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3单元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20597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554.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3单元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3单元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3单元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3单元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3单元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3单元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docx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3单元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3单元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3单元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docx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3单元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A套]

  时间:

45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2016·唐山模拟]下列有关细胞呼吸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各种糖都可以直接经细胞呼吸氧化分解

B.细胞呼吸产生的[H]最终与氧气反应生成水

C.细胞无氧呼吸的两个阶段都合成少量ATP

D.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或乳酸分子中仍然含有大量的化学能

答案 D

解析 纤维素、核糖等不能用于氧化分解,A错;无氧呼吸产生的氢不能与氧气反应生成水,B错;细胞无氧呼吸只有第一阶段能合成少量ATP,C错;无氧呼吸只释放出少量能量是因为产生的酒精或乳酸分子中仍然含有大量的化学能,D正确。

2.[2016·山东淄博质检]下列关于人体细胞内“葡萄糖

丙酮酸

CO2”的过程,叙述正确的是(  )

A.①过程在活细胞中均可进行

B.①②过程是合成ATP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

C.②过程可产生ATP和[H],也可能不产生ATP和[H]

D.②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碳中的碳和氧全部来自丙酮酸

答案 A

解析 图中①过程表示细胞呼吸(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所有活细胞均要进行细胞呼吸,故A正确;在人体内细胞进行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没有CO2,故图中①②过程只能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一、二阶段,产生少量能量,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才产生大量能量,故ATP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应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故B错;在人体细胞内②过程只能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一定产生ATP和[H],故C错;在人体细胞内②过程是2C3H4O3+6H2O

6CO2+20[H]+少量能量,二氧化碳中的碳来自丙酮酸,氧来自丙酮酸和水,故D错。

3.[2016·烟台模拟]农民收获水稻后要将种子晒干,而在播种前又要浸种,这主要是因为(  )

A.细胞内自由水含量影响新陈代谢

B.水是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

C.细胞内结合水是细胞重要组成成分

D.水是呼吸作用的重要原料

答案 A

解析 种子里面的水分为自由水和结合水,自由水的比例大,新陈代谢就比较旺盛,适宜条件下种子就会发芽,所以收获后晒干水分,让种子里面自由水比例下降,种子相当于进入休眠,等于播种时再解除它的休眠,就可以发芽了,故选择A。

4.[2016·福建龙岩模拟]长期浸水会导致树根变黑腐烂。

树根从开始浸水到变黑腐烂的过程中,细胞呼吸速率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Ⅰ阶段根细胞的有氧呼吸速率下降

B.Ⅱ阶段根细胞的无氧呼吸速率上升

C.Ⅲ阶段曲线下降的主要原因与Ⅰ阶段不同

D.细胞在a点的有氧呼吸强度小于b点

答案 D

解析 Ⅰ阶段根细胞氧气浓度下降,有氧呼吸速率下降,故A正确;Ⅱ阶段根细胞氧气浓度越来越低,无氧呼吸速率上升,故B正确;Ⅲ阶段曲线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大部分根细胞被酒精毒害,导致呼吸速率下降,与Ⅰ阶段不同,故C正确;随着树根浸泡时间的延长,氧气浓度逐渐降低,有氧呼吸逐渐减弱,所以,a点有氧呼吸强度大于b点,D错误。

5.[2016·江苏盐城质检]如图是番茄根细胞对K+吸收速率和氧分压的关系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氧分压为0和6时,根细胞呼吸所需的酶有所不同

B.A→B段,ATP是限制根细胞对K+吸收速率的主要因素

C.B点以后,通过中耕松土可进一步促进K+的吸收

D.氧分压为8时,AB曲线将延伸为M2

答案 C

解析 氧分压为0和6时,根细胞呼吸分别是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所以所需的酶有所不同,故A正确;A→B段,植物吸收K+速率随氧分压的增大而增高,所以呼吸作用产生的ATP是限制根细胞对K+吸收速率的主要因素,故B正确;图中B点以后,随氧分压的增大吸收速率已经达到了最大值,所以通过中耕松土已经不可进一步促进K+的吸收了,故C错误;氧分压为8时,植物吸收K+速率已经达到了最大值,随氧分压的增大而不变,AB曲线将延伸为M2,故D正确。

