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五课《敬业与乐业》必记词语 作者 课件.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001652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9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上册五课《敬业与乐业》必记词语 作者 课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九年级上册五课《敬业与乐业》必记词语 作者 课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九年级上册五课《敬业与乐业》必记词语 作者 课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九年级上册五课《敬业与乐业》必记词语 作者 课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九年级上册五课《敬业与乐业》必记词语 作者 课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上册五课《敬业与乐业》必记词语 作者 课件.docx

《九年级上册五课《敬业与乐业》必记词语 作者 课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上册五课《敬业与乐业》必记词语 作者 课件.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上册五课《敬业与乐业》必记词语 作者 课件.docx

九年级上册五课《敬业与乐业》必记词语作者课件

九年级上册五课《敬业与乐业》必记词语作者课件

必记词语

蛀赦禅师精微旁骛秘诀羡慕亵渎浪荡

妄想杜绝调和断章取义不二法门言不及义

词语解释

禅师[chánshī]对和尚的尊称。

精微[jīngwēi]1.精深微妙。

2.精深微妙的地方;奥秘。

旁骛[pángwù]对正业不专心而追求其他。

骛(wù)。

秘诀[mìjué]能解决问题的不公开的巧妙办法。

羡慕[xiànmù]看见别人有某种长处、好处或有利条件而希望自己也有。

亵渎[xièdú]轻慢;不尊敬。

渎(dú)。

浪荡[làngdàng]1.到处游逛,不务正业;游荡。

2.行为不检点;放荡。

妄想[wàngxiǎng]狂妄地打算。

杜绝[dùjué]1.制止;消灭(坏事)。

2.旧时出卖田地房产,在契约上写明不得回赎叫杜绝。

调和[tiáohé]1.掺和并搅拌。

2.配合得适当。

3.排解纠纷,使双方重归于好。

4.妥协、让步(多用于否定式)。

断章取义[duànzhāngqǔyì]不顾文章或讲话的原意,孤立地取一段或一句的意思。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

不二法门[bùèrfǎmén]佛教用语,“不二”指不是两极端,“法门”指修行入道的门径。

意思是说,观察事物的道理,要离开相对的两个极端而用“处中”的看法,才能得其实在。

后用来比喻独一无二的门径。

不二法门[bùèrfǎmén]佛教用语,“不二”指不是两极端,“法门”指修行入道的门径。

意思是说,观察事物的道理,要离开相对的两个极端而用“处中”的看法,才能得其实在。

后用来比喻独一无二的门径。

梁启超简介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

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幼年时从师学习,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7岁中举。

后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宣传家。

维新变法前,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此后先后领导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又与黄遵宪一起办《时务报》,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并著《变法通议》为变法做宣传。

梁启超的政治主张:

梁启超一生致力于中国社会的改造,为了民族强盛和国家繁荣,竭力呐喊,四处奔走,付出了几乎全部的心血。

然而他的政治主张却又因时而异,不断变化,前后矛盾,以致难以令人信服。

在维新运动期间,梁启超随康有为亦步亦趋,无论办报或教学,都注意并且用力阐述康有为的改良思想和变法理论。

他以公羊三世说和西方进化论为依据,鼓吹变法,讲求维新,宣传西方科学文化,充分显露了年轻爱国志士的朝气和锐气。

戊戌变法的失败,使梁启超一度认识到要救中国,必须进行一次“破坏”:

历观近世各国之兴,未有不先以破坏时代者。

此一定之阶级,无可逃避者也。

有所顾恋,有所爱惜,终不能成。

但是这种居于改良和革命之间的摇摆,在梁启超的身上并没有持续多久,他仍然和康有为一道,鼓吹改良,主张“斥后保皇”。

当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论战展开之后,梁启超又改变旧说,转而提倡实行“开明专制”,试图与“革命”理论相对抗。

使梁启超难堪的是,正当他还在口干舌焦地鼓吹开明专制,反对实行宪制的时候,清廷却正式宣布要“预备仿行宪政”了。

以后,梁启超又高唱宪政,在立宪运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随着武昌起义的爆发,统治中国近270年的清皇朝已经行将就木,眼看革命派就要取得政权,共和之制势在必行,梁启超再一次改变了以前的政治主张,提出了“虚君共和”的口号。

直到民国之后,这种多变的特征,在梁启超的政治生涯中依然时有反映,从拥袁到反袁,从护国到拥段。

一变再变,终于技穷。

 

九年级上册五课《敬业与乐业》课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