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5 ,大小:30.62KB ,
资源ID:987404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987404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儿童发展心理学.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儿童发展心理学.docx

1、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一部分:1.(机械记忆 )是幼儿记忆的主要方式。2遗忘进程总体上的特点是(先快后慢)。3婴儿期到幼儿初期,儿童之间的交往大多是围绕(玩具)而发生。4(大脑)是心理活动产生和发展的生理器官和物质基础。得分评卷人复查人5皮亚杰从守恒实验中研究得出:年幼儿童的思维受(直接知觉)的影响,以单维的方式来认知事物。6婴儿的交往集中在玩具或物品上,而不是婴儿本身,婴儿之间互不理睬,偶尔互相触摸、微笑、发出声音与短暂的注意。这属于婴儿早期交往行为的(以客体为中心)阶段。7通常我们所说的一个人记东西快慢是指记忆的(敏捷性)较好。8弗洛伊德认为,儿童道德的发展与儿童(早)期跟父母感情的联结有密切的

2、关系9婴儿期的游戏主要是(模仿性游戏)。10脑内部结构成熟的重要标志(神经纤维的髓鞘化)。11著名的生态学家劳伦兹,在研究小动物发育的过程中发现刚出壳的小鹅,会把它们出壳时几小时内看到的活动对象当作是母鹅一样紧紧尾随。这种现象仅在极为短暂的特定时期内发生,错过了这个时期尾随反应则不能发生,劳伦兹把这段时间称为(关键期)。12(最近发展区)是儿童心理发展潜能的主要标志,也是儿童可以接受教育程度的重要标志。13(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根本动力。14“视崖”实验研究表明2 个月的婴儿具有(深度知觉)。得分评卷人复查人15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 (儿童心理发

3、展规律 )的科学。儿童发展心理学所研究的儿童有一个科学的年龄范围,一般是指从出生到(青年前期),即从出生到17、18岁左右。16遗传因素在个体身上体现为遗传素质,主要包括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通过基因传递的生物特性,而其中最主要的是(大脑)和(神经系统)的解剖特点。17个体的发展是基因型变化为(表现型)的过程。个体的基因型是从上代获得的遗传物质,其载体是(染色体)。18大脑皮层的细胞主要是在怀孕第(15-18)周形成的,到出生后(六个)月并延至(两)岁,脑细胞继续分裂,数目增加,体积继续增大。两岁以后,脑细胞停止增殖,但是脑细胞的发育仍在继续。19新生儿已有良好的听觉能力已经

4、为许多实验研究所证实。据我国的实验证实,出生(第一天)的新生儿已经具有听觉反应。儿童的听觉能力在(12、13)岁以前一直在增长,成年以后听觉能力逐渐降低,主要是高频部分听力丧失。20皮亚杰认为智慧的本质就是(适应),适应的形成在生物学上是(同化)和(顺应)的平衡,在心理学上就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平衡状态。21语言发展是从儿童在1岁左右说出第一批真正能被理解的词开始,因而通常以词的出现为例将整个过程划分为(语言准备期)和(语言发展期)两个阶段。22法国的心理学家比纳(A.Binet)首创用(智力量表)进行个体差异鉴别,美国儿科医生格塞尔(A.Gesell)提出了婴幼儿发育常模,以及(行为主义)

5、心理学的代表人物华生(J.B.Watson)建立的儿童情绪的(条件反射理论)等,都对学科的形成与完善作出了贡献。23婴儿的(笑)是其第一个社会性行为。24遗传决定论以优生学创始者(高尔顿)为代表,他认为个体的发展及其品性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决定了。25.法国思想家卢梭的儿童观集中体现在他的教育哲理小说(爱弥尔论教育)一书中。通过虚构的儿童爱弥尔从出生到成人的教育过程,提出儿童虽然不是成人,但也不是成人的宠物和玩物。成人要尊重儿童,对儿童的教育要遵循(“自然的法则”),应按照他们的本性,考虑他们的年龄特征。 26、新生儿已有良好的听觉能力已经为许多实验研究所证实。据我国的实验证实,出生(第