6.[2016·烟台二模]细胞呼吸原理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选用透气性好的“创可贴”,是为保证人体细胞的有氧呼吸

B.要及时为板结的土壤松土透气,以保证根细胞的正常呼吸

C.皮肤破损较深的患者,应及时到医院注射破伤风抗毒血清

D.慢跑可以促进人体细胞的有氧呼吸,使细胞获得较多能量

答案 A

解析 选用透气性好的“创可贴”,是为了给创口处提供有氧环境,防止厌氧型生物的生存,A项错误;及时给板结的土壤松土透气,是为了保证根细胞的正常呼吸,防止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对根细胞造成伤害,B项正确;皮肤破损较深时,容易形成无氧环境,使破伤风杆菌大量繁殖,所以需及时注射破伤风抗毒血清,C项正确;人如果剧烈运动会导致氧的不足,而使肌细胞因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而使肌肉酸胀乏力,慢跑可以促进人体细胞的有氧呼吸,使细胞获得较多能量,D项正确。

7.[2016·湖南联考]如图是某油料作物置于温度、水分、通气等条件适宜的黑暗环境中培养过程中干重的变化情况。

分析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检测种子中是否有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对种子切片染色

B.前8天,种子干重增加的主要原因是脂肪转化为糖类

C.实验过程中,导致萌发种子干重增加的主要元素是O

D.实验过程中,种子的总重量也和干重的变化趋势相同

答案 D

解析 苏丹Ⅲ可将脂肪染成橘黄色,A正确;脂肪中C、H含量高,转化成糖类过程需要添加O,使种子干重增加,所以使萌发种子干重增加的主要元素是O,B、C正确;种子在萌发过程中通过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使总重量减少,D错误。

8.[2016·天津七校联考]研究发现,冬小麦在秋冬受低温袭击时,呼吸速率先升高后降低;持续的冷害使根生长迟缓,吸收能力下降,但细胞内可溶性糖的含量有明显的提高。

下列推断不合理的是(  )

A.冷害初期呼吸作用增强,有利于抵御寒冷

B.持续低温使线粒体内氧化酶活性减弱,影响可溶性糖合成淀粉

C.低温时细胞液浓度上升,有利于适应低温环境

D.低温使根细胞呼吸减弱,使根细胞吸收矿质营养能力下降

答案 B

解析 冷害初期,呼吸速率先升高,有利于抵御寒冷,但持续冷害,会使呼吸减弱,供能不足,通过主动运输方式吸收矿质离子的能力下降,持续低温使线粒体内氧化酶活性减弱,对可溶性糖消耗减少,造成积累,使细胞液浓度上升,冰点降低,有利于适应低温环境。

9.[2016·滨州模拟]下图是外界条件对植物呼吸速率的影响曲线图,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

A.从甲图可知细胞呼吸最旺盛时的温度是B点对应的温度

B.乙图中曲线Ⅰ表示有氧呼吸,曲线Ⅱ表示无氧呼吸

C.曲线Ⅰ表示的生理过程所利用的有机物主要是葡萄糖

D.曲线Ⅱ最终趋于平衡,可能是受到温度或呼吸酶数量的限制

答案 B

解析 据图分析:

甲图B点呼吸速率最高,故A正确;乙图曲线Ⅰ随着氧气浓度增加,呼吸速率逐渐下降,为无氧呼吸,曲线Ⅱ随着氧气浓度增加,呼吸速率逐渐上升,为有氧呼吸,故B错;细胞呼吸主要利用葡萄糖,故C正确;有氧呼吸速率最终受到温度或呼吸酶数量的限制而趋于饱和,故D正确。

