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史一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34009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54.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文史一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古文史一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古文史一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古文史一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古文史一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文史一复习资料.docx

《古文史一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文史一复习资料.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文史一复习资料.docx

古文史一复习资料

1.识记:

古代典籍关于古歌谣的论述。

《吕氏春秋。

古乐》: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弹歌》: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

伊耆氏《蜡辞》:

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周易。

贲卦》:

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

2理解:

上古歌谣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

原始歌舞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

最初的歌舞往往就是他们日常生活情状的重演或是庆祝、祭典活动本身。

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

3理解原始歌舞诗、乐、舞合一的综合性。

歌唱和舞蹈是初民天然的表现和抒情方式。

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

4识记:

神话的性质。

1.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2.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3.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社会)并征服自然(社会)的愿望。

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做出符合实际的解释之时代的产物。

5识记: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西周初到春秋中叶诗歌305篇。

包括国风160篇、小雅74篇、大雅31篇、颂40篇。

笙诗6篇不在305之数。

6《诗经》的收集和编定①采诗说。

②献诗说。

③删诗说。

7《诗经》婚恋诗的基本内容1.歌咏美丽的爱情。

如《郑风。

溱洧》写男女自由表达爱情;①表白男女的悦慕,直率、大胆而浪漫。

如《召南。

摽有梅》,这是一位待嫁女子的咏唱,把女子焦急待嫁的心情毫无掩饰的展露出来。

②表现为温文典雅。

如《邶风。

静女》,以馈赠信物抒写纯真的爱情,娴雅美好。

2.抒写婚姻生活。

如《周南。

桃夭》写女子的出嫁,《郑风。

女曰鸡鸣》写夫妇间缠绵的情爱,《郑风。

风雨》写夫妇久别重逢。

3.反映某些相关社会问题。

①反映爱情同礼教、社会舆论的矛盾。

如《郑风。

将仲子》女畏人言。

②于弃妇的问题。

如《卫风。

氓》控诉丈夫始乱终弃的行径。

8应用:

简要说明此类诗歌的内容①《桧风。

隰有苌楚》比衬隐托出人有知有识所以多有生存的苦闷。

②《魏风。

园有桃》表达了“士”的人生悲哀,抒发了不被理解的苦恼。

③《王风。

黍离》,是东周大夫悲叹西周沦亡之作,这诗的家国哀思,对后代文学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9下层人民抨击政治的诗内容:

①对统治者的讽刺和对治国政策的批评。

a.揭露宫闱丑行,如《邶风。

新台》。

b.批判贵族统治者荒淫无耻,如《鄘风。

相鼠》。

②反映繁重徭役带来的苦难,抒发愤怨情绪。

a.如《邶风。

击鼓》、《王风。

君子于役》,徭役使夫妻生离。

b.如《魏风。

涉岵》,繁重徭役造成不人道结局。

c.如《豳风。

东山》,征夫对徭役的痛苦体验。

③对剥削不满。

如《魏风。

伐檀》《魏风。

硕鼠》

10.官吏对政治表达不满的诗内容:

①从自身的体会入笔,抱怨劳逸不均。

如《邶风。

北门》;②《小雅》、《大雅》中有一些诗作,或发抒忧国忧民的心情,或直斥高层统治者的昏庸无道。

如《小雅。

正月》;

11.称颂执政者的诗内容:

赞美尽瘁为公的执政者。

如《召南。

甘棠》是人民歌颂、怀念召公的作品,《卫风。

淇奥》赞美卫武公德美才俊。

12识记:

1,《大雅》中五篇周人史诗。

《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13农事诗的代表作品。

《国风》的《七月》、《芣苢》、都是有关农事活动的歌咏,从不同角度表现了周人农业生活的情状。

(《七月》最为著名。

《芣苢》、《十亩之间》艺术水平较高。

14简析《诗经》抒情与写实相统一的特点。

《诗经》305篇,基本是抒情诗和叙事诗,而以抒情诗占多数。

真实率直的抒情,和情感化的叙事,是《诗经》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重要特点。

1.所抒发的情感是真实的。

比如社会政治诗,作者往往是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去感受生活、表达爱憎。

2.抒发情感的方式是坦率的。

表达相思,就直说“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关雎》)。

抒发男女爱情坦言以陈,毫无掩饰。

表达社会政治情感的诗作也是如此,如《秦风•黄鸟》抒发民众对秦穆公殉葬车氏三子的愤慨,反复咏唱:

“彼苍者天!

