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3 ,大小:29.90KB ,
资源ID:994418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994418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治疗.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治疗.docx

1、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治疗 作者:日期:前言类风湿关节炎(reumatd arthrts,以下简称A)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致残率高,目前仍是国内外医学界共同攻关的难题。众多的研究认为,本病为多种因素诱发机体的自身免疫反应而致病,可侵犯多个关节,常以手足小关节起病,多呈对称性,以肿胀、晨僵、疼痛、关节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中医药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方案都以辨证论治为主,也有用专方、中成药、单方单味药治疗或外治法治疗,各具特色,长期以来,深受病人喜爱,因此,探讨类风关的中医辨证治疗,有助于临床规范证型标准,提高用药技巧和治疗效果。1对RA病因病机的不断探索1.1中医古代文

2、献对RA病因病机的认识RA属于中医“痹证”的范畴,古代医学文献对痹有非常详尽的记载。早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中,就有“疾畀”之称。痹证,原为“痹症”。玉机微义痹症门日:“痹,感风寒湿之气则阴受之,为病多重痛沉着,患者难易得去。”而“痹病”之称,则首见于宋窦材扁静心书痹病“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走注疼痛,或臂腰足膝拘挛,两肘牵急,乃寒邪凑于分肉之间也。方书谓之白虎历节风痹者,气血凝痹而不行,留滞于五脏之外,合而为病。”张仲景在金匮要略痊湿喝病脉证并治指出:“病者一身尽痛,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首次指出了“风湿”这一概念,为后

3、世医家所遵循。此外,历代医家还根据疾病的不同症状特点,赋予不同病名。如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又称“历节风”,王焘外台秘要述其症状痛如虎咬,而称为“白虎病”,严用和济生方则称“白虎历节”。内经痹论篇对本病的病因、发病机理、证候分类及其演变等内容均有论述,奠定了中医对痹证认识的基础。并且总结出痹证的发生除了风寒湿外邪的侵袭外,还由于机体内部脏腑经络阴阳失调逆乱,“两气相感”而发病,强调先有脏腑内伤、阴阳失调及营卫不和,后风寒湿邪乘虚内侵而致病的理论。所以素体虚弱,正气不足,腠理不密,卫外不固,是引起痹证的内在因素,易受外邪侵袭,感受风、寒、湿之邪后,使肌肉、关节、经络痹阻而形成痹证。.2 RA病因病机的

4、现代研究现代医学对RA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主要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及其他某些因素,如性激素水平、应激反应等有关。近些年,很多医家对RA病因病机进行了深人探讨。李昕秀指出本病的发生总由风、寒、湿三邪杂而为患,以致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日久不愈,邪气侵袭关节筋骨,气血痹阻,直至淤血痰浊相互交结,筋骨失养,则关节肿大疼痛,甚则畸形。杨仓食指出风寒湿热之邪是引起RA的先决条件,正气虚损及痰瘀虚之毒邪的产生是A发病的内在因素。徐向孜等认为阴虚血热是RA发病的内在因素,邪气侵袭为A发病的外在条件。湿热毒瘀,灼血伤阴是活动期重要的病理转机。阴血亏耗,血分蓄热是活动期RA发病的内在因素;风寒湿热诸邪

5、侵袭是发病的外部条件。张前德认为RA初期气血亏虚,久则以肾虚为主;后期皆因肾虚精亏,筋骨失养,气血痹阻而致筋挛骨松,关节变形,不能屈伸,甚至筋肉挛缩。卢恩俭阐释了RA的发病、进展、关节筋骨侵蚀破坏和正气耗损等皆与邪毒的致病特点密切相关,认为邪毒侵蚀是RA的主要病因病机。何玲等认为,瘀血夹杂既是RA的主要发病因素,又可作为主要病理机制,同时也是RA的基本特征。刘健等认为,RA的根本病因是脾胃功能受损,气血营卫不足;脾虚湿盛,痰浊内生兼瘀血阻滞。程云柱认为风、寒、湿、热、毒、劳伤、产后及七情失调均为R发病的诱因。可见,在RA病因病机的研究上,不少学者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和观点,值得大家去进一步研究。

