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过度管不足管理过度经营不足.docx
《经营过度管不足管理过度经营不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营过度管不足管理过度经营不足.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营过度管不足管理过度经营不足
经营过度,管理不足;管理过度,经营不足.(上)
杨子明 :
管理是一种手段,管理最终的结果是不需要管理。
【特邀嘉宾】
吴春波: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华为技术公司高级管理顾问
【中国人民大学EMBA学员嘉宾】(以姓氏笔画为序)
马卫军:
山西同仁康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吴少生:
深圳市联江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
杨子明:
富林国际集团董事副总裁兼营销总监
张锦红:
上海卓然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
陈锡忠:
济南华联商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
周 媛:
太原市康友科贸有限公司总经理
苟轶群:
四川省简阳市海底捞餐饮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
徐亚亮:
中发实业集团董事、总裁助理
在企业的发展历程中,管理和经营两个方面相辅相成。
今天许多企业进一步发展遭遇到得瓶颈,是因为这两个方面的协调出现问题:
(1)“经营过度,管理不足”
“中国的企业和企业家从来不缺少对中国市场的把握与感悟,市场意识非常先进,市场感觉非常的到位,经营手段也足够的高明,这一点恐怕与国外的企业家难分伯仲。
但是企业如果仅仅依此作大作强,是远远不够的。
企业还需要整体和有效的管理体系,我认为“管理师企业的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没有管理的经营是机会主义的,强势的经营与脆弱的管理并存,必然造成企业经营的成果被管理的黑洞所吞噬。
(2)“管理过度,经营不足”
“我们企业在过去的20年中,经营的方法其实没有什么创新,基本上都是降价促销、做广告等等。
但是管理上我们做了很多的努力,比如说流程再造,结构调整,人力资源管理,期权激励,企业文化等等,几乎所有管理方法都涉及到了。
如果一个企业只是在使用降价这样的经营手段,那它在管理上只需要做成本管理就够了,其他的都可以不做的,但是事实上许多企业把以上的管理办法都做全了,最后还造成了企业法人亏损。
因管理只是在解决一个效率问题,效率是相对经营来说的,如果和经营部匹配的话,就会出问题的。
”
两种观点各有各的道理,本刊与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EMBA中心联合举办本期月度论坛,一同探讨:
哪一个观点更符合大多数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如何更好更及时地补齐可能出现的管理或营销方面的短板,不至于因为某一方面的差距巨大而限制企业的成长?
吴少生
公司在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不一样,经营和管理侧重也不一样
我们公司以前是做国际贸易的1998年以后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公司连续进行了几次转型。
国家开始西部大开发,我们利用区域、资金优势,在西北地区投资了一个能源项目。
从做贸易公司到进行资源开发,我们进行了第一次经营转型。
但刚开始在管理上就出现了很多薄弱环节,跟不上经营的速度。
后来,香港迪斯尼乐园开放了,我们感觉到机会来了,购买了20辆大巴士,经营深圳到香港的运输业务。
这是我们公司第二次转型,我们的市场定位和开发都很到位,但由于管理跟不上运营,结果还是造成了一定得损失。
第三次经营转型时,我们看到了深圳跟东莞两地之间存在空缺的厂房租凭市场,便立即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来开发厂房租凭市场。
又由于管理跟不上,导致经营出现了很多问题。
经过这几次的转型后,我们认识到公司在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不一样,经营和管理的侧重也不一样。
企业转型前没有很充分的人才储备,转型后我们又从事不同的行业,所以怎样有效地管理,才能让企业正常运转,这对我们都是至关重要的问题。
市场的占有和经营都是企业非常重要道德问题,但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需要加强管理。
杨子明
管理是一种手段,管理最终的结果是不需要管理。
我个人认为在企业在前期成长的过程当中经营重要一些,壮大以后管理才会要加重一些。
我觉得许多中国企业还是倾向于“管理过度,经营不足”。
我们富林国际集团旗下的地板木业公司推出一个品牌叫“富林”,在管理方面也下了很多功夫,销售额中规中矩。
我们公司后来新推出一个品牌叫“拉斐尔”,前期投入的人员非常少,找到了一些市场机会,在经营上下的功夫要比“富林”多很多。
“富林”做了十多年,“拉斐尔”推出时才做了一年多,然而那年的销售额却是“富林”的三倍多。
“拉斐尔”趋于成熟后,再从管理上强化它的市场地位。
还有其它行业,比如说手机行业,无论是TCL还是海尔,他们都是不缺管理的,但为什么还会失败呢?