6、一天)的新生儿已经具有听觉反应。儿童的听觉能力在(12、13)岁以前一直在增长,成年以后听觉能力逐渐降低,主要是高频部分听力丧失。27.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从整体智力观点出发把智力分成(言语 )和(操作)两个部分,并采用离差智商作为估计智力的相对聪明程度。28弗洛伊德设想一个人的人格由三个方面组成,即伊底、(自我)和(超我)。29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一是(生物学)因素,二是(社会化)因素,三是个体的自我意识。30男女智力有不同的优势领域。在语言方面,女孩获得语言比男孩(早),在语言流畅性方面,以及在读、写和拼写方面均占优势。在感知方面,男性的视敏度(优)于女性。31社会学习理论者通过对儿

7、童和成人的大量研究,发现儿童的许多行为并未直接受到强化,而是在观察别人行为时,别人所受到的强化会影响儿童去学习或抑制这种行为,这个过程被称为(间接) 强化或(替代)强化。第二部分:1图式是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2情境智力(contextual subtheory)是个体与环境互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改变环境适应自己,或改变自己适应环境的智力,包括适应、选择、塑造三个方面,情境智力受社会文化背景的制约。3依恋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是婴儿与抚养者之间一种积极的、充满深情的感情联结;它对于激发父母和照顾者更精心地照料后

8、代,对形成儿童最初信赖和不信赖的个性特点有着重要的影响。4理智感是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它是与人的求知欲、认识兴趣、解决问题的需要等满足与否相联系的。5顺应就是指同化性的格式或结构受到它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或个体在对环境的要求做出反应时发生变化的倾向,亦即修改观念或改变行动。6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意识,是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认识。主要包括自我观察、自我监督、自我体验、自我评价、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它是个性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衡量个体成熟水平的标志,是整合、统一个性各个部分的核心力量,业是推动个性发展的内在动因

9、。7. 定向反射习惯化与去习惯化当一个新异刺激出现时,一个个体,包括新生儿都会产生定向反射。这时,个体的心率会起变化,注意力也会朝向刺激物,其他正在进行的活动(如吸吮)立即停止。同样的刺激如果反复呈现,婴儿的定向反射将逐渐减少直至完全消失,吸吮行为不再受刺激呈现的影响。这种现象可以称之为习惯化;如果这时又出现另一个新刺激,婴儿可能又产生新的反射行为,吸吮行为再次发生变化。 这种现象可以称之为去习惯化。8. 情绪智力指个人对自己情绪的把握和控制,对他人情绪的揣测和驾驭以及对人生的乐观程度和面临挫折的承受能力。情绪智力以自我意识为基础,包括乐观、同理心、情绪自制、元心境(metamood)等,对人

10、的成就具有决定性的意义。9. 运算运算一词是皮亚杰理论中的一个特定概念,它有几层含义:其一,运算是指一种内化了的动作,即能在头脑中进行的思维活动。其二,运算是一种可逆的动作,它既能朝一个方向进行,又能向相反方向运转。其三,运算具有一种守恒性。当一个运算在变换时,体系中总又几个保持不变的特点。其四,是系统性,运算格式是一个系统,不能单独进行而要协调成为一个整体。10. 个性是个体的心理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倾向性的总和;是一个复杂的、多侧面、多层次的动力结构,它包括了一个人的气质、性格、体貌特征、智力和创造性、与人交往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动机、志向、兴趣、信念和人生观以及自我意识等。

11、第三部分:1简述多元智力理论的智力类型言语智力 逻辑数学智力 空间智力 音乐智力 身体运动智力 人际智力(interpersonal) 自省智力(intrapersonal) 自然智力(naturalist) 2简述依恋发展的过程第一阶段(出生到3个月):对人无差别反应阶段第二阶段(3-6个月):对人有选择性反应阶段,婴儿对他的母亲和他所熟悉的人,与对陌生人的反应有了区别。第三阶段(6个月-3岁):积极寻求和专门照顾者接近。3简述按照社会化程度分类游戏的类型无所用心行为旁观者行为单独一人的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性游戏4. 简述前运算时期(2-7岁)的主要智慧特点;自我中心(egocentri

