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0 ,大小:30.25KB ,
资源ID:997781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997781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庄子齐物思想研究综述.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庄子齐物思想研究综述.docx

1、庄子齐物思想研究综述庄子齐物思想研究综述首页 作品展示 文学作品 前言 庄子是一部伟大的著作。研究中国哲学不能不读庄子,研究中国的文学也不能绕开庄子。中国人几千年的艺术思想、文学创造、为人处世都莫不受到庄子的巨大影响。尤其是中国传统的文人他们思想中受庄子思想的熏陶又何其大矣。 庄子对于中国文明有着如斯重大的影响,但是庄子解起来又是如此之难。而也因此,从古而今研究庄子的作品也是颇多。 庄子内篇的七篇作品可谓是庄子思想的核心。而这七篇作品也并不是各自孤立的存在的。而是有一个严谨的理论关系在其中,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唐代西华法师成玄英在庄子序中说:“所以逍遥建初者,言达道之士,智德明敏,所造皆适,遇物

2、逍遥,故以逍遥命物。夫无待圣人,照机若镜,既明权实之二智,故能大齐于万境,故以齐物次之。既指马天地,混同庶物,心灵凝澹,可以摄卫养生,故以养生主次之。既善恶两忘,境智俱妙,随变任化,可以处涉人间,故以人间世次之。内德圆满,故能支离其德,外以接物,继而随物升降,内外冥契,故以德充符次之。止水流鉴,接物无心,忘德忘形,契外会内之极,可以匠成庶品,故以大宗师次之。古之知人,与造化同功,即寂即应,既而驱驭群品,故以应帝王次之。”【注1】 可见内七篇的内在关系。逍遥游是作为人终极的理想境界。而齐物论则是实现此境界的根本道理。后面的五篇皆为具体运用。养生主与人间世所言的是个人的养生和全生之道,德充符为具体

3、之理想人物。大宗师、应帝王所言者为内圣外王之道。因此齐物思想是庄子整个思想的核心。读懂了齐物论,了解了庄子的齐物思想也就读懂了庄子的一半了。 但是庄子本身便格外难通,而齐物论又是庄子中最难通的。因而今天我们尤其需要对齐物论和齐物思想有足够的重视。 二、庄子研究概况 (1)、上古时期 庄子的成书,大概被认为在战国后期。在战国后期已经有一些作品谈到的了庄子。荀子在解弊篇中说:“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注2】应当是对于庄子最早的批评文字了。吕氏春秋、韩非子等书中也曾屡次引用到庄子中的文字。到了汉代,则有由刘安编,刘向校对的庄子。即为汉书艺文志中所记载的庄子五十二篇。 魏晋时期,庄子的研究达到了一个高

4、峰,各种研究注疏作品不可枚举。在理论上对庄子研究做出最大贡献的也最知名的大概就算崔譔、向秀、司马彪、郭象四人了。四人的作品,除了郭象注依然流行以外,其余三者的注疏仅可散见于陆德明经典释文庄子音义中了。隋书志第二十九中有记载:“庄子二十卷(梁漆园吏庄周譔,晋散骑常侍向秀注。本十二卷,今阙。梁有庄子十卷,东晋议郎崔譔注,亡。) 庄子十六卷(司马彪注。本二十一卷,今阙。) 庄子三十卷、目一卷(晋太傅主簿郭象注。梁七录三十三卷。).”【注3】郭象的注集诸家之长,而成后代研究庄子基础之本。 除了注疏之外,又有嵇康、阮籍等人,不事文字,而以身体行之。其中对于庄子思想的变形恐怕是最少的了。 (2)、中古时期

5、 隋唐宋代的研究,比较重要的是唐代陆德明的经典释文庄子音义,保留了大量的魏晋古注。还有成玄英的庄子疏也是唐代非常重要的作品。 到了宋代,则又达到了庄子研究的高潮。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庄子研究作品。比较重要的,可以起到分门别派作用的作品大概有:吕惠卿庄子解,已佚,主要材料保存于褚伯秀南华真经义海纂微。他的庄子研究偏向于以易解庄。林希逸的南华真经口义则用佛学来解庄。又有王元泽南华真经新传,只以庄解庄。褚伯秀南华真经义海纂微以集解方式出现,对后世影响亦颇大。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庄子散文的文学价值也大体是在宋代才真正的开始受到了重视。 (3)、近古及民国时期 明清时期尤其是清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总

