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理工大学体育课理论课教案.docx
《上海理工大学体育课理论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理工大学体育课理论课教案.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理工大学体育课理论课教案
上海理工大学体育课理论课教案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武术)
第一学期(一年级上学期)
内容:
1.武术起源与发展
2.武术的特点、内容、分类、基本动作等
3.简单介绍武术裁判法
目的:
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传统体育武术
一、武术的起源及发展
武术,是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技击动作为素材,遵照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的相互变化的规律编成徒手或器械的各种套路。
武术是一种增强体质、培养意志、训练格斗技能的民族形式的体育运动。
1、武术起源于生产
武术是我国传统的民族体育项目。
武术起源于生产和生产劳动。
早在五六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期,人们为了生存,用些石器、木棍等打猎、捕鱼,又同野兽相斗,这样,人们逐渐获得了使用武器和格斗技能,它是武术格斗技术的萌芽。
随着原始生产工具的进化,尤其是它的实际效用,为后来的武术技术“劈、刺、砍、扎、等奠定了基础。
人们把生产斗争,阶级斗争中获得的一切知识、技术,不断地加以总结,传授给青年一代。
2、原始战争的出现,促进武术向军事战斗技能发展
原始部落战争的实践,使武术在已有了狩猎的格斗和捕杀技能的同时,又有了军事战斗技能的发展,后来的武术运动,其内容就大都近于军事战斗技能而远于狩猎技能了。
3、强身除病的客观要求使武术成为体育的一种手段。
人们为了增强体质,减少疾病,逐渐就有了对体育的要求,在原始社会末期,人们已创造了一种唤作“舞”的运动形式来进行锻炼筋骨,活动关节。
唐、宋朝时,才开始有简朴的武术套路。
例:
李白的剑舞。
强身除病的客观要求使武术成为体育的一种手段。
4、解放后武术运动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十分关怀人民的健康,重视民族体育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展,一九五六年国家体委把武术列为竞赛项目同时整理出版了《简化太极拳》,《初级长拳》,《初级剑术》,《初级刀术》,《初级枪术》,《初级棍术》等书籍和挂图。
并有了全国武术统编教材。
1982年召开了全国武术会议,1990年将武术列入全运会的竞赛项目。
并多次举办国际武术邀请赛。
从此,国内外武术发展的更快。
武术集体项目的比赛场地为16*14。
当运动员身体任何部位开始动作时比赛开始计时。
武术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主要体现在攻击技艺美。
武术的核心技术是攻技术。
运动员比赛套路中中断允许重练,但必须扣1分。
剑术是以刺、点、劈、撩、挂、削、点、崩、截等剑法所组成的套路练习。
它的特点是当中轻快、身法矫捷、富于韵律感。
初级剑术共分为四段32动。
刀术以劈、砍、撩、挂、挑、刺、缠头、裹脑等刀法所组成的套路练习。
它的特点是勇猛、快速。
初级刀术共分为四段32动。
二、武术的特点和作用
1、既有搏斗运动更有套路运动
中国武术的最大特点是:
既有相击形式的搏斗运动,更有舞练形式的套路运动,武术是由军事技能发展为搏斗运动的体育项目。
武术一直是循着相击的搏斗运动和舞练的套路运动这两种形式向前发展的。
后来随着岁月的流逝,套路运动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占有了武术的主要地位,而且内容、形式、流派越来越绚丽多彩。
通过套路运动的练习,有利于发展人体的速度、力量、灵敏、协调和耐力素质,以及勇猛、顽强、坚忍不拔的意志。
