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6 ,大小:22.28KB ,
资源ID:994922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994922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大话张掖为什么叫马蹄寺你造吗.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大话张掖为什么叫马蹄寺你造吗.docx

1、大话张掖为什么叫马蹄寺你造吗【大话张掖】为什么叫马蹄寺,你造吗? 马蹄寺是怎么得名的马蹄寺石窟群如一颗耀眼的明珠,镶嵌在风景如画的临松山中,位于甘州城南60公里的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境内。 临松山“峭壁削成,石泉澄澈,云衣迷径,岚气袭人,游其际者,悠然作出世想”。这里夏秋季多雨,雨过天晴,浓云渐散,把山峰、松林笼罩在烟岚之中,整个山谷都被云雾遮盖,景色变幻多姿。置身其间,若在神府仙界。马蹄寺是我国河西走廊的佛教圣地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艺术价值很高的文物古迹,同敦煌莫高窟、瓜州榆林窟齐称为河西佛教圣地的三大艺术宝窟。早期崇信汉传佛教,元代以后藏传佛教在此兴盛,现在汉传和藏传佛教同时并存,甘

2、肃、青海等地信徒有“一生不能来此拜佛,会抱憾终生”的说法。据考证,这些石窟最早建于晋代,是敦煌人郭瑀及其弟子所凿,为郭瑀的隐居讲学处,后增塑佛像。出生于张掖临松山的沮渠蒙逊,在隆安五年(401年),杀段业,自称张掖公,建都于张掖,史称北凉王朝。马蹄寺石窟群就是他在这一时期开凿的。从东晋以来,历经北魏、北周、隋、唐、宋(西夏)、元、明、清、民国到现在,已经有1600多年的历史,包括胜果寺(马蹄寺南寺)、普光寺(马蹄寺北寺)、千佛洞、上观音洞、中观音洞、下观音洞和金塔寺组成,寺院建筑、石窟石塔、自然景观分布在100多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在进入马蹄寺风景区时,会看到一座座凿刻在红色岩石上的佛塔,异常醒

3、目,它们就是马蹄寺千佛洞的代表之作摩崖佛塔。千佛洞因原有千佛而得名,是汉传佛教寺院。窟龛开凿在马蹄河西岸陡峻的崖壁上,周围地势开阔,绿草茵茵,较多地集中了北朝石窟。窟内一些早期的形制、造像与壁画都保留着古拙挺拔、和厚朴实的特点和风格,500多个摩崖佛塔窟龛,迤逦近20公里,形态各异,年代久远,有些只留塔迹,半露半隐。由于石塔全部开凿在窟龛之中,虽经千年沧桑,风雨侵蚀,有的仍色彩艳丽,线条分明,气势不凡,雕刻精巧,鬼斧神工,举世罕见。千佛洞6号窟,是盛唐时的杰作,内有初唐石雕一立佛二弟子二菩萨。阿弥陀佛高3米多,面形丰满,体态端庄文雅。站于两旁的阿难、迦叶形象逼真,听法讲经,神态各异,一个侧耳细

4、听,一个面带沉思,形神兼备;不同的眼神,富有表情的脸庞,显示出不同性格与年龄;其衣纹线条流畅,质感极强,专家称为“具有雄伟健实气魄的唐代杰作”。此殿中还有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普观寺又名马蹄寺北寺,是建在山崖上的一组石窟群,开凿在悬崖峭壁之上,坐西向东,南北走向,有大小窟龛30多个,多为北朝和西夏、元、明以来的残窟,是马蹄寺石窟群的典型代表。石窟群依次有“三十三天”石窟、药王殿、藏佛殿、马蹄殿、马王殿、七觉士殿等。“三十三天”石窟堪称这里的经典之作,来这里参观的游人无不为之惊叹,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巧夺天工”。它是由21个龛洞自下而上开凿而成的七层洞窟,排列在百米多高的悬崖上,重叠错落,雄伟壮观

5、,气势磅礴。第一、二、三层各平列开窟5个,第四层开窟3个,再上一层开窟1个,最上层的右上方又开窟2个,洞窟层层叠叠,成一宝塔形。最上三层楼阁悬在空中,现在已经没有了通道;第三、四层还保留着梵式木质廊檐和楼梯,展现了古典层楼的风貌。每层之间都有隧道相通,隧道开凿在岩壁内部,由第一层北边入口,呈“之”字形,层层石阶,回廊曲折,才能到达最高窟。这21个洞窟形制基本为两种,一种是平面方形,顶作人字坡;另一种是平面方形,顶作覆斗式四面坡。两种窟内正中都开一半圆大龛,龛内坐佛均为石胎泥塑,壁画大部被毁,窟门很深,券顶,四壁残留元明之际的影塑千佛。藏传佛教中认为,登上“三十三天”石窟,就是在走一条解脱之道,

