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试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009622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7.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教育学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教育学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教育学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教育学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试题.docx

《教育学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试题.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试题.docx

教育学试题

 绪论

  第一节 中等教学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意义

  1、中等学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中等学校教育学是从教育学中分化出来的一系列分支学科之一。

研究我国现阶段中等学校教育中的现象和问题,提示中等教育的规律。

  2、辨析:

中等学校教育学等同于学科教育学。

答:

错,不能把中等学校教育学等同于学科教育学。

中等学校教育学研究的是中等教育中的一般原理,而学科教育学则侧重于某一学科的具体教育活动。

  3、中等教育是指整个中等学校教育,既包括普通中学,也包括中等职业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

  4、中等学校教育学的作用与意义

  作用:

中等学校教育学既给教育者提供基础理论依据,又能指导他们的教育实践,中等学校教育学在中等教育发展中起着其它学科无法取代的作用。

  意义:

(1)帮助教育者正确把握中等教育的规律;

(2)帮助教师改进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3)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4)推进学科教育学的发展。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单选)教育学作为独立的学科产生于17世纪

  2、萌芽阶段特点: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教育学处于(萌芽)状态,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出现了(丰富)的教育学思想。

  3、孔子,是课程论学家,教育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孔子首创私学,创立了儒学,删订《六经》。

《六经》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课程与教材来源。

孔子的思想体现在《论语》中,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有教无类”“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仁者必有勇”“当仁,不让与师”“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我国系统论述教育学原理的著作,是2000多年前的《学记》,《学记》是世界上第一本教育学专著。

具体表述: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教学相长”、“道而费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教也者,长善而救失者也

  《大学》是一篇专门论述古代“大学教育的”专著。

大学教育“三大纲领,八条目”

  古希腊“三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苏格拉底:

“产婆术,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伦理学》;西塞罗《论雄辩家》;昆体良《雄辩术原理》。

  4、为什么说教育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答:

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出现是近代的事,17-19世纪经过不断总结教育经验,形成了一些教育学著作,使教育学逐渐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632年,捷克的家夸美纽斯写出了《大教学论》。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始于18世纪末,1776年由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开设了教育学讲座。

  康德:

在教育史上的贡献有两点:

一是他的哲学认识论阐明了人类认识的能动性;二是他启发了一种科学的教育学研究方向。

  赫尔巴特是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的人。

他于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这是一本自成体系的教育学专著,该书在教育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提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教育学的蓬勃发展时期。

教育学一方面从这些学科中吸取有关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也利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其中主要是实证的方法。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形成了众多门类,教育学发展成为一个学科体系。

  5、杜威对教育做出了那些贡献?

答:

杜威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心理学家与教育哲学家,是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

他一生从事教育活动和哲学,心理学与教育理论的著述活动,对美国乃至世界现代代教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他被美国人称为“创立美国教育学的首要人物”《民主主义与教育》是他的主要代表作品。

杜威观点:

(1)教育即生长

(2)教育即生活(3)教育即经验的继续不断地改组改造。

  6、杨贤江于1930年出版《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本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

陶行知是我国最有影响最著名的教育家。

提出了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体系。

  7、案例:

过什么生活就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就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就受坏的教育这句话是陶行知说的,主要观点是教育可以改变生活。

  8、20世纪50年代,科学不断发展,为教育学的研究提供了

(1)新思路

(2)新的方法(3)使教育理论得以进一步发展和深化。

  9、布卢姆:

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领域目标、情感领域目标、心因动作领域目标三大类。

  10、布鲁纳《教育过程》指出学习一门学科就是掌握这门学科的基本结构,包括:

基本知识结构和基本学习态度。

他特别提倡发现学习的学习方式。

 

 第二章:

教育

  第一节 “教育”的概念

  词源:

教育:

一词最早是在《孟子.尽心上》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教育狭义教育仅指通过专门组织的教育机构所进行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它是根据社会的需要,遵循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需要的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

