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96 ,大小:62.27KB ,
资源ID:988230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988230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docx

1、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一、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在经过了一个学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但是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学习习惯差,上课经常走神,学生的自我约束的能力很差,作业不够规范,马虎、粗心现象特别突出,在加上很多家长的重视程度不够,所以我这个学期我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并逐步引导的思维的乐趣、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中,同时加强对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行为的教育力度。 X k B 1 . c o m二、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主要有: 100 以

2、内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简单的组合思想和逻辑推理方法等。计算教学是 100 以内的加、减法笔算和表内乘法。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特别是表内乘法是学习多位数乘法的基础。 因为任何一个多位数乘法, 在计算时都要分成若干个一位数和一位数相乘。 因此,表内乘法同 20 以内的加、减法一样,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小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必须达到计算正确、迅速。同时, 100 以内的加、减法笔算和表内乘法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时经常用到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因此,教材安排了

3、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使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量的计量方面,教材出现厘米和米的认识,让学生通过各种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理解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的必要性,建立 1 厘米和 1 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尺量物体的长度。在空间与图形方面, 教材安排了初步认识线段与角、 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等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线段,角和直角,轴对称和镜面对称现象,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在统计知识方面,教材安排的是简

4、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认识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经历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数学广角”是新的教学内容,介绍了简单的组合思想和逻辑推理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w W w .x K b 1 .c o M教材还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二)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方面1、掌握 100 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 100 以内

5、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 1 米、1 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 米=100 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 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新课标第一网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

6、,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数学思考方面1、能运用生活经验, 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 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2、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 1 格表示 2 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3、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解决问题方面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

7、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情感与态度方面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2、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3、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4、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三)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100 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教学难点: 100 以内的加、减笔算,以及数学实践、数学思维的训练。三、教学措施(一

8、)、落实教学“六认真”的具体措施 w W w .x K b 1 .c o M1.笔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计算的同时,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以便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应用意识。2.提供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丰富素材,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3.表内乘法教学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加强教学过程的探索性。4.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加强估计意识与能力的培养。5.注重体现探索性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的意识。6.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二)、培养优等生,转化后进生措施(三)、课时安排(约 60 课时)一、长度单位( 4 课时)二、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9、 13 课时)1两位数加两位数 , 3 课时左右2两位数减两位数 , 5 课时左右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 4 课时左右整理和复习 , 1 课时我长高了, 1 课时三、角的初步认识( 2 课时) X k B 1 . c o m四、表内乘法(一)( 13 课时)1乘法的初步认识 , 3 课时左右226 的乘法口诀5 的乘法口诀 , 2 课时左右2、3、4 的乘法口诀 , 4 课时左右6 的乘法口诀 , 3 课时左右整理和复习 , 1 课时五、观察物体( 4 课时)六、表内乘法(二)( 13 课时)7 的乘法口诀 , 5 课时左右8 的乘法口诀 , 3 课时左右9 的乘法口诀 , 4 课时左右整

10、理和复习 , 1 课时左右量一量比一比 , 1 课时七、认识时间( 3 课时)八、数学广角( 2 课时)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学内容: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会用米、厘米量,认识线段 量、画线段。教学目标:知识点: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 1 厘米、 1 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 米100 厘米。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能力点: 1、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

11、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5、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德育点: 1、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树立自信心。6、养成认真、一丝不苟的好习惯。教学重点: 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 1 厘米、 1 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 米 100 厘米。7、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教学难点: 1、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8、建立长度观念,会初步的估量物体的长度。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 ”教学模式。课时安排: 4 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 13 页。教学目标:知识点:

12、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德育点: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教学难点:初步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 ”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各种尺子、硬币、回形针、棱长 1 厘米的正方体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师:妈妈需要买一截松紧带,需要多长呢?老师量过了, 和你们桌上

13、的小棒一样长,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实物量一量。学生汇报量的结果。问:奇怪了,同样长的松紧带,可你们量出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师: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量呢?生:尺子。二、自主探究:1、认识 1 厘米。拿出直尺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汇报。A、数,按顺序读一读。问:最左端是几?尺子上的零表示什么?叫零刻度。B、线,有长有短,叫刻度线。C、字母 “ 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一厘米有多长?(尺子上 0 刻度到 1 刻度之间的长度是 1 厘米)找出自己尺子上的 1 厘米。还有哪段是 1 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 1 厘米)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

