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章曹操与曹植教案教 案时间分配2课时教学过程第五章 曹操与曹植第一节 开创一代诗风的曹操如同在政治、军事上所起的作用一样,在文学上,曹操也是这一个时代开创风气的人物。如果说魏诗是这一段文学史的起点的话,那么曹操的诗歌便是魏代诗歌之发端。比较三曹七子,操诗最为沉雄苍莽。出色的诗歌。曹操的诗,现存二十余首,都是乐府诗,其内容和写作方法都与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书艺文志)的精神一脉相承。一、曹操诗歌的思想内容:曹操诗的内容主要可分为三个方面:一、记叙汉末实事和个人经历,二、抒写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三、游仙诗。(一)记叙汉末实事和个人经历。其中第一方面,尤引人注目。曹操诗中的优秀篇什大
2、都属于此类。作为一个志在统一天下的豪杰之士,曹操的眼光一直集注于政治和军事。他的xi薤露和蒿里行均记汉末实事,由于诗中表现出一种沉重真挚的感情,所以质朴的诗句十分感人。请听曹操薤露篇那沉痛的歌声,他的蒿里行历来更是为人称道: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此诗可分为两个部分:前十句写关东州郡联军讨伐董卓而又自相并吞的史实,后六句展开当时社会残破的真实画面。曹操此诗对于社会画面的展开,同王粲的七哀诗、曹植的送应氏不同的特征,在于他是在写当
3、时军事政治事件的同时写及社会状况的。诗的中心是当时的军事政治事件,社会残破状况的记叙不过是作为这种军事政治事件的结果来叙述的。不看清这一点,我们就难以把握曹操诗反映现实生活之特征。创作背景公元189年(东汉中平六年),汉灵帝死,少帝刘辩即位,何进等谋诛宦官,不成,被宦官所杀;袁绍袁术攻杀宦官,朝廷大乱;董卓带兵进京,驱逐袁绍、袁术,废除刘辩,另立刘协为帝(献帝),自己把持了政权。公元190年(初平元年),袁术、韩馥、孔伷等东方各路军阀同时起兵,推袁绍为盟主,曹操为奋威将军,联兵西向讨董卓。 蒿里行是汉乐府旧题,为古代的挽歌,汉乐府古辞尚存,见于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中的相和歌辞相和曲。曹操的蒿里行
4、是借旧题写时事,内容记述了汉末军阀混战的现实,真实、深刻地揭示了人民的苦难,堪称“汉末实录”的“诗史”。蒿同薨,枯也,人死则枯槁。所以“蒿里”指死人所处之地。“蒿里行”是汉乐府的一个曲调名,是当时人们送葬时所唱的挽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孟津,乃心在咸阳。义士:指各州郡起兵讨伐董卓的诸将领。 兴兵:起动,发动军队。 讨群凶:指讨伐董卓及其婿牛辅,其部将李傕、郭汜等恶人。 会盟津:也称孟津,在今河南省孟县南。相传周武王起兵伐纣时,中途曾和联盟反纣的八百诸侯会合于此地。这里用“会盟津”代指各路讨董卓军队的结成联盟。乃心在咸阳:指各种义军心向汉王室。尚书康王之诰:“虽尔身在外,乃心罔不(无
5、不)在王室。”这里是化用其句。咸阳:秦代的国都,这里代指长安,当时汉献帝已被董卓挟持由洛阳迁到了长安。以上二句是说,这些讨董卓的各路人马,开始时也都说是拥护长安的帝室。 关东的仗义之士都起兵讨伐那些凶残的人。 最初约会各路将领订盟,同心讨伐长安董卓。袁绍等关东诸将起兵讨董卓,结果虽然造成自相戕杀的军阀混战局面,但其始未免不心存忠义。诗的前四句是交代背景:群凶作乱,义士讨伐,形势大好。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是说义士们起初希望结成联盟,心向着汉室,即通过讨伐这一举动来平定叛乱,拥护汉室。(各方将领都希望团结一心,效法周武王那样,会师于盟津,吊民伐罪,一心一意地除奸诛恶,忠于国事,匡扶汉室。形势是
