验光带教和验光全部流程操作规程.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030457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9.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验光带教和验光全部流程操作规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验光带教和验光全部流程操作规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验光带教和验光全部流程操作规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验光带教和验光全部流程操作规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验光带教和验光全部流程操作规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验光带教和验光全部流程操作规程.docx

《验光带教和验光全部流程操作规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验光带教和验光全部流程操作规程.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验光带教和验光全部流程操作规程.docx

验光带教和验光全部流程操作规程

验光设备与环境

综合验光仪:

一种集多种验光设备和功能于一体的设备,主要用于检测人眼的屈光状态和视觉功能,由验光头、视力表、升降工作台等基本部分及电脑验光仪、镜片箱组成。

试镜架:

由两个相连的镜片支架组成,使验光镜片可以定位于被检者眼前所需的位置上。

验光设备:

建立采用设备标准

各验光室可共享的设备:

焦度计、电脑验光仪

综合验光仪

镜片箱

瞳距仪或瞳距尺

灯箱视力表:

灯箱亮度均匀,恒定、无反光、不眩目,视力表白底的亮度应达80~320cd/

距离:

要求的标准对数视力表验光的验光区应满足视距5m,也在距离视力表2.7米远(包括被测试者眼睛至后脑勺约20cm的距离)处安置一面优质水银镜。

视力表安置在被测试者上方,视力表安置高度以被测试者的两眼平视1.0为准。

投影视力表安装距离:

3m。

投影仪视力表:

背景亮度投影屏幕处的平均照度应在200~700lux之间,

使用投影视力表时,投影偏角应不大于10°。

验光室的面积:

大约12-15m2

照明:

光线应均匀柔和、无闪烁,光照强度适中的可调控灯光。

检影时的光照度应不大于10lux

睫状肌麻痹的范围

睫状肌麻痹验光:

适合于18岁以下的初次验光的青少年儿童或调节较强的成人,具体方法是使用阿托品、托吡酰胺、美多丽等散瞳药物点眼,使瞳孔扩张,且处于调节静止状态。

各种药物的适应人群

儿童少年验光要合理选用睫状肌麻痹剂。

年龄低于13岁儿童验光前用阿托品眼膏或眼液,每日3次,连用3日,也可每日2次,连用5~7日。

年龄大于13岁者选用0.5%托吡酰胺。

待睫状肌充分麻痹后检影。

年龄大于13岁的内斜视患儿及使用托品酰胺散瞳验光检影效果不稳定者必须使用阿托品。

未手术的闭角型青光眼被检者禁用,有眼压升高因素的前房角狭窄、浅前房者、高血压、动脉硬化、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者慎用。

散瞳常规

一、散瞳原则

(1)小瞳下综合验光,适于16岁以上者

(2)散瞳验光:

①8岁(包括8岁)以下儿童,近视及散光,12岁以下疑及远视性屈光不正者,选用1%阿托品眼膏散瞳(1日3次,连用3天,双眼用,第4天验光)②8岁以上儿童,近视轻度散光者可选用0.5%托品酰胺或美多丽眼水(每隔5分钟1次点1滴,连用6次,双眼用,待30分钟后验光)。

(3)共同性内斜视并有远视性屈光不正者,儿童用1%阿托品眼膏(1日2次,连用1周,双眼用,第8天验光),成人可根据情况决定选用1%阿托品或其它散瞳剂。

(4)共同性外斜视并有近视性屈光不正者,可用0.5%阿托品酰胺或美多丽眼水。

 

检影法的原理

检影时,检影者持检影镜将发散光斑投射在被检眼眼底,并沿一定方向来回移动该发散光斑,然后观察通过被检眼折射后的光斑移动的方向,这样检影者就能判断出被检眼视恰聚焦在检影者眼平面、或聚焦在检影者的眼前或眼后,在得检者眼前放置具有一定屈光度的镜片,当放置镜片的被检眼眼底恰好聚焦在检影者眼平面时就可以获得被检眼的屈光度数。

