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大赛提高4180.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34890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67 大小:68.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文大赛提高418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古诗文大赛提高418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古诗文大赛提高418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古诗文大赛提高418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古诗文大赛提高418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诗文大赛提高4180.docx

《古诗文大赛提高418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文大赛提高4180.docx(6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诗文大赛提高4180.docx

古诗文大赛提高4180

41.患难见知交

原文

赵洞门为御史大夫,车马辐辏(còu),望尘者接踵于道。

及罢归,出国门,送者才三数人。

寻召还,前去者复来如初。

时独吴薗次落落然,不以欣戚改观也。

赵每目送之,顾谓子友沂曰:

“他日吾百年后,终当赖此人力。

”未几,友沂早逝,赵亦以痛子殁(mò)于客邸(dǐ)。

两孙孤立,薗次哀而振之,抚其幼者如子,字以爱女。

一时咸叹赵为知人。

——(选自《今世说》)

译文

赵洞门作为御史大夫,门前车马汇集,前来拜访,献媚他的人络绎不绝。

等到他被免官归里,离开京城时,为他送行的人三三两两。

不久后,他被朝廷召回起用,以前离开的人们又像当初那样前来拜访。

当时只有吴薗次一个人光明磊落,不因赵洞门富贵还是失势而改变对他的态度。

赵洞门常常目送他出门,回头跟儿子赵友沂说:

“将来我去世后,最终要依赖这个人来帮助我们家。

”没多久,友沂早逝,赵洞门也因失去儿子而悲痛,死于客居外地的府邸。

他的两个孙子无依无靠,吴薗次哀伤地救济他们,把小的那个孙子当儿子一样抚养,他又把自己的爱女许配给他。

一时间,人们都感叹赵洞门善于识别他人。

[1]

鉴赏评点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这句古训在这个故事中得到了最鲜明的体现。

赵洞门当官时,门庭若市;被免职后,门前车马稀;当再次被起用,门前车马又络绎不绝。

这真像是一幕闹剧,世态炎凉尽在其中。

而大千世界也不尽然,吴薗次就是一个不以富贵失势而改变对他人态度的人,他对赵洞门的升迁始终如一。

特别是赵洞门和儿子亡故后,他更是把赵的小孙子视同自己的儿子。

吴薗次的这种品质确实令人肃然起敬,我们也应该有这种品质。

注释

(1)赵洞门:

人名。

(2)辐辏:

原指车轮的辐条集中于毂上,后形容人和物聚集像车辅集中于车毂上一样。

(3)望尘者:

拜访的人。

(4)接踵:

后面的人的脚尖接着前面的人的脚跟,形容人多接连不断。

(5)于:

在。

(6)及:

等到。

(7)罢归:

免职。

(8)欣戚:

欣,富贵;戚,失势。

(9)改观:

改变态度。

(10)友沂:

赵洞门儿子的名字。

(11)殁:

死。

(12)客邸:

外地旅舍,客店。

(13)振:

通“赈”,救济。

(14)字:

嫁。

(15)寻:

不久。

(16)咸:

全,都。

感悟

1、我们对于那些趋炎附势的人要有清醒的认识,不要被那些阿谀奉承,拍马屁的人花言巧语所蒙蔽。

2、做人要正直、光明磊落,要像文中的吴薗次那样不因别人有势力就奉迎,也不因别人不得势而冷落别人。

[1]

 

42.楚庄王欲伐越

原文

楚庄王欲【1】伐越,庄子谏曰:

“王之【2】伐【3】越,何也?

”曰:

“政乱兵【4】弱。

”庄子曰:

“臣患【5】智之如目【6】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7】。

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

庄蹻【8】为盗【9】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

王之弱乱,非【10】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

”庄王乃止【11】。

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

“自见之谓明【12】。

注释

欲:

想要。

之:

助词,无义。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伐:

攻打。

兵:

军队。

患:

担忧。

智如目也:

智力和见识就像眼睛一样。

睫:

眼毛。

庄蹻:

楚国的大盗,实为人民起义领袖,与楚王不同时,系寓言假托。

盗:

强盗。

非:

不是。

止:

停止。

明:

眼睛明亮,引申为明智。

译文

楚庄王想攻打越国,庄子劝谏道:

“大王为什么要攻打越国呢?