14、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 厘米。用手比划一下 1 厘米是多长。闭上眼睛想一想 1 厘米有多长。2、认识几厘米。师:我们知道 1 厘米有多长,那2 厘米、 3 厘米 又是多长?问:2 个 1 厘米是几厘米? 4 厘米里有几个 1 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 6 厘米的一段吗?3、用厘米量。举起蓝纸条,估计一下他大约是几厘米?用尺子量一量。填在书上。量松紧带的长。三、拓展运用:1、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说明理由。(1)没对准 0 刻度线的。(2)正确的。(3)不是从零刻度量的。2、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到 0 刻度线,怎么办?3、小组合作量指定物体长度。4、老师想量手腕一圈的长度,用直尺量不方便,

15、你有好的方法吗?(介绍各种尺子)5、选择尺子和自己感兴趣的物体量一量。课外搜集资料: 你还知道哪些长度单位?在古代, 没有尺子时,人们用什么进行测量? (手脚)回家量一拃、一步的长度。课后小结: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 4 页。教学目标:知识点: 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3、根据 1 厘米和 1 米的实际长度, 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知道 1 米100厘米。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的能力。德育点: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教学重点: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

16、立 1 米的长度观念。教学难点: 根据 1 厘米和 1 米的实际长度, 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知道 1 米100厘米。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 ”教学模式。教具准备:米尺、软尺。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提问学生自己的哪个手指的宽是 1 厘米。2让学生在尺上指出 2 厘米、 4 厘米、 5 厘米、 8 厘米、 10 厘米的实际长度。3用学生尺量数学教科书的长和宽,并回答量的结果。4、一名用学生尺量黑板的长,一名学生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发现了什么?引出米尺。让学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要量几次,量完后,提问: “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 ”量“操场的长用哪种尺方便些? ”教师说明:

17、 “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 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作单位就不方便了, 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 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板书课题:认识米 用米量二、自主探究:1、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 1 米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米尺或 1 米长的小棍,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 1 米的长度。2、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 米。3、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绳子,两人一组量出 1 米、2 米、3 米的长度给大家看。4、量出 1 米长的绳子,小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了解这根绳子有多少厘

18、米。教师提问: “1米里有多少厘米? ”也“就是 1 米等于多少厘米?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1 米100 厘米。并让学生齐读两遍。三、拓展运用:1、教师出示 1 盘卷尺,告诉学生这是 1 盘卷尺,用它可以量比较长的距离。 量跳远的距离。2、找一找你身边有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 米?3、1 米( )厘米 100 厘米( )米5 米( )厘米 200 厘米( )米实践活动:试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度。量跳远的距离。(指导学生:要先确定两个点, 一个是跳的起点, 另一个是跳完后脚后跟所在的点 (终点)。量的时候,尺子要从起点拉到终点,尺子要放平拉直,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课后小结:第三课时教

19、学内容:教材第 5 页。教学目标:知识点: 1、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能力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德育点: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教学重点: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教学难点: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 ”教学模式。教具准备:直尺、各种直、弯的实物若干。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出示一幅图,有很多路有直的有弯的,问:走哪条路比较近?为什么?师: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二、

20、自主探究:1、认识线段。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和弯的吸管、铅笔、绳子、直和弯的铁丝等,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找出你认为直的东西。从铅笔的一端摸到另一端, 我们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 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 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书本的边等都有两个端点。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并在线段的两端点两个点,告诉学生这就叫做线段。问:我们身边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为什么?判断下面哪些是线段?2、线段可以度量吗?试量课本第 5 页的线段, 互相交流量法。 师总结: 先将尺子的 0 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点,再看线段的右端点对着尺上的刻度数是几就是几厘米。3、画线段。用手势表示 3 厘米

21、大约有多长。是画 3 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总结: 从尺的 0 刻度开始画起, 铅笔尖沿着尺子的边一直画到刻度 3 厘米的地方, 再标上两个端点,并且在线段下面写上 3 厘米。讨论:用断尺怎样画出 3 厘米长的线段?三、拓展运用:1、下图有四个点,每两点之间画线段。2、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3、画一条 5 厘米长的线段。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实践活动:估一估,再量一量课后小结:第四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 67 页。教学目标:知识点: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2、知道 1 厘米、 1 米的实际长度,巩固用米尺量