10.[2016·厦门质检]某实验室利用酵母菌发酵葡萄糖生产酒精。

甲发酵罐中保留一定量的氧气,乙发酵罐中没有氧气,其余条件相同且适宜。

定期测得的数据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实验结束时甲、乙两发酵罐中产生的二氧化碳量之比为6∶5

B.甲、乙两发酵罐消耗的葡萄糖量之比为4∶3

C.甲发酵罐实验结果表明有氧气存在酵母菌无法进行无氧呼吸

D.该实验证明向葡萄糖溶液中通入大量的氧气可以提高酒精的产量

答案 B

解析 甲有氧呼吸消耗氧气6,产生二氧化碳6,消耗葡萄糖1;无氧呼吸生成酒精18,释放二氧化碳18,消耗葡萄糖9,故甲共释放二氧化碳24,乙产生酒精15,产生二氧化碳也是15,消耗葡萄糖7.5,故实验结束时甲、乙两发酵罐中产生的二氧化碳量之比为24∶15=8∶5,故A错;甲、乙两发酵罐消耗的葡萄糖量之比为(1+9)∶7.5=4∶3,故B正确;图中看出,甲氧气下降到2时,开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故C错;大量氧气存在会抑制无氧呼吸,故D错。

11.[2016·泰安质检]下图表示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装置,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可说明酵母菌进行了有氧呼吸

B.在相同时间内,Ⅱ瓶中酵母菌释放的热量比Ⅳ瓶的多

C.培养液中葡萄糖含量充足,酵母菌的数量呈“J”型增长

D.Ⅳ瓶酵母菌培养液配好后立即连接Ⅴ瓶,可减少实验误差

答案 B

解析 酵母菌无氧呼吸也释放二氧化碳,故A错;Ⅱ瓶中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释放的热能比Ⅳ瓶进行无氧呼吸的酵母菌多,故B正确;由于培养瓶空间有限,酵母菌不能呈“J”型增长,故C错;Ⅳ瓶酵母菌培养液配好后,要先静置一段时间,以消耗瓶内氧气,故D错。

12.[2016·济南模拟]如图是探究酵母菌呼吸作用类型的装置(底物为葡萄糖),下面的现象中能够说明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的是(  )

A.装置1中的液滴左移B.装置1中的液滴右移

C.装置2中的液滴左移D.装置2中的液滴右移

答案 D

解析 装置1小烧杯中盛装NaOH溶液,可除去二氧化碳,若进行有氧呼吸,消耗氧气,产生的二氧化碳被吸收,气压变小,液滴左移;若进行无氧呼吸,内部气体体积不变,液滴不移动。

装置2小烧杯中盛装清水,若进行有氧呼吸,气压不变,液滴不移动;若进行无氧呼吸,则气体增多,液滴右移,D正确。

13.[2016·冀州模拟]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的无氧呼吸会受到抑制(巴斯德效应)。

有人将酵母菌破碎获得细胞匀浆,并把部分细胞匀浆离心后得到上清液(含细胞质基质)和沉淀物(含线粒体),由此得到三种物质:

细胞匀浆、上清液和沉淀物。

再向下述三套装置中各自加入上述三种物质中的某一种(设为X、Y、Z),装置一:

葡萄糖溶液+无菌水+X,装置二:

葡萄糖溶液+无菌水+ATP+Y,装置三:

葡萄糖溶液+无菌水+氧气+Z,各装置中各种剂量均适宜。

最后检测三套装置中有无CO2产生。

下列相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

A.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有氧条件下抑制酵母菌无氧呼吸的因素是氧气还是ATP

B.本实验的唯一自变量应是加入三个装置中的酵母菌提取物质(X、Y、Z)的种类

C.本实验中加入三套装置的物质X、Y、Z应该都是上清液

D.本实验的各装置中不加细胞匀浆是为了排除有氧呼吸的干扰

答案 B

解析 根据三组实验装置设计可知,区别在于ATP和氧气的使用,可用来探究有氧条件下抑制酵母菌无氧呼吸的因素是氧气还是ATP,A正确;由于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质基质,葡萄糖不能直接在线粒体中反应,且实验设计要保证单一变量,所以X、Y、Z三种物质相同,都是细胞质基质,即上清液,B错误、C正确;本实验为验证有氧条件下酵母菌的无氧呼吸会受到抑制,所以不能用细胞匀浆,否则无法判断产生的二氧化碳是有氧呼吸产生还是无氧呼吸产生,D正确。