6、.3RA的主要病因病机根据RA 临床特征,当属于中医学“痹证”范畴。一般认为本病多因平素营卫俱虚,气血不足,脾胃肝肾亏虚,易感风寒湿热等外邪,病久痰浊瘀血胶着,进一步加重内虚,导致虚实夹杂,缠绵难愈。其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本虚以脾胃肝肾亏虚、气血不足为主,标实主要为痰湿壅盛、痰瘀互结。13.1 风寒湿痹证素同,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并按照病因而将痹证分为四类,“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久居潮湿之地、严寒冻伤、贪凉露宿,睡卧当风、水中作业或汗出入水等,外邪侵入肌腠经络,滞留关节筋骨,气血痹阻而发病。“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生,阳遭阴,故为痹热”

7、。外台秘要卷十三曰:“白虎病者,大都是风寒暑湿之毒,因虚所致。畜于骨节之间,或在四肢,肉色不变,其疾昼静而夜发,发则彻骨,痛如虎之啮,故名白虎之病也。”A患者起初确因调护不慎致卫气虚,不能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玄府开疏,风寒湿邪乘之侵及络道,气血受阻,营运失畅,不通则痛。但感邪后绝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发展转化的。外感邪气后的郁化,即外感风寒湿邪,日久不愈,邪留经络关节。 .2风湿热痹证六淫之中,风为阳邪,为寒湿入侵之先导,其性开泄,最易化热。风寒湿之邪袭于肌表,留滞筋脉,郁久化热,热毒攻于骨节,痹于经络形成热毒痹。以外感湿邪为主者,热与湿合,又可形成湿热痹。或为脏腑内热的从化,即素体阳盛,脏

8、腑积热,外感邪气,从阳化热。类证治裁曰:“风寒湿合而成痹,蕴邪化热,蒸于经络,四肢痹痛,筋骨不舒。”脏腑积热蕴毒是形成湿热的内在根据,亦是外感风寒湿邪从阳化热的主要原因。清尤怡在金匮翼中提到:“热痹者,闭热于内也所谓阳遭阴者,脏腑经络,先有蓄热,而复遇风寒湿气客之,热为寒郁,气不得通,久之寒亦化热。”外感风寒湿邪,从阳而热化,由此形成湿热之邪攻于手足骨节,留滞筋脉,痹阻经络的湿热痹。因多种外因的促化,即误用辛温香燥之品后,容易促使化热生火蕴毒致热痹。医者拘泥于“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之说,治痹“不分经络,不分脏腑,不分表里,便作寒湿脚气,乌之附之乳之没之,种种燥热攻之”。1. 寒热错杂证寒热

9、错杂型类表现为关节肿痛较剧,屈伸不利,关节局部灼热或发红,但病变关节怕凉,舌质多偏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可略数。其形成可由内热之体感受风寒湿邪,内热与外寒互结痹阻于经络关节,亦可见于风寒湿型与风湿热型相互转化的中间期。其特点是虚实夹杂,以气血不足、肝肾亏虚为本,以外邪侵袭、湿邪壅滞及痰瘀互结为标。1.痰瘀凝滞型医门法律谓:“痰因于火,有热无寒人身热郁于内,气血凝滞,蒸其津液,结而为痰,皆火之变现也。”痰瘀一旦形成,深入骨骱、经隧之中,因而痼疾根深,病性缠绵,遂难速除。RA是一种慢性缠绵日久的疾病,痰浊瘀血留恋日久,与外邪的作用相合,又可以加重瘀血和痰浊,而成恶性循环。痰瘀胶着于关节,闭阻经络血脉

