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 ,大小:29.39KB ,
资源ID:995679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995679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docx

1、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羞、世、敛、省、致、怙、始、薨、嗣、比等)和虚词(其、以、邪、也、乎、矣等)及文言句式(惟兄嫂是依等)。 2、了解祭文的有关知识和本文破骈为散、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理解以情动人的文笔,分析叙事和抒情结合的写法,从而领会此文散发出的浓浓悲情亲情真实的展示。 3、指导学生饱含感情的诵读文章,培养学生感受悲剧美学魅力的能力和习惯。 重点难点: 1、鉴赏韩愈散文的叙事中抒情的特点;学习本文破骈文散,不拘常格,自由抒情的语言。2、本课主要是以情动人,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祭文中悲伤凄婉的感情基调;并了解文言虚词(邪、也、乎、

2、矣等)在抒情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设想: 1、本文是一篇情文并茂的祭文,应抓住一个“情”字,梳理层次脉络,强调预习的基础上,反复诵读,加深理解,从而学会在叙事中抒情。诵读法。 2、积累重要的文言词汇,并延伸阅读。教学时间:3课时第1课时教学任务: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教学过程:一、导入“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的抒情散文,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绝,成了祭文中的“千古绝调”。宋代文豪苏东坡在读后不禁说:“读出师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古文观止评论说:“

3、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自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祭十二郎文何以得此评价呢?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文本,共同去体味这千年绝唱传输出的万古悲痛。二、简介韩愈韩愈,字退之,常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因晚年曾为吏部侍郎,故也称“韩吏部”,谥号“文”,故又称“韩文公”。唐代著名文学家。尤以散文著名,其散文与柳宗元齐名,并称“韩柳”,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恢复先秦、西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

4、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他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这些主张是进步的积极的,并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作品收在昌黎先生集。宋代欧阳修、“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明清两代归有光、唐顺之、方苞、姚鼎等许多著名散文家都是继承了韩柳的文学传统或受其明显的影响在各自的散文创作中取得辉煌成就。三、写作背景韩愈三岁时就死了父亲,由兄嫂抚养长大。长兄韩会无子,次兄韩介有子韩老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按封建社会的规矩,十二郎过继给韩会为子,韩愈与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深厚,虽为叔侄

5、,却情同手足。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二十五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又触犯权贵,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因四处漂泊而很少与十二郎见面。后唐穆宗继位,韩愈官运好转,叔侄二人能够相聚之时,突然传来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韩愈悲痛欲绝,也勾起他辛酸的回忆,于是写下这篇祭文。 四、关于祭文祭文,也称“悼词”,通常是祭奠死者,抒发悼念哀痛之情的一种文辞,也有用以祭神祭物的。祭文这种文体,古已有之。徐师曾在文体明辨中作如下界定:“祭文者,祭奠亲友之词也。古之祭文,止于告飨而已。中世以还,兼赞言行,以寓哀伤之意,盖祝文之变也。”古文写祭文有一套固定的格式,往往铺排郡望,历数祖辈官阶,赞颂死者的品德、业绩,形式多为骈文或

6、四言韵文。祭文一般是在祭奠时宣读的,故其开头、结尾都有一个表示祭享的格式。(祭文的内容和形式都公式化一般先简介死者逝世情况(职务、时间、地点、死因、享年等),表示哀悼之情;然后介绍死者的生平事迹,评价死者的功德贡献;最后向死者亲属表示吊唁慰问,号召生者学习死者的精神品质。)正因如此,所以为后人传诵的不多。韩愈的祭十二郎文不拘格式,写得情真意切,生动感人,为后人传诵。不单在形式上用的是骈散结合,在内容指向上也一任情感的激荡,通篇追叙他与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谊,以及渲泄十二郎之死所带给他的莫大哀痛。这种对祭文体的创变,适应了作者情感表达的需要,进而也使该文形成了“以情胜”的鲜明艺术特色。后世祭

7、吊名作如李商隐的祭小侄妇寄文、袁枚祭妹文、欧阳修的祭尹师鲁文、等都受其影响。五、初读正音闻汝丧(sng) 及长(zhng) 不省(xng) 知道所怙(h) 兄殁(m) 死亡南方 省(xng)坟 归取其孥(n) 丞相薨(hng) 佐戎(rng)徐州 汝遽(j)匆忙,急惊慌去万乘(shng)之公 相殒(yn)其生 尚飨(xing) 窆(bin)葬时下棺入穴,即下棺入土不临其穴 汴(bin):河南开封的别称 飨(xing):用酒食款待人,泛指请人享受,一说鬼神享用祭品 嗣(s):接续,继承。子孙 孥(n):儿女。妻子和儿女 继承人敛(lin):同“殓”,给死人穿衣入棺 衔(xin):用嘴含,此文为“

