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7 ,大小:41KB ,
资源ID:991253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991253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整理理解社会的几个进路.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整理理解社会的几个进路.docx

1、整理理解社会的几个进路理解社会的几个进路*演讲与对话刘莘我今天的讲座题目的核心词是“社会”。从某种意义上,我们每个人都在而且一直在理解社会,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专门来讲“理解社会的进路”呢?奥古斯丁曾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发问,他说,有一些东西事物很奇怪,你不问则罢,我清楚得很,你一问我,我就迷惑。他是以时间为例。对于社会,我觉得也有这样一个特点。从这样一种方式来看“理解社会”的问题,就发现大有追问的必要。但是,如何去追问?第一种提问方式最通常:“社会是什么?”。 这种方式要求用简短的回答把社会作为一种给定的东西给框定进去。这种回答方式在教科书,形式逻辑的材料当中很多。这种回答方式的问题在于:它把社会

2、这样一种复杂的存在当成了一个给定的对象,一个可以被如此这般提问的对象,然后给出一个界定或定义,并以之作为回答。再如“人是什么?”这个问题,有一种答案是“人是没有羽毛的两足动物”。从外延看,“没有羽毛的两足动物”的确只有人,但是以这种界定的方式来回答问题,等于是遮蔽或扼杀了问题。那么,今天这个题目要求有怎样的追问呢?我用了“进路”(approach)一词。我们理解社会有不同的进路,而每一种进路就会展现出一种视野,展现出的不同视野将使我们理解出不同的社会,并在此基础上展现出社会建构的不同可能性。视野需要被开拓,打开一个通道,而非教科书式的现成的放在那里。这就是我用“进路”这个词语的基本想法。下面我

3、将分两部分来展开今天的主题。第一部分(“一”和“二”)是对“理解社会的几种进路”的一个铺垫,第二部分(“三”)我给大家展现“理解社会的几种进路”究竟是指的什么,我挑选了几个典型的进路,而没有覆盖人类思想史上的全部进路。一、社会事实与社会事实相对的是自然事实:如自然界的无生命的物理事实(水往低处流),如关于人的生物学事实(人的身体构造、生理本能、欲望机理),等等。而社会事实包含着自然事实。(主讲人拿起桌上的一瓶矿泉水)你可以把这瓶矿泉水看成一个可用科学视野来打量的物理事实,但如果你换一个视野来看,这本身是一个社会事实。这个社会事实不仅凝结着人与物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它已经凝结人与人的关系凝结了生产

4、、消费、分配等人与人之间的诸多关系。简言之,社会事实凝结了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一定涉及人的事实。但此处的“人”不仅指生物学意义上的“人”(human being),更多指的是“位格”或“位格人”(person)。直观地讲,植物“人”仍然是生物人,但不是位格人。区别在于:位格人有自我意识、意愿、思想、想象、期望等,这些意识内容构成位格人的同一性,使他/她成为他/她,同时也使他/她的进一步的自我建构得以可能。位格人是自我展现、自我建构的存在者,而生物人则是一个被给定的东西。你很难想象千古的“斯芬克斯之谜”追问的问题是:“什么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人?”。原因在于,生物人是一个给定的对象,而位格人则是一

5、个自我建构着的、试图领悟自我甚至存在的、具有无限多的存在可能性的存在者。由于社会事实首先凝结着的是位格人与位格人的关系,而由于位格人是自我建构的存在者,所以社会事实呈现出不同于自然事实的复杂特征。但还原论(reductionism)认为,复杂的事实必须还原为更简单或更单纯的事实才可以被理解。还原论并非是要把复杂事实等同于简单事实。还原论的方法论原则是:要首先把复杂事实还原成更简单或更单纯的事实,再在此基础上根据相应的原则去重构复杂事实。还原论者认为,思维只有经过先简化还原再重新构造的过程,才能厘清或通达事物的真相。还原论包括逻辑还原论、科学还原论和现象学还原论,但它们各自的特殊方法论原则却可能