2、具有攻防技击性
攻防技击是武术运动的主要特点,即使是套路运动,在它的动作和练法中,一般也都具有攻防技击的意义。
人们通过武术的锻炼,不仅能够增强体质,而且能够掌握一些格斗的攻防技术,为国防建设服务。
3、具有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练功方法
所谓内、指的是心、神、意、气等内在的心志活动和气息运行。
所谓外,指的是手、眼、身、法、步等外在的形体运动。
这种练功方法,对内能够理脏腑、理经脉、调精神。
对外能够利关节、强筋骨、壮体魄,使身心得到全面的锻炼。
4、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武术运动不仅锻炼价值高,而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不同的拳术和器械有着不同的动作结构、技术要求、运动风格和运动量。
武术运动不受年龄、性别、体质、时间、季节、场地和器材的限制,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条件,选择合适自己的项目进行锻炼。
三、武术的内容、分类
(一)拳术:
1、长拳:
属外家拳是查、华、炮、洪、戳脚、翻子、少林、六合、燕青拳术的总称。
2、太极拳:
陈氏、杨氏、吴氏、武氏、孙氏、简化、四十八式、八十八式、综合竞赛套路等。
3、南拳
4、形意拳
5、八卦掌
6、通臂拳
7、劈挂拳
8、地趟拳
9、象形拳:
鹰爪拳、螳螂拳、猴拳、蛇形拳、醉拳等
(二)器械
短器械:
刀、剑、匕首
长器械:
枪、棍、朴刀、大刀
双器械:
双刀、双剑、双匕首、双钩
软器械:
三节棍、九节鞭、绳镖、流星锤
(三)对练:
徒手对练、器械对练、徒手和器械对练
(四)集体表演:
六人以上的徒手和器械的集体表演,允许配乐。
集体表演的特点:
队伍整齐、动作协调一致、风格鲜明。
(五)攻防技术:
短兵、散打、推手
四、武术的基本功和基本动作
肩臂练习:
压肩、单臂绕环、双臂绕环、仆步抡拍
腰部练习:
前俯腰、甩腰、下腰、涮腰
腿部练习:
正、侧、反压腿、搬腿、劈腿、踢腿、扫腿
直摆性腿法:
正踢腿、侧踢腿、里合腿、外摆腿、飞脚击响
屈伸性腿法:
弹踢、蹬踢、侧踹
手型手法练习:
手型:
拳、掌、钩,手法:
冲拳、架拳、栽拳、劈拳、推掌、亮掌、穿掌、劈掌、挑掌、摆掌
步型步法练习:
步型:
弓、马、仆、虚、歇、丁步、坐盘,步法:
击步、垫步、弧形步
跳跃练习:
腾空飞脚、大跃步前穿、旋风脚、腾空摆莲
平衡练习:
提膝平衡、燕式平衡、探海平衡
跌、打、滚翻:
抢背、鲤鱼打挺、乌龙绞柱、侧空翻、旋子
组合练习:
五步拳、腾空飞脚组合等
五、练习武术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一)基本原则
1、少而精原则
2、循序渐进原则
3、持之以恒原则
4、平衡发展原则
5、术道并重原则
(二)基本练习方法
1、单操练习法
2、组合练习法
3、成套练习法
4、超套练习法
5、静耗练习法
6、对镜练习法
7、默想练习法
8、空击练习法
9、影子练习法
10、击打练习法
11、游戏与比赛练习法
12、实战练习法
六、武术套路比赛规则与裁判法
(一)武术套路规则介绍
1、竞赛的一般常识
2、评分标准与办法
动作质量的评定与动作质量应得分的确定
演练水平的评定与演练水平应得分的确定
难度的评定与难度应得分的确定
运动员实际应得分数的确定
运动员最后得分的确定
裁判长的加分与扣分
(二)武术套路竞赛裁判法
1、对动作质量分的评判
2、对整套演练水平的评判
3、对难度动作的评分
4、对其他错误的扣分
第二学期(一年级下学期)
内容:
1.介绍武术套路竞赛规程
2.武术套路裁判法
目的:
让学生初步了解武术套路竞赛规程和裁判法
一、套路竞赛规则简介
(一)裁判人员的组成与工作位置
1.执行裁判的组成
总裁判长1人,副总裁判长1~2人;各裁判组设裁判长1人,副裁判长1人,技术检查员1人,评分裁判6~10人;编排记录长1人,编排记录员2~5人;检录长1人,检录员3~5人。
2.裁判组的座位安排及场地规格
裁判组的座位必须便于观看场上比赛,有利于公平裁决,也便于与裁判长联系。
长拳、太极拳、南拳、剑、刀、枪、棍、对练比赛,裁判员的座位顺序可如图5-1-1和图5-1-2。
