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6 ,大小:118.42KB ,
资源ID:988299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988299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风的辨证治疗.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风的辨证治疗.docx

1、中风的辨证治疗中风的辨证治疗中风又称急性脑血管意外,以偏瘫、失语,甚则突然意识丧失为临床主症。本病起病急骤,往往在短时间内脑部损害症状达到高峰,如患者幸存,则神经功能恢复缓慢。其中以动脉硬化性脑梗崇最为常见。本病发病率高,病残率高,死亡率高,占我国自然死因的第一、二位。现代医学在本病急性期多采用药物或手术治疗,但目前尚无公认降低颅内压的药物,而在恢复期或后遗症期更乏特效措施。在中医学中,本病又名卒中。黄帝内经对中风已有不少记载,当时在认识上以症状为主,描述为“偏枯”、“仆击”等,治疗则重针灸。至汉代金匮要略始定名为中风,将喁僻不遂、不识人、舌强难言等症统一于一个疾病。然而,从秦汉直至隋唐,始终

2、认为本病病因以“虚中外风”为主,治疗多用驱风、扶正的方药,备急千金要方还倡用酒剂和灸法。宋、金、元时期,对中风病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非风学说兴起,认为本病的发生与火气痰虚有关,非独外风所致。至明代,内风为主的病因说得到肯定,从而推动了治疗的改革,出现顺气化痰、健脾益气、养血活血、补肾滋阴等新的治法和相应的方剂,并开创闭脱救治。至清代,中风分类趋于精细,如分为真中风、类中风、阴中、阳中、热闭、寒闭等;辨证用药更为精当,创制了多种有效方剂,如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迄今仍广泛用于临床。中医治疗中风的现代临床报道,始见于1952年。50年代,以个案资料为主,亦有用针灸治疗急性脑出血的多病例观察。60

3、年代,具有一定数量样本的临床文章逐渐增多,但辨治上,多继承传统方药。自70年代开始,中医药治疗中风进人了一个新的阶段,不少新的方药研制应用,一些新的穴位刺灸法(如头针)的发现,使得中风及其后遗症的治疗效果,有明显的提高。8090年代,可以说是我圄中医研究中风的全盛时期。这一时期,所发表的临床文章及所积累的病例,临床和实验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都是前所未有的。着重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在中风基础理论研究上,应用大量客观资料,进行对中风病因、诱发因子、中风发病死亡与时间的关系以及中风复发病因等的探索;在中风诊断学的研究上,系统地探讨了中风的舌象、脉象的特征,中风病人脑CT与中医辨证的关系,中风微观

4、辨证的规范化问题等;在临床治疗的研究上)一方面对中医治则进行了反复的验证,如有人对1002例缺血性中风分析,发现应用活血化瘀法则治疗,有效率优于其他中、西医药治疗的效果。另一方面,对方药进行了不断的探索、革新。近年来,对治疗中风有效方药进行了筛选和研究,包括水蛭、红花、川芎、山鸡椒、丹参等药物及温病三宝(安宫牛黄丸、局方至宝丹、紫雪丹)、苏合香丸等。同时,在药物研究、剂型改革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另外,针灸在治疗中风恢复期及后遗症,无论在穴位刺激的多样化,还是在临床疗效的客观化上,也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在中医辨治中风的机理研究上,早期多基于传统理论的阐述,近10余年来,已普遍采用多种现代先进指

5、标,对中风的中医微观辨证的具体特点,中药对中风病人的作用原理,针灸治疗中风的机理等,都作了比较系统和深入的考察。如脑CT发现中经络、中脏腑的脑部病理性改变有明显差异,从甲皱微循环中观察到,有典型微循环改变的中风病,可分四种类型。又如一些活血化瘀的中药,在治疗缺血性中风时,具有抗血小板聚集、解除血液流变性异常、改善微循环灌流、降低毛细血管脆性等作用。针灸也可明显提高中风患者的脑部血液循环,提高脑组织的氧分压,加强病灶周围的脑细胞营养,改善抑制的皮层状态,从而有利于瘫痪肢体及语言障碍的恢复。中风的病因病机中风的病因,通过现代医家的大量实践,已在传统的基础上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目前比较一致的意见是,