6、结期,在庄子研究上也呈现出这样的特点。这一时期整体的研究方向承接了前一时期的研究。以儒解庄以王夫之庄子通、庄子解影响最大,宣颖南华经解进一步地阐释了庄子的艺术魅力。林仲懿的南华本义附会义理,张世荦的南华摸象记释以禅道。更值得一提的是刘凤苞南华雪新编代表了庄子研究的最高成就。 作为专著于训诂、考据的乾嘉学派,自然也会有注重于庄子训诂、考据的专著出现。具有代表性的如:俞樾的庄子平议、陶鸿庆的读庄子札记等。 晚清更出现了集庄子研究大成的作品:郭庆藩的庄子集释和王先谦的庄子集解。其中,郭庆藩的庄子集释至今依然是流传最广的通行本。 到了民国时期。庄子研究,则有两条鲜明的研究方面,一是以传统的方式进行研究

7、,如:章炳麟的庄子解故,马叙伦的庄子义证、刘文典的庄子补证。另一方面则是开始实践使用西方传入的近代西方哲学理论对庄子进行研究,叶国庆的庄子研究、蒋锡昌的庄子哲学是也。 (4)、建国以来 文革以前的庄子研究受到了意识形态的巨大控制,所以这一阶段的庄子研究并没有多少有益的成果。争论的焦点,主要在于庄子思想是唯物还是唯心。有认为其思想属唯物主义的、有认为是主观唯心主义的、有认为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参与讨论的学者主要有:任继愈、关锋、冯友兰、严北溟、杨荣国等,其中他们的观点也多有过反复,甚至于多次反复。 另一个问题,则是庄子本人的阶级立场。一方面,“以关锋为代表,认为庄子的时代,大体上正是没落的奴隶主阶

8、级对封建地主阶级谈不到什么严重的政治斗争的时代。庄子文学是没落的、悲观的反动奴隶主阶级意识的反映。庄子在历史上所起的社会作用基本上是反动的。”【注4】另一方面,以严北溟为代表,反对关锋的看法。他们认为“主要的是这种精神境界仍然建立在关心现实、批判现实的基础上的。庄子不是那种阿世取荣、随俗浮沉的庸人,而是个风骨凛然的特立独行之士,并不真是一个消极颓废的悲观主义者,而是一个胸襟开朗的乐观主义者。”【注5】 经过文革的沉寂,改革开放以后庄子研究又开始繁荣起来。校注方面有崔大华的庄子歧解和陈鼓应的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刘笑敢、颜世安等先生的研究都取得了许多成果。在对于庄子的流传方面,陈鼓应的庄子今注今

9、译:“从庄子的角度评说当今种种世态、心态,寓文化教育于学术解说之中。这不仅有利于读者读懂原著,而且直接给读者以人生启迪。”【注6】对于庄子在当下的流传做出了最大的贡献。而近年于丹在百家讲坛中讲庄子虽然颇多讹误,但是对于庄子的流行之功亦不可磨灭。 三、 古代及近代的庄子齐物思想研究 (1)、“齐物”释 要谈到庄子齐物思想的研究历程,首先无可回避的一个问题就是:“齐物”意义。事实上,庄子并不是“齐物”的最初提出者,首先提出“齐物”思想的是彭蒙、田骈、慎到这一学派。庄子天下谈到他们的思想是“齐万物以为首。”然而庄子的“齐物”与彭蒙、田骈、慎到的“齐物”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庄子的 齐物,是承认各人各

10、物、各家各派都有同等的发言权,可涵容不同的价值内容;而慎到、田骈一派的齐物,乃是建立一个客观标准的均齐,这个作为客观标准的道,自然也可能化为客观标准的法。这一客观标准的道或法的形式意义渐被注重,则成为一块然的存在这就是他们与庄周思想的差别处。”【注7】 而庄子的“齐物”思想具体到齐物论这篇关于齐物思想的专论的题解上,在古代的研究中,有存在着巨大的分歧。概括起来,大概有如下几种理解。 第一种理解是,齐物论系齐物之论。“齐物”则是“齐同万物”之意。郭象说:“夫自是而非彼,美己而恶人,物莫不皆然。然,故是非虽异而彼我均也。” 【注8】郭象认为对“物”的观感,莫不是由己而出,也必然的以己为是,而以他为