12、sm)不可逆性直觉性泛灵论(Animism)现象学因果性(Phenomenalistic Causality)自我中心言语5简述埃里克森理论的八个心理社会发展阶段及其基本冲突口腔期:基本信任感对不信任肛门期:自主对怀疑、羞愧性器期:主动与内疚潜伏期:勤奋对自卑青春期:同一性与角色混乱年轻的成年期:亲密与孤独成年期:繁衍与停滞6. 简述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 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与机制 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 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 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7. 简述相互作用论的基本论点 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制约、互相依存的 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互相渗

13、透、互相转化的 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发展的作用是动态的8. 简述幼儿观察力初步形成的表现 观察的目的性:幼儿初期不能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到了中班尤其是大班,开始能按照成人的要求进行观察。 观察的持续性:学前初期儿童观察时间比较短,容易转移注意,在教育影响下。观察持续时间逐渐增长。 观察的细致性:小班儿童观察事物只注意事物表面的、明显的、面积较大的部分,注意事物的轮廓,不容易注意事物比较隐蔽的、细微的特征,不太注意事物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 观察的概括性:小班儿童还不善于从整个事物中发现内在的联系,随着其思维能力的发展,观察的概括性业不断增长。 9简述怯生的主要因素 父母是否在场 环境的熟悉性

14、陌生人的特点 抚养者的多少 婴儿与母亲的熟悉程度 婴儿接受的刺激10. 简述同伴的作用 同伴是强化物 同伴是范型 同伴帮助去自我中心 同伴给予稳定感和归属感 同伴是社会化动因第四部分:1试述小学生道德感的基本特点以及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道德感(1)道德感是关于人的言论、行动、思想或者意图是否符合人的道德需要而产生的情感。在形式上,道德感大致包含如下三种类型:直觉的情感体验;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感体验;意识到道德理论的情感体验。(2)小学生的道德感从内容上来说已经大大超过了幼儿。他们已经有了集体感、荣誉感、自尊感、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感。他们已能区别一些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不过这种区分还十分粗

15、浅,相当绝对。他们的道德感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带有直接的、经验的性质。(3)小学生的道德情感在形式上来说还属于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绪体验。榜样很容易激发起他们学习的热情,他们力求与榜样保持一致,但这种一致,主要是具体行动上的一致,还不是思想高度上的一致。(4)培养策略: 为儿童树立切实、可学、生动、形象的榜样;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断激发小学生的情感共鸣; 随着儿童认识的发展、阐明道德理论、道德标准,使道德体验不断概括化和深化。2述评皮亚杰思维发展阶段论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智慧不是单纯的来自客体,也不是单纯的来自主体,而是来自主体对客体的动作,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心理发展可以区分为不同

16、水平的连续阶段,阶段之间具有质的差异;前一阶段的行为模式总是整合到下一阶段;发展的阶段性不是阶梯式,而是有一定程度的交叉重叠;各阶段出现的年龄因智慧程度和社会环境影响而略有差异,但先后次序不变。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儿童依靠感知动作适应外部世界,构筑动作格式,开始认识客体永久性(Object permanent),末期出现智慧结构。开始区分自己和物体,逐渐的了解动作与效果之间的关系,获得初步的时空观念。 前运算阶段(27岁)出现了符号、表象和直觉思维;又分为两个小的阶段:前概念或象征思维阶段(24岁);直觉思维阶段(47岁)。这个阶段主要智慧特点:自我中心(egocentrism);不可逆

17、性;直觉性;泛灵论(Animism);现象学因果性(Phenomenalistic Causality);自我中心言语。 具体运算阶段(7 11、12岁)认识大多数仍限制于此时此地的具体客体和关系。这一阶段的儿童已经形成了量和数的守恒,并且能够对实物加以排序和分类,但是他们不能就抽象的、假设的命题或虚构的事件进行推理。 形式运算阶段 儿童思维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把内容和形式区分开来,能根据种种的假设进行推理。它们可以想象尚未成为现实的种种可能,相信演绎得出的结论,使认识指向未来。评价: 皮亚杰在儿童认知发展领域的影响是划时代的,特别强调了儿童在认识活动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第一次最为详尽地论述了

