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清江南的出版印刷业1明清江南的出版印刷业(1)出版印刷业是明清江南的一个重要产业部门1 。关于这个部门在明清时期的发展情况,学界已有颇多研究 。这里不拟重复前人已做的研究,只想重点考察他们较少涉及的一个方面,即民间以牟利为目的的商业化出版印刷业。这种出版印刷业主要面向广大中下层社会民众,印刷物五花八门,无所不有。江南在宋代就已在中国的出版印刷业中占有颇为重要的地位,但还不是最发达之地。到了明代,情况丕变。江南出版印刷业的主要对手一直是福建建阳,但后者万历以后逐渐衰退。因此到了明末,江南出版印刷业在全国已独占鳌头 。而在江南,出版印刷业又主要集中于苏、杭、宁三大城市以及湖州、无锡、常州、松江等
2、城市。谢肇淛说:天下刻书最精者,为南京、湖州和徽州 ,江南即占其二。胡应麟说:“海内书,凡聚之地有四”,而苏、杭、南京占其三。其中,“吴会、金陵擅名,刻本至多,巨帙类书,咸荟萃焉。商贾所资,二方十七,闽中十三,燕、赵弗与也。然自本方所梓外,他省至者绝寡,虽连楹丽栋,搜其奇秘,百不二三。盖书之所出,而非所聚也” 。如此说来,仅只苏州和南京所刻之书,就已占全国出售之书的十分之七,而且江南也因此而成为书籍的主要输出地区。清代江南出版印刷业比明代更盛,一直保持着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大体而言,在明清时期,江南出版印刷业出现了四个重大变化。一、官营与私营出版印刷业的消长在明清时期,江南的出版印刷业出现了一个
3、重要的变化,即:在明代,官营出版印刷业在江南出版印刷业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到了清代则私营出版印刷业占有绝对的优势。这一消长,对江南出版印刷业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这一变化,集中地表现在坊刻的兴起以及官刻与家刻的蜕变上。明清江南出版的书籍,官府所刻者称为“官刻本”,私家所刻者称为“家刻本”,而书坊所刻者则称为“坊刻本”。在明代,大体上官刻与家刻多是非营利的,而坊刻则完全是为牟利。但是到了清代,前两者的非营利色彩也日益淡薄,逐渐演化商业化的出版事业。明初南京因系全国政治中心所在,故有大量政治性及教化性印刷品刊出。这些印刷品主要由官营机构刊出,因此官营出版印刷业十分发达。例如洪武初年亲王之国,朱元璋赐给
4、他们大量书籍,其中仅词曲一项,就赐予每王,本,二十余王共万余本。这些都是在南京刻印的。洪武朝刊刻大藏经,刻板多达,块,藏于大报恩寺,称为南藏。南京的宝钞局,更有钞匠名,在局印制宝钞 。永乐北迁后,南京作为留都,还保留了一部分官营出版印刷业。留都各部门继续印刷各种书籍,如南京礼部嘉靖间刻明伦大典,万历间刊太祖高皇帝御制文集。南京都察院、大理寺、会同馆各刻书一、二种。应天府刊茅山志、南畿通志、句容志、文公家礼仪节等种。但是印书最多的官营印刷机构,却是南京国子监。南京国子监从成立之初,就不仅接收了元代集庆路儒学旧藏的各路书板,而且还从地方上收取书板。如洪武八年取元庆元路王应麟着玉海板;以后又差人往取
