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9 ,大小:30.38KB ,
资源ID:990506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990506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消化科优势病种.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消化科优势病种.docx

1、消化科优势病种久痢(溃疡性结肠炎)一 、病名中医:久痢西医:溃疡性结肠炎二 、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制定。(1)有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伴有腹痛、里急后重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2)病程较长,多在46周以上,常持续或反复发作。(3)发病常与饮食、情志、起居、寒温等诱因有关。(4)结合结肠镜、钡剂灌肠、结肠黏膜组织学检查结果即可确诊。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7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协作组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1)临床表现:有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伴腹痛、里急后重和不同

2、程度的全身症状。病程多在46周以上。可有关节、皮肤、眼、口腔及肝胆等肠道外表现。(2)结肠镜检查:病变多从直肠开始,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表现为:黏膜血管纹理模糊、紊乱或消失、充血、水肿、质脆、出血、脓血性分泌物附着,亦常见黏膜粗糙、呈细颗粒状;病变明显处可见弥漫性、多发性糜烂或溃疡;缓解期患者可见结肠袋囊变浅、变钝或消失以及假息肉和桥形黏膜等。(3)钡剂灌肠检查:黏膜粗乱和(或)颗粒样改变;肠管边缘呈锯齿状或毛刺样, 肠壁有多发性小充盈缺损;肠管短缩, 袋囊消失呈铅管样。(4)黏膜组织学检查:活动期和缓解期有不同表现。活动期:固有膜内有弥漫性慢性炎性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隐窝内

3、有急性炎性细胞浸润,尤其是上皮细胞间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及隐窝炎,甚至形成隐窝脓肿,可有脓肿溃入固有膜;隐窝上皮增生,杯状细胞减少;可见黏膜表层糜烂、溃疡形成和肉芽组织增生。缓解期:中性粒细胞消失,慢性炎性细胞减少;隐窝大小、形态不规则,排列紊乱;腺上皮与黏膜肌层间隙增宽;潘氏细胞化生。在排除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慢性血吸虫病、肠结核等感染性结肠炎及结肠CD、缺血性结肠炎、放射性结肠炎等疾病基础上,可按下列标准诊断:具有上述典型临床表现者为临床疑诊,安排进一步检查。同时具备以上条件(1)和(2)或(3)项中任何一项,可拟诊本病。如再加上(4)项中病理检查的特征性表现,可以确诊。初发病例、临床表现

4、和结肠镜改变均不典型者,暂不诊断UC,需随访36个月,观察发作情况。结肠镜检查发现的轻度慢性直、乙状结肠炎不能与UC等同,应观察病情变化,认真寻找病因。完整的诊断应包括疾病的临床类型、严重程度、病情分期、病变范围及并发症。临床类型:可分为初发型、慢性复发型、慢性持续型和暴发型。初发型指无既往史而首次发作;暴发型指症状严重,血便每日10次以上,伴全身中毒症状,可伴中毒性巨结肠、肠穿孔、脓毒血症等并发症。除暴发型外,各型可相互转化。严重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轻度:患者每日腹泻4次以下,便血轻或无,无发热、脉搏加快或贫血,红细胞沉降率正常;中度:介于轻度和重度之间;重度:腹泻每日6次以上,伴

5、明显黏液血便,体温37.5,脉搏90次/分,血红蛋白(Hb)30/1。详见Truelove分度表(表1)。表1:Truelove 和 Witts UC分度表*项目轻度重度粪便(次/天)46便血轻或无重体温()正常37.5脉搏(次/分)正常90Hb正常75%ESR(mm/1h)3030*中度介于轻、重度之间病情分期:分为活动期和缓解期。Sutherland疾病活动指数(DAI),也称Mayo指数,较为简单实用,见Sutherland DAI表(表2)。慢性活动性或顽固性UC指诱导或维持缓解治疗失败, 通常为糖皮质激素抵抗或依赖的病例。前者指泼尼松龙足量应用4周不缓解, 后者指泼尼松龙减量至10m