10、,并使关节、皮肤、肌肉、筋骨失于濡养,造成关节肿大、变形、疼痛剧烈,皮下结节,肢体僵硬,麻木不仁。其中湿滞、痰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而引起进一步病理变化。病理产物痰浊瘀血留滞经脉关节、耗损气血,气血运行不畅,而致“血停为瘀、湿凝为痰”,血瘀痰凝是A常见的病理表现,其形成有邪气痹阻,血行淤滞,或气虚、气滞,无以推动血液的运行而导致。痰浊的形成可因饮食不洁,脾失健运聚湿成痰;或外感湿邪阻滞关节或其他脏腑之间,日久聚湿成痰;也可因血瘀经脉不利,水湿停聚成痰,痰阻互淤。另外,风寒湿热之邪内犯人体均可造成气血经脉运行不畅,而成瘀血,加之痹证日久,五脏气机繁乱,升降无序,则气血逆乱,亦成瘀血,痰浊与

11、瘀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加重,使痰瘀互结,胶着于关节,闭阻经络血脉,并使关节、皮肤、肌肉、筋骨失于濡养,造成关节肿大,变形,疼痛剧烈,皮下结节,肢体僵硬,麻木不仁,其疾病顽固难愈,称此时的RA为顽痹。1.3.5 肝肾亏虚证中医学认为,肝为罢极之本,藏血而主筋;肾为先天之本,藏精而主骨生髓,只有当肾气充盛时,肝功能正常,方能“筋骨坚”,从而达到“筋骨劲强,肌肉满状”的状态。肾不足是内因灵枢根结说“阴阳俱竭,血气皆尽,五脏空虚,筋骨髓枯”。其特点是,脏气渐衰,肝肾不足,肝藏血,主筋,肝血亏虚,则筋脉失养而运动失灵;肾藏精,主骨生髓,肾气不足则骨髓不充,骨髓虚损出现四肢关节疼痛而易发本病。周学

12、平等提出R“阴虚络热证”的证型,认为其病因为先天禀赋不足、素体阴血亏虚、久痹伤阴、邪郁化热及用药不当、失治误治等;肝肾阴虚,经络蓄热,风湿痹阻,痰瘀互结是其基本病机;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金匮要略中风历节脉证篇中言:“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明确指出了肝肾不足在历节病发病中的作用。华佗在中藏经论骨痹中说:“骨痹者,乃嗜欲不节,伤于肾也。”更为具体地阐明了骨痹与肾脏受损有关。隋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提及:“劳伤肾气,经络既虚,或因卧湿当风,而风湿乘虚搏于肾经”。明秦景明幼科全书载:“痹者,内因肝血不充,外被寒湿所中”。王肯堂更明确指出:“痹证有风、有湿、有寒、

13、有热皆标也;肾虚,其本也。”“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是由于肾虚,肾主骨功能不利,才使得“风寒湿”侵袭人体,发为痹证。1.3.6 脾肾两虚证脾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肌肉四肢,运化水湿。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皆可导致脾气的不足,骨髓的缺失,闭阻经络,进而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而出现肌肉、筋骨、关节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至肿大灼热等痹证的临床表现。一旦有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后,“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脾胃虚弱,湿毒内生,气血不足,营卫失调,脾失健运聚湿成痰。痰瘀互结,脉络阻滞。风寒湿邪侵袭人体,久痹不已而导致气血虚弱、脾肾亏损,内伤脏腑,使脏腑气血阴阳失去平衡。基因的异常是正气不足的表现

14、,是发病的内因,外邪则是外界环境及其他诸多感染因子的影响。R 的证候理论研究近年来,不少医家对RA 的病机和证候分型有了新的补充,刘健等提出脾虚在A 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认为RA 的中医病机以脾虚为主,进而引起湿邪内盛气血亏虚、痰瘀互结,临床上从脾论治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肖诚等亦认为无论在痹证的发病,抑或在痹证的防治中脾虚均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脾虚会引起黏膜免疫系统的改变,与RA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有着某种内在联系。素问痹论篇第四十二指出:“饮食居处为其病本”,“恣食生冷,肥甘,伤阳助湿;饮酒过度则湿热内生,脾胃损伤,湿邪困阻,水湿停聚,化为痰浊,痰浊阻滞经脉,发为此病”。饮食失节,或因劳倦