6、中风的发生与下列因素有关:1体质因素:通过对中风病人体质调查显示,阴盛阳虚者多见;2年龄因素:以50岁以上老年人多见;3情志因素:心理因素是中风的重要诱因;4时间气候因素:调查研究发现中风发病多见于春三月,且与气温气压关系密切,表明外风确能引动内风;5饮食劳倦因素。中风病机则可归纳为痰、风、火、瘀、虚。风、火、痰是主因;病变涉及心、肝、脾、肾等脏。痰 多因嗜食肥甘厚味,酒食无度,湿滞酿痰,或因劳倦、忧思,脾失健运,津液内停,聚湿成痰,痰阻经络而发为半身不遂。风 素体阴虚,阳亢化风,或因七情过极,极而生风,内风旋转,气血随之上冲,可夹痰夹水,络破血溢,致成中风危候。火 多为内生之火,或因将息失宜

7、,或因喜怒过度,以致心火亢盛,肝阳暴张,气血上逆,心神昏冒,卒发昏仆。虚 或因年迈力衰,肾元不固,或形体肥胖,气虚于中,或思虑烦劳,气血亏损。虚损不足,是导致中风的根本原因,以气虚、阴虚最常见。气虚可生痰,又可因气虚运行无力,而血行阻滞;阴虚则可使肝风动越,心火亢盛,而发生中风之病。瘀 或因气血上逆于脑,络破血出,瘀积不散,或系气滞血不畅行,气虚运血无力,瘀阻经络、清窍,致肢体器官失养而出现半身不遂,失语诸症。痰、风、火、虚、瘀,筏疾病演变过程中,并非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影响,密切关联。临床上常见痰火互结,风火相煽,瘀痰阻滞等。中风的辨证分型1中风先兆症见眩晕,心悸,肢体麻木,手足乏力,舌强。2

8、中经络症见手足麻木,口角歪斜,语言不利,甚或舌强语蹇,半身不遂,病位浅,多无神志改变。脉络空虚,风邪入中者苔薄白,脉弦滑或弦数;肝肾阴虚,风阳上扰者头晕头痛,耳鸣目眩,舌红苔黄,脉弦细而数或弦滑。3中脏腑症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病位较深,病情危重。闭证:伴口 ,半身不遂,牙关紧闭,两手握固,面赤气粗,喉中痰鸣,二便不通,脉弦滑而数。脱证:伴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撤肢冷,二便失禁,脉细弱;如见汗出如油,瞳孔散大或两侧不对称,脉微欲绝或浮大无根,为真阳外越之危候。4分型归纳中风的中医辨证,各家意见不一,有按病位,有据症候,而从多数临床文献看,以后者多见。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在中风的舌象、脉象等诊断

9、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如舌象调查发现,舌质以瘀者多见,舌苔以黄腻、白腻据多,表明本病多为瘀血、痰热。另外,出血性中风者多红绛舌厚苔,缺血性中风者多青紫舌。而脉图表明,中风病人极大多数为弦脉,包括弦滑、弦细、弦数、弦实等。综合各家分型,可归纳为以下四型:1.肝阳暴张 头晕头痛,面红目赤,烦躁易怒,呕吐呃逆,半身不遂,语言不利,肢体震颤,筋脉拘急。舌红苔黄,脉弦数。2.痰浊内阻 形体肥胖,胸腹痞满,神识昏蒙,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四肢不温,喉中痰鸣。舌质暗淡,苔腻,脉弦滑。3.气虚血瘀 头晕心悸,面黄神疲,气短乏力,半身不遂,舌强语蹇,偏身麻木。舌胖淡暗,或有瘀斑,苔薄白或白腻。4.元气暴脱(亦称为

