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第二单元导学案.docx
《七下第二单元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下第二单元导学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下第二单元导学案
六黄河颂(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光未然和音乐家冼星海的相关资料。
2.识记诗中生字、生词。
3.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感受黄河的悠久历史与波澜壮阔的形象。
【重点难点】
通过反复诵读,理解黄河所凝聚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知识链接】
1.走进作者: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
1927年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辍学,曾做过学徒、店员和小学教师。
1936年抵达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从事进步文艺活动。
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以其深怀忧患与愤恨体现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广为传唱。
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
2.作品介绍:
《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人光未然(张光年)为配合音乐家洗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
共有八个乐章,分别是:
《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
诗中雄奇的想象与现实图景交织在一起,组成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
3.背景知识:
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的心愿就是通过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现实斗争,激发起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
诗人光未然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他站在高山之巅,代表祖国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发出了要向它学习的誓言。
【导学过程】
一、过关预习
1.朗读课文,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气魄()哺育()山巅()澎湃()
劈开()狂澜()屏障()
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①澎湃②狂澜
③屏障④哺育
⑤九曲连环
2、自主学习
(一)自由诵读,初步品味歌词中的语言。
1.自由诵读《黄河颂》,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酝酿感情,自由节选文中几句或一节诵读。
3.自我评价,品味课文中的语言。
(二)诗歌的朗诵要点
1.怎样才能更好地朗诵好一首诗?
2.再次自由朗诵,体会朗诵要点。
三、整体感知诗歌语言,理解诗歌内容。
1.解题。
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
2.这首诗的一、三节很明显是首尾呼应,但这两段文字的着眼点完全相同吗?
第一节重点落在“ ”上。
第三节重点落在“ ”上。
3.第二节是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但并不是立即开始歌颂,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如果在文中找出一个字来总领全文,应该是哪个字?
4.“颂黄河”这一环节也有明显的外部标志,这就是文中反复出现的“啊!
黄河!
”。
默读第二节,思考:
这句话把内容划分为几个层次?
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四、拓展延伸
1.我们学过的诗歌中,有些诗直白抒情,风格豪迈,有些诗则委婉含蓄。
你认为这首诗属于哪一种?
为什么?
你还能从学过的诗歌中再举出一两例吗?
2.再次朗读:
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齐读诗歌,共同赞颂黄河,歌颂伟大的中华民族!
五、课后练习
1.根据你平时的积累,写出三个关于黄河的著名诗句,并标明作者及出处。
2.和黄河有关的俗语、谚语、名言很多,请你写出其中的一条,并简要介绍相关的故事。
【总结反思】
六黄河颂(两课时)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感知诗的内涵,合作探究诗歌所表现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感情。
2.激发自己的民族自豪感和为中华之强盛而努力学习的自信心。
【学习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感受黄河雄壮的气魄和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学生自由朗诵课文,小组朗诵展示,推荐课堂朗诵展示。
2、合作探究:
在大量朗读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并展示。
1.诗人从那三个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概?
2.诗句“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中“望”字,把它换成“看”字好不好?
为什么?
3.“啊!
黄河!
”在文中多次出现,所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
有什么作用?
4.为什么说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5.学习这首诗有什么现实意义?
三、精读精练:
阅读全诗,回答完成下列各题。
1
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
他借黄河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它表现出我们的民族精神。
”一句,你认为“民族精神”是指一种什么精神?
3.这首诗歌写道:
“有多少英雄故事,在你身边扮演?
”你知道在历史上,在黄河畔有哪些民族英雄?
请简述其事迹。
4.“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的含义是什么?
