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科学发现物体的特征说课讲解.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004391 上传时间:2022-10-1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年级科学发现物体的特征说课讲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一年级科学发现物体的特征说课讲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一年级科学发现物体的特征说课讲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一年级科学发现物体的特征说课讲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一年级科学发现物体的特征说课讲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年级科学发现物体的特征说课讲解.docx

《一年级科学发现物体的特征说课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科学发现物体的特征说课讲解.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年级科学发现物体的特征说课讲解.docx

一年级科学发现物体的特征说课讲解

我们周围的物体

1、《发现物体的特征》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我们的周围存在着很多物体,物体具有形状,大小,轻重等特征。

2.科学探究目标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物体。

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

3.科学态度目标愿意倾听他们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感受到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物体,它们具有一定的特征,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能较准确地描述出物体的特征。

2.教学难点:

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

【教学准备】

1.小组:

玻璃珠、螺母、乒乓球、橡皮、泡沫块、纸片、木块、一次性塑料杯每组一套

2.全班:

《发现物体的特征》班级记录表

3.个人:

“轻重”两字打印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教师随便拿起粉笔、课本等,告诉学生这就是物体,并板书“物体”。

2.提问:

我们周围还有些什么物体?

你会怎样描述它?

(比如铅笔细长,橡皮白色,桌子很大等)

3.学生自由描述,教师随机板书,记录学生交流产生的词汇或短语。

二、探索1:

单个物体观察

1、认识几种常见的物体

2、组长领取实验器材,组员每人选择一种物体进行观察。

3、组织交流:

怎么观察,发现什么特征?

(板书揭题:

发现物体的特征)

三、探索2:

两个物体比较观察

1.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介绍主要观察方法和能观察到的对应特征。

看一看:

颜色、形状、厚薄、是否透明、是否可见、是否流动等闻一闻:

气味摸一摸:

粗糙程度、厚薄等掂一掂:

轻重[说明:

观察方法后的特征不要求全部罗列,只要根据学生认知程度的基础上概括就可以了。

活动手册最后一面没有“轻重”,老师可以提前做好打印,分发给学生

2.活动手册指导说明翻开活动手册第1面,要求学生先写上日期,再说明“水”和“空气”这两列以后再补充,然后指导贴图,并提示可以更改物体的名称,把“木块”改成自己观察的其他物体。

3.强调活动要求:

小组合作,比较观察。

扶:

抽2个学生进行对比观察演示,并指导粘贴或书写记录。

4.学生进行对比观察和记录。

2、谁轻谁重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概念目标质量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测量。

科学探究目标

1.用掂量、称量等测量方法可以比较物体的轻重,不同的方法可能导致比较结果的准确程度不同。

2.轻重和大小适当的物体可作为称量的标准物。

科学态度目标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掂量、称量等方法的准确程度不同。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质量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测量;2.用掂量、称量等测量方法可以比较物体的轻重,不同的方法可能导致比较结果的准确程度不同。

难点:

用称量的办法进行测量并记录

【器材准备】乒乓球、相同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相同材质和形状的小橡皮和大橡皮、简易天平1台(含称量盘)、同样大小的回形针若干、学生活动手册每组3条记录单、班级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聚焦概念

二、围绕概念,实践探究用不同的方法比较5个物体的轻重并排序。

1.预测物体的重量。

2.掂量不同物体的轻重。

3.称量物体的重量。

三、研讨数据,获得概念

四、应用概念,拓展延伸

在探究活动中,学生已经发现了大小相同的木块和塑料块,轻重是不一样的。

 

3、《认识物体的形状》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概念目标

1.许多物体具有固定的形状,形状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

2.物体的形状会影响它的平铺方式。

科学探究目标

1.用简单的方法就可以比较出不同物体的形状有所不同。

2.不同的物体,会有不同的摆放或堆放方式。

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对物体进行研究的兴趣。

2.认同物体的特征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体会到生活中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形状,有可能其摆放、拼接或堆放的方式也不同。