1、3、5、7、9号位为动作规格评分裁判员座位,2、4、6、8、10号位为演练水平评分裁判员座位。
裁判员座位之间均应相距1米,在学校和基层开展武术竞赛时,可视情况将裁判员缩减至4~6名
(二)竞赛通则
1.竞赛性质
武术竞赛类型可分为个人、团体、个人和团体赛三种。
如果按年龄划分竞赛,可分为成年、少年和儿童赛,按性别可分为男子、女子赛,按比赛成绩可分为甲级、乙级赛,每一次的竞赛性质由竞赛规程确定。
2.竞赛项目
武术竞赛项目主要分为长拳、太极拳、南拳、剑术、刀术、枪术、棍术、其他拳术、其他器械、对练项目和集体项目等内容。
3.抱拳礼
抱拳礼即并步站立,左掌右拳在胸前相抱(左指根线与右拳棱相齐),高与胸平,拳、掌与胸相距20~30cm。
4.运动员进退场、起收势、礼节和套路记时 运动员听到点名或看到电子显示姓名后,先向裁判长行抱拳礼,并立即进场,待裁判长示意后,即可走向起势位置。
运动员身体任何部分开始动作即为起势(记时开始)。
运动员完成套路动作后,须并步收势(记时结束),再转向裁判长行注目礼,而后退场。
运动员应在同侧场内完成相同方向的起收势。
赛后示分时,运动员应向裁判长行抱拳礼。
(三)评分标准与方法
1.评分裁判员的组成
评分裁判员由评判动作规格的裁判员3~5名,评判演练水平的裁判员3~5名共同组成。
2.评分标准
各项比赛的满分为10分,其中动作规格分值为6.8分,演练水平分值为3分,创新难度分值为0.2分。
(1)动作规格:
裁判员根据运动员现场发挥的技术水平,按照各竞赛项目的动作规格要求,减去该动作规格中出现的错误扣分和其他错误扣分,即为运动员的动作规格分。
手型、步型、手法、步法、身法、腿法、跳跃、平衡和各种器械的方法中出现的规格错误,按照三级扣分标准执行。
即与规格要求轻微不符者,每出现一次扣0.05分;与规格要求显著不符者,每出现一次扣0.1分;与规格要求严重不符者,每出现一次扣0.2分。
遗忘扣0.1~0.2分,器械、服装影响动作扣0.1~0.2分,器械变形扣0.1~0.3分,器械折断扣0.4分,器械掉地扣0.5分,失去平衡0.1~0.5分,规定套路的动作路线、方向错误扣0.1分。
(2)演练水平:
裁判员根据运动员现场表现的整套演练水平,按照各竞赛项目在功力(劲力、协调)、演练技巧(精神、节奏、风格)、编排(内容、结构、布局)等方面的标准,整体比较,确定扣分,从该类分值中减去应扣分数,即为运动员的演练水平分。
①功力水平方面(1分),要求达到劲力充足、用力顺达、力点准确,手眼身法步配合协调,动作干净利落者;
②演练技巧方面(1.5分),要求达到精神饱满,节奏分明,风格突出者;
③编排方面(0.5分),要求达到内容充实,结构合理,变化多样,布局匀称者。
如出现与要求不符,分别按照轻微扣0.05~0.1分、显著0.15~0.3分和严重0.35~0.5
(3)创新难度动作:
运动员临场较好地完成了申报的创新难度动作,由裁判长按确认的分值予以加分。
(4)裁判长的扣分:
裁判长对起收势不符者扣0.1分;运动员重做扣1分;出界扣0.1~0.2分;平衡时间不足扣0.1~0.2分;太极拳、剑和集体项目套路完成时间超出规定时间5秒,扣0.1分,依此类推,其他项目不足规定时间在2秒内,扣0.1分,依此类推;器械、服装不符合规定取消其该项成绩;自选套路每少一个规定动作组别,扣0.3分;规定套路的动作缺少或增加,扣0.2分;每附加、漏做或改变一个指定动作,扣0.3分。
3.评分方法 两类裁判员评分是根据运动员现场技术发挥水平,按照各竞赛项目的评分标准,在各类分值中减去错误扣分,其他错误扣分,计算出运动员的动作完成和演练水平应得分,当裁判长示意后,各个裁判员同时示分,裁判员所示分数可到小数点后两位数,第二位须是0或5。
记时员报分,记录员记分,去掉最高、最低分,取中间有效分的平均值,将动作完成与演练水平应得分相加,报告裁判长。
裁判长从运动员应得分中减去“裁判长的扣分”,再加上“创新难度动作”加分,即为运动员最后得分。
二、套路竞赛裁判法简介
裁判员不但要精通规则,更须熟悉裁判方法。
武术裁判员在套路竞赛中的裁判经验,主要可以概括为:
规格错误随时扣,演练水平一次扣,其他错误出现扣等方法。
(1)规格错误随时扣:
是指对动作规格方面的内容,如手型、步型、手法、步法、身法、腿法等,要严格按照其动作规格的具体要求进行评判。
对动作规格所出现的错误,随时发现,随时记录,按要求进行实扣。
