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评呼啸山庄的艺术特色论文编号: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论文题目评呼啸山庄的艺术特色论文作者:杨转利准考证号:020*作者单位: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指导教师:主考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2012年7月摘要: 呼啸山庄在艺术上具有独创性,小说体现出女作家别出心裁的艺术结构,艾米莉的叙事系统虽然复杂,但却处处运转、衔接的非常轻松妥帖。并且时不时运用多视角、多层次的叙述手法。在呼啸山庄中,艾米莉向人们展示了真爱,就像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一样,虽然他们没有结婚,但这两个灵魂永远不离不弃。作者用浪漫技巧展示了他们超人世的爱。同时也展示了艾米莉丰富的艺术想象。艾米莉将“爱
2、”与“恨”这两种对立的感情在一次又一次的冲突中展现给读者,让“爱”在绝处逢生。整部小说用“疯狂的恨”来诉说“疯狂的爱”,越是绝处逢生的爱就越是拥有不可磨灭的力量!这也是艾米莉天才的艺术表现力所在。她远远的走在了同代人的前面。关键词: 艺术特色 艺术结构 浪漫主义 艺术想象 绝处逢生评呼啸山庄的艺术特色我是带着极强烈的好奇心去读呼啸山庄这部的著作的。Wuthering Heights如此冷傲、又如此大气的书名。究竟是怎样一个关于爱与恨的故事呢?在读之前,我对其作者艾米莉勃朗特的认识仅限于她是简爱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的妹妹。但是读完之后,我蓦然发觉艾米莉勃朗特却原来是我相见恨晚的的老朋友。虽然她与我
3、已相隔数百年,隔着国界,隔着文化,但这种精神的相通就如同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生与死的灵魂的对话一般。我第一次发现原来英语文字也拥有这样慑人心魂的力量,我被书中描述的那种强烈的感情所慑服,被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阴郁所慑服,看完以后闷了很久,却欲哭无泪,心头好像压着一块乌云,那种阴沉的感觉很久都挥之不去。不是对希斯克利夫的恨,而是对人世间爱的另一种思考。也是为这种文字艺术的深沉所感染。就像逗留在“蒙娜丽莎”嘴角边的神秘的微笑,呼啸山庄也显示了一种永久的艺术魅力。在众说纷纭,层出不穷的“艾米莉热”中,我也想就我个人谈一下我对这部杰作的理解。一、 别出心裁的艺术结构 艺术结构对于一本小说,首先就是故事的叙
4、述方式。 过去有很多评论家都不能理解这部杰作的艺术价值,说它是“充满着缺点的结构”(1900)。【1】英国著名小说家毛姆推崇呼啸山庄,把它列为世界十大小说之一,可是连他也这么认为:“呼啸山庄的结构臃肿笨拙,她要讲的是一个牵涉到两代人的复杂故事。这是一桩很困难的事,艾米莉做的不成功。”他还说:“讲呼啸山庄这个故事,一个有经验的小说家可能会找到一个更好的方法。”(1954)【2】在这一点上,我恐怕毛姆并不是艾米莉真正的知音。艾米莉放弃了那种从头说起、平铺直叙的传统叙事手法。十九世纪的小说家一般采用的都是这种叙事手法。呼啸山庄也并非倒叙:故事在回忆中展开,回忆完了,故事也就结束了。顺序和倒叙这两种叙