6、大好的)“义士”“讨”“群凶”这些词语表明诗人是憎恶董卓等人作乱,渴望国家统一。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雁行:鸿雁的行列,比喻诸军列阵后观望不前的样子。以上二句是说,各路会师后,在敌人面前却表现了各怀鬼胎,一个个互相观望,畏缩不前。 嗣还:随即。还,同旋。 戕:残害。东方各路军阀退兵后,随即互相残杀起来。 讨伐董卓的各路军队汇合以后,因为各有自己的打算,力不齐一,互相观望,谁也不肯率先前进。 势利二字引起了诸路军的争夺,随后各路军队之间就自相残杀起来。 袁绍的堂弟袁术在淮南称帝号,袁绍谋立傀儡皇帝在北方刻了皇帝印玺。 中间六句是交代这有关讨伐
7、的情况:联军内部矛盾重重,自相残杀,力量涣散。导致的原因是“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袁术分裂,自立为帝;而袁绍也阴谋废掉汉献帝,立刘虞为帝;他们搞分裂、谋私利,造成的结果是:“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貌合神离、互相观望,畏缩不前、按兵不动甚至是自相残杀。 诗人对这种情况的态度是悲愤、失望的;把矛头指向了“二袁”,显示出作者的非凡谋略和远见卓识。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由于战争连续不断,士兵长期脱不下战衣,铠甲上生满了虮虱,众多的百姓也因连年战乱而大批死亡。 尸骨曝露于野地里无人收埋,千里之间没有人烟,听不到鸡鸣。 一百
8、个老百姓当中只不过剩下一个还活着,想到这里令人极度哀伤。 最后六句直接描写战争的危害:由于连年战争,将士的铠甲不离身,长出了虱子;百姓大量死亡,荒野上白骨累累,千里之内都听不到鸡鸣之声。面对着这荒凉、凄惨、惨绝人寰的景象,诗人不禁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呼喊:“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表达了对因战乱而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人民,表示了极大的悲愤和同情,而且对造成人民疾苦的首恶元凶,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体现了强烈的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精神。 蒿里行运用民歌的形式,行批判之实,这在当时是一个创举,这首诗不仅时因战乱而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人民,表示了极大的悲愤和同情,而且对造成人民疾苦的首恶元凶,给予了
9、无情的揭露和鞭挞。它是汉未之实录,是史诗也。 全诗风格质朴,沉郁悲壮,体现了曹操作为一个政治家,军事家的豪迈气魄和忧患意识,诗中集典故、事例、描述于一身,既形象具体,又内蕴深厚,是曹操比较成功的作品,通过阅读,不仅可以让读者了解当时的历史事实,还能领略作为诗人曹操的独特文风。 蒿里行这种反映现实的方法,有其特殊的优越性。本来,历史就存在着政治军事的重大斗争和普遍的社会状况这样两个方面,而且重大的政治军事斗争的后果往往十分显著地影响着社会的普遍状况。曹操以其政治家军事家而兼诗人的特殊身份,具有比一般文士开阔得多的视野和胸襟。历史存在的这样两个方面,正是通过曹操这一特殊身份所决定的视角而得以完整地
10、存在于他的诗中。无怪后世钟惺褒叹曹操诗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古诗归如果说蒿里行是对于当时历史的一个特定时刻的正面的全貌的鸟瞰的话,那么苦寒行便是当时社会一个区域的侧面的特写,而却东西门行重在表达情,运用了比兴手法。描写征人的生活和他们的思乡之情十分逼真。这些诗歌,由于反映现实深刻真实,因而被后人称为“汉末实录” (锺惺古诗归卷七) (二)表达政治理想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这一类诗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用质朴的语言直接加以表达的,一种是用含蓄形象的语言不无曲折地加以抒发的。就艺术成就而言,后者远优于前者,但就这一段诗歌史发展的脉络而言,前者十分值得注意。曹操的对酒诗表达了他的政治理想。如对