5、广东布政司成化间所刻宋史板。永乐北迁后,这些书板仍然留在南监。至嘉、万时,监中所藏二十一史,板多漫漶,原板脆薄,剜补即脱落。嘉靖七年南监祭酒张邦奇等奏,以为“莫若重刊。又于吴下购得辽、金二史,亦行刊刻、共该用工价银一千一百七十五两余,刷印等费不在数内”。万历初以赎款重梓梁书。所以南监二十一史有宋、元旧板、又有重刻新板。宋蜀刻七史残板,至清嘉庆江宁藩库失火,几历七百年始被毁。南监汇编刊印二十一史,又刊印通鉴、通鉴纪事本末、通鉴前编、通鉴纲目、通志略、古史、南唐书等,以及通典、文献通考等要籍。万历初又出版了子汇种。南监还出版了虞世南、欧阳询、赵孟頫写的百家姓、千字文等法帖种,以供临摹学习。其出版的
6、科技书有天文志、营造法式、农桑撮要、农桑衣食、栽桑图、算法、河防通议等;医药书有大观本草、脉诀刊误、寿亲养老新书。南监所印之书甚多,据黄佐南雍志卷十八经籍考下篇“记刻样本末”中所记,着录约二百种左右,分制书、经、子、史、文集、类书、韵书、杂书;石刻类,并于每书下注明存板或好板、坏板、断板、裂破模糊板面数。周弘祖古今书刻南京国子监着录种,杂书最多,共种,次为普通经书、史书、诗文集子书各数十种。此外还应指出的是,南监补刊正史,不特有近百名监中学生写字、校对,又有学生亲自刻字的。这种学生实际参加书籍出版的情况,是宋代、清代的国子监所没有的 。到了清代,虽然江南官府依然出版一些书籍和文告,但官营出版印
7、刷业已经衰落,与明代不可同日而语矣。此时私营出版印刷业早已取代了官营出版印刷业的地位,成为江南出版印刷业的主力。明清江南私营出版事业发达的一个有利条件,是江南汇集了全国主要的私家藏书和私人藏书家,因而不仅拥有丰富的书籍资源,同时也拥有众多的书籍爱好者。清人孙从添说:“大抵收藏书籍之家,惟吴中苏郡、虞山常熟、昆山,浙中嘉、湖、杭、宁、绍最多” 。其中常熟毛氏汲古阁最为人羡称。毛晋以高价大量求购各种善本书籍,积书多达八万四千册。为了与天下人分享这些资源,毛晋不惜耗费重金,在家设立“印书作”,大量刻印书籍。据其子毛扆回忆,到毛晋过世之前,其家所藏书板已超过万片。虽然毛晋并未求牟利,但是在他殁后,毛扆
8、说“其板归叔兄,今质于他所” 。这些书板被典押出去之后最终归宿不明,但是最大的可能是被用于商业化印刷,因为象毛晋那样有钱而又甘愿为古籍传播贡献出一切的人士,终归是很少的。许多家有藏书的文人,即使自己无力刻书牟利,也往往与书商联手。例如冯梦龙在其编辑的绣像古今小说的序中说:“家藏古今通俗小说甚富,因贾人之请,抽其可以嘉惠里耳者凡四十种,畀为一刻”。凌蒙初在初刻拍案惊奇序中则说:“肆中人见其冯氏所编小说行世颇捷,意余当别有秘本图书而衡之,因取古今来可新听佐诙谐者,演而畅之,得若干卷”,交书贾刊出。早在明代中期,江南私营出版印刷业就已有颇大发展。从明人彩绘的南都繁会图卷可看出南京市面繁荣的情况,有“
9、刻字”、“镌碑”等市招。胡应麟说:“凡金陵书肆多在三山街,及太学前”10 。所以有的书坊就写上“三山街书林”或“三山书坊”等字样。张秀民根据诸家目录及原本牌子,考得有家,稍少于建阳而多于北京。南京书坊以唐姓十二家为最多,次为周姓八家11 。乾嘉时的南京有私营书坊二十余家,“大半皆江右人。虽通行坊本,然琳琅满架,亦殊可观”12 ;“雕引书板,海内资之,粗者多而精者亦不乏”13 。苏州书坊更多。在明代苏州府附郭县吴县与长洲县,据张秀民整理的资料,已知的书坊就有家,而且几乎都集中在阊门一带14 。康熙十年出版印刷业主成立了同业公会崇德公所15 。道光时苏州印刷品“贸易四方”16 ,同时更发生了严重的