6、彼此冲突。我不可能在这里对还原论作全方面的评价,只是想提醒三点:第一,所有类型的还原论都有在特定论域内的合理性,所以,所有类型的还原论都可能僭越合理论域而变得不合理。第二,判断某一种还原论就某一论域内而言的当或不当、合理或不合理,不能诉求它的在先给定的方法论原则,而必须通过直面事情本身、通过更广宽和深刻的直观与反思的互动综合,才有可能。第三,我下面要涉及和批判的还原论,最好加上“不当的”这个限定词。我在涉及社会之思时,只致力于描述出所谓不当的还原论,而不去证明它何以不当,但有时,描述就是证明。譬如,按照心理主义还原论(科学还原论的一种)的基本方法论,要理解我们所在的社团这个复杂事实,就必须把它

7、还原成相对简单的事实,如每个社团成员的心理动机。一旦弄清了现时存在的每个社团成员的心理动机,我们就可以奠基于这些动机而重构社团这个事实,并对它作出真实的理解。我们怀着各种各样的动机和想法使得我们进入并形成这样一个社团,这点我们不予否认。但这个社团毕竟有自己的价值理念而这个事实却不可以作心理主义的还原。相反,执守价值理念来运行这个社团,必定会缓慢改变对社团运行之初的成员动机所作的心理主义描述的内容,也就是说,复杂事实的确立会改变被心理主义还原论认为“逻辑在先”的、“给定”的简单事实。一些成员会修正或改更原来的动机,一些成员会加强或拓展原来的动机。即使成员动机经过调整或修正后能够与社团理念相匹配,

8、社团这个相对复杂的社会事实仍然不可以还原为成员的心理动机。因为,社团既包含成员的动机,又包含制约并塑造前者的客观价值域和集体行为模式,是一个“格式塔”式的整体性的动态时间事实,而不是由个体事实与个体事实组合重构的静态空间事实。不独社团是一个时间事实,社会事实都包括时间维度。为何如此?因为生物人仅是空间事实,而构成社会和被社会塑造的位格人则是时间事实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位格人的生与死使时间成为可能。但这并不意味着,由于时间的开放性,由于位格人及位格人的社会在时间(和历史)中的无限展现的可能性,就意味着我们无法描述社会事实。这只是意味着,我们对社会事实的恰当描述是必须把时间因素事先纳入考虑而又不受

9、制于时间因素的描述,并且,我们的描述必须事先考虑到位格人及社会变化的丰富性但又不受制于经验事实的丰富性。基于上述考虑,我们就可以对社会事实进行分类。但要记住:第一,分类不是简化或还原;第二,分类不牺牲社会事实的时间性。 简要地讲,社会事实可以按照内容进行分类,譬如,语言就是一个庞大的社会事实。此外,学科也为我们提供了分类线索,有社会中的科技发展事实,各种历史文化事实,经济事实(包括生产、分配和消费的各种经济运作和经济制度事实),政治法律等制度事实,非制度性的但却受制度和其它社会事实影响的社会心理的事实(人们倾向于相信什么不相信什么的事实)。当然,还有在社会中起着关键作用的、作为(非经验)事实的

10、价值规范作为社会人的位格人应该或能够合理地支持或拒绝什么的事实。这些社会事实之间的交互作用及其后果,本身也是社会事实。二、高阶社会事实我对社会事实的描述,将进一步深入。我用“高阶社会事实”(higher-order social facts)来指涉这样的社会事实:它们架构、渗透或笼罩着以内容来进行划分的全部社会事实,并且,理解它们是理解具体的社会事实乃至于作为整体的社会的关键。结构事实(the fact of structure)所有的社会事实都以结构的方式呈现自身。当你要理解一个社会事实或者社会现象的时候,你的结构性视野越好,对于结构性的社会事实的理解就越深。结构意识对我们理解社会事实或整个

11、社会至关重要。结构包含诸多方面含义:作为结构的具体的社会事实,作为类结构的某一类社会事实,与诸多类结构互动的社会基本结构,反映并塑造社会结构的个体心灵的微观结构,社会各类结构之间以及社会结构与微观心灵之间的复杂的结构互动。自反性事实(the fact of self-reflectivity)对于所有社会事实我们都可以进行描述和预见,描述和预见本身就是一个社会事实。我们对于社会事实的描述和预见,都是自反性的。什么叫自反性?先说预见。关于社会进程的预见,预见本身将影响被预见的社会进程,这就是它的预见的自反性。预见的自反性可以通过下面这个例子来说明:股评家对股票走势的预见就是自反性事实,因为这种预