狭义的教育是教育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其他动物界都不存在教育现象。

有些动物在养护幼小动物不属于教育,只是动物一种本能。

人类社会和动物界的本质区别在于人会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从事社会生产劳动。

  教育的起源问题:

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社会实践起源论。

在教育起源问题上,现在认同观点是劳动起源论。

教育在阶级社会里必然带有阶级性。

  案例分析题:

出个例子然后问反映什么问题。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具有以下特征。

  

(1)教育活动具有目的性。

(2)教育活动具有实践性。

(3)教育活动的双边性。

(4)教育活动的三要一素:

教育者,教育媒介(又可以分为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就变成四要素),受教育者。

(5)教育的多功能性。

  学校教育:

教育仅指通过专门组织的机构进行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专门培养人的活动,它通过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学生施加一种影响,选择适当的教育内容,借助于一定教育手手段和教育媒体,通过学生自觉的学习活动,使学生的身心形成预期的品质。

  我国夏朝就已经存在教育机构叫“庠”“序”“校”。

  简述:

我国中等教育的现状。

答:

我国中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布局趋向合理。

我国普通中学分初中阶段的高中阶段。

初中阶段是义务教育,高中阶段不是。

普通中等教育的修业年限一般为6年,其中初中3年,高中3年。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修业年限为2-3年。

中等招收初中毕业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也有的是4年、5年。

有的中专也招收高中毕业生,修业年限为2年。

职业中学招收初中毕业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

技工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学习年限一般为2—3年。

中等教育是普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基础性、全面性、义务性等特点。

  简述: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任务?

答:

一方面要进行文化科学知识的基础教育,以做好与其他教育的协调与沟通;另一方面也要开展一定的职业技术技能训练,为公民的劳动就业做准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议培养合格的初、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培养合格的劳动后备力量。

(该出易出辨析题,比如某学校采取一些措施可能忽略别一方面,就用以上知识点解析)

  我国中学教育的特点:

答:

(1)中学教育的基础性

(2)中学教育的全面性(3)中学教育的义务性。

  教育的四个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手段。

  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可成为教育者。

专门的教育者,即学校的教师。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

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受教育者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

  一孩子在家学习有人认为这孩子没接受教育请分析:

答:

(1)从广义上来说孩子在家学习也属于教育

(2)判断一种行为是否属于教育一要看目的性,二要看要素。

(3)教育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实现。

  简答:

如何确立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

答:

(1)要求教育者要转变观念,认识到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

(2)要采用具体的方法措施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3)尊重学生(4)培养学生主体意识。

  试述(如是简答就写1,2):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表现?

答:

相对于教育内容来讲,作为人的因素,都处于主体地位。

(2)就两者关系来讲他们又互为主客体,互为存在的条件。

他们的共同客体是教育影响。

(3)教育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在教的活动中,教育者是活动的承担者,受教育者是他认识、塑造的对象、客体,也是他开展活动必不可少的条件。

(5)从学的角度看,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教育者却成为受教育者认识的对象,从事学习的条件和客体之一。

(6)受教育者的学习状况和结果,也对教育者的教育起部分调节作用,引导起教育思想、行动的变化。

因此,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应该是互为主客体,互为条件。

  教育内容上:

  教育内容上:

括起来不外体、智、德、美、劳等几个方面。

教育手段是指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方式和方法,它既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教和学的方式和方法,也包括进行教育活动时所运用的一切物质条件。

  第三节:

教育的历史形态

  论述,简答:

教育的历史形态有几种及其特点?

答:

原始的、古代的、现代的教育形态

  原始的教育形态特点:

(1)教育与劳动相结合

(2)教育内容的贫乏性(3)教育的平等性、(4)教育方法的单调。

古代的教育形态的特点:

(1)学校的产生和发展

(2)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现代的教育形态的特点:

(1)教育与生产劳动日益结合

(2)教育逐步普及(3)教育的对象不断扩大、学校教育的科学化和教育水平日益提高、

  简答:

学校产生的条件?