18、儿童在认识活动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皮亚杰深受机能主义的影响,过多地强调了生物学因素的作用,贬低了环境、教育以及语言的作用; 临床法本身有缺陷,往往把许多变量混淆起来; 形式运算思维并非思维的最高形式。3试论游戏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游戏在幼儿的心理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游戏可以推动儿童认知的发展,允许儿童自由地探索各种客体;1 游戏使儿童愉快,是满足探索内驱力的一种途径,儿童在没有外界评定的压力下,自由地对客体进行探索、观察和试验,是推动儿童认知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2 儿童在游戏早期表现出来的探索性与好奇心的差异可能跟儿童以后的认知发展和人格发展的差异有联系。 游戏可以推动儿童社会能力的发展

19、,尤其使在想象性游戏中,儿童学会了解别人,还可以实践一下自己想要担任的角色。在游戏中,儿童按照自己的意愿扮演各种角色,体验各种角色的思想和情感;通过游戏儿童学会自己如何在游戏集体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并与别的儿童相协调;通过游戏学会使自己的行动与自己扮演的角色相协调。 游戏还可以使儿童解决一些情绪上的问题,在没有成人的威胁之下,学会处理焦虑和内心的冲突。1 游戏为儿童表现情感和控制情感提供了种种机会;2 游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儿童的情绪状态。 游戏还可以促进儿童想象力、创造性、耐心和持久性、灵活性等发面的发展,对儿童个性特征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4述评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柯尔伯格(Law

20、rence & Kohlberg)(美,哈佛大学)自50年代末对皮亚杰的理论框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系统的扩充。柯尔伯格鉴于上述考虑,于是采用“开放式”的手段来揭示儿童道德发展水平,同时保留皮亚杰成对故事中的冲突性特征。他选古代哲学家常采用的“假设两难情境”,编制“道德两难故事”作为引发儿童道德判断的工具。柯尔伯格的3水平6阶段道德发展理论:3种水平第1水平:前习俗水平。大约在学前至小学低中年级阶段。此水平分两个阶段。第2水平:习俗水平。大约自小学高年级开始,此水平又分两个阶段。第3水平:后习俗水平。大约自青年末期接近人格成熟时开始。此水平又分两个阶段。6个阶段第1阶段:惩罚和服从的定向。第2阶

21、段:朴素的快乐主义和工具定向。第3阶段:好孩子道德。第4阶段:权威性与维持社会秩序的道德。第5阶段:契约、个人权利和民主承认的法律的道德。第6阶段:个体内在良心的道德。评价:方法上的问题:理论从道德两难问题中获得的关于儿童对于道德的判断分数是凭直觉的,其内部相关性不高,与皮亚杰“临床法”一样,这种方法上主观性太强,以至影响儿童真实的判断结果。此外,量表的效度也值得怀疑。社会习俗与道德规则区分:特里尔(Turiel,1983)认为柯尔伯格没有很好的区分习俗规则和适用于公平、真理和是非原则的道德规则,把两者混为一谈。被试性别问题:研究中的被试都是男性。这种性别单一化只是表明了男性道德发展的阶段和男

22、性性别偏向。5结合自己的教育见习经历与体验,举实例阐述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所体现出的特点。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意识,是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认识。主要包括自我观察、自我监督、自我体验、自我评价、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它是个性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衡量个体成熟水平的标志,是整合、统一个性各个部分的核心力量,也是推动个性发展的内在动因。总体来说,小学生的自我概念和自我评价水平还是很低的,处于过渡阶段。学龄初期儿童的特点:从外部条件制约过渡到受内部条件道德认识的制约;从注重行为的效果过渡到注重行为的动机;从注重行为的直接后果过渡到注重行为的性质;自我评价的独

23、立性日益发展,并且有了一定的批判性从对具体行为的评价到有了一定概括程度的某些个性品质的评价。小学高年级生的自我概念较多地从受赞许的方面评价自己。第五部分: 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集体活动中,小诚突然鼻子出血,老师连忙抱起他,一边安慰他,一边从旁边的纸巾盒里抽出纸巾帮他擦去脸上、手上的血。依依紧跟着也抽了一张递了过来,老师笑了:“依依,你真是一个好孩子,谢谢你!”很快,又有几个孩子主动跑去拿纸巾1请结合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分析上述材料中老师的言行对儿童道德发展的影响。班杜拉在实验中发现,儿童在观察范型的过程中,行为的获得由观察决定;儿童主要通过模仿学会符合道德的行为通过观察和模仿那些表现出适