12、见必将成为一个因素,贡献给股票的走向,影响股票的走势。这与自然科学家对太阳系的某颗行星运行的预见不同:自然科学家的预见不会影响太阳系的实在结构。我们对于社会事实的描述也有自反性。如果相当多的人相信对某种社会事实的描述之为真,这个信念就将(与别的信念结合)通过对这些人的行为模式的影响去强化或弱化、支持或取消这个事实。对社会事实的描述将自反性地影响到社会事实因此,社会描述之真绝不仅仅是静态的符合论之真。我所说的每一个高阶事实都可以有争议,但争议本身恰好是一个社会事实。而关于自反性的高阶事实的争议,无论欲以支持或取消、强化或弱化这个事实,都是在自反性地确证自反性这个高阶社会事实。非中立事实(the

13、fact of non-neutrality)从前面谈到的自反性,我们可以看到某种意义上的非中立事实:对社会事实的描述将影响被描述的社会事实,因此描述本身不是与被描述事实无关的中立的描述。这是非中立性的含义之一。非中立性的第二层含义体现在,当我们涉及到前面提到的价值事实的时候,我们如何呈现或者描述价值事实?这里,非中立事实作为一个高阶事实,特指价值事实的非中立性。社会学家曾仿效自然科学家,提出要以价值中立(value-free)的方式,以一个纯粹观察者的身份描述社会,就是说,要约束观察者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预设。这在一定范围内是合理的。但在一个更深的层面上,特别是涉及社会基本结构与个体心灵结构的结

14、构性互动上,在涉及位格人的自我理解上,却并非那样简单。我认为,针对价值事实,有一种高阶的非中立性事实。但当我说“针对”的时候,你切不可以把前面提到的语言事实、文化事实、经济事实、政治法律事实、社会心理事实与价值事实并列起来,把价值事实仅仅当作事实分类中的一个类。不,不是这样的。每一类社会事实的背后都可能有影响和塑造它的价值事实。价值事实是一种渗透性的事实,这种渗透性的事实也佐证着前面提到的另一个高阶事实:结构性事实。结构性事实不仅佐证着各类社会事实(语言和交往事实、经济事实、制度事实、人际事实、社会心理的事实)的互动,而且佐证着各类社会事实及其互动与价值事实的相互渗透这种渗透本身是一个结构性的

15、事实(第一高阶事实)。所以你要看到不同的高阶事实之间的内在关系(结构性事实、自反性事实与价值事实之间的内在关系)。第三个高阶事实(价值事实的非中立性事实),不仅仅是针对价值事实而言的高阶事实。由于所有的社会事实都与价值事实具有这样那样的内在关联,因此,价值事实的非中立性的高阶事实,不仅仅是针对价值事实这个所谓的“事实类”而言的。相反,它与其它高阶事实一样,是一个覆盖全部社会事实的高阶事实。下面我对第三个高阶事实进行描述。以我们这个社团为例,某种价值(或对某种价值的认同)使其成为这个社团而非其它的社团,这个社团有它独特的位格性(personality)。假设现在有一个观察者,他是社团之外的某人,

16、他想把社团作为一个事实来进行描述,他可以并且必须价值中立地描述社团有多少人,社团的组织形式,社团的历史缘起。如果他还明白,社团成其为一个社团必须有它独特的价值理念,作为社团架构的价值依据,他的描述就不能停留在上述内容。他还必须描述,社团成员信奉哪些价值理念。但他如何描述价值理念呢?价值理念并非可作对象性观察的给定的事实(如社团的人数)。价值理念必然涉及到理念本身在某一语境下的当与不当或合理与否的问题,必然涉及到如何凭借其它价值理念,来就彼此的合理性(包括该语境的合理性)进行确立或消解的问题价值理念的确立或消解必然是结构性的。而被确立的价值理念,能自反性地产生出与它吻合的事实(如社团的程序、活动