6、g/d即无法控制发作或停药后3个月复发者。表2:Sutherland DAI表项 目计 分0123腹泻正常超过正常 次天超过正常 次天超过正常次天出血无少许明显以血为主黏膜表现正常轻度易脆中度易脆重度易脆伴渗出医师评估病情正常轻中重注:总分为各项之和。2分为症状缓解;35分为轻度活动;610分为中度活动;1112分为重度活动。病变范围:分为直肠、直乙状结肠、左半结肠(脾曲以远)、广泛结肠(脾曲以近)、全结肠。肠外表现及并发症:肠外可有关节、皮肤、眼部、肝胆等系统受累;并发症可有大出血、穿孔、中毒性巨结肠和癌变等。(二) 病证鉴别泄泻轻,多为水谷不分,出于中焦,痢疾重,多为脂血伤败,病在下焦。(

7、三)证候诊断参照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1大肠湿热证:腹痛,腹泻,便下黏液脓血,肛门灼热,里急后重,身热,小便短赤,口干口苦,口臭,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2脾虚湿蕴证:大便溏薄,黏液白多赤少,或为白冻,腹痛隐隐,脘腹胀满,食少纳差,肢体倦怠,神疲懒言,舌质淡红,边有齿痕,苔白腻,脉细弱或细滑。3寒热错杂证:下痢稀薄,夹有黏冻,反复发作,腹痛绵绵,四肢不温,腹部有灼热感,烦渴,舌质红,或舌淡红,苔薄黄,脉弦,或细弦。4肝郁脾虚证:腹痛即泻,泻后痛减,常因情志或饮食因素诱发大便次数增多,大便稀溏,或黏液便,情绪抑郁或焦虑不安,嗳气不爽,食少腹胀,舌质淡红,苔薄

8、白,脉弦或弦细。5脾肾阳虚证:久泻不止,夹有白冻,甚则完谷不化,滑脱不禁,形寒肢冷,腹痛喜温喜按,腹胀,食少纳差,腰酸膝软,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薄白润,脉沉细。6阴血亏虚证:排便困难,粪夹少量黏液脓血,腹中隐隐灼痛,午后低热,盗汗,口燥咽干,头晕目眩,心烦不安,舌红少津,少苔或无苔,脉细数。三、治疗方案(一)内治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大肠湿热证治法:清热化湿,调气行血。推荐方药:芍药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加减,黄连、黄芩、白头翁、木香、炒当归、炒白芍、生地榆、白蔹、三七粉(冲服),生甘草。中成药:香连丸、葛根芩连丸、肠胃康等。(2)脾虚湿蕴证治法:健脾益气,化湿助运。推荐

9、方药: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党参、茯苓、炒白术、山药、炒苡仁、炙黄芪、白芷、炒白芍、煨木香、黄连、地榆、三七粉(冲服)、炙甘草。中成药:补脾益肠丸,参苓白术丸等。(3)寒热错杂证治法:温中补虚,清热化湿。推荐方药:乌梅丸(伤寒论)加减、乌梅、黄连、黄柏、肉桂(后下)、炮姜、党参、炒当归、三七粉(冲服)、炙甘草。中成药:乌梅丸等。(4)肝郁脾虚证治法:疏肝解郁,健脾益气。推荐方药:痛泻要方(景岳全书引刘草窗方)合四逆散(伤寒论)加减,炒陈皮、白术、白芍、防风、炒柴胡、炒枳实、党参、茯苓、三七粉(冲服)、炙甘草。中成药:健脾疏肝丸等。(5)脾肾阳虚证治法:健脾补肾,温阳止泻。推荐方药

10、:理中汤(伤寒论)合四神丸(证治准绳)加减,党参、干姜、炒白术、甘草、补骨脂、肉豆蔻、吴茱萸、五味子、生姜、三七粉(冲服)。中成药:附桂理中丸,固本益肠片等。(6)阴血亏虚证治法:滋阴清肠,养血宁络。推荐方药:驻车丸(备急千金要方)加减,黄连、阿胶(烊化)、当归、太子参、北沙参、麦冬、白芍、乌梅、山药、三七粉(冲服)、炙甘草。(二)外治法1中药灌肠治疗(1)常用药物:一般将敛疮生肌、活血化瘀与清热解毒类药物配合应用。敛疮生肌类:珍珠、牛黄、冰片、琥珀、儿茶、白芨、赤石脂、枯矾和诃子等;活血化瘀和凉血止血类:蒲黄、丹参、三七、地榆、槐花、仙鹤草、血竭和云南白药等;清热解毒类:青黛、黄连、黄柏、白