10、正气暴脱) 其临床表现为突然昏仆,肢体瘫软,手撒肢冷汗多,重则周身湿冷,二便自遗。舌质暗紫,苔白腻,脉细弱。这是传统分型上的脱症,但中医证治的资料尚不多。中风的治疗1疗效标准(1)按照统一标准,采用计分法评定:神志状态:清醒4分;恍惚(思睡、唤醒后能与人言)3分;迷蒙(嗜睡、呼之答不确切)2分;神昏1分;昏愦(神昏兼脱证)0分。语言表达:正常4分;亠般表达、命名不能3分;说话成句而表达不清2分;不能说单词、词组1分;语言不能或基本不能0分。上肢肩关节:正常4分;上举全而肌力差3分;上举平肩或略过肩2分;上举不到肩1分;不能动或前后略摆动0分。上肢指关节:正常4分;手指分别动作有效而肌力差3分;

11、握拳伸指2分;屈指、握不成拳、不会伸1分;不能动0分。下肢髋关节:正常4分;抬高45度以上3分;不足45度者2分;摆动、能平移1分;不能动0分。下肢趾关节:正常4分;伸屈自如、力弱3分;伸屈不全2分;略动1分;不会动0分。综合功能:生活自理、自由交往4分;基本自理、尚有部分功能不全3分;部分自理、需人辅助、可行走2分;站立迈步、需人照料1分;臣卜床0分。(2)疗效评定:满分为28分,起点分不超过18分。基本痊愈:积分24分;显效:积分增加超过10分;有效:积分增加超过4分;无效:积分增加不足4分或反而减少者;死亡。2分型治疗(1)肝阳暴张治法:滋阴潜阳,平肝熄风。处方:天麻10克,生地、赭石、

12、草决明、右决明、丹参各30克,玄参、赤芍、全蝎、僵蚕各10克,牛膝、菊花各20克,蜈蚣2条。加减:头痛眩晕加蔓荆子;恶心呕吐加竹茹、赭石;便秘加大黄、番泻叶。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常用成方:局方至宝丹、安宫牛黄丸、镇肝熄风汤等。(2)痰浊内阻治法:化痰通腑,通络熄风。处方:半夏10克,橘红15克,茯苓15克,甘草5克,胆星、菖蒲各15克,白术12克。加减:痰涎壅盛加竹沥、天竺黄;眩晕加钩藤、菊花;舌红烦躁加鲜生地、沙参、麦冬。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常用成方:半夏白术天麻汤、导痰汤、涤痰汤等。(3)气虚血瘀治法:益气活血,祛瘀通络。处方:黄芪30120克,当归、川芎、赤芍、桃

13、仁、红花、地龙、牛膝各10克,鸡血藤30克。加减:肢瘫重加桂枝、杜仲;语蹇加菖蒲、远志;纳呆加砂仁;痰多加瓜蒌、陈皮。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常用成方:补阳还五汤等。(4)元气暴脱治法:回阳固脱。处方:人参1015克,附子1015克。用法:急煎汤灌服或鼻饲。常用成方:参附汤、四逆汤加人参等。疗效:上述四型,共治疗2203例,基本痊愈680例,显效746例,有效692例,3专方治疗(1)脑脉复原汤组成:黄芪20克,丹参15克,水蛭15艽,川芎12克,寄生15克,杜仲10克,五加皮10克,黄精10克,灵芝6克,青皮9克,葛根15克,石菖蒲10克,赤芍10克,珍珠3克(冲),茯苓15克,红花