【教学重难点】重点:

知道许多物体有固定的形状,并且从“占据空间”的角度理解形状是物体的重要特征之一。

难点:

探究多种“平铺”方式,意识到物体形状会影响其平铺的方式。

【器材准备】有一定高度的方盒子、大小相同的乒乓球和木块若干、橡皮若干、螺母若干、布袋(内装一个乒乓球和一块橡皮)、课件、班级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聚焦1.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用“称一称”的方法比较了几种物体的轻重。

还记得是哪几种物体吗?

(学生回忆:

乒乓球、木块、塑料块、大橡皮、小橡皮)

2.出示小布袋。

不打开布袋,你能猜猜里面装的是哪两种物体吗?

是怎样猜到的?

引导学生用“摸”“看”的方法进行猜测,根据“形状”判断布袋内的物体是乒乓球和橡皮

3.出示另外两种物体——木块和螺母,让学生说说这两种物体是什么形状。

强调形状也是物体的重要特征。

4.引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物体的形状》。

(课件展示猜测的方法及四种物体的形状)

(板书:

认识物体的形状)

设计意图:

通过回忆上节课研究的内容导入本课,体现了课程内容的连续性。

将两种形状明显不同的物体用布袋装起来,让学生用“摸”“看”的方法猜测是什么,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同时直接引导学生关注物体形状上的不同。

5.提出问题。

这里有四个同样大小的方盒子,要想把这四种不同形状的物体分别装进里面,怎样才能装得更多呢?

学生交流装盒子的方式,教师规定统一用“平铺一层”的方式进行。

(课件演示:

“平铺一层”)二、探究将物体平铺在盒内的方式

1.演示平铺的方法,记录数据。

怎样平铺一层乒乓球呢?

请一位学生来演示平铺的方法,并且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课件演示平铺的方法及如何填写表格)

设计意图:

通过演示,指导学生理解平铺的方法,并学会操作及记录数据。

2.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将四种物体分别平铺在盒内,并且将数据记录下来。

比一比,哪组最快,哪组装得最多。

3.分组活动结束后,教师将各小组的数据填写在班级记录表单中。

设计意图:

用“比一比”的形式开展一个发散式的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摆放方法的兴趣,更重要的是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怎样才能将四种形状的物体尽可能多地平铺到盒子中。

当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时,数量肯定是不一样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是学生自己在活动后产生的疑问。

这时再引导学生分析原因,理解形状对物体占据空间会产生影响,这样知识对于学生是认知上的需要,而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

三、研讨:

“形状”对物体占据空间的影响

1.观察班级记录单:

有什么发现吗?

引导学生发现:

每个小组乒乓球和木块数量都一样,而螺母和橡皮的数量就不一样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

2.交流展示“摆放”的方式:

我们先来看看这些物体都是怎么摆放的吧。

(1)各小组将摆放的方式展示出来,并标清数量。

共同体验:

螺母和橡皮以特定的方式摆放,真的能够都摆进盒子吗?

师生共同确认上述问题后,将数据写在对应的摆放方式旁边。

(2)乒乓球和木块只有一种摆放方式。

螺母、橡皮有多种摆放方式,而且摆放方式不同,装的数量也不一样。

设计意图:

将摆放的方式及对应的数据汇总在一起,方便学生观察、比较。

对于螺母的不同摆放方式,应该让所有的学生都做一遍,亲身体验一下:

物体是立体的,是有很多个面的,每个面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以不同的面放进盒子时,它们在盒子中占据空间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为后面的分析奠定基础。

3.分析研讨:

为什么会这样呢?