是因为中国的企业经营就喜欢简单模仿,只要出现新产品就进行模仿,然后再广告轰炸。
而国外企业不同,他们对消费者需求把握得非常好。
例如索爱推出了时尚的音乐手机,摩托罗拉手机也有很多款型,不但漂亮而且科技含量高,而国产手机很明显跟不上国外手机的市场步伐。
管理是一种手段,管理最终的结果是不需要管理。
因此我觉得还是经营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因为市场有很多可待开采的地方,要时刻关注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包括新产品会给消费者带来的影响。
拿洗衣粉来说,如果超声波洗衣机发明后,不需要洗涤用品就能洗干净衣服,日化行业的企业就可能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
吴春波
管理是一种手段,管理最终的结果是不需要管理。
经营和管理的区分
“经营过度,管理不足”来源于韦尔奇的一句话,他说“美国企业多是管理多余,领导不足”,我在他的话上延伸出来了“经营过度,管理不足”。
探讨这个话题首先需要做四个基础说明:
1、经营和管理师有区别的;
2、经营与管理不是论证而是实证,主要是针对中国企业的现实,提出这个问题;
3、经营与管理的标杆。
假设经营管理比较,就应要有个标杆,过度与不足是什么相比?
这个标杆就是世界领先企业。
这样一比较,问题就出来了,目前中国的企业大多数是“经营过度,管理不足”;
4、在正常情况下,提出企业经营与管理的相对论。
人均效率靠管理来,不是靠经营来,因为人均效率依赖于人力资源的激励和人力资源的开发程度。
我们首先要把经营和管理分开,然后来谈经营和管理的问题。
关于经营和管理的区分,我想是这样的:
第一个区分是“什么是企业?
”企业就是创造顾客。
创造顾客是什么?
就是经营行为。
第二个是既然顾客创造出来了。
那么就要给顾客东西。
因为你创造顾客;顾客就有了需求;要满足这个需求,就要拿自己的东西给消费者;或者说采购别人的东西,再给消费者;或者是把别人创造的东西,经过自己的选择后再给顾客。
此时产生价值的过程就是管理。
第三个企业是功利的,功和利是区分开的。
利就是利润,功就是内部的基本功,功利实际上就是经营管理。
收入是来自外部的,即市场,这就是经营行为,然后减掉成本才是利润。
那么成本是什么?
成本就是管理,因此企业只有通过内部的基本功才能来获取企业的利润。
第四个区别是经营和管理的区别。
经营是要效益,管理是要效率。
经营就是要赚钱,不赚钱的企业是最丢脸的企业。
企业要效益,但是效益和管理产生的效率是相连的,只有管理的高效率才能带来经营的高效益。
中国企业的现实
在目前的市场经济下,中国企业面临着几个现实性的问题:
1、中国是一个大市场,而且这个市场是未被完全开发的,新兴市场不断涌现对中国的企业来讲是利好的机会。
2、英国有一个调查,结果表明中国人的平均智商达到了104,是全世界最高的。
智商最重要的体现在经营上,也就是企业家对市场的把握,对机会的把握。
3、从性格来讲中国人更善于经营,而不善于管理。
英雄气是中国人的特性,是能做大事的特性,恰巧也是做好经营的关键因素。
如开拓新市场是中国人最开心的事儿。
管理主要体现在细节,细节是我们中国人最不愿意做的事情,如默默无闻不断改善,中国人是耐不住这种寂寞的。
4、中国的企业竞争还没有达到白热化。
中国业还处在不断洗牌的阶段,还没有达到充分的竞争,从这个角度讲,这也可算是“经营过度、管理不足”的背景。
我们还可以看另外一个证据,比较中国企业和外国企业的人均效率。
在中国,不管是哪个企业都不敢和国外企业比人均效率。
华为1999年和微软的人均效率比是1:
8.8,到2001年1:
4.7,现在是1:
3.5。
“管理是真正的核心竞争力”,这是华为提出来的,即“向管理要效率”。
华为的总裁任正非只抓三件事:
第一是管方向,第二是管节奏,第三是人均效率。
华为去年招了15000人,人均效率没有下降,因为华为将人均效率的提高作为企业管理的首重。
人均效率靠什么来?
靠管理来,不是靠经营来,因为人均效率依赖于对人力资源的激励和人力资源的开发程度。
如中国的航空业,除了国航以外全部亏损。
那么高的票价,垄断经营,老百姓对旅行飞行的需求越来越大的情况下,都还亏损。
那么亏损的原因是什么?
当然有燃油涨价的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呢?