14.[2016·福州模拟]将一些苹果储藏在密闭容器中,较长时间后会闻到酒香。

当通入不同浓度的O2时,其O2的消耗速率和CO2的产生速率如表所示(假设细胞呼吸的底物都是葡萄糖)。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氧浓度(%)

a

b

c

d

e

CO2产生速率(mol·min-1)

1.2

1.0

1.3

1.6

3.0

O2消耗速率(mol·min-1)

0

0.5

0.7

1.2

3.0

A.氧浓度为a时,细胞呼吸只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B.氧浓度为b时,较适宜苹果的储藏

C.氧浓度为c时,有氧呼吸产生CO2的速率为0.7mol·min-1

D.氧浓度为d时,消耗的葡萄糖中有1/4用于无氧呼吸

答案 D

解析 当氧浓度为a时,O2消耗速率为0,有氧呼吸为零,只进行无氧呼吸,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A正确;当氧浓度为b时,总呼吸最弱,较适宜苹果的储藏,B正确;当氧浓度为c时,O2消耗速率为0.7,有氧呼吸产生CO2速率为0.7mol·min-1,C正确,当氧气浓度为d时,O2消耗速率为1.2,则有氧呼吸产生CO2为1.2mol·min-1,无氧呼吸产生CO2为0.4mol·min-1,由此推出,有氧呼吸消耗葡萄糖为0.2mol·min-1,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为0.2mol·min-1,有1/2的葡萄糖用于无氧呼吸,D错误。

15.[2015·兰州模拟]氧的浓度会影响细胞呼吸。

在a、b、c、d条件下,底物是葡萄糖,测得某植物种子萌发时CO2和O2体积变化的相对值如图。

则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a、b、c、d条件下,细胞呼吸的场所均为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B.a条件时,细胞呼吸最终有[H]的积累

C.b、c条件下,细胞呼吸的产物只有二氧化碳和水

D.若底物是等量的脂肪,则在d条件下释放的CO2与吸收的O2的比值可能不为1

答案 D

解析 a条件下,种子细胞没有吸收氧气,说明此时只进行无氧呼吸,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b、c条件下,种子细胞释放的二氧化碳量多于吸收的氧气量,说明既进行有氧呼吸,也进行无氧呼吸,其中有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d条件下,种子细胞吸收的氧气量与释放的二氧化碳量相等,说明此时只进行有氧呼吸,其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无氧呼吸第一阶段产生的[H]在第二阶段中用于丙酮酸的还原,因此,a条件时不会出现[H]的积累;b、c条件下,细胞呼吸的产物有二氧化碳、水和酒精;与葡萄糖比较,脂肪分子中含有更多的H而O含量少,因此d条件下,脂肪在氧化分解时会吸收更多的O2,则释放的CO2与吸收的O2的比值可能不为1。

二、非选择题(3小题,共55分)

16.[2015·泰安期末](20分)某研究小组对一大豆新品种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过程开展研究,首先将大豆种子置于水分(蒸馏水)、通气、光照等条件适宜的环境中培养,定期检测萌发种子的干重变化,结果如图所示。

据图分析:

(1)第2~6天,种子从外界吸收________,参与细胞内生化反应,导致干重增加。

6天后种子干重减少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种皮未突破前,种子以无氧呼吸为主,第4天,实验小组测得种子吸收的O2和释放的CO2之比为1∶3,此时大豆细胞内有机物________增多,该物质产生于细胞的________中,产生该物质的葡萄糖占被分解葡萄糖的比例是________。