14、10克,菊花10克,地龙15克,全蝎6克,白花蛇1条,胆星10克,海藻10克,白附子10克,黄连10克。加减:风痰上扰,痰火搏结,去黄芪,加牛膝、川军;气血虚弱,经脉失养,加白术、人参。用法:水煎成500毫升,早晚两次服下,每日1剂;亦可共研细末,过100目筛,分装人胶囊,每日759克,分23次吞服。疗效:本方主要用于缺血性中风,共治疗652例,基本痊愈256例,显效276例,有效102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97.2。(2)脑血康口服液组成:由动物类活血化瘀药物提取制成,配方从略。用法:每日3次,每次10毫升。口服,昏迷者可鼻饲。大便干结可加服大黄粉3克;痰盛加服竹沥水。疗效:共治疗180例

15、,基本痊愈107例;壶效挽例,有效17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0。脑血康具有增强吞噬细胞功能、促进血肿吸收、加速纤维蛋白溶解、改善脑部微循环等作用。(3)清开灵注射液。组成:配方从略。用法:取清开灵注射液4060毫升,兑人葡萄溏注射液500毫升,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28天为一疗程。疗效:本药主要用于邪热、痰浊、瘀血等标实症状突出的中风急性期,不宜用于气虚、阳虚、脱症等。治疗缺血性中风患者111例,基本痊愈32例,显效22例,有效36例,无效及死亡21例,总有效率为81.1;治脑出血23例,基本痊愈7例,显效6例,有效8例,无效及死亡2例,总有效率为91.3。(4)红丹组成:丹药(系水银、

16、火硝、皂矾、食盐炼制而成)50克,石青(白砒、硫磺炼制而成)25克,银翠(银块、石青炼制而成)150克,麝香25克,牛黄5克,羚羊角5克,熊胆5克,冰片5克,枣泥250克。用法:将上药共研为细末,充分混合,以枣泥为粘合剂,研匀搓丸,每丸0。5克。以朱砂为衣,装瓶密封备用。口服或鼻饲,每天2次,每次1丸,7天为一疗程。疗效:除脑水肿加甘露醇外,以本药治疗371例,基本痊愈171例,显效84例,有效90例,无效26例,总有效率为93。(5)再生丸组成:全蝎、麝香、鹿茸、白花蛇、当归、川芎、赤芍、杜仲、防风、木瓜、天麻、桂枝、高丽参、马钱子、全瓜蒌、枸杞等共30味。用法:鹿茸切片油炸,马钱子沙炒去毛

17、皮,余药按常规炮制。粉碎成细粉,过100目筛,炼蜜为丸,每丸为25克。每晚服35丸,最大量不超过7丸。如需白天服,以12丸为宜。妊娠、重感冒、腹泻及血压过高者禁用。23个月为一疗程。疗效:共治疗300例,基本痊愈279例,显效8例,有效6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7.7。(6)血栓解组成:水蛭、郁金、川芎。用法:上药以1.5:2:3的比例进行粉碎、混合,加人赋形剂后压制成片,每片重0.3克。每日服3次,每次6片。疗效:共治疗211例,基本痊愈97例,显效73例,进步5例,无效36例,总有效率为82.9。(7)参麝活络九组成:系在大活络丸基础上减去21味药,增加三七等,共34味。配方从略。用法:

18、每丸重3克,1日3次,每次1丸,3个半月为一疗程。疗效:共治疗173例,基本痊愈79例,显效32例,有效50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93.1。(8)抗瘫灵组成:制马钱子300克,水蛭30克,白花蛇30克,川芎30克,蜈蚣30克。用法:马钱子按药材炮制规范加工。先将白花蛇和蜈蚣共研细饣粉(以减少毒副作用),再与研为细粉的其他三药合匀,装人胶囊,每粒含药粉3克,贮瓶备用。于每晚睡前开水送服15粒。服后即卧床,切忌活动。应从小剂量开始服,服后肢体有蚁行、灼热或麻木感,均属正常反应。如无此反应,次日递增2粒,以后隔周递增1粒,连服90天,停服23月。疗效:共治疗100例,基本痊愈31例,显效38例,

