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9 ,大小:21.77KB ,
资源ID:989066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989066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分析与汇率问题研究.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分析与汇率问题研究.docx

1、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分析与汇率问题研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分析与汇率问题研究摘要:货币政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货币政策的核心内容,直接关系到货币政策如何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否畅通直接关系到中央银行能否实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虽然我国当前宏观调控以间接调控为主,但货币政策的效果有时并不理想,因此研究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研究,揭示了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策略。关键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汇率;银行目 录一、前言 2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3(一)货币政策非中性 3(二)

2、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定义 3(三)货币政策传导的渠道划分 3三、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历史沿革 4(一)1984 年之前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4(二)1984-1997 年我国的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41.1984-1993 年的货币政策传导 42.1994-1997 年的货币政策传导 5(三)1998 年之后的货币政策传导 5四、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6(一)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的问题 61.中央银行 62.货币市场 63.资本市场 6(二)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运行的政策建议 71.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 72.建立统一、灵活、高效的货币市场是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基础

3、 73.健全资本市场体系 74.证券市场应当稳定发展 75.建立健全信用体系,为中小企业的融资创造条件 7五、结论 7参考文献 8一、前言货币政策传导是指货币当局(中央银行)运用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引起中介目标的变动,从近期目标到远期目标,以到达其预期的最终目标(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所经过的途径或具体的过程。一般来说,中央银行通过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会对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和短期利率等经济变量产生比较直接的影响,而这些近期中介目标的变动将影响货币供应量和长期利率等远期中介目标变量。由于远期中介目标变量对实际经济活动能产生比较直接的影响,如果要达到货币政策实施的效果,这中

4、间的传导机制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取决于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亦称“货币传导机制”或者“货币机制”。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一起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两大核心手段。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货币政策作为调控宏观经济的主要手段,而财政政策是辅助手段。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一)货币政策非中性西方任何一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都隐含着一个假设前提,货币非中性,即货币能对真实经济产生影响。这一假设前提是否成立,对这一问题回答反映了货币政策是有效还是无效的争论,也构成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的逻辑起点。作为宏观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货币与真实经济间的联系问题在其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中,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

5、演变。在古典经济学盛行时期,萨伊的货币面纱观成为主流,强调货币的中性,对产出没有影响。马歇尔、瓦尔拉斯和庇古等这些在新古典经济学家信奉看不见的手和萨伊定律,认为经济会自动调节达到均衡,货币是中性的。维克塞尔是西方理论界公认提出货币政策非中性第一人,他力图寻求联系传统货币数量论与现实经济运行之间的纽带,提出了货币利率和自然利率的概念,并以此建立了货币利率和自然利率是否一致为中心的经济理论,认为货币对真实经济具有实质性影响。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出版以来,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凯恩斯认为金融可以通过名义利率与真实利率联系起来,即货币政策非中性。凯恩斯滞后托宾、莫迪立安尼,曼昆等

6、人不断完善。弗里德曼将这两者结合起来,提出货币政策短期中性和长期非中性的命题,现在得到广泛认同。综上所述,货币是否中性的问题是货币政策有效性及其传导机制研究的理论前提和基石。(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定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国货币政策是否有效,关键在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否完善和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对一国经济稳定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根据新帕尔格雷夫货币金融大词典的解释,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货币政策的变动经由某种渠道或变量的传导,影响真实经济变动的过程。米什金则认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运用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影响经济体制内的一系列经济变量,进而影响整个社会实体经济以实

7、现其既定货币政策目标的传导途径和作用机理。国内学者也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问题做了大量研究。魏革军提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的核心是货币政策作用及其作用的渠道、过程的理论。虽然表述有所不同,但这些观点的本质都认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通过一定的货币政策手段,作用于各种经济变量,影响到整个社会经济活动,进而实现既定的货币政策目标。简言之,它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的实施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实现的中间过程。(三)货币政策传导的渠道划分自凯恩斯建立宏观经济分析框架以来,各经济学派从各自观察角度和强调因素等方面的差异,使得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认识存在许多流派的观点。这些学派的观点归结起来,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一般认为有利

8、率渠道、资产价格渠道、财富效应渠道和信用渠道等。但从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角度看,西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大致可分为货币观(包括利率渠道,汇率渠道,资产价格渠道等)和信用观(银行贷款渠道和资产负债表渠道)。货币观认为:金融资产只有货币和债券两种形式,银行贷款只是债券的一种,贷款和债券可以相互替代,货币政策是通过利率传导机制影响投资水平和产出。这一理论至今仍是占主流的货币政策传导理论。但货币渠道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即这一理论建立在完全信息的金融市场假设上,而忽视了事实上的信息不完全问题和金融市场的自身结构问题。信贷观认为:金融资产有货币、债券和银行贷款三种形式,银行贷款是特殊的,债券不能与之替代,货币政策

