,违反了公司管理的原则,连哭的地方都没有。
14、子曰:
周监於二代,郁郁乎文哉!
吾从周。
[译文]孔子说:
周借鉴了夏、殷两个朝代,多么丰富的典章和制度呀,我尊从周代的。
这里所谓的文,就是企业文化和规章制度。
在社会上,任何企业都不能独立地存在,而要和其它企业打交道,在打交道的过程中,可以从别的企业学习到不同的文化和规章。
这样的文化和规章,可能对本企业产生积极的影响,促使本企业的完善和进步,也就是所谓的杂交优势,郁郁葱葱蓬勃发展。
而经过吸收和提炼的企业文化个规章制度,就可能得到大多数员工的认同,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
[管理译文]任何公司的制度和文化,都要象外学习,只有借鉴别人成功的经验,才能完善,而被员工尊崇。
15、子入太庙,每事问。
或曰:
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
入太庙,每事问。
子闻之,曰:
是礼也。
[译文]孔子进了太庙,每件事情都询问。
有人说:
谁说孔子了解礼呢?
进入了太庙,每件事都要询问。
孔子听说了,说:
这就是礼。
管理者到一个新岗位,虽然以前有了一定的`经验,但尽量要多问,甚至每事问,养成调查了解的好习惯,然后做出的决定才有说服力,这是管理者的基本能力。
如果不调查了解,就盲目决策,很可能三把火会出问题,以后的管理工作就难了。
[管理译文]作为管理者,到新职务或新地区,虽然自己有一定的经验,但多调查了解一些没有坏处,这是管理者的基本能力。
16、子曰:
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译文]孔子说:
射不以穿透皮靶为目标,射艺有不同的等级,是古时候的规矩。
这句话字面的意思是:
射箭不是要看能不能穿透牛皮,而是要看能不能首先射中目标,力气的大小取决于每个人的不同能力,这是不变的道理。
管理上有效果和效率的说法,效果是能不能射中目标,效率是能不能穿透牛皮,效果比效率更重要。
[管理译文]管理强调的是做正确的事,其次才是用正确的方法做事。
17、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
子曰:
赐也!
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译文]子贡打算去掉告朔用的养活养,孔子说:
赐啊,你爱惜这之养,我爱惜这项礼仪。
告朔是周王室每年都要举行的盛大祭祀活动,如果连祭祀中的羊都要节省,那祭祀也干脆省了算了,还有什么必要举办呢?
企业中,预算出来的钱就该花,一定要花完,并花出应有的效果,而不是想着为公司节省。
这个钱已经在预算中了,就说明公司已经把该有的利润都留下了,节省也没有必要。
所以管理者的注意力,要集中在如何把事情办好上,而不是节省。
子贡的做法,给公司节省了,公司可能不会对他有奖励,但出了问题,就一定是子贡的责任。
何必呢?
[管理译文]管理上该花的钱,一定不能节省,否则会损害公司的形象,员工的信心。
18、子曰:
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译文]孔子说:
事奉君主礼数周到,人们会认为是谄媚。
一般来说,上司是掌握资源的人,下属都要服务好客户,就要从上司那里争取到资源,然后才能完成自己的工作。
争取资源的过程,有些人是去赞美上司,也有些人是用马屁的方式。
如果你赞美的是事实;赞美时,对方不反感;赞美时,旁人不误解;赞美时仪态正常,那你就是在赞美,否则就是在拍马屁。
上司也是平凡人,他们和你一样有被肯定,被认可的需求,赞美可以让上司感到你对他的认同,进而博得对你的好感,资源就可能争取到手。
偶而赞美一下上司,满足一下他的虚荣感,让他爽一下,不会损失你的尊严。
但过分的赞美就是拍马,这也要看你对公司的态度了,你想在公司长久地做下去,为什么不去拍马?
只要可以达到目的,都可以采用,不要有太多的尊严意识,该拍马时不拍也不对。
如果你是职业人士,就要维护自己的尊严,要赞美而不拍马。
话又说回来了,无论你是赞美,还是拍马,你的同事会怎么想?
你的下属会怎么想?