第________天,大豆的呼吸速率与光合速率大致相当。

(3)实验小组在光照强度和CO2浓度等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测定不同温度对大豆叶的净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的影响,结果如下图。

据图分析,大豆最适生长温度是________℃左右,在此温度下,每100mm2叶面积上1小时光合作用制造的葡萄糖是________μmol。

(4)研究小组发现沙尘天气影响大豆生长,分析认为:

首先,沙尘天气直接影响叶绿体中的________产生,其次沙尘堵塞大豆叶气孔,影响光合作用的________阶段。

答案 

(1)水分 细胞呼吸,分解了有机物

(2)酒精 细胞质基质 

 10

(3)18 66

(4)ATP和[H] 暗反应

解析 

(1)第2~6天,种子从外界吸收水分,参与细胞内生化反应,导致干重增加。

6天后细胞呼吸旺盛,分解了有机物,使种子干重减少。

(2)种子吸收的O2和释放的CO2之比为1∶3,说明细胞此时也进行无氧呼吸,此时大豆细胞内有机物酒精增多,产生场所是细胞质基质。

根据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反应式可知,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与有氧呼吸消耗葡萄糖之比为6∶1,故无氧呼吸分解的葡萄糖占被分解葡萄糖的比例是

从曲线看,第10天,大豆呼吸速率与光合速率大致相当。

(3)净光合速率最大时的温度是最适生长温度。

在此温度下,用于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CO2是800+300=1100(μmol/m2·s),换算成每100mm2叶面积上1小时光合作用制造的葡萄糖是66μmol。

(4)沙尘天气直接影响光照强度使光反应下降,叶绿体中的ATP和[H]产生减少,其次沙尘堵塞大豆叶气孔,影响CO2的吸收,从而影响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

17.[2015·哈三中模拟](15分)有人利用小球藻、酵母菌和乳酸菌做了下列实验,开始时各瓶中小球藻的数量相同,请回答:

(1)在实验装置中,没有核膜的生物是________。

(2)酵母菌在产生酒精时的呼吸总反应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两个装置都同时放在适宜的温度和光照下培养一段时间,B、C两瓶中小球藻密度较大的是________,原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A瓶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时,若在血细胞计数板上的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将小球藻装在密闭容器中,一直给予适宜温度和光照。

若改变某实验条件后发现C5的含量快速升高,则改变的实验条件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乳酸菌

(2)C6H12O6

2C2H5OH+2CO2+少量能量

(3)B B瓶的小球藻能获得A瓶的酵母菌呼吸产生的CO2

(4)对样液稀释后再取样计数

(5)降低CO2的浓度(或CO2的浓度)

解析 原核生物没有核膜,实验中用的乳酸菌属于原核生物。

由于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乳酸菌无氧呼吸只产生乳酸,小球藻能获得A瓶酵母菌呼吸产生的CO2进行光合作用,因而繁殖产生的后代多,小球藻密度较大。

对培养液中酵母菌进行计数时,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是因为酵母菌的密度过大,应适当稀释后再取样计数。

若改变某条件后,C5的含量快速升高,则可能是降低了CO2浓度。

18.(20分)如图是外界条件(温度和氧气浓度)对植物呼吸作用相对速率影响的曲线图。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中AB段说明:

随着温度升高,呼吸作用________;BC段说明温度超过某一值后,随着温度升高,呼吸作用的相对速率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图中曲线Ⅰ表示________呼吸类型。

如果曲线Ⅰ描述的是水稻根细胞的呼吸作用,那么DE段时根内积累的有害物质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

(3)乙图中曲线Ⅰ中DE段快速下降,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曲线Ⅱ所表示的呼吸类型中利用氧气的场所是________。

(4)若以CO2的释放量表示呼吸作用的相对速率,图乙中曲线Ⅰ、Ⅱ交叉时,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量之比为________。