歼我良人”。

3.叙事性的诗作中也饱含感情。

如《七月》叙述农夫一年四季辛勤繁忙的劳作,内里却涌动着一股浓郁的不平之气。

15诗经,形式和语言方面的几个特点1.重章复沓的结构形式。

所谓重章,并不是把完全相同的字句再罗列一遍,而是改变或替换一些字词后的复唱。

①。

词虽变而意义相同,如《关雎》的最后两章。

《诗经》中这类同义复沓的重章之歌较多,其回环往复的咏唱,加强了抒情效果。

②。

改变字词后使诗章间形成意义上的层递关系,如《黍离》,清人方玉润赏评道:

“三章只换六字,而一往情深,低徊无限”,就是指它层递深入的特点。

这类诗在《诗经》中也有一定数量。

2.《诗经》以四言为基本句式,但在四言的基本句型下,又参差变化,比较灵活,如《伐檀》“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这种不拘四言、长短自如的句式,有浓厚的民歌风味。

3.节奏鲜明,音韵谐洽,有天然的音乐美4.语言很有特色。

①词汇丰富;②双声叠韵的联绵词和叠字的大量运用,增加了诗歌的韵律美,细腻地传达出诗人曲折细微的情感和物象的活泼情状。

16春秋战国时期诸子散文繁荣的原因。

1,经济方面,生产工具的进步,制度的改革。

2,政治方面,王权式微,诸侯争霸。

3,文化方面,文化下移,私学兴起。

4,一些读书人游说、著述、聚徒讲学,诸侯也愿意听取士人的意见。

5,百家争鸣的文化环境,促成了诸子散文的繁荣。

17秋战国时期历史散文繁荣的原因。

1.经济方面,生产工具的进步,制度的改革。

2.政治方面,王权式微,诸侯争霸。

3.文化方面,文化下移,私学兴起。

4.一些士人,或撰作史著,或编纂历史文献,提供政治借鉴。

5.我国向有著史的传统。

至战国,社会空前繁荣又空前动荡,更加需要认真总结历史,从而形成了历史散文的繁荣局面。

18识记:

《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散文集。

今文《尚书》、古文《尚书》、伪《古文尚书》、《逸周书》、铜器铭文,《春秋》。

19识记:

春秋三传。

《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20《战国策》简况。

杂记东西周及各国之事,自战国初至秦灭六国约240年。

记载当时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策谋或说辞,所记以战国时纵横家的事迹、言论为多。

经西汉刘向编订为33篇。

作者难以确考,非一时一人所著。

21:

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基本特点。

先秦诸子有九流十家,主要是儒、墨、道、法四家。

三个发展阶段:

1.春秋末至战国初,有《老子》、《论语》和《墨子》。

篇幅简短,多为语录体。

2.战国中期,有《孟子》和《庄子》。

开始摆脱语录体,长篇大论,说理畅达,是说理文的进一步发展。

很多篇章形象生动,有较浓厚的文学色彩。

3.战国后期,有《荀子》和《韩非子》。

论题集中,逻辑严密,说理透彻,文辞富丽,是先秦说理文的高峰。

发展趋向:

由简而繁,由疏而密,理性和逻辑不断增强。

就文学色彩看,《孟子》、《韩非子》,尤其是《庄子》应受到更多重视。

22老子及《老子》简况。

一般认为,老子的生活年代与孔子同时而稍早。

先秦时流行孔子曾问学于老子的说法。

《老子》产生不晚于战国中期,是老子的后学所记,基本保存了老子的思想。

23孔子及《论语》简况。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论语》是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论集。