5、事手法起点都是固定的,不是从起点出发,就是把终点作为出发点。艾米莉与众不同,别出心裁的让故事从中间开始,因此故事的出发点有很大的选择余地,整个故事的时间跨度越大,从哪个环节进入故事,就越需要文字艺术的胸有成竹。呼啸山庄整个故事从中间说起,在剧本刚刚开始的时候,就已经接近整个故事的终点了:剧中的主要人物都是带着自己的历史上场的,在冥冥之中把他们的命运千丝万缕地纠结在一起的那张网,在故事开始之前就已经撒下了。因此故事情节是朝着两个方向发展:顺序和倒叙。这种艺术手法让读者在种种悬念中开始,在惊心动魄的高潮中结束。从情节上看,呼啸山庄通过三十多年的时间跨度(17571803),叙述了恩肖和林敦两大家族
6、两代人的爱恨情仇。作者把时间安排在1801年的冬天,即将收尾的地方。又引进了故事边缘的两个人物:房东洛克伍德和女管家纳莉来担任故事的叙述者。故事的顺序部分(很少一部分)由洛克伍德承担,纳莉则是故事的见证者与传达者。也即,纳莉为了给生病而又好奇的洛克伍德解闷或者解疑,把山庄和田庄这两家的家史一段一段地讲给洛克伍德听,再由洛克伍德以第一人称的语气向读者转达。这样,就完成了故事顺序与倒叙的双重见证者。使故事完整而有序。另外,在故事情节需要补叙的部分,小说采取了灵活多变的安排:如伊莎贝拉诉说她私奔后的伤心遭遇时,是用书信方式向纳莉吐露,或是由其他的见证者再说给纳莉听等。此时,纳莉又成了故事的传达者,而
7、洛克伍德成了“二传手”。因此,女作家这样复杂的叙事结构可谓别出心裁。思维之缜密更是一绝。也是当时的创作中一次大胆的创新。也难怪当时受到各种指责了。艾米莉的叙事系统虽然复杂,但却处处运转、衔接的非常轻松妥帖。并且时不时运用多视角、多层次的叙述手法(如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夜闯画眉田庄的情节,先后由凯瑟琳、纳莉、希斯克利夫三人叙述)。这不禁使我们感叹其构思的周密。另外,洛克伍德第一次来到山庄做客,是1801年的11月。在这之前,山庄和田庄两户人家已经经历了许多重大的事故,好几个主要人物都已经死亡了,因此从小说的情节来看,小说的起点落在了相对“平静”的地方。并且前三章对于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并没有起到丝毫
8、的作用,但作者却不惜花大量笔墨来描写这样三章,这正是她天才之笔的所在。前三章尽管在故事情节上停滞不前,在艺术效果上却为读者引出了巨大的悬念,更为读者提供了一把把握小说主题思想的钥匙。前三章中,洛克伍德曾想用善意的眼光去看待希斯克利夫,谁知却处处碰壁,屡遭冷遇。他看到在那里人与人之间没有一句关切的话,没有感情的交流。不仅主人、仆人冷漠无情,就连家狗也对人抱着敌视的态度,令人不寒而栗。这无疑为全书创造出一种冰冷的气氛。另外,全书的开头对呼啸山庄的那段环境描写更是对小说的感情基调提供了一丝暗示。并在全书时时呼应,起到了不小的艺术效果。开头环境描写是这样的:“只消看一看宅子尽头的那几株萎靡不振、倾斜得
9、厉害的枞树,那一排瘦削的都向一边倒的荆棘(他们好像伸出手来,乞求阳光的布施),也许你就能捉摸出从山边沿刮来的那一股北风的猛劲儿了。”【3】这一段具有象征意义的描述,写出了“树性”被狂暴的猛风扭曲了。也即“人性”同样在终年不断的承受狂暴的压力。当亨德莱去世后,他惟一的儿子哈里顿以及财产全都落在了希斯克利夫手中。这使得希斯克利夫产生了新的复仇计划:“好一个孩子,现在,你是属于我的啦!咱们倒要瞧瞧,这一株树是不是也会长得弯弯曲曲,跟另一株树一个模样假使它也长在风口里,让猛风来扭曲它的树枝树干!”【4】正在发展性格的哈里顿却被希斯克利夫摧残着,常年累月的受着精神上的折磨。就像树干被风扭曲了一样。因此,
