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参考成语故事大全doc.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002548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84.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用参考成语故事大全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实用参考成语故事大全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实用参考成语故事大全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实用参考成语故事大全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实用参考成语故事大全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实用参考成语故事大全doc.docx

《实用参考成语故事大全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用参考成语故事大全doc.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实用参考成语故事大全doc.docx

实用参考成语故事大全doc

愚人食盐

从前有一个愚笨的人,去亲戚家吃饭,主人在菜中加盐,菜都很美味可口。

傻人以为盐既然那么好吃,回去每餐都买盐来吃好了,省得煮那么多菜。

于是到了街上买了一大包的盐,回到家里急急打开,抓了一把放进口里,结果,他尝到的不是美味,而是又苦又涩吃了想吐的味道。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一是看到事物内部的联系,不能单一形而上学的看问题,二是干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限度,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哪怕是好事也会给弄得很糟。

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故事

古时候,有个叫张三的人,他费了好大的劲儿,才积攒三百两银子,心里很高兴。

但他总是怕别人偷去,就找了一只箱子,把三百两银子钉在箱中,然后埋在屋后地下。

可是他还是不放心,怕别人到这儿来挖,于是就想了一个"巧妙"的半法,在纸张上写道:

“此地无银三百两”七个字,贴在墙角边,这才放心地走了。

谁知道他的举动,都被隔壁的王二看到了。

半夜,王二把三百两银子全偷走了。

为了不让张三知道,他在一张纸上写道:

“隔壁王二不曾偷”贴在墙上。

张三第二天早上起来,到屋后去看银子,银子不见了,一见纸条,才恍然大悟。

愚公移山的民间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位老先生,他的名字叫作愚公。

愚公家的门口有两座好高好高的山,一座山叫太行,另一座山叫王屋。

两座山正好挡在愚公家的门口,让愚公每天进出家里都要绕好远好远的路!

  有一天吃饭的时候,愚公突然对家人说:

”我们全家一起合作,把挡在门口的两座大山移开,让门口的路可以直通到外面的大路上,你们看好不好呢?

”儿子和孙子一听,都点头赞成说:

”好呀!

好呀!

”。

可是愚公的妻子却摇摇头说:

”不可能的,你连搬一个土丘的力气都没有,还想搬移大山!

就算你搬得动,那些挖出来的泥土石块,你要扔到什么地方去呢?

”愚公和孩子们听了,都哈哈大笑起来:

”那有什么困难的!

我们可以丢到海里面去呀!

  第二天开始,愚公和他的儿子、孙子,三个人一起扛着锄头,挑着扁担,到山边开始挖。

愚公的邻居京城氏和她的小儿子,也兴致勃勃地帮愚公一起做着移山的工作。

这时候,有一个叫作智叟的老先生,忍不住嘲笑他们说:

”愚公呀!

你实在太糊涂了。

你这么老了,还要去移什么山?

就算让你搬到你死掉的那一天,也不可能把大山移开来的!

  愚公听了他的话,笑笑说:

”智叟,你才糊涂呢!

我虽然很老,我还有儿子可以继续去做呀;儿子还会生孙子,孙子还会再生儿子,我们的子子孙孙可以一直搬下去,只要我们搬掉山的一层,就少一层,总有一天我们会把这两座山搬走,天底下哪儿有不能克服的困难呢?

”智叟没有话好说,只好走开了。

  后来,山神和海神知道愚公要移山的事情,害怕愚公一家人永不停止的搬下去,会把山搬光,把海填满,就跑去告诉天神,天神一听:

”嗯!

这个愚公真是有恒心呀!

我来帮帮他吧!

”天神就派了两个神仙去把王屋山与太行山背走,放到别的地方去,不再挡在愚公家门口了。

  从此以后,只要有人做事情不怕困难一直做,我们就说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一定会成功的!

自相矛盾

有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说他的盾坚固得很,随便用什么矛都戳不穿,说他的矛锐利得很,随便什么盾都戳的穿。

有个围观的人问道:

"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时,此人无以对答。

后因以形容行事或言语前后不统一。

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

 

画蛇添足

楚国一位舍人得到了主人送的一壶酒,觉得几个人一起喝嫌少,一个人独喝又嫌多,于是让几个人在地上画蛇,先画成的就喝酒。

有个人蛇先画好了,拿起酒壶准备喝,看看其他人还没画好,又左手拿壶,右手给蛇画脚,还没等他画好脚,另一人的蛇画好了,夺过酒壶说:

“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添上脚呢?