9、是通过银行信用影响局部投资水平,进而影响产出。信用渠道的局限性表现在:信用渠道影响的对象主要是中小企业,只有他们主要依靠外部融资来经营,而大企业的自我融资能力较强,银行信用规模的扩张与收缩对这些企业不能形成显著的影响。三、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历史沿革我国货币政策主要分为三个时期:第一阶段是 1984 年之前,这一阶段是我国货币政策直接调控阶段;1984 年-1997 年为第二阶段,为过渡阶段;1998 年之后是开始步入间接调控阶段。与之相对应,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也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一)1984 年之前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1984 年以前,我国的经济金融体制基本上是高度集中的,中央银行即中

10、国人民银行对金融业实行高度垄断管理,人行基本是资金结算、信贷收支和货币收支的中心,在信贷上采取“统存统贷”的信贷管理模式。国民经济中的主要经济变量如信贷总量、物价、投资规模、进出口配额、利率、汇率等都受控于计划,人行的信贷计划只不过是国家计委制定的投资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银行只是国家财政的记账员和出纳。显然,非要说 1984 年之前的货币政策,信贷计划一定就是当时最重要的货币政策。因此,在 1984 年之前下,信贷传导机制就是货币政策传导的唯一机制。(二)1984-1997 年我国的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这一阶段是我国由计划金融体制向市场金融体制过渡的重要时期,是直接调控与间接调控同时存在的阶

11、段。这一阶段又可分为两个阶段。1.1984-1993 年的货币政策传导随着 1984 年人行开始单独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人行开始独立地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这扩大了人行的货币政策作用并导致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发生重大变化,人行开始尝试使用各种间接调控工具。其中比较典型的事例有:1984 年以后人行把再贷款纳入了货币政策体系中;在 1984 年人行建立了存款准备金制度,并在日后多次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1986 年人行正式将利率作为一种货币政策调控工具加以运用。总的来说,这一时期信贷传导机制仍占据主导地位。主要表现为:第一,在几乎所有年份,人行的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对银行信贷实行限额管理或者信贷计划进行的

12、。第二,利率调控工具受到了严格管制。在这期间,人行曾多次使用利率工具进行调控,利率被压制的状况貌似有所改善,但此时的利率还不能完全反映资金的供求状况,仍不是真正的市场化利率,却带有很强的行政命令色彩。第三,较高的准备金率加剧了信贷资金分配的计划性。当时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高达 13%,这远远高于同期许多工业国家的情况。2.1994-1997 年的货币政策传导1993 年以后,随着现代金融体制的不断深入,我国货币政策目标体系和传导机制也发生了一些变化。1,法律制度上,进一步强化了人行集中控制利率调整权、货币发行权、信用规模调节权和基础货币调节权,并且只对全国性商行的总行进行资金融通。2,人民银行

13、从 1994年开始停办专项贷款和停止向财政透支,这些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货币政策传导中财政化的问题。3,扩展了货币政策工具并重新界定了货币政策的目标体系。人行将货币政策工具进一步扩展为法定准备金率、再贷款和再贴现率、公开市场操作、存贷款利率及贷款限额等。人行将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和中介目标制定为是同业拆借利率、银行备付金率、货币供应量和信用总量等;最终目标确立为保持币值和物价稳定并在此基础上加快经济增长。4,从1994 年人民银行开始正式公布货币供应量的统计与监测情况,这意味着人行货币政策传导开始向间接调控转变。因而,这阶段就是货币政策传导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变的过渡阶段。(三)1998

14、年之后的货币政策传导1998 年由于国内外经济形势的骤变,我国货币政策制定的方向由治理通货膨胀转变为应对紧缩。而在金融方面,金融行业的头等大事成了防范以及化解金融风险,商行对风险的意识得到了空前加强,使得“惜贷”问题异常严重。于是该如何把握好促进经济增长和防范金融风险的矛盾关系,成为了当时的热点问题之一。在上述背景之下,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也发生了一些变化。(1)放宽银行信贷自主权。1998 年 1 月 1 日,人行取消了贷款规模限制。这一变革看似是弱化了对商行信贷的控制,但实质是让商行成为货币政策真正的传导中介,在制度上为我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创造了有利条件。(2)人民银行在商行的信贷管理上加

15、强了“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引导。(3)对存款准备金制度改革。1998 年 3 月 21 日,将备付金存款账户与准备金存款账户合并,实行统一法人缴存存款准备金制度,并将法定准备金率由 13%下调到为 8%。商行可自主管理运用资金的增加有利于信贷传导机制作用的更好发挥。(4)灵活运用利率调节手段。扩大了贷款利率浮动的幅度;对贴现利率和再贴现利率进行了改革;于 1999 年 10 月实行了保险公司大额定期存款协议利率等。灵活的利率调节手段虽然使得存贷利率的浮动区间变大,部分利率实行协议利率,但并没有从本质上改变中国尚未真正步入利率市场化的事实。因此,西方的利率传导机制在我国仍存在制度上的障碍。虽然人