15、内伤,或外受寒湿之邪,均可导致脾胃虚弱,运化失司,痰浊内生,湿浊为患而致痹。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论及“胃虚脏腑经络皆无所受气”则“脾病,体重痛,为痛痹,为寒痹,为诸湿痹”。脾虚运化无力,气血生化之源不足,筋骨血脉失于调养,发为痹证。2 A辨证论治的规律中医在临床辨证论治过程中一直非常重视临床主观症状在疾病个体化中的作用,并且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主观症状是中医辨证过程中应该考虑的重要因素,对客观指标有重要影响。同时,这种影响应该是有规律的,而这种规律则是证候分类的重要依据。这种规律可以利用现代方法去寻找和不断完善的,从而找到证候分类标准的制定方法和完善方法。中医四诊的信息,虽然包含舌、脉、闻的客观

16、信息,但多数是依据问诊而得到的主观信息,因此主观症状在中医证候分类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众多对疾病分证治疗的临床研究报告说明,以主观症状为主的分类诊断治疗效果比仅以客观指标为基础的诊断治疗效果要好。因此有理由认为证候分类标准的实质是发现一组组合症状,该组合症状与疾病的发生、发展、药物作用密切相关。大体归纳为寒、热、虚、寒热错杂、虚热、虚寒六类证候。将各类与其他客观指标进行分析,3.中医治疗A的思路和方法中医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是由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其病势缠绵,难以治愈

17、,故又称“顽痹”。究其发病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风寒湿痹阻经络;风湿热痹阻经络;瘀血阻络;肝肾阴虚,气血两虚;或有脾虚、痰凝等。痹证的治疗,应从祛风、散寒、除湿、清热、活血、益肝肾、补气血、健脾化痰、疏通经络等方面着手。.1分型论治3.1.1风寒湿痹证其风邪胜者.游走窜痛为著;寒邪胜者,痛剧明显,遇寒尤甚;湿邪胜者,肿胀重着突出,痛处不移,舌体可胖大,舌质淡红或淡白,舌苔薄白,白滑或白腻,脉象弦紧或弦滑。治宜:祛风散寒,除湿通络。方药: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桂枝汤加减。药用:麻黄、附子、细辛、桂枝、白芍、甘草、威灵仙、防风。透骨草。临床还应辨清致痹之风、寒、湿三邪的孰多孰少,孰轻孰重。其风胜者加

18、徐长卿、青风藤;并辅以活血通络之品如赤芍、丹参以疏散外风,此乃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寒胜者加肉桂、淫羊藿,以温肾壮阳。痛甚时可加干姜以助附子散寒搜风之力,或改附子为川乌、草乌;湿胜者加生熟薏苡仁、苍术、稀莶革,以加强祛湿之力,并可配伍健脾药,意在“脾运湿邪自去”。3.1.2风湿热痹证关节肌肉红肿、胀痛,局部灼热,肢体屈伸不利,得冷则舒,遇热加重,常伴发热或低热,烦闷口渴,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舌苔黄腻,脉象滑数或浮数。舌质红,舌苔黄腻,脉象滑数或浮数。治宜:清热散风,利湿通络。方选:白虎汤合宣痹汤加减。药用:生石膏、知母、防己、连翘、薏苡仁、秦艽、豨莶草、木瓜、黄柏。本型主要