此时,CO2产生的场所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增强 降低 在一定范围内,温度升高,酶活性也升高;当温度超过最适温度后,随温度升高,酶活性降低 

(2)无氧 酒精 (3)随氧气浓度增加,无氧呼吸受到的抑制作用增强 线粒体内膜 (4)3∶1 细胞质基质 线粒体基质

解析 

(1)细胞呼吸是一系列的化学反应过程,需要酶的催化完成,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因此温度对细胞呼吸的影响很大。

细胞呼吸有一个最适温度范围,超过最适温度,酶的活性降低,甚至变性失活,低于最适温度酶的活性也下降,呼吸受抑制。

图甲说明AB段随温度升高,呼吸作用增强,BC段,随温度升高,呼吸作用速率下降,B点对应的温度为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

(2)乙图表示的是有氧呼吸Ⅱ和无氧呼吸Ⅰ随氧气浓度的增加而变化的情况。

水稻根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酒精对细胞有毒害作用。

(3)无氧呼吸在有氧的条件下会受抑制,因而导致曲线Ⅰ中DE快速下降。

有氧呼吸中氧气被利用是在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场所是线粒体内膜。

(4)图乙中两曲线交叉时,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释放CO2量相等,根据两反应方程式可知,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量之比为3∶1。

此时CO2产生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B套]

  时间:

45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2016·福建质检]研究人员选取体长、体重一致的斑马鱼随机均分成对照组和训练组,其中训练组每天进行运动训练(持续不断驱赶斑马鱼游动),对照组不进行。

训练一段时间后,分别测量两组斑马鱼在静止时及相同强度运动后的肌肉乳酸含量,结果如下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乳酸是由丙酮酸在线粒体基质中转化形成的

B.静止时斑马鱼所需ATP主要在细胞质基质生成

C.运动训练可降低无氧呼吸在运动中的供能比例

D.运动训练可降低斑马鱼静止时的无氧呼吸强度

答案 C

解析 乳酸是无氧呼吸的产物是在细胞质基质产生的,故A错误;静止时斑马鱼所需ATP主要是有氧呼吸提供,是在线粒体中生成的,故B错误;由图形分析可知运动训练组在运动后乳酸含量没有对照组高,说明此时无氧呼吸比对照组所占的比例小,故C正确;运动训练后斑马鱼和对照组静止时产生的乳酸量没有差别,说明无氧呼吸强度相当,故D错误。

2.[2016·安徽皖北质检]细胞呼吸包含复杂的物质与能量变化,图示为酵母菌细胞呼吸中部分代谢过程,①②表示不同反应步骤。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过程①发生在细胞质基质,过程②发生在线粒体中

B.有氧呼吸中发生过程①②,无氧呼吸只发生过程①

C.过程②中合成ATP的能量来自过程①中ATP的分解

D.完成②后,ATP和C3H4O3只含有C6H12O6中的部分能量

答案 D

解析 ①过程是消耗ATP形成六碳糖再产生ATP形成三碳糖,都是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的,故A错误;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发生①和②两个过程,故B错误;过程②中合成ATP的能量来自有机物的分解,故C错误;完成②后,ATP和丙酮酸中只含有葡萄糖中的部分能量,有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掉了,故D正确。

3.[2016·浙江建德模拟]有一瓶混有酵母菌的葡萄糖培养液,当通入不同浓度O2时,其产生的酒精和CO2的量如下图所示。

据图中的信息推断错误的是(  )

A.氧浓度为a时酵母菌没有有氧呼吸,只进行无氧呼吸

B.当氧浓度为c时,2/5的葡萄糖用于酵母菌酒精发酵

C.当氧浓度为b和d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过程会不同

D.a、b、c、d不同氧浓度下,细胞都产生[H]和ATP

答案 B

解析 分析题图,当氧气浓度为a时,酵母菌产生的酒精和二氧化碳的量相等,说明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故A正确;当氧气浓度为c时,产生的二氧化碳大于酒精量,说明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此时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