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读《追寻生命的意义》有感1 精品.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36899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读《追寻生命的意义》有感1 精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最新读《追寻生命的意义》有感1 精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最新读《追寻生命的意义》有感1 精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最新读《追寻生命的意义》有感1 精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最新读《追寻生命的意义》有感1 精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读《追寻生命的意义》有感1 精品.docx

《最新读《追寻生命的意义》有感1 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读《追寻生命的意义》有感1 精品.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读《追寻生命的意义》有感1 精品.docx

最新读《追寻生命的意义》有感1精品

读《追寻生命的意义》有感

  篇一:

追寻生命的意义读《追寻生命的意义》有感将我像封条一样置于你的心上,爱,就会像死一样强壮。

  ——弗兰克尔以前从未认真思考过生命存在的意义,活着的意义,当我读了弗兰克尔的《追寻生命的意义》之后,我感触很多,我想我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新的定位,新的认识,新的理解。

  我认为书中所贯彻的思想是弗兰克尔深信每个人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意义,并为之而奋斗一生,倾尽心力。

  他将找到生命意义的方法总结成了三点:

创造和工作,体验某种事物或爱一个人以及受苦。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生命的意义,能在创造和工作中寻找到生命意义的人是幸福的,能在体验某种事物或爱一个人中寻找到生命意义的人是快乐的,能在受苦中寻找到生命意义的人是幸运的,所以正在苦难中的我们,要好好活着,不为自己,只为上帝在芸芸众生中选择赐予我们的那一份幸运。

  在任何情况下,即使是在最悲惨的境遇中,生命始终具有其潜在意义。

  当长期处于一种极端恶劣的环境中,人的所有价值都被摧毁,时刻笼罩在死亡的阴影下,这时人们的心理会在高压下发生什么样的改变?

这种痛苦无望的生活还有任何意义吗?

二战期间因弗兰克尔犹太人身份,遭纳粹逮捕,在奥斯维辛、达豪等集中营度过了三年艰难的岁月。

  除了妹妹,父母、兄弟、妻子都集中营死亡,不仅如此他每天还要经受着饥饿、寒冷和拷打的折磨,生命已经被集中营摧残地破败不堪,但是,他仍旧坚持活着,直到最后从集中营走出来。

  并且花了很长时间完成了《追寻生命的意义》这本富有特殊意义的作品。

  因为他知道活着的意义,正如尼采说的一句话:

知道为什么而活着的人,几乎能承受任何怎样活着的问题。

  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一个人被剥夺到只剩自己的身体和心灵,他仍然有自由选择用怎样的态度面对环境,是积极地艰难地利用每一个条件活下去,还是放弃生的欲望,向命运低头。

  态度的选择,就是唯一的全部的尊严和意义。

  对妻子的爱以及完成这本书愿望就是支撑作者活下去的理由,对妻子的思念和爱,让他在脑海中无比清晰地勾勒出了她的形象,并与她生动有趣地谈笑。

  爱,超越了时空甚至生死的阻隔,给拥有爱的人带去了内心的充实和强有力的支持。

  在艰难绝望的环境里保持对爱和美的感受,在黑暗中不懈寻找光明和希望,我想,这就是人之为人的特殊之处吧!

也正是这种特殊性,反过来,给绝境中的人们带去了活下去的力量。

  他在开篇的第一句话:

“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人,都还有选择自己态度的自由!

”人都有选择的自由,与生俱来。

  我从未经历过死亡,但是我见证过濒临死亡的人,他们都还选择继续活着,不是苟延残喘。

  在农村有很多中风的老人,身体大部分部位都动弹不得,但是他们依旧不做死亡的选择,甚至那些儿女不闻不问的老人,他们依旧顽强地活着。

  生活中的老人好像和主人公弗兰克尔的想法是类似的,我不知道会这样的理解对不对,但是貌似找到生命的意义所在,就是能够去选择更好的选择,在死亡与活着,显而易见,活着是更好的选择。

  弗兰克尔是个毋庸置疑的哲学家,能够在集中营非人的生活中坚持活下来并且创立意义治疗法的哲学家,“刺激与回应之间有一段空间,幸福就在那里!