6、攀登的整个过程,就是经历一种艰苦、曲折、复杂的考验过程。首先穿越一段不见阳光的黑暗石窟,然后上悬梯转身180度,做“鹞子翻身”,再过天梯,最后才到“三十三天”石窟。其象征意义是:走完了人生的征途,经受起了考验,到了“三十三天”,达到了解脱的境地。“三十三天”石窟中有众多的佛像,最高层是绿度母菩萨、白度母菩萨,共21位度母菩萨,还有文殊菩萨,其他各窟中为37尊普明大日如来。“三十三天”石窟也是绿度母菩萨的道场。绿度母菩萨是“三十三天”石窟中的主佛,也是全马蹄寺院中的本尊佛。绿度母菩萨藏语叫“卓玛让匈”,即菩萨自然出现神奇的地方,在这一地区,绿度母菩萨自然生成的故事广为流传。此石窟造型别致,规模之

7、大,为全国之最,充分体现了古代建筑工匠的聪明才智,在中国石窟建造史上独一无二。在“三十三天”石窟北侧的第8窟是藏佛殿,大约建于西夏至元代,俗称站佛殿,因殿内原有11米多高的大悲弥勒站佛而得名,为北寺洞窟中最大的一个。该窟构造复杂,规模宏大,平面配置是我国石窟开凿史上罕见的。窟形平面似一“凸”字,窟前凿有3个窟门,窟门由4根长方形石柱组成;窟深33.5米,宽26.3米,高20多米;开龛40余个,分前堂、拜殿、甬道、内阵、外阵几个部分组成。窟门后为一宽敞的前堂,为横长方形,横券顶。前堂后面是一个近似方形有中心柱的拜殿,拜殿正面凿三个圆拱大龛,正壁有坛基,拜殿左、右、后三面开甬道相互连接,甬道两面及

8、后壁凿有46个佛龛,每龛内塑一结跏趺坐佛像,为元代所作。前堂南北两壁绘大型礼佛图,中心柱及甬道入口的崖壁上绘四大金刚,均系明代重绘。殿内原塑有大悲弥勒站佛,左手微握拳置于胸部,右手下垂。前堂的坛基上曾有三层高低不齐的佛像和藏传护法神,整个大殿中众佛荟萃云集,像一个正在进行热烈、严肃的辩经场面,气氛异常庄严、肃穆。在“藏佛殿”内西南角有一口奇怪的水井,水井开凿在石窟里面,夏不溢,冬不涸,水虽然不流却久不变腐,千百人取用根本没有必要担心。据甘州府志记载:“井口四面各长一丈,深四尺五寸,水常满不溢,冬夏汲之不竭,番僧取以供佛,云八功德之一。”其水具有净、清、凉、软、解渴、质轻、安适、香气八大功能,所

9、以叫八功德水。还有一件奇怪的事是,1958年寺院被毁后,井水也干枯了;1984年寺院开放后,水又从井中溢出来。佛经说,须弥山有三十三天也有八功德水,为什么马蹄寺也有同样的水?据说这是绿度母菩萨恩赐的,可以驱邪除魔,医治百病,藏语谓“卓玛迟曲”,谓绿度母“圣水”。体质好的人饮用了身强力壮,解乏生精,无灾无病;体质弱者饮用了可以强身健体,疾患消除。人们有这样的说法:“朝山不喝八功德,朝山等于没有朝。”朝拜或游览马蹄寺的人,他们是怀着这里的岩石上有一个清晰的马蹄印迹才慕名而来,马蹄殿是必去之处。在马蹄殿地面上,有一个清晰的马蹄印,是马蹄寺的镇寺之宝。该殿有3个窟门,均作券顶,呈平面近方形,进深10.