19、由热邪致痹,应首辨热邪之轻重,邪人之深浅。其邪热在表者,每伴发热恶风,头痛,咳嗽,咽痛,口微渴等风热表证,宜加蝉衣、金银藤以清热宣透;邪热在气分者,发热,汗出,心烦,口渴欲饮,舌质红,宜重用生石膏,加山栀、虎杖、元参;湿热壅盛,毒邪入血者,关节肌肉红肿热痛尤剧,常有壮热,口渴,烦躁,舌质红绛,宜加水牛角、生地、丹皮清热凉血。3.1.寒热错杂证关节肌肉肿痛,常觉畏寒怕冷,病灶局部或有微热,加衣被后又觉怕热;手足心热,而全身热象并不明显,肢体裸露片刻又感怕冷,舌质或红或淡,舌苔或白或黄或黄白相兼,脉象弦滑略数或沉细滑略数治宜:祛寒清热,散风除湿,通经活络。方选: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药用:桂枝、白芍

20、、知母、生石膏、麻黄、附子、防风、威灵仙、甘草。本型病人多属本虚标实、本寒标热或由风寒湿痹化热而成,临证应仔细审辨虚实、寒热之主次、轻重及病机转化。其寒胜者加淫羊藿、细辛、肉桂;热胜者加连翘、黄柏、防己;气虚者加黄芪、白术;阴虚加熟地、元参、女贞子。.1.4痰瘀凝滞型肌肉肿痛,刺痛、重着、麻木、痛剧而固定不移,关节僵硬、变形,活动受限,病变关节皮色黯滞,关节周围或肢体伸侧出现皮下结节,或见关节周围囊肿或关节肿大畸形而成瘰块,舌体多胖大,舌质紫暗,有瘀点瘀斑,舌苔薄白或白或白腻,脉象沉细涩或沉弦滑。治宜:活血祛瘀化痰通络。方选:身痛逐瘀汤合二陈汤加减。药用:秦艽、川芎、牛膝、红花、没药、香附、茯

21、苓、半夏、陈皮、威灵仙、白僵蚕。本型病人有偏寒、偏热之分,偏寒者加白芥子、白附子、制南星、姜黄;偏热者加胆南星、贝母、地龙。.1.5肝肾亏虚证肌肉肿胀、僵硬轻,疼痛轻,关节活动受限好转,但因病程日久,关节畸形,筋脉拘急,肢体屈伸不利,形体消瘦,腰膝酸软,潮热盗汗或伴低热,或畏寒喜暖,过劳、遇寒则加重.男子阳痿、遗精,女子经少、闭经,舌质淡红或红,舌苔薄白而润,或薄黄少津,脉象沉尺弱,或沉细数。治宜:补益肝肾,强壮筋骨,佐以祛风散寒,除湿通络。方选:右归丸合独活寄生汤加减。药用:熟地黄、白芍、枸杞子、杜仲、牛膝、桑寄生、秦艽、细辛、骨碎补、威灵仙。本型病人有偏阴虚、偏阳虚之别,偏肝肾阴虚者,加女

22、贞子、山萸肉;偏肾阳虚者,加附子、肉桂、巴戟天。3.脾肾两虚证疾病末期,关节肌肉肿痛、僵硬渐轻或消除。由于久病缠绵,关节变形,肢体功能障碍而致肌肉废用,萎缩,形体消瘦,腰膝酸软,神疲乏力,面色无华,畏寒肢冷,纳少脘闷,腹胀便溏,常易感冒,舌质淡暗,舌苔白或水滑,脉象沉滑尺弱无力。治宜:补脾益肾、强身壮骨、佐散风化湿,温经通络。方药:十全大补汤合薏苡仁汤加减。药用:黄芪、白术、苍术、薏苡仁、茯苓、当归、川芎、麻黄、桂枝、白芍、甘草、防风、乌头(先煎)。脾虚甚者,加党参、山药、扁豆;肾虚甚者,加菟丝子、补骨脂、淫羊藿;肌肉萎缩者,重用黄芪、白术;脘腹胀闷明显者,加九香虫、乌药、晚蚕沙。特色治法.1

