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昆虫的生物学.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21545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62.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篇昆虫的生物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第二篇昆虫的生物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第二篇昆虫的生物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第二篇昆虫的生物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第二篇昆虫的生物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篇昆虫的生物学.docx

《第二篇昆虫的生物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篇昆虫的生物学.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篇昆虫的生物学.docx

第二篇昆虫的生物学

 

目录

第一章绪论2

第一节昆虫的多样性2

第二节昆虫与人类的关系4

第三节昆虫学简史5

第四节昆虫学的内容和分支6

第一篇昆虫的外部形态学(Insectmorphology)7

第二章昆虫体躯的一般构造7

第一节昆虫的体躯和体节7

第二节昆虫的大小、形状和体向8

第三章昆虫的头部及颈部9

第一节头部的起源和分节9

第二节昆虫头壳的基本构造9

第三节头部的变化与适应10

第四节头部的感觉器官11

第五节昆虫的口器12

第六节昆虫的颈部15

第四章昆虫的胸部16

第一节胸部的基本构造16

二、胸部的内骨骼17

第二节胸足17

第三节翅(wings)18

第五章昆虫的腹部abdomen21

第一节腹部的基本构造21

第二节腹部的附肢21

第二篇昆虫的生物学23

第六章昆虫的生殖方式23

第一节昆虫的性别23

第二节昆虫的繁殖方式23

第七章昆虫的卵和胚胎发育24

第一节卵egg,ovum24

第二节胚胎发育25

第八章昆虫的胚后发育25

第一节昆虫的变态metamorphosis25

第二节幼虫期Larvalstage27

第三节蛹期pupalstage28

第九章成虫生物学与昆虫的生活史28

第一节成虫生物学28

第二节昆虫的生活史29

第十章昆虫的习性和行为31

第一节昆虫的主要习性与行为31

第二节昆虫行为产生的机制(自学)33

 普通昆虫学(植保专业)讲稿

(GeneralEntomology)

普通昆虫学是植保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教学内容包括:

昆虫形态学、昆虫生物学、昆虫分类学、昆虫内部解剖和生理、昆虫生态学等。

内容较多,学习时以笔记为住,结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注意本课程名词多,且昆虫本身个体小,学习过程应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方法包括3个环节:

课堂讲授、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缺一不可。

成绩评定包括期末考、期中考、实验及教学实践4个部分。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昆虫的多样性

一、昆虫纲的特征和在动物界中的地位 

(一)    动物界分类简介

原生动物门腔肠动物门扁形动物门线形动物门

环节动物门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棘皮动物门

脊索动物门等

非生物

自然界 

微生物

生物动物

植物

(新系统33个门) 

昆虫在动物界中属于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昆虫纲Insecta,Hexapoda(六足纲)。

常见:

白蚁、蝴蝶、蜜蜂、蝗虫。

(二)节肢动物门的特征:

1、 特征

①体躯分节,是由一系列体节组成;

②整个体躯被有一层几丁质的外骨骼;

③大多体节上有成对的分节附肢;

④血充满了整个体腔,即血腔就是体腔;心脏在消化道的背面,开放式血液循环。

⑤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头部的脑和腹神经索,分别位于消化道的背面和腹面。

2、 节肢动物门中的重要纲(7个纲)

①甲壳纲Crustacea:

体躯分为头胸和腹部两个体段;有2对触角,1对复眼;5对步行足,附肢多为二支式。

水生,用鳃呼吸。

常见虾、蟹、鼠妇等。

②剑尾纲(肢口纲)Xiphosua:

体躯分为头胸部和腹部两个体段,步足6对,5对螯肢包在口的周围,腹部末端有一剑状尾针。

书鳃呼吸,水生,血是蓝色的,可用作试剂。

常见代表:

鲎。

(本纲有的学者把她作为蛛形纲的一个亚纲)

③蛛形纲Arachnoidea:

常见代表:

蜘蛛、螨、蜱、蝎子等。

蜘蛛身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两个体段,无触角、无复眼,有单眼8个,4对步行足,腹末有3对纺绩突,可纺丝结网。

书肺呼吸,陆生;螨、蜱头、胸、腹愈合一体,无触角、单眼、复眼,2-4对步行足。

气管呼吸,陆生。

④唇足纲Chilopoda:

身体分为头部和胴部(胸部+腹部),每节1对足,第一对特化为毒爪,1对触角。

气管呼吸,肉食性,陆生。

常见蜈蚣、钱串子。

⑤重足纲Diplopoda:

与④相似。

身体分为头部和胴部,每节两对足,无毒爪。

气管呼吸,腐食性,陆生。

常见马陆。

⑥昆虫纲Insecta,Hexapoda:

常见苍蝇、金龟子、蝗虫等。

⑦结合纲Symphyla:

低等,体小,很象昆虫。

每节都有附肢,但小,称刺突和1对翻缩的泡。

如么蚰。

二、昆虫纲的基本特征

1、 身体明显由3个体段:

头、胸、腹部构成;每个体段又由若干环节组成,总共有18-20个环节。

2、 头部Head:

具1对复眼、1对触角,0-3个单眼及3对口器附肢。

是取食和感觉的中心。

3前胸—前足

中胸—中足,前翅

后胸—后足,后翅

胸部Thorax:

由3个体节组成,是运动和支撑的中心。

 

4、腹部(Abdomen)通常由9-11个体节组成,内含大部分内脏和生殖系统,腹末有外生殖器官(附肢),尾节多数还有1对分节的附肢—尾须。

所以腹部是昆虫代谢和生殖的中心。

5、 体壁被有几丁质的外骨骼。

6、 从卵孵化后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经过一系列显著的内部及外部形态上的变化,才能变成为性成熟的成虫—称变态。

三、昆虫的多样性

(一)昆虫纲繁盛的特点

1、历史长:

人类的出现仅有100多万年,而有翅昆虫的历史至少有3.5亿年;无翅亚纲的昆虫则可能有4亿年或更长的历史。

2、种类数量繁多:

全世界已知植物种类30多万种,动物种类约计150多万种,其中昆虫就有100多万种(全世界估计有300-400多万种,近年研究表明可能达1000万种),仅鞘翅目就已知35万种,而象甲多达6万多种;估计中国约60~100万种,但目前仅记载7万种左右,因此昆虫纲是节肢动物乃至动物界最大的一个纲。

3、个体数量大:

举几个例子,一个蚂蚁的群体可达50余万个体;白蚁婚飞时密集成群;蚜虫大发生时一棵植株上有成百上千个体;一个蜂巢中约有3-5万只蜂;东亚飞蝗迁飞时可遮天蔽日。

4、 分布广:

遍及整个地球,从赤道到两极,从海洋、河流、湖泊到沙漠,从高山到土壤深层,从户外到户内,几乎所有地方都有昆虫栖息。

(二)昆虫繁荣发达的原因

1、 有翅能飞:

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中唯一具翅的类群,因此善于飞行,为觅食、求偶、避敌和扩大分布带来很大的方便。

2、 身体小:

因体小,只需少量食物便可完成生长发育,而且正因体小,食物也可成为其隐蔽场所,可保湿或避敌。

3、 口器类型有不同的分化,从取食固体食物的咀嚼式口器到取食液体食物的刺吸式口器,扩大了食物范围,寄主不会因失去部分汁液而死亡,也改善了昆虫和寄主的关系。

4、 繁殖力强:

潜在生殖力强,产卵多,加之体小发育快,一年内可完成的世代多。

是种群繁盛的基础。

(三)保护昆虫多样性的意义

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是一定空间内生物的变异性,通常包括遗传、物种与生态系统多样性3个层次。

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保护生物多样性,使生物资源能持续利用,是当今社会的一项全球性战略任务。