19、有效24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3。4.老中医经验何任医案包,女,64岁。1974年5月3日初诊。患者中风以后,半身不遂,口喁流涎,语言蹇涩,尿多不禁,脉缓。宜益气通络。处方:黄芪30克,地龙4.5克,炒僵蚕9克,当归9克,川芎4.5克,山萸肉6克,桃仁6克,红花6克,石菖蒲6克,赤白芍各6克。7剂。于5月10日复诊。服后流涎见少,尿略减,半身稍能活动。原方再续:黄芪30克,当归9克,川芎45克,地龙6克,桃仨6克,石菖蒲9克,熟地12克,白芍12克,红花9克,萸肉9克,钩藤12克910剂。上方服完已能扶持起立,言语大致清楚。按:王清任补阳还五汤是治中风不语、半身不遂的有效方剂o本病属气虚血

20、滞,脉络瘀阻的症候,系本方之适应症。以黄芪补气为主,配合当归、川芎、桃仨、红花、地龙等活血通络之品,使气足血行,脉络得通而获效。5用药规律中风用药,古今有所不同,分述如下:(1)对历代医家409首方中统计,中风用药333种,其中应用较为集中的药物如下表:应用频度(次)药 物100195甘草、人参、当归、防风、茯苓。5096白术、生姜、附子、川芎、白芍、半夏、熟地、肉桂、黄芪、羌活。3049陈皮、麻黄、独活、辰砂、干姜、天麻、牛膝、麦冬、南星、生地、细辛、大黄、麝香、杏仁、薄荷、山萸肉。(2)对民国初年以前部分著名医家共23位的56则医案(实际统计51则)统计表明;用得最多的是甘草,其次依次为茯

21、苓、人参、半夏、白术、陈皮、当归、生姜、黄芪、牛膝、竹沥、麦冬、熟地(10次以上)。(3)建国后部分医家统计77例医案,用药221种,用得最多的是当归(50次),其次为白芍、钩藤、茯苓、甘草、半夏、牛膝、生地、菖蒲、地龙、黄芪(30次以上)。(4)对80年代发表的20首专方(治疗人数2656例)用药情况统计,归纳如下表:应用频度(例)报道文献(篇)药 物15001117丹参、当归、地龙、川芎。10011499610黄芪、红花、赤芍、水蛭。1000桃仁、全蝎。101100035白花蛇、寄生、钩藤、牛膝、海藻、马钱子、葛根、胆南星、鸡血藤、蜈蚣。5010023大黄、柴胡、白附子、黄连、石菖蒲、郁金

22、、杜仲、党参、山萸肉、肉苁蓉、枸杞子、全瓜蒌、甘草、淫羊霍、三七、防风、木瓜、天麻、桂枝、茯苓、枳实。由上可以看出,古代用药以扶正祛邪、补益气血、祛风除痰为主。多用味甘之药,少用苦寒之品,与受内虚邪中学说影响有关。民国初以前用药品种及使用规律大致与古方剂类似,以扶正祛邪为主,但顺气祛痰、养血熄风药物增加。建国后,在用药上则重视养血益气、平肝熄风。近十余年来,活血化瘀药物的应用急剧增加。曾对黄芪、当归、川芎、红花、赤芍、桃仁中所含的微量元素进行测定,发现含有铁、锰、铜、铬、锝等,对中风患者的微量元素失常有明显的调节作用,表明活血益气的药物对治疗中风具有多方面的作用。针灸治疗1体针取穴:主穴:分二