”楚庄王说:

“因为越国政事混乱,军队软弱。

”庄子说:

“我担忧智力和见识就像眼睛一样,能看到百步之外,却看不到自己的睫毛。

大王的军队被秦、晋打败后,丧失土地数百里,这说明楚国军队软弱;庄蹻在境内偷盗,官吏无能为力,这说明楚国政事混乱。

可见楚国在兵弱政乱方面,并不比越国差。

您却要攻打越国。

这样的智慧就如同眼睛看不见眼睫毛一样。

”楚庄王便打消了攻打越国的念头。

因此要想认识事物的困难,不在于能否看清别人,而在于能否看清自己。

所以说:

“自己认识到自己才叫做明智。

引申成语

自知之明:

指了解自己的情况,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

目不见睫:

自己的眼睛看不到自己的睫毛。

比喻没有自知之明。

也比喻只见远处,不见近处。

寓意

说明的道理:

人贵有自知之明。

 

43.一举而三役济

原文

祥符中,禁中火,时丁晋公主营复宫室,患取远土。

公乃令凿通衢取土,不日皆成巨堑。

乃决汴水入堑,引诸道竹木排筏及船运杂材,尽自堑中入至宫门。

事毕,却以斥弃瓦砾灰壤实于堑中,复为街衢。

一举而三役济,计省费以亿万计。

译文

祥符年间,宫中失火。

那时,丁晋公奉命主管修复被烧毁的宫室,但是取土很远是个困难,丁晋公就命令工匠在大街上挖土。

没过几日,大街就成了深沟。

丁晋公命令工匠将汴河河水引进沟中,再用很多木排竹筏和船将修缮宫室要用的材料顺着沟中的水运进宫中。

宫殿修完后,再把废弃的砖瓦、灰土等填到深沟里,又把它恢复为街道。

做了一件事却解决了三件费力的事,节省下来的钱用亿万计算。

字词翻译

禁:

皇宫。

火:

失火。

患:

忧虑,担心。

不日:

短期,没几天。

毕:

完成。

祥符:

即大中祥符,宋真宗的年号。

禁:

古时皇帝住的地方为禁中。

丁晋公:

名丁渭,北宋大臣。

主营:

主管。

尽:

全部。

复:

修复。

实:

填充,填塞。

济:

受益,成功,完成。

通衢(qú):

大路,干道。

堑(qiàn):

沟,深沟。

决:

疏通水道。

斥弃:

抛弃的。

三役:

三件工程;指取土、运输材料及处理瓦砾灰壤。

役:

工程。

为:

变成。

举:

行动。

计:

核算。

有关词语

[一举多得]

中文释义:

做一件事得到多方面的好处。

 

44.儋耳夜书

原文

己卯上元,余在儋耳。

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

“良月佳夜,先生能一出乎?

”予欣然从之。

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酤纷然,归舍已三矣。

舍中掩关熟寝,已再鼾矣。

放杖而笑,孰为得失?

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钓者未必得大鱼也。

译文

己卯年(古人用天干地支纪年)元宵节,我当时在儋耳(海南一地名),有几个老书生来拜访我,说:

“这么好的月夜,先生能不能出去游玩一趟?

”我高兴地答应了。

走出城西门,进入和尚寺庙,走过小巷,汉人、少数民族混杂,各种店铺商贩很多,回到住处已经半夜了。

仆人关门熟睡,已经一觉醒来又睡去了。

(我)放下拐杖大笑,谁有所得谁有所失?

问我为什么笑,大概是自己笑自己吧;但是也笑(韩愈)钓不上鱼来,打算到更远的地方去。

其实不知道凡是钓鱼的人,未必都能钓得上来大鱼。

注释

①儋耳:

今海南省儋县,苏轼于1097年被贬至此。

文章写于己卯(1099)年,是他谪居儋耳第三年。

②民夷:

民,汉族;夷,当地土著,少数民族。

③屠酤:

屠,屠户;酤,卖酒者;这里泛指各种店铺商贩。

④三鼓:

三更,即半夜,今23点至1点。

⑤再鼾:

一觉醒来又睡去,形容睡过一段时间。

⑥韩退之:

韩愈曾写诗述其钓鱼钓不着大鱼,埋怨水太浅,要另觅垂钓佳处,暗指自己境遇不好,不得志。

⑦予:

我。

⑧从:

听从。

⑨历:

经过,越过。

⑩然:

......的样子。

⑪舍:

房舍,住宅。

赏析

《儋耳夜书》是一篇记游短文,文章选自《东坡志林》。

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苏轼在儋州作儋州别驾。

正月十五上元灯节,苏轼应几个老年书生之邀一起游赏灯市,兴尽而归却进不了门,自己不以为若反释然而笑。

这一个“笑”字正是我们赏析这篇文章的文眼。

苏轼笑什么呢?