检影的准确位置和方法

关闭验光室灯光,检影须在暗室进行。

调整座椅检查高度,患眼高度与检查者眼位高度应处于同一水平。

清洁验光头背面接触部位。

调整瞳距、调整水平,患眼应处于综合验光仪检查视角中央,被检者在检影中应始终保持放松状态。

检影时,验光医师应将双眼睁开,分别用右眼检查被测者的右眼,用左眼检查被测者的左眼。

令被测者在检影过程中睁开双眼,注视远距视标;告知被测者,如果医师的头遮住视线必须马上报告。

可以稍稍转动综合验光仪或投影视标,这样医师能在被测者注视视标的状态下轻松检影。

检影距离以以0.67m为准。

应注意让被检者镜眼距保持约1厘米。

视网膜光线和影动关系

根据光影动态判断屈光性质,注意观察光影亮度及移动速度。

根据光影形态判断屈光不正为球性还是有散光,有散光者应确立两条主子午线位置,当达到中和状态后,应稍调球镜确定中和状态。

检影时被检眼从检查者耳边注视检查者头后面投影仪的绿色视标,注视光源会使瞳孔缩得更小,不利于检查。

检影距离以0.67m为准。

应注意让被检者镜眼距保持约1厘米。

根据光影动态判断屈光性质,注意观察光影亮度及移动速度。

1速度:

离远点远时,影动速度很慢,越接近中和点时,影动速度越快中和时影不动。

屈光度数越高影动越慢,屈光度数越低,影动速度越快。

2亮度:

当远离远点时,反射的亮度比较昏暗,越接近中和点,反光月亮。

3宽度:

当远离远点时,反光点很窄,接近中和点,光带逐渐变宽,达到中和点时,瞳孔满园红。

但有些情况在远离远点时光带非常宽,该现象称为“假性中和”,常见于高度屈光不正,但此时光带非常暗。

根据光影形态判断屈光不正为球性还是有散光,有散光者应确立两条主子午线位置,当达到中和状态后,应稍调球镜观察影动状态以确定中和状态。

综合验光仪的附属镜片和辅助镜片

O(Open)无任何遮片

OC(Occludedorbl,blank)遮盖片

R(RetinoscopyLENSaperture)将+1.50或+2.00镜片置入视孔内,以抵消检影验光工作距离所产生的屈光度。

±0.50D的交叉柱镜

PH(PINHOLES)针孔镜片

RL(redlens)红色滤光片

RMH/VMH水平和垂直的马氏杆

P(Phlaroid)偏振片,用于检测立体视或双眼视均衡

10I基底向内10棱镜度

6U基底向上10棱镜度

辅助镜片:

1Jackson交叉柱镜,交叉柱镜上的红点表示负柱镜的轴向白点表示正柱镜的轴向,手柄位于偏离柱镜轴45°,即折射为零的轴向.2棱镜转动轮或Risliy棱镜上有标记,指明棱镜度数,当在水平子午线为零时,箭头所指为底朝上或朝下;当在垂直子午线为零时,箭头朝内为基底朝内,反之低朝外。

综合验光仪主觉验光程序

患眼高度与检查者眼位高度处于同一水平。

调整瞳距、调整水平,使患眼处于综合验光仪检查视角中央,调旋转额托旋钮,调整病人镜眼距离;嘱其在检查中保持放松状态。

将验光头预置检影数据,以此作为病人起始验光度数;

先测量右眼,后测量左眼,单眼检测时须遮盖非检测眼。

视远主观验光:

初步确定最大正球镜或最小负球镜度数,即:

“初步MPMVA”;

每步+0.25DS逐步雾视,使其雾视下视力降至0.3至0.5之间。

检查患眼在雾视状态下的视力,预测大概的最终球镜;

按照每步0.25DS的频率,远视眼逐渐减少正镜片的度数,近视眼逐渐增加负镜片度数,检查病人的视力,确保每步完成后,病人视力都会提高,并鼓励病人努力去辨别下一行更小的视标。