”他在书中提到在集中营残酷生活中他经常能幻想看到自己的妻子,能与心爱的妻子对话,这便是存活下去的理由和意义,因为只有活着,才能有下一次与妻子的遇见,即便是幻想,那也应该是属于活着的人的幻想。

  至于到底是否能逃离集中营,弗兰克尔倒是不再去思考,因为太远,不能作为生命的意义所在。

  过去的甜美回忆,同样能给困境中的人们带来安慰,也许只是曾有过的微小的成功,也许只是一次普通的家庭聚会,可曾感受到的喜悦和满足,留在了这些回忆中,弥补和滋润了人们在现实中的空虚篇二:

追寻生命的意义追寻生命的意义——观《2019河南最美教师颁奖典礼》有感作者姓名张俊武工作单位:

伊洛中学小学部通讯地址:

伊洛中学小学部邮编:

471900联系电话:

69209627追寻生命的意义——观《2019河南最美教师颁奖典礼》有感在第31个教师节,河南省评选出了10位最美教师,他们都在平凡的岗位上用生命谱写教育的华章。

  他们一定把教育当成了一生的信仰,从中找寻到了生命的意义,所以张锦文老师甘于在辉县拍石头乡这样偏僻山乡小学的讲台上耗尽37年的大好年华。

  他一定对教育有深刻的理解,一定从中体会到了生存的意义,感知到了生命的价值!

工作毕竟占去了我们最好的年华,一个人如果能从工作中发现自身存在的价值,领悟到生命的真谛,这样的人生——一定最完满,这样的人——一定最美!

因此,我非常尊重郭春朋老师,他从升旗秆上掉下来摔成粉碎性骨折,导致生活不能自理,而稍有恢复便回到工作岗位上。

  颁奖时他所说的——“我不需要同情和怜悯,只想成为一个正常的人,活着!

”人只有经历过才会懂得!

在爱岗敬业的深处,在生死的边缘,他一定参透了生命的意义!

因此,我喜欢李迪老师,一个集智慧、优雅、学识于一身的人,我推崇——人,就应该这样活着!

这也是李迪老师在生活转折处的所得吧!

她在面瘫时去读《庄子》,试着让自己以平和的心态、淡定从容的态度,博大的胸怀,去感受生命的价值所在!

终于,她走了阴霾!

现在她作为一名教师努力读书、写书,在淡然悠远中,在白纸黑字间,她一定也追寻到了生命的意义!

这些人告诉我——每个人在生命历程中总会迷茫、彷徨,找不到生命的意义,看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

在《福尔摩斯探案集》有一个如是的场景:

一个人坐在荒凉在戈壁,处在生死的边缘,鹫鸟在死亡气息的召唤下,在他的头顶盘旋。

  他突然想——自己现在死在这儿和80岁时死在天鹅绒床上又有什么区别呢?

没有参透生命价值和意义的人,生和死又有什么区别呢?

所以,我一直在思考:

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存在,才能对占居一生的工作说——我努力过!

才能无愧地对这个世界说——我来过!

我很赞同李迪老师观点——人,应该读书!

作为教师更应该在读书中提升自己,有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

  它决定你的教育方法和行为。

  之前我在一个小范围学校任教,看着身旁老师每天拎着课本走进教室的那种随意和懒散,我总觉得生命还没有开始就看到了结局!

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我告诉自己——我和他们不一样,我要听从心灵的召唤,我要找寻生命的意义!

我坚持每天读书两个小时,练字一个小时。

  我曾一周看完三本理论书籍,我多么需要对自己的认可,我一直努力去和心中最好的自己相遇,这样我才能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我会经常变换工作学校,我是抱着多么积极上进的想法,想遇到更多优秀的人,想进入一个更好的教育环境,想对“教育”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我寻找以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为宗旨的学校;我向往朱永新教授倡导的新教育,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真善美,在优美的童诗童谣中经历从粉红到天蓝的成长过程;我推崇《窗边的小豆豆》中小林校长创办的巴学园,这是一方教育的乐土!

这些最美的教师,更坚定了我飞翔的方向!

我的一生注定要和学生连在一起,我要在教育的岗位上寻找生命的真谛!

我努力做好眼前的一切,我努力让自己感受——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

我希望自己也能成为最美的教师,希望看到每个教师都能从职业中感受到生活的滋味!

希望每个人都让自己相信——这样的教育就是我们的信仰,自己从中找到了生命的意义!