(2)演练水平一次扣:
是指对劲力、协调、精神、节奏、风格、内容、结构、布局等演练方面的抽象内容,由于不易采取量化的标准进行衡定,所以对这类错误的出现要在运动员全套技术演练完毕之后,通过整体比较,全面衡量,根据演练水平,一次性确定扣分。
(3)其他错误出现扣:
是指运动员临场所出现的其他错误,如器械变形、遗忘、失去平衡等,要依据规则中的“其他错误扣分”,每出现一次,根据程度不同予以扣分。
裁判员在裁判工作中,要对不同层次的运动员演练水平做到心中有数,可从动作完成和演练水平两方面分别预定不同的分数标准,临场裁判时,根据运动员现场演练情况将其列入相应的层次中,作为确定最后应得分数的参考。
对参加同一组别竞赛运动员的评分,要善于通过纵向比较的方法进行客观地评分。
对参加不同项目、组别竞赛运动员的评分,要及时调整评判标准,综合衡量,横向比较。
同时,裁判过程中,要保持尺度统一,扣分有据,避免因场上运动员个别技术动作而影响整体评价。
第三学期(二年级上学期)
内容:
1.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
2.太极拳的特点、内容、分类、基本动作等
3.太极拳训练方法及要点
目的:
让学生初步了解太极拳的相关理论知识
一、太极拳名词解释
太极始于无极,分两仪。
由两仪分三才,由三才显四象,演变八卦。
依据“易经”阴阳之理、中医经络学、导引、吐纳综合地创造一套有阴阳性质、符合人体结构、大自然运转规律的一种拳术,古人称为“太极”。
二、发展简史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众说纷纭,大致有唐朝(公元618~907年)许宣平、明朝(公元1368~1644年)张三丰、清朝(公元1644~1911年)陈王廷和王宗岳等几种不同的说法。
没有充分史料可以证明太极拳是张三丰所创,当然也没有证据证明不是他所创。
戚继光的32势长拳理论早于陈王廷,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原本也为陈式太极拳所缺欠。
可见太极拳并非一人所创,而是前人不断开发、总结、整理、创新、发展而来的。
纵观近、现代太极拳的发展就可见一斑,事物只有不断发展才具有生命力。
这足以说明太极拳的前天、昨天和今天,也揭示了它的明天。
中国武术史学家唐豪等曾经考证,太极拳为河南温县陈家沟陈王庭所创。
但从其考证的证据来看,尚有值得商榷之处,还无法定论。
也有人称太极拳发源于武当武术,赵堡太极拳为武当太极拳的一支。
目前可以明确的是,太极拳由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第十四世陈长兴传给河北永年人杨露禅,而后社会依次出现杨式、武式、吴式、孙式等太极拳流派。
目前流传的陈式太极拳为人所知则是20世纪20年代的事情了,而这个陈式太极拳和陈长兴传给杨露禅的是否一致,以及陈长兴后陈家沟武术传承则是一件悬案了。
太极拳源流,1988年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徐兆仁先生主编的《东方修道文库·太极道诀》一书最为清楚,最具权威。
太极拳是北宋张三丰所创。
太极拳数百年来代代有传人,绵延不绝,名手辈出,尤其杨氏,在藏龙卧虎的北京,更是赢得“杨无敌”的美誉,而为天下所知,为太极拳的发展、传播、造福人类,居功至伟。
而在太极拳传承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陈家沟,位于河南省温县县东清风岭上,六百年前为常阳村。
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山西泽州(今晋城)人陈卜率全家由山西洪洞县迁居温县城北,立村陈卜庄,越二年,因嫌地势低洼,复迁常阳。
后因陈氏人丁繁衍,家传武术在附近又大有声望,加之村中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大沟,久而久之,便易常阳旧名为陈家沟。
陈氏总结了许多拳术套路。
计有五套拳、五套锤、十五红、十五炮、红炮锤、一百单八式长拳以及别开生面的演练方法双人推手等。
又据此理,创编了刀、枪、剑、棍、锏、双人粘枪等武术器械套路。
