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003744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49.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宿州市委关于制定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系统总结了“十五”期间取得的成绩、经验体会及存在问题,客观分析了“十一五”时期我市面临的发展环境,进一步明确了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认真制定了全面实现“两个跃升、一个崛起”的奋斗目标、战略重点和相关保障措施,是指导宿州今后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一、“十五”计划的完成情况

“十五”期间,是宿州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重大成就、各项社会事业长足进步的五年,也是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活力竞相迸发、团结奋进形象充分彰显的五年。

五年来,全市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积极抢抓发展机遇,妥善应对宏观调控,努力战胜各种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不利影响,艰苦创业,克难奋进,在奋力崛起的道路上迈出可喜步伐。

“十五”末,全市经济总量突破300亿元,年均增长8.6%;财政收入完成13.4亿元,按可比口径年均增长10.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48亿元,年均增长15%。

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大跨越,城市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区域竞争力日益提升;工业化加速推进,宿州电厂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国企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加快发展的环境愈加有利;外向型经济发展迅猛,招商引资规模五年翻了三番,大开放的氛围日益浓厚;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全面推进,社会政治大局和谐稳定。

总体看,“十五”计划确定的各项目标基本实现,为“十一五”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五”时期是宿州经济发展速度最快、改革开放程度最深、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群众得到实惠更多的五年,全市经济已经迈上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进入了历史上最好时期。

在诸多困难和挑战面前,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主要经验:

一是牢固树立强烈的发展意识和机遇意识,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定不移地抓好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不偏离,团结一致,坚韧不拔,奋力崛起。

二是坚持把大开放作为奋力崛起的主战略,在主动融入中抢抓机遇,在参与互补中加快发展。

三是坚持既定的发展思路不动摇,锲而不舍抓好落实。

强力实施“工业强市、开放兴市”战略,走出一条符合宿州实际、具有宿州特色的发展之路。

四是坚持以人为本,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有机统一起来,在维护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维护稳定。

五是坚持不断加大投入,强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夯实发展基础,增强发展后劲,为经济既快又好发展构筑坚实平台。

在充分肯定“十五”发展成绩的同时,也应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尚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与层次上,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经济结构矛盾突出,经济发展规避市场风险、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开放型经济发展滞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水平偏低;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薄弱,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较大,部分城乡群众生活困难,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相当艰巨;政府职能转变不适应经济和社会转型要求,影响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亟待解决,改革创新工作任重道远。

总体上看,宿州经济正处在以农业为主向工业为引领的转型期,正处在从艰难爬坡到奋力崛起的重要转折期。

必须准确把握国际国内的发展环境,清醒认识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高度重视并逐步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站在新的基点上正视发展困难,站在新的视点上谋划发展举措,站在新的起点上抢抓发展机遇,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始终保持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以更务实的作风、更扎实的工作,加快奋力崛起的步伐。

二、“十一五”期间面临的形势

纵观“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我们面临的将是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复杂环境。

(一)宏观经济形势带来的机遇

本世纪头20年是中华民族振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对宿州来讲,更是非常重要的机遇期。

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经济市场化、区域化和全球化深入发展,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大趋势不会改变。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正在得到充分发挥,产业转移和要素流动进一步加速,经济市场化、区域化和全球化成必然趋势,这为欠发达地区更多地吸纳生产要素,参与新一轮的产业分工,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是崛起战略全面实施,中部地区发展面临极好的政策机遇。

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战略在“十一五”规划中进一步明确,将从概念层面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中部地区在产业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上,在资金和项目安排上,将得到更大的政策支持。

在这一大背景下,我省也正在积极谋划率先崛起的发展战略,加快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大对皖北地区的支持力度。

同时,在“东向发展”的战略部署下,省委把加快毗邻苏浙地区发展作为加快发展的重点地区,这些都为我市加快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政策机遇。

三是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一五”时期的重大战略任务。

中央把实现五个统筹,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今后五年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一个主导思路,提出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大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投入。

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将进入加速发展时期,农村面貌将迎来新一轮的巨变。

这对于改变我市农业大市的弱势地位是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四是新一轮发展模式和制度创新进入关键时期,深化改革、节约资源成为“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

