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90 ,大小:71.22KB ,
资源ID:998947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998947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基础教育学》讲稿全.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基础教育学》讲稿全.docx

1、基础教育学讲稿全 第一章 教育学概览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是以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其目的是揭示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及与之相关的社会活动的科学。* 教育现象与教育规律* 两大教育规律:教育与社会 教育 社会 教育与人 教育 人* 教 育 规 律 教育方针、教育政策 教 育 经 验(客观性) (主观性) (表面的、局部的、偶然的)(自身固有的、内在的、必然的、本质的)* 教育学是对教育实践经验的抽象和概况,是对教育规律的认识,是一种理性认识,而教育实践经验则偏重感性认识。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教育学是人类社会和教育实践活动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一)萌芽阶段 有一定的教育思想,但未形成独

2、立学科。中国:荀况劝学篇、韩愈师说 学记,战国末期,全1229个字,是我国也是全世界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西方:古罗马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 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二)形成独立学科阶段 教育学开始从哲学体系中分化出来,成为专门的学科,但其思想体系尚未达到真正科学的地步。培根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近代最早的一部比较系统地阐述近代学校教育的理论著作。英国洛克教育漫话法国卢梭爱弥尔瑞士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德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西方第一本教育学专著。“传统教育派”德国福禄倍尔人的教育英国斯宾塞教育论(三)教育学发展的多元化时期不同流派,百花争

3、艳出现了众多流派实用主义教育学美国杜威我的教育信条、民主主义与教育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前苏联,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马卡连柯论共产主义教育、教育诗凯洛夫教育学我国,杨贤江新教育大纲(四)教育学发展的深化阶段教育学的科学化、现代化 前苏联,赞可夫教学与发展 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 美国,布鲁纳教育过程 瑞士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发展 美国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 德国根舍因“范例方式教学理论”三、当代教育学研究的新进展(一)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扩大(二)教育学研究学科基础的扩展(三)教育学进一步分化与综合(四)元教育学的诞生四、学习教育学与教师成长(一)学习教

4、育学有助于教师形成科学的教育观 (是对教育的根本看法,是教育思想、观念的体系)(二)学习教育学有助于教师掌握教育技能,正确进行教育实践,提高教育质量“学不学教育学都一样吗?”(三)学习教育学有助于教师开展教育研究,从而推动教育改革和教育理论的发展 “教书匠与专家型教师”第二章 教育的演进一、什么是教育(一)定义:教育(education) 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荀子:“以善先人者谓之教”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许慎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广义的教育凡是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还是无组织

5、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需要的人的活动。(二)构成(要素):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受教育者:在整个教育活动中,受教育者是处于第一位的。人能否受教育?是不是具有可教育性?欧洲中世纪长期盛行的天主教的“原罪说”认为,自从亚当作恶以后,人生而有罪,是“受神罚的人”,自己不能具有任何善良的思想,只有靠祈祷去赎罪,从而否认人有受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即使受教育,所受的也只是宗教教育。夸美纽斯认为“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

6、最美好的”;“人只有受过恰当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教育人类学对人的可教育性作了阐释。人与动物在本能上有着巨大的差异。动物的每一个器官都是专门化的,完全适合于每一特定的生活条件和需求,如鸽子的方向感、蝙蝠的声纳系统、蚊子的定位;而人生来羸弱,没有天然毛发层对付恶劣的气候,没有锐利的攻击武器来对付天敌、获取食物,等等,在本能上有着巨大的缺陷。人的原始特性是:生理机制上未特定化,反应机制上未确定化,生存机能上具有不完备性,正是人的这一原始本性,赋予了人巨大的潜能和可塑性。人的生理机制的未特定化使人产生教育的需要性。人对外部影响的开放性使人受教育成为可能。教育者:教育者的含义是宽泛的,凡是有意

7、图地向他人施教的人,都可称之为教育者,因而教育者并不因职业、年龄、地位、场所等而仅仅限于某些特定人群。“教学相长”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指导和管理。“指导”一是指定向,即为受教育者的努力提供方向,为整个教育活动提供方向。二是选择,即确定教育的内容、方法等。“管理”在一定意义上是为指导服务的,即通过管理使教育者的指导更有成效,要很好地行使“指导”职能,就需要对整个教育活动加以控制。教育中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进行教育活动时所依赖的一切事物的总和。(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组织形式、教育环境等)(三)起源:神话起源说 宗教 神、上帝、天生物起源说 (法

8、)勒图尔诺 (英)沛西能 心理起源说 (美)孟禄(都没有揭示出教育起源的内在动力和社会原因)劳动起源说 苏联教育家提出并论证教育的产生不是产生于本能需要,而是出于人所意识到的社会的需要。本质规定说: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二、教育的历史形态(一)原始的教育形态在原始社会里,由于生产力水平很低,教育还没有从社会生活中分化成为专门的事业,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教育人员,它是在生产劳动过程和人们日常生活中进行的,是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的。在原始社会,由于没有阶级,因而原始社会的教育是没有阶级性的,所有的儿童和青年都同样地享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的主要手段是口耳相传、言传身教和模仿。(二)古代的学校教育形态