10、6米,宽10.6米,高3.9米,内有中心方柱,南、北、西三壁凿圆拱形龛,龛内已无造像,仅留门内及中心柱两侧明代重绘的力士和供养人像残迹。现在窟内所见塑像均为现代补塑,柱前上下开龛,有两排坐佛像,上龛中有三世佛,即过去佛燃灯佛、现在佛释迦牟尼佛、未来佛弥勒佛,下龛塑有三尊头戴桃形“班霞”金光灿灿的佛像,中间一尊是藏传佛教格鲁教派的创始人宗喀巴塑像,左面一尊为宗喀巴大弟子嘉操杰塑像,右面一尊为宗喀巴二弟子克珠杰塑像。这三尊一组的塑像被格鲁教派人尊称为“杰西赛松”,意为父子三尊,极受藏传佛教徒的尊崇。宗喀巴,原名罗桑智华,1357年10月10日诞生于现青海湟中县鲁沙尔镇,藏语称湟中一带为“宗喀”,故

11、而被称为宗喀巴,意为湟水滨人。宗喀巴自幼受佛教影响很大,后通过对显密教经论多年的研究,造诣愈来愈深,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体系。1409年,宗喀巴发起了改革西藏佛教的运动,创立了西藏佛教的新教派格鲁派(意为善规派),僧人戴黄帽,故俗称“黄教”。此教在西藏、青海、甘肃、四川、宁夏、内蒙古等许多地区广泛流行,成为藏传佛教中的最大教派。中心柱回廊四周、边墙供台上塑有藏传佛教十六尊者、四大天王众佛像。细观殿中石地上的马蹄印迹,像真的马蹄印一样,但又大于一般的马蹄印迹,引人遐想,啧啧称奇。清人高元振就曾写诗马蹄遗迹赞道:“飞空来骥足,马立落高山。入石痕三寸,周规印一圆。不缘驰穆骏,岂意列天闲?雨剥踪仍显,霜雕

12、粉自斑。年多碑尚勒,代远色弥殷。神马峰头立,旃旄漫度关。”关于这个马蹄印的来历,众说纷纭,却都是传说,没有历史考证。有的说是英雄格萨尔王的马所踏,有的说是英雄成吉思汗的马所踏,有的说是西汉时暴利向皇帝进献天马路过时所踏,有的说是二郎神所骑的神马所踏,有的说是法显路过这里时一神马所踏,有的说是乾隆皇帝的马路过此地时所踏,等等。马蹄寺石窟群历史久远,而寺院因何以“马蹄”命名,却有多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马蹄”因藏语“玛提”而得名。据说,寺院的命名始于元朝萨迦班智达。1247年,西藏最高法王不顾年老体弱,跋山涉水,与侄子八思巴一行到武威(凉州),与蒙古汗王成吉思汗的孙子阔端会晤。萨迦班智达与阔端建

13、立了供施关系,萨迦班智达写下了著名的萨迦班智达致蕃人书,西藏成为祖国的版图,萨迦班智达为此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萨迦班智达刚到凉州后,等待阔端一年之久,在此期间,萨迦班智达到马蹄寺传经说法。他到千佛洞时,在一块四方四正的大石旁,一位仙者向法王献上一盘沙金,代表马蹄寺众僧要求扩建寺院,请法王给寺院命名。后来在修寺开挖墙基时,出土一枚玉印,“玉印”藏语谓“特”,其底有一个藏文字母“码”字,字义是“母亲”,“特”和“码”连起来读“码特”,人们称之为“母亲的印章”,与汉语“马蹄”读音相似;“寺院”在藏语中读“高巴”,“高巴”前冠“码特”二字,自然成了“码特高巴”。寺院建成后,藏语正式命名“码特高巴”,其

14、汉文谐音便写成今天的马蹄寺。第二种说法是:因马蹄殿有“神骥足迹”而得名。在马蹄殿内地面上,确实有一个清晰的马蹄印,此殿被称作“马蹄殿”,此寺被称作“马蹄寺”,这是一个很形象的说法。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肃镇志载:“张掖城南一百里,岩石间有神骥足在焉,故名。”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编纂的甘州府志载:“薤谷中,以石上有马迹,俗名马蹄寺。”民国十二年民乐县志载:“普观寺,在临松山下薤谷中。后以石上有马蹄,又名马蹄寺。”民国三十八年创修民乐县志中记:“马蹄仙迹:马蹄北寺马王庙内,有巨石,一石上印有马蹄之迹。”第三种说法是:因格萨尔王在此处绊马的传说而得名。清同治四年(1865年)成书的安多