“十一五”时期将是我国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发展模式和制度创新的关键时期。

国家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过程中,将围绕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着力自主创新,加快推进改革,使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我们在体制创新上具有后发优势,完全可以在开放上先人一走,改革上快人一拍,抢占先机,捷足先登。

同时,在国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的政策背景下,我市资源优势将进一步凸显,能源、原材料、农产品加工等产业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二)自身具备的发展优势

我市经济正处在新一轮增长的上升时期,进入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依托有利的外部环境和良好的自身条件,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必将进一步加快。

一是不断升值的区位优势。

宿州襟连沿海、背倚中原、通江达海、连东贯西,京沪、陇海两条铁路以及四条国道带来了大量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

连霍、合徐两条高速公路全线贯通,与国内各大城市实现了高速公路的互连互通。

从未来几年看,安徽明光到江苏睢宁、河南永城到江苏泗洪的两条高速公路即将动工,这两条高速公路的建设,对于打造宿州一小时城市圈,特别是对改变灵璧、泗县交通条件,拉动县域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同时,京沪高速铁路、宿淮铁路项目前期工作正积极推进,我市与长三角经济圈的联系更加紧密。

二是日益凸显的资源优势。

我市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是煤炭储量大、分布广,查明储量占全省煤炭资源量的10%以上。

以煤炭为基础的电力建设步伐加快,全市已建成和在建的装机容量迅速扩大,使我市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煤电基地。

农产品资源充裕,粮、棉、油、水果、蔬菜产量均居全省前列,是全国重要的粮棉生产基地、水果主产区、畜牧业发达地区。

人力资源充足,形成了一支有一定产业素质的百万劳动力大军。

这些优势资源越来越受到广大投资者的青睐。

其他如土地、旅游等方面资源也有很大的潜力。

三是多年积蓄的能量正加速释放。

经过多年的发展,全市经济实力、发展环境、支撑条件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工业经济、民营经济和外向型经济发展步伐加快,经济增长的连续性、稳定性和自主性明显增强。

华电宿州电厂等一批重大项目的顺利实施,对全市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鼓舞和示范作用。

正在实施的“6+3”工程,符合宿州市情,顺应发展趋势。

全市上下加快发展、求富思变的愿望更加强烈,团结一心,励精图治的氛围更加浓厚,各级干部把握机遇、推动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提高,这是我们实现崛起的强大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宿州已经具备了快速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三)面临的制约和挑战

“十一五”期间宿州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和困难,经济边缘化的危机依然存在。

我们面对的挑战,既有外部环境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但更多的是自身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十分艰巨。

随着社会转型步伐的加快和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社会经济成分、利益主体、分配方式、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社会组织形式和社会结构深刻变化,人们的思想更加活跃,利益诉求呈现多样性,社会矛盾更加复杂多变,这给我们做好构建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二是发展不够的问题亟待解决。

我市在全省发展格局中处于人口总量居前、经济总量居中,人均水平落后的地位,处于以农业为主向工业引领的转型期,经济整体抗风险、抗波动能力较弱,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全面振兴宿州经济任重道远。

我市600万人口中,500多万在农村,近200万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的任务十分艰巨。

三是要素配置的制约性因素进一步凸显。

据测算,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日臻完善和市场配置资源的理性成熟,对我市来说,土地、原材料、资金等重要要素更加趋紧,人才、技术、知识等创新要素缺乏更为突出,实现要素集聚、加快经济发展、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面临更大的挑战。

四是区域竞争压力越来越大。

我市毗邻地区如徐州、宿迁、淮南、淮北等地目前发展的势头异常迅猛,未来五年,他们经济发展的增速也普遍高于我市,加之我市吸纳生产要素的能力较弱、政治环境、政策环境、法制环境、人文环境及基础设施等亟待加强,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还处于劣势地位。

这对我市赶超目标的实现和在皖北的崛起形成了较大的压力。

形势逼人,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

总之,科学分析和正确认识“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既要充分把握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现实机遇,振奋精神,坚定信心,更要看到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未雨绸缪,积极应对,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牢牢把握“十一五”发展的主动权。

进一步强化发展意识、机遇意识、创新意识,坚持不懈地在解放思想中抢抓机遇,在改革创新中破解难题,在科学发展中增创优势,同心同德搞建设,矢志不移谋发展。

三、“十一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预期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大开放为主战略,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工业化、城市化为核心,进一步突出东向发展、工业强市、项目支撑、中心城市带动和区域协调发展等战略重点,扩张经济总量,提升经济质量,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建设和谐宿州,全面实现“两个跃升、一个崛起”的奋斗目标。

