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86 ,大小:298.66KB ,
资源ID:995866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995866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3微粒的运动.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3微粒的运动.docx

1、3微粒的运动 3 微粒的运动(编写:武珞路中学胡国新、陈琼、陈萍 审订:王炳红)本章知识构建教材结构分析1气体、液体、固体的分子结构。气体液体固体分子间的距离很大(大于分子直径的10倍以上)较固体大很小分子间的作用力很小,可忽略较固体小很大分子的运动分子可到达它所能到达的空间分子在各自的平衡位置做无规则的振动,振动的平衡位置不断改变分子在各自的平衡位置做无规则振动2蒸发和沸腾蒸发沸腾发生部位只在液体表面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温度条件任何温度下在一定的温度下剧烈程度缓慢剧烈影响因素液体的表面积、液面上空气流速、液体的温度液面上的压强、液体种类温度变化吸收热量,温度降低吸收热量,温度不变共同特点

2、都属汽化现象、吸热3物质的三态变化图4使气体液化的办法:(1)降低温度:所有的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的程度时都可以液化。(2)压缩体积:如液化石油气体是在常温度下用压缩体积的办法贮存于钢罐里的。5压力和重力的区别:见下表压力重力力产生的原因由两个接触的物体相互挤压而产生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施力物体相互挤压的物体地球受力物体支承物体物体本身力的大小一般不等于物体的重力,有时与重力毫无关系G=mg力的方向垂直指向受压物体表面总是竖直向下力的作用点在支承物体的表面上在物体的重心上6压强。 分 项压 强产生的原因特点测量及计算应用固体压强物体间相互挤压固体能沿原方向大小不变地传递压力;但由于受力面积可能

3、不同,所以不能大小不变地传递压强墙基做得宽,刀、剑锋利液体压强液体受到重力的作用,液体具有流动性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测量:压强计连通器、液压起重机气体压强(大气压)空气受到重力的作用,空气具有流动性空气也能大小不变向各个方向传递压强测量:气压计抽水机、注射器7物体的浮沉条件。上浮下沉悬浮漂浮沉底F浮GF浮GF浮GF浮GF浮+NG实心体液物液物液物V排V物液物V排V物液物处于动态(运动状态不断改变)可以停留在液体的任何深度是“上浮”过程的最终状态是“下沉”过程的最终状态受非平衡力作用处于静态,受平衡

4、力作用8浮力的计算。(1)称量法:把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上,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F1,再把物体浸入液体,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F2,则F浮=F1-F2。(2)平衡法:即物体悬浮或漂浮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由于力平衡条件,F浮=G物。注意:悬浮时是浸没在液体中,V排=V物;漂浮时,V排V物。(3)公式法: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而G排=m排 g=液gV排,普遍适用于计算任何形状物体受到的浮力。(4)压力差法: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等于液体对它向上、向下的压力差;F浮=F向上-F向下。9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从宏观和微观角度看质量守恒

5、定律,可将化学反应过程归纳为“五个不变,两个一定改变,一个可能改变”。即:(1)(2)(3)一个可能改变:分数的数目可能改变。10化学方程式。(1)概念:化学方程式是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2)化学方程式的意义:表示反应物、生成物以及反应条件。表示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即质量比)。说明反应物、生成物的各粒子间的相对数量关系。(3)化学方程式的读法:从左到右,先读反应物,后读生成物。如反应物和生成物不止一种,反应物之间的“+”号读作“跟”、“与”或“或”,生成物之间的“+”读作“和”,“=”读作“生成”。如反应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的,还应读出反应条件。11化学方程式的书写。(1)

6、书写化学方程式的两条原则:以客观事实为基础;遵循质量守恒定律。(2)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左写反应物,右写生成物写对化学式,系数来配平中间连等号,条件相注明生成沉淀和气体,符号()来标明。(3)化学方程式的正误要四查:一查化学式,二查配平,三查条件,四查标号。(4)化学方程式配平的方法:最小公倍数法:先找出反应前后同种元素原子在不同种分子中的个数,然后求其最小公倍数,进而确定化学方程式左、右两边的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最后再配平其他元素的原子。奇数配偶法:首先选定式子两边原子个数一奇一偶的元素作为配平的起点,若有几种元素在反应式两边同时出现奇偶数时,从出现次数多的那种元素开始,将奇数配成偶数