11、非。而与自己相对的对方,也必然同样的也有其自身的角度来肯定“我”所否定之物,而否定“我”所肯定之物。因此对于“物”而言,其实并无一套客观的评价标准,而只能存在相对的评价标准。由此“是非只是相对的,彼我之间也是相对的,如果去除每一物的判断标准,那么是非也就不存在了,彼我也就均等了,万物也就均等了。”【注9】与郭象观点类似的,宋代王雱在南华真经新传中说:“万物受阴阳而生,我亦受阴阳而声赋象虽殊,而所生同根,惟能知其同根则无我,无我则无物,无物则无累,此庄子所以有齐物之篇也。”【注10】又明代释德清南华发覆说:“物本自齐,人以我故而有是非,彼此分别,物之不齐盖缘于此。若悟此身空洞无物,元无有我,则知

12、一死生,不虚诞,齐彭疡,不妄作也。入道之要。莫先于丧我。必须立论以明之。是为齐物论”【注11】稍有差别的解释是将“齐物”理解为“齐之物”,即理解为“齐同之万物”,与第一种理解大体相似,而略有所别。陈继儒庄子雋说:“欲齐一天下之物,必观诸未始有物之先。物本自齐,非吾能齐,若有可齐终非齐物,此是要论。”【注12】 又有近代刘咸忻庄子释滞中说:“此篇初明万物之自然,因明彼我皆是,故曰齐物。后人多误认为破是非,双遣两忘乃佛家所主。佛家主空,一切俱不要:道家主大,一切俱要,根本大异,岂可强同。”【注13】更有理解为“物不齐”的,代表为清代胡文英庄子独见中说“齐物论是言物之不齐、不可齐、不当齐、不必齐。”

13、 【注14】还有近代钱穆也说:“孟子曰: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天下篇彭蒙、田骄、慎到齐万物以为首,则旧读本齐物相连。”【注15】近代钟泰也认为:“齐物论者,物者,论之有是非、然否,生于物之有美恶、齐物之不齐,齐论之不齐也。言论先及贵贱也。”【注16】而毕竟所持者少。 第二种理解则为,将“物论”属读。近代刘武庄子集解内篇补正云:“齐物论,谓齐一论物之言也。”【注17】持该观点的也有不少。首先是将“物”理解为“人物之论”的。如宋林希逸南华真经口义曰:“物论者,人物之论也,犹言众论也。齐者,一也,欲合众论而为一也。战国之世,学问不同,更相是非,故庄子以为不若是非两忘而归之自然。此其立名之意也。” 【注

14、18】再有理解为“事物之论”的,如王应麟困学纪闻中说:“齐物论非欲齐物,盖谓物论之难齐也。是非毁誉,一付于物,而我无与焉,则物论齐矣。邵子诗谓齐物到头争,恐误。张文潜曰:庄周患夫彼是之无穷,而物论之不齐也,而托之于天籁。”【注19】近代严复庄子评点云:“物有本性,不可齐也,所可齐者,物论耳。” 【注20】 第三种解释则是以为,兼有“齐物”与“齐论”,最具代表者为清代王先谦在庄子集解中说:“天下之物,之言,皆可齐一视之,不必致辩,守道而已。”【注21】 我所理解的齐物思想,大致更为倾向于第一种理解。 (2)、几个重要概念的各自阐述 庄子中对“齐物”思想的论述,虽然主要是通过整个齐物论一篇文章的阐

15、述,但是其关节却是在于他所提出的几个重要概念。“吾丧我”、“以明”、“葆光”、“无竟”、“物化”。 显然古代的庄子研究者们也充分认识到了这几个概念的重要意义,并对之进行了各自深入的阐述。 1、“吾丧我”的理解 庄子在齐物论的一开头,便提出了“吾丧我”的概念。“吾丧我”应当是一种境界。这种境界历来存在着的解释可以归纳为三类: 第一、“吾丧我”是物我两忘之境。郭象在庄子注中说:“吾丧我,我自忘矣;我自忘矣,天下有何物足识哉!故都忘外,然后超然俱得。”【注22】成玄英的庄子注疏中说:“丧,犹忘也。子綦境智两忘,物我双绝。” 【注23】近人刘武在庄子集解内篇补正也说:“答称丧我,非仅丧耦也,系进一层说

