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5 ,大小:29.85KB ,
资源ID:989013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989013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考二轮练习知识整合现代中国史.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考二轮练习知识整合现代中国史.docx

1、高考二轮练习知识整合现代中国史2019高考二轮练习知识整合:现代中国史现代中国史1949年至今基本分界线:A、过渡时期1949-1956年:任务:完成新民主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国家过渡;结束标志: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依据:生产资料公有制确立;作用: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B、十年探索1956-1966年:阶段特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有曲折有失误,但成绩是主要的;正确探索:论十大关系发表;中共八大召开;严重失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建设成就:初步建立国家工业化基础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石油自给;原子弹成功爆炸;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除西藏外全部通火车。C、十年文革1966-

2、1976年:领导者错误发动的运动,完全否定;D、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6-至今:改革开放到来,社会主义改革持续深化。邓小平理论过程:形成1978年的解放、十一届三中全会;发展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写入党章十五大。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议题:筹备新中国的成立;地点:北平;内容:通过了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新中国的施政纲领;规定了国体新民主主义国家,工人阶级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人民民主专政;改北平为北京,为首都;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公元纪年。职能: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能。意义:它的召开,标志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

3、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诞生标志开国大典时间:1949年10月1日意义: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已经结束,真正成为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建立人民民主政权,为国家民主化发展开辟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背景:顺利实现社会过渡,代替共同纲领;时间: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内容:规定了国家的性质,为人民民主国家;表达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那么;性质: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确立新中国三大基本政治制度。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时间:1954年,全国一届人大召开方式:立法确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性质: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组织

4、原那么:民主集中制意义: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奠定了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昭示国家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区别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西方的议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议会制经济基础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维护资产阶级私有财产的工具阶级本质与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阶级本质相适应,服务于人民民主专政与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阶级本质相适应,服务于资产阶级专政组织原那么按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那么按分权制衡的原那么行使权力主体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代表人民的利益,对人民负责,权力主体是人民议员由竞选产生以金钱为后盾。议员不受选民监督,议员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政党在政权

5、组织中的活动方式中共始终处于领导核心采取两党或多党轮流执政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时间:初步建立1949年;正式建立1954年一届人大;基本组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原因:民族分布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含义:国家统一领导下,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法律依据:1949共同纲领提出,195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立;民族原那么: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代表区域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最后成立作用:促进

6、了少数民族的当家作主和地区经济的发展。对实现民族平等,保证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调动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3、“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对民主与法制的践踏“文革”出现的原因党内“左”错误发展以阶级斗争为纲。根本原因毛泽东主观错误:认为中央出了修正主义,面临被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林彪集团、四人帮集团利用。开始标志:“五一六通知”、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结束标志:四人帮被粉碎1976年;对民主法制的重大践踏革命委员会的成立,是国家政治体制建设的重大倒退;教训: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那么,反对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4

7、、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民主与法制建设方面的贡献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的方针;依法治国战略的确定A、1982年宪法: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B、1997年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C、1999年“依法治国”被正式写进了宪法,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5、“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含义: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在国家统一的前提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港、澳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条件: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特征:最初为解决台湾问题,但在香港问题率先成功应用。理论发展历程:提出

8、:1979年,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明确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1981年,叶剑英阐述和平统一,呼吁第三次国共合作;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1984年“一国两制”成为基本国策。实践香港、澳门的回归时间:香港:1997年7月1日;澳门:1999年12月20日历史意义:香港、澳门的回归是“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成功实践,推动祖国早日统一;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与发展1992年10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海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海基会在商谈达成共识,即“坚持一个中国原那么”,史称“九二共识”;1995年1月,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

9、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话,成为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2005年,反分裂国家法通过。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过渡时期总路线内容: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意义:是一条改造与建设并举的路线。“一五”计划19531957年依据总路线制定主要任务: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三大改造背景:思想上过渡时期总路线经济上第一个五年计划政治上1954年宪法内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过程:初级国家资本主义统购统销

10、、加工订货高级国家资本主义公私合营特点:和平赎买结果:资产阶级私有制经济被改造成为公有制经济,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被消灭。农业改造原因:小农经济不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互助组、初级合作社、高级合作社;结果:土地公有制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在农村建立。手工业改造过程:互助组、初级合作社、高级合作社;实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途径,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时间:1953-1956年;意义: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消灭了剥削制度,实现社会性质的根本变化;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成为中心任务。局限:过急、过粗、处理不当,遗留了一些问题。国家资