11、头翁、秦皮、败酱草和苦参等。(2)推荐灌肠方药:黄柏、地榆、白及、三七粉、锡类散。(3)灌肠方法灌肠液温度:与肠腔温度接近,一般在3839为宜。灌肠液剂量:直肠型液量100ml;乙状结肠、降结肠液量120150ml;左半结肠(脾曲以远)、广泛结肠(脾曲以近)和全结肠液量150200ml。根据病人耐受程度,调节液量。灌肠时间:首选晚睡前灌肠,必要时可上午增加1次。方法与体位:向病人解释嘱其排尿取左侧卧位暴露臀部,下垫橡胶单、治疗巾抬高臀部10cm连接、润滑肛管前端排气、夹管显露肛门肛管插入直肠1012cm,液面距肛门不超过20cm。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调节灌肠速度为80100滴/分,同时观察病情

12、灌肠结束后,取左侧卧位30分钟平卧位30分钟右侧卧位30分钟,后可取舒适体位。可根据病变部位,选择体位。病位在直肠、乙状结肠和左半结肠(脾曲以远),取左侧卧位;广泛结肠和全结肠,取左侧卧位30分钟平卧位30分钟右侧卧位30分钟,可使药液在肠道内保留较长时间。2直肠栓剂疗法:野菊花栓等3中药外敷治疗脓血便者:取黄连、吴茱萸、木香适量分别研未,混合均匀,装入布袋或取适量醋调后,外敷脐部,纱布固定。2-3日/次。伴有腹痛者:(1)热证:取五倍子、黄柏、吴茱萸适量分别研未,混合均匀,装入布袋或取适量醋调后,外敷脐部,纱布固定。1-2日/次。(2)寒证:取丁香、肉桂、吴茱萸适量分别研未,混合均匀,装入布

13、袋或取适量醋调后,外敷脐部,纱布固定。1-2日/次。(三)其他疗法1常规针灸治疗治则:大肠湿热、肝郁脾虚、血瘀肠络者行气化滞、通调腑气,只针不灸,用泻法;脾胃气虚、脾肾阳虚、阴血亏虚者健脾益肾、滋阴养血,针灸并用,用虚补实泻法。处方:以大肠的俞、募、下合穴为主。如神阙、天枢、大肠俞、上巨虚、三阴交。加减:大肠湿热加合谷、下巨虚清利湿热; 脾胃气虚加中脘、脾俞、足三里健脾和胃; 脾肾阳虚加脾俞、肾俞、命门、关元健脾益气、温肾固本; 肝郁脾虚加期门、太冲、脾俞、足三里疏肝健脾; 阴血亏虚加脾俞、血海滋阴养血; 血瘀肠络加血海、足三里行气活血。操作:诸穴均常规针刺;神阙穴可用隔盐灸或隔姜灸;脾胃气虚

14、可施隔姜灸、温和灸或温针灸;脾肾阳虚可用隔附子饼灸。根据临床具体情况,也可选用多功能艾灸仪治疗。2耳针取大肠、小肠、腹、胃、脾、神门。每次选35穴,毫针浅刺;也可用王不留行籽贴压。3中医穴位埋线:取脾俞、大肠俞、八髎、关元、阿是穴、天枢、足三里、阴陵泉等,每次选3-5个穴位。肝脾不和加肝俞;久病伤肾阳虚五更泻加肾俞、命门。4. 隔药灸治疗技术: 适应于脾胃虚弱型者。操作方法:取穴天枢(双)、气海、关元等穴, 患者仰卧位将药饼(配方:附子10g、肉桂2g、丹参3g、红花3g、木香2g。每只药饼含药粉2.5克,加黄酒3克调拌成厚糊状,用药饼模具按压成直径2.3cm,厚度0.5cm大小。)放在待灸穴

