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应教育改革.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013043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因应教育改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因应教育改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因应教育改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因应教育改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因应教育改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因应教育改革.docx

《因应教育改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因应教育改革.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因应教育改革.docx

因应教育改革

因應教育改革,促進職業教育精緻化

文∕陳金進

壹、背景說明

一、職業教育的成就與貢獻

(一)技職教育以培育實用技術人才為宗旨,職業學校為技職教育體系之一環,在過去三十年間,培育無數的基層技術人力,投入生產行列,適時提供我國產業發展所需的人力資源,奠定我國經濟發展的雄厚基礎,更創造所謂「經濟奇蹟」與「台灣奇蹟」。

回首前塵,職業教育功不可沒。

(二)三十年來更由於產業蓬勃發展,技術人力需求殷切,亦加速國內職業教育量的急速彭脹。

民國五十七年九年國民教育實施初期,全國職業學校共一百三十六所,量近十五萬人,到了民國八十年計有高職二百一十二所,附設職業類科的高中七十四所,職校學生共計四十八萬人,高中高職(含五專前三年)人數比例達到2.8比7.2,創下我國職業教育史上之巔峰。

更與下游之專科、技術學院、科技大學形成一個完整的技職教育體系,構建所謂的「第二條教育國道」,成為我國教育之一大特色,廣受國內外推崇。

二、 技術變遷與職業教育的衝擊

惟近十年來,由於技術變遷的影響,國內產業升級的迫切需要,台灣產業迅速由傳統的勞力密集產業,邁入技術密集階段,甚至在跨入二十一世紀後,進入高科技的現代化時代。

自動化的技術改變了產業的產銷方式及經營型態,人力結構遂產生劇烈的變化;原來傳統的金字塔人力結構演變成菱形結構,基層技術人力的需求也急速銳減。

更由於經濟發展所帶來國民所得增加,國民生活品質的提高,國民受教育之欲求也愈高,凡此均對國內的職業教育產生巨大的衝擊。

(一)基層技術人力的需求量的銳減,使職業學校所培育的技術人力發生供過於求的現象,不利職校的發展。

(二)人力素質提昇,就業市場要求的工作能力相對提高,許多傳統產業走入歷史,導致有些傳統的技能成為明日黃花,使職校之課程與教材教法受到嚴酷的考驗。

(三)技術週期的縮短擴大職校教育與產業的脫節現象,純從就業立場看,職校的教育內容充滿不確定性。

(四)國民所得增加,不僅使職校學生不願意太早進入職場,而要求接受更高一層的進修機會,職業教育的就業目標,乃隨之調整,多數職校學生都有意願繼續升入四技二專,升學導向幾乎掩蓋了就業目標。

(五)職業學校的進修管道偏窄,使原本有意願進入職校就讀之國中畢業生望而卻步,重新思考其他進路,加以政府有計畫的政策導引,致職校轉型之聲浪甚囂塵上。

三、當前職業教育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一如前述,三十年來,我國職業教育發展在質與量方面均有可觀的成就,但面對社會變遷與高科技發展的衝擊,正面臨若干問題與挑戰,舉其要項如下:

(一)職業教育長久以來被視為國中畢業生的「第二種選擇」,甚至淪為「次等教育」,師生缺乏應有的尊嚴。

(二)職校分科過多、過細,缺乏統整,形成資源浪費與轉接的困難。

(三)職校教學歷來強調專業與實務課程,人文素養與數理科能力相對受到忽略,影響學生未來發展。

(四)產學合作未能落實,且師資普遍缺乏實務經驗,導致教學常與產業脫節。

(五)各階層級技職校院間之課程缺乏橫向的統整與縱向的銜接,形成重複交集。

(六)職校學生升學及進修管道似嫌偏窄,升學壓力仍重。

(七)高等技職教育(科大及四技)之師資多來自普通教育體系,致其教學與課程有往一般大學靠攏之傾向,扭曲技職教育之本質,勢必對職業教育造成不利的影響。

(八)職教與職訓機構未能緊密結合,既未分工,也無合作,不利於技術人力之培養。

(九)在官僚體系下,職校行政組織似嫌僵化,行政效能無法充分發揮,影響教育革新之腳步。

(十)近年政府財政困難,影響技職教育的投資,國內各職校經費日趨拮据,教學設備既無法汰舊換新,更談不上配合新課程實施或轉型需要。

四、職業教育的蛻變刻不容緩

(一)為了配合政府推動各項宏觀國家經建發展,厚植國家的競爭力,技職教育正積極進行結構性的調整與改革,以因應未來國家技術人力的需求並解決技職教育的瓶頸問題。

在未來的菱形產業人力結構中,最上層的是少量的管理者、科學家或高級技術人員,中間層是最多數的中級技術人員,基層的則是少量的熟練技術工人。

為適應此一產業升級的人力結構趨勢,技職教育應培育具備靈活而有彈性的應變能力,良好的溝通知能,資訊科技應用能力,具備創新能力以及紮實的語文與數理基礎者,使其能吸收新知、適應新科技、身處知識經濟的環境中有效的解決問題,並能與國際社會接軌。

在高職(或五專前三年)的教育階段,不僅是培養學生一技之長的「終結教育」,也是厚植未來進入高等技職教育學習的接續性教育,除加強基本學科能力的學習,培養其適應能力、學習能力與創新能力外,亦應注重職業倫理與敬業態度及世界觀的培養,厚植其發展潛能。

(二)「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於民國八十五年所提「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其所揭櫫五項教育改革的目標訴求中,要求技職教育朝向精緻化和多元化發展,以提升技職教育的品質。

在改善技職學校教育體質的基本環節,包括入學機會的開拓、入學制度的改革、課程內涵的調整、以及教學機制的革新,此等皆是當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議題。

顯見政府改革職業教育的列車業已啟動,令人鼓舞!

未來職業教育大幅量縮的趨勢下,從質變方面力求精緻化的發展,已是朝野一致的共識。

只有從制度、課程、教材教法、行政績效、升學管道等方面著手改革,講求績效,追求卓越,國內的職業教育才能重現生機,才能獲得應有的尊嚴。

貳、加速職業教育質變之策略與做法

跨入二十一世紀,高科技的發展所導致社會的急遽變遷為前所未見,變!

變!

變!

變化之大及速度之快,令人怵目驚心!

這是無可抵擋的時代洪流,關係技職教育的興衰,更關係到整體國家競爭力的消長。

只有加速促成職業教育的質變,才有美麗的前景。

謹從政府政策層面與學校經營層面等兩方面,提出具體策略與做法。

一、政府政策層面

(一)重新確立技職教育一貫體系:

數十年來,國內因應經濟發展階段性需要及文化背景,早已建立一條國中、職校、專科、技術學院、科技大學之技職一貫體系,成為與普通教育體系平行的第二進路,其主要目標在培育實用技術人力,成為我國教育上之一大特色,受到國際人士之推崇。

惟近年來由於下游之高等技職教育目標漸與一般大學混淆,必將嚴重影響技職教育體系之發展,不宜漠視。

為求職業教育的正常發展,如果政府不正視此一現象並予政策之導引,則職業教育遲早成為中等教育之末流絕非危言聳聽!