10、劳资纠纷,不得不告官解决17 。二、印刷技术的进步明清江南出版印刷业出现了重要的技术进步。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活字印刷的推广,其次是彩色印刷技术的出现与改进。活字印刷术未见用于明代江南官营出版印刷业中,因此可以说是私营出版印刷业中特有的现象。这一现象大约出现于明代中期,主要是用木活字板。胡应麟说:“活板始宋毕升,以药泥为之,今无以药泥为之者,惟用木称活字云”。魏崧说:“活板始于宋,明则用木刻”。龚显曾则说:“明人用木活字板刷书,风乃大盛”18 。活字印刷比雕板印刷效率高,费用低。明代嘉定徐兆稷借得活板,印了其父徐学谟的世庙识余录。兆稷在序中说:“是书成凡十余年,以贫不任梓,仅假活板,印得百部,聊
11、备家藏”19 。由此可见活字印刷确实比雕板印刷便宜。活字印刷的这种优越性已为江南出版界人士所熟知。着名的出版家华珵就是一例。他虽然以木板雕印宋人左圭编的丛书百川学海而闻名,但也积极追求活字印刷,“逾七十,而好学过于弁髦,又制活字板,择其切于学者亟翻印以利众,此集之所以易成也。自沈梦溪笔谈述活板法,近时三吴好事者盛为之;然印有当否,则其益有浅深”20 。祝氏认为华珵利用活字板,所以出书很快,而选印的宋着名诗人陆放翁的渭南文集剑南续稿等,也是深有益于人的。康熙无锡县志卷二十二也说:华珵“又多聚书,所制活板甚精密,每得秘书,不数日而印本出矣”。这充分说明活字板的优越性21 。明代江南私人藏有活字板者
12、不少。例如南京国子监生胡旻有“活字印”,正德十三年曾有人借它摹印庄子鬳斋口义。万历时南京拔贡李登用家藏“合字”印其自己的着作冶城真寓存稿数百本,以赠送朋友。所谓“合字” 或“活字印”,即为活板字。民间书院有活字板也起于明代。常熟人钱梦玉,曾以东湖书院活字印行其师薛方山中会魁的三试卷22 。明代江南木活字流行的范围,除上面提到的南京、嘉定、常熟等地外,还有苏州、杭州等地,而以苏州一带为较盛23 。除了木活字,还有铅活字和铜活字。我国创用铅活字,首见于明代常州。可惜明代常州铅印本没有传下来。使用铜活字印书比铅活字普遍。明代中期南京张氏就使用铜活字印书,其印本流传下来者有开元天宝遗事一种。常州也有铜
13、板,称“常州铜板”,当时颇为有名,但未见流传下来,今日可知者,只有嘉靖间开州人藏书家晁瑮见过杜氏通典纂要、艺文类聚两种24 。在苏州,明代有金兰馆、五云溪馆、五川精舍、吴郡孙凤等各家印书,过去藏书家着录,均作为铜字印本。常熟周堂曾用福建书商游榕、饶世仁的铜字排印太平御览一百余部。以上诸家多在今苏州一带,正如祝允明所说的“近时三吴好事者”。明唐锦梦余录谓“近时大家多镌活字铜印,颇便于用”。铜字印刷方便,已为一般人所公认了25 。最有名的铜活字使用者,是无锡出版家华燧与安国。华燧,华珵之侄,字文辉,号会通,“少于经史多涉猎,中岁好校阅异同,辄为辨证,手录成帙。既乃范铜板锡字,凡奇书艰得者,悉订正以