11、酒描绘了他理想中太平盛世的图景:对酒歌,太平时,吏不呼门。王者贤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咸礼让,民无所争讼。三年耕有九年储,仓谷满盈。斑白不负载。雨泽如此,百谷用成。却走马,以粪其土田。爵公侯伯子男,咸爱其民,以ch黜zh陟幽明。子养有若父与兄。犯礼法,轻重随其刑。路无拾遗之私。囹圄空虚,冬节不断人。mo耄di耋皆得以寿终。恩德广及草木昆虫。 饮酒时高歌,正是太平年代,小吏不闯门。君主贤明,宰相和股肱之臣都忠心贤良。人民礼让,不争吵打官司。耕地三年又九年的收成那么多,粮食堆满粮仓。老者不背着东西天降润雨,粮食丰收。马在田间驰骋,用粪便来作肥料。当官的都爱他的人民,没有黑暗教导孩子敬爱父兄。犯法不
12、能有重刑。路不拾遗。监狱空虚,节日不断。老人能得到赡养,恩惠广及草木昆虫。 曹操抒发自己政治理想的诗,也有写得诗意盎然的,这就是他的名作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于相和歌平调曲,为乐曲的名称。曹操短歌行的主题非常明确,该篇通过宴会的歌唱来表达诗人求贤如渴的思想和统一天下
13、的雄心壮志。而李白的同名诗作短歌行,沿袭了古老的主题,但写法上却将写实与想象熔于一炉,极富浪漫色彩。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的艺术风格。短歌行也是中国古代文人喜欢应用的写作方式之一,名篇很多。 短歌行原来有“六解”(即六个乐段),我们现在按照诗意分为四节来读。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3当:对着。 4朝露:早晨的露水。这里用以比喻人生的短暂。 5去日:过去的日子。苦多:恨多。苦:感到痛苦、烦恼。 6慨当以慷:慨而且慷。 慨慷:义同慷慨。指因不能实现自己理想而内心产生不平静的感情。 7何
14、以解忧:用什么东西来解除我的忧愁呢? 8杜康:相传是古代最初造酒的人。这里用作酒的代称。在这八句中,作者强调他非常发愁,愁得不得了。那么愁的是什么呢?原来他是苦于得不到众多的“贤才”来同他合作,一道抓紧时间建功立业。试想连曹操这样位高权重的人居然在那里为“求贤”而发愁,那该有多大的宣传作用。假如庶族地主中真有“贤才”的话,看了这些话就不能不大受感动和鼓舞。他们正苦于找不到出路呢,没有想到曹操却在那里渴求人才,于是那真正有才或自以为有才的许许多多人,就很有可能跃跃欲试,向他“归心”了。 “对酒当歌”八句,猛一看很象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消极调子,而其实大不相同。这里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
15、,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又从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个人之情,发愁时间过得太快,恐怕来不及有所作为。实际上却是在巧妙地感染广大“贤才”,提醒他们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消失,岁月流逝已经很多,应该赶紧拿定主意,到我这里来施展抱负。所以一经分析便不难看出,诗中浓郁的抒情气氛包含了相当强烈的政治目的。这样积极的目的而故意要用低沉的调子来发端,这固然表明曹操真有他的愁思,所以才说得真切;但另一方面也正因为通过这样的调子更能打开处于下层、多历艰难、又急于寻找出路的人士的心扉。所以说用意和遣词既是真切的,也是巧妙的。在这八句诗中,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愁”字,“愁”到需要用酒来消解(“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