9、教、劳分离,是一种封闭的教育古代社会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两种社会形态,其学校教育的目的、内容、制度、组织形式等方面有所不同,但却存在着许多相同之处,因此,我们把它们统称为古代的学校教育。1、奴隶社会的教育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出现体、脑分工学校、教师产生中国:学在官府夏朝“庠”、“序”、“校”殷商和西周“学”、“瞽宗”、“辟雍”、“泮宫” 学习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欧洲:斯巴达,军事体操训练雅 典,商业、政治2、封建社会的教育 与奴隶社会相比,封建社会的生产力提高了,学校规模扩大了,类型增多了。内容也日益丰富,但由于封建社会的生产仍是手工操作的小生产,劳动者的培养不需要通过学校教

10、育,因而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仍然没有培养劳动生产者的任务,基本上也是与生产劳动脱离的。中国:官学 鲜明的等级性 唐朝的“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馆”(崇文馆、弘文馆) 地方设立州学、府学、县学 私学 半官半私 书院学习内容:儒家思想(四书、五经)选士制度、科举制度欧洲:教会学校 神学精神贯穿,“七艺”(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骑士教育 “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三)现代的学校教育形态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虽然在性质上根本不同,但就学校教育的形态来说都属于现代的学校教育形态。1、资本主义社会

11、的教育教育目的:既要培养统治人才,有要培养劳动生产者。教学内容:增加了自然科学的科目,代数、三角、物理、化学、生物等成为学校的必修课。教学方法:采用了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实验、演示、实习等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教劳结合普及教育,大众化,民主性,“受教育机会均等” 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逐渐普及,成人教育日趋发展 办学形式多样,开放系统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的学校教育基本上属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学校教育形态。2、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权为劳动人民所掌握,是全民性教育。现代学校教育与古代学校教育的区别三、教育的传统 指在过去的教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切思想和行为等,它可能形成于古代,而没有

12、彰显于当今。教育传统与传统教育 指教育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对当今教育影响至深的思想、行为等,它既是一种过去的形态,同时又与现时的教育活动紧密相关。(一)中国教育传统1、社会本位的价值观2、师道尊严的人伦观念3、重视“入世(仕)”,强调学以致用4、重视人文精神教育(二)西方教育传统1、强调个人本位,培养独立个性2、重视主智主义,强调博雅教育3、通过宗教养成宗教精神(三)中西教育传统的差异四、当代教育发展(一)当代教育发展的一般特征1、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全面发展的人的最根本的标志是人的主体价值的充分呈现。2、教育全民化3、教育民主化4、教育手段的现代化5、教育终身化6、教育国际化、全球化(二

13、)我国当代教育发展的特点1、“三个面向”为我国教育定向定位2、“三个代表” 为我国教育定性3、我国当代教育存在问题与发展教育的普及程度不高教育理念和实践存在缺陷或不足 教育:我们有话要说 我所看到的美国小学教育 美国中小学生每周用多少时间做家庭作业教育的技术手段还比较落后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一、影响人发展的诸因素及其作用(一)人的发展的含义人的发展是指青少年身体和心理上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 指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两个方面。 指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的发展。人的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是紧密联系的,生理的发展是心理发展的基础,心理发展也影响着生理的发展。(二

14、)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及其作用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四个:遗传、环境、教育、个体的主观能动性。1、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指父体和母体,对于人来说,也就是“亲生的”父亲和母亲。遗传是指亲代将自己的生物特征传递给子代的生物学过程。 指由亲代孕育的生命体,对于人来说就是“亲生的”子女。生理解剖上的特征,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也叫遗传素质。遗传是一个在很短的时间里一次完成的生物信息传递过程。当来自父体的一个生殖细胞(精子)穿透母体的生殖细胞(卵子)的细胞壁,进入卵细胞胞体后,这个卵细胞就成为一个受精卵。一个精子携带着父体的23条染色体,一个卵子携带着母体的23条染色体,这样,

15、一个受精卵内就有23对共46条染色体。每一个染色体都包含着许多基因,它们携带着亲代可遗传的生物特征的信息。来自父体的染色体中携带着父亲的遗传信息,来自母体的染色体中携带着母亲的遗传信息。当人的受精卵形成的时候,人体生物信息的传递过程也就完成了。这些生物学意义上的特征,从属性上说,有四个层次:这些特征从总体上属于特定物种有些特征属于特定人种有些特征属于家族,或属于父母有些特征属于子代个体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遗传素质只是人的发展在生理方面的可能性,它不是现成的知识、才能、思想、观点、性格、爱好、道德品质