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成书最早也应于春秋战国之际。

24墨子及《墨子》简况。

墨子名翟,是墨家学派创始人。

《墨子》是墨子弟子所著,包括了墨子以及墨家各派的思想。

兼爱和非攻是墨子思想的核心。

《墨子》文章重理性轻感性,质实不求文采,文学价值并不大。

25孟子及《孟子》概况。

孟子生平及思想。

孟轲,邹人。

主张行“王道”,施“仁政”,是对孔子思想正统的承袭和发展,后世称为“亚圣”。

26庄子生平及思想:

庄周,战国中期宋国蒙人。

后世将庄子和老子并称“老庄”,但庄子否定一切事物的存在,齐同万物的差别,与老子颇有不同。

27《庄子》52篇,今存33篇。

现在通行的是郭象注本,包括《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

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所作,其他是弟子和后学所作。

28简说《庄子》的文学特色即是其寓言特色。

《史记》本传说:

“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庄子》全书基本由一个接一个的寓言组成,把深邃的思想完全融入到一个个美妙的寓言故事中去了。

29综论《庄子》寓言的文学成就《庄子》的寓言,描述了众多形色奇谲、异彩纷呈的艺术形象,寄寓了惊世发聩的深刻思想和沉重情感。

以下几点最具文学色彩:

1、异彩纷呈的故事。

2、奇幻谲诡的想象。

3、空灵飘忽的文风。

4、谐趣和讥刺横生。

5、精湛传神的文笔。

30荀子生平及《荀子》简况。

荀况,战国后期赵国人。

先秦最后一位儒家大师。

隆礼重法,对儒家学说的薪火相传贡献极大。

《汉书。

艺文志》著录《孙卿子》(即《荀子》)三十三篇,今存三十二篇,多为荀子自著。

先秦说理散文发展到荀子已经成熟。

31韩非生平及《韩非子》简况。

韩非,战国末期韩国公子,喜刑名法术之学。

《汉书。

艺文志》著录《韩子》五十五篇,今存。

大抵是韩非自著,也有后学或他人之作。

32识记:

屈原的生平际遇。

屈原,名平,楚国贵族,生活在战国后期诸国争斗最为激烈的时代,秦、楚争霸是斗争的焦点。

有优厚的文化教养,也有高远的政治理想和为之献身奋斗的精神。

主张联齐抗秦,楚怀王昏聩无能,既无主张又听谗言,信谗远屈。

怀王断齐逐屈,后被秦拘死,顷襄王即位,重新起用过屈,后被子兰进谗,终被迁放江南,长期流亡,最终自沉汩罗江。

33屈原作品及其真伪考订。

今人比较一致的看法大体是:

《离骚》、《天问》、《九章》是屈原自作,《九歌》是屈原根据楚国民间祭神歌曲加工润色而成。

《招魂》一篇,《史记》本传明确说它是屈原的作品。

可以确定为屈原的作品有:

《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共23篇。

34识记:

“楚辞”名称源流。

楚辞是战国后期楚国大夫屈原开创的一种新诗体,楚辞这个名称西汉时始出现,初专指先秦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后刘向编集屈、宋等人的作品,又把西汉贾谊等人的骚体辞章收纳,命名“《楚辞》”。

至东汉王逸加入自己的一篇作品,并为全书作注,名为《楚辞章句》,流传至今。

35楚辞与赋的区别。

体式不同:

楚辞依“兮”而咏,语句参差错落,长短不拘;赋则很少虚字,句式铺排偕偶,比较整齐。

性质不同:

楚辞以抒情、议论为主,主观抒发意味特别浓重;赋则以客观的咏物、摹画、夸饰为主,缺少主观情感的抒发。

36《离骚》题义辨析。

1、司马迁谓“离忧”,可能涵盖“遭遇忧愁”和“离愁别绪”二义。

班固解为“遭忧”,王逸解为“别愁”,是分而言之。

2、近人游国恩认为《离骚》可能本是楚国一种歌曲的名称,其意义则与“牢骚”二字相同。

这个说法,从音乐和意义两方面提示《离骚》题义,较前人显然更为深入,但在释义方面,似不如马、班之说更为古直而切合作品旨意。

37《离骚》创作时间辨析。

可能作于屈原被流放江南之时,即作于顷襄王初年。

38识记:

《九歌》篇目。

《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共11篇祭神歌曲,除《礼魂》为组曲通用的送神曲外,每首歌曲都主祭一神。

39理解:

《九歌》内容。

在民间祭神歌舞的基础上加工创作而成,祭神的同时,也寄托着屈原的身世之感和规讽之意。

《九歌》所祭之神包括主司天、地、人的各路神灵,司天之神如东皇太一神、云神、日神;司地之神如湘水神、河神、山神;司人之神如命运之神等。

40《九歌》艺术表现的特点。

一。

屈原在《九歌》中既写出了神的灵异,更写出了神的“人性”,神性和人性统一在一起。

二。

叙写神灵的活动和神灵的情感,描绘神灵的环境和气氛,本就是一种清新幽渺的境界。

再加上作品侧重描摹神灵之相思、人鬼之空恋,造就了奇特瑰丽、色彩斑斓的艺术境界。

2.平实素朴的《九章》

41《九章》的篇目及其创作时间。

《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和《悲回风》。

42《九章》的艺术表现特色。

《九章》这组诗歌并非写于一时一地,就其主题而言,大体与《离骚》相同,但在艺术表现上则大不相同:

《离骚》把激越跳动的情感和奇幻的想象夸饰融合在一起,浓墨重彩、波澜壮阔;而《九章》则是直书胸臆,让奔放的激情直接倾泻,文笔较为朴素。

如《哀郢》中直抒孤苦忧愤的思念郢都之情,写得平实素朴。

即使是写景的诗句,也不似《离骚》的奇幻壮丽及《九歌》的飘逸幽渺,如《哀郢》中写长江两岸的风物,文笔平实凝重。

《九章》这种平实素朴的艺术特色,体现了屈原创作的另一种风格。

43《天问》简况。

《天问》是屈原作品中最为奇特的诗歌,是仅次于《离骚》的长诗。

保存了许多神话传说和远古史料,有较大的史料价值。

44《九辩》题义。

九辩本是上古乐曲之名,其实就是由多个乐章组成的乐曲。

从创意看是自悲生平之作。

45:

两汉散文发展演变的大势秦仅李斯,受战国纵横家影响。

汉散文创作的主流,文体:

政论文,文风:

切中时事,朴厚无华。

西汉初期贾谊等的情感浓重、文气纵横——西汉中后期刘向等的引经据典——东汉前期王充等的崇实诚、斥虚妄,通达深刻——东汉后期王符、仲长统等的抨击时弊,愤世嫉俗。

行文造语在东汉后期向骈俪方向发展。

46《吕氏春秋》简况。

秦相吕不韦组织门客集体编撰。

杂家著作。

文章一般较短小,以事实说理,平实畅达,不求华丽。

47李斯生平与《谏逐客书》写作缘由。

曾从荀子学帝王之术。

初为吕不韦舍人,后说秦始皇统一六国,为相。

因韩人郑国为秦修建灌渠事,秦大臣建议驱逐所有外来客卿。

李斯也在被逐之列。

48秦刻石文的特点。

其形式,四言为句,三句为韵。

铺叙颂夸,气度宏伟,韵律谐和。

文采不足。

49识记:

贾谊生平。

善属文,颇通百家之书。

文帝召为博士。

因年轻气盛,对政权建设多有建议,遭老臣嫉恨。

贬为长沙王太傅,四年后被召回京。

文帝十二年卒。

50晁错生平。

曾随张恢学申商刑名之术。

景帝时官至御史大夫。

因力主削藩,七国乱起时,被腰斩。

51:

西汉初期散文创作的政治文化背景。

从刘邦称帝到汉景帝末年,是西汉王朝政治文化发展的初期。

王朝初建,一方面,革除秦朝暴政;另一方面,鼓励为新朝的政权建设出谋划策。

这个时期的散文,主要是与治国有关的政论,针对现实,行文平实明白。

同时,受战国策士影响,大多又具有纵横家的遗风。

52刘向生平:

刘向,出身皇族。

一生曾三度入狱,仕途坎坷。

刘向是西汉著名的经学家和目录学家。

其散文继承董仲舒而在引经据典方面有所发展。

53西汉中后期散文发展大势。

言必称经,以阴阳灾异论政议事的特点。

以董仲舒和刘向尤具代表性。

另外,司马迁等人的个别散文作品或叙写个人情志和社会生活感受,或直论政事而不轻言经籍灾异,有异主流。

54仲舒与西汉中后期散文文风的变化。

是《春秋》公羊派的大师,在汉世“为群儒首”,对推尊儒术贡献甚大。

主要散文作品除《春秋繁露》外,还有《天人三策》。

其文逻辑严密,环环相扣,联类引证,雍容稳妥,已无纵横排宕之气。

55应用:

《新序》、《说苑》的文学价值。

刘向散文的代表作,采集群书中的逸闻琐事编撰而成,其中很多篇章类于后来的志人小说,最具文学价值。

如“嗟来之食”,以简短的笔墨,描写人物言行,传达其形貌和精神,主要继承《左传》的写人笔法,但已成为独立的故事。

56东汉散文发展大势。

前期王充等求真实斥虚妄。

后期仲长统等清议时政,发愤指弊,有着求实的鲜明倾向,有激情也颇具文采。

57桓谭及其《新论》。

桓谭,字君山,博学多通,好非议俗儒,著有《新论》29篇,多佚。

行文朴实无华,开东汉士人抨击虚妄之先河,也反映出文风趋向质实的倾向。

58王充简介。

王充,师从班彪,会通百家。

晚年退居著述,今存《论衡》85篇是他最重要的作品。

全书以“疾虚妄”为宗旨。

59仲长统。

简介少好学,富于文辞,敢于直言,时人谓之“狂生”。

著有《昌言》34篇,今仅得十分之一。

60王充散文的创作特点。

王充最重要的作品是《论衡》85篇,全书以“疾虚妄”为宗旨,对汉世以来的阴阳灾异及今文经学学风、俗儒品格等给予有力的批驳,也包含对东汉神学政治的批判。

王充崇实尚用,倡导通俗,反对“华而不实”、“实而不华”。

主张独创,不反对文辞的各具特色。

“口则务在明言,笔则务在露文”(《自纪篇》)这是王充为文的追求,他为了把其“疾虚妄”的思想说明说透,必须“喻深以浅”,“喻难以易”,所以他的文章有时也写得繁冗累赘。

61仲长统散文的特点。

文风较质朴,而富于论辩色彩,往往言辞激烈。

仲长统的代表作是《昌言》34篇,今仅存十分之一。

《昌言》和东汉末年许多著作一样,思想比较庞杂,也比较活跃,而总的倾向是崇实尚用,充满变革思想。

仲长统坚决反对宦官、外戚干政,反对社会不公。

《昌言》的文风较为质朴,而富于论辩色彩,往往言辞激烈。

因为仲长统也受老庄思想影响,有的文章也写得潇洒美丽。

62《史记》的编撰体例。

司马迁创造了纪传体的通史,开创了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例写通史的范例。

五种体例相互配合,构成有机的整体。

本纪,记述历代帝王的兴衰沿革,是全书的纲领;十表,依年月摘记大事;八书,载录文化、经济、制度;世家,记载王侯各国状况;列传,记述古今特殊人物或集团。

本纪、世家、列传是《史记》的核心部分,他们以本纪为中心,世家、列传依次分布在外围,而十表、八书则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形成对核心的补充。

