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杞县第一高级中学第一学期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考试版+解析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024107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6.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杞县第一高级中学第一学期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考试版+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河南杞县第一高级中学第一学期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考试版+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河南杞县第一高级中学第一学期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考试版+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河南杞县第一高级中学第一学期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考试版+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河南杞县第一高级中学第一学期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考试版+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杞县第一高级中学第一学期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考试版+解析版.docx

《河南杞县第一高级中学第一学期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考试版+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杞县第一高级中学第一学期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考试版+解析版.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南杞县第一高级中学第一学期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考试版+解析版.docx

河南杞县第一高级中学第一学期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考试版+解析版

2020-2021年杞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三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代习惯将疾病称为“疾疫”,其中“疾”是普通的、一般不具传染性的疾病,“疫”指流行性传染病,这种分法符合现代医学的观点。

相比而言,“疫”比“疾”更可怕,它每次大规模发生都会给人类造成严重的灾难。

 在与疫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人们发现可以通过有限度的主动感染方式,使人体对某种传染病产生特异性免疫功能,从而避免疫病的发生。

东汉王充在《论衡》中提出“夫治风用风,治热用热,治边用密丹”,他将这种方法称为“以类治之”,通俗一点说也就是以毒攻毒,这种治疗思想在中国最早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就有阐述。

《黄帝内经》认为治病要用“毒”药,没有“毒”性的药治不好病。

  虽然古代的人们对疫病的认识还十分有限,难以从机理上全面揭示疫病并提出科学的防疫措施,但以毒攻毒的免疫观仍然具有朴素的科学道理。

这是因为,在人的身体中有一些先天性免疫功能,被归结为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一定途径得到“获得性免疫”,它虽不是人类生来就有的,但通过感染某种病原体或接种该病原体的疫苗可以产生针对该种疫病的抗体,从而达到免疫的效果。

   以毒攻毒的免疫观,最早的文字记载出现在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方》中,该书主要记述了各种急性病症及某些慢性病急性发作的治疗方法,对天花、恙虫病、脚气病以及恙蟠等的描述都属首创。

《肘后方》载有“治卒有狗犬凡所咬毒方”,也就是狂犬病的治疗方法,其中一个方法是:

“乃杀所咬之犬,取脑敷之,后不复发。

”这种方法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为了不患上某种同样的疫病,人们用捣碎、研磨等物理办法把发病个体的组织、脏器等制成“药物”,其作用相当于原始疫苗。

   这种办法虽然原始,却有一定的科学道理。

最早制造出现代意义上狂犬病疫苗的是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十九世纪末制备狂犬病疫苗时发现,在感染该病毒动物的脑组织和脊髓中存在大量病毒,于是设法将其接种到家兔的脑中,经过处理后制备出了狂犬病疫苗。

  在古代的各类传染病中,天花是一种令人谈虎色变的病种。

为了应对天花肆虐,人们进行了艰辛的探索。

天花作为烈性传染疾病,注射疫苗才是最好的方法。

中国古代医学有以毒攻毒的传统,也有在狂犬病、伤寒病等方面用类似注射疫苗的方法进行治疗的实践。

针对天花,人们逐渐探索出了接种“人痘”来阻止其传染的手段。

所谓“人痘”,就是用人所感染的天花病毒为材料,主动地让未感染的人接触这种毒素,以达到产生天花病毒抗体的目的。

“人痘”接种法很早就在中国开始了应用,清代医学著作《牛痘新书》、孙思邈《千金要方》中均有这样的治疗方法的记载。

不过,由于相关记载较为简略,所以也有人认为“人痘”接种法诞生于宋朝。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明代隆庆年间宁国府太平县天花流行,当地的医师们用“人痘”接种法进行防疫,这才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将“人痘”接种法大规模应用于临床治疗的标志。

法国哲学家伏尔泰曾在《哲学通讯》中专门称赞过中国人的这种伟大创造:

“这是被认为全世界最聪明、最讲礼貌的一个民族的伟大先例和榜样。

(摘编自陈忠海《古代的防疫与疫苗》,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古代以是否具有传染性区分“疾”和“疫”,说明古人对疫病的防治更加重视。