23、组。甲组:内关、水沟、极泉、委中、三阴交、尺泽;乙组:肩榭、曲池、外关、合谷、环跳、阳陵泉、足三里、太冲、悬钟。配穴:分二组。甲组:吞咽困难加风池、翳风;手指屈曲不能加合谷;失语加金津、玉液;乙组:肢瘫加肩贞、后溪、风市、秩边、昆仑、丰隆;面瘫加颊车、地仓;失语加哑门、廉泉。操作:每次取一组,主、配穴对应选用。内关,直刺11.5寸,用提插捻转手法(泻法)1分钟;继刺人中,向鼻中隔下斜刺5分,用雀啄法(泻法),至流泪或眼球湿润为度。三阴交,成45度角进针11.5寸,采用提插补法,以病人下肢抽动为度。极泉,宜直刺进针11.5寸,提插泻法,至肢体连续抽动3次为度。尺泽、委中针法与极泉同。风池、翳风,

24、快速捻转手法运针半分钟。合谷用提插泻法。金津、玉液以三棱针点刺。第2组穴,针刺得气后,持续捻转提插2分钟,留针1520分钟。每5分钟运针一次。亦可接通电针仪,以断续波,强度以病人肢体抽动并感舒适为度。每日1次,1015次为一疗程。疗效:第一组针法称醒脑开窍法,适于脑出血恢复期及脑梗塞任何一期治疗,共治疗671例,其中脑出血患者54例,基本痊愈28例,显效15例,有效11例,总有效率100;脑梗塞617例,基本痊愈366例,总有效率为994。第二组穴共治疗中风后遗症1013例,总有效率在8396.9之间。1.1半身不遂治则:滋养肝肾,通经活络。一般刺病侧穴,病程较久者“补健侧,泻患侧”,先刺健侧

25、,后刺患侧,补虚泻实。处方:上肢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 合谷下肢环跳 阳陵泉 足三里解溪昆仑 方义随证配穴:半身不遂患侧井穴点刺出血以接续经气,上肢肩髎阳池后溪,病程日久大椎肩外俞,下肢风市、悬钟,病程日久腰阳关白环俞,经筋屈曲拘挛肘部取曲泽,腕部取大陵,膝部取曲泉,踝部取太溪,阳病取阴,语言蹇涩哑门 廉泉通里,肌肤不仁皮肤针叩刺患部。操作:毫针刺,每日1次,每次留针2030min,10次为一疗程。1.2口角歪斜治则疏调阳明,通经活络处方地仓 颊车 合谷内庭太冲方义手足阳明和足厥阴经脉均上达头面,取地仓、颊车穴疏调局部经气,远取合谷、内庭、太冲乃循经取穴,以调本经经气。随证配穴按病位酌配牵正、水沟

26、、下关等穴。操作毫针刺,平补平泻,每日1次,每次留针2030min,10次为一疗程。1.3闭证治则平肝熄风,清心豁痰,醒脑开窍处方十二井穴水沟 太冲 丰隆方义肝阳化火生风,气血上逆,痰浊而升,蒙蔽清窍,取十二井穴,接逸十二经气,调和阴阳;水沟醒脑开窍;太冲潜阳降逆,平肝熄风;丰隆宣通脾胃气机,蠲化痰浊。随证配穴牙关紧闭下关、颊车;两手握固配合谷;语言不利哑门、上廉泉。操作十二井穴点刺放血,水沟向上斜刺泻法,太冲、丰隆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4脱证治则回阳固脱处方关元神阙方义关元为任脉和足三阴经交会穴,可扶助元阳;神阙为生命之根蒂,真气所系,以回阳固脱。随证配穴汗出不止阴郄、复溜

27、,小便失禁三阴交。操作关元穴大炷艾灸,神阙隔盐艾灸,直至四肢转温为止。2头针取穴:顶颞前斜线顶旁1线顶旁2线操作:选2830号长1.52.0寸毫针,针与头皮呈30。夹角快速刺入头皮下,快速捻转23min,每次留针30min,留针期间反复捻转23次。治疗时让患者活动肢体,隔日1次。取穴:主穴:运动区、感觉区。配穴:晕听区、足运感区、语言2区操作:以主穴为主,语言不利加语言2区;眩晕加晕听区;下肢瘫痪明显加足运感区。患肢对侧取穴,足运感区针双侧,沿头皮进针至规定深度后,以每分钟200250次频率持续捻转35分钟,留针15分钟,或接电针仪,以500700次分频率连续波刺激1520分钟,强度以患者可耐