17、的主题,等等)。你不可能反过来求助价值理念产生的对象事实去对象化地描述价值理念。因此,这里的根本问题是:如其所是的价值描述如何可能?我的主张是:对价值理念的描述必须尽可能地以对它们的非对象化的理解(未必是赞同)为前提。这个主张特别适用于社会基本结构可能依凭的价值。因此,当我们要描述特别复杂的价值时,面临的一个困难是,当你要实行彻底的中立性的描述的时候,你的“中立原则”就形成了一个屏蔽:因为这种彻底的中立性的描述,你没有办法使你的对象化的观察视野(外在视野)转化成对价值的理解(理解并不意味着认同)的视野(内在视野)。所以说,当你对价值进行描述的时候,你的描述如果要有意义,就必然蕴涵着你对价值的理

18、解和阐释,而你的理解和阐释又必然依据于你在先持有的价值。因此,第三个高阶事实意味着,你对价值的描述要以在先的价值持有和价值理解为前提。而这又意味着你基于在先的概念框架(或价值系统)的描述和你要描述的价值之间,注定要发生紧张甚至冲突。紧张冲突的结果既可能是对价值的描述选择选择描述一些而不描述另一些(而这本身就有选择正当与否的价值问题),也可能是对在先的概念框架(价值系统)的修正、弱化或强化。而无论前者或后者,都蕴涵着价值评判(包括辩护或批评)。这种过程本身是一种复杂的自反性的事实(第二高阶事实),因为你原来的价值系统可能会因为这种紧张冲突的深入而发生变化,而变化必将影响到你的描述以及描述所蕴涵的

19、价值评价;因此,这是一个描述、评价和修正(或坚守)的非中立的三位一体的进程。自我建构的事实(The fact of Self-construction)社会的结构事实、自反性事实和非中立事实之所以可能,就在于作为社会存在者的位格人是一个自我建构的事实:你的自我理解将建构你自己。你不是一个被给定的客观的你,你对你的自我的理解必将通向一个你可能没有想到但却本己的可能性。当说位格人是自我建构的事实时,并不是说,位格人可以建构这个自我建构的事实。不,这本身是一个被直接呈现而非被建构的事实。同样地,前三个高阶事实也不是被建构的事实(而社团作为一个社会事实却是被建构的),而是直接给予或呈现的事实?向谁给予

20、?呈现给谁?答案:呈现给使呈现得以可能的位格存在者。前三种高阶社会事实都依据于自我建构的位格人的事实,但与此同时,作为社会存在者的位格人的自我建构,也只可能在向其呈现的高阶社会事实和对其进行塑造的各类社会事实结构中,才得以可能。因此,位格人既非被社会给定的存在者,社会也不能还原成若干位格人。第四个高阶社会事实指的是:社会是由有能力进行自我建构的位格人构成的社会,社会存在的样态既塑造又服从位格人对自身的建构性理解和对社会的建构性理解(以及对这两种理解之关系的理解)。换言之,在不违背给定的自然/社会事实和自然/社会法则的前提下,人对社会做出怎样的合理理解,人对社会有怎样的合理召唤,就有可能沿着这种

21、合理理解形成自我建构的社会。理解自我建构的高阶社会事实,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结构性高阶事实、自反性高阶事实、非中立高阶事实,以及这四个高阶事实的关系以及与它们与一般社会事实的关系。三、几条进路现在,我将描述和评价理解社会的几条进路,而描述和评价这几种进路的依据取决于前面谈到的社会事实的分类,社会事实与自然事实的区别,以及四个高阶事实及其相互间的关系。超位格人的历史主义进路(The Trans-Personal Approach of Historicism)我从我们最熟悉的历史唯物主义开始描述。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成熟期的思想,它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础,也有黑格尔思维方式的延续。历史唯物主义认

22、为你要看到必然的历史发展规律,你才可能理解社会,光有静态结构是不够的,必须有历史的视野。历史唯物主义认为要理解社会必须理解推动社会发展的最核心的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和社会的生产方式(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包含道德、宗教、哲学、艺术等,也就是刚才描述的价值事实,所有的价值事实在这样一种进路中都被称为上层建筑)的矛盾。两组矛盾及其互动确定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历史唯物主义在于揭示了这样一种规律,社会的发展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性。我们知道马克思骨子里面是反宗教的,特别是反基督教传统。但可以论证,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进路仍然是基督教文化的产物。第一,历史唯物主义与基督教历史观在形式上同构。基

