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二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031273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1.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二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二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二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二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二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二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二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二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二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二年级数学教案模板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_二年级数学教案_模板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一)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教学目标:

1.通过分糖的活动,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在分糖过程中,明白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会计算有余数的除法(试商)。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如何试商。

  教学准备:

教师:

糖图,多媒体课件,

  学生:

每组一包糖(14块),彩笔,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感知余数。

  1、师:

今天,李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小礼物,是什么呢?

想不想知道?

  生:

想!

  师:

好,我们倒出来看看,是什么?

喜欢吗?

(老师倒出袋子里的糖)

  生:

是糖。

喜欢!

  [评析:

课的引入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和低段儿童喜欢吃糖的特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探索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

]

  2、师:

老师为每个小组都准备了14块糖,如果每人分一块,这些糖最多能分给多少人?

  生:

可以分给14个人。

  师:

对吗?

好,咱们一起分一分。

(课件演示:

14块糖,一人一块,我们就一块一块的圈起来,最后分给了多少人?

  生:

14个人!

  师:

如果每人分2块呢?

能分给几个人?

  生:

如果每人分2块,可以分给7个人!

  师:

你想的真快!

咱们来看,(课件演示:

14块糖,每人分2块,一起数!

  生:

分给了1个人,2个人,3个人……

  师:

谁来说说分的结果?

  生:

有14块糖,每人分两块,可以分给7个人!

  师:

回答的真完整!

  [评析:

分东西是孩子们经常做的事情,教师创设数学原形的生活情景,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自己身边,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这两次老师带领学生分,一是让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二是给下面的活动做一个示范,以便于让学生明确活动的方式。

]

  3、师:

按这样分法,每人还能分3块,4块,甚至更多,你想每人分几块呢?

  生a:

我想每人分4块。

  生b:

我想每人分7块。

……

  4、师:

看来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下面,老师给你一个机会,按你的想法在桌上分一分这些糖,看最多能分给几个人,然后在图上圈一圈表示出来,好吗?

比比哪个小组的分法最多!

开始吧!

  5、学生小组活动分糖,并在图中画圈儿表示。

  6、学生分小组汇报:

  

(1)、师:

分完了吗,同学们?

哪个小组愿意到前面展示你们组分的情况?

  组1:

我们小组有14块糖,

  第一种分法是,每人分3块,一共分给了4个人,还多着两块。

  第二种分法是,每人分5块,一共分给了2个人,最后还多4块。

  第三种分法是,每人分7块,一共分给了2个人,正好分完了!

  

(2)、师:

听了他的汇报,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1:

我有点不明白,为什么第一种分法还多着2块?

  生答:

因为,每人分3块,剩下的2块不够分给一个人的了,所以就不能再分了。

  师:

你同意他的说法吗?

  问的同学点头表示赞同。

  生2:

那你第二种,还剩4块呢,怎么也不分了?

  生答:

那是每人分5块啊,所以剩下的4块也不够给一个人,否则就不公平了!

  师:

有道理吗?

老师把你们分的情况展示出来。

  (在黑板上贴出他们组的分法)

  (3)师:

谁还有不同的分法?

说说你不同的那种。

  组2:

我们组是这样分的,14块糖,每人分4块,可以分给3个人,还剩2块。

还有一种,是每人分6块,可以分给2个人,也剩下2块不能再分了!

  师:

他这两种分法都剩了2块,是不能再分了吗?

  生:

是,因为第一次每人分4块,第二次每人分6块,都比2块多,所以不能再分了!

  师:

同意吗?

你解释的真清楚!

  7、师:

刚才老师还分了两种,(贴上)你们看,同样是分14块糖,大家想出了这么多分法,真了不起!

那通过分,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

我发现有的分法有多余的,而有的分法正好分完,没有剩余!

  师:

你们发现了吗?

就按你说的把它们分成两类可以吗?

(师生共同分)这样一整理,是不是更清晰了?

  [评析:

我打破了教材的安排,鼓励学生大胆动手尝试,在小组内用不同方式分糖,在充分操作后,展示不同的分法,通过观察比较,分类,为下面充分理解余数的含义作好铺垫]

  二、探究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师:

这些正好分完的,我们以前学过了,会列算式吗?

以它为例,怎么列?