10、发育不良、树枝被扭曲的树成了贯穿全书,富于象征性的一个意象。这也是艾米莉艺术思想的结晶。二、 丰富的艺术想象在呼啸山庄中,艾米莉向人们展示了真爱,就像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一样,虽然他们没有结婚,但这两个灵魂永远不离不弃。作者用浪漫技巧展示了他们超人世的爱。同时也展示了艾米莉丰富的艺术想象。在第三章里,那个不受欢迎的客人做了一个荒诞、可怕的噩梦:他听到狂风袭击的窗外发出阵阵凄惨哀求的呼声:“放我进来,放我进来吧!已经有二十年了!二十年了。我流落在外面二十年了!”声音在倾诉的当儿,她的小手紧紧地握着我的手,我在我怎么拼命也摆脱不掉。【5】我们都知道,这是凯瑟琳死后的灵魂的呼唤。虽然在我们看来这是荒谬
11、的,但在希斯克利夫眼里,却是真实存在的!你看他接下来的举动:他登上床,梦里扭开格子窗,一面推开窗子,一面迸出不可抑制的热泪。“进来吧!进来吧!他哽咽道。“卡茜,快来吧,啊,你再来这一回吧!啊!我的好心肝儿!这一会回你就听了我的吧!凯瑟琳,至少听我一回吧!”【6】这一对疯话里包含了痛苦、心酸。使人对残暴的希斯克利夫多少开始同情。这也证明了他们的灵魂经常不断地对话。在凯瑟琳死亡的那一章,希斯克利夫站在田庄的林苑守了一夜。在艾伦向他传达这个噩耗时,他在抑制不住的激情中,跺着脚,发出呻吟:“我只有一个祷告我要反复地祷告,直到这条舌头你都硬了凯瑟琳欧肖,只要我活着,你永远得不到安宁!你说是我害死你那你的
12、阴魂缠住我不放吧!被谋害的人,他的阴魂总是缠住那凶手的,我相信我知道一向有鬼魂在地面上游荡。揪住我吧!不管显什么形把我逼疯吧!一 只是别把我撇在这深渊里,叫我找不到你!上帝啊,这可是说都说不清啊!我不能丢了我的生命而活着呀!我不能丢了我的灵魂而活着呀!”【7】这一段凄哀的祷告,是发了狠的祷告。充满了痛苦与仇恨。他们的灵魂是相通的。因此,希斯克利夫埋怨凯瑟琳道“难道你愿意活着吗?当你的灵魂已进了坟墓?”这段话也铸成了全书的浪漫主义色彩。使全书笼罩着一层神秘感。这也是正超人世的爱的核心部分。临近结尾,希斯克利夫死时的表情纳莉是这样描述的“希斯克里夫先生在里边,正仰躺着。他的眼光对上了我的,是那样锐
13、利,那样凶猛,把我吓了一跳;跟着他又仿佛笑了一笑。”【8】纳莉说他是凝视,而且是可怕的、活人似的、狂喜的凝视。或许,他的灵魂这会儿已经与他的凯瑟琳碰面了吧?因为,希斯克利夫在死的前一天晚上要求有个人陪他,但没有人愿意跟他作伴,他说道:“好吧,有那么一个人,不怕跟我作伴。天哪,她真是狠心呀!唉,天诛地灭的!”【9】以致在最后,连一向最清醒的纳莉也碰着这样一件怪事:有一天晚上,我正赶到田庄去 那是一个昏黑的夜晚,隐隐传来了打雷声;刚走到山庄拐弯的地方,我碰见一个小男孩,他面前有一头绵羊和两头羔羊。他正哭的好苦。“是怎么回事啊,我的小人儿?”我问道。“希斯克利夫和一个女人在那边,在山脚下,”他哭哭啼
14、啼地说,“我不敢过去呀”我什么也没看见;可是那孩子和他的羊都不肯往前走;因此我叫他从底下的一条路绕过去。【10】尽管纳莉想要解释说这孩子可能是从父母或同伴那里听到的无稽之谈,幻想出来的幽灵。但自己却再也不愿天黑之后出门了,也不喜欢独个儿留在这阴惨惨的宅子里。这无疑也向读者透露着她宁愿相信有幽灵的存在,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的爱是超越人世间血肉之躯的爱。艾米莉用她丰富的艺术想象将这段爱情讲述的惊心动魄!而也正是这些想象,使呼啸山庄体现出具体、悲怆而强烈的浪漫主义特色。这种浪漫主义避开现实主义的耐心观察,放纵主观想象,时而兴高采烈,时而意气消沉,沉湎于神秘而恐怖的激情和狂暴行为。在所有世纪中叶英国小说