16、。即下之化蝶不知周也,又即佛书之无我相也。无人无我,彼是双忘,尚何物论之不齐哉?”【注24】 第二、“吾丧我”是忘己形之境。王元泽的南华真经新传说:“生者天地之委和也,有生俱受委和也。惟子綦能知其所然,故绝累忘形而以吾丧我,物我所以俱齐也。”【注25】又有陆西星南华真经副墨说:“丧耦即丧我,谓忘形也。人人皆自形骸躯殻上起念,而子綦不然,迥出常态,子游异而问之,子茶答言今者吾丧我。”【注26】 第三、“吾丧我”是摒弃我见之境。林希逸、释德清、林仲鼓等均持此观点。林希逸南华真经口义说:“吾即我也,不曰我丧我,而曰吾丧我,言人身中才有一毫私心未化,则吾、我之间亦有分别矣。”【注27】释德清庄子内篇注

17、中云:“此齐物以丧我发端,要显世人是非都是我见。”【注28】林仲鼓南华本义曰:“吾丧我,言无人见,无我见。人见我见,物论所由生也。暗伏彼是一段。”【注29】 2、“以明”的理解 前人对于“以明”的认识理解主要的分歧,比较主要的有两种: 第一种将“明”理解为“反复相明”。着一种理解又是以郭象和成玄英为代表。郭象说:“夫有是有非者,儒墨之所是也;无是无非者,儒墨之所非也。今欲是儒墨之所非而非儒墨之所是者,乃欲明无是无非也。欲明无是无非,则莫若还以儒墨反复相明。反复相明,则所是者非是而所非者非非矣。非非则无非,非是则无是。”【注30】成玄英云:“世皆以他为非,用己为是。今欲翻非作是,翻是作非者,无过

18、还用彼我,反复相明。反复相明,则所非者非非则无非,所是者是则无是。无是则无非,故知是非皆虚妄耳。” 【注31】此外,又有郭篙熹庄子札记云:“莫若以明者,还以彼是之所明,互相以相证也。”【注32】 第二种将“明”解释为“本然”。如吕惠卿庄子义中说:“明者,复命知常之验也。今儒墨之是非,不离乎智识,而未尝以明,故不足为是非之正。若释知回光以明观之,则物所谓彼是者果无定体,无定体则无非彼,无非是矣。”【注33】又陆西星南华真经副墨云:“儒墨如此是非非是,两无定论。伊欲定之,则莫若以明。明者,明乎本然之未始有是非,而后是非可泯也。”【注34】 第三种将“明”解释为“天理”,则林希逸是也。其在南华真经口

19、义中云:“人之所非,我以为是,彼之所是,我以为非,安得而一定。若欲一定是非,则须是归之自然之天理方可。明者,天理也。故曰莫若以明。”【注35】 3、“葆光”的理解 对于“葆光”的理解,多数学者的认识是比较相近的。大多数学者都将“葆光”理解为圣人心智的状态。如崔譔云:“若有若无,谓之葆光。”【注36】成玄英云:“葆,蔽也。至忘而照,即照而忘,故能韬蔽其光,其光弥朗。此结以前天府之义。”【注37】又如林希逸说:“葆,藏也。藏其光而不露,故曰葆光。”【注38】但也有认为“葆光”谓万物根源。清吴汝纶庄子点勘云:“淮南本经葆作瑶,瑶光者,资粮万物者也。” 【注39】 闻一多先生认为“葆光”是北斗星,则又

20、是一见了。他在庄子内篇校释中:“易泰九二曰:包荒,用冯河,不遐遗。包荒亦即瓠瓜,瓠瓜转为葆光。古斗以瓠为之,故北斗之星亦曰瓠瓜,声转而为葆光。葆光即斗之名,故曰注焉则不满,酌焉而不竭,又曰资粮万物者也。” 【注40】 4、“无竟”的理解 历代对于“无竟”的解释也有三种: 第一、“无竟”为“无穷无尽之境”,持此观点的学者为多。以郭象、成玄英为代表。郭象云:“夫忘年故玄同死生,忘义故弥贯是非。是非死生荡而为一,斯至理也。至理畅于无极,故寄之者不得有穷也。” 【注41】成玄英云:“振,畅也。竟,穷也。寓,寄也。夫年者,生之所禀也,既同于生死,所以忘年也;义者,裁于是非也,既一于是非,所以忘义也。此则