(二)職業教育之目標與價值定位:

為了迎合科技發展的用人需求、以及學生、家長的升學意願,職業教育的目標不再自限於「終結教育」的定位,而應設計出寬廣的進路,提供更多繼續進修的機會,並重視人格文化的陶冶及基礎能力的奠定,讓學生可以兼顧就業與升學,同時符應國家社會用人及個人生涯發展的雙重目標。

即使部份學生畢業後即進入職場,亦應透過回流教育系統滿足其在職進修需求,協助職校學生開展一片美好的天空,並能擁有自尊和驕傲。

(三)職業教育學制的調整:

針對人力結構的變化,不但中等教育甚至整個學制均需做適當調整。

1、在尊重市場機能之原則下,職業學校宜逐年量縮,,但不宜全面轉型。

並在高中,綜合高中,職校及五專方面的在學學生數比例,宜再做合理的調整,提高高中(含綜合高中)的人數比例。

2、辦學績優職業學校宜擇地區需要,輔導轉型為社區學院或專科附設職業學校(3+2制),開設二年制學位課程、短期進修課程及高職課程,此一籲求已空喊多年卻遲遲未能付諸實施,宜儘速突破法規限制,實現職業教育的多元化。

3、試辦績優職業學校發展為科技高中,兼顧傳統職校之特色,並加強數理科基礎,以純粹做為升學四技或科大之準備,培育優秀的實用技術人才。

4、容許並鼓勵目前國內職校嘗試做新的教育實驗,促進職業教育之多樣性與活潑化。

5、技職教育體系(含高職、專科及技術學院)之回流教育體制應及早建立,使進入產業界之從業人員得以利用工作餘暇或夜間進修,實現終身學習之理想。

(四)職業類科之調整:

目前國內職業學校所設類科共有六大類(農、工、商、家、海事水產、護理),共百餘科組,似嫌太細、太多、太專,不但與四技二專無法銜接,且易造成資源之浪費,宜針對未來市場需求及各地區產業特質,儘速全面檢討現有類科,並做下列處理:

1、現有職校部分類科早已招生困難,顯見未符應市場需求,宜予逐年廢置,或減少班級,甚至輔導轉型為綜合高中,以職業學程取代。

2、現有類科過於分化,宜針對高科技人力結構並兼顧群集課程之精神,予以歸併或以核心課程做水平的接軌,以符合科際整合之原則。

3、部分科組因技術之變遷,學習內容已大幅變更,其科別名稱已名不符實,易引起外界誤解,應迅速全面檢討修正。

4、單位行業人力需求在基層產業仍有一定的比例,職校辦理實用技能班是職業教育多元化型態之一,有其功能與存在價值,不宜輕言廢設,並尋求與國中技藝班教育及職訓機構緊密結合。

5、為配合新時代之需求,應繼續主動規劃新的科組或容許學校嘗試開創新的類科,尤其加入WTO後,相關行業人才之培養,宜配合下游之四技二專,統籌規劃新增類科,有計劃培養所需人才。

(五)課程修訂與課程發展:

課程決定教育內容,部分人士批評職校技能層次太低,實有欠公道。

因職校技能層次的高低乃繫於課程結構與內容,有什麼樣的課程,就有什麼樣的職業教育成果。

回顧歷年課程修訂,都充滿前瞻性與理想性,但不幸在付諸學校實行後,卻怨聲四起,責難聲不絕於耳,似乎沒有一次令人滿意的職校課程出現,令人婉惜!

最新部訂課程頒布實施如箭在弦,深信這一次標識「技職一貫」的新課程將成為推動職業教育精緻化的推手,不妨拭目以待。

但為了避免重踏覆轍,新課程實施宜做好下列配套措施:

   1、新課程的架構、精神及內容應透過研習方式,不斷深入與學校校長及教師溝通,促其對新課程的深入了解,消弭其恐懼變革與抗拒之心理。

   2、教師是推展新課程的靈魂人物,透過分科研習,培養教師教材編寫及教學活動設計之能力,減低對教科書之依賴,落實新課程的精神。

   3、教學設備關係到教學品質,直接攸關新課程的實施成效,政府應寬籌經費,專款補助各職校維修及更新教學設備,免職業教育流於紙上談兵。

   4、在「考試引導教學」之優勢下,四技二專入學方式及考試科目直接影響新課程之落實與否,倘若四技二專入學考試學科無法與職校課程相呼應,則所謂學校本位之課程亦將流於空談,原規劃留給各校自主的選修課程恐只有聊備一格。