14、行,日:吾能会而通之矣”26 ;“既而为铜字板以继之,曰吾能会而通矣,乃名其所曰会通馆。君有田若干顷,称本富,后以劬书故,家少落,而君漠如也27 ”。他自己说:“始燧之为是板也,以私便手录之烦,今以公行天下”;又说:“燧生当文明之运,而活字铜板乐天之成”28 。当时有人打算把朱诸臣奏议重新刻板,而怕费用浩大,就请“会通馆活字铜板印正,以广其传”,在弘治三年印成册。这次因为试印性质,对于金属活字不易受中国墨的技术问题,尚未解决,所以墨色不好,模糊邋遢,沾手便黑,有的字只印出一半,排的参差不齐。因为只有一副活字,因此正文和小注,不分大小,每行双排,看起来正大像小注。又校勘不精,脱文误字,每卷都有,
15、印刷质量不高,但恰是我国现在所知最早的金属活字印本。过了两年他又印宋代类书锦绣万花谷。这部书用小字印的称“华家小铜板”用大字印的称“大铜板”。后来他又陆续印行卷峡浩繁的百川学海、宋潘自牧的记纂渊海、谢维新的古今合壁事类前集等。他自己的着作九经韵览、十六史节要也用铜板印行。正德元年又印了君臣政要与文苑英华辨征等。他印的书,版心下方有“会通馆活字铜版印“字样,多为白纸大本,有的纸张拼接印刷,或直接,或横接,粘成一页。会通馆印书可考者约种,除毛诗白文为木刻外,余均为活字铜板。其中宋诸臣奏议、锦绣万花谷、容斋五笔、文苑英华纂要、百川学海、音释春秋、九经韵览、古今合壁事类前集等八种,出版均在弘治十三年以
16、前,相当于欧洲世纪的“摇蓝本”,在印刷史上显得特别珍贵。过去外国学者称宋板书为“中国的摇篮本”,其实宋本为木刻,与欧洲金属活字摇篮本,有本质上的不同。中国印本书有此资格者,也只有上述华燧印的种而已。华燧的亲侄华坚也印书。华坚字允刚,事迹不详,其所印书多有“锡山兰雪堂华坚允刚活字铜板印行”牌子,或刊语,又有“锡山”两字圆印及“兰雪堂华坚活字铜板印”篆文小印。兰雪堂印有唐人类书艺文类聚及汉蔡邕的蔡中郎集、唐白居易的白氏文集、元稹的元氏长庆集等。艺文类聚有华坚的儿子华镜正德十年写的后序。虽然蔡中郎集据说“前后错杂,至不可句读”,但近代藏书家对兰雪堂印本还是颇有好评。各书因为一行内排印两行,被称为“兰
17、雪堂双行本”。兰雪堂本多注明活字铜板字样。此外还有被称为“华家铜板”而不知何家所印者,有史鉴、盐铁论两书。无锡华家铜活字印书多,出版快,虽因校勘不精,为世诟病,而在创用铜活字方面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与华家同样着名的,又有无锡安氏。安氏家族主要人物安国,字民泰,自号“桂坡”。他以布衣起家,是当时中国最富有的人,号称“安百万”。他喜欢购买古书名画,以至充栋,曾说“积金诲愚,积书诲明”,并“铸活字铜板,印诸秘书,以广其传”29 。其印书多在嘉靖初年,只有河北东光县志印于正德十六年。东光人廖纪在南京做吏部尚书时,听说安国家有活字铜板,就托他印自己所修的东光县志。这部正德东光县志,可以说是我国惟一用铜活
18、字印的方志,可惜早已失传了。嘉靖十年俞泰跋安国所刻初学记,说他“经、史、子、集,活字印行,以惠后学,二十年来无虑数千卷”。安氏印书虽较华氏诸家略晚,而比欧洲印刷术第一次传人新大陆的墨西哥及俄国的莫斯科还是要早些。安氏活字印的板心上方每页有“锡山安氏馆”五字,而木刻本初学记则注“安桂坡馆”四字。初学记、颜鲁公艾集,除铜字印外,又均有刻本。此外用活字印的又有魏鹤山集、石田诗选等。清钱谦益春秋繁露跋说:“金陵本伪舛,得锡山安氏活字本校改数百字”。可知他印的还是比较认真。他的出版品用白纸或黄纸,有的印张也是拼接而成,这是明代流行的用纸节约的风气。装订方面用当时盛行的包背装,外皮蓝纸,有印好贴上的书签,