23、督教对历史的看法是历史有一个开端(上帝创造世界),经过开端后到达第二个阶段(伊甸园的堕落),之后经洪荒时代进入先知时代(第三个阶段),然后因为耶稣基督的降临、受难和复活而进入第四个阶段,最后,历史有一个目的或终结(the end of history)(第五个也即最后一个阶段),那就是,末日的审判。这体现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以神的意志做保障的必然性。第二,基督教文化对历史的宏观进程的描述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依据:超位格人的视野。超位格人的思维视野,在基督教那里体现为神的视野。这样的理解进路的根本特点是:必须基于超位格人的视野(神的视野),必须有一种历史主义的宏观描述(人类历史各阶段的必然转化)

24、,才可以去理解位格人以及由位格人所组成的社会,才可能实现人的解放(对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神的真理的认识和接受才是根本的救赎和解放之道)。历史唯物主义虽与基督教文化的历史观在形式上同构,但有显著的不同:第一,要首先建立宏观历史主义的视野(要首先理解超越个人的、不以神的意志为保障的历史规律和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才能理解由位格人组成的社会,才能具体地而非抽象地理解位格人。第二,因此,必须首先认识到超越位格人的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认识到超越位格人的社会结构对位格人的影响、塑造和宰制,才能理解位格人并实现人的解放(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联系前面给出的四个高阶事实,那么,历史唯物主义的这条进路是否漠视了一些

25、高阶事实?是否与前面对高阶事实的描述有冲突?首先,不能说历史唯物主义漠视了结构性的高阶事实,因为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对社会及其各种现象作结构性理解的典范。但是,结构性的高阶事实要求我们看到:社会结构与个体心灵结构之间的结构性互动,也就是说,既不能把社会还愿成个体心灵,也不能把个体心灵还原成社会。超位格人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视野或进路,在结构性问题上,没能赋予个体足够的结构性地位。第二,历史唯物主义没有充分认识到自反性的高阶事实。当很多人都接受了历史唯物主义对“历史规律”的描述的时候,社会事实就能在被接受的基础之上被建构起来,这是一个自反性的事实。类似地,对于以色列复国的历史解释,有两种可能性。解

26、释一,如果你是一个犹太信徒的话,那么你会相信这是上帝所许诺的,我们在先知预见的号召之下,我们只不过实现了这个预见。这个解释有一个预设:整个历史事件有一个上帝的意志在那里。解释二,如果你是非犹太教的信徒,你会这样解释,由于以色列人把必然复国的信念牢固地树立在心里,不管这种信念是真是假(无论是否是上帝的许诺),这种信念的力量可以强大到代代相传(这需要作专门的文化解释),最终,信念及其传承变成了复国的原因,而非复国这个事实佐证了信念的正确或真实。这种解释不需要预设上帝的存在。但是它蕴涵了一个自反性的结论,即犹太人的这种信念是自反性的:信念造就了信念的实现。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地证明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27、和规律性。但自反性的高阶事实让我们明白,把以实在论为基础的、以确立客观规律为最高目标的自然科学的思维模式(特别是十九世纪那种科学思维的模式),应用于对社会的理解,有其无法逾越的局限。承认第三个高阶事实(非中立性事实),是辩证思维的特点。因此,历史唯物主义者不相信,对社会作实证社会学式的因果描述能够形成对社会的深刻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刻(深刻与正确是两个概念)就在于,看到了价值事实与其它事实的相互影响和转化。但要更好地理解这种相互性,必须更深刻地理解结构性事实和自反性事实,以及前两个高阶事实与非中立性高阶事实之间的结构性关系。至于历史唯物主义如何解读(社会的)自我建构的事实(第四高阶事实),对