当增减球镜度数已不能使病人获得更清晰的视力时,结束初步MPMVA;

初步红绿实验:

投射背景为红绿色的视力表,请被检者注视0.8的视标或此前获得的最佳视力的上一行视标;使用红绿视表验光时应保持验光室光线合适,过暗会产生一定误差。

红波波长较绿波长,最先到达视网膜,绿波在视网膜前,为减少调节,请被检者先看绿色侧的视标,再看红色侧的视标,然后回到绿色侧的视标,请他指出哪一侧的视标更清楚或是两侧视标同样清楚而不是更亮、更暗或更黑。

如果红色侧的标清楚视标更清楚,远视眼应减去+0.25DS,近视眼应增加-0.25DS,如果绿色侧的视些,远视眼应增加+0.25DS,近视眼应减少-0.25DS。

找出近视眼最小负球镜与远视眼最大正球镜,此时红绿两侧视标清晰度应基本一致。

如果不能一样清晰,则以红色半较清晰,而加一个-0.25DS变为绿色半清晰为标准。

在单纯球镜下,患眼已经拥有清晰的1.0视力或更好的视力,则可以开始左眼的屈光检测。

起始阶段提示没有散光,患眼在单纯球镜下无法获得清晰的1.0视力或更好的视力,应用交叉柱镜检查或散光表检查来确定未合理矫正的散光。

起始阶段包含的柱镜成分,在上述主觉验光步骤中,柱镜始终都留在试镜架上。

由于散光还没有最后验证,视力可能还不能矫正到最佳。

交叉柱镜检查散光轴位:

投射单眼MPMVA获得的最佳矫正视力的上一行视标或斑点状视标。

放置交叉柱镜,使其手柄与与综合验光仪上实验性散光轴向保持一致,此时交叉柱镜正负轴向与散光轴向成45度夹角;

指导被检者看视标,调整轴位直至交叉柱镜第一面与第二面清晰度一致,或者被检者的反应在很小的轴向范围内反转,以此确定散光轴位的终点。

散光度数越高,则其轴向精度要求越高。

交叉柱镜检查散光度数:

放置交叉柱镜,使其散光轴位与与综合验光仪上实验性散光轴位保持一致,而交叉柱镜的另一轴位会与综合仪上实验性散光轴位垂直;

告知被检者,他将通过镜片的两面来注视视标,并请他判断镜片的两面所看到的视标清晰度有何差异,如果清晰度不同,需要指出哪一面看得比较清楚或模糊;

指导被检者看视标,如果交叉柱镜两面同样清晰,说明当前的散光度数准确,如果两面清晰度不同,较清晰一面的交叉柱镜负号轴与柱镜轴一致时,则增加-0.25DC,如果两面清晰度不同,较清晰一面的交叉柱镜正号轴与柱镜轴一致时,则减去-0.25DC。

直至被检者反映两面视标清晰度一样清晰,完成交叉柱镜散光度数的检查。

在调整散光度数的过程中,始终保持初步MPMVA后的球镜等效度,但凡增加-0.50DC时,应增加+0.25DS。

增加+0.50DC时,应增加-0.25DS。

如果两面看起来一样清楚,或者被检者的反应使得散光度数在很小的范围内来回波动,则可以终止交叉柱镜散光度数验证。

再次单眼MPMVA

再次确定最大正球镜或最小负球镜度数,在此过程中,保持验光仪上已经精确的散光轴位与度数。

雾视右眼,使视力下降至0.3至0.5之间。

检查患眼在雾视状态下的视力,确认患眼已达到雾视的正确水平。

按照每步0.25DS的频率,远视眼逐渐减少正镜片的度数,近视眼逐渐增加负镜片度数,确保每次度数的改变都能使患眼辨别下一行更小的视标。

终点的判断方法:

红绿平衡终点法

更小更黑终点判断法

最佳视力的终点

记录验光仪上的球镜度数、柱镜度数及散光轴位;遮盖右眼,以同样步骤开始左眼的检查

双眼平衡检查:

经过初次MPMVA、红绿实验、交叉圆柱镜验证和再次MPMVA后,可以进行双眼平衡测试。

去除遮盖,双眼共同注视视标,此时为最佳矫正视力,

双眼同时雾视,将视力雾视到0.5~0.8,如视力低于0.5,表示雾视过大,不利于被检者放松调节。

投射被检者雾视后的最佳视力的上一行视标,放置旋转棱镜,右眼3~4BU,左眼3~4BD,打断融像功能,确认此时被检者看到上下两行相同视标;其中,右眼看到的是下一行视标,左眼看到的是上一行视标。

请被检者上下来回地比较上下两行视标的相对清晰程度或模糊程度,在较为清晰的眼前增加+0.25DS,重复这一步骤,直至被检者表示上下两行视标同样模糊。

此行视标达到平衡后,请被检者继续分辨下一行视标,如果分离的上下两行视标都不能辨认,可以增加-0.25DS,再行比较,如果仍然有一只眼看得清楚,减少清楚眼的屈光度数,直至双眼平衡。

重复以上步骤,直至平衡到最佳矫正视力行。

如果始终无法找到上下两行视标接近一致的模糊程度,应检查主导眼,让主导眼拥有相对较清晰的视觉。

当双眼达到同样的视觉,或主导眼处于略微清晰的状态时,移去旋转棱镜,实现双眼融像,开始双眼MPMVA检查。

老视的验配流程

合适的照度照亮近视力卡,在双眼同时视的状态下进行。

了解老视对象的阅读距离和近距离工作习惯。

选择实验性附加光度(三种方法任选其一):

1公式法根据其工作阅读距离利用D=1/F公式计算实验性附加加光,一般附加+3.00DS。

2融合性交叉柱镜法,其终点为实验性近附加。

3移远、移近法—远大于近加负镜,近大于远加正镜。

确认老视对象的阅读距离、视近工作距离及习惯

如果老视对象习惯视近距离大于33cm,应适当降低+0.25DS,如果习惯距离小于33cm,则应适当增加+0.25DS

分别测试此时的单眼视力及双眼视力,其最佳近视力应等同于最佳远视力,如果不是,应考虑增加附加光

将所测得的老视度数置于试镜架,注意镜眼距离,指导老视对象阅读,确定阅读距离符合其需要,试镜15~30分钟左右,并根据其主观症状稍作调整,达到其满意的阅读状态:

字体清晰、距离适当、阅读舒适持久。

渐进片验配程序

术语与定义:

渐进多焦点镜片:

镜片的一个表面不是旋转对称的,在镜片的某一部分或整个镜片上其顶焦度是连续变化的。

瞳高:

远用眼点到镜框下缘内侧的距离称为瞳高。

中老年渐进多焦点眼镜验配技术标准:

选择合适的配戴者

老视程度比较低者是最佳配戴者。

希望有看远、中、近距离连续视力者且不喜欢双光镜难看的外形的中老年人。

柱镜度双眼白内障术后人工晶体眼。

希望避免单光阅读镜戴上摘下的麻烦。

喜欢尝试新事物的具有冒险精神的中距离模糊的中老年人。

不合适的渐进镜配戴者

左右眼屈光参差在垂直方向超过2.00D者。

配镜者职业需要使用镜片上方看近,或用镜片下方看远。

对于视远、中、近物视野要求较高者。

因无法耐受视物的轻度变形而会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而且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者。

高空作业者不适合配戴。

由于渐进片的阅读区比一般双光镜片的位置低,阅读时须将头抬高方能使眼球下转至阅读区。

渐进镜片配镜髙度的测量要求

配镜高度随配戴者的高度,头位以及习惯视觉需求而变化,必须按个性化设计配镜高度,决不能千篇一律。

所有配镜参数测量都需在完全调整好的镜架上进行。

1被检者戴上调整好的镜架与检查者相对髙度而坐40CM。

2先测量被检者右眼,令被检者看检查者左眼3将笔灯置于左眼下方直射被检者右眼下方。

4用标记笔在样片上画一横线,标出反光点的位置。

在测量卡上进行效正。

注意事项:

为了尊重他人请不要用笔尖在患者脸上的样片点标记。

渐进镜的选架要求

一首先确认远用光度及ADD光度(a、验光法b、Fccc、NRA/PRAd、近用验光仪)

1测量单眼瞳距(RD)瞳高(PH)工具:

瞳距仪

2复核重复测试观察其稳定性

3标记并确认配镜高度选择、设计镜片材料(硬性或软性设计)

二镜架的选择1镜架形状保证近用视野,避免选用鼻侧大斜角的镜架。

2镜架的几何中心距离尽可能与瞳距相匹配。

3瞳高不小于22mm,瞳孔上方不小于11mm~12mm,镜架上缘与下缘不小于33mm

三镜架调整:

1垂直倾斜度10~15度。

2镜眼距离12mm~14mm

3面弯(符合脸型)

四注意事项:

A单眼瞳距80%不一样B测量实际瞳距不考虑原镜

C:

PD〈58mm适当放大D眼距能小则小(增大水平视野)

F因人而异

调节功能检查

调节功能检查

调节幅度的检查:

通过测量被检者的调节幅度,并根据最小调节幅度公式15-0.25×年龄,评估被检者的调节幅度是否存在异常。

移近法

被检查者戴屈光不正全矫眼镜,遮盖其左眼,正常照明。

验光师手持近用视标置于被检查眼前40cm处,请被检者注视其最佳视力上一行视标(通常为0.8一行视标),并以约5cm/s的速度将近用视标向被检者移近,直至被检者报告视标开始出现持续性模糊为止。

用瞳距尺测量此时视标距被检者眼镜平面的距离,该距离的倒数即为被检者右眼的调节幅度。

同样方法检查左眼的调节幅度。

移远法

被检者戴屈光不正全矫眼镜,遮盖其左眼,正常照明。

验光师将较小的调节视标(通常为0.8大小的视标)置于被检者右眼的近点以内(通常置于眼前5cm处),再将视标逐渐移远,直至被检者报告视标开始变清晰。

用瞳距尺测量此时视标距被检者眼镜平面的距离,其倒数为被检者右眼的调节幅度。

同样方法检查左眼的调节幅度。

负镜片法

在综合验光仪内置人被检者的远用屈光不正矫正度数,遮盖其左眼,正常照明。

将近用视标置于近视标杆40cm处,让被检者注视最佳视力上一行视标(通常为0.8一行视标)。

在该眼前逐渐增加-0.25D的负球镜,直至被检者报告视标首次出现持续性模糊。

所增加的负球镜总量再加上2.50D为被检者的调节幅度。

同法检者左眼的调节幅度。

调节反应:

.MEM动态检影法

被检者屈光不正全矫。

近用瞳距,正常照明。

将MEM卡粘在检影镜上,请被检者注视40㎝处MEM卡上的字母。

检查者40㎝处快速进行检影,检影时刚好观察到中和现象说明调节正常。

观察到的影动为顺动,说明被检者为调节滞后。

观察到的影动为逆动,则说明被检者为调节超前,在其眼前加负球镜进行中和,达到中和时所加的负球镜即为其调节前量。

调节反应的正常值为调节滞后+0.25~+0.75D。

BCC法检查

综合验光仪内置入被检者远用屈光不正矫正度数,近用瞳距。

将FCC视标置于近视标杆40㎝处,将两眼柱镜片的±0.50转至90º位置(其负散轴位于90º),照明昏暗,让被检者双眼睁开,注视40㎝处的FCC视标。

被检者报告水平线较清晰,说明被检者为调节滞后,在双眼前同时增加正球镜至横竖线条同样清晰,所增加的正球镜即为其调节滞后量。

被检者报告垂直线清晰,说明被检者为调节超前,在双眼前同时增加负球镜至横竖线条同样清晰,所增加的负球镜即为其调节超前量。

若被检者报告水平线和垂直线同样清晰,说明被检者的调节量为零。

正/负相对调节

检查时通常先查负相对调节,再查正相对调节。

让被检者双眼同时注视40㎝近用视力表最佳视力的上一行视标。

在双眼前同时增加正球镜,直至被检者报告视标开始边模糊。

记录增加的正球镜度数,即为其负相对调节(NRA)。

将镜片调回至被检者的远用屈光不正矫正度数,视标又变清晰。

在此基础上,在被检者双眼前同时增加负球镜,直到被检者报告视标开始变模糊。

记录增加的负球镜量,即为其正相对调节(PRA)。

正/负相对调节正常值:

NRA/PRA为+2.50/-3.00.

调节灵活度

被检者戴屈光不正全矫眼镜,双眼处于打开状态。

注视40cm处的0.6行近视标卡。

检查者将±2.00D反转拍镜片的一侧镜片置于被检者双眼前,嘱被检者注视40cm处近视标卡,当被检者报告视标变清晰时,检查者立即将另一侧相反符号的镜片反转至被检者眼前,待被检者报告视标变清晰时再立即更换镜片。

记录一分钟被检者看清视标的循环次数(看清+2.0D和-2.00D为一次循环)。

双眼调节灵活度测量过程中为了避免被检者有单眼抑制现象的发生,检查时可使用偏振镜片。

测量时被检者戴上偏振眼镜,若其只能看到两列视标说明被检者有单眼抑制,需在记录中标明。

单眼调节灵活度(MAF)的检查与双眼调节灵活度的检查方法基本相同,只是需要遮盖一眼进行检查。

调节灵活度的正常值:

双眼10周期/分钟,单眼12周期/分钟。

隐斜视的检查方法

目前常用的隐斜视的检查方法主要有交替遮盖法、马氏杆法和vonGraefe。

其中后两种方法需要在被检者有双眼同时视的基础上进行。

交替遮盖法

检查者与被检者相对而坐,被检者戴上屈光不正矫正眼镜,让被检者注视5米远(检查远距离隐斜)或40cm处(检查近距离隐斜)的0.7大小的调节视标,检查者用遮盖板遮住其中一眼,再将遮盖板移至另一眼,在移去遮盖的瞬间观察被遮眼的移动方向,重复几次。