谈谈你的理解。
【类文品读】
黄河颂
浩瀚壮阔的黄河,奔腾澎湃,流经黄土高原。
黄河流域是黄种人滋生繁衍的地区,也是轩辕黄帝居住营卫的所在。
黄河哺育着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得到这份自然的恩赐,瓜瓞绵延,永无止境,与山川相辉映,与日月共长久。
据远古记载,黄河流经壶口、华阴、孟津、流入渤海。
而砥柱则岿然屹立于浊浪怒涛之中,显示出坚忍不拔的气概。
砥柱之北的大阳县也因处于大河之阳而得名,又以在大河之北,遂定名为河北县,其后乃改称平陆。
小县得大名,实为鲜见。
黄河流域气候温和,土壤肥沃,适宜农业的经营。
炎黄子孙得天独厚,在此肥沃的土地上,经之营之,日臻文明。
淳朴勤俭的风俗,早见于《诗经·国风》的歌育;也深得吴国季札的称道;太史公著《货殖传》、班孟坚撰《地理志》,亦皆颂扬不止。
而关西尚雄武,山东称儒雅,两汉将相洵出其间,称为盛世,隋唐而后,更见发扬。
自远古时起,黄河流域即为都城所在。
三皇五帝的传说,就未远离此城,夏商周三代更辗转迁徒于其间。
由秦汉以迄唐宋,咸阳、长安、洛阳、开封,迭为建都之地。
都城所在,人文荟萃,历久不衰。
奔腾的黄河,激励人民向外发展,齐鲁方士,期望三神山,秦皇汉武,亲临东海上。
虽说是景慕神仙,实际是谋图海外开拓。
而张骞凿空,甘英远行,始知西域的广大无垠。
海上三神山诚渺茫难稽,日南交趾的设郡,汉迁使者遂得远至已不程国。
以今地按之,已达到印度南部海岸。
这种向往开拓的精神,历隋唐而至于近世,初未稍泯。
黄河流域,既是肥沃的地区,又有瑰丽的文化,但与北方草原相毗邻,不免引起游牧族类骚扰。
为了促进文化发展,也为了使农业地区不受蹂躏,从战国时起,就修建了长城,历秦汉而至明代,皆有所修建。
由于有了长城,黄河流域的文化不仅受到了保护,而且更显得采。
长城并未使黄河流域受到封闭,也并未使人趋于保守。
霍去病驰骋于祁连山下,徐自为筑城于卢胸山旁,窦宪勒铭于燕然山侧,王越取胜于红盐池畔,都是不以长城为限。
而参于可汗道的建筑,丝绸之路的畅通,又皆显示出没有受到任何的阻隔。
这些都是开拓和进取,而不是封闭和保守。
黄河的激荡和奔放,是不会使人封闭和保守的。
近世以来,黄河屡经泛滥,造成了若干破坏。
这是人为作用的恶果,是不肖的炎黄子孙的造作。
植被的破坏,水土的流失,愈至挽近而愈形严重,黄河怎能不频繁泛滥?
如果除旧布新,有所改革,黄河必能充分恢复它原来的哺育力量,中华民族也必能因之早日得到振兴,益臻于繁荣富强!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浩瀚( ) 繁衍( ) 缅怀( ) 泛滥( ) 蹂躏( )
2.两篇《黄河颂》虽体裁不同,但都会激起我们自豪之感,读罢全文,你产生了怎样的感受?
3.本文向我们介绍了黄河哪些方面的知识?
4.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可是近世以来,黄河屡经泛滥,造成了若干破坏,你想对人们说些什么?
以唤起人们对黄河的保护?
【总结反思】
七最后一课(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作品的时代背景。
2.了解小说的常识。
3.熟读课文并整体感知内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
【学习重、难点】
分析小弗朗士的性格特点,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体会心理活动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知识链接】
一、走进作者。
阿尔封斯·都德(1840?
—1897)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
他一生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
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
《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二、背景介绍。
《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
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
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
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
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
面对普鲁士军队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
这个短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三、文学常识。
1.文学体裁:
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2.小说的概念:
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
3.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情节和环境。
4.故事情节:
情节是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分为: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5.刻画人物的方法:
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
6.环境的种类及作用: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7.小说分类:
按篇幅长短分:
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微型小说)。
【导学过程】
1、自主学习。
1.掌握重点字的字形和读音,同时把你认为重要的字词整理在下面:
xuān() 闹 chà()异 ào()悔 qí dǎo()()
gěng()住 钥匙( ) 踱()郝叟()()督学()
2.理解词义。
诧异:
祈祷:
宛转:
懊悔:
二、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课文。
1.通读全文,完成填空。
第一部分,从“”到“”。
这一部分描述了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
作者以简洁的笔触,交待了故事的和弗郎士的,同时为情节的发展作了巧妙的铺垫。
第二部分,从“”到“”。
是小说的中心部分,主要写弗郎士和韩麦尔老师在“最后一课”中表现的。
按情节发展,又可以把这部分分为三层。
第三部分,从“”到小说结尾。
写。
2.读课文,想一想,小弗朗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
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2)初识人物。
1.初识小弗郞士,他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孩子;课堂上的小弗郎士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孩子。
2.小说主要运用什么方法描写小弗郎士?
3.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4.小弗郎士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总结反思】
七最后一课(两课时)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分析韩麦尔先生的性格特点,学习本文运用语言、行动、心理描写等手法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2.在分析人物的基础上,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强烈的爱国情感。
3.体会本文细节描写,对比、反复等手法来表现人物,反映主题的写法。
【重点难点】
领会小说的思想内涵,学习法国人民热爱祖国,反抗侵略的坚强意志,从而热爱祖国语言,热爱祖国,发奋学习,不断进步。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韩麦尔先生是这篇课文的主要人物之一。
作者是怎样刻画这一感人形象的?