11、本主义资产阶级专政下的国家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直接控制某些企业。如官办或官商合办的银行、铁路、公用事业,但不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本质特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国家资本主义:无产阶级国家能加以限制和规定活动范围的资本主义,是为了供应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而存在。允许资本家占有部分利润,但不改变生产资料公有制特征,对人民和国家有利。中共八大1956年背景: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开始,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要求以苏联经济建设为鉴,为中共八大召开指明方向。主要内容:A、基本国情: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已经建立,阶级矛盾基本消灭;B、主要矛盾:人民要求建立先进的工业国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C、主要任

12、务: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D、建设方针: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意义: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一次正确探索。“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原因:中国共产党急于求成和片面追求经济建设中的高速度,犯了“左”倾错误;特征: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以平均主义,吃集体大锅饭为特点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影响:A、在经济建设中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起来。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C、导致我国出现了连续三年19591961年的严重经济困难时期。调整:1960年冬,

13、党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结果: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一定恢复和发展。文化大革命对国民经济的破坏表现: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了;在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有哪些教训值得总结?教训:正确认识国情,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那么;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应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健全民主和法制,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防止个人崇拜;【二】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背景:“文革”结束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打破了个人崇拜和

14、教条主义束缚,解放人们思想;内容:A、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B、改变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C、肯定权力下放,按经济规律办事;意义:A、新中国史上的伟大转折;B、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形式开辟,改革开放揭开序幕。对内经济体制改革性质: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内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农村改革时间:1978-1984年;地点:安徽、四川试行,全国推广;内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即在坚持土地公有制下,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鼓励发展乡镇企业,允许个别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意义:极大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15、,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推动城市经济改革;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化?11952年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实行农民土地私有制;219531956年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行农业合作化道路;31958年在农村错误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4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重大决策,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改革核心:国有企业改革改革过程:A、增强企业活力,实行政企分开;B、进一步扩大企业自主经营权,实行承包经营;C、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作用:调动了工人生产的积极性,增加了企业的活力,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原因:历史闭关锁国导致中国长期停滞落后;

16、现实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中国的发展和现代化离不开世界。内容:吸收外国资金,引进先进技术。立足点:自力更生过程:设立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1980年、海南1988年;开放沿海城市;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湾地区;进一步对外开放标志1990年,开放上海浦东地区;格局: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改革开放与旧中国的“开放”的主要区别:背景不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开放”是清政府被英国的“坚船利炮”打败后而被迫开放的;今天的开放是在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强大、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实行的。内容、目的不同:旧中国

17、的“开放”是西方列强以武装入侵为手段,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开放”,目的是为了掠夺中国财富、打开中国市场;今天的开放是按照平等互利原那么同其他国家进行各方面的合作与交流,目的是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影响不同:旧中国的“开放”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只是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向西方学习的思潮;今天的开放将能够大大加快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性质不同:旧中国的“开放”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今天的开放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使我国进一步参与经济全球化,加速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社会主义

18、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邓小平的南方谈话1992年背景:国际风云变幻,国内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谈话内容:计划和市场的关系、社会主义的本质等。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关系:计划与市场只是手段,不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别;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共十四大1992年主要内容: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意义: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标志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中共十五大1997年主

19、要内容;确立邓小平理论为中共指导思想,就公有制形式、所有制结构等进行进一步阐述;【三】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那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确立背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美国实行敌视中国政策;原那么:独立自主;内容:“另起炉灶”不承认一切旧的不平等外交关系,重新建立外交关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清除帝国主义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一边倒”指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和平共处五项原那么时间:1953年处理中印边界问题时周恩来首次提出;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意义: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20、;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那么。日内瓦会议1954年内容:世界五大国召开会议,欲和平解决朝鲜、印度支那问题;意义: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万隆会议1955年背景: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不断高涨,走向合作;性质: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内容: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完成。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原因:第三世界的崛起与帮助;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恢复:1971年,第26届联大;同时恢复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2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中美关系正常化原因:从美国方面看: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孤立中国政策

21、的失败;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不得不调整对华政策;经济上受到日本、西欧的挑战;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不能自拔。从中国方面看:有利于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有利于实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过程:“小球推动大球”的“乒乓外交”,民间交往推动政府外交;1972尼克松访华,签定上海联合公报,双方关系开始正常化;1978中美发表建交公报,1979年1月正式建交,关系正常化。意义:中美关系的改善是70年代中国外交重大突破的关键一环,中国外交打破僵局,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中日关系邦交化原因: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日本许多对华友好政党和团体的推动结果:1972年田中角