21、遣前知是非无穷之义也。既而生死是非荡而为一,故能通畅妙理,洞照无穷。寄言无穷,亦无无穷之可畅,斯又遣于无极者也。” 【注42】 第二、以林希逸为代表的,认为“无竟”指无物之境。南华真经口义云:“年义既忘,则振动鼓舞于无物之境。此振字便是逍遥之意。既逍遥于无物之境,则终身皆寄寓于无物之境矣。”【注43】 第三、认为“无竟”指无边之境。释德清云:“无竟者,乃绝疆界之境。即大道之实际,所言广莫之乡,旷垠之野,皆无竟之义。”【注44】 5、“物化”的理解 齐物论全文最后是以一个美丽的“庄周梦蝶”的寓言来作为结局。“不知周公解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物化”是“庄

22、周梦蝶”状态的一个描述,而作为齐物论全篇的结尾,我们是不是又能理解为是对整个达到“吾丧我”境界的一个描述。而历代对“物化”又有以下几种解释: 第一种认识是,“物化”是万物变化而相通的意思。郭象庄子注云:“夫时不暂停,而今不遂存,故昨日之梦,于今化矣。死生之变,岂异于此,而劳心于其间哉!而愚者窃窃然自以为知生之可乐,死之可苦,未闻物化之谓也。”【注45】成玄英庄子注疏中说:“夫新新变化,物物迁流,譬彼穷指,方兹交臂。是以周蝶觉梦,俄顷之间,后不知前,此不知彼。而何为当生虑死,妄起忧悲!故知生死往来,物理之变化也。” 【注46】又有林希逸南华真经口义曰:“物化者,言万物变化之理。” 【注47】 第

23、二种认识是,“物化”是万物皆一源所化的意思。陈景元、罗勉道等持此论。陈景元庄子阙误中曰:“周蝶之性,妙有之一气也。昔为胡蝶乃周之梦,今复为周,岂非蝶之梦哉?周蝶之分虽异,妙有之气一也。夫造化之机,精微莫测,傥能如此,则造化在己而不迁于物,是谓生物者不生,化物者不化。” 【注48】而罗勉道也在南华真经循本中说:“觉亦是梦,则似蝶梦为周矣。周与胡蝶必有分别而不能自知也,则是非彼此之判,安能知之。此谓万物变化之理,玩物之化则物有不必齐者矣。此篇以齐物名,故仍收归物字上结。” 【注49】 第三种认识是,“物化”是万物化而为一的意思。这以陆西星、释德清的解释为代表。陆西星南华真经副墨云:“此之谓物化,言

24、古今梦觉混融为一也。” 【注50】释德清庄子内篇注云:“物化者,万物化而为一也。万物混化而为一,则了无人我是非之辩,则物论不齐而自齐也。” 【注51】 四、 建国以来的庄子齐物思想研究 之前的齐物思想研究,虽然近代依然开始一些用西方哲学理论来认识的尝试,但是总的来说应当说是有一个传承的过程。然则建国以后的齐物思想研究则有着一个鲜明的变化,有着自己非常独特的地方。首先就是建国初级齐物思想研究,有一部份的受到了政治意识形态的巨大影响,对齐物思想的认识做了我个人认为过分的解释。如关锋说:“可以说,庄子在以齐物输为医疗生活疮痛的麻药,其实齐物输是溶解斗争精神的毒液,其危害性很大。以形式逻辑推论齐物是一

25、个大前提一切矛盾不是矛盾,在这大前提之下,则真理与非真理,正义与非正义,剥削与被剥削,压迫与被压迫,爱人民与反人民,爱国与叛国都没有区别,岂非反动的谬论!”【注52】而同样以“阶级形态”来看待齐物思想的,还有“庄子揭露批判的,人为物役、物累,乃至殉物这些残酷的现实,完全是奴隶制和封建专制统治现实的写照,他在批判中所解构和消解的,大多是属于礼乐文化对于精神的束缚,这些批判的深刻,至今仍能醒世警人。”【注53】两者对庄子齐物思想所表达的阶级内涵作出了完全南辕北辙的论断。而同时,则又有一些学者强以西方哲学理论套在齐物思想当中。严北溟说:“天卜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天。看来这不仅