B.以毒攻毒是古代治疗疫病的主要思想,在《论衡》与《黄帝内经》中均有相似记载。

C.虽然先天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的获得途径不同,但对疫病都具有产生抗体的功能。

D.明代医师釆用“人痘”接种法防疫,这是人类历史上将这种方法应用于治疗的标志。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立足于“疾”“疫”之间的区别,阐述了我国古代应对疾疫的防治策略。

B.文章采用了总分式的论证结构,重点论述了古代的防疫方法和疫苗的应用。

C.文章引用大量古代典籍,揭示了中国古代的医学成就,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文章采用道理论证和事实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代人们为了避免疫病发生,采取适当主动接触病毒以在体内产生特异性免疫功能的方法,这种方法对后世具有借鉴意义。

B.《肘后方》中记载的治疗狂犬病的方法虽然原始,但有一定的科学道理,付诸实践后可以产生现代意义上的狂犬病疫苗。

C.采用获得性免疫的方式将“人痘”植入未感染人体以产生天花病毒抗体,可以有效预防天花病毒对人体的侵害。

D.在我国古代,人们对“疾疫”的防治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显著成效,为人类健康及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本报北京2月14日电(记者李韵)】日前,文化部在其官网首页发布《各地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情况评估报告》。

报告显示,《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下简称《非遗法》)颁布五年来,各地落实情况喜忧参半。

   2011年6月1日,《非遗法》正式实施。

为掌握法律实施五年来的落实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文化部于2016年组织开展了《非遗法》贯彻落实情况检查,并委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贯彻落实情况进行评估。

    评估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8月31日,全国有24个省(区、市)颁布了非遗的地方性法规共72部。

其中,17个省(区、市)的省级法规是在《非遗法》实施后制定的。

但是,从全国范围看,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北京市、天津市、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海南省、四川省、青海省7省(区、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性法规尚未出台,立法工作亟待推进。

    评估报告显示,2011年至2015年底,全国各省级财政累计投入163731万元,有10省(市)累计投入5000万元以上。

尽管五年来,各省财政投入逐年增加,但是依然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各省普遍存在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

    截至2016年,文化部命名了四批共1986名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各省(区、市)批准公布了14928名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评估报告显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在世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超过70周岁的已达50%以上,开展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迫在眉睫。

有些传承人在抢救性记录过程中,就已经离开人世;一些传承人年事已高,无法完全展现技艺。

部分艺术院团改制后,面临着经营压力,有的传承人待遇因此受到影响,出现了无人肯学、后继乏人的状况。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7年2月15日)

材料二   “我们就是要把非遗文化传承作为工作、作为职业,通过现代工作室的打造和经营,希望能够找到一条非遗文化传承的职业化道路,避免因为入不敷出、生活难以为继而面临失传的窘境。

”糖画传承人高光耀说。

虽然近两年商业演出市场机会增多,但是相比于其他演出形式,他们的收入不算高,由此可以看出大众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度还有待提高,而这其中,既需要传承人自身的坚持与创新,也需要更多社会力量投入。

(摘编自《大众日报》2017年2月15日《非遗文化传承路在何方》)

材料三    《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形象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只要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借鉴现代模式,激发出人们的兴趣,就能打造成现代时尚,就能成为网红,就能很好地圈粉。

我们应该做好非遗+互联网这个加法,让非遗的文化魅力在互联网靓丽起来,普及起来,传播起来。

可以采用动画开发、趣味知识比拼、全国非遗知识接龙等方式,非遗在互联网火了,关注的人就多了。

(摘编自“南方网”《落实非遗法还需做加法》2017年2月16日)

4.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显示,《非遗法》实施后,多省(区、市)颁布了地方性法规,财政投入逐年增加,这是可喜的现象。

B.材料二认为,非遗传承人面临人不敷出、生活难以为继的窘境是大众不接受传统文化造成的。

C.材料三提出,非遗文化要吸引大众,就要在内容和形式上做出改变,以符合现代时尚,成为网红。

D.三则材料表明,非遗保护需要非遗传承人有创新能力,更需要他们有不计报酬的无私奉献精神。

5.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提出了一系列问题,旨在引起地方政府对非遗保护的重视。