19、这是仿照南宋的旧法。安氏印的鹤山大垒集每页边框外有大字“宙七十二”、“洪七十三”、“独七十四”等千字文编号,因全书共一百零九卷,印张较多,虽每卷已有页码,为便于折叠装订,故又用这些字号。此与西洋印本有时有纸上装订用的折叠号码相类似,在我国印本书中殊为罕见30 。到了清代,使用活字板印书更为普遍。袁栋说:“印板之盛,莫盛于今矣。吾苏特工,其江宁本多不工。今用木刻字,设一格于桌,取活字配定,印出则搅和之,复配他页。大略生字少刻,而熟字多刻,以便配用”。江南人赵翼说:“今世刻工有活板法,亦起于宋时,但宋时犹用泥刻字,今则用木刻,尤为适用耳”。木活字印书成为时尚,直到清末仍然通用。而木活字也成为一种动
20、产,不仅可以借用,而且可以典当、出卖、馈赠。这些活字或为书坊所有,或为谱匠所有,皆以盈利为目的31 。清代江南官府也使用活字印书,如吴门节署本等,但不多。民间使用则十分广泛,有名者如苏州徐氏灵芬阁、岝萼山房,南京倦游阁、宜春阁,嘉兴王氏信芳阁,常州谢氏瑞云堂等。藏书家和名人私人印书使用木活字者也不少,如嘉庆时常熟张金吾从无锡得到十万余枚活字,排印自己的着作爱日精庐藏书志,又印行续资治通鉴长编,用了个月时间,印成册32 。除了书籍之外,木活字还普遍用于印刷宗谱,因此清代十分之六七的家谱都用木字排印。常州、无锡印工在清代最负盛名,以致有四川人把宗谱稿本寄到常州排印。安徽人更将省立的官书局曲水书局,
21、设立在常州龙城书院33 。清代铜活字板印书也还有。如常州活板仍颇享盛名,咸丰八年徐隆兴等九修毗陵徐氏宗谱三十册,即为铜字印本。咸丰二年吴钟骏在杭州任上,借用当地的“聚珍铜板”印行其外祖父所着妙香阁文稿等。更为有名的是吹藜阁铜字板。其印本有文苑英华律赋选,在书名页与目录下方及卷四终未行,均有“吹藜阁同板”五字34 ,卷端则题“虞山钱陆灿选,门人刘士弘订”,并有康熙二十五年钱氏写的自序。该序说:“于是稍加简汰,而授之活板,以行于世”。虽然没有说明活板是自己的或借用别人的,但是由此可推知该板可能为苏南一带产物。吹藜阁本文苑英华律赋选比古今图书集成要早四十年,是现在所知清代最初的铜字本。书凡四册,黑口
22、,四周大单边。字为笔写体,也就是所谓“软字”或“今体”,楷书流利悦目,印刷清楚,体现了很高的印刷水平35 。明清江南出版印刷业中的另外一项重要技术进步是彩色套印技术的出现。明代江南书坊中采用套印的不多,只有天启元年种文堂苏长公密语为两色套印本,但是南京却出见了最出色的彩色套印。住在南京的艺术家安徽人胡正言,于明末用五彩套印十竹斋画谱、笺谱,不论花卉羽虫,色彩逼真,栩栩如生,成为学画的范本36 。这项进步开创了我国套色彩印的先河。三、大众读物出版印刷的发展由于出版印刷业的产品具有“教化”和宣传的功能,因此其性质与其他工业部门的许多产品颇有不同。因为这个原因,出版印刷业在明清江南受到官府不同程度和