(1)同一种物体不同的平铺方式占据空间状况不同。

(2)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平铺时占据空间的状况不同。

【板书设计】认识物体的形状

【相关表单】认识物体的形状将平铺放入盒子的物体数量记录下来。

将物体放在盒子中 乒乓球 木块 螺母 橡皮摆放数量

 

4《给物体分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1.了解分类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2.根据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可以更清晰、有序地认识物体。

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2.了解给物体分类时,依据的特征不同,分类的结果会有所不同。

科学态度目标1.继续发展对物体进行研究的兴趣。

2.认同物体可以根据某一特征被归类。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体会,人们可以利用分类的方法整理身边的各种信息。

【教学重难点】重点:

能够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难点:

了解科学准确的分类需要将标准细化。

【器材准备】乒乓球、大木块和小木块、与木块大小和形状相同的塑料块、大螺母和小螺母、大橡皮和小橡皮、塑料杯、泡沫块、玻璃珠、纸片、不干胶贴纸、记号笔、印有圆圈的白纸、学生活动手册、若干个带有两个大圆圈的小组记录单、班级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1.小朋友到超市想买酸奶,你能帮他找到酸奶吗?

(播放课件,选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在超市怎样找到酸奶的)

2.我们也观察了许多物体的特征,你能描述一下吗?

这些不同物体的特征有相同的方面吗?

3.我们能不能用一种特征作为标准给它们分类,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它们。

二、给物体分类

1.描述物体特征,确定分类标准。

(1)教师分发活动器材,学生拿出活动手册。

(2)说说自己计划以什么特征作为标准进行分类,并填写在小组记录单中。

2.初次体验分类并为物体编号。

(1)引导学生根据制订的分类标准进行首次分类活动(全班统一确定一种相对简单的分类标准,如:

大小),将物体放在小组记录单的圆圈中。

(2)引导学生发现使用实物摆放的方法不便于同时开展不同标准的分类,并且这种方法的分类结果无法悬挂展示,不便于交流。

(3)指导全班同学按照统一标准为物体进行编号。

3.开展小组分类活动。

三、交流研讨

大家是根据物体的哪些特征分类的?

四、完成个人、小组、班级记录单内容

1.学生完成个人活动手册。

2.各小组共同完善小组记录单。

3.师生完善班级记录单。

设计意图:

教师指导学生填写并修改完善记录的过程就是梳理和总结本课知识的过程,从而完成本课教学目标。

4.观察生活中身边的分类。

我们生活中都有哪些分类给我们带来帮助呢?

是哪些方面的分类?

是如何给我们带来帮助的?

5《观察一瓶水》

一、聚焦导入

二、观察比较水与洗发液

1.观察方法的研究

2.学生观察水和洗发液的不同和相同

(1)看一看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它们颜色的不同,以及可以通过什么方法知道。

(乳白色与无色,透明与不透明,对比观察)教师板书:

记录学生的汇报。

(2)闻一闻教师提问:

水和洗发液还有什么不同?

怎样才能知道它们的气味不同呢?

(3)摸一摸教师提示:

水和洗发液除了颜色、气味不同,它们用手摸起来一样吗?

怎样证明洗发液要比水光滑?

3.总结水与洗发液的异同

三、观察比较水、洗发液和木块的不同和相同

1.不同教师把洗发液和水分别倒入不同形状的瓶子里让学生与木块对比观察。

学生交流观察结果:

(1)它们放进容器的方式不同,水与洗发液能流动,木块不能流动。

(2)水和洗发液的形状随容器形状发生变化,没有固定形状,木块的形状不随容器的变化发生改变。

2.相同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水、洗发液、木块有没有相同之处。

学生观察、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再次观察上面的现象,发现尽管水和洗发液在不同容器里形状不同,但它们仍然有形状,只是形状不固定。

3.总结水、洗发液与木块的不同和相同教师请同学根据板书总结它们的不同和相同。

学生发表观点:

我们发现尽管水、洗发液的形状可以变化,木块形状不变,但它们都有形状。

四、完成班级观察记录单和活动手册

6《它们去哪里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