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工业大学计算机控制实验报告.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030094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932.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工业大学计算机控制实验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湖南工业大学计算机控制实验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湖南工业大学计算机控制实验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湖南工业大学计算机控制实验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湖南工业大学计算机控制实验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南工业大学计算机控制实验报告.docx

《湖南工业大学计算机控制实验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工业大学计算机控制实验报告.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南工业大学计算机控制实验报告.docx

湖南工业大学计算机控制实验报告

 

《计算机控制技术》

实验报告

 

学生姓名

刘宝雨

班级

测控1002班

学号

10401600244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2013年4月20日

 

实验一A/D、D/A转换实验

实验1.1A/D、D/A转换实验

(1)

1.实验线路原理图:

见图1—1

 

图1-1

CPU的DPCLK信号与ADC0809单元电路的CLOCK相连作为ADC0809的时钟信号。

ADC0809芯片输入选通地址码A、B、C为“1”状态,选通输入通道IN7。

通过电位器W41给A/D变换器输入-5V~+5V的模拟电压。

8253的2#口用于5ms定时输出OUT2信号启动A/D变换器。

由8255口A为输入方式。

A/D转换的数据通过A口采入计算机,送到显示器上显示,并由数据总线送到D/A变换器0832的输入端。

选用CPU的地址输入信号IOY0为片选信号(

),XIOW信号为写入信号(

),D/A变换器的口地址为00H。

调节W41即可改变输入电压,可从显示器上看A/D变换器对应输出的数码,同时这个数码也是D/A变换器的输入数码。

2.A/D、D/A转换程序流程:

(见图1—2)

对应下面的流程,我们已编好了程序放在CPU的监控中,可用U(反汇编)命令查看。

而且已将所有控制程序放在光盘中,供教师参考,当然对于学生来说,应让其自己编写调试。

图1-2

3.实验内容及步骤

(1)按图1—1接线。

用“短路块”分别将U1单元中的ST与+5V短接,U4单元中的X与+5V,Z与-5V短接。

其它画“●”的线需自行连接。

示波器的CH1通道接U15单元的OUT端,连接好后,接通电源。

(2)对U15D/A转换单元进行调零。

按下实验箱上的复位键,在调试窗口中出现“WELCOMETOYOU”后,输入如下(参照图1-3):

A2000按“Enter”键

0000:

2000MOVAL,80按“Enter”键

0000:

2002OUT00,AL按“Enter”键

0000:

2004INT按“Enter”键

0000:

2005按“Enter”键

G=0000:

2000按“Enter”键

待输入完成后,用U16单元电压表毫伏档监测U15D/A转换单元OUT端电压,调节U15单元103电位器使电压表显示“00”。

图1-3

(3)将U4单元中W41输出调至-5V,执行监控中的程序(G=F000:

1100按“Enter”键)。

如果程序正确执行,将在显示器上显示“00”。

参见图1-4。

图1-4

(3)将W41依次调节,用U16交/直流数字电压表分别检测A/D的输入电压和D/A的输出电压。

观察显示器,记下相应的数码及D/A的输出模拟电压,填入下表1—1。

模拟输入电压(V)

显示器数码(H)

模拟输出电压(V)

-4.93

00

-4.93

-3.85

1A

-3.85

-2.89

33

-2.89

-1.94

4C

-1.94

-0.97

66

-0.97

0

80

0

+0.91

99

0.91

+1.89

B3

1.89

+2.88

CD

2.88

+3.83

E6

3.83

+4.80

FF

4.80

4.按图1—5改接U4输出Y至U15A/D转换单元输入IN7的连接,即添加一个反向放大器,其它线路同图1—1。

图1-5

5.用U16交/直流数字电压表监测A/D的输入电压,在OV附近连续调节A/D的输入电压,观察整理化误差和量化单位。

6.测出A/D输入电压在OV附近±5个量化单位的数值,记录与之相对应的数字量,如表1—2所示:

表1—2

模入

电压(mV)

-196

-156.8

-117.6

-78.4

-39.2

0

39.2

78.4

117.6

156.8

196

数字量

(H)

7B

7C

7D

7E

7F

80

81

82

83

84

85

AD转换的量化特性图,如图1—6所示:

图1-6

实验1.2A/D、D/A转换实验

(2)

1.实验线路原理图:

见图1—7

图1-7

设置8255为定时方式,OUT2信号为采样脉冲,采样周期5ms。

8255的A口为输入方式,用于采入数据。

8255的B口为输出方式,用于选择控制双路输入输出通道。

A/D转换单元可对多路模拟量进行转换,这里用6、7两路分别接入图1—8所示信号。

图1-8

计算机控制A/D变换器分时对这两路模拟信号进行A/D转换。

将转换的数字量送至D/A变换器还原成模拟量,并送至两个采样保持器。

由8255B口分别控制两个采样保持器的采样开关,以保证采样保持器单元电路中的OUT1输出信号与A/D转换单元U13的IN6输入信号一致;采样保持器单元电路的OUT2输出信号与A/D转换换单元U13的IN7输入信号一致。

2.程序流程:

见图1—9

 

图1-9

3.实验内容及步骤

(1)按图1—7接线,其中画“●”的线需自行连接。

将U1的信号选择开关S11放到斜波位置。

用短路块将U1的S与ST短接。

置S12为T3档,实验中调节W11电位器,改变信号周期。

调W12使输出信号不大于5V。

(2)执行程序(G=F000:

1151按“Enter”键)。

(3)本实验选择普通示波器,用示波器同时观察输入与输出信号。

如果程序正确执行,A/D转换单元U13的IN6输入信号应与U15DA/C单元中的采样保持输出OUT1信号一致,参见图1-8左图。

U13的IN7输入信号与U15单元中的采保持输出OUT2信号一致,参见图1-8右图。

(4)在U15DA/C转换单元的OUT端用示波器观察计算机分时控制的输出波形。

实验二采样与保持

实验2.1采样实验

1.实验线路原理图

(1)原理:

信号发生器U1单元的OUT端输出抛物线信号,通过A/D转换单元U13的IN7端输入。

计算机在采样时刻启动A/D转换器,转换得到数字量送至教学机8255口A,口A设成输入方式。

CPU将输入的数字量直接送到D/A转换单元U15,在U15单元的OUT端则输出相应的模拟信号。

如图2.1—1所示,在时间τ以外,计算机输出零至D/A并使其转换,所以τ以外输出为零。

τ的时间:

10ms

图2.1-1

(2)接线图:

见图2.1—2。

图2.1-2

(3)采样周期T的设置

计算机用8253产生定时中断信号,定时10ms,并在2F60H单元存放倍数Tk可取01H~FFH,采样周期T=Tk×10ms,所以T的范围为10ms~2550ms,改变Tk即可以确定T。

2.实验程序流程图:

见图2.1—3

 

图2.1-3

3.实验内容与步骤

(1)按图2.1—2连线,其中画“●”的线需自行连接。

首先将U1信号发生器单元中的S11置抛物线档,S12置T3档。

用短路块短接S与ST。

(2)用示波器观察U1单元的OUT端的波形,调W12使其不高于5V,调W11使T1周期约2s。

(3)选定Tk=04H,将2F60H单元存入Tk值。

在调试窗口输入:

E2F60,按“Enter”键,待调试窗口显示“0000:

2F60=CC—”从键盘输入04后,按“Enter”,即将Tk=04H存入2F60H单元。

见下图。

(4)启动采样程序(在调试窗口输入G=F000:

11A2按“Enter”键)。

(5)本实验选用普通示波器,用示波器对照观察U1单元的OUT端与U15单元的OUT端波形,观察完停机。

(6)选择若干Tk值(可取01H~FFH),重复(3)、(4)、(5),观察不同采样周期T时的输出波形。

(7)调节U1信号发生器单元的W11,使T1约0.3s,调W12使其不高于5V,重复步骤(3)、(4)、(5)。

上机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

周期约等于两秒

T=04H时的采样波形如下:

T=07H时的采样波形如下:

T=FFH时的采样波形如下:

调节U1信号发生器单元的W11,使T1约0.3s,调W12使其不高于5V的输出波形如下所示:

T=04H时的输出波形如下:

T=70H时的输出波形如下:

T=FFH时的输出波形如下:

4.实验说明

通过3中的一些实验步骤,大家可明显地观察到,当Tk=01H~26H时,U15单元的OUT端的输出波形为IN7的采样波形,但当Tk再增大时,U15单元的OUT端的输出波形将采样失真。

从这看出,似乎采样周期T取得越小,对信号恢复越有利,一般来说,T必须满足tA/D+t处理≤T≤T香农/2,在此前提下,T越小越好(tA/D为A/D转换时间,t处理为计算机对信息进行处理所用的时间)。

有人又问,既然A/D采样本身具有保持功能,那是不是不管模拟量在A/D转换时变化多大,都可不加保持器呢?

不一定,因为A/D在采样时,对模拟量的变化频率有限制。

一般在十几Hz左右,如果信号变化太快,就会使采样信号失真,所以必须加采样保持器。

实验2.2保持实验

1.实验原理与线路

(1)原理

计算机(CPU)用8253定时,在采样时刻计算机给A/D器件启动信号,这时A/D器件(ADC0809)将模拟器转换成数字量并通过口A输入,计算机直接把这些数字量输出给D/A器件,D/A器件(DAC0832)则输出相应的模拟量,并且一直保持到输入新值。

原理如图2.2—1,采样周期设置同实验2.1。

图2.2-1

无零阶保持器的模拟原理图见图2.2—2。

开关τ合上的时间为10ms。

采样周期同实验2.1。

 

图2.2-2

(2)实验接线图:

见图2.2—3

R为输入,C为输出。

U15单元的OUT端为IN7端的离散化信号。

图2.2-3

2.实验程序流程:

见图2.1—3

3.实验内容与步骤

(1)按图2.2—3接线,S11置方波档,S12置T3档,调W12使U1单元的OUT端输出为1V方波,调W11使输出信号周期为5S。

(2)选Tk为02H,将2F60H单元存入Tk值,见下图。

(3)在调试窗口,启动采样保持程序(G=F000:

11E5按“Enter”键)。

本实验选用普通示波器,用示波器对照观察U13单元的IN7与U15单元OUT端波形,停机。

(4)更换Tk,重复

(2)、(3)步骤。

(5)增大Tk,存入2F60H单元,启动采样保持程序,观察输出C点波形,停机。

重复几次,直至系统不稳定,记下Tk值,并换算出相应的采样周期T,将实验结果填入表2.2—1中。

表2.2—1(T=Tk×10ms)

Tk(H)

采样周期T(s)

T=Tk×10ms

02

0.02

稳定

04

0.04

稳定

08

0.08

稳定

10

0.1

振荡

说明:

当Tk=02H时,启动采样程序,此时无零阶保持器,系统的输出波形将失真,因为在计算机控制系统中若无零阶保持器将导致控制不稳定,即在采样点间短暂失控,系统输出波形将失真。

(5)在已填入表2.2—1中选取一个Tk值(不要选为01H),Tk存入2F60H单元,启动采样程序(G=F000:

11A2),观察无零阶保持器系统C点的输出波形。

(6)减小输入信号幅度,增大采样周期,重复

(2)、(3)步骤,观察离散化噪音及系统的输出。

再将S11拔至斜波,抛物线档,作进一步观察。

上机实验演示如下图所示:

T=02H时输出波形如下(发生失真):

将T调节为70H时的输出波形如下:

实验三积分分离PID控制实验

1.实验原理及线路简介

(1)原理

如图4—1,R为输入,C为输出,计算机不断采入误差E,进行积分判别与PID运算,然后判结果是否溢出(若溢出则取最大或最小值),最后将控制量输送给系统。

 

图3-1

(2)运算原理

PID控制规律为:

U(t)=Kp[e(t)+

]。

e(t)控制器输入;U(t)为控制器输出。

用矩阵法算积分,用向后差分代替微分,采样周期为T,算法为:

U(K)=Kp{E(K)+

[E(K)-E(K-1)]}

=Kp·E(K)+

[E(K)-E(K-1)]

简记为:

Uκ=P·Eκ+I

+D·(Eκ-Eκ-1)

P、I、D范围为:

-0.9999~+0.9999,计算机分别用相邻三个字节存储其BCD码。

最低字节存符号,00H为正,01H为负。

中间字节存前2位小数,最高字节存末2位小数。

例有系数P为0.1234,I为0.04秒,D为0,则内存为表4-1所示。

地址内容

低字节0002H00H

中间字节P0003H12H

高字节0004H34H

0005H00H

I0006H04H

0007H00H

0008H00H

D0009H00H

000AH00H

表3—1

计算机存有初始化程序,把十进制小数转换成二进制小数,每个小数用两个字节表示。

在控制计算程序中按定点小数进行补码运算,对运算结果设有溢出处理。

当运算结果超出00H或FFH时则用极值00H或FFH作为计算机控制输出,在相应的内存中也存入极值00H与FFH。

积分项运算也设有溢出处理,当积分运算溢出时控制量输出取极值,相应内存中也存入极值。

计算机还用2F00H内存单元所存的值数作为积分运算判定值EI,误差E有绝对值小于EI时积分,大时不积分。

EI的取值范围:

00H~7FH。

控制量Uκ输出至D/A,范围:

00H~FFH,对应—5V~+4.96V,误差EI模入范围与此相同。

(3)整定调节参数与系统开环增益

可用临界比例法整定参数。

设采样周期为50ms,先去掉微分与积分作用,只保留比例控制,增大Kp,直至系统等幅振,记者证下振荡周期Tu和振荡时所用比例值Kpu,按以下公式整定参数。

①只用比例调节

Kp=0.5Kpu(P=Kp=0.5Kpu)

②用比例、积分调节(T取

Tu)

比例Kp=0.36Kpu(即P=Kp=0.36Kpu)

积分时间TI=1.05Tu(即I=

=0.07Kpu)

③用比例、积分、微分调节(T取

Tu)

比例Kp=0.27Kpu(即P=Kp=0.27Kpu)

积分时间TI=0.4Tu(即I=

=0.11Kpu)

微分时间TD=0.22Tu(即D=

=0.36Kpu)

PID系数不可过小,因为这会使计算机控制输出也较小,从而使系统量化误差变大,甚至有时控制器根本无输出而形成死区。

这时可将模拟电路开环增益适当减小,而使PID系数变大。

例:

PID三个系数都小于0.2,模拟电路开环增益可变为K/5,PID系数则都相应增大5倍。

另一方面PID系数不可等于1,所以整个系统功率增益补偿是由模拟电路实现。

例如若想取P=5.3,可取0.5300送入,模拟电路开环增益亦相应增大10倍。

(4)接线与线路原理

8253的OUT2定时输出OUT2信号,经单稳整形,正脉冲打开采样保持器的采样开关,负脉冲启动A/D转换器。

系统误差信号E→U14、IN;U14、OUT→U13、IN7:

采样保持器对系统误差信号进行采样,将采样信号保持并输出给A/D第7路输入端IN7。

计算溢出显示部分:

图4—2虚框内。

当计算控制量的结果溢出时,计算机并口B的PB17输出高电平,只要有一次以上溢出便显示。

这部分线路只为观察溢出而设,可以不接,对于控制没有影响。

(5)采样周期T

计算机8253产生定时信号,定时10ms,采样周期T为:

T=Tκ×10ms

Tκ事先送入2F60H单元,范围是01H~FFH,则采样周期T的范围为10ms~2550ms。

按Tu计算出的T如果不是10ms的整数倍,可以取相近的Tκ。

2.实验程序流程:

见图4—3主程序

 

PID位置算法A口中断程序

 

3.实验内容与步骤

(1)按图4-2接线,用短路块将S与ST短接,S11置方波档,S12置T3档,调W11使信号周期为5S,调W12使信号约为3V。

按下实验箱CPU单元的复位键,从菜单栏选择“装入程序”,程序存放路径为:

安装目录盘(如C盘):

\Teamkit\TKKL\TH4-1.EXE,如下图

选择指定程序后,会提示装入程序地址的段地址、偏移量。

确定装入程序的段地址和偏移量后,会显示装入程序的进度,直到出现“完成”提示,即程序装载完成。

可用U命令查看反汇编程序与数据,在调试窗口键入(U0000:

2000按“Enter”键)。

用D命令查看程序数据段段地址为0240后的数据,在调试窗口键入(D0240:

0000按“Enter”键)。

如下图

在TK(0240:

0000)、EI(0240:

0001)、KP、KI、KD(其中取KI=KD=0)的相应地址中存入表4-2中的数据,P、I、D系数的内存地址和存入方法参见表4-1的举例。

注:

用E命令编辑指定单元中的数据,在调试窗口输入E0240:

0000按“Enter”键,进入修改数据状态。

输入数据后可通过“空格”键使地址向高地址方向移动,而“-”键使地址向低地址方向移动。

修改完后直接按“Enter”键退出E命令状态。

选用普通示波器,在调试窗口启动程序(G=0000:

2000按“Enter”键),启动PID位置式算法程序,调电位器R可改变输出波形,用示波器观察输出。

(2)选不同的KP,直到等幅振荡,记下TU和KPU,TU填入表4—2上部。

(或KP取0.99仍不振荡则应增大采样周期或增大模拟电路增益,增大增益可调整图4—2中电位器R)

(3)根据临界比例法计算P、I、D三参数,修改KP、KI、KD(若系数过大过小可配合改变模拟电路增益),积分分离值EI取7FH存入2F00H单元,启动程序(G=0000:

2000),用示波器测出MP、tS。

(4)改变积分分离值EI,启动程序(G=0000:

2000),对照输入观察输出C,看MP、tS有无改善,并记录MP、tS。

(5)根据P、I、D三个系数的不同的控制作用,适当加以调整,同时可配合改变EI值,重新存入,启动程序(G=0000:

2000),对照输入观察输出,记录MP、tS。

按上述方法重复做几次,直到使MP<20%,tS<1S,在表3—2中填入此时的各参数和结果。

(6)用表3—2中的最佳PID参数,但积分分离值改为7FH并存入,在输入信号R为零时启动程序,将参数和结果填入表4—2中。

TK=05HKPU=0.905TU=0.5S

表3—2

参数

项目

EI

P

I

D

Mp

ts

I用临界比例法整定参数

7F

0.2443

0.0996

0.324

80%

3S

II用I栏PID参数,但EI修改

30

0.2443

0.0996

0.324

40%

2S

III较佳的PID控制参数

30

0.2243

0.0496

0.424

10%

0.9S

IV用II栏PID参数,EI为7F

7F

0.2243

0.0496

0.424

40%

1.5S

依照实验示波器的输出如下图所示:

图1、

图2、

图3、

图4、

实验四最小拍控制系统

1.实验原理与线路图

(1)原理

见图5.1—1。

R为输入,C为输出,计算机对误差E定时采样按D(Z)计算输出控制量U(Z)。

图中K=5。

 