8、怀着”六、明确各段内容,划分层次,理清写作思路。这篇文章把对十二郎的沉痛悼念之情和琐碎的家事诉说交织在一起。有现在的事,有往昔的事,有未来的事,有回忆中的事,有猜想中的事。这些事随着作者听到十二郎去世的噩耗,一齐纷至沓来。试从作者情感和思绪发展方面把握文章的脉络,概括各段(不含首尾两段)内容,探究段与段之间的联系。明确:第2段,叙写“两世一身,形单影只”的身世之悲。第3段,回顾叔侄二人三别三会的经历。第4段,“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陈述自己抱憾不已的心情。第5段,坦陈噩耗传来时自己由不信到最终确信的心理变化过程。第6段,感慨自己未老先衰,将“从汝而死”。第7段,孩提尚幼,“冀其成立

9、”。第8段,猜测老成的死因。第9段,揣测老成的死期。第10段,交代对老成身后事的安排。第11段,再次抒发自己对老成之死的无限悲痛之情。第2、3段,主要是回顾自己和老成的身世和往日的聚散情况;第49段,主要是表达自己在得到老成死讯后的痛苦心情;最后两段是交代老成后事的安排,再次祭奠亡灵。由于作者情绪的激动以及生活经历的坎坷,所要书写的内容很多,所以文章乍看起来似乎往复重叠、散漫错综,实际上却是“散而不乱,气脉中贯”,一种骨肉至情充塞全文,贯串始终。七、小结:文章的主体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4),记叙自己幼小丧父后,依靠兄嫂抚养,和早年与侄子南北迁移,“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的经历,还

10、详细地回忆了自从他来到京师,“其后四年”“又四年”“又二年”的三次相会,以及几番错过了的重聚机会。他为自己因求食逐禄,不能与侄子长相厮守而悔恨不已。第二部分(4-9),写因比自己年少体强、生性“纯明”的侄子遽然辞世而悲痛欲绝。在这一部分中,作者抒写了当噩耗传来时从不信到确信的复杂心理变化过程,他因少者、强者夭殁,长者、衰者存全而埋怨天道难测,神灵不明,又为不能弄清老成的死亡月日,不能亲自抚尸、凭棺、临穴而愧疚。第三部分(10-12),主要交代对老成身后事的安排。陈述终丧后,他将把老成的遗孤接来,与自己的子女一同抚养,直到男成业,女出嫁。他还要把老成迁葬到北方的祖坟。文章开头说他是“衔哀致诚”地

11、撰文来祭奠侄子,结尾说“言有穷而情不可终”,前后呼应,进一步说明了自己彻骨钻心的悲痛并不因文章的结束而终止,它将绵绵延续,永无尽期!可以说,这是一篇以真情凝聚成的感人至深的祭文。第2课时教学任务:积累字词,学习第一部分教学过程:一、积累词语通假字 1、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通“馐”,美味食物) 2、零丁孤苦(通“伶仃”,孤苦无靠) 3、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通“逝”,死) 4、敛不凭其棺(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 一词多义 1、诚:乃能衔哀致诚(诚意,名词) 诚知其如此(果真,如果,连词) 所谓天者诚难测(实在,副词) 2、幸:皆不幸早世(幸运,形容词) 教吾子与汝子,幸早成(希望,动词)

12、3、以:以为虽暂相别(认为,动词) 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因为,介词) 4、省:不省所怙(知道,动词) 汝来省吾(探望,动词) 5、孤:吾少孤(幼而丧父,动词) 零丁孤苦(孤单,形容词) 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孩子,名词) 6、长:吾少孤,及长(长大,动词) 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年长,形容词) 长吾女与汝女(养育,动词) 7、终:言有穷而情不可终(尽,动词) 终葬汝于先人之兆(最终,副词) 8、致:乃能衔哀致诚(表达,动词) 将成家而致汝( 使来,使动) 9、就:既又与汝就食江南(赴、到,动词) 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就职,任职,动词) 10、知:而寿者不可知矣(预知,动词) 死而有知(灵魂,名

13、词) 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知道,动词) 11、其:亦未知其言之悲也(她的,代嫂嫂,代词) 诚知其如此(它,代事情,代词) 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难道,副词) 其信然邪?其梦邪?(是还是,动词) 又可冀其成立邪(他们,代词) 其又何尤?(这,代词) 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大概,恐怕,副词) 敛不凭其棺(你的,代词) 词类活用 1、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名作状,向西) 2、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动词使动,使夭折) 3、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名作动,继承事业) 4、而视茫茫(动作名,视力) 5、将成家而致汝(动词使动,使来) 6、强者夭而病者全乎(保全,形作动) 7、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使丧亡