15、位,点燃艾段上部后置药饼上施灸。5. 结肠透析仪中药灌肠治疗:根据临床具体情况,也可选用结肠透析仪进行中药灌肠治疗。(五)西医治疗 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及手术治疗。(六)护理与调摄1基础护理定时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观察腹痛及腹泻次数、量、色、形等,必要时留取标本送检。如有患者便血,则应估计出血量及出血部位。腹泻频繁者应注意水、电解质、酸碱平衡,鼓励多饮水。注意观察并发症如肠穿孔、肠梗阻等,及时告知医师。2生活调摄注意休息,重症者应卧床休息,轻症可适当活动,如散步、太极拳等,但应保证充分睡眠及休息。避免受凉、防止肠道感染。3心理护理注意劳逸结合,生活有序,保持充足的睡眠。

16、保持情绪稳定愉快,避免不良刺激,避免精神过度紧张。4饮食护理注意饮食调节,以清淡、易消化、高维生素、低脂少渣及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半流无刺激性饮食为主,避免食用牛奶或乳制品等含乳糖蛋白食品。忌食油腻、生冷、辛辣、煎炸等刺激性饮食。必要时可进行一些食疗,煲汤、粥,如莲子山药粥等。急性期重症者应禁食,采取静脉内营养治疗,使肠道休息,避免可能引起肠道过敏的过敏源。5皮肤护理 保持臀部清洁干燥,便后用温水擦洗,肛周涂油保护。长期卧床者注意皮肤护理,如臀部及肛门等,必要时可外擦万花油于长期受压的皮肤面。四、疗效评价(一)评价标准1临床症状疗效评价标准分别观察治疗前后腹泻、脓血便、腹痛等主要症状记分变化(表3

17、)。表3:症状量化分级标准表腹泻正常0分无轻度3分腹泻每日4次, 中度6分腹泻每日4-6次, 重度9分腹泻每日6次, 脓血便正常0分无轻度3分少量脓血中度6分脓血便为主重度9分全部脓血便或便新鲜血腹痛正常0分无轻度3分腹痛轻微,隐痛,偶发中度6分腹痛或胀痛,每日发作数次重度9分腹部剧痛或绞痛,反复发作2证候疗效评价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2009)。疗效指数=(疗前积分-疗后积分)疗前积分100%临床缓解:用药前、服药后,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疗效指数95%)。显效:服药后,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70%疗效指数95% 。有效:服药后,症状和体征有改善(30%疗效

18、指数70% 。无效:服药后,症状和体征无明显减轻或加重者(疗效指数30% 。3. 结肠镜检查结肠黏膜病变疗效评价标准(Baron评分标准)内镜下黏膜愈合已成为目前UC治疗的目标之一。内镜评分具有重要作用,目前Baron内镜评分应用最广,其标准为:(1)正常黏膜图像记0分。(2)轻度病变(血管纹理模糊,黏膜充血但无出血)记1分。(3)中度病变(黏膜呈颗粒样变化,中度接触性出血)记2分。(4)重度病变(黏膜溃疡并自发性出血)记3分。观察并评价治疗前后记分变化。4黏膜组织学检查疗效评价标准(Geboes指数)肠黏膜组织学与内镜评分结合可准确评价UC黏膜愈合情况。Geboes指数(表4 )描述详细,可

19、重复性,效度高,是UC理想的组织学评分指数,已被用于许多临床试验。观察Geboes指数治疗前后记分变化,作为药效评估的终点指标之一。表4 Geboes指数分级指数组织学表现0级(结构改变)0.0无异常0.1轻度异常 0.2轻中度弥漫性或多点异常 0.3重度弥漫性或多点异常1级(慢性炎细胞浸润)1.0不增多1.1轻度增多1.2中度增多1.3明显增加2级(中性和嗜酸性粒细胞)2A.嗜酸性粒细胞2A.0不增多2A.1轻度增多2A.2中度增多2A.3明显增加2B.中性粒细胞2B.0不增多 2B.1轻度增多2B.2中度增多2B.3明显增加3级(上皮层中性粒细胞)3.0无3.130隐窝受累3.250隐窝受