7、,然后以该化学式和其计量数为依据,找出其他化学式的计量数,配平化学方程式。观察法:先找出化学方程式两边组成较复杂(原子数目多)的化学式,令该化学式的化学计量数为1,然后依据原子个数守恒确定其他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可为分数),最后在方程式两边各乘以某数,使各化学计量数变为最简整数。12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1)化学方程式是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依据,解题时要抓住三个关键:准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要配平;准确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化学方程式中化学式写错、化学方程式不配平、相对分子质量计算有误是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中常见的错误。(2)解题时写有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已知量和未知量时,相对分子质量

8、必须写在对应物质化学式下面,相应的已知量、未知量写在相对分子质量下面。(3)化学方程式反映的是纯净物的质量,因此遇到不纯物质时,要先把不纯的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换算成纯净物的质量。若是气体体积需换算成质量方可进行计算。(4)解题过程中要把握好三个要领:步骤要完整;格式要规范;计算要准确。13物质之间的转化。(1)金属在一定条件下可被氧气或氧化物氧化成为金属氧化物。(2)非金属在一定条件下可被氧气或氧化物氧化成为非金属氧化物。(3)金属氧化物在一定条件下可被还愿剂还原成金属。(4)某些金属氧化物(即碱性氧化物)可与水反应生成对应的碱。(5)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即酸性氧化物)可与水反应生成对应的

9、酸。(6)某些难溶性碱可在加热时分解生成金属氧化物和水。14酸雨的形成、危害与防治。(1)形成:。(2)危害:腐蚀建筑物,影响植物生长,污染水质,影响人体健康。(3)防治:工厂废气处理后再排放;燃料脱硫处理;采用其他清洁能源,如太阳能、氢能等。3.1 物质三态的粒子模型第1课时 分子动理论解释三态变化(编写:武珞路中学林立 审订:王炳红)课标解读1了解物质三种不同状态的粒子特点。2会用粒子模型解释物质存在的三态变化。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通过探究活动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2科学知识与技能:会用粒子模型解释物质存在的三态变化;能用粒子模型解释汽化和液化现象;知道汽化和液化的概念;知道蒸发和沸腾是

10、汽化的两种方式;知道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知道蒸发、沸腾吸热。3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认识交流的重要性。4科学技术与社会:略。教材分析1教学重点:会用粒子模型解释物质存在的三态变化。2教学难点:认识物质三态变化需要的条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大家还记得物质是怎样构成的吗?既然一切物质(各种状态的物质)都是由微粒构成,为什么通常固体物质有一定的形状,而液体、气体可以流动,气体又比较容易压缩呢?我们如何解释这些差异呢?二、新课教学1物质三态的粒子模型。上学期在学习原子结构时我们提到了模型法。我们要解释物质在不同状态表现出不同性质,同样需要采用模型方法。思考

11、:教材P55图3.1、图3.2、图3.3分别模拟什么状态下的粒子?小结:图3.1模拟气态粒子,图3.2模拟固态粒子,图3.3模拟液态粒子。通过上述模型,同学们应该能够归纳构成不同状态的物质粒子的特点。粒子间的距离粒子的运动情况气态粒子最大自由迅速运动液态粒子较大一定的距离内自由移动固态粒子最小固定位置附近振动2用粒子模型解释三态变化。思考:生活经验告诉我们,物质处于哪种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物质处于何种状态与哪些因素有关?(从物质粒子模型角度分析)讨论后分析:粒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当温度改变时,粒子间的距离及粒子的运动情况都会相应发生改变,物质的状态也就随之发生变化。(1)熔化和凝固。讨论:

12、如何用粒子模型解释物质液态与固态间的变化?小结:当固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粒子运动加剧,粒子运动足以使它们离开原来位置相对自由地移动,这时固态物质就熔化为液态。可见熔化需要吸热。例如:冰熔化成水、高温下钢熔化成钢水等。反之,当液态物质温度降低,粒子运动范围和自由度会相应降低,液态物质就凝固成固态物质。凝固需要放热。例如:冬天水结冰、钢水变成钢锭等。巩固:为什么人们常说“下雪不冷,化雪冷。(2)汽化和液化。讨论:气态和液态物质能否相互转化?你能用物质粒子模型解释吗?汽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讲述:汽化有沸腾和蒸发两种方式。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表面和内部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