张俊武2019911篇三:

读后感的意义《人生的意义》读后感殷海光先生在《人生的意义》一文中提到了人生的四个层次:

物理层,生物层,生物文化层及价值层。

  物理层与生物层是自然界任何生物均有的层次。

  而价值层被称为“人之所以为人的层级”。

  只有人类有精神创造,只有人类有梦想有理想有道德原则。

  殷海光先生在文中说过人不可能不经生物文化层而跳至最上层。

  如果腾空而起的话,高等精神文化的发展和道德实践便失去支持。

  我们的传统文化价值取向将重点放在名教、仪制、伦序、德目的维系这一层次上,并不太重视生物文化层,导致精神文化和现实生活脱了节。

  那么现在呢?

现在的文化价值取向呢?

作为一个经历过高考,经历过为“未来”拼搏的时代,经历了大学一年生活的大学生,我现在是否应该达到一个能明确自己人生目标的程度呢?

而那个“未来”,我又是否有个明确的概念呢?

初中的我想要的是一种平静的生活。

  曾想过找座苍山,找片竹林,找个依山傍水清静幽远的地方安静宁和的过一辈子。

  那时的自己看淡名利,不求物质上的富有,只求心里的满足。

  渐渐的,不知何时,另一种想法渗入了脑中。

  对名利不再是那么平和的心态,金钱,名誉,心里隐隐有着对其的渴望。

  两种想法在脑中冲撞,不知该遵循哪个去生活,所幸,高考的到来暂时中止了这段矛盾的时期,不再思考生活态度的问题,只是埋头于书本中,遵照中国社会几十年形成的意识——经过高考、升入大学,为自己未来要生活四年的地方能更好一些而拼搏。

  大一的一年,在很多人看来,是我浪费掉的一年,然而,辩证法又一次起了作用,我思考了在我高考时期封存的有关生活的问题,有关人生的问题。

  每天夜晚都会在黑暗中思考,是生活,或者可以说是时间迫使我去思考。

  我经历了曾经想不到的困境,我经历了一个困难却又重要的一个时期——成长,没错,就是成长。

  我承认,从我生命开始的那一天起我就在成长,身体,思想,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然而这一个时期,在我看来是足以改变我未来的时期。

  在这一个时期,我对于生活的态度发生了变化,我对于人生的意义有了些模糊的影像,对于“物质与精神”这个敏感复杂的话题也有了自己的想法。

  初中的我太过幼稚,那时的自己所说所想多少都受书本的影响,被书中所描述的悠远美好吸引,敬佩书中所写的正义勇敢的人。

  那时的作文,如果说要给予一个评价,我想可以引用殷海光先生文中的一句话:

“想法高的很,但也空得很”,而我那时的想法也称不上高,只是看了很多类似的文章,听到了很多的类似的道理自然记在了脑子中,不过,却并没有驻进心中。

  只是单纯的知道而已,却并不明白其中蕴含的真正的意义。

  往往在写完文章后却感觉到一种失落,一种空空的感觉,就是那种说了很多连自己都不明白的话一样无助与悲哀。

  渐渐地,厌恶这种写作方式,渴望着有一天可以写自己所想,不拘束于任何一种形式。

  只有那样一种形式才可以写出自己真正想要记下的情感。

  也许,初中时的我所追求的人生是一种自由的,不受束缚的人生,那时的自己,是渴望自由的,是不愿被束缚的,是从心中反对被这个世界的条条框框所约束的。

  现在的我看那时的我,会说:

“很单纯很天真但是很幼稚”。

  那样的一种生活态度,对人生的那样的理解是一种特权,只适用于特定的唯一的一个时期。

  在每个人的人生中是不是都有这样的一个时期,只考虑精神层面,只满足自己的小小的虚荣心,并不在意任何物质上的问题,所谓的“精神文化与现实脱节”。

  时间真的是最神奇的词语,年龄增加的同时对人生的看法也改变了一些。

  真的是经历过的事在不知不觉中就改变了自己,使自己走向的不再是自己心中最原始的路。

  但至少现在的我不得不承认的是,我偏离了心中最向往的那条路,然而却走上了适合生存在这个社会上的路。

  曾经的无数“崇高的”理想,梦想与坚持,都被现实改变了。

  未被改变的就像是一场奢华的舞会,华丽美好,令人留恋不忍散去。

  不过,终究只是一场舞会而已,没有资源源源不断的补进是不能维持下去的。

  不知是什么时候明白这个道理的,应该是很早,不过不愿接受而已。

  我知道我是在逃避,不愿自己坚持多年营造的属于自己纯净天空受到任何污染。

  在逐渐了解这个社会的过程中,不断地挣扎着,就像蚌壳中的沙子一样忍受着这疼痛。

  磨砺的过程中,明白了很多。

  现在的自己知道了不能逃避,知道了万物的相对性,知道了任何事物之间都会以某一种关系连接着。

  现在的自己,可以在写文章的时候思考,可以写下自己的想法,可以写下驻进自己心中的东西。

  在敲完最后一个字的时候,很累却也很满足。

  “精神文化与现实”曾是深深困扰自己的一个问题。

  现在的我对于它的看法与殷海光先生的想法相似。

  中学时学政治时总是重复着这样一句话: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

不能一味的追求精神世界的满足而忽略了“我们要生存”这样一个事实,这样的态度像是一座没有打好地基的摩天大楼,虽然壮观,却极容易倒塌。

  而没有梦想与理想存在的生活又失去了其作为一个人应有的追求与对人生的热爱,徒然的浪费生命,我想这也是对生命的不尊重。

  精神世界的美好确实是我的最终的追求。

  而这一切都建立在我可以生存的基础上。

  在不违背自己做人的原则,不违背自己的良心的情况下尽一切的努力让自己生活的好,让自己有精力去营造自己的精神世界,让自己可以有资源维持那场舞会。

  人生的意义,我想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说清楚,这是个太广泛太严肃的话题。

  我只知道,有意义的使用我自己的生命,完成我的追求,对得起这短暂的一生。

  篇二:

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班级:

04111101姓名:

张帆学号:

1120190945《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知道为什么而活着的人,几乎能承受任何怎样活着的问题。

  ——尼采当长期处于一种极端恶劣的环境中,人的所有价值都被摧毁,时刻笼罩在死亡的阴影下,这时人们的心理会在高压下发生什么样的改变?

这种痛苦无望的生活还有任何意义吗?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兰克尔,以二战集中营幸存者的身份,在《追寻生命的意义》这本自传体的书中,讲述了那种极端环境,给普通囚徒的心理状态带来的深刻影响,以及囚徒们为了自己和朋友能活下去,而进行的残酷的生存斗争。

  作为一名敏锐的观察者和亲历者,他进一步从这些惨痛真实的经历中,引出了一个严肃的课题——我们生命的意义在哪里?

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而活着?

在集中营中,囚徒的所有财产和权利都被剥夺,不仅饥寒交迫,而且随时会有死亡的可能,被判定体弱有病的囚徒很快会进毒气室,在这里,生命显得格外渺小脆弱。

  可是据弗兰克尔观察,身体不那么强壮,却有丰富的精神活动的人,似乎更容易幸存下来,他本人就是实例。

  对妻子的思念和爱,让他在脑海中无比清晰地勾勒出了她的形象,并与她生动有趣地谈笑。

  爱,超越了时空甚至生死的阻隔,给拥有爱的人带去了内心的充实和强有力的支持。

  “将我像封条一样置于你的心上,爱,就会像死一样强壮。

  ”过去的甜美回忆,同样能给困境中的人们带来安慰,也许只是曾有过的微小的成功,也许只是一次普通的家庭聚会,可曾感受到的喜悦和满足,留在了这些回忆中,弥补和滋润了人们在现实中的空虚痛苦,更重要的是,指向了未来的希望:

将来,我们会再次拥有这些幸福时刻!

之为人的特殊之处吧!

也正是这种特殊性,反过来,给绝境中的人们带去了活下去的力量。

  (转载于读后感的意义)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一个人被剥夺到只剩自己的身体和心灵,他仍然有自由选择用怎样的态度面对环境,是积极地艰难地利用每一个条件活下去,还是放弃生的欲望,向命运低头。

  态度的选择,就是唯一的全部的尊严和意义。

  对妻子的爱以及完成这本书愿望就是支撑作者活下去的理由,而他也用具体事例告诉读者:

在任何情况下,即使是在最悲惨的境遇中,生命始终具有其潜在意义。

  弗兰克尔把人的主观意志放在比较重要的地位。

  他希望用各种方法去帮助病人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意义。

  弗兰克尔深信每个人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意义,他将找到生命意义的方法总结成了三点:

创造和工作,体验某种事物或爱一个人以及受苦。

  我想他说得很对。

  一个人无论面对怎样的环境,都能决定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应对。

  每个人都会有沮丧失意的时候,也不必为此感到羞耻。

  学会把自己从悲观的情绪中拯救出来,自信自尊得去面对,真的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正如集中营里那些相信自己尚需完成某种使命的人,他们最有能力生存。

  具有念想,有自尊的人才会是一个充实的人。

  我自己也应该好好反思一下,自己偶尔会产生的悲观的情绪,的确会对自己造成很大的影响。

  我想,找到自己的生命意义,做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才不枉在这个世界来辛苦地走一遭。

  因为至少,我们的存在并不会因其短暂而失去意义。

  当我把这本书一气读完,掩卷沉思: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我想,是拥有并珍惜所有那些能给我们带来勇气和力量的美好事物,是对过去生活的甜美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是对伴侣和家人深深的爱,是对自己将发展成长为怎样一个人的好奇。

  无论任何职业、地位、财富和种族,当一个人有所担负、认真投入地生活着,并给其他人带去了幸福时,他自己也会感受到充实满足,此时,生命的意义就存在于生活过程本身!

篇三:

读《追寻生命的意义》有感没有杀死我的,终将使我强大。

  ——尼采在老师第一次讲到弗兰克尔的时候,我首先感到的是茫然,因为我对这位意义治疗大家的一无所知。

  作为一个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我感到愧疚。

  而当我读完弗兰克尔的《追寻生命的意义》后,我为弗兰克尔的辛酸的生活经历所讶异,为他在逆境中的坚忍和乐观所折服,也为他在纳粹集中营所感悟到的生命的意义深深地感动。

  我从未很深刻的去思考过人生还有人生的意义,我也一度认为人生的意义离我的生活过于遥远。

  我是一个平凡的人,我所经历的每一天都如此的平凡,而平凡的人的一生大约是与有意义的一生无缘的,有意义的人生只留给那些赫赫有名的大人物,他们的人生似乎总是充满了传奇的色彩。

  现在想来,我的理解过于狭隘了,历史的长河从不是一个人写就的,我们的人生牢牢地把握在自己的手中,也许对于整个世界而言,大多数的人都渺小如蝼蚁,但是我们依然能在短暂的一生中找到适合我们自己的舞台,描绘出我们自己的精彩,属于我们自己的意义人生。

  《追寻生命的意义》就像弗兰克尔在我们的耳边讲述他自己的故事——在集中营的点点滴滴,在走出那片暗无天日的天地后,自己对心理治疗的感悟。

  这本书既是一部不完整的自传,又是心理学的专业著作。

  本书的前半段里面,弗兰克尔把自己在集中营里度过的三年的时光娓娓道来,字里行间,我可以感受到人们在集中营里挣扎的绝望,他们像被判了无期徒刑的囚犯,不知道战争什么时候会结束,不知道什么时候自己可以被放出去。

  唯有对未来残存的一丝期盼成为他们厚实的支撑。

  而在书的后半部分,弗兰克尔从自己人生这一段无比黑暗但也让他无限感慨的经历中,看到了不一样的心理学的治疗方法,正如书中所说的那样:

“人所需要的实际上不是一种无焦虑的状态,而是为了一个有价值的目标所作的努力和斗争,一种自由选择的任务。

  他所需要的不是不惜一切代价地排遣焦虑,而是呼唤一种等待他完成的潜在意义”。

  我喜欢这本书。

  在这样一个浮躁的年代,我们需要这样一本书,它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我们不曾体味的世界,一个更能窥探人性的平台。

  我无法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弗兰克尔和他在集中营里人们的生存状态——胆战心惊地生活在一日复一日的恐惧中,从惊恐到冷漠,以至于当重获自由时,他们甚至于丧失了感受快乐的能力。

  我们的时代是和平的,我们不曾历经战争,没有切身体会过寒冷与饥饿,也不曾经受肉体和灵魂的双重折磨,而在最黑暗的深渊中,弗兰克尔凭着爱、希望和乐观活下来,苦难也是人生的意义——“如果一个人不能改变造成他受难的环境,那么,他仍能够选择他的态度”。