20、累3.350隐窝受累4级(隐窝破坏)4.0无4.1部分粒细胞浸润4.2隐窝减少4.3明确的隐窝破坏5级(糜烂和溃疡)5.0无5.1可见上皮细胞附近炎症5.2点状糜烂5.3明确的糜烂5.4溃疡和肉芽组织5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协作组2007年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制定)完全缓解:临床症状消失,结肠镜复查发现黏膜大致正常。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结肠镜复查黏膜轻度炎症或假息肉形成。无效: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内镜及病理检查结果均无改善。6病情缓解评价标准Sutherland DAI总分分。7病情复发评价标准 Sutherland DAI总分分。(二)疗效

21、评价方法1近期疗效评价方法在患者进入路径不同时间对主要症状和客观指标进行评价。(1)进入路径第1周、第2周、第3周按照临床症状疗效评价标准和证候疗效评价标准进行疗效评价。(2)进入路径第4周,进行临床症状疗效评价和证候疗效评价,行肠镜和病理检查者按照Baron评分标准和Geboes指数分别评价结肠黏膜病变疗效、黏膜组织学疗效,根据临床疗效评价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价,根据Sutherland DAI疾病活动指数判断病情缓解情况。2.远期疗效评价方法通过长期随访观察,评价临床疗效和复发率。五、 难点分析 我科使用中药口服加灌肠治疗2周后症状多改善,但是患者不愿复查肠镜,一是费用问题,二是肠镜本身较痛

22、苦。这样对临床疗效内镜评分难以实施。另外患者症状缓解后中药继续使用多长时间也没有标准。 胃疡(消化性溃疡)一、 病名中医:胃疡西医:消化性溃疡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消化性溃疡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年)。主要症状:胃脘痛(胀痛、刺痛、隐痛、剧痛及喜按、拒按)、脘腹胀满、嘈杂泛酸、善叹息、嗳气频繁、纳呆食少、口干口苦、大便干燥。次要症状:性急易怒、畏寒肢冷、头晕或肢倦、泛吐清水、便溏腹泻、烦躁易怒、便秘、喜冷饮、失眠多梦、手足心热、小便淡黄。具备主证2项加次证1项,或主证第1项加次证2项即可诊断。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消化性溃疡病诊断与治疗规范建议(

23、2008年,黄山)。(1)慢性病程、周期性发作、节律性中上腹痛伴反酸者。(2)伴有上消化道出血、穿孔史或现症者。(3)胃镜证明消化性溃疡。(4)X线钡餐检查证明是消化性溃疡。(二)疾病分期A1期:溃疡呈圆形或椭圆形,中心覆盖厚白苔,可伴有渗出或血痂,周围潮红,充血水肿明显。A2期:溃疡覆盖黄色或白色苔,无出血,周围充血水肿减轻。H1期:溃疡处于愈合中期,周围充血、水肿消失,溃疡苔变薄、消退,伴有新生毛细血管。H2期:溃疡继续变浅、变小,周围黏膜皱襞向溃疡集中。S1期:溃疡白苔消失,呈现红色新生黏膜,称红色瘢痕期。S2期:溃疡的新生黏膜由红色转为白色,有时不易与周围黏膜区别,称白色瘢痕期。(二)

24、病证鉴别胸痛 疼痛部位在胸,疼痛随呼吸、运动、转侧而加剧,常合并咳嗽、咯痰、喘息等呼吸系症状。(三)证候诊断1肝胃不和证:胃脘胀痛,窜及两胁;善叹息,遇情志不遂胃痛加重;嗳气频繁;口苦;性急易怒;嘈杂泛酸;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2脾胃气虚证:胃脘隐痛;腹胀纳少,食后尤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消瘦;色淡苔白;脉缓弱。3脾胃虚寒证:胃脘隐痛,喜暖喜按;空腹痛重,得食痛减;纳呆食少;畏寒肢冷;头晕或肢倦;泛吐清水;便溏腹泻;舌质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或迟。4肝胃郁热证:胃脘痛势急迫,有灼热感;口干口苦;吞酸嘈杂;烦躁易怒;便秘;喜冷饮;舌质红,苔黄或苔腐或苔腻;脉弦