28、此有不同的阐释。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理解为有冲突。因为它认为人只有先认识到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规律,才能引导社会向着规律所揭示的方向进行改变。而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的人,在这个意义上,不是严格的自我建构的主体。但从另一个阐释视野看,也不完全冲突。因为,马克思的思想进路当中有卢梭的影子,而卢梭对人和社会的理解是自我建构式的理解。理性选择的进路(The Approach of Rational Choice)这条进路的根本想法是:人是自利的理性行动者,是理性自利的主体。在任何一个社会结构中,由于资源匮乏,由于每个理性主体都追求利益最大化,必然导致利益的相互冲突。这个理性主体可以代表个人、团体、公

29、司、乃至民族国家,而社会(对于民族国家而言就是全球社会)就是在这种必然冲突中获得的结构性平衡。先秦法家有这样的思想。在西方思想史上,这条进路的伟大先驱是古希腊的智者和17世纪英国的霍布斯。这条进路的伟大贡献在于:它有助于突破神学、道德和意识形态的迷幻。(我们可以从弗洛伊德的理论看到“利益”的另一种形式,内容不同却形式同构。弗洛伊德认为人最根本的是libido(性欲)的冲动,这种冲动是构成我们人之为人的最根本的东西。其他的比如艺术、哲学和人类文明的方方面面(包括我们现在的社团活动),都是这种冲动基础上的升华。弗洛伊德提出的人格地图当中的“超我”(super-ego)的构成部分就是我们从小所接受的

30、价值观,通过对我们的约束和塑造,凝结成我们现有的人格。但由于性欲的无意识的冲动(代表最深刻的利益),总是要与超我和社会规范发生冲突,而依据这种冲突,才可以解释个人与个人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各种复杂现象。要注意,弗洛伊德主义绝非理性选择理论,因为前者强调无意识的过程及后果,后者强调有意识的理性选择。但作为解释社会的进路,两者都依据冲突去作还愿论式的归因解释。)简言之,按照理性选择的进路,我们的社会结构、社会规范、伦理价值可以从利益及其冲突这个视野来解释。我们对价值的解释在某种意义上需要还原成人的根本自利,社会的所有价值都只是协调或解决利益冲突的工具。这条进路要求从经济人的假设对所有的社会事实或现

31、象作出解释。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这条进路与四个高阶事实有怎样的关系。首先,这条进路持一种还原论立场(想要把复杂的“现象”首先还原成简单的“本质”),正因为如此,它不仅不能如其所是地展现各种社会事实之间的结构性关系(特别是价值事实与制度事实与心灵事实之间的结构性关系),而且,因为持守这种还原论立场,会在先地形成遮蔽,不能让现象结构呈现自身。第二,由自反性的高阶事实可知:如果相信这种“经济人”描述(位格人不过是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的人越多,这种接受(信念)本身作为一个社会事实,将对这个社会事实进行强化(将塑造更多的“经济人”)。譬如,如果越来越多的人把社会价值(特别是支持社会基本结构的正义价值和

32、其它重要的伦理价值)当作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外在工具(如果违背这些社会价值付出的代价大于收益,就会遵守这些价值,反之,就会抛弃这些价值),那么,社会运转的成本就会越来越大,因为每个人都是潜在的搭便车者和社会规则的违规者。所以,这条进路蕴含的结果是:以“经济人”去理解“位格人”,其社会后果(社会成本的无限增加)绝不经济。但要注意两点:第一,要证明以“经济人”来描述“位格人”是错误的,不能只基于上述的后果论论证;而是要表明,位格人的存在维度全然不能被经济人的视野所还原(或简化)。第二,“经济人”的预设在经济学的视野里是恰当的,但这正好证明,经济学的视野有其局限,不能扩展成对社会的全面的和深度的理解。第三,理性选择的视野因为执守还原论的立场,当然会持价值中立的原则去描述各种社会事实,包括社会的价值事实或应然规范。但第三高阶事实(非中立事实)表明,这种进路遮蔽和遗漏的东西,远大于其揭示的东西,所以它的揭示就是遮蔽。第四,如果人们接受了这条进路(如果每个人都相信对方是潜在的搭便车者,相信规范和塑造彼此的社会价值不过是外在的工具),就会往这个方向进行自我建构。但诉求真正的人(位格人)的本心,我们问自己:真地愿意看到人和社会向着这个方向进行自我建构吗?规范建构的进路(The Approach of Normative Construction)由于我们对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