13、腾时的温度叫该液体的沸点。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只发生在液体表面的缓慢的汽化现象。汽化需要吸热。活动探究:A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裹上用酒精浸湿的棉球,观察温度计示数的变化。B在手背上涂些酒精,感受如何?小结:以上事例充分说明了液体在蒸发过程中要吸热,使液体和它依附的物质温度下降。蒸发致冷。讨论:教材P57讨论。小结: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温度、液体表面积和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情况有关。学生活动:列举一些改变蒸发快慢的事例。如:用吹风机吹头发、晾晒谷物要选晴天摊开来晾晒等。液化: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活动探究:演示实验。实验步骤:A将少量乙醚吸进注射器,取下针头,用橡皮帽把注射器的小孔堵住。B握住注

14、射器的下端,乙醚有什么变化?C向内推动活塞,你可以看到什么?归纳总结:压缩气体可以减小粒子间距离,使气体液化。学生活动:列举身边通过压缩使气体液化的事例。(引导学生回答)小结:打火机中的液态燃料、液化石油气、火箭使用的液态氢燃料,均是采用压缩气体体积的方法液化的。讲述:使气体液化有两种方法。除了压缩体积使气体液化外,降低温度同样能使气体液化。气体液化会放热。学生活动:列举出一些通过降低温度使气体液化的事例。巩固:深秋的早晨,草地里的露珠和田间的薄雾是如何形成的?小结: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后液化形成的。三、课堂小结略。课后反思教学参考资料一、小资料进行乙醚液化实验时,吸进注射器的数量要少些,使

15、乙醚在注射器内能够全部汽化。实验前应当在活塞和针筒的接触面涂润滑油,以免活塞向内推时,乙醚蒸气从活塞与针筒之间泄漏出来。这个实验可见度较低,教师可在教室内巡回让学生观看。上述实验中,如果手的热量难以使乙醚完全汽化,建议用温水代替手进行实验,效果会更明显。上述实验中,乙醚蒸气有麻醉性,且挥发性极强,这个实验要在通风良好条件下进行。二、问题解答:P57“讨论”用粒子模型解释:温度越高,粒子运动越剧烈,因此从液体中离开也就越快。液体表面积越大,表面的粒子数也就越多,因此离开液体也就越快。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越快,从液体里离开的粒子就越不容易聚集在液面上方,阻碍后面粒子的运动,因此粒子离开液体的速度也会

16、加快。第2课时 升华与凝华(编写:武珞路中学胡旭东、蔡元华 审计:王炳红)课标解读1通过实验探究升华,尝试用升华来解释一些现象。2通过观察,探究自然界中的霜、雪等天气现象。3能用物质粒子模型解释升华和凝华。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探究升华和凝华过程,探究自然界中的霜雪天气现象。2知识与技能:知道升华和凝华的变化过程以及吸放热,知道生活中哪些现象是升华和凝华,以及一些具体应用实例。3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尝试用升华和凝华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4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知道升华、凝华在生活当中的应用。教材分析1教学重点:用升华、凝华来分析、解释一些现象。2教学难点:凝华和液化

17、的区别,升华和汽化的区别。教学资源开发仪器准备:试管,烧杯,热水和冷水,碘,橡皮塞。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复习完成下列物质状态转换过程,指明是什么变化,分别是吸热还是放热,并分别举一例。引入:物质能不能在固态和气态之间直接进行转换呢?二、新课教学演示:在试管中放入少量碘,塞上盖子后放入热水中,观察现象。过一会儿,再将试管从热水中拿出,放入冷水中,观察现象。学生讨论:这能说明什么?讲述:固态碘受热后直接变成碘蒸气,碘蒸气遇冷又直接变成固态碘,这说明物质在固态和气态之间可以直接转化。物质以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讨论:在生活当中有哪些现象是升华或是凝华?老师可以补充:冬天冰

18、冻的衣服干了,这是冰升华了。雪天堆的雪人会变矮这是雪升华。用久了的白炽灯泡钨丝因为升华会变细,冷却后钨蒸气凝华后附着在灯泡壁上,会使灯泡壁变黑。寒冷的冬天,室外温度很低,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窗玻璃会凝华成小冰晶附在玻璃窗的内表面上。提问:物质变化中总伴随着吸放热,通过刚才的实验及我们讨论的问题你们能发现什么呢?讲述:升华是吸热过程,物体吸热温度升高,微粒运动加剧,微粒之间距离增大,挣脱微粒之间的束缚而成为气态微粒;凝华是放热过程,物体放热,温度降低,微粒运动减慢,微粒之间距离减小,而变成固态。讨论:干冰可以升华,它是如何用来人工降雨和在舞台上制造“云雾”效果的?自然界中的霜、雪是怎样形成