15、政教史称:“马蹄寺以其右侧石岩上有格萨尔王马蹄足迹得名。”传说,很早以前,回纥王趁雄师大王格萨尔出征北方之机,领兵攻打花花岭国,抢走了格萨尔的妃子和花花岭国无数的牛羊。妃子在回纥国里生活了整整九年,先后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想回岭国的念头也慢慢消失了。格萨尔王从北方取得胜利后回到了岭国,看见到处杂草丛生,人烟断绝,遍地尸骨成堆。他快马加鞭回到了王宫,得知回纥王带着一万多精兵,抢走了妃子,残杀了很多岭国英雄,赶走了无数牛羊。大王气得顾不上休息,骑上战马直奔回纥汗国,降伏了回纥王。他来到回纥汗国王宫要带妃子回岭国,因格萨尔王不同意妃子带回回纥王的两个孩子,妃子无可奈何地抛下两个孩子与他骑马上路了。

16、格萨尔王为了斩草除根,施计返回王宫,杀了回纥王的两个孩子,妃子知道后,她用弓箭准备射杀格萨尔王。格萨尔王骑着战马飞快地朝妃子跑来,突然,骏马被什么东西绊了一下,“扑通”一声跪倒在地,格萨尔王也落到了地上。恰在这时,妃子射来的毒箭从大王头顶飞了过去,大王知道这是妃子想暗杀他,就抓住妃子,惩罚了她。后来,格萨尔王为了纪念骏马救他的功劳,就在骏马绊蹄的地方修了一座寺院,就是现在的马蹄寺。在当地,相似的传说广为流传,传说中的地名和人名说法不一,被降伏的有的说是霍尔,有的说是回纥;妃子的名字在多数传说中无名,有的说叫龙昂。第四种说法是:马蹄寺因马蹄山而得名。据张宝玺马蹄寺石窟名称的来历一文认为,张掖马蹄

17、寺石窟群位于马蹄山下,因山名的关系,遂有马蹄河、马蹄峡、马蹄寺、马蹄窟乃至马蹄殿等一系列称呼。马蹄山故名临松山,前凉张天锡(363376年)于临松山下置临松郡,这一带也是沮渠蒙逊一支卢水胡早年驻牧的地方,北魏在这里也置过临松郡。在马蹄印迹解释的几个记载中以甘州府志最早,这些起源于甘州府志的马蹄印迹之种种传说,神话性强,实无根据。对于马蹄山名称的来源,北宋雍熙三年(986年)成书的太平寰宇记称,出自“吐蕃赞普即其郡丞的异称也”。也就是说,马蹄本是驻牧在临松山一带吐蕃一支的名称,后来以族名称之。临松山逐渐被称作马蹄山,并非出自天马足印,而应该根据太平寰宇记予以正确的解释。太平寰宇记卷“凉州,张掖”

18、条云:临松山,一名青松山,一名马蹄山,又云丹岭山。在县南128里。十六国春秋载,晋元嘉元年张掖临松山有石如“张掖”字,后“掖”字渐灭,而“张”字分明。又有文曰:“初祚天下,西方安万年。”后魏太和中置临松郡,故城在此山下。吐蕃赞普即其郡丞异称也。马蹄山至今山间松林茂密,云霞蔚然,而马蹄山则源自吐蕃一支。河西自古是多民族杂居地,吐蕃即是其一,很早就驻牧在祁连山一带,“安史之乱”以后,遂成为吐蕃辖地。马蹄山在河西不止此一处,如永昌南山也有称马蹄山者。可见当初马蹄一支的吐蕃族驻牧在以马蹄山为中心的张掖、永昌一带祁连山中。马蹄族的迁徙及进入临松山可能涉及的问题很复杂,需要作多方面的探讨。总之,马蹄山的名

19、称形成于宋代以前,是吐蕃一支的名称是可以肯定的。马蹄寺风景区现已成为集石窟艺术、祁连山风光和裕固族风情于一体的旅游区。这里还有神奇的塔尔岭、卧龙回首、格萨尔王殿、上中下观音洞、临松瀑布、东西莲花湾、“剑劈石”“试剑石”和“定刀石”等著名景观。这里山坡平缓,沟谷开阔,清泉潺潺,飞瀑奔腾,青峰屏蔽,翠岭高耸,美妙景观无处不在;这里群山起舞,松柏鼓涛,溪流鸣唱,万花颔首;这里有媚材埠林、云衣迷径、岚气袭人的旖旎风光;这里有六月飞雪的自然奇观,夏无炎暑;这里有五彩缤纷的民族帐篷,热情周到的裕固族、藏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接待服务;这里山青、水秀、峰奇、洞异堪称“四绝”,处处充满着诗情画意和动人的传说。引自.唐国增微博 张掖圈子整理编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