  生1:

14÷2=7(人)(师板书)

  师:

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生2:

有14块糖,每人分2块,可以分给7个人。

  师:

这个怎么列?

(指最后一种分法)

  生3:

14÷7=2(人)

  师:

说说什么意思?

  生3:

有14块糖,每人分7块,可以分给2个人。

  2、师:

看来这些没剩余的,难不倒大家,那这边有剩余的分法,该怎样用算式表示呢?

比如第一种,有14块糖,每人分3块,分给了4个人,还剩2块,你能试着写写吗?

在本子上试试!

  3、学生试写。

  4、展示学生的写法:

  a、(14—2)÷3=4 b、14÷3=

  c、14÷3=4余2 d、14÷3=4……2

  师:

写好了吗?

我们来看这几位同学写的。

  这是谁的?

说说你的算式什么意思?

  生a:

我先从14块糖里去掉2块多余的,再用12÷3=4(人)。

  师:

好,这是你的想法!

我们再来看下一位同学的,为什么这样写?

  生b:

因为有14块糖,每人分3块,所以用14÷3,可是下面不会算了。

  师:

噢,谁也遇到这个困难了?

举举手!

没关系,咱们来这位同学写的(出示第三种写法)解决你们的困难了吗?

  生:

解决了。

  师:

怎么解决了,它什么意思?

  生:

有14块糖,每人分3块,可以分给4个人,还余着2块,他在后面写了个余字。

  师:

(问第三种方法的主人)你是这个意思吗?

  生c:

是!

  师:

你们觉得这样表示可以吗?

  生:

可以!

  师:

你可真聪明,帮我们大家解决了困难!

这还有一种写法呢,你能看懂吗?

(出示第四种写法)跟上面一种有什么不同?

  生:

他用了省略号代替了“余”。

  5、师:

对啊,他发明了一种符号来表示剩余,想法不错!

其实这两种方法都可以,不过为了书写简便,人们就习惯用六个点来表示剩余,看老师写一遍:

14÷3=4……2,读作:

14除以3商4余2。

(齐读一遍)

  6、师:

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生:

有14块糖,每人分3块,可以分给4个人,还余着2块。

  师:

4在这儿表示4(人),2表示2(块),(板书单位名称)指的哪两块?

生:

指图中余下的2块。

  师:

大家会写了吗?

下面这些,请你任选一种写出来!

  7、学生练习,然后汇报。

(教师板书)

  生1:

14÷4=3(人)……2(块)

  有14块糖,每人分4块可以分给3个人,还余2块。

  生2:

14÷5=2(人)……4(块)

  有14块糖,每人分5块可以分给2个人,还余4块。

  生3:

14÷6=2(人)……2(块)

  有14块糖,每人分6块可以分给2个人,还余2块。

  8、师:

大家仔细观察,我们今天学的除法跟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

  生:

今天学的除法有余数,以前的除法没有!

  师:

他刚才用了一个词,什么?

  生:

余数!

  师:

什么是余数?

  生:

分完后,剩下不能再分的数!

  师:

在这儿,哪些是余数?

  生:

2、4。

(学生边说教师边指)

  师:

这个词用的好,我们就把这些数称为余数!

象这样的除法,我们叫它有余数的除法。

(板书课题)

  [评析:

通过知识的迁移,数型结合,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创造,去比较,使学生深刻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后面练习几次让学生写算式,说含义,整个环节处理的比较扎实,到位。

]

  三、探究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1、师:

大家真厉害,通过分糖,又认识了一种新的除法,为了奖励大家,老师又带来了一些糖,看有多少块?

  生:

16块。

  师:

如果每人分5块,最多能分给几个人?

余几块呢?

怎么列式?

  生:

16÷5=3……1

  师:

咱们看是这样吗?

(课件验证)和你想的一样吗?

  2、师:

注意看,“啪”又添了一块,变17块了,如果还是每人分5块,现在能分几人余几块?

怎么列?

  生:

17÷5=3……2

  3、师:

仔细看,“啪、啪”又添了两块,变成多少了?

  生:

19块。

  师:

这次能分几人?

余几块呢?

  生:

19÷5=3……4

  4、师:

都添了那么多糖了,怎么还是只分给3个人啊?

  生:

剩下的不够5块。

  师:

好,再添一块,现在够了吗?

能分几个人了?