(二)发展目标

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奋力崛起的总体要求,“十一五”期间要努力实现以下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经济发展既快又好

到2010年主要经济指标如下:

生产总值达到600亿元(当年价),年均增长11%;人均生产总值实现1200美元,三次产业比重力争调整到30:

40:

30。

城镇化率达到30%。

财政收入23亿元,年均增长11%。

利用内资实现100亿元,年均增长20%左右;实际利用外资力争实现1亿美元,年均增长30%左右。

外贸进出口总额力争完成1亿美元,年均增长30%左右。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完成260亿元,年均增长25%左右,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70亿元。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提高全体干部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形成比较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

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青壮年文盲,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达到70%以上,高质量、高水平的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普及学前教育,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提高到10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形成高素质、低速度的人口增长格局。

2010年,总人口控制在630万人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2‰以内。

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治安状况明显好转。

刑事犯罪率由目前的0.2%降低到2010年的0.15%。

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城乡生活水平由小康向富裕迈进。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城乡收入差距逐步缩小,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000元,年均增长9.5%;农民人均纯收入3500元,年均增长9.7%。

城乡居民的营养状况、健康水平得到较大改善。

2010年,城乡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下降为30%和40%。

全市计算机普及率达到5%以上。

城镇居住条件显著改善。

2010年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5平方米。

农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0平方米。

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社会保险覆盖城乡。

生态环境持续优化

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改善,各种污染治理、资源综合利用和再生能力显著提高,2010年每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2005年降低20%左右。

加大生态市建设力度,建立完善生态市建设的各项指标体系,全面提高全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010年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6.5平方米以上,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5%左右,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0%以上,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0%以上。

四、“十一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为确保各项发展目标的实现,“十一五”期间要着力解决工业化、城市化等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

(一)深入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实施“东向发展”战略,是宿州改革开放的现实选择,是宿州崛起的必由之路。

要充分发挥我市处于长三角纵深腹地的优势,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基础设施、产业项目和体制机制等方面加速向东对接,促进双向互动发展。

1.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合力推进对外开放

实施“东向发展”战略,要建立健全“政府推动、领导带头、以企业为主体、以园区为载体”的招商引资机制。

把扩大开放、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发展的生命线,牢固树立对外开放是第一要务,招商引资是第一政绩的观念,紧紧抓住沿海地区资本外溢和产业转移的机遇,主攻对浙江、苏南、上海等资本富集地区的招商,主要吸引浙企、浙商到宿州投资。

大力引进资金密集型、资源加工型项目,全方位推动我市工业、农业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等领域的对外合作,千方百计扩大引资总量。

积极拓展境外招商,吸引境外大公司来宿建立生产基地,参与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国有企业的改组和基础设施建设。

依托我市丰富的煤炭资源,通过招商引资,加快一批煤矿和电源点建设,推动煤电、煤化工产业形成;紧紧围绕提升农产品综合加工利用能力以及延伸产业链条方面做文章。

积极拓宽融资渠道,不断扩大利用外资规模。

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吸引外资新的增长点。

实施一批道路、供水、污水、煤气、供热、垃圾处理等城市基础设施利用外资项目,探索采用国际公开招标方式和BOT、TOT方式引入国内外投资。

2.积极实施“跟跑”战略,加速融入徐州经济圈

“跟跑”发展是我市贯彻东向发展战略的属地化和具体化。

跟跑苏北毗邻各县,一方面是借鉴、利用他们的先进经验,吸取教训,降低发展成本;一方面是咬住先进,保持在领先方阵,盯着不掉队,发挥后发优势,伺机赶超。

“十一五”期间要以徐州都市圈建设为契机,打破行政区域界限,与徐州构建对话协调机制,加强联系沟通,建立高层会谈制度和部门衔接落实制度,主动承接辐射、主动融入参与,积极谋求错位发展。

强化规划衔接,以徐宿两市为主体,积极联合周边城市,加强相互间规划编制和执行中的沟通,合作启动徐州都市圈实施规划的编制工作,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