22、荣访华,两国关系邦交化。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政策调整:确立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实行不结盟政策。外交成就:中国在联合国、亚太经合组织和上海合作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国际事务:全面参与联合国事务,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日益发挥独特的建设性作用;开创新型区域合作模式:参加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主办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具有结伴不结盟的新型国家关系特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各个阶段的外交政策及成就:A、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原因:二战后世界形成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对立;特点:“一边倒”成就:先后与苏联等17国建交,提出

23、和平共处五项原那么,并参加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提高中国国际地位,成功捍卫独立;B、20世纪70年代原因: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守势;苏联陈兵边境给中国造成巨大压力,双方都欲改善彼此关系特点:一大片扩大外交,与美国建立,打破外交僵局;成就:重返联合国,中日、中美关系正常化,促使中国同更多西方国家建交,迎来建交高潮;C、改革开放新时期原因: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主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需要和平环境保障;特点:实行不结盟政策,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成就:在联合国发挥独特的建设性作用;开创新型区域合作模式,参加并主办亚太经合组织,建立上海合作组织。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原因:A、

24、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B、历次革命思潮的推动,仁人志士们的示范,人们追求个性解放;C、近代以来工商业的发展;D、政府的重视。特征:近代特征中西结合,不土不洋现代特征个性、时尚;【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服饰的变化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成立前阶段特征:由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方便、平民化发展;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女装:旗袍;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阶段特征:受政治上的影响,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男装:列宁装、中山装;女装:列宁装、连衣裙;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具体表现:个性、时尚西方饮食文化的传入传入时间:18

25、40年鸦片战争后特征:中西餐并行于世影响:西餐常用原料进入餐桌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居室建筑的变化传统民居:北方四合院;南方红砖瓦房;新式住宅:“新村”、“花园”、“别墅”、“公寓”;家具摆设:沙发、茶几、写字台等;婚姻观念与婚丧礼仪等社会习俗的变化变化特征:由保守、封闭、落后走向民主、自由、平等;表现:婚姻自由、火葬、女子放足且可以接受教育并走出家庭、破除迷信等【二】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交通:传统工具:轿子、马车;近代工具:人力车、自行车、电车、汽车;现代工具:火车、轮船、飞机;通讯工具:传统:驿站;近代:邮政、电报;现代:电话、无线网络。3报刊、影视事业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大众报业的发展

26、历史渊源:发行于公元887年的唐代邸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报纸;出现原因:民众阅读需求;西人办报潮流的推动。过程1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2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如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通俗性报刊特点1满足了市民消遣娱乐的需要;2按类别分工,读者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购买相应的报纸。广播影视的普及广播1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1926年,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正式开播。2中国第一座全国性广播电台: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管辖的中央广播电台在南京开播。电影第一次电影放映:1896年上海“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优秀影片:20世纪二三十年代:渔光曲;

27、抗战结束后: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松花江上、小城之春、三毛流浪记等。电视问世:20世纪30年代发展过程:中国第一家电视台: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后更名为中央电视台;到1978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了自己的电视台。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原因:当今社会正在经历着由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巨变。影响:1广泛分布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日趋广泛。2互联网在改变单调的政治生活的同时,也在构筑新型的家庭经济生活。3互联网正在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同时也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五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一】孙中山三民主义背景:1

28、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社会矛盾更加尖锐。鸦片战争以来,各种改良救国方案的失败。孙中山等人学习接受西方近代政治学说,走上了资产阶级革命的道路。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中国同盟会成立。提出:1905年,同盟会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定为政治纲领;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政治纲领解释为“三民主义”。内容:内容关系来源具体主张民族主义(民族革命)前提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独立自主。民权主义(政治革命)核心创立民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生主义(社会革命)补充发展平均地权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资本主义土地纲领。评价:性质:三民主义是比

29、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指导思想;积极:三民主义被孙中山称为“救国主义”,描绘了振兴中华,实现近代化的蓝图;三民主义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追求和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反映了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强烈愿望,代表时代前进的方向;三民主义在辛亥革命时期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鼓舞人民革命斗争的理论旗帜。局限:没有明确提出反帝主张,没有彻底土地革命纲领,导致最终革命失败。实践及结果:实践:1905年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资产阶级内部不同道路的论战;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1912年建立中华民国,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结果: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但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后来维护民主共和做法均失败。【二】新三民主义原因:孙中山捍卫民主共和斗争的失败:领导二次革命,反对袁世凯实行独裁统治,但失败;领导护国运动,发表讨袁檄文和讨袁宣言,反对袁世凯称帝;两次护法运动中,同封建军阀展开斗争也宣告失败;十月革命和中共的影响,认识到真正的革命力量在广大群众之中。接受共产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