答:

进入奴隶社会,金属生产工具代替了原始社会的石器工具,生产力水平提高,出现了剩余价值,加上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化(即社会分工),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主客观条件。

  知识点:

古代学校的教育内容主要为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

  出现了以传授知识也研究学问为主要任务的“太学;唐代高等学校----书院。

在奴隶社会学校代表是斯巴达和雅典的学校教育。

中世纪出现了为世俗贵族和僧侣贵族培养人才的“骑士学校”和“教会学校”。

我国奴隶社会有“学在官府”“礼不下庶人”之说。

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基本政策是“养士”与“愚民”。

在招生上“殊其士庶,异其贵贱”。

  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与社会主义的教育各有自身的特点。

  辨析:

孔子说: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人者食于人,治于人者食人,这句话体现了古代教育的什么特点?

体现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的特点。

  在欧洲,中世纪教会学校进行的是以“神学”为主“七艺”(文法、修辞、辩论术、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为辅的宗教教育。

  简答:

为什么教育与生产劳动日益?

答:

现代大机器生产,要求劳动者掌握现代生产知识、技能。

这样的劳动者,只有通过学校教育,才能培养出来大批熟练工人,技术人员和管理者,因此,现代社会客观上要求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简答:

学校教育的科学化和教育水平日益提高反映在那几个方?

答:

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育手段等。

在教育内容上,各国都增加了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社会历史知识和新的科研成果。

教学方法上,现代教育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教学手段上,广播、电视、计算机等被逐步用于教育、教学活动。

  简答:

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与社会主义的教育区别是什么?

答:

首先,教育的性质不同,其次,意识形态和教育的指导思想不同。

再次,受教育的实际权利不同。

 

第三章 中等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一节 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及其作用

  影响人的主要的因素是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简述:

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人身心发展的水平和阶段(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遗传素质只是人在发展方面的物质基础,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必须在一定条件的影响下才能转化为现实性。

一个天赋智力比较好的儿童未必在将来会成为一名科学家,主要的还要看他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所受的教育和本人努力程度如何来决定。

一个人的成就同智力的高低相关度不高,遗传素质只是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没有后天环境的影响和实践活动,这种可能性就不会转化为现实。

  一个在遗传素质上神经活动属于强而平衡灵活的人,在不良的环境和教育下也可以变成类似神经活动弱而不平衡不灵活的人,一个在遗传素质上神经活动弱而不平衡不灵活的人,在良好的教育下会变成很有涵养很守纪律的人。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因此,不能否认遗传素质的作用。

但是,也不能夸大遗传的作用。

(案例:

两个孩子一个经过训练有运动天赋,另一个没经过训练,运动能力一般)。

  环境包括: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

  环境是人发

  展的重要条件,人的发展离不开环境,人获得一切都源于环境。

  德国大公国王子的例子,说明:

人的发展是受后天环境影响和制约的,遗传素质仅仅为人的发展提供可能性,没有一定的环境影响,这种可能性决不会转化为现实。

  例子: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近朱则赤,近黑则黑,性相近习相远,昔孟母,择邻处。

以上说的是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的作用,不同的环境所提供的条件不相同,对人的发展的意义也不相同,因而不同的环境中的人的发展有很大的区别。

  

(2)环境在人的发展中不能起决定作用

  虽然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但不能起决定作用。

  婴儿由从小就受到特殊训练就一定能成为美术家,商人。

以上观点是错误的虽然环境对人的发展影响十分大,但环境也是由人创造的。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起主导作用

  

(1)具有明显的目的性的方向性

  

(2)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和计划性

  (3)具有严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

  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但是这种主导作用决不能理解为决定作用。

例如:

“教育万能论”“教育决定论”这种观点是错误,因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是起主导作用的,但发挥是有条件的。

首先教育应与社会发展方向一致。

其次,教育活动要符合个人发展需要。

再次,教育要与环境影响取得协调。

最后,教育要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发展中的作用是动力或是动因。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该如何激发、引导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呢?