16、的人,这里就用他的名字来作酒的代称)。“愁”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内容,也就是为什么而“愁”。由于自私、颓废、甚至反动的缘故而愁,那么这愁就是一种消极的感情;反之,为着某种有进步意义的目的而愁,那就成为一种积极的情感。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曹操在这里所表达的愁绪就是属于后者,应该得到恰当的历史评价。清人陈沆在诗比兴笺中说:“此诗即汉高祖大风歌思猛士之旨也。人生几何发端,盖传所谓古之王者知寿命之不长,故并建圣哲,以贻后嗣。”这可以说基本上懂得了曹操发愁的含意;不过所谓“并建圣哲,以贻后嗣”还未免说得迂远。曹操当时考虑的是要在他自己这一生中结束战乱,统一全中国。与
17、汉高祖唱大风歌是既有相通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的。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9衿:同襟,古称衣服的交领。青衿是周代学子的服装。 10悠悠:长。形容思虑连绵不断。以上两句出自诗经郑风子衿篇成句,用以表示对贤才的思念。 11君:指所思念的贤才。 12沉吟:沉思吟味。意谓整日在心头回旋。 13呦呦:鹿鸣声。 14苹:艾蒿。嫩叶有香气。其干叶制成艾绒,用于针灸。 15瑟、笙:两种乐器名。以上四句出自诗经小雅鹿鸣篇。鹿鸣篇原是宴宾客的诗,这里用以表示自己对待贤才的态度。这八句情味更加缠绵深长了。“青青”二句原来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话,原诗是写一个姑
18、娘在思念她的爱人,其中第一章的四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曹操在这里引用这首诗,而且还说自己一直低低地吟诵它,这实在是太巧妙了。他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由于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由这一层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的用心实在是太周到了,的确具有感人的力量。而这感人力量正体现了文
19、艺创作的政治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他这种深细婉转的用心,在求贤令之类的文件中当然无法尽情表达;而短歌行作为一首诗,就能抒发政治文件所不能抒发的感情,起到政治文件所不能起的作用。紧接着他又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这八句仍然没有明确地说出“求才”二字,因为曹操所写的是诗,所以用了典故来作比喻,这就是“婉而多讽”的表现方法。同时,“但为君故”这个“君”字,在曹操的诗中也具有典型意义。本来在诗经中,这“君”只是指一个具体的人;而在这里则具有了广泛的意义:在当时凡是读到曹操此诗的“贤士”,都可以
20、自认为他就是曹操为之沈吟子衿一诗的思念对象。正因为这样,此诗流传开去,才会起到巨大的社会作用。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16辍(chu绰):停止。谓求贤而不可得。 17中:中心,内心。 18越陌句:这句说客人远道来访。阡、陌:都是田间的道路,南北的叫阡,东西的叫陌。 19枉用相存:枉劳存问。枉:屈驾。用:以。存:问候。这八句是对以上十六句的强调和照应。以上十六句主要讲了两个意思,即为求贤而愁,又表示要待贤以礼。倘若借用音乐来作比,这可以说是全诗中的两个“主题旋律”,而“明明如月”八句就是这两个“主题旋律”的复现和变奏。前四句又在讲忧
21、愁,是照应第一个八句;后四句讲“贤才”到来,是照应第二个八句。表面看来,意思上是与前十六句重复的,但实际上由于“主题旋律”的复现和变奏,因此使全诗更有抑扬低昂、反复咏叹之致,加强了抒情的浓度。再从表达诗的文学主题来看,这八句也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含有深意的。那就是说“贤才”已经来了不少,我们也合作得很融洽;然而我并不满足,我仍在为求贤而发愁,希望有更多的“贤才”到来。天上的明月常在运行,不会停止(“掇”通“辍”,“晋乐所奏”的短歌行正作“辍”,即停止的意思);同样,我的求贤之思也是不会断绝的。说这种话又是用心周到的表现,因为曹操不断在延揽人才,那么后来者会不会顾虑“人满为患”呢?所以曹操在这里进