19、的?提问:如何区别升华和汽化,凝华和液化现象?举例说明。三、课堂小结完成物态变化转换图。课后反思 教学参考资料略。32 流体的性质第1课时 压力与压强(编定:武珞路中学石庆雄 审订:王炳红)课标解读课标要求:“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压强的概念。能用压强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教材首先安排四幅插图(教材P59图3.8)引导学生认识: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压力的大小、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教学时要通过设计、进行实验,引入并学习压强的概念。重点在通过实验,让学生建立压强的概念;要上学生记住压强的单位;理解1Pa的含义。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设计探究试验,验证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受力面

20、积的大小的关系。强化控制变量法的思想在实验中的应用。2科学知识与技能。(1)理解压强的概念。(2)知道压强的单位,知道1Pa的含义。(3)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4)能用压强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5)了解增大或减小压强的主要办法。3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4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生活中有很多增大压强或减小压强的实例,要引导学生主动分析生活中的事例。教材分析1教学重点:压强的概念、计算压强的公式、压强的单位。2教学难点:压力的大小及压力方向的分析。(压力的大小和压力的方向不要讲得太多)教学资源开发1教材中对压

21、强概念的建立没有设计探究实验,老师在上课时要用身边的器材引导学生设计探究实验。例如:资料瓶、小木块、图钉、海绵等等。一般学校的物理实验室里都有演示压力作用效果的压力小桌、配套的海绵或石灰等。2教材P59图3.8可以用来引出压强的概念,也可以等压强的概念建立后让学生来分析。3教学媒体应用:上网查找啄木鸟、骆驼的图片,关于增大压强或减少压强事例的课件和动画。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啄木鸟有个细长而坚硬的尖喙,这对它的生存为什么特别重要呢?假如尖喙变钝了,它还能成为“森林医生”吗?骆驼的体重比马大不了一倍,而它的脚掌面积是马蹄子的三倍,这为“沙漠之舟”提供了什么有利条件?我们学习过压力和压强的知

22、识后,就会解释其中的原因了。(若能把啄木鸟啄虫子、骆驼在沙漠行走的镜头制成课件放映给学生看,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新课教学1压力。人站在地面上,对地面有向下的作用力;茶杯放在水平桌面上,茶杯对桌面也有向下的作用力。人对地面、茶杯对桌面的作用力都是垂直压在它们的表面上的,我们把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用投影放映出图3-1所示的三种情况下,三个接触面受到的压力的示意图,并简单分析压力并不都等于重力。(讲这一点不要花太多时间,不要讲得太深)2引入压强。教师拿着图钉演示,先正按,后夸张的反按(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提问,为什么我们按图钉时只正按,不反过来按呢?如果反按会有什么效果

23、呢?学生思考后再提问:用同样大小的压力,为什么正按和反按时,产生的效果不同呢?压力产生的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请同学们想一想。可以讨论,讨论后回答。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继续提问:你们还能设计出探究实验验证你们猜想吗?我这里有些器材(老师出示器材:泡沫、压力小桌、砝码等),哪些同学上台边讲解、边演示?老师引导学生上台做如图3-2所示的实验,并协助记录如下:实验次数压力变力面积效果1小小显著2大小很显著3大大不显著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由乙、丙分析得出: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显著。由甲、乙分析得出: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显著。下面我们一起分析教材P59图

24、3.8,这几个事例中反映的是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采取提问的方法,让学生分析,老师引导)提问:切苹果时,刀子越锋利切得越容易,这是为什么?人站在滑雪板上陷不进雪地里是什么道理呢?铲车的铲子为什么做得又尖又锋利?球鞋的鞋底做成钉子状有什么好处?(这个事例从摩擦力的角度来分析更好)教师:我们用压强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3压强。(1)概念:压强是反映压力的作用效果的。我们把物体单位面积上承受的压力叫压强,常用字母P表示。(2)公式: 。压强P,压力F,受力面积S,则有: 。(3)单位:帕斯卡(Pa)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面积的单位是平方米,压强的单位为帕斯卡,简称帕,符号是Pa。1P