 5、嚴格審查坊間之職校教科書,以提高職校教學內容之品質。

 6、課程永遠無法趕上科技進步及社會發展,為避免其間距離過大,宜以任務編組方式籌組「職校課程發展小組」,從事經常性之課程發展,隨時因應科技發展與產業實況做適度的修正或增補。

(六)全面檢討修訂教育法規:

在法治社會「依法行政」之前提下,法令規章成為推展教育活動之依據,但也因時代變遷,法規如無法隨著社會的需要即時做必要的修訂,則往往成為阻礙教育發展的絆腳石。

尤其自精省後,原有省府時代之法規驟然廢止,學校一時無法適從,因此宜加速法規修訂,才能使職校昂首闊步向前行。

但為迎合中央「教育鬆綁」之策略,賦予學校行政自主與專業自主地位,不合時宜的法規除予以修訂外,必要時亦須予以簡化,留給學校自主的空間。

(七)職校教師素質之提升:

職業教育能否達成精緻化的理想,師資素質是關鍵所在,在師資培育法公佈後,職校普通科及專業科目教師之來源寬廣,素質不一,端賴在職進修教育彌補其專業知能之不足;尤其高科技時代,產業的技術提升與改變週期縮短,教師如不抱持終身學習的態度時時進修,恐難勝任教學任務。

只有高素質的師資與高品質的教學,教育革新才有可能。

1、基於新課程實施之需要,提供教師短期之研習,以充分熟習課程及教材內容,並具備課程設計及運用新教學法之能力。

或因應學校轉型之需要,提供較長期之專業進修或第二專長進修。

2、為掌握產業脈動,宜與地區產業建立合作夥伴關係,提供教師實務情境之歷練,使職校教學不致與產業過於脫節。

實施多年的教師暑期赴企業研習的辦法,宜檢討修正後再繼續辦理,甚至形成常態制度,做為未來教師分級制度實施後專業教師升級條件之一。

3、從制度面看,一方面訂定辦法鼓勵教師利用寒暑假或課餘從事有關教學之進修,取得較高學位。

另一方面研議多年的教師評鑑及教師分級制度,應加速立法頒布實施,導引教師專業能力的提升及積極改進教學之意願。

(八)暢通職業學校畢業生升學管道:

任何學制如欲吸引更多優良學生就讀,其首要條件是給予學生及家長感受到進入這個學制充滿希望,畢業後仍有寬廣的上進管道可供選擇。

升學是人性使然,不全然是壞事。

況職校學生升學是在提昇工作能力,以便將來就業需要。

1、消極方面,現有高職學生升學四技二專錄取比率未及百分之四十,相較於高中之百分之八十,顯然偏窄。

實不宜再以人為方式限制高職畢業生的升學進路,例如:

科技大學改制為普通大學後斷絕職校畢業生升學之路、或技職體系提高高中生入學比率、亦或四技二專入學考試大幅降低專業科目成績採計等措施,均相對壓縮職校學生升學空間,宜檢討修正。

2、積極方面,適度擴充高職畢業生升學管道,如提高四技二專錄取名額、或試行普通大學體系開放招收高職畢業生、亦或擴充技職教育體系之回流教育途徑。

因此,在職業教育逐漸量縮趨勢下,職校似嫌偏窄的升學管道應可獲致改善。

二、學校經營層面

教育發展的重心在學校而非教育行政機關,教改所訴求的「教育鬆綁」其目的在提高學校的自主性,逐漸褪去傳統以來官僚體系下奉令行事之陰影,方向至為正確。

校長職司學校教育成敗,有責任領導全校教育人員從事教育改革,使各校自成一股改革的動力。

歷來許多教育改革措施如曇花一現,窺其主要原因乃是學校缺乏改革的意願與動力,甚至形成「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之謔劇,令人扼腕。

為免歷史重演,謹提出以下策略與做法:

(一)確立學校發展方向與目標定位

1、在後期中等教育多元化之政策明確後,各校首要之務乃在集合師生、校友、家長、社區人士及相關專家之智慧,共同研議決定發展發展方向。

依據學校特色,未來展望及地區特性等因素,決定維持傳統特性或轉型為綜合高中、普通高中甚至改制為專科或社區學院,以安定人心。

否則定位不明,何來發展?