22、较长物体的长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能力点: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德育点:认真细心的好习惯。教学重点: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教学难点:估测物体的长度。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 ”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实物、尺子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这单元我们学了什么?小组合作整理一下。二、自主探究:学生汇报整理的结果。谁能比划一下 1 厘米有多长, 1 米呢?我们身边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 厘米,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 米?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什么是线段?估测线段的长度。三、拓展运用:1、拿一张纸条,量出 3 厘米、 5 厘米、 10 厘米。2、小组合作

23、量铅笔、本子、墨水瓶、成员的身高、课桌。3、练习一第 6 题。先估测一下所量物体有几个小方块长,再用小方块实际测量一下,然后将估测与实测的结果对比,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4、练习一的 8 题。先估计每条边的长,再实际测量,交流测量的方法。5、第 9 题,学生动手试一试,再计算,说明计算的方法。6、第 10 题,先估计,再量一量。开放题: 1、数线段。2、小红离学校有三条路可走,走哪条路最近?课后小结:第二单元、 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学内容: 两位数加两位数 (不进位、 进位),两位数减两位数 (不退位、 退位),问题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加减法估算。教

24、学目标:知识点: 1、使学生会计算 100 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 100 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能力点: 1、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和估算的能力。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3、培养学生分析对比的能力。4、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力。5、培养他们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德育点: 1、使学生知道数学问题的提出是有现实意义的, 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2、鼓励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习惯。3、结合课本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点:会计算 100 以内

25、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 100 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 ”教学模式。教学课时: 13 课时。1、两位数加两位数 3 课时左右2、两位数减两位数 5 课时左右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4 课时左右整理和复习 1 课时我长高了 1 课时1、两位数加两位数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 810 页。教学目标:知识点: 1、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2、通过实际操作、自主探究、小组协作等手段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计算。能力点: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德育点:对学生进行公德教育。教学重点

26、: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教学难点:掌握计算方法,能运用多种方法正确计算。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 ”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小棒。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学校决定组织我们二年级的小朋友去参观博物馆,出示图。 4 个班的同学只给了两辆车,每辆车只准乘 70 人,如何安排呢?你们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大家估算一下哪两个班可以合成一辆车呢?(小组交流)汇报不同的乘车方法。师:有这么多的方法,我们如何验证呢?(把两个班的人数加起来看看是否超过 70 人)二、自主探究:1、验证二( 1)和二( 2)班的同学能否乘一辆车。小组合作,也可以请小棒来帮忙。学生汇报:(1)用口算 30+3060 ,60+666

27、 没有超过 70,可以两个班合乘一辆车。 (2)想 40+3070,36+30 肯定比 70 少,所以两个班可以和乘一辆车。 (3)用小棒,先摆 3 捆 6根,再摆 3 捆,合起来是 6 捆零 6 根,也就是 66,比 70 少。可以两个班合乘一辆车。 (4)我使用竖式计算的,个位 6+06,在个位写 6,十位 3+36,在十位下面写 6,所以等于66。你认为哪一种方法又快又准确?2、用你喜欢的方法验证二( 3)班和二( 4)班能否和乘一辆车。选出比较快的人,说一说是用的什么方法。3、用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的数写在个位下面,十位相加的数写在

28、十位下面。三、拓展运用:1、计算下面各题。59+40 20+67 24+63 46+5362+17 35+24 3+84 43+402、数学医院:17+2019 50+26 42+3721 7 5 0 4 2+ 2 + 2 6 +31 9 7 6 7 23、老师有一位邻居小明非常喜欢运动, 妈妈给他买了一双跑鞋、 一个足球共用多少钱呢?一身运动服又用多少钱?4、 3 7 4 5+ 2 ? + ? 45 9 7 9开放题: 3 6+6 3 你能写出几个象这样的算式。9 9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 11 页。教学目标:知识点: 1、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2

29、、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加法。能力点: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德育点: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的良好品质。教学重点: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加法。教学难点: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 ”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小棒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计算: 36+21 23+75 56+30 4+522、二( 1)和二( 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需要什么信息?如何计算?二、自主探究:1、出示 36+35,学生试算。交流算法。2、摆小棒:小组说摆法。问:怎么多了一捆?捆好的一捆放在哪?单根还剩几根?整捆的有几捆?合起来是多少?3、怎样列竖式?要注意什么?从哪一位加起? 6+5 超过了 10 怎么办?师: 我们一般在十位的右下角写上一个小小的 “1字”表示个位满十向十位进 1。在加十位时不要忘记加上这个 1,也可以从这个 1 加起。4、比较 36+21 与 36+35 有什么不同?5、计算 46+24,试算,可以借助于小棒。个位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