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描写,并做相应的批注。
2.请以“我从……中读出韩麦尔先生是个……的人。
”这样的句式概括你读后的感悟。
二、合作探究。
(一)课文主要通过哪些描写来刻画韩麦尔先生。
(二)小说运用了生动的细节描写,运用了对比、反复的手法来表现人物,反映主题。
试完成下列各题。
1.如作者描写屋顶上鸽子咕咕叫,它使小弗郎士提出一个幽默的问题:
“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又如韩麦尔的那顶“锈边的小黑丝帽”,郝叟老头的那本“初级读本”,和那副横放在书上面的大眼镜。
还有作品中前后两次出现的普鲁士军队的操练和军号声,教室里飞进的几个金龟子,黑板上书写的“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
这些都属于()描写,作用是:
2.课文将平时上课和最后一课作了(),将小弗郎士感情的前后变化作了(),这样写的目的是:
3.作者渲染“最后一课”的庄严、悲壮的气氛,渲染弗郎士在上学的路上和到校以后的见闻,层层深入地描写了一系列不平常的景象。
作用是:
。
4.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复“最后一课”,其每一次用意是否相同,起怎样的作用?
(3)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棗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1)这段话采用了哪种修辞方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段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精读精练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
祈祷的钟声也响了。
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
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_____“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____
“法兰西万岁!
”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____“散学了,——你们走吧。
”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祈祷()()惨白()哽住()
2.在_______里填上恰当的标点。
3.选段开头写教堂的钟声、祈祷的钟声、普鲁士兵的号声,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忽然教堂的钟声敲了十二下”,加粗词“忽然”表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韩麦尔先生此时此刻有无数的话要说,但是他哽住了,说不下去了,是因为()
A.时间太少了,满肚的话—时无从说起。
B.他要离开他教的学生,心情难过。
C.想到课一结束,他就要离开这生活了四十年的地方,心中有说不出的惆怅。
D.最后一课即将结束,从此将和祖国的语言告别,留恋与失望、痛苦与悲愤到了极点,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
6.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中“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常见的破折号的用法有以下几种:
A.表示解释说明B.表示语音延长C.表示意思的递进D.表示语意的转折。
判断下列两句中的破折号是哪种用法。
(1)“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2)“散学了,——你们走吧。
”()
四、课外阅读
摆渡老人
李文忠
①读中学时,学校设在邻村,与我们村有一条河隔着,便认识了那摆渡老人。
②当时,那老人一直是我们取乐的对象。
每到放学,肚子饿得直叫的我们便一窝蜂向渡口跑去,挤在那儿。
渡船只要一近岸,大家便争先恐后地向船上跃去。
虽然老人很有经验,未到岸边便做好回撑的准备,但超载和落水的事仍然时有发生。
超载时,船上的,岸上的,都望着老人手忙脚乱的样子大笑。
夏天下雨时,大家总是把伞迎着风,看着渡船被吹到离渡口好远的地方,老人一番折腾,将船撑到渡口,我们便哄笑着上了岸。
③最有意思的要数冬天(当时我是这样认为的)。
冬天很冷,河面结了一层厚厚的冰。
每天早晨,当我们赶到渡口时,总看见老人在那边晃着船,好长时间,才把船晃过来。
望着老人跳舞似的笨拙姿势,我们总是哄笑,一直到船靠岸。
我们往往因此耽误了早读,但我们都挺愿意。
于是就希望天再冷些,便可迟点起来,反正去早了也过不了河。
我们都为找到一个偷懒的理由而感到高兴。
当时的我们,是“心忧读书愿天寒”。
④那一天特别冷,我因有事起了个早,吃过早饭后,便不紧不慢地向学校走去。
到渡口时我惊奇地发现,那老人不是我预料的那样正在“跳舞”,却已经到了这边。
我和他攀谈起来。
我问他:
“你今天怎么这么早?
”老人咳嗽了一声,缓缓地说:
“许是人老了,早上总起不来。
昨天听学校说耽误了学生上早读,今天我就起了早。
谁知等了好长时间,才来了你一个人。
”说完,便送我过河。
⑤船到河心,老人忽然回头对我说道:
“你们小孩子可要好好读书啊。
”那双眼中竟满含着期待和爱意,我心中一震,看着老人瘦弱的身体,沾满冰碴的白胡子,一双手冻得发紫,猛地问道:
“你干啥要吃这份苦呢?
”好久,老人长叹一声说道:
“干啥?