2、面對變革,各校應研定具有前瞻性、務實性的學校改造計畫,並融入日常的行政運作與

   教學活動。

3、訂定學校發展計劃,確立學校短、中、長程發展目標及重點,做為學校發展之藍圖。

(二)推展科際整合策略,有效運用教育資源。

1、配合新課程之實施,全面檢討職校現有類科是否適當,必要時予以裁廢或進行類科整併。

2、依據市場人力需求及學生意願,調整班級數,並因應職業教育之量縮,逐年縮小班級人數。

3、推動科際間「設備」與「師資」之整合,以統合利用教育資源,節約教育成本。

4、加強校際間之合作,師資設備互補,並相互激勵成長。

5、落實「產學合作」機制,運用社區產業資源,提供師生實務訓練,縮小學校與產業之距離。

(三)進行學校組織再造:

因應教育經費匱乏及政府改造政策,引進企業經營之理念,進行行政組織的內造,發揮服務行政精神,提振學校組織之活力與創意,促進行政效能,俾有效支援教學革新。

1、重建學校決策模式,擴大參與層面,讓校長、教師、家長、社區共同參與學校事務運作,以做為教育鬆綁後下放給學校之行政自主與專業自主做準備。

2、配合修訂中之技職校院法有關「人員總量管制」之政策,針對學校規模與特性以及新課程實施後人力之消長,及早做學校組織重整與人力配置,適才適用,建立小而美的經營團隊,發揮低成本高效益之經營策略。

3、因應政府改造政策,精簡人力,並透過嚴謹的考核,逐年淘汰不適任人力。

4、加速全面行政電腦化,運用電腦及其他科技設備處理行政事務,縮短工作時程並節約人力成本,增進工作效能。

5、加強員工在職訓練,提升人力素質,提昇服務品質。

6、建立工作輪調制度,擴展組織學習團隊的功能,避免成員本位主義。

(四)建立高效能的教學機制:

教育改革的動力在學校,而學校教育活動的核心在教學。

透過高效能的教學機制,提高教學品質,課程目標才能實現,職業教育精緻化也才有可能。

尤其在「教育鬆綁」政策趨勢下,中央權力下放,學校行政及課程教學自主性增加,學校本位課程與教學儼然成為教改的主流價值。

除核心課程外,選修課程比例的增加,提昇職校的專業自主地位,使學校更有權力去實現改革的願景。

面對教改潮流,校長必須以宏觀進取、積極創新的精神,領導教師改進教學。

1、協助教師對新世紀職業學校教育目標之認知,揚棄以智育及傳統職業技能為中心之教學,邁向全方位之教育。

2、因應受教者主體性與學習權優先之原則,適當調整傳統以教師及課程為中心之教學策略,實施個別化教學,適應個別差異,促進適性發展。

3、推展創造思考教學及電腦輔助教學,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培養其自由運用頭腦之習慣與技巧。

4、運用科技新知及設備輔助教學,促進教學方法之多樣性,打破傳統以教室為主、以教科書為主、及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方式,使職校之教材教法呈現多元化、彈性化與活潑化。

5、注重課程發展,領導教師對課程運用、詮釋、擴充、修正,並從事新課程規劃設計。

或以團隊方式進行教學活動設計及教材選擇,擺脫對部訂課程內容及教科書之依賴。

6、推動圖書館資訊化,配合各學科實施圖書館利用教學,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知識之態度與技巧,以奠定研究基本能力。