23、活血化瘀法 RA一般病程长,因此多见瘀血,正如医林改错指出:“痛久必有瘀血”,因此临床上运用活血化瘀之法治疗A较多,常用的药物有丹参、川芎、桃仁、红花、当归尾、泽兰、牛膝、鸡血藤、莪术、苏木、乳香、没药、水蛭、虻虫、穿山甲等。活血化瘀法在临床中常与其它冶法结台并用,如活血通络、通阳祛瘀、益气活血、活血搜风、活血凉血等。另外还可酌加祛风、化湿、温寒、清热、补虚等药物。根据现代药理研究,活血化瘀药能改善血液循环与组织代谢,能降低血液粘滞眭,增加氧运、消除水肿、吸收出血及渗出物,有使结缔组织吸收、恢复正常形态的作用且能明显抑制抗原结合细胞数,对免疫的多个环节有作用。活血化瘀,扶正固本,迁延不愈,痰湿

24、阻闭,气血运行不畅,痰瘀搏结,凝滞关节骨骱,并常出现气血不足肝肾亏虚的症状,本虚标实矛盾加剧。表现为腰膝酸软,关节强直畸形,功能活动减退,病情进入严重阶段滑膜炎症反应日久加剧,控制不利。血管翳形成并侵入软骨,软骨细胞被激活,血管翳细胞及软骨细胞释放蛋白酶,破坏软骨,软骨下骨组织被侵蚀,关节结构破坏治疗应攻补兼施,除祛风湿外,并加入活血化瘀之品,同时应注意补益肝肾以扶正驱邪方可选用独活寄生汤加减,方中除独活。防风等祛风湿之品,还以当归、川芎、芍药、地黄、鸡血藤等补血活血,桑寄生、杜仲、牛膝补益肝肾气血和调,脏腑功能正常,阻止,活动期的发生,控制病情的发展并可有针对性地配以某些专用药物,如骨质疏松

25、,可加入骨碎补,千年健,续断等以提高疗效,大量实验研究表明,补益肝肾、活血化淤、祛风除湿药物具有促进软骨和骨质修复、增加骨密度抑制血管增生,增强纤维蛋白溶解、抗炎镇痛和免疫抑制等作用。4.虫类药的使用中药材药源丰富,种类繁多,而虫类药在多种疾病中应用广泛,疗效显著,尤其在痹证之临床应 用中疗效独特。因痹证多由正气不足,感受风、寒、湿、热之邪所致,常呈慢性进行性过 程, 病程长,中后期因痰浊瘀血阻闭脉络,停滞于骨骱而致关节肿大、变形、疼痛加剧,皮下结节, 肢体僵硬,麻木不仁,其证多顽固难已。而虫类药具有钻透剔邪,搜风通络、消肿定痛、恢复功能的特性,故被广泛用于治疗此类疾病。清代叶天士云:“俾飞者

26、升,走者降,血无凝者,气可宣通,搜剔经络之风湿痰瘀莫如虫类”。RA之形成乃正虚感邪,邪壅经络,气血痹阻以致关节肿大、疼痛、畸形,治疗棘手,单用草木难以透达,往往需配用虫类走窜之品方能收效。根据各种虫类药的性味功效,大体可分3类:温阳祛风通络药,如乌梢蛇、白花蛇、全蝎、蜈蚣、蜂房等;清热通络祛风药,如地龙、僵蚕等;破瘀逐痰药,如地鳖虫、穿山甲、虻虫、水蛭等。临证之时,需结合各类药效特性,随证选择运用,往往易获良效,如蜈蚣性急善行为搜风易口络要药;全蝎多冶风痰,又可散寒破瘀;晨僵、肿胀较甚者,用僵蚕效佳。痹证患者的证候各异,临证须辨寒热虚实,选药须切合病机,灵活加减。同时在应用时还要注意药物的炮制

27、加工,掌握其用量、服法,这样既可充分发挥其药效,又能制约其毒性,发挥出其最佳疗效而使其“用之不殆”。5其他治法1外治法 RA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其病理变化复杂多洋,临床表现也轻重不一,所以单靠某一种药物(无论中药还是西药)都难以改变其整体病变,只有针对其发病机理采取综合治疗方法,长期坚持专科冶疗,才有可能逐步阻断病变发展,从而控制疾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中药的外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内服中药基础上用中药外敷、熏蒸、膏贴、洗浴、药棒等方法,不仅能使药物直接到达作用部位提高疗效,而且能有效地减缓一些药物的毒副作用。清徐灵胎云:“外治可补内服汤药之不足”。纪英莲等通过临床