哎,以前我也有一个可爱的儿子,他曾吵着要上学,但终究没上成。
后来他得病去了,我一直感到对不起他,我在这儿摆渡,接送你们上学,心里好受些。
”谈话间,船已到岸。
待我上岸后,老人把船向河那边撑去。
看着老人的背影,我不再感到笨拙可笑,鼻子有些酸酸的。
⑥那天,我把老人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了。
以后,我们上船再也没有起哄。
于是老人饱经风霜的脸上出现了笑容。
⑦再后来,两岸之间架起了一座桥。
最后一次过河时,老人对我们说:
“以后不再送你们过河了,你们要记住,好好读书。
”
⑧“好好读书”,这句话一直留在我记忆中。
⑨真想再见见摆渡老人。
1.本文具体描述了摆渡老人接送“我们”过河上学的辛劳。
先写老人因“我们”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手忙脚乱,一番折腾;再写因________________,老人好不容易“才把船晃过来”;最后写老人不顾自己________________,特地起大早送“我们”过河上学。
2.第⑤段中摆渡老人说“我在这儿摆渡,接送你们上学,心里好受些”。
请你用自己的语言简要说说为什么老人觉得这样做“心里好受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⑤段中加粗的语句表现了“我”当时________和________的心情。
4.原先,摆渡老人在孩子们的眼里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形象;后来,摆渡老人在孩子们的心中却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形象。
5.“摆渡老人”中的“摆渡”可以理解为老人对“我们”生活、思想上的帮助。
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摆渡者”,请你展开联想,按照下面的示例仿写三个句子。
示例:
(1)作家把读者摆渡到精神的彼岸。
(2)“希望工程”把贫穷的孩子摆渡到求知的校园。
仿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结反思】
八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
3.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重点难点】
1.积累佳句。
2.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李大钊:
李大钊是我们熟悉的一位革命先驱者,字守常,河北乐亭人,是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
24岁时留学日本,参加过讨伐袁世凯运动,27岁回国,担任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兼图书馆主任,和陈独秀一起编进步刊物《新青年》,以后又领导了“五•四”运动。
1927年被反动军阀张作霖杀害,年仅38岁。
李大钊的小品散文有一种惊世骇俗,气冲霄汉,坎镗的神韵,是他进行推翻旧世界的洪迈精神的反映,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就是一篇具有强烈的鼓动性和充满乐观精神的雄文。
2.课文背景:
此文写于20世纪20年代。
1923年,发生了中国历史上一件惨案——“二•七”惨案,当时,有一部分五四运动期间一度觉醒的知识分子又陷于迷惘之中,他们有一腔爱国热血,却看不到中国的希望,不知所措地叹息、彷徨,而李大钊等革命先驱者则已找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之光,已经全身心地投入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之中,李大钊正是在这件事后写下了这篇文章的。
在这篇文章中,李大钊告诉人们,不要为面前的困难吓倒,有困难,但更有希望;与困难作斗争,趣味无穷。
他企望动员更多的人投身于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使救国的事业变成全民的事业。
全文不满500字,但内容丰富,激情澎湃。
【导学过程】
一、字词积累。
1.根据拼音写词语或者给汉字注音。
①一xiè________千里②丛山dié________岭③险jùn________
④阻yì________⑤逼xiá________⑥qíqū________________
⑦奇趣横________生________⑧浊________流滚滚
2.解释词语。
雄健:
逼狭:
崎岖:
一泻万里:
阻抑:
回环曲折:
亦复如是:
3.仿照“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时……冲过去的。
”造一个比喻句。
二、自主学习,整体把握。
1、说说本文各段的段意。
2.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三、合作探究。
1.怎样理解“艰难的国运”?
2.怎样理解文中“雄健”的含义?
3.“雄健的精神”指的是什么精神?
4.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趣味”?
5.这篇文章第二、三两段都说到两种境界,语意的重点在哪一方面?
第三段同第二段相比,语意的重点又有什么不同?
四、积累。
我国古代诗歌中有不少抒发爱国主义情怀的名篇佳句,请写出你最欣赏的名句至少三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明喜欢的理由。
五、课外练笔。
仿写课文第三段。
把“旅行”改成其他比喻,并学习“有时……有时”“愈……愈……”的句式。
【总结反思】
八艰难的国运与胸健的国民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在朗读品味中感受比喻的妙用。
2.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学习重点】
揣摩文章浩荡雄奇之语言及比喻中蕴涵的哲理。
【导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
文中说“中华民族现在所逢的史路,是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
”“目前的艰难境界,哪能阻抑我们生命的前进?
”请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谈谈当时中华民族的“崎岖险阻”“艰难境界”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二、自主学习:
请联系课后练习二,理解文中比喻的含义和作用。
①长江大河——
②扬子江、黄河——
③浩浩荡荡——
④平原无际,一泻万里——
⑤曲折回徊,崎岖险阻——
⑥长江、黄河穿沙漠,过山峡——
⑦浊流滚滚,一泻万里——
三、精读精练。
①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时走到艰
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
②一条浩浩荡荡的长江大河,有时流到很宽阔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