B.材料二肯定了非遗传承人在面临困境时自寻出路的精神,也含蓄地批评了大众对非遗保护工作的不重视。

C.三则材料都直面非遗保护的现实困境,材料二、三针对材料一提出的所有问题给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

D.三则材料来源不同,有报纸,有网站,但遣词造句都很规范,语言朴实通俗,三者的语言风格是一致的。

6.如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请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梁实秋

   我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遇见一位国文先生,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

    先生姓徐,名锦澄,我们给他取的绰号是“徐老虎”,因为他凶。

    他的相貌很古怪,他的脑袋的轮廓是有棱有角的,很容易成为漫画的对象。

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斋志异》绘图中的夜叉的模样。

他的鼻子眼睛嘴好像是过分地集中在脸上很小的一块区域里。

他戴一副墨晶眼镜,银丝小镜框,这两块黑色便成了他脸上最显著的特征。

我常给他画漫画,勾一个轮廓,中间点上两块椭圆形的黑块,便惟妙惟肖。

他经常是仰着头,迈着八字步,两眼望青天,嘴撇得瓢儿似的。

我很难得看见他笑,如果笑起来,是狞笑,样子更凶。

    我的学校是很特殊的。

国文成绩与毕业无关。

所以课堂上常是稀稀拉拉的,不大上座,但教员用拿毛笔的姿势举着铅笔点名的时候,学生却个个都到了,因为一个学生不止答一声到。

真到了的学生,一部分是从事午睡,微发鼾声,一部分看小说,如《官场现形记》《玉梨魂》之类,一部分写“父母亲大人膝下”式的家书,一部分干脆瞪着大眼发呆,神游八方。

在这种糟糕的情形之下,徐老先生总是很凶,老是绷着脸,老是开口就骂人。

    有一天上作文课,徐老先生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字,题目尚未写完,一位性急的同学发问了:

“这题目怎样讲呀?

”老先生转过身来,冷笑两声,勃然大怒:

“题目还没有写完,写完了当然还要讲,没写完你为什么就要问?

……”滔滔不绝地吼叫起来,大家都为之愕然。

这时候我可按捺不住了。

我一向是个上午捣乱、下午安分的学生,我觉得现在受了无理的侮辱,便挺身分辩了几句。

这一下我可惹了祸,老先生把他的怒火都泼在我的头上了。

他在讲台上来回地踱着,足足骂了我一个钟头,其中警句甚多,我至今还记得这样的几句:

“×××!

你是什么东西?

我一眼把你望到底!

    这几句颇为同学们所传诵。

谁和我有点争论遇到纠缠不清的时候,都会引用“你是什么东西?

我一眼把你望到底”。

当时我看形势不妙,也就没有再多说,让下课铃结束了先生的怒骂。

    但是从这次起,徐先生算是认识我了。

我这个“一眼望到底”的学生,后来居然成为一个受益最多的学生了。

如今想来,当初的“凶”何尝不是一种负责。

徐先生自己选辑教材,有古文,有白话,油印分发给大家。

这样新旧兼收的教材,在当时还是很难得的开通的榜样。

我也因此逐渐领教了他的才学。

还有他的朗诵也非常有意思。

他打着江北的官腔,咬牙切齿地大声读一遍,不论是古文或白话,一字不苟地吟咏一番,好像是演员在背台词,他把文字里的蕴藏着的意义好像都给宣泄出来了。

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情感,有气势,有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理会到原文的意义的一半了。

好文章掷地作金石声,那也许是过分夸张,但必须可以朗朗上口,那却是真的。

我对于国文的兴趣因此而提高了不少。

   徐先生最独到的地方是改作文。

普通的批语“清通”“尚可”“气盛言宜”,他是不用的。

他最擅长的是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一行一行地抹,整页整页地勾;洋洋千余言的文章,经他勾抹之后,所余无几了。

我初次经此打击,很灰心,很觉得气短,我掏心挖肝地好容易诌出来的句子,轻轻地被他几杠子就给抹了。

但是他郑重地给我解释一会儿,他说:

“你拿了去细细地体味,你的原文是软趴趴的,冗长,懈啦光唧的,我给你勾掉了一大半,你再读读看,原来的意思并没有失,但是笔笔都立起来了,虎虎有生气了。

”我仔细一揣摩,果然。

他的大墨杠子打得是地方,把虚泡囊肿的地方全削去了,剩下的全是筋骨。

在这删削之间见出他的功夫。

如果我以后写文章还能不多说废话,还能有一点点硬朗挺拔之气,还知道一点“割爱”的道理,就不能不归功于我这位老师的教诲。

   我离开先生已将近50年了,未曾与先生一通音信,不知他云游何处。

同学们偶尔还谈起“徐老虎”,我在回忆他的音容之余,不禁还怀着怅惘敬慕之意。

(有删改)

7.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描写徐老师时既突出其优点,也不回避其丑陋,如从文章的第2段开始,不惜笔墨交代了其可怕的绰号、怪异的相貌、狰狞的凶笑、不良的习惯等。

这反映了作者写人叙事力求客观、公正的写作态度。

B.徐先生追求简洁、硬朗的文风,批改作文时常常“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把虚泡囊肿的地方全削去了,剩下的全是筋骨”。

他的这种文风追求对作者今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C.作者好像漫画高手一般,截取了徐先生生活的几个片段,抓住其特征,寥寥几笔,便把徐先生刻画得形神兼备。

D.本文在描写徐老时极尽戏谑调侃之能事,语言极其庄重严肃,体现了梁实秋散文的另一种风格。

8.文章最后写道:

“我在回忆他的音容之余,不禁还怀着怅惘敬慕之意。

”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作者为何会怅惘敬慕。

(6分)

9.文中的徐先生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在刻画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6分)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9分)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

“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

”荆卿口: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太子曰: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

”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

“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荆轲曰:

“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将军岂有意乎?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

”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

乃令秦武阳为副,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

“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

丹请先遣秦武阳!

”荆轲怒,叱太子曰: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今提一匕首入不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微之声,土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曰: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去兮不复还!

”复为慷慨羽声,士皆嗔目,发尽上指冠。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战国策•燕策•荆轲刺秦王)》)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B.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C.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

D.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11.下列文言常识中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春秋时期的爵位等级分为:

公、侯、伯、子、男。

B.古时音乐分为:

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

C.《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国别体史书。

D.《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12.下列对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B.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C.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D.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13.把材料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0分)

①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5分)

② 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5分)

③ 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5分)

④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5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描写远望之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再别康桥》中点名作者寻梦归来后放声高歌,用“一船星辉”来比喻对往昔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诗句是“        ,         ”。

(3)通过环境描写渲染氛围,表现荆轲慷慨赴难、为国捐躯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做人不仅要有智谋而且还要有仁义,就如同《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晋文公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文字应用(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阅读有些像搏斗。

阅读的时候,我们不断同作者争辩,我们极力想寻出破绽,作者则            地把读者的思绪纳入他的模具。

在这种智力的角斗中,我们往往败下阵来,但思维最终却在争执中得以发散。

大师们的著作像某一流派掌门人的秘籍,细细研读,琢磨他们的一招一式,会在            中悟出不可言传的韵律。

我一次次在先哲们辉煌的思辨面前              ,我一次次在无与伦比的语言搭配下惊诧莫名……我知道大师们在云霄中注视着后人,(  );今人虽然平凡,但我们年轻。

作为阅读者,我们还处在生命不断蜕变之中,蛹里可能飞出美丽的蝴蝶。

我们在较量中丰富了自己,迸发出从未有过的力量。

阅读是一种孤独,它同看电影、看录像、听音乐会是那样地不同。

前者是一块巨大的生日蛋糕,可以同享美味;后者只是孤灯下的一盏清茶,只可独啜,倾听一个遥远的灵魂对你一个人的              。

他在不同的时间对不同的人说过同样的话,但你此时只感觉他在为你而歌唱。

你如果不听,他也不会恼,只会无声地从书页里渗出叹息的悲悯。

你啪地合上书,就把一代先哲幽禁在里面。

但你忍不住又要打开它,穿越历史的灰尘与他对话。

真正的阅读注定孤独。

那是一颗心灵对另一颗心灵单独的抚慰,那是已经成仙的老爷爷特地为你讲的故事。

1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组是    (3分)