22、一步表示,他的求贤之心就象明月常行那样不会终止,人们也就不必要有什么顾虑,早来晚来都一样会受到优待。关于这一点作者在下文还要有更加明确的表示,这里不过是承上启下,起到过渡与衬垫的作用。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20契(qi挈)阔:聚散。这里有久别重逢的意思。 21旧恩:旧日的情谊。以上四句是作者希望久别的朋友远道归来。 22匝(z扎):周。 23以上四句以乌鹊喻贤才,比喻贤才寻找归宿,但无所依托。 24周公:姬旦。周武王之弟,虚心招纳贤才,辅佐成王治理天下。哺:口中咀嚼着的食物。韩诗外传卷三说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
23、士。意思是说,周公忙于接待天下贤士,连洗头、吃饭都没有时间。 25以上四句说贤才应多多益善,以周公的求贤若渴来表明自己同样有渴望贤才帮助建功立业的心思。“月明”四句既是准确而形象的写景笔墨,同时也有比喻的深意。清人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说:“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无所依托。”这说明他看出了这四句是比喻,但光说“客子”未免空泛;实际上这是指那些犹豫不定的人才,他们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所以曹操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自己这一边来。这四句诗生动刻画了那些犹豫旁徨者的处境与心情,然而作者不仅丝毫未加指责,反而在浓郁的诗意中透露着对这一些人的关心
24、和同情。这恰恰说明曹操很会做思想工作,完全是以通情达理的姿态来吸引和争取人才。而象这样一种情味,也是充分发挥了诗歌所特有的感染作用。最后四句画龙点睛,明明白白地披肝沥胆,希望人才都来归我,确切地点明了本诗的主题。“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这种传说当然是太夸张了。不过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是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也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越多越好,决不会有“人满之患”。
25、所以陈沆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天下三分,士不北走,则南驰耳。分奔蜀吴,栖皇未定,若非吐哺折节,何以来之?山不厌土,故能成其高;海不厌水,故能成其深;王者不厌士,故天下归心。”(亦见诗比兴笺)这些话是很有助于说明本诗的背景、主题以及最后各句之意的。 (三)游仙诗。 一方面胸怀“慨当以慷”的壮思,另一方面偏又有“去日苦多”的悲愁,于是魏武转向永年之求,写下了好几首游仙诗。 游仙诗是魏晋诗歌中一个绵延不断的重要类别。要了解整个魏晋的游仙诗,我们必须先理解曹操的游仙诗,而要想了解曹操的游仙诗,首先需要的又是对他的神仙思想作出分析。然而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故本节拟稍费笔墨加以阐发。曹操对神仙方
26、术的态度,史料所记较为纷纭。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张华博物志,称操“好养性法,亦解方药,招引方术之士,庐江左慈、谯郡华佗、甘陵甘始、阳城郤俭无不毕至,又习啖野葛至一尺,亦得少多饮鸩酒”。曹丕在典论论郤俭等事中说:“皇甫隆遇青牛道士,姓封名君达,其馀养性法,即可放用。大略云:体欲尝少劳,无过虚,食去肥浓,节酸咸,灭思虑,损喜怒,除驰逐,慎房室施写,秋冬闭藏,详别篇,武帝行之有效。王仲统云甘始、左元放、东郭延年,行容成御妇人法,并为丞相所录问,行其术,亦得其验。降就道士刘景受云母九子丸方,年三百岁,莫知所在,武帝恒御此药,亦云有验。”曹丕所谓左元放者,即张华所说左慈。由这两段记载来看,曹操似乎很相信
