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总复习语文第2编34随堂.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007457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2.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总复习语文第2编34随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考总复习语文第2编34随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考总复习语文第2编34随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考总复习语文第2编34随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考总复习语文第2编34随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总复习语文第2编34随堂.docx

《高考总复习语文第2编34随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总复习语文第2编34随堂.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总复习语文第2编34随堂.docx

高考总复习语文第2编34随堂

第二编第三章第4节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

游庐山后记

[清]恽敬

自白鹿洞西至栗里,皆在庐山之阳;闻其阴益旷奥,未至也。

四月庚申,以事赴德化。

壬戌,侵晨,沿麓行。

小食东林寺之三笑堂。

循高贤堂,跨虎溪,却游西林寺,测香谷泉。

出太平宫,潄宝石池。

甲子,渡江览湓口形势。

乙丑,返宿报国寺。

大雨,溪谷皆溢焉。

丙寅,偕沙门无垢,篮舆曲折行润中,即锦润也。

度石桥,为锦绣谷,名殊不佳;得红兰数本,宜改为红兰谷。

忽白云如野马,傍腋驰去;视前后人,在绡纨中。

云过,道旁草木罗罗然,而涧声清越相和答。

遂蹑半云亭,睨试心石,经“庐山高”石坊,石势秀伟不可状,其高峰皆浮天际。

而云忽起足下,渐浮渐满,峰尽没。

闻云中歌声,华婉动心,近在隔润,不知为谁者。

云散,则一石皆有一云缭之。

忽峰顶有云飞下数百丈,如有人乘之行,散为千百,渐消至无一缕,盖须臾之间已如是。

径天池口,至天池寺。

寺有石池,水不竭。

东出为聚仙亭、文殊岩,岩上俯视,石峰苍碧,自下矗立,云拥之,忽拥起至岩上,尽天地为绡纨色,五尺之外,无他物可见。

已尽卷去,日融融然,乃复合为绡纨色,不可辨矣。

返天池口,东至佛手岩,行沉云中,大风自后推排,云气吹为雨,洒衣袂。

蹊坐升仙台,拊御碑亭,云益重。

至半云亭,日仍融融然耳。

无垢辞去,遂独过铁塔寺而归。

天池之云,又含鄱岭、神林浦之所未见。

他日当赢数月粮居之,观其春秋朝夕之异,至山中所未至,亦得次第观览,以言纪焉,或有发前人所未言者,未可知也。

1.下面的句子,全都表明作者游踪的变化的一组是

(  )

①自白鹿洞西至栗里,皆在庐山之阳。

②循高贤堂,跨虎溪,却游西林寺,测香谷泉。

③度石桥,为锦绣谷。

④石势秀伟不可状,其高峰皆浮天际。

⑤遂蹑半云亭,睨试心石,经“庐山高”石坊。

⑥径天池口,至天池寺。

⑦遂独过铁塔寺而归。

A.①②④⑤       B.②④⑥⑦

C.①③④⑥D.③⑤⑥⑦

解析:

①交代“从白鹿洞往西到栗里”的地理位置;④写山石的气势以及山峰的高峻。

答案:

D

2.下面对有关文章的分析与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虽名为《游庐山后记》,但重点放在写庐山云景。

因是在行进中随着游程立足点的转移而写的,细腻描绘出云海变幻莫测的多种形态和色彩。

B.作者在描绘云海出现、形成及隐没的过程中,又时时插入对山景和歌声的描写,虽然丰富了文章内容,但不符合一般游记的写法。

C.作者写云景的奇幻变化,历历如画,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深情厚意。

D.全文文字清新,风格俊逸,笔法灵活,读来如身临庐山云海其境。

在以介绍山水名胜为主要目的的游记中堪称佳作。

解析:

B项,时时插入对山景和歌声的描写,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使得所塑境界更加优美奇幻。

答案:

B

译文:

从白鹿洞往西到栗里,都在庐山的南面;听说它的北面更加宽旷神秘,没有去过。

四月庚申日,我因为有事到德化。

壬戌日,凌晨,沿着山脚前行,在东林寺的三笑堂吃了点东西。

沿着高贤堂,跨过虎溪,来游西林寺,到了香谷泉旁边。

出了太平宫,在宝石池喝水。

甲子日,过江一览湓口的形势。

乙丑日,回来住宿在报国寺。

天下大雨,溪谷的水都满了。

丙寅日,带着叫无垢的小和尚,乘竹轿子在涧中曲折行走,这里叫做锦润。

度过石桥,叫做锦绣谷,这名字极其不好;这里出过几株红兰,应该改名叫红兰谷。

忽然间白云就象野马一样,在腋边飘过去了;看前后的行人,好像就在薄纱之中。

白云过后,路旁的草木罗罗发响,清越的声音相互答和。

于是踏上半云亭,斜看试心石,经过“庐山高”石坊,石头的形势挺秀高拔无法描述,它们的高峰都飘浮在天际。

云彩忽然从脚下升起,慢慢上浮慢慢弥漫,山峰都被淹没了。

听到云中的歌声,华美婉转动人心弦,虽然就隔着一润,但不知道唱歌的是谁。

白云飘散,每一块大石都有一片云环绕。

忽然峰顶有云从数百丈飞下,就像有人驾着飞行,然后飘散为千百缕,慢慢消失至一丝都没有了,一会的功夫就这样了。

沿着天池口的路,到了天池寺。

寺里有个石头池,水从不枯竭。

东边高处是聚仙亭、文殊岩。

在岩上俯视,石峰苍翠碧绿,从下面向上矗立,白云环绕,忽然就飘到岩上来了,天地都像是薄丝纱的颜色,五尺之外,看不见别的东西。

白云都散尽时,日光和煦,天地又成了薄丝纱的颜色,无法分辨了。

返回到天池口,向东到了佛手岩,在浓云中行走,大风从身后推来,把云气吹成雨,淋在衣服上。

踏上并小坐在升仙台,抚摩御碑亭,云气更加浓重了。

到了半云亭,太阳又暖和了。

无垢告辞而去了,我于是独自经过铁塔寺回去了。

天池的云,又是我在含鄱岭、神林浦所没有见到的。

哪天应该带足了几个月的粮食来住,观察这里春秋、早晚的差异,到山里没有去过的地方,也可以一一观览,用文字记载下来,兴许有前人没有提到的,也不一定。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

拙效传

[明]袁宏道①

石公曰:

“天下之狡于趋避者,兔也,而猎者得之。

乌贼鱼吐墨以自蔽,乃为杀身之梯,巧何用哉!

”夫藏身之计,雀不如燕;谋生之术,鹳不如鸠。

古记之矣。

作《拙效传》。

家有四钝仆:

一名冬,一名东,一名戚,一名奎。

冬即余仆也。

掀鼻削面,蓝睛虬须,色若锈铁。

尝从余武昌,偶令过邻生处,归失道,往返数十回,见他仆过者,亦不问。

时年已四十余。

余偶出,见其凄凉四顾,如欲哭者,呼之,大喜过望。

性嗜酒,一日家方煮醪,冬乞得一盏,适有他役,即忘之案上,为一婢子窃饮尽。

煮酒者怜之,与酒如前。

冬伛偻突②间,为薪焰所着,一烘而过,须眉几火。

家人大笑,仍与他酒一瓶,冬喜,挈瓶沸汤中,俟暖即饮,偶为汤所溅,失手堕瓶,竟不得一口,瞠目而出。

尝令开门,门枢稍紧,极力一推,身随门辟,头颅触地,足过顶上,举家大笑。

今年随至燕邸,与诸门隶嬉游半载,问其姓名,一无所知。

东貌亦古,然稍有诙气。

少役于伯修③。

伯修聘继室时,令至城市饼。

家去城百里,吉期已迫,约以三日归。

日晡不至,家严同伯修门外望。

至夕,见一荷担从柳堤来者,东也。

家严大喜,急引至舍。

释担视之,仅得蜜一瓮。

问饼何在,东曰:

“昨至城,偶见蜜价贱,遂市之。

饼价贵,未可市也。

”时约以明纳礼,竟不得行。

戚、奎皆三弟仆。

戚尝刈薪,跪而缚之,力过绳断,拳及其胸,闷绝仆地,半日始苏。

奎貌若野獐,年三十,尚未冠,发后攒作一纽,如大绳状。

弟与钱市帽,奎忘其纽,及归,束发加帽,眼鼻俱入帽中,骇叹竟日。

一日至比舍,犬逐之,即张空拳相角,如与人交艺者,竟啮其指。

其痴绝皆此类。

然余家狡狯之仆,往往得过,独四拙颇能守法。

其狡狯者,相继逐去,资身无策,多不过一二年,未免冻馁。

而四拙以无过,坐而衣食,主者谅其无他,计口而受之粟,唯恐其失所也。

噫!

亦足以见拙者之效矣。

注:

①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

②突:

烟囱。

③伯修,宏道兄宗道之字。

1.从文中下列事件的前因后果看,能体现作者或其家人对拙仆们关爱的事件是

(  )

①冬仆迷路②冬仆饮酒

③冬仆推门④东仆市饼

⑤戚仆缚薪⑥奎仆市帽

A.③⑤B.②⑥

C.①②④D.①⑤⑥

解析:

④⑤这两件事与主人的关爱无关,是仆人自己的事情。

①冬仆迷路,是主人碰见之后随口叫了仆人一声,很难说体现关爱。

③冬仆推门,只是仆人的笨拙引人发笑,不能算关爱。

②因为主人见仆人没有喝到酒,就多次给仆人酒,并且量还增加了,有关爱意味。

⑥主人见仆人没有行冠礼,就给他钱买帽,并准备为其行冠礼,最能体现关爱。

答案:

B

2.下列对这篇文章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冬这个仆人很健忘,他随作者到燕京,与门隶们玩耍,有时人们问他的姓名他都回答不上来。

B.文章详略得当,共写了四仆,其中冬是自己的仆人,记了四件事,最详;其余三仆,则较略,奎仆记了两件事,戚仆和东仆各只记了一件事。

C.作者说:

狡兔和乌贼善于趋避和藏身,却仍然难逃杀身之祸,意在说明巧不如拙。

D.作者赞仆之拙,认为拙者有福,与老庄的大拙胜巧,巧伪不如拙诚的思想有相通之处。

解析:

A项,仆人不是回答不上自己的姓名,而是不知道那些跟他一起嬉游的诸门吏的姓名。

答案:

A

译文:

石公说:

天下在趋利避害方面最狡猾的是兔子,但猎人却捉到了它。

乌贼鱼在遇到危险时能够吐出墨色一样的汁液来隐藏自己,这却成为了招来杀身之祸的原因。

玩弄技巧又有什么作用呢?

藏身的计策,麻雀赶不上燕子;谋生的方法,鹞子赶不上斑鸠。

古代已有记载。

我现在写作《拙效传》。

我家有四个仆人:

一个名叫冬,一个名叫东,一个名叫戚,一个名叫奎。

冬就是我的仆人。

(冬)两鼻朝天,面孔瘦削,蓝色眼睛,满脸虬须,面色像锈铁。

(他)曾经跟我到武昌,一次我命他去拜访不远处一位朋友,他回来时迷了路,来来往往走了数十回,看见其他仆人经过,(他)也不打听。

当时他的年龄已经四十多了。

我恰好出去,看见他悲伤地四处张望的样子,便呼喊他,(他感到似乎遇到了救星)特别高兴。

(冬仆)好喝酒,一天,家里正在酿酒,(他)求得一碗,恰好有其他差事,将酒忘在案上,被一个婢女偷着喝掉了。

酿酒的人同情他,便又像前面那样给了他一碗。

他弯着身子到灶间去烫酒,酒被熊熊燃烧的火焰点着了,“烘”的一下,几乎烧掉了他的眉毛。

家里人大笑,便又给他一瓶酒,冬仆非常高兴,将酒瓶放到滚烫的热水中,准备等到酒热了再喝,不料(手)又被溅起的热水烫了一下,失手将酒瓶掉入热水中,最后没有喝到一口酒。