  生:

能分给4个人了。

  师:

我是这样列的:

20÷5=3……5,余5块行不行?

为什么?

  生:

因为剩下的5块还能分给一个人。

  师:

同意吗?

仔细看算式,(演示课件)余下的5块又分给了一人,刚才3人变成了4人,这样对了吗?

  5、师:

刚才余5块不行,还能再分,那6块呢?

7块呢?

  生:

更不行了,还能再分。

  师:

看来当每人分5块时,最后可能会余几块?

  生:

可能会余1、2、3、4块。

  师:

也就是说只要余下的比5块少就行,是吗?

你能说说,余数和除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

余数不能超过除数!

  师:

换句话说,也就是余数要比除数小。

(板书:

余数比除数小)

  [评析:

借助课件演示,层层推进,让学生明白剩下的不够每人分的块数所以出现了余数。

并且余数一定比除数小,否则,还能再分。

整个推导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教师只是在巡视时,对于学生的疑难问题,及时地引导,点拨,使每一个学生都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新知,真正的当了一次“小小探索者”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

  四、研究试商方法:

  1、师:

你看,通过分糖,咱们进一步认识了有余数的除法,现在咱不分了,我出道题,你会做吗?

试一试:

  

(1)13÷5=?

可以结合刚才分糖的过程想想!

再来一道。

  

(2)17÷4=?

算的不错,下面可要抢答了,想好就举手,瞪大眼睛,准备好了吗?

  (3)22÷7=?

 28÷5=?

 34÷6=?

  2、师:

我出的题越来越难了,你怎么算的越来越快?

有什么窍门吗?

比如最后一道,怎么想的?

  生:

我先想的口诀,五六三十,所以商5,然后用34-30得4是余数。

  师:

你想的口诀,五六三十,你怎么不想四六二十四啊?

  生:

因为24离34太远了。

  师:

哦,要想得数最接近34还得比它小的那句口诀,是吧?

  他的方法行不行,咱们来试试!

  [评析这个环节,通过大量的口算练习,让学生的思维在快速运转,最后想出试商的捷径。

然后反馈,教师及时总结,让学生真正明白试商的方法。

]

  五、巩固练习:

  1、计算:

下面两道自己试试!

  23÷4= 32÷5=

  师:

第一题是怎么想的?

  生:

先想四五二十,商就是五,再用23-5得到余数3。

  2、判断:

  师:

大家学的那么带劲,把小动物们也吸引来了,瞧,他们还带来了自己做的题,帮他检查一下好吗?

(判断并改正)

  3、实践题:

  师:

咱们班同学可真棒,帮小动物们改正了错误,哎,今天咱们班来了多少人?

  生:

30人。

  师:

几个人一组?

  生:

5个人一组。

  师:

分了几组?

怎么知道的?

  生:

30÷5=6(组)

  师:

如果4人分一组,能分几组呢?

这个问题,咱们留到课下解决好吗?

  [这个环节的练习分为3个梯度。

第一题是基础题,纯粹的计算。

第二题,判断。

让学生根据学过的知识辨别小动物做的对不对,不仅考察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让他们尝试了帮助别人的快乐,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第三题,实践题。

全班30人,如果每组4人,可以分几组,还余几人?

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也让学生深深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

  六、小结:

  师:

这节课,老师跟大家度过了一个愉快又充实的40分钟,希望大家课下找一找生活中有余数除法的例子,说给你的同伴听!

  总评:

本节课的设计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知识水平,以学生的主动探索学习为基本活动形式,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基本活动组织方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具体表现如下:

  1、注意创设情境,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本课为了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创设了以分糖为主的学习情境。

而分糖是学生平常经常做的事情,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原来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于他们的身边,这样就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使他们喜欢学习数学。

  2、实践操作,引导探究。

  这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具体的分糖情境中,通过亲自动手分糖、画图、列算式,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帮助学生理解余数的含义,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进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索精神,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3、合作学习,自主探索。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己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4、多媒体课件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理解余数比除数小这一环节,借助课件演示,层层推进,帮助学生很好的理解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数型结合,形象,生动。

  5、分层练习,实际应用,提高应用意识:

  练习设计有梯度:

第一题是基础题,纯粹的计算。

第二题,判断。

让学生根据学过的知识辨别小动物做的对不对,不仅考察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让他们尝试了帮助别人的快乐,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第三题,实践题。

全班30人,如果每组4人,可以分几组,还余几人?