23、不同形式的控制与干预,因此其商业化的发展也与其他工业有所不同。在明代初年,政治性和教化性读物是在江南出版印刷业产品中占有很高比重37 。到了明代中期以后,商业化的出版印刷业才发展了起来,而到了清代则已成为江南出版印刷业的主流。这类商业化出版印刷业主要是印制销路广大的大众读物,包括通俗文艺作品、通俗实用读物、童蒙课本、时文选本、年画、日历及迷信用品等。下面就分类简述之。通俗文艺作品早在明代,江南小说曲本出版已颇盛。南京书坊即已大量印刷此类读物,着名书坊如唐氏富春堂、世德堂、广庆堂、文林阁、陈氏继志斋等,都印行小说曲本,并延请建阳、徽州工匠,为所印之书镌刻插图38 。据张秀民与李致忠统计,明代南京
24、唐姓、周姓刻书坊最为有名,所刻戏曲本子可能达二三百种,超过以数量众多而着称的建阳坊本39 。其中万历间唐氏各家除刻医书、经书、文集、尺牍、琴谱外,又刻了很多戏曲。其中以唐对溪富春堂为最多,据说有百种。现存者有管鲍分金记、三顾草庐记、吕蒙正破窑记、岳飞破虏东窗记、张巡许远双忠记、商恪三元记等约种。世德堂又刻有赵氏孤儿记、五伦全备忠孝记、双凤齐鸣记、荆钒记、拜月亭题评等共种。有的书一刻再刻,如继志斋刻玉簪记。金陵书林除大批出版戏曲外,还出版了许多小说,如世德堂刊出唐书志传通俗演义,周氏大业堂刊出西晋志传题评、东晋志传题评、新刊出像补参采史鉴唐书志传通俗演义,兼善堂刊出警世通言,聚奎楼刊出笑话集谚浪
25、,万卷书楼刊出李卓吾订正的三国志传,等等。有的一书有多家书坊出版,如西游记有荣寿堂本,又有唐氏世德堂本,称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为迎合读者的喜好,一般戏曲小说都出像、出相,或称全像、全相。过去建阳坊本多为上图下文,图画扁短横幅。南京本改为整板半幅,或前后页合拼成一大幅,图像放大,线条粗放,多饶古趣。唐振吾广庆堂、陈氏继志斋图画渐趋工丽。金陵人瑞堂本隋汤帝艳史工极巧,则出于徽派板画工住在杭州的黄子立之手。胡贤刻帝鉴图说、奎壁斋本焦雄养正图解、大盛堂本出像增补搜神记都有插图40 。湖州凌氏印书滥恶,但刻“水浒、西厢、琵琶及墨谱、墨苑等书,反覃精聚神,穷极要渺,以天巧人工,徒为传奇耳目之玩”41 。在
26、江南通俗文艺读物中,要强调的是世情小说。明中叶到清初是世情小说出版的第一个高潮时期,而清中期则是第二个高潮时期。世情小说的两大流派艳情小说与才子佳人小说都大量出现,其他小说如讲史小说、拟市人小说等,也日益与世情小说合流42 。这种世情小说因为贴近中下层民众的生活,并且较多了反映小市民阶层的趣味,所以在当时的社会上有极大的读者群。特别是艳情小说,其种类之多,格调之低,为中国历史上所仅见。托名江南着名文人李渔着的着名淫书肉蒲团,其作者就公开说:“这部小说惹看极矣。吾之书成之后,普天之下无一人不买,无一人不读,所不买不读者惟道学先生耳。然而真道学先生未有不买不读者,独有一种假道学,要以方正欺人,不敢
27、买去读耳。抑又有说:彼虽不敢自买,未必不倩人代买读之。虽不敢明读,未必不背人私读耳”。清代江南才子佳人小说吴江雪第九回也说:“原来小说有三等,下等小说无非说牝说牡,动人春兴的。这样小说世间极多,买者亦复不少,书贾借以觅利”。清代文禁甚严,顺治九年、康熙四十八年及五十三年、乾隆元年、嘉庆七年、十五年与十八年,朝廷都曾颁布法令,对“坊肆小说淫词”加以“严查禁绝”、“通行严禁”43 。但这类小说却越禁越多。到了道光十四年二月,连皇帝也不得不在上谕中承认:“近来传奇、演义等书,踵事翻新,词多俚鄙,其始不过市井之徒乐于观览,甚至儿童妇女莫不饫闻而习见之,以荡佚为风流,以强梁为雄杰,以佻薄为能事,以秽亵为