26、是相对主义,而且是诡辩。”【注54】这样类似的观点是我所不能认同的。“庄子在这里不单是相对主义或者说是诡辩而在于破除成心之对待,将人们口常生活中的看起来对的观念进行批判、重塑。既充分包含了对事物差异性的认识;也不是抹杀事物的差异性,反而是使差异的事物充分展开,以达到对事物全体乃至于道的把握。”【注55】 另一方面,则当代的研究者对于前代齐物思想则又有了一些阐发。陈鼓应先生认为:“齐物论篇,主旨是肯定一切人与物的独特意义内容及其价值。齐物论,包括齐、物论(即人物之论平等观)与齐物、论(即申论万物平等观)。”【注56】高正认为:“齐物论实旨在以明,即阐明万物之本质”,又说:“故齐物论应释为论相通而

27、等齐之万物。”【注57】 在对于“齐物”思想本身形而上的阐发,虽然都有各自的阐发和各自所循的一个理论,但是总的来说,并没有脱于前人的解释。但是研究者们则从形而下的方面,从横向的庄子生存年代的社会背景入手,对庄子提出齐物思想,做了形而下的认识。 研究者们从庄子时代百家的争论入手,“齐物论是针时当时之为论者们在论辩中被异化的现实问题有感而发的,其主旨是阐释其人应该以齐同地之心境自由自在地生活的基本人生态度,引导人类走向内向的精神解脱之路。齐物论集中体现了庄子独特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注58】当时的论者“他们在论辩中很难保持平和的心态,而是往往意气用事,过分地在乎在辩论中获胜,为此甚至不惜把原本是为

28、了求真的论辩引向玩弄心机和言辩技巧的为辩之辩,这就不免会把他们未成乎心之前就先有了一套以自我为中心的排它性倾向(是其所是,非其所非),表现出想要凌驾于别人之上的自伐与霸气,极力把一己是非强加给别人;他们只会宿命般地同对手与接为构,日以心斗,终身役没、永无休止。”【注59】陈鼓应认为:“学派间的争论,以至众人役役,迷失自我。”【注60】又进而“指出学派辩论,人物争论,乃由”成心“作祟,因此产生种种主管的是非争执,意气之见,因而提出”以明“的认识方法。”【注61】陈琳认为:“辩论的起因,皆由于人们自是而非他。自是而非他的起因,又是因为辩论的人在其自觉理由下的不自觉的成心、成见、嗜好及情识,这才是人

29、自是而非他的真正理由之所在。但人在辩论中并不称其为理由,或者根本就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争辩各方沉溺于是非争执的漩涡,就好似一群争朝三暮四、朝四暮三的猴子一样,以至于劳形累心,精神疲困,却不知所争毫无意义。”【注62】刘坤生则更进一步的认为:“庄子的本意是在齐各家之物论,展现的是道家理论的超越性”又说“庄子的超越是在肯定各家理论相对价值上的一种超越,体现了道家博大的学术胸襟”【注63】 除此之外,又有一些人对齐物思想做出了一些有别于前人的或者新的一些理解。如,李景林说:“齐物,强调的是事物的存在在价值意义上的齐一性,并不否认事物在实在意义上的差异性。”【注64】又陈仁仁认为,齐物思想是“齐”与“

30、不齐”的统一,他说:“人们往往只把齐理解为没有差别的绝对的齐一、等同,其实不然。齐与不齐正好构成了对事物差异性与同一性的完整认识,不可偏执。在庄子的齐物论中,齐并没有否定不齐,而正是以之为中介,齐的内涵才得到充分的展开。”【注65】 而左国毅认为齐物思想的旨意在于:“第一,万物都有自己的特性、好恶和能力,不能以一个统一的标准去要求。第二,情况在不断地变化,不必执著于固定不变的标准。第三,人们的行为受制于客观外物,不可能依恃一个固定不变的标准。第四,事物会互相转化,不必坚持一个固定不变的价值标准。”【注66】简而言之,他认为就是宇宙人世之间,都不能用一个统一不变的标准,因为客观的条件是不断变化的。 我认为对齐物思想的新的不同的认识,可以并列而存在。这些认识对于旧有的一般理解所存在的并不是有激烈对立的地方。而另外的则是一些研究者提出了比较尤为新奇和对立的观点。严春友就认为“齐物论”并非庄子的观点。他说:“从对全文内容的考察来看,齐物论的主题不仅不是齐物论,相反,其所要论证的是物与物不齐、物与物论不齐、物论与物论不齐,因此,通过辩论和两极式的概念思维不能达于道。”,他认为齐物论中:“并不包含万物齐同的含义,齐物论这一标题与其内容不符,从一个方而证明了许多学者关于齐物论标题是汉代学者所拟制、齐物论的主题不是齐万物的猜测是有道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