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也让学生深深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二)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余数,通过实际操作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明白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意识和动手操能力、观察对比、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3、在学习中引导学生逐渐养成细心观察、仔细思考的好习惯,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师:

小朋友,很高兴我们能相聚一起,在数学大本营里,收获知识,收获快乐。

我们的口号是:

数学大本营,快乐伴我行。

(课件展示)

  咱们一起做个“猜手指”的游戏,从大拇指开始数至小指,依次往下数。

当你说到一个数,孙老师就能知道这个数会落在哪个手指上,相信吗?

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学生挑战,教师应战。

  师:

知道老师为什么猜的这么快吗?

这个游戏中藏着数学秘密呢!

想知道吗?

学完这节课,答案自然就揭晓了。

  二、探索新知,建构概念

  1.学习例2

  

(1)收集信息

  师:

我们班要举行联欢会,同学们准备用一些花来装扮教室,这样教室就更漂亮了。

(出示课件)仔细观察,你从图中收集了哪些数学信息?

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谁会列式?

为什么这样列式?

(学生自主做题)

  生:

一共有23盆花,每组放5盆。

  生:

求能放多少组,还剩下几盆?

  生:

这是再求23里有多少个5,要用除法计算。

算式是23÷5。

  生:

我还会列除法的竖式(师板书算式)

  

(2)动手操作:

(课件展示)师:

这道题的结果是多少呢,先请同学们拿出小棒来摆一摆。

23根小棒,按每5根分一组,最多可以分几组?

还余几根?

(独立完成,再展示结果。

  (3)汇报评价:

在小组内说摆小棒的过程,再汇报。

  生:

把23根小棒,按每5根分一组,最多分成了4组,还剩下3根。

(师同时板书答案)

  师:

看来,23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4组,还剩余3盆。

()剩下的还能再分吗?

为什么?

(课件再次展示,进行着重强调。

  生:

不能再分了,剩下的3根不够摆一组的。

  小结:

在日常生活中,把一些物体平均分后,有时候候正好分完,有时候不能正好分完,还有剩余,在数学上,我们把剩下的不够分的数就叫余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4)认识余数

  边板书边讲除法家族里的新成员——余数。

  师:

请跟老师一起读。

  (5)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读法。

  师:

谁愿意来介绍一下除法家族里的每个成员?

每个成员各表示什么?

这个算式怎么读?

  强调:

老师查字典知道“余”表示剩余的,多出来的,余数就表示剩下不够分的数。

  (6)竖式计算

  师:

有了上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也一定能把这道竖式计算出来。

  生进行竖式计算。

  师:

你列的竖式是否正确?

数学课本是我们最好的老师,请我们走进课本,用心阅读51页例2图。

  边读边思考:

A、如果不分小棒,商是几?

怎样知道的?

B、23下面的数是几?

它是怎么得到的?

C、余数是几?

是怎么得到的?

  D、你知道余数表示什么?

(课件依次展示)

  小结:

我们可以得出除法竖式计算三部曲:

商、乘、减。

(课件)

  (7)展示竖式。

  2、练习。

  师:

同学们学会了吗,敢不敢接受挑战。

  

(1)小试身手

  

(2)知识城堡

  三、观察比较,理解概念

  1、学习例3

  

(1)探究关系:

如果刚才的例2中一共有16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

多几盆?

如果是17盆,18盆,……,25盆呢?

你会列式计算吗?

  

(2)合作完成。

  (3)汇报结果:

题目越来越难了,你怎么算得越来越快啊?

有什么窍门吗?

  (4)小组合作:

  师:

A、请观察余数与除数,你发现了什么?

B、为什么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同桌讨论,再互动交流)

  追问:

为什么余数是依次增加了?

(一个量在变,所以改变了另一个量。

原来被除数在变,会引起余数的变化,被除数每增加1人,余数就会增加1。

  2.归纳总结:

所以,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

反过来怎么说?

  3、智慧冲浪:

  

(1)下面这样计算,对吗?

错在哪里?

  

(2)知识城堡2.

  (3)我是小法官。

  四、课堂总结,交流释疑:

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有什么疑问?