28、受为宜。每日1次,1520次为一疗程。疗效:以上法共治疗1805例,总有效率在93.498.5之间。3眼针取穴:上焦、下焦。操作:取患侧为主,可配合健侧。先在穴区用点眼棒或三棱针柄在眼周眶按压,寻得反应点(表现为酸、麻、胀、重或发热、发凉感),以左手指按压眼球,使眼眶皮肤绷紧,右手持32号5分针轻轻沿皮横刺或直刺,不用手法,留针515分钟。每日1次,1520次为一疗程。疗效:本法只限于缺血性中风的早期患者,肌肉肢体已变形者,疗效差。观察453例,总有效率为97左右。4耳针选穴脑点皮质下肝三焦方法毫针刺,中等刺激强度,每日1次;后遗症隔日刺1次,每次留针30min;亦可用王不留行籽贴压。单方验方

29、蝮蛇抗栓酶注射液组成:蝮蛇抗栓酶,每支含量0.25单位。用法:第一周,以0.25单位加250毫升生理盐水静脉滴注,每日1次;第二周增至0.5单位加250毫升生理盐水静脉滴注,亦每日1次,用药23周为一疗程。本药主要用于治疗脑梗塞病人。疗效:共治疗缺血性中风病人325例,基本痊愈71例,显效128例,有效84例,无效42例,总有效率为87.1。山鸡椒注射液组成:山鸡椒,每毫升含生药2克。用法:肌肉注射,每次5毫升,每日2次,20天为一疗程,或静脉注射,20毫升加等量10葡萄糖注射液,每日1次,20天为一疗程。本药亦主要用于治疗脑梗塞病人。疗效:共治疗缺血性中风病人118例,基本痊愈63例,显效2

30、5例,有效21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92.4。川芎嗪注射液组成:磷酸川芎嗪,每支2毫升含4050毫克。用法:静脉滴注。每次以80100毫克加5葡萄糖注射液500毫升滴注,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57天。本药主要用于脑梗塞病人。疗效:共治疗缺血性中风病人267例,基本痊愈82例,显效109例,有效55例,无效21例,总有效率为92.1。8推拿取穴:头部:感觉区、运动区、足运感区、语言区、百会;上肢:合谷、手三里、曲池、外关、养老、少海、肩贞、肩濡;下肢:足三里、丰隆、绝骨、殷门、委中、环跳、命门;腹部:气海、关元、神阙;背部:大椎。操作:急性期以头穴为主,行揉、点、按、推等法,然后在

31、肢端穴位点按,操作时间各为5分钟。恢复期,亦先以同法推按头穴,接着令患者取仰卧位,用揉、滚法对上、下肢进行放松,点按俞穴,放松关节;再令其取俯卧位,施术于督脉及两侧膀胱经线,用掌根从大椎穴平推至骶部35遍,点按俞穴,最后用拍打法从上至下拍打数遍,时间15分钟。上法每日1次,2030日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4天。疗效:共治疗中风病人147例,基本痊愈57例,显效33例,有效47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93.2。9气功功法:导引静坐法。导引用擦掌、熨目、按阳明、转耳轮、鸣天鼓、叩齿、鸣天鼓、擦肾腰、捶环跳、掌擦脸面、擦涌泉穴,共12法,视患者情况行之。静坐包括趺坐、立腰、垂廉、抵腭、咽津、调息、正念、内视八要点。导引每日上午行12次,静坐每日下午行12次,每次1小时。疗效:以上法共治疗38例,基本痊愈22例,显效12例,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4。10其他措施急性脑出血病人应保持安静,尽量减少移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