就是人均效率。
国外一架飞机配50一100人,而中国民航公司要配备400人左右,利润都被人吃了。
徐亚亮
在初期,经营过度是有利无害,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组织变得庞大的时候管理才最重要的。
如果把经营初期比喻成培育婴儿的话,那么企业必然要投人大量的精力。
首先就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撑,再有是市场的占有率及现金流。
只有像小孩儿样,吃饱了才能长大。
所以我认为经营和管理过度都是不合适的。
但是在初期经营上过度是有利而无害的。
在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组织变得庞大的时候,管理才变成最重要的。
我在公司负责典当业务的运营,典当是一个老行业也是一个新行业,从1986年成立改革开放后第一家典当公司到今天为止,全国共有三千余家典当公司,从经营范围来讲主要是提供贷款,利率稍微高一些,有服务费和手续费。
1995年我们在哈尔滨偶然进入了典当行业,当时在中国典当公司不是很多,当地我们算第二家。
1995-1998年这四年的时间间,我们的贷款额每年都达到了翻两番以上的速度,发展非常快的。
1998-1999年的时候典当公司营业额是六千万,实现净利润是一千二百万,而实际上只有九个人在运作。
应该说前期我们根本就没有考虑到管理,考虑的只是市场占有率,第一年投入了几百万就有很好的回报,然后就考虑到第二年的投入,把资金贷出去,把服务费收回来。
公司投入的所有资源,无论是人力资源还是其他方面的资源,都是围绕着晶莹,怎么才能快一些做起来,把市场做大,把企业坐起来。
1997年的时候,我们对外招兵买马,进行招聘,有一个哈药集团办公室副主任到我们这来,当时我们考虑,这种大企业管理办公室的人对我们有什么用呢?
我们主要是想把业务做大。
1998年以后,我们集团整体战略向南发展,我们公司也在北京设立了四家独立法人的典当公司。
成立四家典当公司后,我们也希望每一家的典当公司的业务规模都超过哈尔滨的公司,我们当时认为如果按哈尔滨的经营状况算,几年以后在全国将会很大的利润额,现在看是以点带面了。
我们当时没有考虑到多家典当公司成立后,那些原来的经营方式好不好用?
资金投入到典当公司后风险怎么解决?
很多家典当公司需要投入,应该怎么办?
这在管理上给我们出了一道难题。
还有我们的人力资源(如典当公司精力和各级管理人员的任命)和风险防范体系诸多管理问题都暴露出来了。
2003年以后,我们逐渐意识到管理的至关重要。
典当行业是一个很有发展前途的行业,但是目前在国内它还是一个不成熟的行业,在全国也没有一个很优秀的连锁典当公司可以拿来学习,所以我要摸着石头过河,要在失败中总结经验。
在企业的发展历程中,管理和经营两个方面相辅相成。
今天许多企业进一步发展遭遇到得瓶颈,是因为这两个方面的协调出现问题:
(1)“经营过度,管理不足”
“中国的企业和企业家从来不缺少对中国市场的把握与感悟,市场意识非常先进,市场感觉非常的到位,经营手段也足够的高明,这一点恐怕与国外的企业家难分伯仲。
但是企业如果仅仅依此作大作强,是远远不够的。
企业还需要整体和有效的管理体系,我认为“管理师企业的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没有管理的经营是机会主义的,强势的经营与脆弱的管理并存,必然造成企业经营的成果被管理的黑洞所吞噬。
(2)“管理过度,经营不足”
“我们企业在过去的20年中,经营的方法其实没有什么创新,基本上都是降价促销、做广告等等。
但是管理上我们做了很多的努力,比如说流程再造,结构调整,人力资源管理,期权激励,企业文化等等,几乎所有管理方法都涉及到了。
如果一个企业只是在使用降价这样的经营手段,那它在管理上只需要做成本管理就够了,其他的都可以不做的,但是事实上许多企业把以上的管理办法都做全了,最后还造成了企业法人亏损。
因管理只是在解决一个效率问题,效率是相对经营来说的,如果和经营部匹配的话,就会出问题的。
”
两种观点各有各的道理,本刊与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EMBA中心联合举办本期月度论坛,一同探讨:
哪一个观点更符合大多数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如何更好更及时地补齐可能出现的管理或营销方面的短板,不至于因为某一方面的差距巨大而限制企业的成长?