图4.1-1

针对阶跃输入进行计算机控制算法D(Z)设计。

(2)D(Z)算法

采样周期T=1S,E(Z)为计算机输入,U(Z)为输出,有:

D(Z)=

=

式中Ki与Pi取值范围:

-0.9999~0.9999,计算机分别用相邻三个字节存储其BCD码。

最低字节符号,00H为正,01H为负。

中间字节存前2位小数,最高字节存末2位小数。

例有系数0.1234,则内存为:

地址内容

2F00H00H

2F01H12H

2F02H34H

系数存储安排如表5.1—1。

表5.1—1

0101H010DH

0102HK0010EHP1

0103H010FH

0104H0110H

0105HK10111HP2

0106H0112H

0107H0113H

0108HK20114HP3

0109H0115H

010AH

010BHK3

010CH

将D(Z)式写成差分方程,则有:

UK=K0EK+K1EK-1+K2EK-2+K3EK-3-P1UK-1-P2UK-2-P3UK-3

式中EK~EK-3,误差输入;UK~UK-3,计算机输出。

计算机运算溢出处理,当计算机控制输出超过00H~FFH时(对应于模拟量-5V~+5V),则计算机输出相应的极值00H或FFH,同时在相应的内存单元也存入极值。

(3)模拟电路的参数整定

被控对象有模拟电路,电路中所接电阻、电容参数有一定误差,所以应加以整定,可先整定惯性环节,再整定积分环节,应使二者串联时尽量接近所给传递函数。

整定方法参见注1。

(4)接线(如图5.1—2所示)

82532#输出OUT2信号,经单稳整形,正脉冲打开采样保持器的采样开关,负脉冲启动A/D变换器。

系统误差信号E→U4、IN2、U14、OUT2→U15、IN7:

采样保持器对系统误差信号进行采样,将采样信号保持并输出给A/D第7路输入端。

计算溢出显示部分:

图5.1—2虚框内。

当计算控制量的结果溢出时,计算机给口B的PB17输出高电平,只要有一次以上溢出便显示。

这部分线路只为观察溢出而设,可以不接,对于控制没有影响。

 

图4.1-2

(5)采样周期T

CPU的8253产生定时信号,定时10ms,采样周期T为:

T=TK×10ms

TK需事先送入2F60H单元,取值范围:

01H~FFH,对应的范围:

10ms~2550ms。

例如当T=1S,有:

TK=

=100=64H

1.实验程序流程见图5.1—3

 

A口中断程序

 

 

图4.1—3

3.实验内容与步骤

(1)按图5.1—2连线,S11置方波档,S12置下档,调W12使U1单元的OUT端输出为2.5V的方波,调W11约为6S。

装入程序TH5-1.EXE后,可分别用U命令、D命令查看反汇编程序与数据。

用E命令编辑、修改指定单元中的数据,0100F单元存入64H。

具体过程可参照实验四的修改方法。

(2)按要求计算D(E)各系数,送入内存0101H~0115H单元,见上图。

具体推导过程见有关计算控制技术教材。

(其中,K0=0.5434、K1=-0.7434、K2=0.2000、K3=0、P1=-0.2826、P2=-0.7174、P3=0),Ki与Pi系数存储地址参见表5.1—1。

(3)选用普通示波器,用示波器观察输入R波形,在输入R为零时启动最小拍程序(G=F000:

15E6按“Enter”键),对照阶跃输出R观察输出C,应有以下波形(见图5.1—4),输出经过一拍后,在采样点上跟踪输入误差输出为:

E(Z)=Φe(Z)R(Z)=(1-Z-1)·

即一拍后进行跟踪,偏差保持为零。

而从控制量的输出

Y(Z)=D(Z)E(Z)

=2.5×

=1.3590-1.4744Z-1+1.0571Z-2-0.7580Z-3+0.5435Z-4-0.3897Z-5

可见,控制量在一拍后并未进入稳态(常数为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