(他只好)瞪着眼睛出来了。

曾经要他开门,门的枢纽很紧,(他)用力一推,身随门开,头颅触到地上,脚弯过了头顶,惹得全家人大笑不止。

今年(他)随我到燕京的住所,(他)与那些仆人们玩耍了半年,问他与他玩耍的那些仆人的姓名,他一个也答不上来。

东仆的相貌也很奇特,但稍微有些诙谐的意味。

他年轻时在大哥宗道家做事。

在大哥想再娶而给续娶之妻家下聘礼的时候,就叫他到城里去买饼。

家里离城有百来里,佳期已经迫近,便要他在三日内赶回来。

到了第三天下午申时还不见他回来,我父亲便和我哥哥到门外张望。

到了傍晚,看见一个从柳堤方向挑着担子来的人,那就是仆人东。

父亲喜出望外,赶快迎接他到家里,放下担子一看,仅看到一瓮蜂蜜。

问他饼在哪里,他说:

“昨天到城里,见到蜂蜜的价格低廉,于是就买了。

饼的价格比较贵,不能买。

”当时的风气要用饼作为下聘的礼物,(因为没买到饼)最后没有办法行聘礼。

戚和奎都是三弟的仆人。

仆人戚曾经去砍柴,(他)跪下来捆柴,用力过猛,绳子断了,拳头打到胸部,晕倒在地,半天才苏醒过来。

奎的相貌像野獐,年已三十,还没有行冠礼,头发在脑后扭成一个高高的发髻,像很粗的绳子扭在一起一样。

我弟弟给他钱去买帽子,仆人奎在试帽子时忘了自己头上扭成的高高的发髻,等到回来,解开发髻,束发戴帽,结果帽子太大,戴下来把鼻子眼睛全遮掉了,(他)惊叹了一整天。

一天,(他)到邻居家去,一只狗追他,(他)便摆开双拳与狗厮打,就好像与人比武较艺一般,最后被狗咬了手指头。

他们的痴愚都像这样。

但是我家的狡猾的仆人,常常犯过错,只有这四个笨拙的仆人很能守规矩。

那些狡猾的仆人,相继被赶走了,没有办法养活自己,大多不到一两年,难免受冻挨饿。

但这四个拙仆,因为没有过错,不用操心就有衣有食,主人体谅他们没有其他(谋生办法),(便)根据他们的人口而给他们粮食,唯恐他们失去立身之地。

唉!

(这)也足以看出愚拙的好处啊。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送姚姬传①南归序

[清]刘大櫆

古之贤人,其所以得之于天者独全,故生而向学,不待壮而其道已成;既老而后从事,则虽其极日夜之勤劬,亦将徒劳而鲜获。

姚君姬传甫弱冠,而学已无所不窥,余甚畏之。

姬传,余友季和之子,其世父②则南青也。

忆少时与南青游,南青年才二十;姬传之尊府③方垂髫未娶。

太夫人仁恭有礼。

余至其家,则太夫人必命酒,饮至夜分乃罢。

其后余漂流在外,倏忽三十年,归与姬传相见,则姬传之齿,已过其尊府与余游之岁矣。

明年,余以经学应举,复至京师。

无何,则闻姬传已举于乡而来,犹未娶也。

读其所为诗赋古文,殆欲压余辈而上之,姬传之显名当世,固可前知。

独余之穷如曩时,而学殖将落,对姬传不能不慨然而叹也。

昔王文成④公童子时,其父携至京师。

诸贵人见之,谓宜以第一流自待。

文成问何为第一流,诸贵人皆曰:

“射策甲科⑤,为显官。

”文成莞尔而笑:

“恐第一流当为圣贤。

”诸贵人乃皆大惭。

今天既赋姬传以不世之才,而姬传又深有志于古人之不朽。

其射策甲科为显官不足为姬传道;即其区区以文章名于后世,亦非余之所望于姬传。

孟子曰:

“人皆可以为尧舜。

”以尧舜为不足为,谓之悖天;有能为尧舜之资而自谓不能,谓之慢天。

若夫拥旄仗钺,立功青海万里之外,此英雄豪杰之所为,而余以为抑其次也。

姬传试于礼部,不售而归,遂书之以为姬传赠。

(选自《古文辞类纂》)

注:

①姚姬传:

姚鼐字姬传。

②世父:

伯父。

南青:

姚范字南青,学者称薑坞先生,乾隆年进士,授编修,著有《援鹑堂笔记》等。

姚鼐早年受教于姚范。

③尊府:

父亲。

④王文成:

王守仁,明朝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浙江余姚人,曾在故乡阳明洞中筑室,世称阳明先生,死后谥文成。

⑤射策甲科:

考中进士。

射策:

原为汉代考试方法之一,办法是把问题写在“策”(竹简)上,按难易分甲乙两科,被考试者取策,回答策上所写问题,射策甲科,中者为“郎”(官称)。

明清通称进士为甲科,举人为乙科。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与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开篇先提到的古之贤人“生而向学,不待壮而其道已成;既老而后从事,则虽其极日夜之勤劬,亦将徒劳而鲜获”是全篇的主旨。

B.第二段拿自己与姚鼐作对比,自己已成老翁,仍“穷如曩时,而学殖将落”,而姬传却是后生可畏,可喜可叹。

字里行间流露的是由衷的深情,也带有虚与委蛇的应景之词。

C.文章第三段写到王守仁小时候“第一流当为圣贤”的故事。

认为天赋姬传以“不世之才”,若仅以文章名于后世,或“拥旄伏铖,立功青海万里之外”,尚在其小,当以尧舜自励,以天下为己任。

D.文章最后一段写到了姚鼐落第这件事,点出了写作缘由。

解析:

本序是为姚鼐落第还乡而写的,劝慰、鼓励无不流露出由衷的深情。

“带有虚与委蛇的应景之词”说法不当。

答案:

B

译文:

古代的贤人,他们也许是能够得到上天照顾的原因吧,所以(他们)生来就爱学习,不等到成年就学有所成了;如果等老了再去学习,那么即使是白天黑夜用尽所有的精力去勤奋学习,也将是徒劳而少有收获的。

姚鼐字姬传,刚到二十岁已经无所不学了,我很是敬服他。

姚鼐是我朋友季和的儿子,他的伯父就是南青。

回忆年轻的时候,和南青交往,南青那时二十岁,姚鼐的父亲还没有长大成人,还未娶妻。

姚鼐的祖母仁义恭敬很有礼节。

我到他家,他的祖母就一定要摆酒设宴,(我们饮酒)一直要到半夜才结束。

此后,我一直在外漂泊,转眼就过了三十年,回来与姚鼐相见,这时的姚鼐的年龄已超过了他父亲和我交往时的岁数了。

第二年,我被举荐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再到京师。

不久,就听说姚鼐乡试中举也来到了京城,还没有娶妻成家。

读他所写的诗文辞赋,大都要超过我们而居我们之上。

姚鼐能闻名于当世,这是本来就事先知道的。

独有我还像从前一样窘困,而学问的增长也将衰落。

我不能不对姚鼐感慨赞叹。

从前王守仁小的时候,他父亲带着他到京城,京城的贵人见了他,都说他应该是第一流的,王守仁问什么是第一流,那些贵人都说:

“考中进士,做大官。

”文成莞尔一笑:

“恐怕第一流应该是圣贤之人。

”那些贵人都非常惭愧。

现在上天赋予姚鼐以稀世的才华,并且姚鼐也有志于古人的立德、立功、立言的做法,那考中进士做大官,也不是姚鼐所追求的。

如果他只是凭文章出众而名传后世,也不是我对姚鼐的期望。

孟子说:

“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

”认为不值得去做尧舜,那是违背天理;有能成为尧舜的天资却说做不到,那是不尊重天理。

像那举大旗,持武器,统领士兵,在万里之外的边疆立下战功,这是英雄豪杰们所做的,而我认为这还是其次的。

姚鼐参加了礼部组织的考试,没有考中要归乡,于是我写了这篇序把它作为礼物赠送给他。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题。

,字子昂,兴化军仙游人。

登绍兴元年进士第。

贺允中荐

静退,遂召见。

论国仇未复,中原之民日企銮舆之返,其语剀切,高宗嘉纳。

除将作监簿,后移

知常州。

初至郡,无旬月储,未一年余缗钱二十万,或劝献羡,

曰:

“名羡余,非重征则横敛,是民之膏血也,以利易赏,心实耻之。

”召为尚书郎,除右司。

诏求直言,

上疏谓:

“陛下以手足之至亲,付州郡之重寄,是利一人害一方也。

”人称其直。

除吏部侍郎,复权尚书。

时七司弊事未去,上疏言选部所以为弊,乃与郎官编七司条例为一书。

上嘉之,令刻板颁示。

御史林安宅请两淮行铁钱,

力言不可,安宅不能平,既入枢府,乃上章攻

云:

之子受宣州富人周良臣钱百万,得监镇江大军仓。

”御史王伯庠亦论之。

乞下吏辩明,乃以资政殿学士提举洞霄宫。

上下其事临安府,时王炎知临安,上令炎亲鞫置对,无秋毫迹。

狱奏,上以安宅、伯庠风闻失闻,并免所居官,仍贬安宅筠州,召

赴阙。

入见,上劳之曰:

“卿之清德自是愈光矣。

”上以国用未裕,诏宰相兼国用使,参政同知国用事,

乃言:

“今日费财养兵为甚,兵多则有冗卒虚籍,无事则费财,有事则不可用。

虽曰汰之,旋即招之,欲足国用,当严于汰、缓于招可也。

孔子曰:

‘节用而爱人’。

盖节用,则爱人之政自行于其间,若欲生财,祗费民财尔。

”上曰:

“此至言也。

乾道三年冬至,不疾而薨,年六十八。

以观文殿学士致仕,赠特进,谥正简。

为人简易清介,与物若无忤,至处大事毅然不可夺。

友人高登尝上书讥切时相,名捕甚急。

与同邸,擿令逸去,登曰:

“不为君累乎?

曰:

“以获罪,固所愿也。

”即为具舟,舟移乃去。

自初仕至宰相,服食、僮妾、田宅不改其旧。

(选自《宋史·叶

传》,有删节)

1.下列句子中,全部直接表现叶

“清介”的一组是

(  )

①未一年余缗钱二十万

②付州郡之重寄,是利一人害一方也

③时七司弊事未去,上疏言选部所以为弊

④卿之清德自是愈光矣

⑤若欲生财,祗费民财尔

⑥自初仕至宰相,服食、僮妾、田宅不改其旧

A.①④⑥B.②③⑤

C.①③⑤D.②④⑥

解析:

①是说叶

政绩突出。

④是皇上对叶

的评价之语,属于间接描写。

答案:

B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贺允中的推荐下,皇上召见了叶

,叶

非常恳切地向皇上陈说了中原百姓对国君返回旧都的企盼,高宗高兴地接受了。

B.针对七个官署存在的弊病,叶

跟郎官把相关条例编写成一本书,皇上对此大加赞赏,传令刻版印刷公布给大家看。

C.面对御史林安宅、王伯庠的攻击,叶

请求派人调查,于是朝廷上下官员都赴临安府调查核实,结果发现无丝毫受贿迹象。

D.叶

为人小事不计较,大事不动摇。

为帮助受到朝廷指名追捕的好友脱身,他明知道会受到牵连,但仍心甘情愿地出手相助。

解析:

曲解文意,“上下其事临安府”不是朝廷上下官员都赴临安府调查核实之意,而是“皇上把这件事交给临安府调查核实”之意。

答案:

C

译文:

,字子昂,是兴化军仙游人。

绍兴元年,考中进士。

贺允中向朝廷推荐叶

,称他表肃谦逊,皇上于是召见了他。

对皇上说国仇未报,中原百姓每天企盼皇上返回旧都,他的话非常恳切,高宗很赞许并接受了。

被授予将作监簿的官职,后来又改任常州知府。

刚到任上,郡内没有满一个月的蓄积,没到一年余下的缗钱就有二十万。

有人劝他献出盈余的钱,叶

说:

“这些钱名义上是盈余的,实际上不是加重征收就是专横搜刮得来的,这是百姓用血汗换来的财物啊!

用百姓的利益来换取赏赐,心里实在感到羞耻。

”被征召为尚书郎,封了右司的官职。

皇上下诏征求直言,叶

上书说:

“陛下把州郡的重任交给手足兄弟,这是有利于一人而害了一方啊!

”人们称赞叶

正直。

授官吏部侍郎,又暂代尚书。

当时七个官署的弊病未除,叶

上书陈说选部产生弊病的原因,于是他跟郎官把七个官署的条例编写成一本书。

皇上很赞赏,传令刻版印刷公布给大家看。

御史林安宅请求在两淮流通铁钱,叶

极力陈说不可行,林安宅内心不平,他进入主掌政权的中央机构后,就上书指责叶

说:

“叶

的儿子接受了宣州富人周良臣的百万贿赂,周良臣得以监守镇江大军仓。

”御史王伯庠也这样指责他。

请求派官吏将此事调查清楚,于是他以资政殿学士的身份掌管洞霄宫。

皇上把这件事交给临安府调查核实,当时王炎为临安府知府,皇上命令王炎亲自审问上报,结果没有发现丝毫贿赂迹象。

案件审理结果上报后,皇上认为林安宅、王伯庠传闻失实,一起免去他们担任的官职,仍然贬林安宅到筠州去,召叶

进宫。

进宫拜见皇上,皇上劝慰他说:

“你的清白的德行从此更加光大了。

”皇上因为国家费用不足,下令宰相兼任国用使,参政共同掌管国家费用事务,叶

于是说:

“目前的钱物开支养兵方面最大,兵多就有冗余的士兵和虚假的兵籍。

没有战事就耗费钱财,发生战事又不能调用。

以往虽然说淘汰他们,可随即又把他们招回,要使国家费用充足;应当严格淘汰、延缓招回才行。

孔子说:

‘节用而爱人。

’节约费用,爱护百姓的政策就自然在这中间实行了,如果还想生财,只会耗费民财罢了。

”皇上说:

“这是深刻的话啊!

乾道三年冬至,无疾而终,终年六十八岁。

在观文殿学士任上退休,皇上封他为特进,赐谥号“正简”。

为人随便平易,清高耿介,对待事情好像没有违逆,处理大事时就果断而不可改变。

友人高登曾经上书严厉指责当时的宰相,朝廷指名追捕很紧急。

跟他同住,指使他让他逃离,高登说:

“这不对你形成牵连了吗?

”叶

说:

“因此获罪,本来也是我甘愿的。

”于是替高登准备船只,船走了叶

才离开。

从刚做官到任职宰相,服食、僮妾、田宅不改原有的习惯和数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