14、,使动) 古今异义的词 1、将成家而致汝(成家:古义:安家。今义:男子结婚。) 2、吾与汝俱少年(少年:古义:青年男子。今义:十岁左右到十五六岁。) 3、志气日益微(志气:古义:精神。今义:求上进的决心和勇气。) 4、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几何:古义:多少。今义:几何学。) 5、少而强者不可保(强者:古义:强壮的人(生理上)。今义:坚强的人(心理上)。) 6、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成立:古义:成长立业。今义:创立,有根据。) 文言句式 1、惟兄嫂是依(惟是,宾语前置) 2、吾佐董丞相于汴州(介词结构后置) 3、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宾语前置) 4、从兄嫂归葬(于)河阳(省略句) 5、汝其知

15、也邪?其不知也邪?(其其,固定格式,表选择,是还是) 6、未可以为信也(省略句。“以”之后省略宾语“之”) 7、吾念,汝从于东(省略句。即“汝从我于东”)二、学习文章第一部分1、这部分主要抒写了什么感情?明确:生离之情、幼时为伴,未曾分离; 、三别三会,聚少离多。 2、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写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明确:以记叙为主,作用:、在叙事中饱含感情。忆之深是因为情之切,处处流露真情。 、叙事是抒情的基础。这里叙生离为后面的死别奠定了抒情基础。3、找出最为感人的细节,在诵读中体味感情。 明确:细节: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情感:体现出为母为嫂的深切关爱与怜惜;“韩氏两世

16、,惟此而已”仅寥寥八字,却字字透出嫂嫂的焦虑、期待和悲伤。十二郎遽然辞世之时,韩愈又重提旧事,也流露出韩愈无尽的沉痛与凄凉。 第3课时教学任务:学习第二、三部分 教学过程:一、学习文章第一部分1、第5、8、9段,依次疑死讯、究死因、推死期,写这些有什么作用? 明确:侄儿已死,疑似非真,何其悲伤;不明死因、不知死期,何其悲哀。2、第4、6、7段,写自己未老先衰和子孙们的幼弱,这与悼十二郎有关吗?明确:当然有关。写自己的未老先衰,意在为下文蓄势,也就是用自己之将死而竟不死, 反衬出十二郎之不应死而竟死的尤其可哀。“少者殁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这不合情理,故更让人难以接受,侧面表现出作者的哀痛之

17、情。而子孙幼弱,幼年丧父,尤其可悲也。3、课后第二题:文章第五段,一共用了三个“邪”字,三个“乎”字,四个“也”字,五个“矣”字,揣摩它们的用法,说说它们在表达思想情感上的作用。明确:这一段写了噩耗传来时作者复杂、变幻的心理活动。“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一连用三个“邪”字表现了他乍听到噩耗时的分外意外、震惊,以至怀疑消息的可靠性的心理状态;接着追问道:“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他不相信神灵不明,上天无道,连用三个“乎”字的反问句强化了质疑的语气。由于惊疑、悲痛,而神智恍惚,他感觉像是在梦里一样;待稍稍冷静一些后,他仍

18、然觉得老成已死的消息是误传。下面他又重新思考、分析说:“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前三个“也”字带动了三个判断句,强调消息的不可信,但是最后一个“也”字却把语气由不能相信转换到不得不相信上来,自己身边的书信为他切实地证明了老成的死是肯定无疑的,他只能去面对这残酷的现实了! “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五个“矣”字表达的是肯定、无奈的语气。句句紧扣前面的追问,自己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却得到了现实的无情的印证。天意难料,天理难推,神明不明,寿者

19、不知(寿命不可预知)。这些语气助词的运用强化了这一段情感发展变化的节奏,也准确地抒发了作者强烈的不愿相信、不能相信又不得不相信的失去亲人的悲痛感情。4、这部分主要抒写了什么感情? 明确:死别之情、惊闻噩耗, 疑似非真; 、若死有知, 愿从汝死; 、子孙幼弱, 睹之生悲; 、病因死期, 萦绕于心。 二、学习第三部分 1、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叔侄二人的深情厚谊? 明确:吊遗孤、拟改葬、深自责、抚遗孤。 三、理清文章的感情思路。古文观止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自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1、本文以抒情为主,在文中找出重在抒情的段落,有什么标

20、志性词语? 明确:本文抒情的段落有 2、 5、11自然段,标志性词语为段首“呜呼”。 2、本文并非连续抒情,而把难以抑止悲哀融于家常琐事中,这种抒情的特点? 明确:本文感情的抒发是波浪式的。 第2段,作者沉痛之情积蓄已久,所以一提起笔感情便禁不住喷涌而出。父母早亡,“惟兄嫂是依”,“中年死殁南方”“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如今侄儿这童年的伙伴,“两世”中的“一世”竟又离开人世,这诸多的不幸怎能不叫作者悲从中来?于是便自然引发了作者的第一次抒情。板书:悲情之始 作者在抒悲惨身世中宣泄感情,后自然转入对三会三别的回忆之中。板书:三会三别 第5段,韩愈与老成不期然中已成永别,想起“少者殁而长者存”,他