努力把我市建成华东地区能源供应基地和亚欧大陆桥沿线对外开放的产业基地。

加强经贸合作。

重点加强煤电、机械制造、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领域的合作,鼓励两市企业以资产、技术和品牌为纽带,实施地区联合,组建具有国内乃至国际影响力的集团,做大做强企业品牌。

促进设施共建。

加快睢宁至明光的高速公路建设,增加两市公路网的连接点,研究启动徐州至宿州的城际列车、轻轨交通连接等项目建设。

推动旅游合作,积极谋求两市在楚汉历史文化、淮海战役红色旅游、皇藏峪休闲旅游、黄河故道生态文化旅游等景区的联合开发和协同发展,加强区域旅游协作,共同建设“无障碍”旅游区。

扩大科技教育交流。

积极发挥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大企业技术与人才优势,联合培养产业发展急需人才,合作建立企业研发基地,建立科研开发战略联盟,建设共同研发服务平台,促进资源共享,降低科技创新成本,提升两市整体科技创新水平。

3.加快园区建设,提高经济支撑能力

按照“土地集约经营、产业链式延伸、企业集群组合、资源循环利用”的要求,坚持高起点规划,高强度投入,把宿州开发区和各县开发区建设成为经济发展的带动区、体制和科技创新的试验区、城市发展的新区,成为对接沿海产业梯度转移的前沿阵地。

加大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和体制创新力度,加快各类要素向园区集中。

坚持开放式发展、保护性运作,集全市之力共同支持、服务开发区建设,鼓励引导外来企业采取参股开发、厂房租赁、项目招商等方式,参与园区建设管理,努力使开发区成为工业强市的骨干支撑,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

利用宿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有利条件,积极引进消化吸收新技术、新成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充分发挥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和宿州循环经济示范园的带动作用,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精细化工和生物化工等高科技产业。

县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要立足于规划先行、突出特色,加快启动步伐,迅速扩大规模,通过完善服务功能和开放功能,引导产业关联度高的企业集群,形成专业化、规模化发展。

鼓励有条件的乡镇建立工业功能区,构筑经济增长新板模块。

4.加快外贸结构调整、大力推进出口优化升级

实施以质取胜和科技兴贸战略,加快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

在抓好农产品和纺织品等重点出口商品的同时,有计划、有重点地把我市现代中药、原料药、精细化工、新材料等领域的产品扶持壮大,扩展国外市场。

积极同国际接轨,加快外贸出口信息化和出口企业标准化、现代化建设进程。

加强外贸出口信息服务渠道建设,建立快速灵敏的反应机制,大力开展国际标准认证工作,促进企业管理水平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增强市场竞争力。

充分利用我市传统出口产品的优势,扩大韩、日、东南亚、俄罗斯等国家的贸易总量。

利用我市丰厚的楚汉文化底蕴,吸引港澳台商观光旅游、投资兴业。

发挥我市距离连云港出海口较近的优势,以连云港作为对外开放和出口贸易的重要平台和对外通道,加大对外劳务输出和参外承包工程,广泛开展技术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推进宿州外向型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树立工业强市理念,构建优势产业体系

立足现有资源和产业基础,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导向,着力打造煤电化、加工制造、农副产品加工三个百亿元产业基地,重点培育一批“顶天立地”的大企业,发展壮大一批“铺天盖地”的成长型中小企业。

放大产业规模效应,形成特色鲜明、支撑有力的产业集群。

1.煤电化产业基地建设

煤电化产业基地主要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发展煤炭生产,加快电源点建设,促进煤电联产,创造条件发展煤化工。

通过五年的努力,力争把宿州建成全省能源生产、输出和煤化工的重要基地。

(1)煤矿建设工程

加大成矿区(带)矿产资源勘查和评价力度,保证基地建设的资源接续。

开展重要成矿区(带)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和老矿区深部及外围勘探勘查工作,不断发现新矿种、新矿产地,保证老矿山的资源接续。

力争5年内使已取得探矿权的3处矿产地(龙王庙、骑路孙、张大屯)具备开采条件,形成一定生产能力,并完成另外9处以矿业权(探矿、采矿权)为核心的煤炭开采前期工作,创造开工条件。