他们是尽量是往坏处想,一定认为你是在拍马屁,是在献媚。
想开点,该赞美时,就去赞美;该拍马时,就去拍马,让别人去说吧,只要你最后成功了,你的方法就是对的。
不过最好把拍马屁,改成摸马屁,这样更安全。
[管理译文]尽管对上司尊敬,同事可能认为你在擦鞋,可你还是要尊敬,因为这是做下属的义务。
19、定公问:
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
孔子曰: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译文]鲁定公问:
君主差使臣子,臣子事奉君主,该怎样呢?
孔子说:
君主以礼数差使臣子,臣子以忠心事奉君主。
一个叫定公的老板问:
上司和下属的关系如何处理?
这个关系是企业中最微妙的关系,它是想在企业升官发财的人要学的最重要一课。
站在高层的角度来看上下级关系,就是上司要尊重下属的专业,尊重下属的人格,信任下属,下属才会对对公司忠诚。
但在现实生活中,老板最信任谁呢?
一定是他自己,要得到老板的信任太难了!
在中国目前的经济、法律和政治环境中,老板缺乏安全感。
那作为员工要怎么做呢?
很多员工刚参加工作时,为公司拼命努力,最后发现老板最爱自己,于是生活欺骗了他,他也欺骗生活,员工也最相信,最爱自己。
这样的员工可能成功吗?
除非去当老板!
在企业工作,员工是弱势的,老板是强势的,员工一定要被用,才能成功!
所以无论公司怎样对待员工,你想在这家公司发展,就要首先去爱公司,去付出。
当你付出而没有得到老板的认同,那么你可以离开,或拿多少钱做多少事,只爱自己。
孔子是对定公的建议是说,作为强势的老板,有条件付出,就要首先去爱员工,信任员工,尊重员工的专业,才能换来下属的忠诚和付出。
如果员工想我要首先付出,如果老板想我要首先付出,那就是两个巴掌,一定能拍出动人的掌声。
[管理译文]鲁老板问:
上司给下属下指令,下属遵守上司的指令,该怎样呢?
大师说:
上司下指令时要尊重下属,下属就会遵守上司的指令。
20、子曰: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译文]孔子说:
《关雎》快乐而不放纵,哀怨而不伤感。
快乐而不过分,悲伤也不要过分,发乎情乎止礼,才比较合适。
[管理译文]工作中寻找到快乐,也不要放纵。
如果遇到哀怨的事,也不要伤感。
21、哀公问社於宰我。
宰我对曰:
夏後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
子闻之,曰: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译文]鲁哀公向宰我询问社主,宰我答道:
夏人用松木,殷人用柏木,周人用栗木。
并说,这是要使得民众颤栗的意思。
孔子听说了,就说:
已成的事,就不述说,结束的事情,就不劝谏,过去的事情就不怪罪。
不同朝代用不同的树木,这是与他们的风俗有关。
宰我推测,不同树木代表的意思,就不恰当了。
再说,就是推测了,对现实能有什么好处呢?
所以孔子说成事不说。
在企业管理中,成事不说就是公司或领导已经决定的事情就不要评价,不要给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无论你认为这些建议和想法对公司有多大的好处都要坚持不说的原则。
但是在公司决定以前一定要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这是你的职责,决定事情是公司领导的事,我们要认识清楚自己的职位和存在价值,不要给出超越职权的建议和想法,否则受到伤害的是你自己和公司。
在生活中也是一样,你太太炒菜,四个菜中只有一个好吃,你吃饭的时候会说那三个不好吃,还是说那一个好吃呢?
一定是说那一个好吃,因为你说那三个不好吃也没有用,再说好不好吃她和你一样清楚,为什么要说呢?
工作中,这样的事情也经常有,总部任命了一个分公司经理,你自认为对他比较了解,他一定会把分公司搞垮。
这个时候你要说吗?
如果你说了,难道就能改变总部的决定吗?
如果改变了,总部的权威何在!
说了,反而增加了总部对你的看法:
这个小子,总是这么窜,就你厉害,我们都是傻瓜,等着瞧,有你好受的。
最后受害的是你自己。
所以说要在事前,而不是事情已经决定了以后。
遂事不谏是说正在做的事情,也不要去劝谏。
如果他是错的,就让他错到底,最后再来总结和检讨。
对于企业来讲老板和经理每天都在做很多决策,有资料统计显示,最优秀的决策者也不能保证决策的准确性,正确的决策只占总决策的七成。
我们都知道正确的决策要比没有决策要好,但是企业经常是没有决策或者是有错误的决策。
如果比较有错误的决策和没有决策这两者的时候,就会出现争议。
到底是有错误的决策好,还是没有决策好呢?