25、数或脉弦。5胃阴不足证:胃脘隐痛或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干不欲饮;口干舌燥;纳呆干呕;失眠多梦;手足心热;大便干燥;脉细数;舌红少津裂纹、少苔、无苔或剥苔。三、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肝胃不和证治法:疏肝理气推荐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陈皮、白芍、枳壳、海螵蛸、麦芽、三七粉(冲服)、香附、佛手、元胡、甘草。中成药:气滞胃痛颗粒、胃苏冲剂、复方田七胃痛胶囊等。2脾胃气虚证治法:健脾益气推荐方药:四君子汤加减,党参、白术、茯苓、厚朴、木香、砂仁、三七粉(冲服)、海螵蛸、炙甘草。中成药:香砂六君丸等。3脾胃虚寒证治法:温中健脾推荐方药:黄芪建中汤加减,黄芪、党参、白芍、白术、

26、陈皮、干姜、白及、三七粉(冲服)、茯苓、大枣、饴糖、甘草。中成药:虚寒胃痛冲剂、附子理中丸、温胃舒颗粒等。4肝胃郁热证治法:疏肝泄热推荐方药:化肝煎加减,栀子、丹皮、青皮、陈皮、浙贝母、黄连、海螵蛸、白及、三七粉、茯苓、甘草。中成药:丹栀逍遥丸等。5胃阴不足证治法:养阴益胃推荐方药:益胃汤加减,沙参、麦冬、白及、三七粉、生地、佛手、玉竹、白芍、百合、甘草。中成药:阴虚胃痛颗粒等。(二)针灸治疗1肝胃不和证选穴:中脘、内关、足三里、阳陵泉、合谷、太冲。针刺手法以泄法为主,重在泄肝气以和胃气。以上腧穴可以交替针刺。2脾胃气虚证选穴:中脘、内关、足三里、脾俞、胃俞。针刺手法以补益为主。以上腧穴可以交

27、替针刺。3脾胃虚寒证选穴:足三里、血海、关元、天枢、里内庭、脾俞、章门。针刺手法以补益为主。以上腧穴可以交替针刺。4肝胃郁热证选穴:选内关、中脘、足三里、阴陵泉、上巨虚、太冲、内庭等穴,针刺用泻法。以上腧穴可以交替针刺。5胃阴不足证选穴:选脾、胃、中脘、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太溪等穴,针刺用补法。以上腧穴可以交替针刺。临床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多功能艾灸仪、智能通络治疗仪等治疗。(三)中药穴位贴敷1中医辨证穴位贴敷分为寒、热两个证型,在治疗过程中均可以取中脘、上脘、胃俞、脾俞、足三里五穴进行中药穴位贴敷。(1)寒证:吴茱萸、小茴香、细辛、冰片(2)热证:黄连、黄芩、乳香、没药、冰片使用方法:辨证

28、选用上述各组药物,加适量凡士林调成糊状,置于无菌纺纱中,贴敷于穴位,胶布固定。亦可选用奇正消痛贴、胃痛贴、元胡止痛贴、暖脐膏等取中脘、上脘、胃俞、脾俞、足三里五穴进行中药穴位贴敷。(四)热敏灸疗法热敏穴位以腹部、背部及小腿外侧为热敏穴位高发区,多出现在中脘、肝俞、脾俞、阳陵泉、足三里等区域。每次选取上述12组穴位,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每次治疗以灸至感传消失为度,疗程间休息25天,共23个疗程。临床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多功能艾灸仪、智能通络治疗仪等治疗。(五) 西医治疗 抑酸护胃,保护胃粘膜,抗HP治疗。(六)其他治疗根据临床具体情况,可选用胃镜下喷洒三七、白芨粉。(七)护理1饮食调护(1)少量多餐定时定量(2)避免辛辣刺激性饮食禁忌肥甘厚味;禁忌过食辛、酸及易产酸食物;禁忌易阻气机食物等;禁忌寒凉生冷食物等;禁忌坚硬的食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