27、方术。然而,曹植在辩道论中却说:“世有方士,吾王悉所招致:甘陵有甘始,庐江有左慈,阳城有郗俭。始能行气导引,慈晓房中之术,俭善辟谷,悉号三百岁。本所以集之于魏国者,诚恐斯人之徒,挟奸宄以欺众,行妖隐以惑民,故聚而禁之也,岂复欲欢神仙于瀛洲,求安期于海岛,释金辂而履云舆,弃六骥而羡飞龙哉?自家王与太子及余兄弟,咸以为调笑,不信之矣。然始等知上遇之有恒,奉不过于员吏,赏不加于无功。海岛难得而游,六f绂难得而佩,终不敢进虚诞之言,出非常之语。始若遭秦始皇、汉武帝,则复为徐市、栾大之徒也”。依子建此说,则魏武对方士是“聚而禁之”的。 把这两个方面的意见综合起来,我以为魏武对于神仙方术所持乃不尽信亦非尽
28、不信的态度。他不追求成为长生不死的神仙,但他对具体的方术倒也颇有相信之处。曹操诗中正是反映了这样的思想,请看精列诗厥初生,造化之陶物,莫不有终期。莫不有终期,圣贤不能免。何为怀此忧?愿螭龙之驾,思想昆仑居。思想昆仑居,见欺于迂怪。志意在蓬莱,志意在蓬莱。周孔圣徂落,会稽以坟丘。会稽以坟丘,陶陶谁能度?君子以弗忧。年之暮奈何,时过时来微【大旨】本诗为曹操游仙诗代表作,有人认为“精列”即鹡鸰,亦即精卫,也有人认为是精气分解,还有人认为是精要之语的强调重列,不能断案。曹操素怀统一华夏之志,但是,“造化之陶物,莫不有终期”,年已迟暮的曹操尚未完成他的事业,于是他想到要去昆仑、蓬莱寻求长生之术,来完成他
29、未竟的事业。但是,正当他沉浸在陶陶快意的遐想中时,现实与期想的矛盾,又使他发出了“年之暮奈何,时过时来微”的感叹。【注释】厥:其,此处指代万物。陶物:陶,制作瓦器,引申为化育、造就、培养等,陶物,即是造物。螭龙:传说中无角的龙。螭,说文云,“若龙而黄,北方谓之地蝼,从虫离声;或云无角曰螭。丑知切”。昆仑:中国万山之祖。全国三大干龙龙脉之根皆在昆仑山,因此昆仑山也被称为中国山脉的“太祖山”。有人认为此处昆仑暗指曹操寻得的风水宝地铧尖垴。期:说文云,“会也。从月其声”。迂:说文云,“迂曲回避。其义一也,从辵,于声。忆俱切,五部”。蓬莱:古代传说中的仙山名,是仙人居住的三座神山之一(另两座为“方丈”
30、、“瀛洲”),亦常泛指仙境。另一说,西汉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汉武帝东巡至蓬莱,望神山不遇,筑一座小城命名为“蓬莱”。 今山东省烟台市下辖有蓬莱市。有人认为曹操以昆仑、蓬莱之际暗指魏国疆土。徂:尔雅释诂云,“往也”,又云“存也”,此处指周、孔二圣陨逝。会稽:此处指会稽山,会稽山位于浙江省绍兴市南部,长约100公里,其最高峰为香炉峰,海拔354.7米,会稽山是中国五大镇山之南镇,相传大禹葬于此山,隋代开皇十四年(594年),会稽山诏封为“南镇”。陶陶:快乐之貌。度:估计,推测,音du。君子:指诸君。微:少,微小。莫不有终期”一语,说明了死的必然性,而“思想昆仑居,见欺于迂怪”,则表明了求仙
31、的荒诞。周孔圣人都徂落了,谁又能免死呢?这里所表达的思想,正是本书第三编第一章年所论述的那种从神学的迷雾中走出来的理性的觉醒精神。他的步出夏门行第四章最为清楚地表明了他对待神仙方术思想的态度神龟虽寿,犹有竞时;媵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创作背景】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率领大军征伐当时东北方的大患乌桓。这是曹操统一北方大业中的一次重要战争。远征途中,他写下了乐府歌辞步出夏门行(属于相和歌瑟调曲)。这一组诗包括五个部分,开头为“艳”辞,即序诗,以下各篇分别取诗句命名,依次为观沧海、冬十月、河朔寒(亦作土不同)、龟虽寿。从音乐曲调上说,五个部分是一个整体,从歌词内容上看,四篇则可以独立成篇。龟虽寿与观沧海一样,也是乐府歌辞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观沧海也是一致的。但观沧海是写景诗,以景抒情。此篇则完全是一篇富有人生哲理的抒怀言志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