  五、巩固拓展,运用新知

  1、开心小游戏:

猜手指

  猜手指游戏是几个数字在循环?

列式就是:

( )÷5=( )…(),这个游戏主要看余数:

如果余1,这个数会落在大拇指上;如果余2,会落在食指上;余3,落在中指上;余4,落在无名指上;会不会余5?

如果没有余数,就落在小指上、你们也能运用今天学的有余数的除法”知识,快速进行猜手指游戏了吧?

(和同桌互做两个,学生根据结论,做游戏验证。

  2、智慧小博士。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三)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情境图:

15个编成号码的苹果,按红、黄、绿的顺序排列。

  谈话:

同学们爱吃苹果吗?

爱吃什么颜色的苹果?

别直接告诉我,让我来猜一猜好不好?

老师不看屏幕,只要告诉我苹果的号码,我马上就能猜出你爱吃什么苹果,信不信?

谁来考考老师?

(同学出题,教师回答)

  激趣:

怎么样?

我很厉害吧!

想不想像我一样厉害?

我是用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猜出你们心里的想法的。

下面就和我一起来继续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

  二、新课部分对比观察,理解关系

  

(一)初步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1、出示主题图

  提问:

图上的小朋友们在干什么?

你愿意自己来摆一摆吗?

  2、同桌相互配合动手摆正方形并填好记录表。

  3、观察摆的图形以及除法算式,找到除数与余数的关系。

  

(二)活动思考,加深理解

  1、生随意出题验证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2、做一做:

用一堆小棒摆。

如果有剩余,可能会剩几根小棒?

  问题:

  a.读一读,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b.你是怎么想的?

和同伴说一说,也可以摆一摆

  证明自己的想法。

  c.如果用这些小棒摆呢?

  三、课堂练习

  1、针对性练习:

举牌抢答

  A、下面算式中,如果有余数,可能是( )

  ☆÷6=△……( ?

  ☆÷8=△……( ?

  B、下面的算式中,除数可能是( )

  ☆÷(?

)=△……5

  ☆÷(?

)=△……7

  C、下面算式中,余数最大是( )

  ☆÷7=△……(?

  D、下面算式中,除数最小是( )

  ☆÷(?

)=△……9

  2、解决课始情境中的问题。

  谈话:

现在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很快猜出你喜欢吃的苹果的颜色吗?

(引导同学体会这些彩球按红、黄、绿3种颜色为一组排列,我们只要将彩球的号码除以3,余数是几,就是一组中的第几种颜色)

  同学在小组内尝试进行猜苹果颜色的游戏。

  提问:

假如彩球的颜色再增加一种橙色,同学们会猜吗?

试一试。

  3、摘卡片游戏。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

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

师: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要和小猫、小狗、小兔去数学广角参加一次比赛。

在去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数学问题呢!

他们去的时候就碰到了很多麻烦事,我们一起去看看,帮他们共同解决,好不好?

二、  展开活动,探索新知

(一)探索1、2组成的两位数

他们三个高高兴兴地去了车站,没想到我们的老朋友早就在车里等他们了。

他们好想上车呀,可是车门是关着的,聪聪说:

“这是一扇密码门,是由一个两位数组成的,猜对了就可以上车了。

你们能帮他们猜一猜吗?

(生猜)聪聪提醒你们这个两位数是由数字1和2组成的,(生再猜,12和21,)现在怎么猜得这么快呀?

聪聪又提醒你们了,这个两位数呀和胡老师的年龄很接近,你们说是多少?

(21)

(二)探索1、2、3能组成几个不同的两位数

师:

三只小动物高兴地上了车,他们看到聪聪很高兴,谁都想和聪聪一起坐,可是位置只有一个呀,那该怎么办呢?

聪聪说:

“别急,那就让你们抽签吧,我这里有三张卡片,1、2、3,你们三个人每个人抽两次,组成一个两位数,看谁组成的两位数最大,我就和谁坐。

师:

小朋友,你们听懂聪聪的意思了吗?

聪聪是什么意思呀?

(生说)

师:

老师有个问题了,用三个数字可以组成几个不同的两位数呢?

你们先想一想。

(学生独立思考,可以想,也可以写在本子上。

学生汇报

师:

有的人说是3个,有的说是4个,还有的说是6个,意见不统一了,那么有什么好方法能够使摆出的数既不重复又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