”说完把酒喝了。

那个画蛇脚的人,终于没有喝上酒。

“画蛇添足”比喻做了多余的事,反而把事情弄坏。

买椟还珠

春秋时代,楚国有一个商人,专门卖珠宝的,有一次他到齐国去兜售珠宝,为了生意好,珠宝畅销起见,特地用名贵的木料,造成许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装饰得非常精致美观,使盒子会发出一种香味,然后把珠宝装在盒子里面。

有一个郑国人,看见装宝珠的盒子既精致又美观,问明了价钱后,就买了一个,打开盒子,把里面的宝物拿出来,退还给珠宝商。

买椟还珠是比喻只重外表而不顾实质,使他做出了舍本求末的不当取舍,导致没有看出宝珠的重要性。

而楚人的“过分包装”也十分可笑。

井底之蛙

一口废井里住着一只青蛙。

有一天,青蛙在井边碰上了一只从海里来的大龟。

青蛙就对海龟夸口说:

“你看,我住在这里多快乐!

有时高兴了,就在井栏边跳跃一阵;疲倦了,就回到井里,睡在砖洞边一回。

或者只留出头和嘴巴,安安静静地把全身泡在水里:

或者在软绵绵的泥浆里散一回步,也很舒适。

看看那些虾,谁也此不上我。

而且,我是这个井里的主人,在这井里极自由自在,你为什么不常到井里来游赏呢!

”那海龟听了青蛙的话,倒真想进去看看。

但它的左脚还没有整个伸进去,右脚就已经绊住了。

它连忙后退了两步,把大海的情形告诉青蛙说:

“你看过海吗?

海的广大,哪止千里;海的深度,哪只千来丈。

古时候,十年有九年大水,海里的水,并不涨了多少;后来,八年里有七年大早,海里的水,也不见得浅了多少。

可见大海是不受旱涝影响的。

住在那样的大海里,才是真的快乐呢!

”井蛙听了海龟的一番话,吃惊地呆在那里,再没有话可说了。

孟母三迁

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伟大的大学问家孟子。

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

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

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

「不行!

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

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

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

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

「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

于是,他们又搬家了。

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

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

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

「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

  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

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

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

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另一头系在头发上。

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这就时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

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

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

这对他的刺激很大。

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

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

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古代中国很重视读书,于是就有了孙敬的头悬梁、苏秦的锥刺骨。

程门立雪

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

他十P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

他一生立志著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倍受欢迎。

居家时,长期在含云寺和龟山书院,潜心攻读,写作教学。

  

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师程颐,以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

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老师家请教。

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已的学问,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睡觉。

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

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

老师睡醒后,看见了外面的两个雪人——杨时和游酢,对此,程老先生感动不已。

负荆请罪

战国时期,廉颇是赵国有名的良将,他战功赫赫,被拜为上卿,蔺相如“完璧归”有功,被封为上大夫不久,又在渑池秦王与赵王相会的时候,维护了赵王的尊严,因此也被提升为上卿,且位在廉颇之上。

廉颇对此不服,扬言说:

“我要是见了他,一定要羞辱他一番。

“蔺相如知道后,就有意不与廉颇会面。

别人以为蔺相如害怕廉颇,廉颇为此很得意。

可是商相如却说:

“我哪里会怕廉将军?

不过,现在秦国倒是有点怕我们赵国,这主要是因为有廉将军和我两个人在。

如果我跟他互相攻击,那只能对秦国有益。

我之所以避开廉将军,是以国事为重,把私人的恩怨丢一边儿了!

”这话传到了廉颇耳朵里,廉颇十分感动,便光着上身,背负荆杖,来到蔺相如家请罪。

他羞愧地对商相如说:

“我真是一个糊涂人,想不到你能这样地宽宏大量!

”两个人终于结成誓同生死的朋友。

草船借箭

周瑜非常嫉恨诸葛亮,总想找个理由杀掉诸葛亮。

一天,周瑜让诸葛亮造10万枝箭,并说10天内就要。

诸葛亮痛快地答应了,说:

“我3天之内就送10万枝箭过来。

”周瑜很吃惊。

诸葛亮向鲁肃借了20只快船,600名士兵,把每条船用布蒙上,两边堆满一捆捆的干草。

周瑜得知这一情况后,心里非常怀疑,不知诸葛亮又在玩什么花样。

到第三天,天还没亮,诸葛亮便派人将鲁肃请来,说:

“请您和我一同去取箭。

”然后,把20条快船用长绳连起来,一直往江北驶去。

当时,长江上雾云很大,对面看不见人。

鲁肃心里不明白,问诸葛亮怎么回事。

诸葛亮只是笑,并不回答。

不久,船靠近曹操的水寨。

诸葛亮命令将船头朝东船尾向西,一字摆开。

又叫士兵一起敲鼓呐喊。

曹操听了报告,说:

“雾天作战,恐怕有埋伏。

先让水陆军的弓箭手向他们射箭,雾散后再进军。

”于是,箭像雨点一样射向那20条船。

箭头准确地落在草捆上,排得密密麻麻。

过了一会儿,诸葛亮命令船头掉过来,再由西向东排开,于是,另一面又被射满了箭。

等到太阳要升起来时,雾也快散了。

诸葛亮命令军士开船,并一起大喊:

“谢谢丞相的箭!