  这本书有许多细节让我唏嘘不已。

  弗兰克尔不仅是一个伟大心理学的大师,他细腻而饱含感情的笔触也让人折服。

  当他描述自己最初被一列火车送入集中营时,他写道“火车的鸣叫带着一种离奇的声音,就像是为怜悯那些注定走向地狱的不幸的人而发出的求助呼喊”,当他们在集中营劳作了一整天看到落日时,他写道“险恶的云在西边闪闪发光,整个天空布满了铁红到血红、形状和颜色不断变化的云,荒凉的灰色泥屋提供了鲜明的对比,泥泞土地上的积水倒映着闪闪发亮的天空”,而当他走出集中营后,我仿佛也能感受到在奔向自由后,弗兰克尔的内心的欢乐,“百灵鸟飞向了天空,我可以听见他们欢乐的歌声”。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心境的喜悲感染着人们的一言一行。

  当回忆起这样一段岁月时,在在弗兰克尔的笔下,我没有看到抱怨,没有看到愤怒,我看到的是他对命运的毫无保留的接受,弗兰克尔将苦难当做生活的洗礼,他对生活的爱流露在每一个细节中,火车的汽笛,天边的落日和云,不美好的回忆最后变成了生活的馈赠,苦难酿成一坛甘甜的美酒。

  而最让我不能释怀的是弗兰克尔在描述集中营生活中,在面对无望的生活时展现的人生百态。

  当所有人失去了他们的姓名和身份,区别个体的只用一串冰冷的编号;当原来睡眠很浅的人学会了在鼾声震天,拥挤的木板上熟睡;当人们想尽一切办法只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更健康,从而保住自己的性命;当值班医生用镊子撕去12岁男孩冻坏的脚趾,而旁观者依然变得漠然——“集中营的囚徒不敢做出任何决定或者采取任何主动性行为,这是因为,他们强烈的认为,命运是他们的主人,他不应以任何方式影响它,相反地,他应听从命运的安排”。

  我想,他们曾经也是会想要反抗的,可是面对荷枪实弹的敌人,他们的力量太过于渺小,除了顺从,他们别无他法。

  在自己的生命都无法的保全的时候,他们无暇顾及他人。

  他们没有暖和的衣服,没有齐备的医疗设施,没有充足的食物,他们冻伤了脚,冻伤了手,却只能忍住疼痛,让自己看起来和常人无异。

  而仅仅一小块面包,或者汤里多出的几颗豌豆都能让他们欣喜不已。

  人性在最赤裸的现实面前显得那样的不堪一击。

  我们似乎很难在这样的环境中看到生命的意义,但是在弗兰克尔看来,人们在苦难中的所遭遇的一切——这样残忍的画面本身就是生命的意义。

  在生命温饱都无法保证的情况下,同情、怜悯、自尊的存在似乎都变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

  人们用冷漠包裹自己,保全自己的性命,卑微至斯。

  “人们只能通过指望未来才能生活,这是人的一种特性”——但是集中营里面的大多数人都不再看到希望和未来。

  弗兰克尔写道“大多数的囚徒生活在他们将在圣诞节时再次回到家里的天真幻想之中。

  随着时间的推进,没有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囚徒们就丧失了勇气,失望战胜了他们。

  这严重降低了他们的抵抗能力,许多人因此死去。

  ”他们总是在期盼生活会带给他们什么,他们的希望落空之后,终于绝望,也许正如弗兰克尔所说的那样,他们更应该去思考,他们可以给生活带来什么,也许换一种角度,他们会有不一样的人生。

  还记得欧亨利的小说《最后一篇藤叶》,故事里的女主人公看到了那片历经风雨仍然没有掉落的藤叶,燃起了活下去的希望。

  可是集中营里的囚犯们最终没有等到他们自己没有掉落的“藤叶”,他们放弃了活下去的勇气。

  在众生百态中,弗兰克尔展示着他倔强的灵魂,从他决定放弃去美国的签证而留下的一刹那,在冥冥中他也成就了自己的使命和未来!

在集中营的日子给了弗兰克尔很多关于关于生命还有生命的意义的思考。

  我也看到了让我触动很深的一句话——“人的拯救是通过爱与被爱来实现的。

  在世界上不再拥有任何东西的人,只要他拥有短暂的时间来思念他的爱人,他就可以理解幸福”。

  在集中营里,所有人都被迫和自己的亲人分开,当时的弗兰克尔也许不知道她的妻子已经死在集中营。

  但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金融投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