第一,教育者应该根据客观环境不断地向受教育者提供新的要求,以引起受教育者的需求。

第二,教育者所提的要求要适合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水平。

  影响人发展的遗传因素、环境、教育(这四方面没有最重要而是分阶段的)以及人的主观能动性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共同作用于人的发展的,它们是一个整体系统,不能孤立地、片面地分析每一个因素对人的发展的作用。

  第二节人生阶段的划分及其教育学意义

  简答:

怎样理解和认识人生阶段的划分

  首先,划分人生阶段的标准是多样的,但他们之间存在着一这下的联系。

其次,应该把人生阶段的划分问题扩展到生命的全过程,而不局限于从出生到青春期。

最后,参阅已有的关于人生阶段 各种观点,认为人生的分期为:

乳儿期(出生-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1-11、12岁);少年期(11、12-14、15岁);青年初期(14、15-17、18岁);青春后期(17、18-25、30岁);成年期(25、30-55、60岁);老年期(55、60-死亡);

  简答:

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

  答:

(1)教育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教育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

  (3)教育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案例分析题:

教师用某种方式教育学生用以下3条分析。

  

(1)由于学生的遗传素质、家庭和所处环境的差异,以及所受教育和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不同,他们在身心发展上存在着个别差异。

(2)个别差异,是指相同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儿童在他们身心发展上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特点。

(3)教育工作者应该根据青少年儿童的这些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迅速切实的提高。

  中等教育阶段的学生处在少年期和青年初期的发展阶段。

  简答:

少年期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教育。

  少年期自11、12岁起至14、15岁,这一时期的学生正处在一个半成熟半幼稚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的错综矛盾的时期。

因此,常把少年期称为过渡期,有的心理学家把它称为“第二断乳期”。

在发育方面,男、女在起始时间和持续期限上有区别,女性早于男性1—2年而持续时间则短于男性2—3年。

少年期性成熟是至关重要的变化。

  在感知方面,少年期学生各种感觉的发展已完善,感受性水平已达到成人水平。

  少年期是开始掌握观念、原则和思维概括性加速发展的时期。

  青年初期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教育:

  答:

发展相对平稳的青年期,青年初期(15,16,17,18岁)的学生。

这一时期是个体在生理、心理上接近成熟的时期,也是准备走向独立生活的时期。

身体发育达到基本成熟时期。

在感知觉方面,有目的性、系统性、全面性和稳定性。

在思维方面,思维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深刻性。

在情感方面,情感丰富、强烈,富有激情,但是有两极性。

  如何看待青年初期由于生理比较成熟就不需要进行人生观教育?

  答:

由于这一时间的青年世界观是处于形成时期,所以还不成熟,不稳定,对人生和世界的评价还带有明显的个性色彩。

因此,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地帮助学生提高对人生和世界的认识水平。

并引导学生积极地参加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以此来指导和帮助青年初期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中等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一节 教育与社会各子系统的关系

  当人口作为一个范畴,影响范围比较广泛的两类两素是人口的数量和人口的质量。

国际上通常采用一些比较客观的指标,如人口文盲、义务教育普及率、知识分子比重等来衡量一个国家的人口质量。

  简答:

人口对教育的影响?

答:

1、人口影响教育发展目标及战略。

2、人口影响教育结构,主要包括教育纵向结构、教育横向结构、地区教育布局结构。

3、人口影响教育系统最直接的制约,就体现在教育要受学龄人口数量的影响。

  简答:

教育对人口的影响?

答:

(1)教育影响人口的自然变动。

人口自然变动是指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引起人口数量的变化。

(2)教育影响人口的社会变动。

人口的社会变动是指人口的社会构成的变动,如社会人口的文化教育构成、职业构成的变化等。

  简答:

社会物质生产对教育的影响

(1)社会物质生产对教育的影响。

1、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为教育提供基本条件。

首先,社会物质生产为教育提供了需要的人力条件和时间条件。

其次,社会物质生产为教育提供了充足的物质保障。

2、社会物质生产制约着教育的发展。

首先,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其次,制约教育的体系和结构;第三,制约教育培养人才的规格的质量。

  简答:

教育对社会物质生产的影响?