这些拳械套路均据太极之理,由无极至太极,由无相而生有相,由静而生动,每个招式都分阴阳(即虚、实、柔、刚、静、动等),形成了太极拳械的雏形,在陈氏家族中世代相传,形成陈氏太极拳。
陈氏十四世的陈长兴,在祖传太极拳的基础上再树里程碑。
他将陈王廷编的一至五路太极拳由博归约,精炼归纳,创造性地形成完整套路,成为陈氏太极拳一路二路,后人称之为“老架”,他还大胆地打破门规限制,拳传外姓,收河北广平府(今永年县)杨福魁(露禅)为徒。
杨福魁艺成回乡后,后到达北京,经历了一段“闯天下、打天下”的传奇经历,并担当神机营总教习。
杨氏祖孙三代在北京与人交手无数,授徒广众,流传甚广。
其拳架在不断的实践中日臻完善,最后由杨澄甫定型,成为目前流行最广的杨式太极拳。
同时,尚有早期、中期的拳架流传于世。
满族人全佑跟杨福魁之子杨班候学得杨氏小架太极拳后,传与其子鉴泉,在上海开办武学,将师承太极拳修改定型成另一家,因鉴泉后从汉姓吴,故世人称其为吴氏太极拳。
和兆元(1810–1890年)温县赵堡镇人,赵堡太极名师陈清平的入室弟子。
1836年进京供职,曾统领皇宫大内侍卫(据传)。
因屡有功绩被皇室例封为“武信郎”。
在京期间,他广交武林同道,切磋交流,集思广益,反复实践,所以和兆元提出:
“由外带内,周身顺遂浑圆,由内达外,阴阳变易莫测”的理论。
制定出一套集拳架、推手、散手为一体,三者互为检验印证,寓技击、修身、养身于一道,既保持赵堡镇原传太极拳传统又独具特色的新型太极拳理拳法,即和式太极拳,因地域因素也被称为“赵堡太极拳”。
和兆元晚年归里,处世低调,除传子和润芝、和敬芝、孙和庆喜、苗彦升外,只在赵堡镇附近传播。
和庆喜,字福棠(1857—1936),和润芝长子,是和式太极拳第三代宗师。
他自幼随父习拳,又深得祖父真传。
庆喜公为人和善,德高望重,1928年起开山收徒,视学者年龄、体质、文化不同施以不同教法,教学有方。
一时间赵堡镇及周围各地习拳之风盛行,从学者如流,在短短数年内,教出了一大批如和学信(侄)、和学敏(子)、和学惠(侄)、郑伯英、郑悟清、刘世英、郝玉朝、陈桂林、柴玉柱、郭云等各怀绝技之门徒,这些传人成为日后传播和式太极拳的中坚力量。
1.来源
太极拳的来源有下列3个方面:
①综合吸收了明代名家拳法。
明代武术极为盛行,出现了很多名家、专著和新拳种,太极拳就是吸取了当时各家拳法之长,特别是戚继光的三十二势长拳而编成的。
②结合了道家导引、吐纳之术。
太极拳讲究意念引导气沉丹田,讲究心静体松重在内壮,所以被称为“内家拳”之一。
③运用了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和中医经络学说。
以意行气,通任督二脉,练带脉、冲脉。
各式传统太极拳也皆以阴阳五行学说来概括和解释拳法中各种矛盾变化。
2.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太极拳发展很快,打太极拳的人遍及全国。
当前,仅北京市公园、街头和体育场就设有太极拳辅导站数百处,吸引了大批爱好者。
卫生、教育、体育各部门都把太极拳列为重要项目来开展,出版了上百万册的太极拳书籍、挂图。
太极拳在国外,也受到普遍欢迎。
欧美、东南亚、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都有太极拳活动。
据不完全统计,仅美国就已有30多种太极拳书籍出版,许多国家成立了太极拳协会等团体,积极与中国进行交流活动。
太极拳作为中国特有的民族体育项目,已经引起很多国际朋友的兴趣和爱好。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辩证的理论思维与武术、艺术、气功引导术的完美结合,是高层次的人体文化。
其拳理来源于《易经》、《黄帝内经》、《黄庭经》、《纪效新书》等中国传统哲学、医术、武术等经典著作,并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道、儒、释等文化的合理内容,故太极拳被称为“国粹”。
太极拳的运动特点:
中正安舒、轻灵圆活、松柔慢匀、开合有序、刚柔相济,动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这种运动即自然又高雅,可亲身体会到音乐的韵律,哲学的内涵,美的造型,诗的意境。
在高级的享受中,使疾病消失,使身心健康。
目前,很多科研部门对太极拳正在进行研究。