A.千方百计

耳濡目染

顶礼膜拜

窃窃私议

B.处心积虑

耳濡目染

奉若神明

窃窃私语

C.千方百计

潜移默化

顶礼膜拜

窃窃私语

D.处心积虑

潜移默化

奉若神明

窃窃私议

1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如果你不听,他也不会恼,只会无声地从书页里渗出叹息的悲悯

B.如果你不听,他也不会恼,只会无声地从书页里渗出悲悯的叹息

C.你如果不听,他就不会恼,只会无声地从书页里渗出叹息的悲悯

D.你如果不听,他也不会恼,只会无声地从书页里渗出悲悯的叹息

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他们虽然已经凝固,但依然灿烂

B.虽然他们灿烂,但已经凝固

C.他们虽然灿烂,但已经凝固

D.虽然他们已经凝固,但依然灿烂

1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6分)

       食物的基本功能之一是给人体提供日常所需的能量。

我们的一举一动,大到跑步,小到眨眼,①    。

食物中提供能量的三大营养素,即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人体不能②    ,因为它们均以大分子形式存在,必须消化分解成小分子才能吸收利用。

这一过程中的能量消耗就是③    ,又称为膳食生热作用。

我们吃完饭后会有发热的感觉,这就是食物热效应的外在表现。

五.写作(6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全国政协常委、农工民主党中央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张乾二,于2020年5月3日安详逝世,享年93岁。

张乾二早年参与了水溶液中培养晶体、研制粉末衍射仪的照相机等研究,1963年在配住场理论研究方面获得突破,20世纪90年代带领课题组开展价键理论计算程序化的攻坚研究。

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二等奖等。

张乾二曾说:

“科学家必须热爱他的工作。

如果一个科学家不为探求真理,只为求名求利,在科学方面就不会有什么成就。

所以真正的大科学家首先必须是一个纯粹的人,纯粹为科研兴趣,或纯粹为国家需要。

请综合以上材料,以“做事与做人”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0杞县一高月考高一语文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共3小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古代习惯将疾病称为“疾疫”,其中“疾”是普通的、一般不具传染性的疾病,“疫”指流行性传染病,这种分法符合现代医学的观点。

相比而言,“疫”比“疾”更可怕,它每次大规模发生都会给人类造成严重的灾难。

       在与疫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人们发现可以通过有限度的主动感染方式,使人体对某种传染病产生特异性免疫功能,从而避免疫病的发生。

东汉王充在《论衡》中提出“夫治风用风,治热用热,治边用密丹”,他将这种方法称为“以类治之”,通俗一点说也就是以毒攻毒,这种治疗思想在中国最早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就有阐述。

《黄帝内经》认为治病要用“毒”药,没有“毒”性的药治不好病。

       虽然古代的人们对疫病的认识还十分有限,难以从机理上全面揭示疫病并提出科学的防疫措施,但以毒攻毒的免疫观仍然具有朴素的科学道理。

这是因为,在人的身体中有一些先天性免疫功能,被归结为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一定途径得到“获得性免疫”,它虽不是人类生来就有的,但通过感染某种病原体或接种该病原体的疫苗可以产生针对该种疫病的抗体,从而达到免疫的效果。

       以毒攻毒的免疫观,最早的文字记载出现在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方》中,该书主要记述了各种急性病症及某些慢性病急性发作的治疗方法,对天花、恙虫病、脚气病以及恙蟠等的描述都属首创。

《肘后方》载有“治卒有狗犬凡所咬毒方”,也就是狂犬病的治疗方法,其中一个方法是:

“乃杀所咬之犬,取脑敷之,后不复发。

”这种方法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为了不患上某种同样的疫病,人们用捣碎、研磨等物理办法把发病个体的组织、脏器等制成“药物”,其作用相当于原始疫苗。

       这种办法虽然原始,却有一定的科学道理。

最早制造出现代意义上狂犬病疫苗的是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十九世纪末制备狂犬病疫苗时发现,在感染该病毒动物的脑组织和脊髓中存在大量病毒,于是设法将其接种到家兔的脑中,经过处理后制备出了狂犬病疫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