船到了南岸,周瑜已经派了500名军士在江边等着搬箭,卸完后共有十二三万枝箭。

鲁肃见了周瑜,把诸葛亮借箭的事说了一遍。

周瑜叹气说:

“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我实在不如他啊!

三顾茅庐

汉末,刘备听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

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

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

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

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

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再去请诸葛亮。

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

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三顾茅庐[sāngùmáolú]顾:

拜访;茅庐:

草屋。

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

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诸葛亮七擒孟获

公元225年,诸葛亮率兵入南蛮。

而此时南蛮内部刚经历内讧,高定军事政变杀了前首领拥护孟获称王。

诸葛亮派马忠和李恢兵分两路攻打南蛮,自己率军击败高定主力部队,杀了叛军高定。

孟获退回益州郡。

五月,蜀兵渡过沪水,进入云南,于孟获交战,生擒孟获。

诸葛亮画像

首次抓住孟获,诸葛亮好酒好肉招待,并且故意让孟获观看蜀军军队实力,孟获看了并不服。

诸葛亮就放他回去。

之后却找来孟获副将,称孟获把罪名全部怪在他身上。

副将十分生气,诸葛亮故意把他也放了。

副将回去后,心中愤愤不平,就把孟获绑了送至蜀营。

孟获第二次被抓,心里更是不服,诸葛亮再次放他回去。

这次孟获回去也想出一计谋,其弟孟优假装来蜀营投降。

诸葛亮识破其计,故意灌醉孟优。

等到孟获来劫营的时候,再次被诸葛亮擒住。

这第三次擒拿孟获,孟获仍不服气,认为不过是遭人暗算被计谋陷害,并不臣服。

诸葛亮仍然放孟获回去。

第四次孟获以为诸葛亮独自出来堪察地形,带兵欲偷袭诸葛亮时候,又中计被抓。

第四次孟获部下感恩诸葛亮宽厚,竟然灌醉孟获,亲自把孟获送至诸葛亮军营。

第五次被抓的孟获仍然是觉得被内贼陷害,于是诸葛亮又放回孟获。

如此反复几番,孟获并不臣服,最后孟获投奔木鹿大王还有乌戈国国王,两个大王虽然兵力强势却仍然被诸葛亮打败,孟获最后终于下跪起誓,永不反叛,效忠蜀国。

至此,几次三番和南蛮征战,终于收复南蛮人心,保障了以后蜀国南境安宁。

两军交战必有死伤,为此南征回师途上,诸葛亮还命士兵制作了一种食用馒头来祭奠死去的冤魂。

诸葛亮出战之前曾有部下阻止,称南蛮险恶之地,不宜一国丞相出师,以防意外。

可是诸葛亮擅长外交权术,人心连结,当时诸葛亮就已有征服南蛮免除后患之心。

在南蛮境内,诸葛亮闻之孟获在当地破有人心,于是想到制服孟获,以其来统领南蛮效忠蜀国。

于是便有了诸葛亮南征七擒七放孟获的典故。

七擒孟获

第一次的时候,诸葛亮先是设下埋伏,然后再派人把孟获给引过来。

孟获进入了诸葛亮的埋伏,被诸葛亮活捉了。

但是孟获心里不服,觉得是我自己不小心,不是你的本事,所以我不信服你。

诸葛亮要的是归顺,所以就把孟获放了。

第二次的时候孟获打仗又打败了,但是他觉得胜负是兵家常事,等到下一次的时候,他一定会把诸葛亮给打败。

诸葛亮就笑了,把孟获给放了回去,说等他准备好了再说。

等到第三次的时候,大傻瓜孟获让弟弟诈降,诸葛亮是谁,怎么会看不破这点雕虫小技。

于是将计就计,在酒里面下了药。

这一天晚上,孟获去打诸葛亮,但是毫无意外,反而被打得落花流水。

孟获又被捉了,这次他说是因为自己的弟弟喝酒把自己的正事给耽误了。

第四次的时候,孟获扮作鬼神,但是诸葛亮自然有他自己对付孟获的方式。

孟获一次比一次落得狼狈,还是不服气,连借口都不找了。

诸葛亮也不生气,又把他放回去了。

第五次的时候,孟获去求援助了。

但是找错了人,被人给绑了,直接去送给了诸葛亮。

孟获说自己失误,不服气,所以诸葛亮高风亮节的又放了他。

第六次,孟获让自己的妻子帮助自己,在打仗打不过之后又使出了诈降这一招,依然被诸葛亮识破了。

孟获这时候说,如果下一次诸葛亮还能捉住他,他就归从。

第七次,两军再次大战,孟获彻底心服口服,真的投降了。

七擒孟获的主要内容

这个故事简单地说就是如何让一个人心服口服。

诸葛亮愿意陪一个人玩七次这样的游戏,可见这人的重要性。

我们知道诸葛亮著名的《出师表》,文中简述他自己的一生,向蜀国表明忠心,为幼主安排好所有的事情。

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

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

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

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

“这附近可有水源?

”向导摇摇头说:

“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

”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

”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

“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

”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

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

“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

”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