16、等,它不能决定人的发展。补充:*胎期环境影响出生前的环境影响:母亲的营养、服药、尼古丁与酒精、疾病、情绪状态等生产过程的影响:脑血管破裂、脑缺氧2、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提供了多种发展的可能性,同时对人的发展也有一定的限制作用。环境是指围绕在个体周围的并对个体自发地产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其中对人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主要是社会环境。3、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原因: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学校教育特别是中小学的基础教育给人的影响具有全面性、系统性、终身性。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

17、师。学校教育可以根据遗传提供的可能性,发展学生的特殊才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学校培养大批的科技人才尤显重要。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教育不是万能的。4、人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影响人的发展的各种因素是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它们是一个整体,我们不能孤立地、片面地来分析每一因素对人的发展的作用。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是指不同个体在身心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共同方面,是不同的人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共同规律。由人的机体成熟规律和外部社会发展状态相互作用所决定。(一)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18、1、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身心发展是不均衡的;2、在同一时期,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发展也是不均衡的。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是由个体的成熟规律造成的。个体在某一方面的某种成熟程度,表明了他在客观上具备了该方面接受教育的可能性。成熟与关键期格塞尔双生子爬楼梯实验(二)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个体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1、这一发展过程有一定的顺序性;身体发展:从头部向下肢,从中心向全身的边缘方向思维: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2、这一发展过程是不可逆的。(三)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是指年龄阶段性,是一定年龄阶段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

19、的、本质的生理和心理的特征,即儿童年龄特征。我国心理学者对儿童心理阶段的划分:新生儿期(出生1个月)婴儿期(1个月1岁)幼儿早期(13岁)幼儿期(36岁)(学龄前期)童年期(611、12岁)(学龄初期)少年期(11、1215、15岁)(学龄中期)青年期(14、1517岁)(学龄晚期)皮亚杰:感知运动阶段(出生2岁左右)前运算阶段(约27岁)具体运算阶段(约711岁)形式运算阶段(约11成人期)艾里克森:婴儿期儿童早期学前期(游戏期)学龄期青年期成年早期成年中期成年晚期(老年期)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个阶段及其相应的品质人格发展的阶段年龄品质成功地解决危机不成功地解决危机一、信任对不信任01.5岁

20、希 望恐 惧二、自主性对羞怯与疑虑1.53岁意志力自我怀疑三、主动性对罪疚感36岁有目的无价值感四、勤奋对自卑612岁能 力无能感五、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忠 诚不确定感六、亲密对孤独1824岁爱乱婚七、繁殖对停滞2565岁关心他人自私八、自我整合对失望65岁以后智 慧无意义感和失望(摘自黄希庭人格心理学)弗洛伊德: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前生殖器期(36岁)(恋母情结)潜伏期(611岁)(平静期)青春期(11或13岁开始)(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1、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它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2、心理机能和

21、生理机能之间的互补。(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1、发展速度(早慧,如莫扎特、王勃、维纳等;晚 )2、发展的优势领域(音乐、绘画、形象记忆、逻辑记忆等)3、发展的最终水平(正态分布,超常、低常都不超过3%)以上五条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着内在联系,它们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个体身心发展的必然性的一面,也让我们看到了发展的无限可能性和丰富多样性。生理上的成熟机制规定了个体身体发展的基本路线,从而影响了人的心理发展路线,但它并不绝对规定每一个阶段发展达到的程度与速度。生理的成熟也不会自动导致心理的成熟。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出发,善于向他们提出经过他们努力能够达到的要求,促

22、进他们的身心发展,不断提高他们身心发展的水平。三、中学生素质教育与发展(一)中学生年龄特征1、初中生的年龄特征从身体变化的角度看,少年期的发展速度几乎可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不仅长高长大了,而且出现了第二性征。从心理变化的角度看,主要是独立性增强:认知方面、自我意识、情感、意志。2、高中生的年龄特征身体心理(二)中学教育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和提高1、素质的含义素质:个体的先天禀赋以及在此基础上,通过环境和教育影响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的要素、结构及其质量水平。素质:人们与生俱来的自然特点与后天获得的一系列稳定的社会特点的有机结合。素质包括:先天的自然素质、先天与后天结合的心理素质、后

23、天的社会素质。2、中学教育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和提高的任务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社会素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第四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社会:以人和人群共同体为活动主体,以生产方式为物质基础的各种要素按一定方式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它由多种多样的要素或子系统构成。社会的构成要素:人口自然环境生产方式经济结构社会政治制度一定的意识形态和心理特征一定的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 一、教育的社会属性(一)教育具有永恒性(二)教育具有历史性,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阶级性(三)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1、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2、教育要受其它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3、教育与