笑自己月下赏灯之乐,笑夜游兴尽而门之乐,笑憎耳民生殷富;也笑韩退之老先生不懂钓鱼真味……

评价

此文字数不多,叙事简明生动意趣盎然。

正显示出苏轼后期老练淳熟,恬淡洒脱的支风。

一个人生活在大千世界里,不可能事事顺心。

生活中的鸡毛蒜皮,人事上的磕磕绊绊,追求中的成功失败,生命里的荣辱毁誉,难免会在我们的心灵上刻下道道疤痕留下阵阵创痛,如果我们去计较去纠缠,我们就会自我苛刻性情浮躁怨天尤人。

这时我们如能像儋州时的苏轼一样拥有一颗平常心,拥有一种淡泊的情怀,非为鱼只为钓,耶我们就能泰然而对尘世,我们就能享受到生活的乐趣。

人生短暂,世事沧桑,人不能勉强自己,人不能苛求自己。

人如果能达到取舍有度进退自如,那我们的生活就会高一个档次,我们的生活就会进人另一种境界。

背景

苏轼于绍圣初年再一次因为文讥斥先钥远谪惠州儋州。

惠州在今天的广东,儋州在今天的海南。

年龄越来越大,官越作越小,贬谪越走越远。

宋朝的海南可不能跟今天的经济特区相比,当时应该是荒蛮偏僻的地方,甚至还不能与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的黄州相比,苏轼来到这里过的是远谪流放的生活,心中应该有很多的忧愤怨恨吧。

恰恰相反,此时苏轼躁动的心已经平静下来,他与几个可能同是被远谪流放的老年书生交住,与市井之中杀猪卖酒之人交往,与僧侣夷人交往,并于上元佳节游乐儋耳市井,享受欢灯赏月之乐,这该有何等悠然闲适的心境?

我们可以看出,远谪儋耳的苏东坡已不是“乌台诗案”之后待罪黄州的苏东坡,那时在黄州,空气中处处充斥着贬谪的怨愤,生活中处处闪动着“条子”的眼睛。

苏轼过着没事少出门,无由不往来的生活。

人事变迁,世态炎凉,天才诗人苏东坡如风浪中的孤舟,常有倾覆之忱。

于是他避开世个目光,寄情山水沉迷诗酒。

“醉里狂言醒可怕”,喝醉酒了,于是借酒发泄胡说一通,发泄心中积郁以消胸中块垒,醒来又后怕失言。

这在诗人该是何筹压抑的事?

一个人如果长期处在这种孤独压抑寂寞之中,你还能笑得出?

远谪儋耳的苏轼已是另外一种心境,被贬谪之处应该是最偏远最荒僻的了。

人又到了齿落头白的年纪,还有什么追求?

还有什么顾虑?

于是苏轼与市井之人来往,在市井之中穿梭,在月夜灯市游乐。

兴尽而归,舒心而笑,笑得还如此自在如此坦荡。

显然,此时的苏轼已摆脱“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忧郁,没有了“小轩窗正梳妆”的缠绵,抛弃了“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

此时的苏轼已经放弃了无妄追求,放弃了自我苛刻,远离了浮躁狂傲。

此时的苏轼正以一颗清静心看世界,以一颗欢喜心过生活。

正因为这颗平常心,苏轼才能身处逆境不以为悲,反为之笑。

正因以这颗平常心,苏轼才讥笑韩退之只为大鱼不为钓。

《儋耳夜书》中正揭示出了晚年苏轼的生活态度和生存观念。

 

45.博学之审问之

原文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译文

要广博地学习,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

不学则已,既然要学,不学到通达晓畅绝不能终止;不去求教则已,既然求教,不到彻底明白绝不能终止;不去思考则已,既然思考了,不想出一番道理绝不能终止;不去辨别则已,既然辨别了,不到分辨明白绝不能终止;不去做则已,既然做了,不确实做到圆满绝不能终止。

别人学一次就会,我要学一百次;别人学十次就会,我要学一千次。

果真能够实行这种方法,即使是愚笨的人也一定会聪明起来,即使是脆弱的人也一定会坚强起来。

注释

之:

指问的对象。

笃:

切实地;坚定。

思:

思考。

辨:

辨别。

行:

行动,做;实行。

弗:

通“不”,表示否定。

措:

搁置,终止。

问:

这里指求教。

道:

做到。

审:

仔细。

慎:

慎重。

出处

《中庸·第二十章》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

作者为孔子后裔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

《中庸》是被宋代学人提到突出地位上来的,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

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

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庸就是即不善也不恶的人的本性。

从人性来讲,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

实质上用现代文字表述就是“临界点”,这就是难以把握的“中庸之道”。

分析

《四书》十九章有云: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这说的是为学的几个层次,或者说是几个递进的阶段。

“博学之”意谓为学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

好奇心丧失了,为学的欲望随之而消亡,博学遂为不可能之事。

“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

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

因此博学乃能成为为学的第一阶段。

越过这一阶段,为学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审问”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

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是为“慎思”。

“明辩”为第四阶段。

学是越辩越明的,不辩,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

“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

“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

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

文言知识

释“审”上文“审问之”中的“审”,指详细、仔细,句意为对学问要详细地询问,彻底搞懂。

又“疑事不可不审”,意为对疑难的事不可不仔细地研究。

又“审视之,则蛇也”,意为仔细地看它,原来是一条蛇。

 

46.赞刘谐

原文

有一道学,高屐大履,长袖阔带,纲常之冠,人伦之衣,拾纸墨之一二,窃唇吻之三四,自谓真仲尼之徒焉。

时遇刘谐。

刘谐者,聪明士,见而哂曰:

“是未知我仲尼兄也。

”其人勃然作色而起曰: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子何人者,敢呼仲尼而兄之?

”刘谐曰:

“怪得羲皇以上圣人尽日燃纸烛而行也!

”其人默然自止。

然安知其言之至哉!

李生闻而善曰(7):

斯言也,简而当,约而有余,可以破疑网而昭中天矣。

其言如此,其人可知也。

盖虽出于一时调笑之语,然其至者百世不能易。

译文

有一位办事迂腐的人,脚穿宽大而高底的木屐,身上的服饰长袖阔带,俨然以纲常为冠、以人伦为衣,从故纸堆里拣来了只言片语,又从对话中窃取到了一些陈词滥调,便自以为是真正的孔子信徒了。

这时他遇见刘谐。

刘谐,是一位聪明博学的才子,见了他讥笑说:

“这是因为你不知道我是孔子的兄长啊。

”那位道学先生顿时生气地变了脸色,站起来说:

“上天如果不降生孔子,世界就会千秋万代如在黑夜之中。

你是什么人,敢直呼孔子的名字而以兄长自居?

”刘谐说:

“怪不得羲皇以前的圣人都是整天点着纸烛走路啊!

”那人无言答对,但他又怎能理解刘谐一番话的深刻道理呢?

我李贽听说以后赞美道:

“这句话,简明而恰当,概括性强而又启人思考,可以冲散云雾的遮蔽而使天空晴朗。

他的言论这样,他的人品也就可以知道了。

因为这虽然是出于一时的玩笑话,然而其中的深刻道理却是千百年不可改变的。

注释

(1)屐(jī):

木屐,一种木底有齿的鞋子。

(2)履:

鞋。

(3)纲常:

三纲五常。

三纲指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

五常指仁、义、礼、智、信。

(4)人伦:

指封建社会所规定的人与人之间的伦常关系。

如《孟子·滕文公上》所说的:

“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4)哂(shěn):

讥笑。

(5)“天不生仲尼”二句:

宋强行父《唐子西文录》载:

“蜀道馆舍壁间题一联云: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不知何人诗也。

”朱熹也在《朱子语类》中引用过。

(6)羲皇:

传说中的古帝伏羲氏。

(7)纸烛:

蘸油点火照明的纸捻。

(8)李生:

作者自称。

(9)谓:

以为。

(10)者:

助词。

(11)是:

这是。

作品赏析

这篇文章选自《焚书》卷三。

刘谐,字宏源,麻城(今属湖北)人,1571年(隆庆五年)进士。

文章通过刘谐对道学家诙谐调笑的两句话,尖锐地讽刺和批判了道学家们煞有介事地自我标榜为孔子的真正门徒,以及他们所宣扬的“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的论调,从而赞扬了刘谐的话是至理名言,也体现了李贽的反传统精神。

文章短小精悍,批判尖锐有力,语言风趣幽默,对道学家加以漫画化,极尽揶揄讽刺之能事。

 