加大矿井的改、扩建和新建工作力度,进一步提高煤炭总产量。

新建界沟、蕲东二号井、钱郢孜、龙王庙、骑路孙、张大屯、朱楼、金黄庄、杜楼等矿井,新增原煤700万吨左右。

未来五年,地方矿井的投资力度将不断加大,产量将进一步提升,预计到2010年地方煤矿年产原煤可达260万吨以上,新增原煤生产能力140万吨。

实施蕲东、桃园、蕲南等国有大型煤矿矿井技改工程,新增原煤约400万吨。

通过新建和对原有矿井的改扩建,到2010年,我市原煤年产量可新增1200万吨左右,总产量将达到2000万吨以上。

(2)电力建设工程

加快区内电源点的建设步伐,实现资源的就地转化和升值。

“十一五”期间,力争实施华电宿州电厂二期2×1000MW发电机组、大唐电力和皖北煤电集团4×600MW空冷发电机组项目、华电国际2×25MW秸杆发电机组、蕲南煤矿2×15MW煤矸石电厂等一批电源点项目建设。

配套建设丰原宿州生化公司、泗县中南钢铁、萧县龙盘等大企业自备热电厂项目。

通过一批重点项目的实施,至2010年力争实现总装机容量5000MW,确保实现4000MW。

加强输配电主网架建设,建成500千伏东通道,基本建成市域220千伏主网架,建设220千伏萧县、泗县等输变电工程,提高电网供电可靠性,降低电网损耗。

2010年,全市110千伏变电容量达200万千伏安,用电量达30亿千瓦时。

(3)煤化工建设工程

重点围绕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积极创造条件向煤化工方向延伸,延长产业链,提升产业基地的档次和规模。

以省构建皖北重化工走廊为契机,通过招商引资和资本运作,强力吸引省内外、国内外的资金投资于煤化工行业。

重点做好甲醇产业链开发,创造条件实施52万吨MTP、10万吨有机硅单体项目,使我市成为“走廊”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2.加工制造业基地建设

到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加工制造业总产值达到15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加工制造业总产值的30%以上。

(1)纺织服装工业

围绕棉花资源优势,以现有骨干企业为龙头,以纺织面料和服装加工为突破,采用先进技术与装备,提升产品档次,努力扩大出口,加快博洋集团20万纱锭、砀山润达7万纱锭技改等纺织项目建设。

重点扶持宿州鸿正服装服饰公司年产450万套制服、新北方服饰公司年产300万套服装、泗县新林服装厂扩建等一批服装加工企业发展,采取创牌和贴牌相结合的方法,迅速扩大规模,提高产品附加值。

(2)医药化学工业

重点扶持皖北药业公司,加快盐酸林可霉素原料药生产能力的扩张和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加快推进皖北药业年产1800万支黄杨宁注射液、年产450吨硫酸粘杆菌素等项目工作。

继续巩固扩大宿州市雪枫制药厂、安徽陇海制药厂的优势中药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支持绿源中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王枣子国家一类新药开发及产业化工作。

重点实施丰原宿州生化公司60万吨/年农产品深加工项目。

(3)机械电子工业

发挥我市机械工业基础优势,形成一批上规模的企业集团。

加快安徽车桥公司10万套/年车桥系列和50万套/年制动器系列产品项目建设。

做大做强矿山机械产品,支持宿州华龙矿机有限公司发展调度绞车产品。

扶持安徽得力机械公司年产3万台套拖拉机和1万台农用工程机械项目建设。

加快推进宝龙集团机动车尾气遥测仪的产业化进程,扩大宿州乔富公司节能灯具产品系列化,促进我市电子产业迅速起步。

(4)建材工业

提高节能降耗水平,发展高标准新型建材。

大力推广散装水泥和发展商品混凝土,积极利用外地熟料,结合本地废渣资源,建设大规模水泥粉磨站。

加快推进年产300万吨高标号水泥项目的前期工作。

积极推进宿州陶瓷工业基地论证、选址工作,力争“十一五”末形成年产墙地砖1000万平方米、日用陶瓷3000万件的生产能力。

抓好中南钢铁、元邦钢构项目建设,扩大我市重工业的比重和影响。

以科苑集团并购重组为契机,加快年产8万吨塑钢型材项目实施进度。

对PVC管件管材、塑料型材等产品实施技术改造,提升产品档次。

3.农副产品深加工基地建设

重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