28、常谈”44 。这类色情小说不仅在有闲阶级中,而且在小市民中,都有广大读者群。此外,宣扬色情内容的图象读物春宫等,在各阶层民众中也有广大市场。例如印制低劣的春宫,价格低廉,随处可得,广泛传布于不识字的下层民众之中45 。由于各种色情读物销路良好,因此其出版也成了书贾牟利的手段。利之所在,人尽趋之。无怪乎官府禁之于上,道学家抨击之于下,书坊却照样刊行不误。在明清时期,江南在城市化、商业化水平以及人民生活水准、识字率等方面,都高居中国各地之首。因此这类反映小市民趣味的世情小说,也大多出于江南书坊,以至江南成为当日“淫书”和其他民间通俗读物的渊薮。像嘉庆十五年六月御史伯依保奏请销毁淫书时列举的淫书代表
29、作如意君传、浓情快史、株林野史与肉蒲团,大多为江南文人编写并由江南书坊刊行。因此之故,清代历次禁书,重点都是江南。康熙时江苏巡抚汤斌就曾痛斥“江苏坊贾,惟知射利,专结无学之徒,编纂小说传奇,宣淫诲诈,备极秽亵,绣像镂版,极巧穷工”;因此下令:“若淫词小说戏曲,将书板立行销毁,刊刻发卖者一并治罪” 。但此禁并未有效执行,故至乾隆时,又是“吴中坊贾,编纂小说传奇,绣像镂版,宣淫诲诈,败坏人心”47 。同治时,丁日昌在江苏禁毁“淫词小说”,开出的书目竟多达种。可见江南此类读物出版之盛。注释1 本文中的明清时期,仅包括年以前。本文中的江南地区,其地理范围,我已作过界定,包括明清的苏、松、常、镇、宁、杭
30、、嘉、湖八府。本文中所说的出版印刷业,内容广泛,不仅包括书籍的出版印刷,而且还包括其他所有文字与图案的出版印刷。 例如沈燮元:明代江苏刻书事业概述,刊于学术月刊年第期;张秀民:元明两代的木活字,刊于图书馆年第期,明代的铜活字,刊于图书馆年第期,清代的铜活字,刊于文物年第期,清代的木活字,刊于图书馆年第、期,明代南京的印书,刊于文物年第期,中国印刷史,上海人民出版社,年;李致忠:明代刻书述略,刊于文史第辑;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人民出版社年,第章第节造纸业和印刷出版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范金民: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南京大学出版社年,第页;等等。 大庭修:江户时代日中秘话,中译本,中华书局年,第页。 五杂俎卷十三事部一。 少室山房笔丛卷四。 张秀民:明代南京的印书。 以上参阅张秀民:明代南京的印书。 孙从添:藏书纪要。 毛扆:春渚纪闻跋题。 10 少室山房笔丛甲部经籍会通四。11 张秀民:明代南京的印书。12 白下琐言卷二。13 嘉庆江宁府志卷十一物产。14 张秀民:中国印刷史,第页。15 江苏省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集,第页。16 道光二十五年吴县禁书坊印手把持行市碑。17 道光二十五年吴县禁书坊印手把持行市碑。18 参阅张秀民:元明两代的木活字。19 徐学谟初名学诗,约卒于万历初,年七十三。曾做过礼部尚书。全书二十六卷,记载了明世宗嘉靖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