47.北高峰

原文

北高峰,石磴数百级,曲折三十六湾。

上有华光庙,以奉五显之神。

山半有马明王庙,春日祈蚕者咸往焉。

浮屠七级,唐天宝中建,会昌中毁;钱武肃王修复之,宋咸淳七年复毁。

群山屏绕,湖水镜静,云光倒垂,万象在下。

渔舟歌舫,若鸥凫出没烟波,远而益微,仅规其影。

西望罗刹江,若匹练新濯,遥接海色,茫茫无际。

郡城正值江湖之间,委蛇曲折,左右映带,屋宇鳞次,草木云蓊,郁郁葱葱,悉归眉睫。

山顶旧有望海阁,今废。

(选自田汝成《西湖游览志》)

【文学常识】

田汝成(1503—1557),字叔禾,原为钱塘(今杭州)人,因与诗人蒋灼交厚,移家居余杭方山。

明嘉靖五年(1526)进士。

曾任南京刑部主事、礼部主事等职。

曾因违忤帝意遭贬谪。

以后又擢为贵州佥事。

再调任广西右参军,分守右江。

其时,龙州土酋赵楷、凭祥州土酋李寰弑主自立,汝成与副使翁万达秘密起兵,将两人诛灭。

又,努滩侯公丁作乱,断藤峡群起响应。

汝成偕万达设计诱擒公丁,进而发兵断藤峡,大获全胜。

因此有银币之赐,升福建提学副使。

后罢官归里,盘桓湖山之间,遍览浙西名胜。

《西湖游览志》虽以游览为名,多纪湖山之胜,实则关于宋史者为多。

南宋高宗而后,偏安逸豫,每一篇之中三致意焉。

宋乾道间,周淙撰《临安志》十五卷。

咸淳间,潜说友又续成一百卷。

湖山特其中之一目,例不当详。

吴自牧作《梦粱录》,周密作《武林旧事》,于岁时、风俗特详,而山川、古迹又在所略。

唯成此书,因名胜而附以事迹,鸿纤巨细,一一兼赅。

非唯可广见闻,并可以考文献。

其体在地志、杂史之间,与明人游记徒以觞咏登临、流连光景者不侔。

【译文】

北高峰,有几百级台阶,曲曲折折的,有三十六道湾。

山上有一座华光庙,庙里供奉着五显神的灵位,在半山腰有一座马明王庙,春天的时候很多养蚕的人都到那里祈祷。

里面有七级浮屠,是唐朝天宝年间建成的,在会昌年间被毁了,钱武肃王又修复了它,在宋朝咸淳七年的时候又被毁了。

群山像屏障似的环绕着,湖面如明镜一样的平静,云光倒垂下来,下面景象万千。

湖里面渔舟飘荡,歌舫往来,像海鸥凫水,在烟波中出没,远看显得更小了,只能看见它的影子。

向西看见罗刹江,就像一匹新洗的布带,远远的连接着海边的天色,茫茫的无边无际。

郡城正处于江湖之间,像蛇一样曲曲折折的,左右倒映在水中,周围的房屋鳞次栉比,草木旺盛,郁郁葱葱的,尽收眼底。

过去的时候,山顶上有一座叫望海阁的小亭子,现在荒废了。

 

48.太尉胸怀

原文

王太尉荐寇莱公为相,莱公数短于上前,而太尉专称其长。

一日上谓太尉曰:

“卿虽称其美,彼专谈卿恶。

”太尉曰:

“理固当然,臣在相位久,政事阙失必多。

准对陛下无所隐,益见其忠直,此臣所以重准也。

”上由是益贤太尉。

译文

宋朝太尉王旦曾经推荐寇准为宰相,寇准多次在皇帝面前说王旦的缺点,而王旦却专门夸赞寇准的长处。

有一天皇帝对王旦说:

“您虽然夸赞寇准的优点,可是他经常说您的坏话。

”王旦说:

“本来应该这样。

我在宰相的位子上时间很久,在处理政事时犯的错误一定很多。

寇准对您不隐瞒我的缺点,更显示出他的忠诚,这就是我器重他的原因。

”皇帝因此更加器重王旦。

注释

  王太尉:

王旦,宋真宗时曾为相十二年

  寇莱公:

即寇准,曾封莱国公,后又封郑国公

  数:

屡次

  短:

此处作动词,意为指出别人的短处

  固:

原来

  阙:

同"缺"

  益:

更加

  由是:

因此

  贤:

作动词,器重

2009第8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参考答案

  1.