司马迁开创的著史体例,一直影响着我国二千年的历史著述。

历代史著,体例或有些微变化,但总未超出司马迁的五种体例。

63司马迁的生平际遇和《史记》创作。

一、司马迁,字子长。

司马氏曾长期担任史官。

至西汉,他的父亲司马谈重为太史。

司马谈学术思想的博通兼容而倾向道家,其撰著史书的夙愿,对司马迁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二、史官世家的出身,对司马迁的一生影响甚巨。

一方面,家族浓厚的文化气氛,使他从小就得到了优良的文化熏染。

另一方面,“司马氏世典周史”的家族荣誉,令司马迁甚感自豪。

司马迁曾有目的地漫游各地,足迹几乎遍及全国。

这为《史记》的写作做了资料上的准备。

三、司马迁的家庭荣誉感所激发出的著史的强烈愿望,因为“圣人”情结,而升华为责任感和使命感,成为他生存的命脉所在。

四、司马迁继其父为太史令。

初任时,司马迁便阅读、整理国家图书馆的史料,开始了写作《史记》的前期工作。

五、李陵兵败投降匈奴,司马迁为其辩护,武帝大怒,囚禁司马迁并施以腐刑。

这件事给司马迁的打击巨大。

他愤怨已极,痛苦不堪,也激发了他“发愤著书”的决心。

六、综上所述,从司马迁的出身、经历、思想心态来看,他写作《史记》有内外不同的动因。

基于家庭荣誉感所激发出来的强烈的著史愿望。

和他胸怀大志的“圣人”理想,是他著述《史记》的内因,是最根本的动力:

“李陵之祸”所激发的“发愤”情绪,是他著述《史记》的外因,这个遭遇使他对历史本质的认识更为深刻。

64班固的生平。

班固,字孟坚。

早慧,博贯典籍。

父死后潜心撰写史著,后受皇命继续修史。

用二十多年时间,写成《汉书》的大部分。

随军征匈奴,军败,下狱死。

有辑本《班兰台集》十七卷。

65《汉书》简况。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记事年代起自高祖元年,止于王莽地皇四年,翔实记录了西汉一代229年的历史。

其体例基本继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传”。

全书一百篇,分为本纪十二、表八、志十、传七十。

66《汉书》刻画人物细腻的特点(《汉书》在刻画人物方面虽不及《史记》那样丰富多彩,但也有不少人物传记写得绘声绘形,真切细腻。

刻画细腻是《汉书》写人的突出特点。

)不少人物传记,能够摹声绘形,传达人物的神貌和性格。

《汉书》中《李广苏建传》中对李陵、苏武的刻画就十分精细。

67识记:

①赵晔《吴越春秋》。

②袁康《越绝书》。

68《吴越春秋》与《越绝书》异同。

都记载春秋末年吴越争霸的历史,内容有很多相同。

他们在写作上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记录基本史实而外,还虚构了一些荒诞离奇的故事,也采用了不少神话和民间传说,与后世的传奇小说相近。

不同之处,如《吴》前后连贯成篇,《越》各篇相对独立;《吴》集中记述吴越争霸故事,《越》还有地理、占气等专篇。

从文学视角来看,《吴》似较《越》更具文学性。

69《吴越春秋》内容及写作特点。

《吴越春秋》的前五卷,记叙吴国历史。

主要内容是记叙伍子胥去楚奔吴和破楚报仇的史实。

后五卷,记叙越国历史。

主要写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发奋图强以灭吴雪耻的故事。

写作特点:

(1)在记录历史中加入虚构和传说,编写曲折生动、扣人心弦的故事;

(2)刻画人物手法的细腻传神;(3)忠正耿介的伍子胥、深谋远虑的范蠡、忍辱图强的勾践等成功的人物形象,都在不同方面对后世创作历史演义、人物传奇类叙事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影响。

70两汉辞赋发展脉络。

两条线索:

一是“辞”或“骚”体类作品时时出现,延续不断;二是赋体文学的兴起、发达和演变。

71汉赋渊源。

赋是一种特殊文体,是诗、文的综合体。

《诗经》、楚辞、先秦散文都是孕育赋的源泉。

特别是后二者,它们抒情、说理、比物连类、夸饰铺排的表现特色,往往设为主客辩难的体式,都成为汉赋模式化的表现特征。

“赋”作为文体的名称,最早见于荀子的《赋篇》。

72比较贾谊、枚乘赋作的特点,把握汉初辞赋创作的发展趋向。

汉初辞赋从创作倾向看,呈现为从浓情质实到失情华丽的发展。

贾谊和枚乘的作品,分别代表了这一发展过程的先后两端。

其他作家则大抵呈现为过渡状态。

一。

枚乘赋作完全失去了作者的自我真情实感。

整篇作品不见抒情的语句,没有作者喜怒哀乐的表现。

与贾谊情感浓郁的赋作相比,这是一个根本性的转变。

二。

遣词造语方面,枚乘赋作繁难华丽,贾谊赋作质朴无华。

73.司马相如生平及辞赋篇目。

司马相如,字长卿,少好读书,学击剑。

景帝时为武骑常侍。

因景帝不好辞赋,相如告病免官。

武帝即位,喜好辞赋,相如因《子虚赋》得武帝召见,续作《上林赋》。

后因病免宫,退居茂陵卒。

今存《子虚》、《上林》、《哀秦二世》、《大人》四篇。

《子虚赋》和《上林赋》是司马相如的代表作,实为一篇,称《天子游猎赋》。

74扬雄的生平及其赋作。

扬雄,字子云。

少而好学,博览群书。

为人不慕富贵,喜好深思。

他的赋模拟司马相如又有所拓展。

《蜀都》、《甘泉》、《河东》、《校猎》、《长杨》五篇大赋,是扬雄辞赋的代表作。

75《天子游猎赋》创作意图和客观效果。

从创作意图看,《天子游猎图》是要讽谏,有扶正倡俭的意思。

作品的绝大部分是以繁辞丽句对诸侯、天子的苑囿铺排夸饰,对天子的讽谏意,乃是采取反言正出的曲折笔法写就,这便使讽谏往往成了颂扬,也冲淡了作品的讽谏意图。

《天子游猎图》存在着创作意图和客观效果的反差,讽谏意义比较薄弱。

76汉武帝《李夫人赋》的艺术特点。

是一篇情思浓烈的怀人之作。

真挚深切,艺术水平很很高。

欲写己之思人,却远画对方孤处荒草坟茔的情境,这一笔法为后世经常使用。

77婕妤《自悼赋》的艺术特点。

抒写自己从入宫到遭贬过程中的心态变化,深刻而细腻,十分感人。

78孔臧《杨柳赋》、《蓼虫赋》。

是托物咏志,与汉初小赋托物继以颂美不同。

非徒咏物,且及人事,既摆脱了汉初小赋的阿谀、颂扬,也没有大赋的瑰玮冷僻,艺术表现有所进展。

79刘歆《遂初赋》的艺术特点及其贡献。

写自己所遇、所感、所思,具有浓烈的情感和鲜明的自我。

比较注意抒情手法的变化,借古抒情,借景抒情。

是汉代“纪行赋”的开山之作。

80东汉赋创作大势。

仍有骚体和赋体之分。

骚体抒情意味浓厚。

赋体创作则呈明显变化。

初期赋家继承前汉赋风,以京都为题材,创作铺张扬厉的大赋,如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

东汉中期以后,以张衡《归田赋》为发端,赋体创作向贴近现实人生、篇幅短小和抒情言志的方向发展。

81班彪《北征赋》。

模仿前汉刘歆《遂初赋》,结构笔法、思想情感都相似。

82冯衍《显志赋》。

是他免官回归故里后所作,受屈原影响较大。

83蔡邕《述行赋》。

记述途中所见,借古抒今,抒发郁愤不平之情。

前半吊古,后半伤今,层次清晰而意图明确。

84班固《两都赋》。

题材上着重写京都,谋篇布局上极大加强了设喻劝导的篇幅。

但还有模仿司马相如的显著痕迹。

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态背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