答:

首先,教育提高国民的人民资本,促进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

(1)教育提高民族素质,为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奠定基础。

(2)教育生产能力劳动能力。

(3)教育加快了科学技术的生产、转化、传播和更新。

科学技术是人类积累、创造的生产劳动成果,人们称它是第一生产力。

通常是以知识形态存在的,是一种潜在的、可能的生产力。

  简答:

政治对教育的影响?

答:

(1)政治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和支配权。

(2)政治决定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3)政治决定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

  简答:

教育对政治的影响?

答:

(1)教育传播一定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实现青年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2)教育选择和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才,为社会政治服务。

(3)教育广泛传播政治观点和思想,推进政治现代化的进程。

  简答:

教育对政治的影响?

答:

(1)教育传播一定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实现青年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2)教育选择和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才,为社会政治服务。

(3)教育广泛传播政治观点和思想,推进社会政治现代化的进程。

  简答: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答:

(1)社会的文化制约着教育的内容。

(2)社会的文化水一制约着教育水平。

(3)社会文化传统对教育的制约。

  简答:

教育对文化的影响?

答:

(1)教育具有文化传递功能

(2)教育具有文化选择功能(3)教育具有文化创新功能。

  第二节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简答: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那些方面?

答:

(1)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

(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3)教育与社会诸因素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与社会因素之间是不平衡的a、一种是教育落后于社会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b、一种是教育走在了社会诸要素发展的前沿。

  简答:

为什么说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

答:

(1)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它的功能就是把人类积累的生产和生活经验,通过教育教学的形式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精神财富,达到传承人类文明、促进人类发展的目的。

因此,教育过程成为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

这是教育所独有的特点。

(2)在社会转化过程中学校体现重要作用。

(3)所采用的方法和步骤,总是遵循教育活动的自身规律。

  知识点:

古代教育的首要事件就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的产生。

  试述:

中等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1)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中,中等教育是联结教育链条中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一个中间环节,在教育结构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中等教育通过初中高中两次分流成为最灵活的一环,促进了教育结构向多样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

(3)在现代化生产建议中,中等教育是中等熟练水平劳动力的主要提供者和高级人才的培养基地。

  简答:

我国的中等教育改革?

答:

首先,建议合理教育财政机制促进中等教育的发展。

其次,中等教育的侧重点应转向农村地区。

最后,优化中等教育结构,保证可持续性发展。

  简答:

中等教育为什么要转向农村?

答:

(1)中等教育的侧重点应转向农村地区

(2)中等教育关注农村地区也是我国农村贫困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

(3)农村贫困的建设事业依靠的都是中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

因此,中等教育要积极面向农村的广大学龄群体,因地制宜地改革课程内容和教育管理体制,广泛普及中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出适宜农村生产、文化发展的技术骨干力量。

农村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是我国综合国力提高的根基。

第五章 中等教育的目的

  教育目的:

是指培养人的质量和规格,地教育者通过教育活动要在受教育者身上形成的它所期望的结果。

  教育目的具有不同的层次和种类:

教育目的是教育者通过教育活动要在受教育者身上形成的预期效果。

教育目的是什么样,完全取决于教育者的初中。

从层次上来看大致有国家的、社会的、学校的、家庭的和个人的,一般是研究国家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包括社会价值和身心素质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就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具有那种身心素质作出决定,二是就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具有那种社会价值作出规定。

教育目的中关于身心素质的规定是教育目的内容的核心部分。

  教育目的设计教育质量关的问题:

首先,教育目的是教育作用统一与一贯性的保证。

其次,教育目的是教育的社会价值的最集中的体现。

再次,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体系的核心。

  影响教育目的的制定因素:

1、受人的主观意志的影响,2、受受教育者自身特点的影响,3、受社会历史发展的制约,(生产力的发展成为制定教育目的的直接依据,成为制约和决定教育目的的最终力量。

把受教育着培养成为具有哪种社会价值的人主要取决于社会的生产关系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