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第一讲与第二讲考题汇编附答案.docx

上传人:wei****016 文档编号:1003097 上传时间:2022-10-1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4.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第一讲与第二讲考题汇编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21年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第一讲与第二讲考题汇编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21年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第一讲与第二讲考题汇编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21年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第一讲与第二讲考题汇编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21年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第一讲与第二讲考题汇编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021年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第一讲与第二讲考题汇编附答案.docx

《2021年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第一讲与第二讲考题汇编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第一讲与第二讲考题汇编附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021年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第一讲与第二讲考题汇编附答案.docx

2021年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第一讲与第二讲考题汇编附答案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发展实际

1.为什么说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和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与最大实际?

答: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是正确认识国情。

当今中国最大的国情是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含两层含义:

一是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

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必须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扎扎实实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胜利。

如何认识并切实抓住我国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首先,认识“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问题,实质上是建立起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信心问题。

“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在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来的,指的是21世纪头20年。

经过过去这10年快速发展,中国在世界上迅速崛起,引人注目。

这样就产生了两个方面的效应和舆论:

一方面是“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责任论”等国际舆论此起彼伏,中国同美国等大国在贸易、汇率等问题上摩擦不断,中国周边的朝鲜半岛问题、南海问题、钓鱼岛问题接踵而至,在境外敌对势力策应下发生的西藏、新疆事件也牵扯了我们许多精力。

与此同时,我们国内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包括收入差距扩大、社会建设滞后、群体性矛盾冲突不断等问题,也在海外不断被放大。

这一切给人们的印象是:

中国的快速发展之路已经走到头,战略机遇期提前结束了。

另一方面是中国已经从世界的边缘进入世界的中心舞台,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尤其是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和影响越来越大,中国与美国等大国之间有矛盾有摩擦但互利共赢的格局已趋形成,中国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更为广泛深入,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共同利益大于分歧,双边关系或多边关系更加务实。

特别是中国通过举办奥运会、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举办世博会和亚运会等活动,通过抗御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国威大增,民气大升。

这一切表明,尽管我们面前遇到了不少新矛盾新问题,但是中国的快速发展仍有重大的战略机遇。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对当今世界的变动和国内状况的变化,作了全面的、客观的、冷静的分析,作出了两个判断:

一是“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这是一个总判断。

二是“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的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这是一个清醒的判断。

根据这两个判断,提出了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这两个意识。

我们在这“两个判断”和“两个意识”上统一了思想,就能够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下,始终充满信心,始终保持清醒。

其次,认识“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问题,关系到能不能从实际出发自觉地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

敢于和善于抓住机遇,是邓小平战略思想的重要特点。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之所以在2003年提出科学发展观,在2007年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现在又进一步明确科学发展是主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主线,不仅是为了解决我们现实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而且是为了抓住历史和时代提供的极好机遇,完成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加快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在中华民族的近代史上,我们有过因错失机遇而落后,因落后而挨打的教训。

所以,要真正理解和实现党中央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一定要在“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个认识问题上进一步统一思想。

2、怎样理解“我国在重要战略机遇期如何有所作为”?

第一,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这一判断的主要根据是什么?

从世界来说,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从国内来说,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21世纪头20年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等等。

显然,十六大作出“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个判断及其根据,现在依然存在,不仅没有变,而且对于我们来说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第二,当今世界经济政治发生的深刻变化,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

同党的十六大时期相比,当今世界的经济政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从政治层面来看,最大的变动,一是美国和北约调整了战略,把北约的触角延伸到了我国周边,深陷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二是欧洲通过《里斯本条约》,加快了一体化进程,与美国的关系也更加微妙;三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国际金融危机,以及随之发生的欧洲一些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重创了世界经济,也影响了世界政治格局特别是削弱了美国控制世界的能力;四是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显,二十国集团走上世界舞台,全球治理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五是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在世界上的影响越来越大。

从经济层面来看,深刻的变动表现在:

一是世界经济在经历国际金融危机后恢复好于预期,但由于主要发达国家的房地产和金融业等支柱产业受到重创,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家庭负债率和失业率居高不下,国际市场需求受到抑制,增长放缓;二是发达国家过度依赖虚拟经济的增长方式难以为继,中东等国提供能源资源、中国等亚洲国家生产、美欧消费的世界经济循环和增长格局面临大调整;三是一些国家为刺激本国经济复苏,持续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可能会引起国际金融市场更大的动荡,对新兴经济体也会产生很大的冲击;四是世界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产业升级步伐加快;五是全球博弈更趋复杂,我国面临的外部压力有所加大。

这些情况表明,在总的格局不变中世界经济政治出现了深刻的变化,这就是我们今天生活的世界。

对于我国来说,我们面临的国际环境是有机遇、有挑战,机遇很多很大,挑战也不少不小,但总的特点是机遇大于挑战。

第三,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

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快速发展,在经济和社会各个方面的改革发展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也出现了党的十七大报告分析过的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

一方面,要看到我们面临着一系列突出的矛盾和困难。

一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快、总量大,同时人均国民收入低、占世界百位左右;二是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任务突出,同时投资与消费关系失衡,国民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偏低,居民消费率偏低;三是经济增长速度快,同时经济结构升级遇到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劳动力素质偏低等因素的制约,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难度大;四是人民群众对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的需求提升,同时教育、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环境保护、社会福利等社会建设的投入和发展还有各种困难,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难度大;五是“80后”、“90后”青年逐渐成为社会主体,新一代人的多元性、独立性、选择性增强,同时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特别是形成全社会共同的核心价值任务艰巨;五是民主法治不断推进,同时人民群众有序的政治参与要求提高,对于拥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呼声越来越高;六是社会更加充满活力,同时社会分层加剧、社会矛盾增多,对于党进一步做好群众工作,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各级领导干部的领导艺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些矛盾和困难,有的还是“两难”的问题,都是对我们的挑战和考验。

在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时候,必须充分看到这一点。

另一方面,更要看到我国“十二五”时期发展的条件比改革开放以来任何一个时期都要好。

一是我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明显优势。

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市场经济的优越性日益显现,这已在全球范围引起关注,对我国当前和长远发展也是根本保障。

二是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经过30多年改革发展大幅度增强。

这为我们在当前和今后的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三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

十六大以来,我国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取得明显进展。

城镇化率“十二五”时期将超过50%,这不仅对于减轻“三农”问题和就业问题的压力,而且对于我国扩大内需包括国内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将产生很大的拉动作用。

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出现了许多新的增长点,区域经济正在形成新的功能性发展格局。

四是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建设加快发展。

十六大以来,我国彻底取消农业税,全面实行真正免费的义务教育,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制定和实施了国家中长期的科技、教育、人才三个配套的规划纲要等,在改善民生的过程中民气上升。

总起来说,我国有机遇,有挑战,还是机遇大于挑战,这不仅有利于制定和实施“十二五”规划,而且对于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任务也提供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3、如何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与任务?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统领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里程碑。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

深刻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性紧迫性,深刻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实到实处,对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

从解决温饱到小康水平,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再到全面建成小康,这一系列奋斗目标的提出、发展和完善,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什么是小康社会、如何建成小康社会认识的深化,为实现民富国强的中国梦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和明确的历史方位,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实践中的不断拓展,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的美好图景。

首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小康”一词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可见,小康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追求的社会理想。

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蓝图时,首先使用了“小康”概念,勾画了中国1980年到21世纪中叶的发展道路。

党的十二大明确提出把“小康”作为主要奋斗目标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标志。

党的十三大根据“三步走”的战略构想,把“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上升为国家战略。

世纪之交,我国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在新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取得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跃升到第二位,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党的十八大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更高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科学回答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诸多重大问题,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图景更具体地呈现在全国人民面前。

第二,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来看。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相一致,涉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各方面,既与十六大、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衔接,又更切合我国新的发展实际,更顺应人民意愿,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到2020年实现GDP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基本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为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建成富强明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二是人民民主不断扩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法治国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思想汇报心得体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