通过从医学、生理、生化、解剖、心理、力学等多学科的研究证明,太极拳对防治老年摔跤、高血压、心脏病、肺病、肝炎、关节病、胃肠病,神经衰弱等慢性病有很好的疗效。
太极拳是一种技击术。
其特点:
“以柔克刚,以静待动,以圆化直,以小胜大,以弱胜强”。
太极拳以“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等为基本方法。
动作徐缓舒畅,要求练拳时正腰、收颚、直背、垂间,有飘然腾云之意境。
清代拳师称“拳势如大海,滔滔而不绝”。
同时,太极拳还很重视练气,所谓“气”,就是修炼人体自身的精神力,这是太极拳作为内家功夫的特点之一。
八种劲法中,掤劲是八劲之本,练太极拳不能须臾离开此劲。
它是弹簧力,又如水托舟,如戥称量;是知觉力,一切外来之力皆藉其辨别方向、大小。
其他七劲不过是方位和作法不同另有所称。
例如,掌心由内向外缠丝称为掤劲,若掌心由外向内缠丝则称为捋劲,若双手同时将掤劲交叉向外掤出,则称为挤劲。
掤劲是向上向外之力,使对方之力达不到胸部,是保护自己的防御手法;捋劲是向旁的横力,三分向下,七分向后,用时要 含胸 转腰 坐胯 三者一致,防止对方肩击胯打;挤劲是向前推扌郑之力,挤在手背,另手辅之,要点在于双手用力一致,两脚抓地前弓;按劲是向前推击或上掀之力,用时须顶头悬 含胸 拔背 用腰力发出;采劲是以手抓住对方手腕和肘部向下向后下沉之力,用时要含胸缩胯,一般是先采后挒;挒劲是以手向左右上下挡开之力,用时要身躯配合以腰带动;肘劲是以肘击人,在近身时使用,有“远拳近肘贴身靠”之说;靠劲是用肩击胯打,贴身时使用。
太极拳十三式打手歌:
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近,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跟随沾粘不丢顶。
24式简化太极拳动作名称
01、起势02、左右野马分鬃03、白鹤亮翅04、左右搂膝拗步05、手挥琵琶06、左右倒卷肱07、左揽雀尾08、右揽雀尾09、单鞭10、云手11、单鞭12、高探马13、右蹬脚14、双峰贯耳15、转身左蹬脚16、左下势独立17、右下势独立18、左右穿梭19、海底针20、闪通臂21、转身搬拦捶22、如封似闭23、十字手24、收势
四、技击原理
太极拳在技击上别具一格,特点鲜明。
它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就虚,借力发力,主张一切从客观出发,随人则活,由己则滞。
为此,太极拳特别讲究“听劲”,即要准确地感觉判断对方来势,以作出反应。
当对方未发动前,自己不要冒进,可先以招法诱发对方,试其虚实,术语称为“引手”。
一旦对方发动,自己要迅速抢在前面,“彼未动,己先动”,“后发先至”,将对手引进,使其失重落空,或者分散转移对方力量,乘虚而入,全力还击。
太极拳的这种技击原则,体现在推手训练和套路动作要领中,不仅可以训练人的反应能力、力量和速度等身体素质,而且在攻防格斗训练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太极拳技击法皆遵循阴阳之理,以“引化合发”为主要技击过程。
技击中,由听劲感知对方来力大小及方向,“顺其势而改其路”,将来力引化掉,再借力发力。
太极拳的八种劲:
掤(用于化解或合力发人),捋(用于借力向后引力),挤(对下盘的外掤劲),按(对上盘的外掤劲,或作反关节拿法),采(顺力合住对方来力,或作拿法),挒(以侧掤之劲破坏对方平衡),肘(以肘尖击人),靠(以肩膀前后寸劲击人).
五、训练方法
①静心用意,呼吸自然,即练拳都要求思想安静集中,专心引导动作,呼吸平稳,深匀自然,不可勉强憋气;
②中正安舒,柔和缓慢,即身体保持舒松自然,不偏不倚,动作如行云流水,轻柔匀缓;
③动作弧形,圆活完整,即动作要呈弧形式螺旋形,转换圆活不滞,同时以腰作轴,上下相随,周身组成一个整体;
④连贯协调,虚实分明,即动作要连绵不断,衔接和顺,处处分清虚实,重心保持稳定;
⑤轻灵沉着,刚柔相济,即每一动作都要轻灵沉着,不浮不僵,外柔内刚,发劲要完整,富有弹性,不可使用拙力。
太极拳对人体各部位姿势的要求如下:
头──保持“虚领顶劲”,有上悬意念,不可歪斜摇摆,眼要自然平视,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