16、行取消了控制国有商行的贷款限额,同时相继开展了存款准备金、利率、再贴现、公开市场操作等多项货币政策操作工具,但由于在我国,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货币政策汇率传导在当前人民币资本项目受到严格管制下很难发挥有效作用;金融市场还很不完善;使得货币政策传导的利率机制、资产价格机制及汇率机制难以正常发挥作用。同时,贷款限额管理的取消虽然表面上削弱了人行对商行贷款的直接调控力,但通过制定及实施信贷政策,人行对信贷规模和结构仍具有很大的调控力。值得注意的是,人行对信贷调控的这种调控手段的转变并不说明信贷传导机制就被削弱了,相反,这正是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得以真正起作用的前提条件之一。因此虽然人行调控商行信贷的

17、手段发生变化,但与其他传导机制相比,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作为仍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主要传导机制。四、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一)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的问题1.中央银行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外汇储备逐年增加,中国人民银行外汇占款也随之与日俱增。中央银行在巨额的外汇储备面前,实施公开市场对冲操作的压力不断增强。由于外汇储备具有粘性,所以在较长时间里,中国人民银行将面临着货币发行和调控的巨大压力。我国中央银行再贷款中,由于长期性贷款所占比重过大,中央银行的很大一部分资产成为商业银行的长期性资金来源,影响了中央银行调控基础货币的主动性和灵活性。近两年,中央银行空前频繁的使用存款准

18、备金率这一工具来调节经济,但是货币政策传导效果并不理想。2.货币市场由于我国一直遵循资本市场先行的发展思路,造成货币市场严重滞后于资本市场的发展,使得整个金融市场的发展不平衡,不仅使货币市场资金日渐萎缩,而且使资本市场积聚了大量的短期游资,弱化了其对资本市场的推动作用。目前,我国货币市场交易日趋活跃,交易量不断增加,市场成员也日益增加,货币市场工具不断创新,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和票据市场利率体系初步形成。但是,由于我国货币市场建设起步较晚,起点较低,所以货币市场发育不充分。货币市场层次低,各个子市场发展不平衡。货币市场功能扭曲,降低了货币政策传导效率。3.资本市场我国资本市场投资

19、主体结构不合理,投资者现在还是以个人投资者为主,机构投资者数量相对来说较少,两者比重相差较大。国有企业比重大,非国有企业比重小;大中型企业比重大,小企业比重小;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多,企业整体上市公司少;传统产业上市公司多,高新技术产业上市公司少,上市公司组成结构不合理。金融业务产品结构单一,金融衍生工具发展滞后,金融手段创新不足。而资本市场主要通过资产价格的变化影响货币政策,资产价格的变动首先影响货币需求的稳定性,进而影响货币供给的数量和结构。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体系尚不健全,但随着资本市场的深化和发展,资本存量日益增加,资本市场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正不断增强。(二)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运行的政策

20、建议1.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目前我国利率对经济行为的调节效应较为微弱,针对这一症结,应加快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使利率真正由市场决定,切实反映产品市场和资金市场的均衡。全面发挥利率的市场导向功能,尽量减少央行对利率的直接、过度干预,另一方面央行应当扩大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及窗口指导等方式进行的必要间接调控。2.建立统一、灵活、高效的货币市场是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基础首先,要加快对新的货币市场工具的开发,扩大市场容量,为完善和发展我国公开市场业务提供基础。另外,我国的票据市场长期未能得到充分发展,已经严重制约了再贴现作为我国货币政策工具发挥作用,这也是必须大力解决的问题。3.健全资本市场体系我国

21、资本市场虽然有了长足发展,尤其是证券市场,但由于市场体系不健全,上市公司结构单一以及缺乏机构投资者等原因,证券市场在一定程度上是资金在市场体系内部的自我循环,不能切实反映和引导经济,并且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泡沫。因此,一方面要注意资本市场发展与货币政策的协调,另一方面货币政策要根据资本市场的发展变化适当调整,以充分发挥资产价格的传导作用。4.证券市场应当稳定发展应当更加重视上市公司质量的提高,而不能追求跨越式发展,过分强调增加数量。在证券市场上,应改革企业上市的准入条件,大力发展中小企业的二板市场和地方及场外市场,建立多层次的证券市场体系。5.建立健全信用体系,为中小企业的融资创造条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全国统一的企业信用体系,减少银行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并降低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时所需的交易成本,而推动银行对企业的业务开展。当银行对企业的业务得到推动以后,货币政策的这一传导渠道自然顺畅。五、结论虽然货币政策作为一种有力的宏观调控工具,但有时效果并不理想。由此国内学者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问题产生了一系列争论,争论的热点主要集中在我国货币政策通过何种渠道传导,传导效果如何,我国货币政策在传导过程中的问题等方面。因此,研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提高货币政策效果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