7、加強產學合作,運用社區產業之場所及師資支援專業科目教學,增進師生實務情境體驗。

8、廣泛應用各種有效的評量方式,客觀評量學習成果,以開展學生多元智慧能力。

9、運用能力本位教學策略,並結合技能檢定,實施教學品質管制。

、落實校內教師進修,充實教師專業智能,增進教學效能。

(五)落實高職社區化:

高中職社區化政策的主旨在統合社區教育資源,均衡城鄉教育發展,以促進適性教育發展,有助於職業教育精緻化的實現。

教育部於九十學年度開始推動高中職社區化政策,業已進入第二年,應深入評估其績效並檢討改進。

1、區域內課程合作:

統合師資設備等教育資源,辦理跨校開課或跨校選修,使教育資源有效發揮,促進教學效果。

2、社區資源共享:

使物盡其用並增進社區意識之凝聚力,致力社區總體建設。

3、社區招生整合:

提供學生適性發展之教育機會。

並鼓勵學生就近入學,均衡教育發展,促進各校發展重點特色。

4、與社區內高等教育機構(大學或技術學院)策略聯盟,尋求師資及設備之支援,有助於職校專業水準的提升。

(六)建構職校成為學習型組織:

迎接終身學習時代的來臨,發展學校成為學習型組織,協助組織內外成員在人己關係、工作,和社群上更加緊密結合,促進員工專業成長及生涯發展,展現學校之活力與創造力。

1、改變學校組織之科層體制結構,打破金字塔型的組織階層及行政運作模式,媒合學校成員的關係成為「夥伴關係」,彼此地位平等,方能建立學習型組織。

2、營建開放的組織氣氛,鼓勵成員提出革新方案,促進學校的創新。

3、鼓勵員工參與團隊學習,主動設計規劃各種不同類型的學習計劃,鼓勵學校同仁不斷參加進修,力求自我超越。

4、加強學校與社區內圖書館、美術館、博物館、文化局等終身學習機構合作,營造學習型社區。

(七)構建優質的校園文化:

學校文化是一所學校校園內人、事、物等融合而成的獨特文化,影響學校教育人員的工作品質及學生的成長,有優質的校園文化,才有精緻化的教育。

1、建立人文教育的物質環境,發揮境教功能。

2、營造祥和開放且積極創新的組織氣氛,給予師生良好的教與學環境。

3、推動「教、訓、輔」三合一制度,引導學生形成適宜的次級文化。

4、發揮學校良好歷史傳統,建立厚實的學風。

5、發展學校重點特色,構建創意的學校。

(八)實施自我評鑑:

評鑑具有診斷及考評之雙重功能,以了解學校教育之得失,並做為改進的依據。

因此,除了接受行政機關之考評外,學校應把評鑑列為例行工作,對行政、教學、輔導、訓練等方面或特殊專案,定期實施學校自我評鑑,以維校務革新長期持續進行。

參、建議

一、確立技職教育一貫體系,暢通職校學生升學管道,並尊重市場機能,引導後期中等教育多元化。

二、寬籌經費,專款補助職校汰舊換新教學設備(已經多年未予經費補助更新設備)。

三、儘速修訂建教合作辦法,挽救建教合作制度危機。

四、職業學校之「職業」二字宜刪除,以符合實際。

五、推廣職業證照制度,建立技術人員的地位與尊嚴,落實職校技能教學。

六、儘速檢討修正學年學分制,以維職業教育的品質。

七、表揚教學研究績優教師,激勵教師士氣。

八、網路教學早日法制化,增進職校教學之多元化。

九、適當修正高中職校長遴選辦法,賦予校長尊嚴,並授予辦學重任。

十、籌組學制規劃小組,全面評估各級教育之現行學制,並提供學校轉型之諮詢與協助。

(本文作者係前臺灣省政府教育廳第三科科長,國立嘉義高中校長,現任國立臺中高工校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