24、宜行为的成人。材料中的老师做出了关心他人的行为,这种模范行为得到了依依的观察及模仿。具体分析略。社会学习理论通过对儿童和成人的大量研究发现,儿童的许多行为并未直接受到强化,而是在观察别人行为时,别人所受到的强化会影响儿童去学习或抑制这种行为。这个过程被称为间接强化或者替代强化。在这种情况下,儿童本人既无行动,也未受到直接强化,但模式所受到的强化会影响儿童以后的行为,这正是替代强化的表现。材料中后来跑去拿纸巾的孩子就是这样。他们从老师对依依的赞扬中得到了间接强化。2请结合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理论,分析并阐述上述材料中儿童所处的道德认识发展水平、阶段及其特点。上述材料中的儿童基本上处于柯尔伯格所认为

25、的道德认识发展的“习俗水平”,并处于儿童道德发展的第3个阶段。在这个水平上,儿童道德发展重点放在社会需要方面;在第三阶段,儿童最初可能强调做一个自己和他人眼光中的好人“,意思是有良好的动机,表现出对别人的关心。上述材料中的儿童正是这样,他们愿意做老师眼中的“好孩子“,这意味着他们有良好的动机,关心别人,也意味着他们希望获得老师的信任、同学的尊重和感激。他们已经认识到人与人之间应该有共同而美好的情感,自己与他人应该建立良好的关系,这种认识已经取代了孩子们对个人利益的考虑而成为最重要的东西。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回答问题:材料一:孩子看到别人有一顶与他一模一样的帽子,他就一定说:“这帽子是我的”。因

26、为在他看来,“帽子”一词就是指他专戴的那顶帽子。孩子在房间里看到一轮明月,在马路上看到云雾半遮的月亮,便认为天上有两个月亮。材料二:给儿童两个同样大小、同样形状的小杯子A和A,由受试儿童(4、5岁)同时用两手分别向两个杯子放入同等数量的木珠。儿童知道这两个杯子里装的珠子一样多。然后,把A中的珠子倒入另一个又细又长的杯子B中,问儿童:A、B两个杯子中的木珠是一样多,还是不一样多。有一部分儿童说:B比A多,另一部分儿童说:A比B多。材料三:布置一个风景美丽的山的模型,先让儿童从四个方面仔细观察,而后交给儿童四张这座山的侧景照片。实验再让一个娃娃在山的各处走动,当布娃娃停留在山的某个侧面时,让儿童从

27、四张照片中取出一张布娃娃面对的山的风景照,结果,受试儿童取出的照片并不是布娃娃面对的那座山的照片,而是他自己面对的那座山的照片。请结合皮亚杰思维阶段理论,分析、阐述上述材料中儿童所处的认知发展阶段及其特点。材料中的儿童处于前运算时期(2-7岁)。前运算时期与感知运动时期相比有一个质的飞跃,这一时期的儿童开始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凭借象征性格式在头脑中“表象性思维”;皮亚杰又将这一时期湖粉为两个小阶段:前概念或象征思维阶段(2-4岁),直觉思维阶段(4-7岁)。材料1,反映的是这个时期第一阶段的儿童思维特点:象征思维。这时儿童运用的概念与一般成人用的概念不同,它往往是把最初学到的语言符号附加到一些事物上形成的。这种概念是具体的、动作的,而不是抽象的、图式的。因此,儿童往往不能认识同类客体中的不同个体,也不能认识不同个体变化中的同一性。材料2,反映的是这个时期第二阶段的儿童思维特点:无法守恒。这时的判断仍然停留于直觉知觉活动,还不能真正认识事物本身。材料3,反映的是这个时期第二阶段的儿童思维特点:自我中心。这时,儿童往往只注意主观的观点,不能向客观事物离中,只能考虑自己的观点,无法接受别人的观点。因此,儿童还不能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来观察世界、分析问题,只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去看问题。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