去遮盖瞬间被遮眼由外向内(即向鼻侧)移动,说明其为外隐斜。

去遮盖瞬间被遮眼由内向外(即向颞侧)移动,说明其为内隐斜。

去遮盖瞬间被遮眼由上往下移动为该眼的上隐斜。

去遮盖瞬间被遮眼由下往上移动为对侧眼的上隐斜。

马氏杆检查方法

本方法须在被检者有双眼同时视的基础上进行。

被检者舒适地坐在综合验光仪后,将室内光线调暗,验光仪中置入其远用屈光不正矫正度数和远用瞳距。

右眼的辅镜片RMH调至90º(即右眼视孔内为红色水平向马氏杆),左眼处于开放状态,并将旋转棱镜归零后移至左眼孔前,将0位置于垂直方向。

被检者注视5米远处的一点光源。

此时右眼看到是一条红色的竖线,左眼看到的是点光源。

被检者看到的点光源恰好在红色竖线上,说明被检者无水平向隐斜。

被检者看到红色竖线在右边,点光源在左边,即右眼看到的像在右边,左眼看到的像在左边,为同侧性复视,说明被检者为内隐斜。

此时在左眼前逐渐增加基底向外的三棱镜,直至点刚好落在竖线上。

所加的三棱镜即为其内隐斜量

被检者看到红色竖线在左边,点光源在右边,即右眼看到的像在左边,左眼看到的像在右边,为交叉性复视,说明被检者为外隐斜。

此时在左眼前逐渐增加基底向内的三棱镜,直至点刚好落在竖线上。

所加的三棱镜即为其外隐斜量。

马氏杆法检查近距离水平向隐斜视。

马氏杆法检查近距离水平向隐斜视时,只需将远用瞳距调整为近用瞳距,点光源从5米移至40厘米处即可,其他操作步骤和结果判断同上。

VonGraefe法

本方法须在被检者有双眼同时视的基础上进行。

视标采用被检者单眼最佳矫正视力上一行的单个视标。

被检者舒适地坐在综合验光仪后,置入被检者远用屈光不正矫正度数和远用瞳距。

让被检者轻轻闭上眼睛,将旋转棱镜移至视孔前,将右眼前棱镜调至6ΔBU,左眼棱镜调至12ΔBI。

被检者睁开双眼,询问其看到几个视标。

此时应看到两个视标,一个在右下方(为右眼所见),一个在左上方(为左眼所见)。

让被检者注视右下方的视标(右眼所见),并始终保持视标清晰。

验光师告知被检者他将会使左上方的视标逐渐向右移动,当左上方视标移至右下方视标的正上方时请被检者报告。

5.1.3.6验光师以每秒2Δ的速度减少左眼的棱镜度,直到被检者报告上下两个视标垂直向对齐(即两个视标一条垂直线上)。

记录此时左眼前三棱镜的底向和度数。

继续向同一方向移动三棱镜,至被检者看到视标变为一个在左下方,一个在右上方,再反方向移动三棱镜,再次使上下两个视标垂直向对齐。

记录此时左眼前三棱镜的底向和度数。

上述两步中所得三棱镜的平均值为被检者的隐斜量。

三棱镜平均值是基底朝内的三棱镜,则被检者为外隐斜。

平均值是基底朝外的三棱镜,则被检者为内隐斜。

平均值为0,则被检者无水平向隐斜视。

将远用瞳距调整为近用瞳距,测试距离移至近视标杆的40cm处,视标采用近用视标中的小方块视标,按以上步骤可测得近距离水平向隐斜视。

AC/A值的检查

1梯度性AC/A值

梯度性AC/A值是指通过改变镜片从而使调节变化1D后,其集合量的变化。

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先检查出被检者戴矫正眼镜后看近的水平隐斜量,再在此基础上双眼各加±1.00D后,再次检查看近的水平隐斜量。

两次的差值即为其AC/A值。

检查梯度性AC/A值时通常采用vonGraefe法检查近距离的水平隐斜量。

正常值为3~5Δ/D。

刺激性AC/A=隐斜1-隐斜2/调节刺激1-调节刺激2

计算性AC/A值检查的操作步骤:

马氏杆法或vonGraefe法查得被检者的远距离和近距离的水平隐斜量后,根据公式:

AC/A=PD+M(Hn-Hf)计算出AC/A值。

式中:

PD为被检者的远用瞳距,以厘米为单位

M为测量近距离隐斜时所注视的距离,以米为单位。

通常为40cm,即0.4米。

Hn为近距离的水平隐斜量(内隐斜记录为+值,外隐斜记录为-值)

Hf为远距离的水平隐斜量(内隐斜记录为+值,外隐斜记录为-值)

集合检查。

集合近点检查:

将瞳距零位与被检者眼外眦部对齐。

将一小的调节视标(通常使用笔尖或近用视标0.8行大小的视标)或笔灯置于被检者两眼正前方40cm处。

将视标以5cm/s的速度逐渐移近被检者,告诉被检者努力注视视标,并报告何时视标变成两个,即何时发生复视。

记录此时视标至两眼回旋点连线中点的距离即为集合近点距离(破裂点值)。

再将视标逐渐移远,问被检者何时视标又恢复成一个。

记录此时视标至两眼回旋点连线中点的距离,即为恢复点值。

记录结果:

集合近点通常记录破裂点/恢复点值,如8cm/12cm。

集合近点的期望值:

6~10cm。

一些人认为集合近点如果小于5cm,说明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