(1)屡次

(2)原本(3)更加(4)因此

  2.略

  3.宽厚,以国事为重忠诚正直,不徇私情

 

49.不肖子有三变

原文

世有不肖子,凡三变:

第一变为蝗虫,货其庄田庐舍而食之;第二变为蠹虫,货其家藏古籍而食之;第三变为大虫,货其奴婢而食之。

不肖子无世无之,咸由其先祖不教以诗书仁义之所致也。

古人云:

“遗之黄金满箱,不如教子一经。

”此乃至论也。

译文

世界上所有不成材的人们都总共有三变:

第一变如蝗虫,卖他家庄园的房屋(得钱)后靠它吃喝玩乐。

第二变如蠹虫(书的蛀虫),卖自家的古董、书籍(得钱)后吃喝玩乐。

第三变如老虎,出卖他家中的男女仆人(得钱)后吃喝玩乐。

不成材的子孙没有一个时代是没有的,都因为他们的祖先没有教他们读诗书学仁义而造成的。

古人说过:

“留给子孙满箱的黄金,不如教他们一篇儒家经典著作。

”这是极正确的言论。

注释

1.不肖子:

不成才的人

2.凡:

总共,一共

3.货:

4.其:

他,他们

5.食:

6.蠹虫(读dù):

书的蛀虫

7.大虫:

老虎.

8.咸:

全,都

9.由:

由于,因为

10.经:

指儒家经典著作

11.遗:

遗留

12.乃:

13.至:

14.致:

招引,导致

启发与借鉴

所谓“不肖子”,即不像父亲的人,俗称败家子。

这类人历朝历代都有,如今也不少。

他们或依赖祖上的家业,或倚仗当官的父母,吃喝玩乐、游手好闲,先是败家,进而破坏社会。

其责任首先当然由他们自己负,然而作家长的从小不严格管教,难道能推卸责任吗?

中心:

本篇文章通过“不肖子”的三变来告诉我们,没有学问的人,再多的钱财给他,他也只会虚度年华,而不会将这些钱用在让自己有些特长,使自己能够在当今的社会生活下去。

 

50.陆游筑书巢

原文

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籍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

吾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

宾客不至,妻子不觌,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

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辄自笑曰:

“此非吾所谓巢者邪?

”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

“信乎其似巢也!

译文

我的屋子里,有的书堆在木箱上,有的书陈列在前面,有的书放在床上,抬头低头看着,四周环顾下来,没有不是书的地方。

我的饮食起居,病痛的呻吟,感到悲伤、忧愁、愤怒、感叹,不曾不与书在一起的。

客人不来拜访,妻子儿女不相见,且风雨雷雹天气变化,也都不知道。

偶尔想要站起来,但杂乱的书围绕着我,像堆积着的枯树枝,有时到了不能行走的地步,于是就自己笑自己说:

“这不是我所说的书窝吗?

”于是邀请客人走近看(当时的情形)。

客人刚开始不能够进入屋子,已经进到屋中又不能出来,于是客人也大笑着说:

“这确实是像书窝啊!

注释

1.栖于椟(dú):

藏在木箱里,堆在木箱上;椟:

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

2.陈:

置。

又,《过秦论》:

“良将尽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枕藉,交错地躺在一起。

3.疾痛呻吟:

因书中的事而引发痛苦的呻吟

4.觌(dí):

看。

间:

间或,偶尔。

5.槁枝:

枯树枝。

6.就:

走近,靠近。

又,《隆中对》: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7.信:

真实的。

8.妻子:

妻子和儿女。

至,使动。

9.辄:

于是。

10.

(1)或:

有的。

11.

(2)或:

有时

12.尝:

曾经。

辄,往往,总是。

13.引,邀请。

14.既,已,已经

15.乃,于是。

16.得,能够

17.信,确实

1、解释文中的加点字(4分)

(1)俯仰四顾无非书者(     )     

(2)或至不得行(   )

2、对文中画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不接待到访的客人,不去和妻子相见。

B、客人不来拜访,妻子子女不来相见。

C、不接待到访的客人,不去和妻子子女相见。

D、客人不来拜访,妻子不来相见。

3、文中最能体现“书巢”特点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原文语句)(2分)

4、本文主要体现了陆游(     )(3分)

A、酷爱读书        B、喜爱建筑         C、不拘小节        D、乐观幽默

答案:

1.

(1)看(看见) 

(2)能够、可以   2.B  

3.乱书围之,如积槁枝(只写“如积槁枝”2分,“乱书围之”1分)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