15、家中,艾米莉比较接近浪漫主义。整个风格蕴含在阴冷而暴力,神秘怪诞又隐隐约约透出神圣温情的背景中,整个场景是一个封闭的小社会两个孤立的山庄和开放的大自然与荒原,书中人物身上体现出爱与恨两种极端,极度的爱中混杂着极度的恨,使小说在颤栗中呈现出极为强烈的戏剧化色彩。小说中男女主人公那种超越时空、超越死亡、充满激情的爱情是女作家艺术想象的产物。正是由于两个灵魂的合二为一。他们的恋情,爱与恨交织,欢乐与痛苦并存。女作者丰富的艺术想象力,而使作品具有的浪漫主义色彩,是本书的最大一个艺术特色。三、绝处逢生的“爱”全书的最后三章可说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那个仇恨统治的世界里,“爱”在极艰苦的
16、条件下终于破土而出了,“爱”终于又回到鸟语花香的人间了!不过也应该看到,这个像用清脆的银笛吹奏出来的主题:对于爱的信念,并不仅仅表现在小说的尾声部分。就在那个天寒地冻、大雪把整个山庄都埋没的时候,“爱”依旧在黑夜中闪光,虽然微弱,虽然一闪而过。山庄上那排瘦削的、歪歪斜斜的树就是一个证明。猛烈的北风把他们摧残的直不起腰来,但是,“它们好像伸出手来,乞求阳光的布施。”在人类社会中,不能想象没有人与人之间的爱。爱人和被人爱是人生的幸福和权利,谁都不能任意把它剥夺。用仇恨去代替。如果仔细阅读,就可以看到在呼啸山庄这个为“恨”所统治着的,近乎疯狂的世界里,依然闪耀着“爱”的微光。洛克来山庄做客,受了侮辱
17、,准备独自摸黑回去,他极有可能在白茫茫的荒原中迷了路、送了命。这是哈里顿主动说:“我陪到林苑那儿就打住。”虽然被希斯克利夫喝住了。“一条人命总应该比一夜没有人看管的马儿要紧的多吧?”凯瑟琳反驳道。【11】这一切都说明了尽管他们的性格遭到严重的扭曲,可是并没有被仇恨所吞没。当希斯克利夫将小凯瑟琳骗进山庄与病危的小林顿结婚时,深受折磨的小凯瑟琳并没有想到自己,更没有想到即将落入敌人手中的财产,而是一心想念着父亲,她只有一个念头:赶紧回家去,尽女儿最后的责任。她拿出任何东西来向她名义上的丈夫换取自由。虽然这一片火热的心被践踏的粉碎。后来小凯瑟琳终于在深更半夜从山庄逃了出来,和弥留之际的父亲见了一面。
18、当在她又被抓回来的时候,凯瑟琳向他这样控诉:“在这世上,林敦是我唯一亲爱的人了,尽管你一心一意要让我觉得他可恨,要让他觉得我可恨,可你就是没法叫我们两个互相仇恨。有我在他身旁的时候,我不怕你要伤害他,我也不怕你来吓唬我!”【12】这段话无异在宣告:爱,是人生的基本权利,也是人生的基本需要。“爱”也再一次表示它并没有被“恨”所吞没。艾米莉将“爱”与“恨”这两种对立的感情在一次又一次的冲突中展现给读者,让“爱”在绝处逢生。整部小说用“疯狂的恨”来诉说“疯狂的爱”,越是绝处逢生的爱就越是拥有不可磨灭的力量!这也是艾米莉天才的艺术表现力所在。她远远的走在了同代人的前面。注释:【1】:见R.Crump:“Chalotte and Emily Bronte:1846-1895”(1982)p.125【2】见勃朗特姐妹研究,杨静远编(1983),第400,401页【3】引自上海译文出版社 方平译本第2页【4】引自上海译文出版社 方平译本第182页【5】引自上海译文出版社 方平译本第23页【6】引自上海译文出版社 方平译本第26页【7】引自上海译文出版社 方平译本第164页【8】引自上海译文出版社 方平译本第327页【9】引自上海译文出版社 方平译本第327页【10】引自上海译文出版社 方平译本第329页【11】引自上海译文出版社 方平译本第15页【12】引自上海译文出版社 方平译本第278页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