据报道目前生物物种灭绝的速度比以前自然灭绝的速度要快1000到10000倍,而昆虫在生物区系特别是在动物区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占物种仅一半的昆虫多样性的保护更是不容忽视。

第二节昆虫与人类的关系

昆虫与人类的关系复杂。

昆虫食性广泛,据估计,植食性占48.2%,肉食性占30.4%(其中捕食性占28%,寄生性占2.4%),腐食性占17.3%。

从人类的益害观出发,即从人的经济利益出发,分为有害和有益两个方面。

直接危及人类健康或对人类经济利益造成危害的昆虫称害虫。

一、昆虫的有害方面

1、昆虫对经济植物及其产品的危害:

多数农林作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多种害虫为害,经济损失大,甚至造成绝收,根据资料记载,重要的农业害虫约计1万种左右。

其中

水稻害虫约300种,真正防治6种左右,经常防治3种

棉花害虫多于300种

中国柑橘害虫(福建)300种,世界2000多种

仓储害虫200多种

桑树、甘蔗、蔬菜、其他果树害虫以及建筑害虫

中国常见林业害虫约400多种,以松毛虫、天牛、小蠹等危害最烈。

昆虫还能传播农作物病害:

主要传播植物的病毒病,如蚜虫、叶蝉、飞虱、荔枝蝽等。

造成的损失远远大于由其取食或产卵造成的直接损失。

2、昆虫对动物的危害

(1)直接危害:

有些昆虫能直接侵害人体,包括直接取食、螫刺、骚扰及恐吓等方面,危害人体健康。

(2)间接危害:

有些昆虫能传播疾病(人类疾病三分之二由昆虫传播),如:

蚤、虱子、蝇、蚊子以及杀人蜂、采采蝇(睡死病)。

另外,有些昆虫能吸血食毛,传播牲畜疾病,如马胃蝇、鸡的回归热等。

二、有益方面

1、创造财富:

如蜜蜂酿造蜂蜜、蜂蜡;家蚕和柞蚕等吐的丝可作丝质品;白蜡虫分泌白蜡、紫胶虫分泌紫胶、胭脂虫分泌洋红等。

2、药用昆虫:

蜂蜜、王浆、冬虫夏草、蝉蜕等可作药,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84种昆虫作药。

目前入药昆虫近300种。

3、传粉昆虫:

蜜蜂、蝶、蛾、甲虫、蝇等为作物传授花粉,提高作物结实率和产量。

4、天敌昆虫:

捕食性昆虫以其他小形动物(主要是害虫)为食料,如瓢虫、螳螂等;寄生性昆虫如赤眼蜂、姬蜂等可以害虫的卵、幼虫或蛹为寄主,以致最后杀死害虫。

5、腐生昆虫:

以动、植物尸体、残骸或排泄物为食料,可帮助清洁环境,促进自然界的物质循环。

如屎壳郎喜食畜类粪便,称腐食性或粪食性昆虫,埋葬虫将尸体掩埋入土等。

6、科学研究材料:

果蝇可作为遗传学研究的材料,蜻蜓可作为仿生学研究的材料;蜉蝣、蜻蜓可作为水质指标。

7、食用昆虫:

蚕、蜂的幼虫、蛹,龙虱、蝗虫等。

8、观赏昆虫:

蝶、甲虫、蟋蟀等。

(文化昆虫)

第三节昆虫学简史

一、世界昆虫学简史

1、7000多年前-17世纪初

2、17世纪后,昆虫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3、18世纪初,一大批有才干的人开始昆虫学的系统研究工作,期间也发表了不少著作如:

林奈的《自然系统》(1758),其学生Fabricius(1775)发表《昆虫系统》及许多其他专著;1780年,世界上第一个昆虫学会—伦敦昆虫学会成立。

4、19世纪,欧美发达国家昆虫学蓬勃发展,涌现了许多昆虫学家,并诞生了第一个昆虫学专业期刊《伦敦皇家昆虫学会会刊》和第一个昆虫学系(康乃尔大学)。

5、20世纪是昆虫学发展的黄金时期。

到20世纪90年代,昆虫学的基本方向和范围大体形成。

20世纪末期,昆虫学网络教学也逐渐展开。

二、中国昆虫学简史

1、中国古代(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1839年)昆虫学史(周尧先生有较详细汇总)

①在益虫利用方面,如养蚕纺丝(5200多年),养蜂酿蜜(3000多年,800年前养蜂就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和新兴的事业);1600年前就已利用黄猄蚁防治柑橘害虫,红蚂蚁防治甘蔗螟虫等等。

②在害虫防治方面,很早就综合利用篝火诱杀,开沟陷杀,人工捕杀和翻耕灭卵以及兴修水利等一系列措施防治蝗虫。

在2000-3000年前,就懂得使用一些汞、砷、油类等毒杀害虫。

2、中国近代昆虫学简史(1840-1949):

①孕育期(1840-1910):

现代意义上的昆虫学知识逐渐输入中国,此期我国昆虫学处于翻译与介绍阶段。

1909年,第一个昆虫学留学生邹树文到美国康奈尔大学深造。

②初创期(1911-1936):

对昆虫学科系统研究始于1911年。

1919年,国内第一个昆虫学硕士研究生胡经甫毕业。

1922-1924年陆续成立了一些研究机构、病虫害系和创办了一些昆虫学刊物。

③艰难发展期(1937-1949):

抗战暴发后,研究工作又陷入停顿状态。

3、中国现代(1949-至今)昆虫学简史

①调整初兴期(1950-1965):

新中国成立后,昆虫学事业得到空前发展,在各级农业行政部门,先后成立了植保和植检机关;各研究系统建立了昆虫学或植保研究所(室);综合性大学和农林院校设立了昆虫学专业或植物保护和森林保护专业;先后成立了中国昆虫学会(1951)、中国植保学会(1962)两大学术团体。

对一些主要害虫的防治和对益虫的利用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②文革动乱期(1966-1976):

昆虫学研究几近停滞。

③平稳发展期(1977-):

随着改革开放的的深入进行,与世界各国交流广泛,再加上网络在全世界的流行,加速了昆虫学的发展。

三、全国性有关昆虫学刊物

《中国昆虫学会通讯》、《昆虫学报》、《昆虫知识》、《昆虫分类学报》、《植物保护学报》等先后创刊发行。

我校由黄邦侃教授主编、华东六省联合创办《华东昆虫学报》(1994),生物防治研究所创办《武夷科学》等。

与养蜂相关的杂志有中国养蜂学会和中国农科院蜜蜂研究所主编的《中国养蜂》、云南农科院主办的《蜜蜂杂志》等。

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突飞猛进,国际间各行业的交流与合作也越来越频繁。

在昆虫界中,许多昆虫学家都有了自己的Internet帐号,特别是年轻的昆虫学家们,每天都会打开自己的电子信箱,接收来自世界各地同行们的电子邮件,上网查询昆虫学信息,在网上报名参加昆虫学学术会议,在网上交流论文。

目前昆虫学家或学习昆虫学知识的人可运用的Internet工具主要有E-mail(电子信箱)、邮件群(maillists),文件传输(filetransferprotocol)、消息群(Usener)、浏览器(Gopher)和万维网(WWW.WorldwideWeb)以及其他许多网站。

下面列出一些可查询昆虫学信息的一些网站地址:

,www.ipmchina.net(中国植物保护网),www.colostate.edu,,,www.,,中国昆虫论坛,世界昆虫销售网等等。

 

第四节昆虫学的内容和分支

一、昆虫学的内容和分支

昆虫学是以昆虫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其分支学科可分为5大类:

1、普通昆虫学:

有5个主要分支—昆虫形态学、昆虫分类学、昆虫生物学、昆虫生态学、昆虫生理学。

2、应用昆虫学(经济昆虫学):

农业昆虫学、果树昆虫学、蔬菜昆虫学、森林昆虫学、医学昆虫学、兽医昆虫学、法医昆虫学、城市昆虫学、资源昆虫学、贮物昆虫学、养蜂学、养蚕学、植物化学保护、昆虫病理学、昆虫毒理学、害虫生物防治。

1、 文化昆虫学:

20世纪80年代初形成,包括民族昆虫学、民俗昆虫学、神话昆虫学、文学昆虫学等。

2、 古昆虫学:

化石昆虫分类学、古昆虫生态学、古昆虫地理学、古昆虫生物化学等等分支。

3、技术昆虫学:

昆虫研究法、昆虫学技术等。

二、学习昆虫学的目的和意义

掌握昆虫发生发展的规律,用合理的手段,经济有效地控制害虫,更好地利用益虫,从而达到持续发展农业和保护生态环境等目的。

 

第一篇昆虫的外部形态学(Insectmorphology)

昆虫形态学是研究昆虫外部形态、结构、功能、起源及进化的科学。

昆虫种类繁多,外部形态差异大,生活环境、生活习性也不同,这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形成的。

学习这部分的任务是通过分析归纳和对比,抽象出基本构造和功能,找出其同源关系及其成因,为生物学和分类学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二章昆虫体躯的一般构造

第一节昆虫的体躯和体节

一、  体躯和分段

1、体躯:

由一系列环节组成,每个环节就称为1个体节(segment或somite)。

昆虫的体躯由18-20个体节组成。

这些体节分别集合组成3个体段:

头部、胸部和腹部。

2、分段:

①头部(head):

4节或6节,是身体最前面一个体段,是取食和感觉的中心。

②胸部(thorax):

由前胸、中胸、后胸3个体节组成,每节各着生1对胸足,大多数昆虫的中、后胸分别着生前翅和后翅。

③腹部(abdomen):

第三个体段,由9-11个体节+尾节组成。

高等种类常减少。

成虫腹部附肢常减少或消失;末端附肢特化形成外生殖器。

内脏器官大都位于腹腔内,因此是新陈代谢和生殖中心。

二、体节的分区和构造

昆虫的体躯或各个体节一般为圆筒形,可按附肢基部(简称肢基)的地位,将其分为四个体面:

肢基上面—背面,下面—腹面,两侧着生肢基的部分—侧面。

体节的各个体面常大部分硬化(骨化)成坚韧的骨板,按所在体面分别称背板、侧板和腹板。

骨板可由沟划分成小片,称骨片。

按所在骨板分别称背片、腹片和侧片。

沟是骨板成叉状、板状、脊状、臂状等向内陷之后表面留下的狭槽。

内陷部分统称为内突,是昆虫的内骨骼,作用是增强体壁的强度,增加肌肉的附着。

昆虫的内骨骼以其所在部分和形状不同,有不同的名称。

头部的内骨骼称为幕骨

体躯背面(背板)的内骨骼称悬骨

侧面的内骨骼称侧内脊

腹面的内骨骼称内刺突、叉骨

缝是相邻两骨片并接所留下的分界线,是骨化时留下的膜质部分。

三、昆虫体躯的分节方式

昆虫体躯的分节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初生分节(primarysegmentation),另一种称后生分节(secondarysegmentation)。

1、初生分节:

某些软体的节肢动物,如环形动物和软体的昆虫幼虫,体躯的分节是以节间褶来划分两节间褶之间的部分为一个体节,体节随着纵肌的伸缩可自由活动,纵肌收缩,体节缩短;纵肌放松,体节伸长。

这种分节方式称初生分节。

2、后生分节:

成长的节肢动物,如昆虫成虫,体壁大多骨化,节间褶也骨化,节间褶向里突起形成内脊,供肌肉着生,在节间褶之前留下一条未骨化的膜质部分,称节间膜,以此为体节的分界线。

这种分节方式称后生分节。

随着纵肌的张弛,前后体节的骨板以前套后的方式套叠,使虫体伸张或缩短。

后省分节所形成的节称后生节。

四、昆虫的附肢(appendage)

节肢动物具有成对分节的附肢,其原始功能为运动器官。

各类节肢动物在演化过程中,附肢的形状和功能发生了变化,或同一体的不同部位,转化成不同功能的器官。

例如昆虫头部的附肢变成口器,腹抹附肢变成生殖肢。

它们是同源器官,有共同的基本结构。

昆虫附肢一般不超过7节。

其名称和其他脊椎动物不同,但根据同源关系可对照如下。

节肢动物的足昆虫的足

基肢节基节

底肢节第一转节

坐肢节第二转节

股肢节腿节

胫肢节胫节

跗肢节跗节

趾肢节前跗节

 

第二节昆虫的大小、形状和体向

一、体形

一般是圆筒形,有的椭圆形或圆球形,有的扁平或侧扁。

左右对称。

二、大小

用体长和翅展来表示。

体长是指头部的最前端到腹部最末端的长度。

不包括触角、口器、尾须、外生殖器的长度。

一般5~30(15)mm,最小0.2mm以下,最长竹节虫可达300mm以上。

翅展是指翅充分展开时,两前翅翅尖间的直线距离。

一般15~50(45)mm,最大可达320mm,如南美洲的强喙夜蛾;我国南部的乌桕大蚕蛾的翅展可达300mm。

分类学上描述昆虫的大小常以大、中、小或微小型表示。

3、体色:

各异,多数色暗,呈棕、褐或黑色。

也有不少具红、黄、蓝、绿、紫等颜色,或混合组成斑纹,或具金属光泽。

一般隐蔽生活的色浅,裸露生活的较暗。

4、昆虫的体向:

相对位置和方向可分为6个体向:

头、尾、中、侧、背、腹向。

部位:

基部—靠近身体的部分,远离身体的部分称端部;与身体纵轴较接近的一边称内缘,反之称外缘;与纵轴垂直的部分且离头部较近的一方称前缘,反之称后缘;与纵轴平行的称纵向,与纵轴垂直的称横向。

第三章昆虫的头部及颈部

头部是昆虫身体最前面的一个体段。

着生有1对复眼、1对触角,有的具2-3个单眼,是取食和感觉的中心。

第一节头部的起源和分节

昆虫的头部是数个体节愈合而成的一个完整的头壳,外观上看不出分节的征象。

但昆虫胚胎发育过程常具有重演性,因此追溯起源时,可以从胚胎学和比较解剖学来研究。

不同的学者以不同的材料作实验,对昆虫的头部究竟由几节组成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头部由上颚、下颚及下唇3节组成,有人认为由4节、5节或6节、8节组成。

现在多数人接受4节说或六节说。

两种学说的共同点是:

学者们通过昆虫胚胎学研究结果,一致认为昆虫的头部——

原头

由上颚节组成,但原头是否有分节有争议

颚头部下颚节

下唇节

而确定一个体节的标准是:

胚胎发育过程有否1对附肢、1对体腔囊及1对神经节。

六节说:

最早由Goodrich(1879)提出,以竹节虫为实验材料,认为原头应由触角前节、触角节和闰节3节组成。

但现在多数昆虫中没有发现。

Rempel(1975)认为原头不是真正的体节,第1至第6节的附肢依次为上唇、触角、消失(胚胎时存在)、上颚、下颚与下唇。

古生物学家Kukalova-Peck(1987)根据对古化石昆虫的研究提出新的6节说:

原头不存在,头部六节分别为:

上唇节、触角节、触角后节、上颚节、下颚节和下唇节。

第二节昆虫头壳的基本构造

昆虫头壳高度骨化,呈椭圆形或圆形,看不出分节,但其上有沟,将头壳分成不同骨片而各有命名。

一、蜕裂线和沟

1、 蜕裂线:

位于头部背面,一般呈倒“Y”形,(过去称头盖缝)。

幼虫脱皮时沿这条线裂开。

全变态昆虫的成虫消失,但幼虫明显;不全变态昆虫的成虫部分或全部消失,幼期明显。

2、 沟:

常见有7条

(1)额唇基沟:

(口上沟),位于两上颚的前关节之间,是额和唇基的分界线。

其两端头壳内陷为幕骨前臂,外面留下的称前幕骨陷。

(2)额颊沟:

是一条从复眼或触角下伸到上颚基部的纵沟,是额与颊的分界线。

非普遍存在,但在直翅目、鞘翅目中常见。

(3)颅中沟:

主要存在于幼虫,头壳上沿蜕裂线的中干向内陷成一内脊,外面留下的沟称颅中沟。

其色深于蜕裂线,向下伸过蜕裂线的分叉点。

(4)后头沟:

围头孔的第二条拱形沟,直翅目常有。

(5)次后头沟:

围头孔的第一条拱形沟,两下端内陷形成一对突起,外面留下的凹陷称后幕骨陷。

(6)颊下沟:

位于头部侧面的下方,由额唇基沟到次后头沟之间的一条横沟。

直翅目常见。

(7)围眼沟:

环绕复眼周围的体壁内陷形成的沟。

向内形成的环形内脊称眼膈,起支撑和保护复眼的功能。

鞘翅目昆虫发达。

二、分区

根据昆虫头壳上的沟和线,可将头壳划分为若干个区

1、额区(frons):

位于头部的正面,蜕裂线侧臂之下和额唇基沟之上的区域。

单眼着生在额区。

2、唇基区:

为额唇基沟之下和上唇之间的一块方形骨片。

3、颅侧区:

头顶:

额区之上,两复眼之间,也称颅顶。

颊:

头的两侧面。

口侧区:

支持上颚的两关节之间的部分

口后区:

上颚基部以后的部分

4、颊下区:

是颊下沟下面的狭小骨片。

包括

后头:

后头缝与次后头沟之间的部分

次后头:

次后头沟后面的部分

后颊:

后头下端较宽,位于颊的后方

5、后头区:

 

6、围眼片:

围绕复眼的狭片。

7、围角片:

围绕触角的狭片。

三、头部的内骨骼

昆虫的内骨骼是由体壁向里形成的内突和内脊的统称。

昆虫头部的内骨骼称幕骨,是由1对前幕骨陷和1对后幕骨陷分别内陷成为两对内臂愈合而成。

前幕骨陷内陷成1对幕骨前臂,后幕骨陷内陷成1对幕骨后臂且左右联成幕骨桥;幕骨前臂和幕骨后臂相接后加强头壳,并供口器和部分肌肉着生。

幕骨前臂上还伸起1对突起,称幕骨背臂,不连在头壳上,故头壳无凹陷。

 

第三节头部的变化与适应

昆虫头部的变化主要发生在额唇基区和后头区。

此外,感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口器在头部的着生位置和方向也有几种不同的变化。

一、额唇基区的变化

1、延长成“喙状”或“象鼻状”,如象甲、蝎蛉。

2、唇基上移成三角形,额变狭成“Λ”字形,如鳞翅目幼虫。

3、额向后倾斜,与头顶成锐角,如尖头蚱蜢、负蝗。

二、后头区的变化

1、口后片、口后桥的形成:

口后片由口后区向后扩展而成,如鳞翅目幼虫;两口后片相向扩展,在头孔下接合而形成,如双翅目幼虫。

2、后颊桥:

膜翅目昆虫等由于两后颊相向生长,而在后头孔的下方形成了后颊桥。

3、外咽片和外咽缝:

许多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