28、辨证,采用中药外敷治疗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疗效肯定,毒副作用小。方法简便。方中重用威灵仙、羌活、葛根、雷公藤等药物,能明显改善关节晨僵、缓解疼痛和恢复关节功能。此外,也有相关报道金黄散药敷于关节患处,通过皮肤黏膜的吸收和渗透可直接发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效果明显。徐力等用巴斯特关节止痛膏(辣椒流浸膏、颓茄流浸膏、薄荷油、水杨酸等)治疗RA患例,结果3例A患者治愈4例,显效21例,有效7例,无效例,总有效率96.97。5.2针灸治法中医针灸治疗RA是一种非药物消炎镇痛疗法。具有疗效肯定,无副作用的优点,在活动期可单纯使用针灸治疗。结合辨证、补泻手法等施治,可取得良好疗效。向诗余等依据辨证施治

29、、标本兼治,拟以益肾健脾、清热利湿为法则。采用针刺为主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发现针刺在抗炎消肿、调节机体免疫失衡状态方面疗效显著。江氏等发现针灸膀胱经、督脉和局部穴为主可以产生与消炎痛相似的效果,治疗后脑啡肽明显升高。其机制可能与亮脑啡肽升高、调节自由基代谢有关,同时发现针灸可以使血沉下降、类风湿因子滴度下降,可能还有免疫调节作用。结束语RA致残率较高,目前没有根治办法。中医药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近年来已引起了国际风湿病学界的普遍关注。中医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优势突出地表现在中医药的有效性、安全性、双向性等方面。所谓有效性是指无论是在改善或减轻临床症状、体征方面(如关节疼痛、肿胀、晨僵、

30、活动障碍等),取得了一定的疗效。所谓安全性是指中药均属于天然植物,故通常不良反应较少。所谓双向性是指中药的治疗作用能双向调节,在本病中、晚期患者多表现为本虚标实,中药既可扶正固本,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又可改善微循环、抗炎、镇痛。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由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病,临床上必须有计划地长期治疗,中药的毒副反应相对较小,故适合长期治疗中医药在治疗RA中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同时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其一病因病机各个医家各有认识,临床各家辨证治疗也多有收效,。但因诊断,疗效标准不统一,缺乏可比性,且重复性差。今后应对该病的病因病机、诊断、证型、疗效等统一标准,增强和西医治疗的可比性,突出显示

31、中医药在治疗上的独特优势。其二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报道虽颇多,但多集中在名师经验总结和临床疗效观察,缺乏药理、毒理、药化药效学的机理研究,今后应加强有效中药的相关实验研究,并能从分子免疫学水平来阐明中医药在治疗RA的机理,提高中医药研究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前沿性。其三 但中药起效时间长,止痛作用不如西药,因此对急性期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应中药配合非甾体类抗炎药同时应用。治疗过程中中药应配合用一些慢作用西药如:甲氨喋呤等,这样可减少关节畸形的发生。因此,中药复方与现代药理研究相结合的病证结合疗法,既符合中医的辨证规律,又有一定的针对性,是提高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的有效途径。参考文献1 高学敏中药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562侯勇谋.类风湿性关节炎辨治J中医研究,206,17(3).3 蒋明.风湿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52-53.4 吴启富.类风湿性关节炎中西医结合治疗前景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2,15(08)5 彭江云,吴生元.辨治类风关经验总结.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13(03)6 吕志杰.张仲景方剂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2005,88-109.7 陈龙全,陈斌.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病机及其辨证分型J.中医药学刊,2003,21(03).8 田维君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西南国防医药,200,13(06)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