陈锡忠
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只有良好的管理才能让企业稳定的发展
大多数企业创业初期,或者发展的初级阶段,管理者几乎把精力都放在经营上,尽可能调动所有的人力,投入巨大的精力和财力来做经营开拓,在经营方面绞尽脑汁搞创新,在管理方面却往往很浮躁,别人的管理体系,经验拿来就用。
比如发现市场上有一本《给加细亚的一封信》的书,或同类的管理方面的书籍,我们经常就拿过来照本宣科地学,有什么就学什么。
这使得我们没有自己的管理体系,这也是目前大多数企业共有的现状,在管理上不去创造、不下工夫。
以我们华联商厦为例,我们的主营业务是商业零售(超市或大卖场)。
初期,我们在经营上也是想尽一切办法去打败对手,增加市场占有率。
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也付出了一些代价:
为了获得社会的认可和扩大市场占有率,想尽一切办法去搞促销,与消费者互动,出现了很多管理规范、管理制度与经营发生冲突的情况。
当时肯定是以经营为主,管理无条件让步:
无论是资金调度、人员安排,还是物流、商品定价都围绕经营来做,无条件地服从经营需要。
1995年华联商厦开业,1998年便有将近价值1000万的问题商品库存,而那个时候我们总共才有两三百万的利润。
最终我们看到了问题的所在,1998年我便做了流程再造,从重经营开始走向重管理。
通过这两三年的不断调整,济南华联在区域内取得了比较好的市场份额,每年有几千万的纯利润,但新问题又来了:
我们对资金的控制越来越没底,因为我们用的是和厂家联营的形式,主动权掌握在厂家手里,这对于我们来说又是一定程度上的管理失控。
因此提高管理能力依然是我们目前最紧迫的任务之一。
总的来说,我对管理的困惑较多,因为经营的问题是具体的,而管理的问题是模糊的。
苟轶群
在企业重视管理的时候,并不是真的管理过度,而是因为管理没有从企业自身的需求来做。
中国市场经济正处在转型期,企业也跟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管理和经营两个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
但目前在企业中,特别是在民营企业中,我认为存在更多的问题是“经营过度,管理不足”。
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以民营企业为例,民营企业刚开始起步的时候都比较小,这时候存在的首要问题是怎么让自己生存。
第一就是要保证现金流,保证现金流就必须狠狠抓经营。
民营企业起步的时候就注定了要从经营先入手,这是造成经营过度、管理不足的第一个原因。
2、民营企业刚开始时,很多问题都是依靠创业者自己一个人解决问题的。
此时没有太多的约束,很多问题解决起来都比较灵活,效率也比较高,这个时候必然不会在管理方面有太多的精力投入。
3、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开始注重管理了。
但又有新的问题出现:
企业资金的积累都是几何倍数的增加的,今年是两千万,明年可能是四千万或者六千万;此时企业经营者尽管认识到管理的重要性,但管理水平的提高却很难呈现提高的速度。
经营的扩张速度高于管理提高的速度,也是造成经营过度,管理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
张锦红
管理可能可以再短时间内实现,但市场却不是想开动就能开动的
很多民营企业起家的时候带有机会导向的特征,可能是偶然抓住了一个产品机会,产品赚钱了以后,就会发现要想持续经营下去就必须开始重视品牌。
从产品经营到品牌经营,企业需要进行一场变革,品牌经营比较好的企业会在市场中站稳脚跟,未来可能会做大、做强。
所以说讨论经营和管理哪个重要,我认为每一段时间都不一样——在企业以产品经营为主的时候,那一定是经营重要;而在企业创立品牌的时候,当然是管理重要。
一个企业需要打三张牌:
市场营销、资金链、内部管理。
我把市场营销放第一位,资金链放在第二位,内部管理放在第三位。
为什么呢?
因为有市场就能够带来资金的运转,否则便没有了资金链;另外,如果不把资金投入到市场,也不会产生持续的资金链。
管理可能在短时间内实现,但市场却不是想开动就能开动的。
周媛
管理必须以经营为基础,以经营为前提,才能让企业持续发展下去。
在经营的过程中,我对“经营过度,管理不足”与“管理过度,经营不足”这两点都有一些感受。
尽管我的企业刚刚成立两三年,但在经营中却出现了非常有代表性的几次变化:
1、 第一年一切都围绕着销售和经营,一年下来企业有了一定的资金积累,但随着业务量的增加,需要的人员也在不断地增多,公司内部人员的配合及人员安排上等很多方面都出现了问题。
2、 第二年我们对工作重新做了调整,吸取了第一年的教训,我主要把精力放在管理,
在诸如人力资源管理等管理方面倾注了较多精力。
同时还吸纳了多方面的人才。
但随着企业发展,企业又出现了同一问题,管理注重了,反而经营不足。
3、 第三年还是回到了经营重心上。
总体感觉到管理还是为经营在服务,管理必须以经营为基础,以经营为前提,才能让企业长期发展下去。
马卫军
利润往往是来自于经营的,管理支持经营。
在我们公司,以前我们凭借经验和感觉去做事。
近一段时间企业进行了转型,把管理放在了第一位,先思考后做事,省得走一些弯路。
还把企业做了三个层面的调整:
第一个层面是让了解顾客的人成为决策者,不再像以前只是由董事长、董事作为决策者、比如说做零售的第一线店长、就可能是我们的决策者;第二层面是执行者,即层层进行授权;第三个层面是监督层,想一些考核的办法进行考核。
一般公司都是先有经营后有管理,在确保不走极端的前提下,企业应该偏重于经营。
因为利润往往是来自于经营的,而管理是支持经营的。
分享
0
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