24、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二、教育与人口状况人口是指生活在一定社会区域,具有一定数量和素质,形成一定结构的人的总体。(一)人口数量与教育人口的数量是指一定历史阶段内某一区域内的人口总量。它决定于人口的增长率。人口的增长率有高增长、低增长和负增长之区分。高增长,会导致社会人口的高速增加;低增长,会使社会人口低速增长;负增长,意味着社会人口的不断减少。目前我国的人口保持着低增长率,但由于原来起点很高,基数过大,新增人口的数量仍然给社会生活造成很大的压力。人口的数量决定着教育事业的可能规模;人口的数量影响着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1990年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当时的人口数量是11.3亿,其中6岁23岁的

25、应受教育人口是3.9亿;到1995年,普通三级教育在校生达1.7亿,教育人口占社会人口的16%。过大的人口数量使我国的教育事业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发展步伐缓慢。到1995年,中国全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仅有5.4年,15岁以上的文盲有1.8亿人,占同龄人口的22.25%。每年仍有成百万的新文盲涌入劳动者队伍。过高的教育人口数量还使我国的学生平均教育经费一直在低水平徘徊,给教育事业的发展造成很大的不利影响。(二)人口质量与教育人口质量是指人口总体的身体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在社会学中,人口质量的量化指标一般是以受教育程度来表示的。人口质量制约着教育事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一定社会的教育需要根据社会总人口的文化

26、素质状况制定发展规划和发展策略,确定各级各类学校的规模和招生人数。 社会人口的文化素质决定着社会的教育需求和发展教育事业的积极性。教育不仅会提高受教育者现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而且还会激发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增强其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如,受过较高等教育的家长总希望其子女受到相应的或更高水平的教育;受教育水平较低的人,其受教育的需求也较少,受教育的积极性也较低。这些都会对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形成影响。人口质量还制约着教育的质量。人口的生理质量是教育活动赖以开展的基础之一,它决定着教育的质量。人口总体的科学文化素质决定着教育环境的优化和教育资源的科学调配和合理利用,这也影响教育的质量。社会总人

27、口的质量决定了师资的来源和质量。社会人口的文化素质教高,师资选拔的余地就比较大,师资的质量相对来说就可能较高;反之,人口整体素质较低,师资的质量也就较低。师资的质量最后会反映在教育的质量上。1990年的人口普查显示,我国每万人中有大学文化程度的只有13.9人,文盲和半文盲在总人口中占有很高的比例。(三)人口的结构与教育 是指人口中性别和年龄的构成情况。人口的结构包括自然结构和社会结构。 是指人口总体中的阶级、文化、职业、地域、民族等方面的构成情况。人口的年龄结构会影响各级各类学校在教育结构中的比例。 例如:15岁以下的少年在人口中所占比例, 非洲 40%50% 肯尼亚,15岁的以下占53%,6

28、5岁以上的占15%亚洲 30%40%北美洲 22%欧洲 20% 瑞典,15岁的以下占18%,65岁以上的占17% 很明显,不同的人口自然结构对学校教育所形成的压力是不同的。人口的社会结构对教育的影响就更为显著。在阶级社会里,人口的阶级构成对教育的影响最主要体现在受教育权的分配上,被压迫阶级的受教育权在很大程度上被剥夺。欧洲中世纪,贵族学校的大门是不向平民百姓开放的。人口的职业结构也对教育,特别是对学校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传统社会里,劳动的科技含量不高,因此,对科学教育的需求也不迫切;在现代社会里,就业人口中从事脑力劳动和高科技含量劳动的人占很大比例,相应地,对教育的需求就大大增加,各级各类专门

29、学校、职业学校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口的地域分布结构制约着学校的布局,同时也制约着教育的质量和效益。人口密度过小,居住过于分散,办学就会相当困难。例如,西藏自治区在1981年时每所县中学平均只有30多个学生,而上海市的人口密度高达2.8万人每平方千米,这使得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每个中学生平均占有土地面积1316平方米,小学生占有1011平方米的标准在上海很难得到落实。具有较高文化构成的人口对教育事业的发展会倍加重视,在相同的经济发展条件下会拿出更大的力量办教育。人口的文化构成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教育需求和质量的影响方面。总之,人口对教育事业的发展的制约是直接的、全面的,不仅影响教育的规模、速

30、度,而且影响教育的质量和效益。三、教育与科技经济(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对教育的制约1、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目的的制定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是由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但由于政治经济制度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之上,所以,教育目的的确定不可避免地要受制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历史经验证明,生产力水平越高,它对劳动者的科学素养的要求越高。在古代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学校教育主要不是培养劳动者,而是培养社会统治者,那时的学校教育是缺乏生产性的,因为,那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没有达到这样的高度,即要求每一个劳动者都拥有高度的科学知识素养。但是,到机器大工业发展起来以后,生产劳动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对劳动者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以至接受一定程度的学校教育成为进入劳动过程的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