25、a=1N/m21Pa的意义是在1m2的受力面积上承受1N的压力。对1Pa的要有感性认识,一张报纸平放时对桌面的压强仅为0.5Pa;一颗西瓜籽平放在桌面上,对桌面的压强约为20Pa;成年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为1.5104Pa。比Pa大单位有:百帕(HPa)、千帕(KPa)、兆帕(Mpa)。4减小或增大压强。教师:哪个同学回答教师引课时提到的问题?学生回答后继续问:那么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是增大压强?原理如何?哪些情况是减小压强?原理如何?大家讨论一下后请人回答。教师可以在学生回答时适时引导分析下列事件:(1)铁轨铺在枕木上。(2)履带拖拉机的履带。(3)人坐沙发比坐硬木椅子舒服。(4)桥头

26、都要挂限重标志。(5)在乡下,人们都用扁担挑东西而不用木棍挑东西。(6)固定机器时螺钉底下的垫圈。(7)蝉为什么可以把口器插入树皮吸吮树汁。(8)铁包装饮料的吸管为什么有一端被削尖(9)大型平板载重汽车装有很多轮子。(10)磨刀不误砍柴工。(11)木桩做得上大下小。(把这些事例制成课件放映给学生看后,再请学生分析,效果更好)小结:很显然,在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增大压力可增大压强。课堂小结1压力的概念,压力不是重力。2压强的概念,计算公式和单位。3减小或增大压强的方法。板书设计压力和压强1压力: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2压强:(1)概念:压强反映压力的作用效果,

27、物体单位面积上承受的压力叫压强,常用字母P表示。(2)公式:。(3)单位:帕斯卡,简称帕,符号Pa。1Pa=1N/m2,1Kpa=1000Pa,1Mpa=1106Pa。3减小和增大压强的方法。在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可增大压强。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增大压力可增大压强。课后反思教学参考资料一、相关网址二、问题解答1P59“想一想”在书包带对肩膀的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大,压力越小,因此背宽带书包比背窄带书包觉得舒服一些。2P60“讨论”重型车辆安装非常较多宽大的轮子是为了减小压强,厨房中的菜刀用一段时间要磨一磨是为了增大压强。第2课时 大气压强(编写:武珞路中学石庆雄、毛彦生 审订:王炳红)课标

28、解读课标要求:了解大气压的存在,了解大气压值的测量,了解大气压的变化,了解大气压值的大小和单位。虽然七年级已经通过实验探究了大气压的存在,但这里仍有必要设计实验演示大气压的存在,再一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大气压值的测量主要是通过挂图和录像讲解;大气压的变化重点放在大气压随高度的变化而变化上。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用塑料瓶、塑料吸盘、水等设计探究实验,验证大气压的存在;也可以用玻璃管、广口瓶、水等制作简易的气压计来探究大气压与高度的关系。2科学知识与技能:(1)了解大气压的存在,了解大气压值的测量。(2)了解大气压的变化,了解大气压值的大小及单位。(3)能用身边常见的材料(如塑料瓶等)设计实

29、验,探究大气压的存在和大小的变化等。3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研究问题的精神,培养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4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生活中有很多与大气压有关的现象及应用。教材分析1教学重点:大气压存在实验的演示及托里拆利实验的分析和讲解:大气压随高度的变化而变化。2教学难点:托里拆利实验的分析及大气压的变化。教学资源开发1可以用瓶吞鸡蛋、覆杯实验、小试管在大试管中上升、自动喷泉、不需封口的气球等实验演示大气压的存在。2讲解大气压随高度的变化而变化时,可用玻璃瓶、软木塞、细玻璃管、染红的水制作一个气压计。3教学媒体应用:讲解大气压值的测量时可用到挂图和录像带。也可以按自己的设计把托里拆利实验制成课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演示实验:由实验设置疑问,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马德堡半球实验)。(1)把两个空心铜半球紧贴在一起,用抽气管抽出球内空气,关闭阀门,请两位大个子学生向相反方向拉两个半球。(2)悄悄打开阀门,再请两位小个子学生向相反方向拉两个半球。讲述:同学们知道力气小的学生反而拉开了两个半球的原因吗?学习了这节课的知道后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