21、的悲情又陡然而起。 令读者仿佛看到作者泪流满面地哭诉到:“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呜呼!其信然矣!”不愿信其真,又无法否定的无可奈何,抒发了自古以来有过至悲至痛感情的人们的共同感受。板书:疑讯之真 通过感情的再次宣泄之后,文章又转入低沉的叙述。推测侄儿得病的原因,去世的日期,对侄儿后事、家务的安排及吊慰家属等。 板书:推测死因,安排后事 第11段,作者好像在向死者话家常,但想到侄儿的生、病、死、葬料理不到又陷入了沉痛的自责,悲愤再一次喷涌而出。“彼苍者天,局其有极!”如果说先前之悲还只是悲侄儿之死,而此时已转而为无限的悔恨和对不公平的上天的诅咒了,并且表示了自己“无意于人世

22、”的沉痛心情。 板书:痛海之极 。全文悲起悲结,中间穿插了两次叙述。抒悲愤是本文的主题,是茂盛枝叶,而叙述则是文章的框架,是悲情的依托。悲情在回忆中不断加深。这种波浪式的结构使作者的悉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四、总结全文1、全文以悼十二郎为主,寄托着哪些情感? 明确:悲家世不幸,人丁不旺; 悔“旅食京师”,仕途失意; 叹未老先衰,从汝而死; 恨英年早逝,兄夭其嗣; 哀后辈孤苦,少年丧父; 疚丧葬难周,自责悔恨。2、鉴赏艺术、以事显情,融情于事。 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联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他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同时,也饱含着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全文以向死者诉说的口吻写成

23、,哀家族之凋落,哀己身之未老先衰,哀死者之早夭,疑天理疑神明,疑生死之数,乃至疑后嗣之成立,极写内心的辛酸悲痛。 明代茅坤说此文是“祭文中千年绝调”。 古文观止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苏轼说:“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不拘常格,自由抒情。 祭文偏重于抒发对死者的悼念哀痛之情,一般是结合对死者功业德行的颂扬而展开的。本文一反传统祭文以铺排郡望、藻饰官阶、历叙生平、歌功颂德为主的固定格式,主要记家常琐事,表现自己与死者的密切关系,抒写难以抑止的悲哀,表达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形式上则破

24、骈为散,采用自由多变的散体。 清代古文家刘大说:“文贵变一集之中篇篇变,一篇之中段段变,一段之中句句变,神变,气变,境变,音节变,字句变,惟昌黎能之。” 、感情真挚,催人泪下。 作者写此文的目的不在于称颂死者,而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寄托自己的哀思。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强调骨肉亲情关系。作者和老成,名为叔侄,情同手足,“两世一身,形单影只”。今老成先逝,子女幼小,更显得家族凋零,振兴无望。这在注重门庭家道的古代,引起韩愈的切肤之痛是理所当然的。 二是突出老成之死实出意外。老成比作者年少而体强,却“强者夭而病者全”;老成得的不过是一种常见的软脚病,作者本来不以为意,毫无精神准备,因而对

25、老成的遽死追悔莫及,意外的打击使他极为悲痛。 三是表达作者自身的宦海沉浮之苦和人生无常之感,并以此深化亲情。作者原以为两人都还年轻,便不以暂别为念,求食求禄,奔走仕途,因而离多聚少,而今铸成终身遗憾。作者求索老成的死因和死期,却堕入乍信乍疑、如梦如幻的迷境,深觉生命飘忽,倍增哀痛。 、边诉边泣的语言形式 作者采用与死者对话的方式,边诉边泣,吞吐呜咽,交织着悔恨、悲痛、自责等种种感情,似在生者和死者之间作无穷无尽的长谈。 如写闻讣的情景,从“其信然邪”到“未可以为信也”,再到“其信然矣”,语句重叠,表现其惊疑无定的心理状态。 末尾“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一段,多用排句,情绪激宕,一气呵成。这一切又都从肺腑中流出,因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五、作业本文不仅有悼念骨肉之情,而且有宦海人生的感慨。二者结合,格外动人。这种复杂的情感,在袁枚的祭妹文等作品中,也有表现。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围绕这种失去之后的追悔(不一定都是生与死),结合自己的经历见闻,在班里进行一次讨论,说说从积极的方面应该怎样把握生活中值得珍惜的东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