我认为,没有决策会导致企业一盘散沙,没有主心骨,不知道自己发展的方向,是企业的内伤;有错误的决策可以使企业损失时间和金钱,是企业的外伤。
相比较之下还是暂时损失金钱和时间,也比企业的内伤来得要好。
所以我们看到企业中经常有这样的现象,基层的员工明明知道这事是错的,但是总部还是要求坚决贯彻执行,基层员工这时可以做的唯一事情就是,坚决执行错误的决定!
而不是去说,去评论。
基层知道事情是错误的,难道总部不知道吗?
地球人都知道!
但是如果不做,损失的就是总部的权威,如果做下去,只损失金钱和时间而已,以后的正确决策可以赚回来。
既往不咎是已经发生的事情不要去追究。
这是说我们要适度地追究责任。
不是什么事情都要追究到最后的责任人,才罢休。
有些小事情,过分地追究,可能伤害别人的面子和积极性,以后的事情就不好做了。
前一段时间,我的一个朋友结婚,在新婚之夜,发现了新娘的一个秘密,到底是说,还是不说呢?
已经是过去的事情了,追究还有什么意思呢?
就假装不知道吧!
这个原则是针对一些聪明人适用的,你不追究,对方也知道自己错了,双方都心知肚明。
但是对于一些没有自知之明的人,还要经常敲打一下,要追究责任到人,否则对方不能得到提高。
[管理译文]已成的事,就不述说;结束的事情,就不劝谏;过去的事情就不怪罪。
这就是管理的原则。
22、子曰:
管仲之器小哉。
或曰:
管仲俭乎?
曰:
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
然则管仲知礼乎?
曰:
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
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
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译文]孔子说:
管仲的器度狭小啊!
有人问:
管仲俭约吗?
孔子说:
管仲收取市租,家臣不兼职,怎么能节俭呢?
那人说:
那么,管仲通晓礼吗?
孔子说:
国君设立照壁,管仲也设立照壁;国君为邀结其他诸侯,有放置酒杯的反坫,管仲也有放置酒杯的反坫。
如果管仲通晓礼,谁不通晓礼呢?
管仲是孔子欣赏的臣子,得到孔子很高的评价,在历史上的地位也很显赫。
但在这个对话中可以看出,孔子对他的礼方面是有谴责的。
作为下属无论有多大的功劳,都不要得意忘形,你的功劳是在上司的支持下取得的,所以千万不要把上司不当盘菜,不要越礼,否则早晚要吃亏。
[管理译文]下属无论有多大的功劳,也要记住,上司就是上司,下属就是下属,否则就是越了礼,早晚会受到惩罚。
22、子语鲁大师乐,曰:
乐其可知也:
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缴如也,绎如也,以成。
[译文]孔子告诉鲁国太师奏乐之道,说:
奏乐是能通晓的。
开始演奏时,五音齐鸣;展开时,音律和谐,节奏明晰,连绵不断,以此成乐。
奏乐中不能突出某一种乐器,或贬低某一种乐器的作用,而要众乐器一起演奏,从中找到和谐的节奏。
管理也是这样,各个部门、各个人对公司都很重要,让每个人都发挥出自己的能力,在一个平台上做事情,保持和谐的节奏,这样才长久,而不是强调某个人的英雄主义。
[管理译文]管理之道和奏乐类似,都要求互相配合,要求和谐。
23、仪封人请见,曰:
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
从者见之。
出曰:
二三子何患於丧乎?
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译文]仪邑地方的长官求见孔子,说:
凡是君子来到鄙邑,我从没有得不到接见的。
侍从的弟子使他见到孔子。
他出来以后说:
你们何患不遇呢?
天下无道很长久了,上天要把夫子作为醒世的木铎。
孔子在的世道是混乱的,世风日下,而孔子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努力来推行他的见解,可是很难遇到知音。
企业中也有这样的贤人,一般他们来自基层。
他们了解一线的事情比较多,有经过系统的思考,对公司在经营管理中的问题比较清楚。
企业要发掘他们,让他们给企业出谋划策,成为企业的木铎。
[管理译文]企业内部必有贤人,只是缺少发现的眼睛。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